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西康省“票劵月报表”和“邮资收入分析表”
——兼谈西康省昌都邮政开业后首份“票劵月报表”
网络交流中在谈论某小地方邮品之难寻时,邮友总会说这是由于小地方邮局业务量本身就小的缘故,但它们到底小到何种程度,大多数人并没有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我在收集西康邮品过程中,也陆续获得了一些西康省所属邮局的内部单据,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大体可了解这些邮局的运营状况,并可用具体数据来测算它们业务量的多寡。
这些单据就是“票劵月报表”和“邮资收入分析表”;“票劵月报表”主要集中在1951年,币种是旧人民币,列举数据时我在邮局后面加注了等级,等级划分依据是1951年印行的第一版《中国人民邮政局所汇编》,此《汇编》所载录邮政局所截止1950年9月底,因此到1951年,有的邮局等级可能会有变化;“邮资收入分析表”主要集中在1955年,币种以新人民币为主。为节省篇幅,同类表格只列举一个邮局的图片予以说明。
图1是西康道孚(亭)1951年8月的“票劵月报表”。此表规格为28.5*27cm,由邮电部统一制发;表格最上面是邮局名称,以下是表格类别和所属月份;表格正文分两部分:上面最左边是“票劵类别”,往右依次是“上月结存”、“本月收到”、“本月发出”和“本月结存”,这些内容基本属于必填项目;下面是“本月收到票劵详情”和“本月退缴票劵详情”,这些属于选填项目,即有则填,无则不填;表格最下部是相关责任人和填写人签章,以及川西邮电管理局财务科公章,并盖有邮局日戳以表明填写时间。
在这类表格中,我要注意的其实只有一项,就是“本月发出”中的售出额,也即营业额;售出票劵,不外乎两种情况:使用或收藏,但不管哪种,都是营业额的组成部分,而像结存、收到、退缴等都是邮局自己内部流水账目,与营业额无关。那么图1所示道孚邮局1951年8月份的营业额是648万元。
我另有一件西康道孚(亭)1951年7月的“票劵月报表”,此表显示道孚邮局本月营业额为646.5万元。
这两张表说明,正常营运状况下,西康道孚邮局的每月营业额基本在6百万到7百万之间,起伏波动不会很大;
同此思路,我对其他邮局也进行了分析,并按营业额大小进行分类。
第一类是雅安(二甲)、甘孜(三甲)等邮电局;雅安邮电局1951年4月份营业额是8067.2万元,甘孜邮电局1951年8月分和12月分营业额分别是6306.7万元和8052.4万元;这两地月营业额是数千万;
同此类的邮电局应该还有西昌(二甲)和康定(一乙),虽然我暂未收集到这两个地方的票劵月报表,但综合它们的历史、经济、级别等情况来看,它们应该和雅安甘孜同属第一类;
第二类是与道孚相当,比如:宝兴(三乙)1951年8月份是274万元;德格(三乙)1951年4月份122.035万元;汉源场(三甲)1951年7月份398.8万元;芦山(三乙)1951年7月份262.4万元;荥经(三甲)1951年7月份791.44万元;越巂(三甲)1951年7月份133.8万元;冕宁(三甲)1951年8月份203.36万元;这些邮局基本属于三等局,月营业额在数百万,是西康省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类;
第三类我只收集到两个地方:巴安(三甲)1951年8月份是20.38万元,理塘(三甲)1951年3月份63.66万元;它们也属于三等局,但月营业额只有数十万,这可能和它们所处地域有关。
图2是西康西昌1955年元月份的“邮资收入分析表”;此表规格26.5*16.5cm,也是邮电部统一制发。表格最上面是邮局名称,此时西昌是所在地邮电中心局,往下是表格类别和填报时间;表格正文分左右两部分:左边是“邮资收入”,下设售票邮资以及金额;右边是“资费分析”,下设函件收入、包件收入以及各自金额;最下面是相关人员签章,并盖有邮局日戳。
对这类表格,我要注意的其实也只有一项:一般函件邮资;因为包件收入是不固定的,部分邮局有,部分没有;同一邮局有的月份有,有的月份又没有,这种情况在偏远邮局尤为明显;而函件收入则没有这个问题。一般函件通常是指平信、挂号和航空,建国初期通信量最大的是平信,挂号和航空是少数。因此我在根据函件邮资收入推算函件数量时,是以平信资费为标准,这样便于计算函件数量的日平均值。图2所示西昌中心局1955年元月份一般函件邮资收入是旧币2074.8万元,合新币2074.8元,那么平均折算下来每天寄发的函件数量是平信864.5封,也就是大概在千封左右。
按此思路,我对其他邮局也进行了分析,并按邮资收入大小进行分类。事实上我认为,相比“票券月报表”,这种“邮资收入分析表”更能具体反映一个邮局日常业务量的多寡。
第一类是西昌及与之相当的其他区域中心局,比如雅安、康定或许还有甘孜;这三个地方我暂未收集到这种“邮资收入分析表”,但根据此前的“票券月报表”上显示的营业额来看,应同属一个级别,即月邮资收入数千元,折算日寄发量平信千封左右;
第二类有:巴塘(即巴安)1955年3月份123.37元,折算日寄发量平信50封左右;丹巴1955年3月份252.69元,折算日寄发量平信100封左右;会东1955年3月份318.99元,折算日寄发量平信150封左右;理塘1955年2月份旧币142.6万元,合新币142.6元,折算日寄发量平信60封左右;炉霍1955年3月份170.06元,折算日寄发量平信70封左右;米易1955年2月份旧币216.98万元,合新币216.98元,折算日寄发量平信100封左右;
这一类月邮资收入数百元,折算日寄发量平信数十至数百封之间;这类邮局在西康省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第三类:色达1955年2月份旧币22.735万元,合新币22.735元,折算日寄发量平信10封左右;白玉1955年1月份旧币36.78万元,合新币36.78元,折算日寄发量平信15封左右;义敦1955年6月份25.20元,折算日寄发量平信10封左右;
这一类月邮资收入数十元,折算日寄发量平信10封左右,是业务量最小的一类;观其所在地,基本上都位于西康省交通不便的西部藏区。
总体来看,这样的分析还比较粗糙,事情也并非一成不变,单凭某一、两个月的数据还无法做出更全面的评价,但以点带面,这些单据对我们了解当年西康省各地邮政局所的一些基本营运信息还是很有帮助的;此外,虽说在邮史收集中,实寄封无疑是首选,但有些偏远地区实寄封极难寻觅,那么盖有邮政日戳的各类单据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补充,这也是此类“票劵月报表”和“邮资收入分析表”的另一层意义。
而图3是一张西康昌都邮局1951年5月份的“票劵月报表”;这里要说明的是,这张月报表是昌都邮局开业后的首份“票劵月报表”,蕴含丰富的邮史信息,非常难得。依据如下:
第一:昌都邮局开业于1951年4月16日;
昌都是藏东门户,是藏东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民国时期昌都行政上归属西康省,但实际上却为西藏地方政府所控制;1950年10月24日昌都战役胜利结束,昌都获得解放,随后为尊重昌都地区各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条件,中央政府陆续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及其所属28宗各宗人民解放委员会。1955年9月底西康省撤销后,昌都全地区划归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管辖。
据《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党史大事记(1950-1987)》一书记载:1951年4月16日,由川西邮电管理局指派,昌都邮政正式开业;1954年12月4日,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发出关于昌都邮电局改为昌都中心局的通知:“遵照中央政府邮电部指示:‘为加强邮电基层领导,各专属所在地设立中心局’,昌都邮电中心局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成立。”此书是1989年由中共昌都地委党史办公室编著,所载日期当是准确无疑的。
第二:表格“上月结存”一栏注明是“无”;这里表示上月没有制表;
第三:在下面“本月收到票劵详情”中,有四项分类:类别、发票局名、发票单号数、款数,左边边纸上有手写: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发票单号数”里盖有“范国昌”印章;此处很清楚的表明:昌都邮局开业前,经手人范国昌在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四次收到康定邮局分别于一月七日、二月十三日、三月廿三日、四月十三日发来的普通邮票,款数分别是100万元(旧币,下同)、56万元、100万元、80万元,故填写本表时在“发票单号数”里盖上自己私人印章,以明责任;昌都邮局开业后,康定邮局又于四月十九、四月廿号分两次发来普通邮票,款数分别是80万元和70万元,由于这些邮票是昌都邮局在五月接收留存的,因此填表时不再盖私人印章;期间另有一次收到定额汇票款数360万元;这些款数总和,列入表格上部“本月收到”一栏,全部录入5月份账目;这种操作方式直接说明昌都邮局在四月份没有制表。同时此处还表明: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后,即开始在昌都筹设邮局,康定邮局第一次给昌都派发票券的时间是1951年1月7日。
综上所述,我认为此表是新中国西康省昌都邮政正式开业后所填写的第一份“票劵月报表”。同时,此表下部“主管”处所盖“范国昌”印章,说明此人应该是昌都邮局开业后首任主管;表格所盖的1951年5月31日西康昌都实线三格戳(图4,戳径26mm),应该是新中国西康省昌都邮局最早刻制并使用的一款邮政日戳;西康省正式撤销后,此戳仍有延用,也算是昌都邮局使用时间最久的邮戳了。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