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 [打印本页]

作者: 姜运南    时间: 2015-5-28 18:13     标题: 。。。。。。。。。

本帖最后由 姜运南 于 2015-5-28 21:13 编辑

。。。。。。。。。
作者: 姜运南    时间: 2015-5-28 18:14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d9qNnl9zRWeo5jyexMq

黄宇宙编辑
黄宇宙(1905年2月-1998年7月),乳名光汉,又名黄毅,出生于河南省新野县城关镇南关校场居民区,先后就读于县城南关私塾、县高等小学、县第五中学、县立师范学校。妻子郑瑛。
中文名黄宇宙
出生地河南省新野县城关镇南关校场居民区
出生日期1905年2月
逝世日期1998年7月
目录
1人物介绍
2“八.七”起义
1人物介绍
编辑

1922年在唐河县苍台镇小学任教,1923年弃教到汉口投北洋军,由伙夫晋升为排长,1926年反戈转投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担任炮兵连长,在攻克武昌、攻占九江、收复庆安的战役中战功卓著,并在收复安庆的前沿阵地上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失败。1930年在沈阳创办《北方红旗》杂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加入中共地下党直接领导下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并组建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任副总司令,是日寇和国民党通缉的抗日要犯,被迫于 1932年留学日本,1936年回国执教华北大学。
1937年5--6月回新野寻求抗日救国道路,“七七事变”爆发后,响应共产党号召,奔赴抗战前线,组建河北游击队,与日寇边战边退,沿平汉线进入太行山区的林县境内。1938年3月1日,在中共地下党组织支持下,黄宇宙与国民党第一战区第三游击纵队司令李福和及河北民军参谋长共产党员徐靖远组建太行军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同年3月28日,李福和在日军的威逼利诱下投降变节,逮捕黄宇宙、徐靖远,黄、徐二人“乘机打进敌人心脏里爆炸”,待机起义。1938年8月7日,在河南省安阳水冶驻地,乘敌检阅防务之机,成功发动水冶起义,率部脱离伪军。黄宇宙先后被中共中央军委授予八路军抗日救国军第一纵队司令、被国民党任命为冀察战区独立第一游击队中将司令。
1940年6月,在西安国民党中央军委西北干部训练班受训中,被迫集体加入了国民党,1941年—1943年被国民党关押在西安监狱,1942年被胡宗南开除国民党党籍,1944年4月黄宇宙妻子郑瑛在西安被胡宗南的特务毒打而死。1944年洛阳失陷后组建抗日游击队,1944年10月带兵到解放区加入八路军,1945年春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高参。1946年太行军区整风运动中被诬陷为军统特务关押了8年。
1954年,他被分配到青海戈壁滩农场从事土壤改良工作。1962年因病来到哈尔滨养老院,1974年被选为黑龙江省人大常委,1976年被任命为黑龙江省文史馆副馆长,而后,当选为黑龙江省政协常委,任省文史馆名誉馆长。1987年12月,82岁高龄的黄宇宙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1998年7月病逝,享年93岁。[1]
2“八.七”起义
编辑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目的,大力收买汉奸,招降国民党太行抗日游击纵队司令李福和,组建日伪武装皇协军第一军。同时裹挟黄宇宙、徐靖远等将领

。 1938年8月7日,身为共产党员的黄宇宙在河南省安阳水冶驻地,乘敌检阅防务之机,发动震惊中外的水冶起义,亲手击毙日本天皇代表长川少将,起义部队当场消灭日本将佐军官16人,俘虏日本军官32人,歼灭汉奸李福和及其随从官兵。
“八.七起义”的胜利,粉碎了德、意、日梦想成立“东方佛朗哥政府”的幻想,英、法、美、苏联对这一重大事件都高度评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1938年9月10日,毛主席高度评价:“黄宇宙一个人顶十万大军,十万大军也不一定能消灭这么多日伪高级将领”。[1]
1938年9月,受中央军委任命为“抗日救国军第一纵队司令”,但蒋介石坚决不同意八路军收编这支起义队伍。为了不影响国共合作,为了坚持联合抗日,他的队伍被收编为冀察战区第一游击司令,中将军衔,成为国共两党同时授命的中将。
电视剧《兵变1938》中的主角——关震宇的原型就是黄宇宙。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5-5-28 18:17

名人,好东西
作者: 山川木丁    时间: 2015-5-28 20:16

真不错,喜欢,可惜拿不动
作者: wjw_hy    时间: 2015-5-28 20:19


作者: 杨效龙    时间: 2015-5-28 20:30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