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真假“姐妹封”
[打印本页]
作者:
bluesky8888
时间:
2020-5-12 10:40
标题:
真假“姐妹封”
本帖最后由 bluesky8888 于 2020-5-12 11:17 编辑
近日曾于EBAY见一1875年打狗寄香港之“古封”,并判断其为仿造《海关日戳》书中原件之伪封。昨日浏览香港Kelleher & Rogers拍卖公司2019年3月15日第28期拍卖目录314号拍品时,发现之前可能是误会了,EBAY上那件更可能是模仿该件拍品所作,毕竟有拍卖公司高清大图对照,仿制起来难度更低。而该件拍品,更被拍卖公司冠以《海关日戳》书中原件之“姐妹封”。真假“三姐妹”汇集一处,又都是中式红条封,正好能够从中探讨一下真伪辨别中关于中文笔迹的课题。本人才疏学浅,书学邮学均欠缺,只期抛砖引玉,见识大家高论。
图一,这是我从海关日戳书上拍摄的原件照片。
图二,这是拍卖公司所拍图一之“姐妹封”的正反面照片及中文介绍,该封成交价50万港币。
图三,这是EBAY上出现的“古封”,成交价5620美元,约合人民币4万不到。
关于封上笔迹的研究,多用于系列封的研究,如刘肇宁先生关于莫斯封的研究中,为辨认不同寄件人,对比研究了白淡飞、帅哲尔及另一不知名者的笔迹。但在辨伪,特别是中文封的辩伪方面,所见论述不多,本人所读著作中,仅张躬先生在其《实寄封的评价与分级》一书中从书法方面对一件伪封有过鉴定结论,但语焉不详,书中图片又不够清晰,令人难知其所以然。其实笔迹之对比研究,在现今的真伪辨别方面,可能尤其需要关注。一则伪封特别是高值伪封制作中,为求逼真,多以现存真封为参照对象;二则书法在当今社会书写习惯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很多人已不具备相关之常识;三则网络拍卖日渐发达以及疫情封锁等特殊情况影响,脱离实物而以照片辨别或至少是初步辨别真伪的需求不断上升,笔迹研究在其中可能发挥更大作用;四则当下信息获取渠道不断拓展,通过网络能够获取到的参考素材更为丰富,也为我们寻找伪品之模仿对象提供了可能性,否则都只是印刷在纸上就难于搜索了。
回到正题。这三件封从封面文字布白来看,图一怡字顶格,而图二图三都留有余地,可见后两者更为接近。从笔法来看,图一为老练潇洒的行楷,流畅而笔力劲健,如“函”字中间以提代横,“衣”字长撇直且锋锐等均可看出,从“司”、“月”、“日”等字横折钩竖画部分较粗的特征来看,与颜体横细竖粗的基本原则完全一致,印证了书写者有较深的基本功。图二更接近楷书,除图一举例之“函”“衣”二字外,“香”字上部“禾”字头竖画从首笔短撇中部起笔,这是与图一短撇撇尖与竖画起笔处相接完全不同的写法,图一的写法习行书者应当都了解,为“禾”字头连笔的一种写法,另外封背“奉”字三横画,也不像图一那样牵丝勾连,完全是三笔分开的楷书写法,而横细竖粗在其字迹中表现得也不明显。从结体习惯来看,图一与图二也有一定差异,图一更突出左下右上之结体方式,如“右”字,撇画长至口部下方,使字型倾斜,“查”字下部“旦”左长右短,横画上抬,也是类似的结体,而图二显得方正得多。至于图三,我在另一帖中曾言“一眼可辨”,对比当前,诸位应知所言非虚,无需赘言。
总的来说,越是书法纯熟的中式封,则伪造越难,现今之伪造者如无书法功力,往往只能用描画之法。此法可使文字做到大体形似,但本质上由于不是“写”而是“画”,所以当细究笔法、结构时,总是挂一漏万,不符合书法的基本法度。如果我们能对书法有所了解,则识别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当然,必须说明的是,即便同一人同一时间书写,也不可能做到字迹完全一致,甚至如果习练书法不够纯熟的话,两次写出的字迹差异很大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而精于书法者,往往临过很多前人书帖,对于同一字的不同写法稔熟于心、随意运用,信封上文字毕竟有限,有时不足以完全比较出不同书写者的差异。因此笔迹鉴别一般更注重书写中特定笔画和结体方式等较难改变的书写习惯,且最好能辅助其他方面来综合鉴别真伪,否则也容易出现误判的情况。上文本人虽指出了图一图二存在的笔迹差异,但不代表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真伪之别,只作为难得的素材,供大家探讨笔迹研究的要素。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