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三朝元老-腰框式日戳中的特例 [打印本页]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5-8-6 18:12     标题: 三朝元老-腰框式日戳中的特例

大清邮政在1906年开始启用一种三格式日期栏带腰框之日戳,此种戳式因此得名为“腰框戳”。

腰框戳式可以说是唯一的三朝元老,从清代一直用到新中国60年代(清代、民国均有刻用,新中国时期属沿用),从邮政总局到代办所都有使用,因此此类戳封可以说随时顺手拈来。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5-8-6 18:13

根据实物所见,此类戳式的文字排列通常为全中文式、英中文式(1),据了解其原意为英中文用于国际邮件或一定级别之局所,全中文用于国内邮件或级别较低之代办所,但实际使用却相当混乱。

而除了以上二种戳式外,还有一种中英文戳式,只是此种戳式较为少见,个人粗略统计有十余局使用,也有同好说有三十多局使用,但未见准确之资料。



图片附件: 1.jpg (2015-8-6 18:13, 104.88 KB) / 下载次数 36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23470&k=2c3ec83ae3ba0b9eeeca68f34fccd47c&t=1732335927&sid=33A4YU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5-8-6 18:14

2即是此种戳式的实寄封,由贵州经汉口到上海,再出口至美国,时间为192119日,而此时期已经属此种戳式的晚期使用了!

上中下英此种戳式才是中国主权的体现,但海关为英人把持,故戳式以“上英下中”居多,邮史实在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而由于此种戳式多为有一定级别(一、二等局)使用,故实物并不难收集,当然收集超过十种以上不同就开始有点难度了。

至于此种戳式何时消失,则还有待发掘,此件起码证明在1921年还有使用,可能20年代初中华邮政推行通框三格式日戳时就停用了。



图片附件: 2.jpg (2015-8-6 18:14, 193.13 KB) / 下载次数 35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23471&k=a2aae920cd264a7b945ebf813c26d49c&t=1732335927&sid=33A4YU



图片附件: 2a.jpg (2015-8-6 18:14, 59.1 KB) / 下载次数 31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23472&k=f5a420cd8c97e18c9e5c1c6c046590d1&t=1732335927&sid=33A4YU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5-8-6 18:15

腰框式日戳在清代为干支阴历年月,到了民国则改为公历,使用中文小写年、月、日,在民国中后期也有使用全阿拉伯数字来代表。

除了以上两种日期表示方式外,还有一种特例,即英文与阿拉伯数字混合。

3即是一件天津寄美国之封,于1916424日寄出,洪宪帝制刚结束一个月。



图片附件: 3.jpg (2015-8-6 18:15, 150.57 KB) / 下载次数 35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23473&k=f0252e3256d62fabe871c1f337f916c1&t=1732335927&sid=33A4YU



图片附件: 3a.jpg (2015-8-6 18:15, 61.58 KB) / 下载次数 23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23474&k=d7c46c031f9823bb4bc15783766f1929&t=1732335927&sid=33A4YU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5-8-6 18:15

可以看到该戳上格有英文“D”字,而日期中的4月用英文“APR”代替,那么此种日戳又如何解读呢?

原来这是天津租界内使用之日戳,据我研究,天津租界内一共有四间中国邮局,分别编列为ABCD局,对应中文为“甲、乙、丙、丁”。

而为了便于租界内的洋人看清日戳时间,故不使用干支或中文小写,而改用此种西式之阿拉伯数字加英文组合。

此种例子在清代时期全国仅天津一地出现,民国时期则继续沿用。


腰框式日戳由于使用局所众多,时间又长,因此非常多见,故容易让人忽略,实则其内涵丰富,趣味性强,如果坚持收集和研究,相信必有不少新发现。但需注意此一领域在邮展时评价肯定不会太高。但研究与组集是两回事,希望有心人能持之以恒,并分享相关之研究心得。


作者: 薛来喜    时间: 2015-8-6 18:21

学习
作者: djcyhj    时间: 2015-8-6 18:39

拜读,学习了
作者: 中大小张    时间: 2015-8-6 19:29

新中国沿用腰框戳的广东实寄封寻找有缘人
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ead.php?tid=150855




作者: 曲阿学童    时间: 2015-8-7 08:07

欣赏学习
作者: tangyaohui888    时间: 2015-8-7 08:29

学习了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5-8-7 08:39

谢谢大家关注~
作者: 人民委员    时间: 2015-8-7 10:55

增长知识了
作者: 唐山    时间: 2015-8-7 11:17

签到,学习
作者: williamzhang    时间: 2015-8-14 09:54

回复 3# 麦国培
"至于此种戳式何时消失,则还有待发掘,此件起码证明在1921年还有使用,可能20年代初中华邮政推行通框三格式日戳时就停用了。"

麦会, 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谢谢你给大家授课。 我想请你帮我看我的一张1927年鼓岭寄美国麻州的信封, 这信封前面应该还是腰框戳,可惜日期不很清楚, 但背后两个中传戳日期可以看得见, 福州是9.7.27, 上海是19.7.27,不知我有无看错了?

1927.jpg
1927A.jpg

图片附件: 1927.jpg (2015-8-14 09:53, 92.12 KB) / 下载次数 4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27350&k=ab44ee9b9002bc43edea8e23e6f7019e&t=1732335927&sid=33A4YU



图片附件: 1927A.jpg (2015-8-14 09:53, 94.71 KB) / 下载次数 36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27351&k=9b54d4c8c82e260e073c07a022c30aaa&t=1732335927&sid=33A4YU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5-8-14 10:11

回复 14# williamzhang


    老张你仔细看看我文章说什么为好~!
作者: 泡面与可乐    时间: 2015-8-14 10:36

回复  williamzhang


    老张你仔细看看我文章说什么为好~!
麦国培 发表于 2015-8-14 10:11



    在当时的上中下英好?
作者: williamzhang    时间: 2015-8-14 10:52

回复 15# 麦国培
看清楚了, 你说的是上中下英腰框戳。谢谢。
作者: williamzhang    时间: 2015-8-14 10:58

回复 17# williamzhang
最近看到一家拍卖公司说到:英汉腰框嵌入三次较少见, 这三次又是什么意思呢?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5-8-14 11:03

回复  williamzhang
最近看到一家拍卖公司说到:英汉腰框嵌入三次较少见, 这三次又是什么意思呢?
williamzhang 发表于 2015-8-14 10:58



   北京的投递班次!1-4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5-8-14 11:03

在当时的上中下英好?
泡面与可乐 发表于 2015-8-14 10:36



   你觉得呢?!
作者: 泡面与可乐    时间: 2015-8-14 11:23

你觉得呢?!
麦国培 发表于 2015-8-14 11:03



    好啊. 如果中格再镶有民国元年就好更好了. 见姜治方书说有收到这样的帆船戳票,但没见过图。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5-8-14 11:29

回复 21# 泡面与可乐


   有的,也不少,当然现在藏好了就少见了
作者: 泡面与可乐    时间: 2015-8-14 11:36

本帖最后由 泡面与可乐 于 2015-8-14 11:50 编辑
回复  泡面与可乐


   有的,也不少,当然现在藏好了就少见了
麦国培 发表于 2015-8-14 11:29



    收集晚了. 得急收啊.

   搜了一下,蟠龙上的汉字民国元年不少,但好象帆船上的洪宪民国元年不是太多。 我说的是后者。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5-8-14 11:50

回复 23# 泡面与可乐


   不晚,还有几亿个冷门等你们去开发!
作者: 我爱推邮    时间: 2018-8-20 21:32

认真学习,谢麦会长传授邮识!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