Board logo

标题: 从一件往事说《上海集邮》 [打印本页]

作者: 集邮集邮    时间: 2012-7-24 14:59     标题: 从一件往事说《上海集邮》

本帖最后由 集邮集邮 于 2012-7-24 15:01 编辑

1991年4月,我从上海市邮政局市西区局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原定去上海市交通党委《政治思想工作研究》杂志社任副主编。时任上海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冯永祥先生得知此情况,盛情邀我留在邮政局,到《上海集邮》编辑部去工作。5月初,我就到位于巨鹿路155弄13号一个居民家底楼的简陋办公室报到,正式加入了上海市集邮工作者队伍。

乐锦祥先生曾经在上海市邮政局、邮票公司和集邮协会担任领导工作。他本人爱好集邮,也是一个有成就的集邮工作者。但他担任《上海集邮》主编却有难度,因为他长期从事行政性工作,并不熟悉编辑业务。他认识我,却不了解我,也不明白我这个不懂集邮ABC的外行到编辑部来能干些什么,不知道怎样安排才好。于是,干脆既不交代任务,也不介绍情况,拿出一叠各基层邮协出版的小报纸要我“仔细看看,好好学习”,把我给打发了。说实话,从小报学集邮知识吧,不系统;看文章佳作吧,无头绪。没办法,只好硬了头皮天天在那里消磨时光。

我虽说孤陋寡闻,没见过多少报刋杂志社,但从中央、省级、地市级到军区的报刋杂志,都接触过,从未见过《上海集邮》编辑部这样的组织结构。专职主编不组稿也不编稿,仅在稿件付印前签个字。编辑部的其他5位成员中,编务1人,负责发放稿费等事;联络员1人,专门跑外勤;发行2人,担任杂志的收发工作;美编1人,是编辑部唯一承担《上海集邮》刋物实质性工作的编辑。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整个编辑部没有一个文字编辑,刋物的组稿、编稿、发稿、划样、校对、付印等,全部拜托社会上集邮界人士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担任,这种情况竟然坚持了10多年,发行量从最初的每期1500份上升到约4万份。虽说我到编辑部时还是双月刋,每期内页32P,仍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奇迹。但是,我到编辑部一个来月,矛盾终于暴露了。


1991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主办,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和上海市集邮协会承办“光辉的七十年——全国集邮展览”。这是第一次在首都以外城市举行的全国邮展,也是第一次规定邮集主题范围的综合性全国邮展。为了纪念这次盛会,市邮协领导决定以《上海集邮》的名义出一期增刋。这本是一件大好事,但被主编先生婉言回绝了。原因很简单,他不清楚增刋总体该如何策划,该向哪些作者去组稿,组来稿子又叫谁来编,要他出增刋,真是为难他了。要副主编邵林先生来办,也成问题。邵先生业余时间义务办刋,要保证《上海集邮》正常出版已属不易,额外加个任务,还要涉及划样、校对等其他义务帮忙的同仁们,更难以启齿了。于是,冯秘书长就来找我这个野路子。

我当时不知天高地厚,竟一口应承下来。好在我有个不算大的优点,凡是自己不懂的东西,向懂的人虚心求教还是做得到的。我到编辑部一个多月,同编辑部的几位同事交往还算不错,情况了解不少,知道了在协会工作的刘广实、唐无忌是响当当的集邮名家,只要我甘当学生,他们可以助我成事。唐先生是搞邮展的行家,为此,我向唐先生诚恳请教:一、邮展的基本常识:二、本次邮展的要求与特点:三、哪些邮集可以评上高奖:四、可以向哪些作者约稿。唐先生一一作了指点。我心中有了底,一个初步的组稿计划也就萌生了。

按照常规思维,谁的邮集奖项高(如大金奖、金奖),就请谁写文章;谁的邮集切题(如“党的光辉照神州”、“风展红旗如画”),就由谁谈心得。我从唐先生的介绍中,明白了邮集有它自身的特点,邮集制作者也有他自己的思维逻辑,如果按照常规思维去组织稿子,质量可能难以达到要求,这本增刋就会难产,即使勉强付印,也不能指望被集邮界认可,于是,我就来个“自说自话”。对于此次邮展的重要意义,我通过李先念、聂荣臻、汪道涵、朱高峰等领导的题词、贺词和讲话来体现,不另写文章。对于邮展的宏大规模,用刘广实先生的综述和获奖名单来表达。对于邮展的总体评价,约请周正谊先生写一篇展览巡礼,加上一篇新闻报道,基本上可以概括。至于那些异彩纷呈的179部邮集(其中11部非竞赛级)和45部文献,则请刘广实、唐无忌、邵林先生代约评审员郭润康、李明、戈中博、黄明心来执笔,他们都是集邮界的精英人物,由他们来分类综合评说,既擷取了展品精华,又避免了厚此薄彼。唐无忌先生自己也惠赐佳作一篇。林霏开先生的邮文则把“七一”邮展与集邮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探讨了集邮的方向问题。

对于邮集的作者,我只选了李曙光一个人。他的一部《新中国军邮》邮政史类展集,是这次邮展中公认的顶级邮集,评为大金奖,由他介绍心得,可期望出好彩。可惜没有人熟悉他,我只好以协会和编辑部的名义发函与他联系,李先生或许没有收到我的约稿信,“未予答复”。之后只能选他的一个实寄封作图片,放在封三作一个亮点。其他邮集虽然珍品不少,奖等很高,但不合我编增刋的要求,无奈之下,在银奖中找了胡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邮政史》邮政史类展集,由他来谈体会,经过多次修改,才作为唯一的邮集介绍文章入选。

我在编辑增刋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稿源,竟然是领导的题词。这些题词在装框前拍摄是很容易的,由于起初与我“勿搭界”,就没有在意。等到我编增刋需要时,已经装框上墙,无咒可念了,我只好用老式相机在现场拍摄。虽然不用闪光灯,印出的照片反光不是很明显,但色调却是绿的,不能制作清晰的黑白版,这可把我难住了。后经重新洗印,再用复印机淡化处理,来回折腾几次,总算勉强过关,谁知印到刋物上,灰底黑字,美观大方,反倒比白底黑字更传神。

为了确保增刋质量,我把编好的稿子请邵林副主编复看一遍,用他的妙笔来润色。待稿子发还后,我就从划样、校对到付印,全“认”了,自己干,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手包办”,陈锡贤等诸先生则帮忙把关。封面设计我就无能为力了,拜托工艺美术师朱金德先生担纲。他的设计打破常规,封面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邮票点题,封底就不用邮品,选了一幅南湖升起红太阳,庆祝党的诞生的宣传画——《曙光》,使增刋充满节日的气氛!

我这个不懂集邮,只会买几枚新邮“白相相”的门外汉,打破常规组稿编稿,1991年6月28日至7月8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邮展,8月就出版增刋,高速运作,算是不辱使命吧!自此之后,邵林副主编就同意让我试编“豆腐干”,再后来,就逐渐放手让我上阵,什么栏目的邮文都允许“摸一下”。其间,我出过一些不该出的差错,比如把不同规格的邮票缩放为同一规格,把黑色邮戳做成红色邮戳,把相互矛盾的文章放在同一期发表,等等,受到几位集邮家的批评,不过编辑部总算有了我这么一个“夕阳西下”的文字编辑。1997年,编辑部正式有了一位文采上佳的在职副主编,2002年,也有了自己的在职文字编辑,《上海集邮》编辑部终于走上了正规的办刋之路。

我在《上海集邮》编辑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弄清了编辑部十多年没有自己文字编辑的真实原因,其中,竟然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上海,是中国集邮的发祥地,几乎与清代大龙邮票印制发行的同时,上海的集邮活动就开始兴起。集邮界的多个第一,如第一则收买邮票的广告,第一本刊登集邮宣传文章的刋物—《花图新报》,中国早期的集邮家张承惠、李辉堂、朱世杰,中国第一个集邮组织—上海神州邮票研究会,中国一代邮王周今觉,都出在上海。上海的集邮活动一直非常活跃,并于1951年及1962年先后两次,发起筹组全国性集邮组织,只因当时条件不具备而作罢。到了“文革”时期,集邮活动陷入低谷。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上海集邮界重新活跃起来,并从1980年1月起,各基层开始醖酿成立集邮组织。在此大好形势下,由邮票总公司积极推动,上海市委副书记陈沂同志大力支持,集邮家踴跃参与,全国第一个省区市级集邮组织—上海市集邮协会,于1981年1月10日宣吿成立。

开展集邮活动,宣传集邮文化,交流集邮心得,需要有一份会刋,当时邮协会员仅113人,一无经费来源,二无办公场地,办刋谈何容易。但集邮家们热情高涨,没有经费大家凑(由三名会员各借出人民币1000元),没有场地在家干,只经过一个多月准备,上海市委宣传部即批复同意内部出版《上海市集邮协会会刋》。集邮界人才济济,会长胡辛人兼任主编,副主编由著名集界家马任全、史济宏和邵林担任,全都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办刋。第一期会刋当年4月15日就出版了,16开20P,成为我国创刋最早的省级集邮协会会刋。原定3个月1期,结果8个月就出了4期。

“会刋”作刋名,似欠响亮,决定更改。先后拟了《集邮乐》、《上海邮刋》、《集邮研究》、《上海集邮》等,经反复斟酌,多数人赞同用《上海集邮》,认为有海派特色。刋名由书法家任政题写(1983年起,刋名改由市委副书记宋日昌书写)。1981年10月,市委宣传部批复同意改名。1982年1月起,《上海集邮》就正式登台亮相了,季刋,16开24P,正副主编不变,另增李德铭(林霏开)等5人为编委。1984年,《上海集邮》获准于国内公开发行。

1984年5月16日,上海市集邮协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市邮协由上海市邮电管理局正式接办,副局长李长剑任会长,胡辛人改任名誉会长。《上海集邮》从这年第三期起,由邮协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乐锦祥任主编,邵林、王兆桢为副主编。所有编务工作,则由集邮界的邵林、陈锡贤、胡大章等人负责,仍是义务办刋,由于协会经费有了保障,因而象征性的按期发给少量补贴。1988年1月起改双月刋,国内外公开发行。完全依靠社会上集邮家义务办刋的历史,一直持续到1991年下半年。 1993年1月,朱翔祥兼任主编,刘广实、邵林为副主编;1998年6月,龚丽敏兼任主编,刘广实、邵林、张乐民为副主编。完全依靠社会力量办刋的光辉历程由此终结,永久记录在《上海集邮大事记》中了。经粗略统计,到2006年为止,正式参加《上海集邮》编务工作的集邮家和集邮爱好者,先后竟有17人。

从创刋这天起,《上海集邮》的宗旨就是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宣传集邮文化,普及集邮知识,交流集邮信息,鼓励集邮研究,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集邮文化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也正由于《上海集邮》是专家办刋,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研究精湛,考证严谨,被集邮者和同行专家所称道。有人甚至戏称《上海集邮》为“教授级”刋物。《上海集邮》具有较高水平、较高质量,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性集邮刋物,最高月发行量12万册,年发行量达144万册。到2003年止,《上海集邮》在国内外大型集邮展览中 8次获奖,除第1次为镀银奖外,其他7次均为银奖。1996年,《上海集邮》获华东地区优秀刋物提名奖(事后方知,原应评为优秀奖,因对刋物图片欠清的原因不明实情而被误降)。2006年,在全国首届集邮文献及文献集邮展览中,《上海集邮》获镀金奖。      (丁临渊)


作者: 徐刚    时间: 2012-7-24 15:20

邮刊史啊,原来出版一期增刊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作者: 罗平    时间: 2012-7-24 15:40

我喜欢上海集邮至今未变。我喜欢上海邮史也至今未变。
作者: wzqwu    时间: 2012-7-24 15:46

上海集邮也是我最喜欢的刊物之一,页数不多,内容精彩,我没有跟邮局订,但我每次去邮市都会买齐我缺的。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