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三水侨批”现身 | ||||||||||||
珍贵“过番”记忆再现 | ||||||||||||
侨批,以闽南、粤东为主,珠三角的并不多见。近日,三水收藏家展示了他收藏的“三水侨批”尤为罕见,详细还原了三水华人华侨与家乡百年跨国交往史。 文/佛山日报记者 李在磊 图/佛山日报记者 张弘弢 罕见的“三水侨批” “批一封,银二元”,早年流传民间的歌谣,唱出侨批的重要。侨批往往附带汇款数额,兼具家书、汇款功能。历经数百年,由于是由东南沿海华侨寄往家乡的信,所以目前国内数量不多,更加珍贵。 申遗专家称,华侨先辈早年到异国他乡谋生,勤勉耐劳,克勤克俭,将攒下的血汗钱寄回家乡,赡养父母妻儿等家人,具有独一无二和原生态的价值。今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名录”。 三水民间收藏家麦国培收藏的“三水侨批”分为清末、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期,大部分为香港寄到三水。其中,民国的几封侨批为典型的大红色块信封;新中国成立后则为棕色印刷制式信封,上面还标有“中国人民银行三水县支行华侨服务部”字样。侨批内还夹着书信以及货物清单等内容。 麦国培说,侨批以闽南、粤东为主,三水虽然也是侨乡,但流传下来的侨批并不多,这些实物非常罕见。 传递之路“一波三折” 在收藏的侨批中,有一封澳门邮寄到三水的家书,出现了广州与三水两家代理商号名字,还原了那个时代国内外邮路交往的路径。 信封正面写着“碎花布、银元”等邮寄物件,收件信息为“彭有祥吾儿收领”,并标注为“三江西万华新代理”。信的背面,印着“怡昌十三行·一零三壹四号”字样。 麦国培解释说,澳门邮寄到三水的侨批不能直接抵达三水,要先运往广州,由广州的商号“怡昌”代收,再由它送往三水的商号“万华新”。“很多侨民居住地方比较偏僻,只有长期在本地经营的商号,才能找得到。”他说。 事实上,这个曲折的传递过程也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史料记载,东南沿海侨胞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直至清末,我国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因此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主要是经由“水客”、“客头”及海内外的侨批馆递送。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要求由专门机构负责,”麦国培说,清末、民国的侨批都有商号信息,新中国成立后的就统一由金融机构办理。他说,侨批传递的曲折过程,折射出侨胞与家乡亲人之间山水阻隔不断的骨肉亲情。 旧时生活细节被还原 “父亲,前几天收到你的来信,一切都知道了,十分快乐。母亲说,自从上次接过你信以后,时时想念着。”这是“三水侨批”中,有一封落款为“锐志”的由儿子写给父亲的家书,除去信件开头的问候外,下文还交代了一些经济信息。 信中写到,“禾已收割完了,连糯谷共得四百斤,乡间谷价很平……如果你有钱请寄多少回家,以作学费只用。”麦国培说,署名“锐志”的儿子是一名学生,因为有一定的学识,所以信件中毛笔字写得文雅秀丽。写这封信的目的,是想让在外务工的父亲邮寄学费,但话说得很客气婉转。“只有看到实物,才能真正体会出当时侨胞与亲人之间的那种生活状态。”他说。 在一份民国初期的清单中,还列出了详细的邮寄物品:石榴壳、雪花膏、麦片、鹰麦牛奶……”麦国培说,这在当时都是时髦物品,信息非常详尽。 申遗专家称,侨批这一珍贵的文献作为中外金融、贸易、邮政、交通交流史证,具有独一无二和原生态的价值。 |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