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打印本页]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09:32     标题: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p><font size="3">今天早上6:18,还在睡梦中,李锦林先生打来电话,说给我发了一个邮件,关于《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这是我去年就开始注意的一本文献。感谢李锦林先生的热心。因为李锦林先生说是在“华邮网”上看到的,我查了“文献”版块,一时还没有查到,所以,决定先将我在“湖北集邮网”里有关发贴放在这里,供有志者共同探讨。</font></p>
<p><font size="3">以此作为开场白。</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9:58:12编辑过]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6-14 09:36

请关注下贴:

http://www.p1878.com/dispbbs.asp?boardid=136&Id=2192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09:40

<b>以下是引用<i>年年有余</i>在<em>湖北集邮网</em>2007-1-10 11:19:57的发言:</b><br/>
<p><font size="3">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chsdate year="2007" day="10"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chsdate><chsdate></chsdate><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2007</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1</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10</font>日<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font> </p>
<p><font size="3"></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font face="Verdana"> 6GqhdovT.jpg </font>&nbsp;</font></p>
<p><font size="3">1、《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由广东罗家声先生编订、江苏张惠生先生校阅、香港范同(即石少东)先生复校,<chsdate year="1961" day="1"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chsdate><chsdate></chsdate><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1961</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5</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1</font>日<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在香港出版。该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24</font>开本、铅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14</font>页。印量不超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500</font>本,<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留有一半或送或卖。而留在内地的另外一半经过“文革”的强劲“洗礼”,存世当是少之又少。该书成书较早,又是集邮专业人士编著,详细记载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1946</font>年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1960</font>年期间全国各地问世的纪念邮戳的名称和使用情况,极具史料价值。由于是铅印出版,当时的图片制作费用较高,故该书为纯文字无图案是可以理解。</font></p>
<p><font size="3"></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2、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移居美国后,将身边的包括该书在内的书籍全部带往美国,有<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签章的该书估计是由其后人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1985</font>年赠送给中国集邮出版社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1</font>吨重的书籍中的一部分。而以后中国集邮出版社与人民邮电出版社合并,目前仅知道流出的该书至少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7</font>本。</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3、今天上午我与北京<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刘肇宁"></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刘肇宁<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电话沟通。已经封笔一年多,年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70</font>的<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刘肇宁"></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刘肇宁<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目前陆续将自己收藏的集邮文献处理了一半有多,但这本书仍然掌在手中,可想其史料价值不蜚。根据<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刘肇宁"></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刘肇宁<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回忆,该书是文革前别人送的,他本人并不认识<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罗家声"></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罗家声<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和张惠生"></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和张惠生<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与<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有过书信来往,估计是<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送的,但是也不敢肯定。<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刘肇宁"></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刘肇宁<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的这本没有作者的签名、盖章。<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刘肇宁"></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刘肇宁<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在该书上陆续增加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1961</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5</font>月以后问世的新纪念邮戳资料,可以认为是再版的极好素材。</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4、2005</font>年在南通全国文献展览期间曾经有一本参与拍卖,拍卖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100</font>元。</font></p>
<p><font size="3"></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5、2006</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6</font>月,由客居北京在马甸邮市经营的山东周姓邮商主持的大众集邮研究会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2</font>期邮品通讯拍卖中,该书列为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204</font>项,拍卖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500</font>元,流标。</font></p>
<p><font size="3"></font><font size="3">6、陈波<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得到的这本书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ew?>2006</font>年秋天通过网络购买的方式从北京获得。</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6 14:17:32编辑过]




图片附件: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6GqhdovT.jpg (2008-6-14 09:39, 54.5 KB) / 下载次数 4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204&k=fa8ccf277a4b44676e4676c9fed65006&t=1726142611&sid=TfM8rw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09:42

<b>以下是引用<i>年年有余</i>在<em>湖北集邮网</em>2007-1-11 14:55:23的发言:</b><br/>
<p><font size="3">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chsdate year="2007" day="11"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chsdate><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7</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1</font>日<chsdate></chsdate>)</font> </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font>、今天上午我与上海邵林先生电话交流。当年石少东先生捐赠给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书的确不少,据邵林先生说,他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和北京的其他几个朋友曾经告诉,那里面有好多英文书,很多人看不懂,堆在那里也没有人整理,拍卖目录的东西也不少,保留价值不是很大,石少东先生自己也不要。所以,出版社调整期间将很多书籍当废品处理掉。邵林先生还说,上海刘广实先生也知道这个事情,但可以肯定地说邵林先生自己和刘广实先生都没有亲眼见到该批图书被处理,事后也没有收藏。邵林先生在《文献集邮》<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6-1</font>期第<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6</font>页的文中写到“据说这批图书已经被当作垃圾处理掉了。”</font> </p>
<p><font size="3"></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font>、陈波先生告之,与该书作者有过长期交往的江苏一位老集邮家,去年专门撰文介绍过此书,并告知此书印量为<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300</font>册,一半留在香港,并由石少东先生交商务印书馆代售;另一半则由罗、张二人在内地出让或赠送给部分邮友。尚未联系到这位“江苏一位老集邮家”。但是,关于书的印量有了明确。(注:此老集邮家就是江苏扬州的麋凤鸣先生。)</font> </p>
<p><font size="3"></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3</font>、今天上午我与江苏大丰朱天文先生电话交流,朱天文先生于20<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06</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0</font>月左右通过快乐集邮网从北京邹姓邮商处购买《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花费<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50</font>元。收藏的这本有“石少东先生赠”篆字印。</font> </p>
<p><font size="3"></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4</font>、今天上午我与江苏常州王建平先生电话交流,王建平先生于20<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05</font>年从北京孙姓邮商得到《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当时孙先生有几十本,王先生以比较优惠的价格(具体价格我知道,不方便公开)分两批购买了<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5</font>本。以后相继按每本<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00</font>元的价格卖出<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4</font>本。王建平先生收藏的这本有“石少东先生赠”篆字印。由于这<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5</font>本是在两次连续时间极近期间进货的,王建平先生肯定都盖有“石少东先生赠”篆字印。王建平先生售卖的<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4</font>本顾客中有香港一位邮友和常州王以鹏先生。</font> </p>
<p><font size="3"></font><font size="3">王建平<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介绍,在该书扉页白纸上盖红色印章。繁体字横排。在<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961</font>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内地出版的许多图书质量非常差,而这本在当时是质量上乘的一流图书。</font> </p>
<p><font size="3"></font><font size="3">据此,可以认为,人民邮电出版社当作废品处理的盖有“<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少东"></personname>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赠”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目前明确藏家有<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7</font>人:陈波先生、王建平先生、朱天文先生、王以鹏先生、香港一位邮友以及王建平先生的两个顾客。经手的邮商有:山东周姓邮商(实际在北京经营)、北京邹姓邮商、北京孙姓邮商以及王建平先生,也正是这些邮商的不懈努力,使一批“废物”成为宝贝。可以说,邮商们为抢救早期文献立功了,虽然他们从中赚了一点钱。</font> </p>
<p><font size="3"></font><font size="3">而从人民邮电出版社处理的图书中,《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目前存世量至少有几十本,包括在镇江拍卖的那本。</font> </p>
<p></p>
<p><font size="3">有今天的认识,还要感谢江苏南京的葛建亚先生。</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02:02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09:45

<b>以下是引用<i>年年有余</i>在<em>湖北集邮网</em>2007-1-15 16:51:15的发言:</b><br/>
<p><font size="3">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chsdate year="2007" day="15"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7</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5</font>日<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 </font></p>
<p><font size="3">出差<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4</font>天,与各位联系中断,今天继续。 </font></p>
<p><font size="3">1、今天与上海谢刚先生电话沟通,得知:谢刚先生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于<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5</font>年前在上海豫园邮市花几块钱购买,共买了两本。谢刚先生的两本均没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 </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font>、上海有两个人××先生、×××先生各藏有一本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是<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6</font>年下半年从北京得到,得到的时间不长,品相不错。××先生和×××先生都住在浦西老城区,都是年过<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70</font>岁的集邮爱好者,其中一位已近<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80</font>岁。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在各自单位分别遭受了强烈冲击,邮品被造反派烧掉,以前收集的东西没有了。“文革”后只是补发了一点钱,以后不是经常出来。他们凭借自己以往的爱好,现在也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包括纪念邮戳。目前,购买邮品邮票等都是通过一位非常信任的中年集邮爱好者<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X</font>先生,所以现在更是基本不出来,既不写邮文,也不参加集邮活动。 </font></p>
<p><font size="3">在收集纪念邮戳的过程中,他们有时也<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向L"></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向X先生借用其早期收藏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作为参考书。近来,他们没有<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向X"></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向X<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借用,<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X</font>先生向他们问明原委,方知道他们已经拥有该书了。<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X</font>先生见过本贴后,曾经电话分别问过他们两位,得到明确答复,书上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 </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3</font>、中国集邮文献网:《将一吨集邮文献捐给中国集邮出版社的石少东》<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font> </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size="3" New? Roman?><a href="http://www.jywxw.com/main/home/ns_detail.php?id=463&amp;nowmenuid=85&amp;cpath=&amp;catid=0">http://www.jywxw.com/main/home/ns_detail.php?id=463&amp;nowmenuid=85&amp;cpath=&amp;catid=0</a></font><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以下为该网页文章:</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strong>将一吨集邮文献捐给中国集邮出版社的石少东</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石少东(<font New? Roman?>1906-1983</font>)集邮家。山东益都人。交通大学毕业。<font New? Roman?>1949</font>年定居美国。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3"><font New? Roman?>30</font>年代开始集邮,以组编万寿邮票集、香港邮政史集等著名。不仅藏品颇丰,对邮学也有系统的研究。 </font></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从<font New? Roman?>1970</font>年开始,多次参加国际邮展,先后获美国和国际的奖牌<font New? Roman?>104</font>块,其中金奖<font New? Roman?>30</font>块,被集邮界誉为“冠军中的冠军”。<font New? Roman?>1974</font>年被聘为美国集邮协会邮展评审员,并荣获英国皇家集邮学会会士称号。<chsdate year="1983" day="2"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font New? Roman?>1983</font>年<font New? Roman?>12</font>月<font New? Roman?>2</font>日<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在纽约逝世。曾留下遗言,将其大量珍贵的集邮文献捐给中国。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3"><font New? Roman?>1985</font>年,其家属将石少东毕生所收藏的重约<font New? Roman?>1</font>吨的集邮书刊资料运回中国,捐献给中国集邮出版社。</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4</font>、邵林先生的博客:《渴望建立公用集邮文献图书馆》 </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size="3" New? Roman?><a href="http://blog.sina.com.cn/u/48e26c41010003n9">http://blog.sina.com.cn/u/48e<chmetcnv wst="on" unitname="C" sourcevalue="26"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1" tcsc="0"></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26c<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chmetcnv>41010003n9</a></font><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以下为该网页文章:</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strong>渴望建立公用集邮文献图书馆</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作者:邵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3"><font New? Roman?>20</font>多年前,有一位名叫石少东的集邮家,将他自己毕生购阅的集邮图书捐给一家为集邮活动服务的单位,据说有满满一卡车之多,当时集邮的新闻媒体都曾加以报道和赞美,但始终未见这批图书的目录,后来这家单位几经搬迁,据说这批图书已被当作垃圾处理掉了。 </font></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5</font>、今天与<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72</font>岁的扬州糜凤鸣先生电话沟通,<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糜凤鸣<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补充了有<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关张惠生"></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关张惠生<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的情况: </font></p>
<p><font size="3">张惠生<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生前在江苏苏州师范学院印刷厂做工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病去世。其收藏的邮品主要有三个方面:<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font>、纪念邮戳;<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font>、蒙古邮票;<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3</font>、解放区邮票。成绩都不错。其蒙古邮票的收藏得到了内蒙古集邮家白歌乐的称赞。<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糜凤鸣<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以前因公到苏州出差时都有拜访<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张惠生"></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张惠生<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有时还住在当时位于苏州师范学院内的<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张惠生"></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张惠生<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家中。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03:13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09:46

<div><b>以下是引用<i>年年有余</i>在<em>湖北集邮网</em>2007-1-15 16:51:15的发言:</b><br/>
<p><font size="3">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chsdate year="2007" day="15"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7</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5</font>日<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 </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6</font>、<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6</font>年第<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3</font>期《文献集邮》文章《新中国最早的两本纪念邮戳简目》</font></p>
<p><font size="3">以下为该文章全文:&nbsp;</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strong>新中国最早的两本纪念邮戳简目</strong></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作者:糜凤鸣</font> </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在我收藏的集邮文献中,有两份名不见经传,为民间编印,是新中国最早的纪念邮戳目录。它们伴随我走过了40多年的集邮生涯,成为我收集新中国早中期纪念邮戳宝贵的参考资料。</font> </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中华人民共和国纪特戳统计简表》(初稿,以下称“简表”)由四川省成都市业余集邮组整理,汤德铨执笔、郑德?制版,<chsdate year="1959" day="25"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1959年1月25日<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手工誊写钢板刻制蜡纸并于<chsdate year="2007" day="25"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2月25日<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正式油印。该简目为32开本16页,纸张很薄,纸色有些微灰。第一次油印100份,每份收工本费人民币7分,寄费另加。我的一本封面封底都盖有编号00046的戳记,记不请是谁赠送的了。</font> </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该“简表”2、3页似前言文字,说明列戳的使用日期、原戳名称、使用地点及备注四项记载历年纪念邮戳的刻用情况。文中还提到了在编写整理过程中得到了该组李弗如、李继成、张延铨、王光友、陈文彬、成恩之、熊秉礼、杨德熊、蒋国均及陕西宝鸡方济宽的协助。第4页刻印了8种纪念邮戳图样。5-13页列出了从1947至1959年全国各地使用过的234种纪念邮戳。第13页补遗了1951至1952年4种纪念邮戳及后语。第15页为追补录,又增补了1951至1953、1957至1959年的18种纪念邮戳。“简表”中总共列出了256种纪念邮戳。不过,在1958年的纪念邮戳中还包括了中国集邮总公司为新邮发行刻用的17种戳和1959年1月的“剪纸”戳。</font> </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以下称“简目”)由罗家声编订,张惠生校阅,范同(原名石少东,居香港九龙,后移居美国,为英国皇家邮学会会员)于1961年国际劳动节出版。简目为铅印大32开本20页,封面红黄两色套印,仅印300本,由香港商务印书馆代售,有一半寄回大陆。我现存的一本是罗家声赠送的。</font> </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该“简目”以编号、使用日期、名称、使用局名四项按年份月日依次编排,记录了1946年至1960年全国各类纪念邮戳441种。其中1946年2种,1947年5种,1948年4种,1949年26种,1950年23种,1951年63种,1952年97种,1953年13种,1954年5种,1955年3种,1956年2种,1957年17种,1958年43种,1959年101种,1960年37种。从上面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早中期纪念邮戳,有二个高潮:建国初期的1951年至1952年有160种,其中123种是反映各地举办的土特产物资交流展览会的纪念邮戳。这些戳记真实地记录了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扩大城乡物资交流,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面貌。其后在1958年至1960年,启用的各类纪念邮戳多达181种,其中尤以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和各地解放十周年举办的各种活动戳记占了101种。这本“简目”在编订过程中,三位编者与笔者都有密切的联系,我和宋知新、吴慕伯等人也提供过一些资料。现在三位编者都已先后与世长辞,令人感慨万千。罗家声曾在生前的<chsdate year="1994" day="25"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1994年2月25日<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给我的信中说他在“四清”和文革中,所有藏品损失了大部分而终止了集邮活动,直到1983年才开始恢复集邮,后为广东省邮协聘为学术委员,执笔编写了《中国早期航空邮政》一书,曾在丹麦哥本哈根邮展及93年全国邮展分别获得铜奖和镀银奖。</font> </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上述两本“简目”都只有文字记载而仅有8种戳样。虽然他们都曾试图编一本纪念邮戳图录,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愿望。</font> </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近几年来,笔者依据上述两本“简目”进行了戳样整理,并在2005年第三期《扬州集邮》上开始连载介绍1946年至1966年的解放区和新中国纪念邮戳。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郭润康、李鸿远、刘广实、林衡夫、陈波、甄树隆、裴正和、李汇祥等名家的帮助和提供了我尚缺的一些戳样,在此一并感谢。</font> </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今天的新认识还要感谢扬州的许明川先生。</font></p></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08:13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09:47

<b>以下是引用<i>年年有余</i>在<em>湖北集邮网</em>2007-1-16 12:56:27的发言:</b><br/>
<p><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font size="3">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chsdate year="2007" day="16"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2007年1月16日<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font></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font size="3">1、今天与南京刘锋先生电话沟通。刘锋先生于2006年上半年,通过专题集邮网向山东青岛邮人牟先生处整体购买了好几十公斤的邮刊邮书,共花费600元购得包括全套《齐鲁集邮》、《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在内的大批集邮图书,收获颇丰。<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刘锋"></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刘锋<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是从1987年开始集邮的,主要还是以现代集邮藏品为主,2004年开始收集集邮文献,从南通文献展览文献集邮拍卖活动目录中得知,曾经有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参加拍卖,由于没有亲自去拍卖现场而错过了收集这本书的机会。在得到青岛邮人卖出的集邮图书中仔细阅读了《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为该书是这次购买中最重要的购品,在该书扉页也有“<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赠”篆字印章,品相很好。之后,<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刘锋"></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刘锋<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文献欣赏栏目介绍了该书,同时仍然注意该书售卖动向。2006年<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0</font>月,从快乐集邮网得知北京邮商邹先生处有该书出售,故以每本50元的价格再次购买两本,新购的两本也有“石少东先生赠”篆字印章,品相也很好。</font></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font size="3">2、今天与北京邮商邹先生电话沟通。邹先生主要通过网络售卖形式进行集邮文献的销售。据邹先生介绍,其总共销售了有“石少东先生赠”篆字印章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20本,目前已经全部售出,最后一次销售是4本一起捆绑优惠售出的。邹先生的这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于2004年(或者2005年)冬天在北京报国寺邮市一个邮商×先生处一次购进的。当时×先生还有全套《天津集邮月刊》一套、私人装订的60年代油印邮刊一批、全套的《宝岛邮讯》以及二三十本英文邮刊等。由于价钱问题,邹先生只购买了20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和《宝岛邮讯》。而全套《天津集邮月刊》被×先生以2000元售出,私人装订的60年代油印邮刊被×先生以高于200元的价格售出。在与邹先生电话沟通期间,邹先生当场验证其目前在手的《宝岛邮讯》上没有“石少东先生赠”篆字印章。邹先生还说,其实×先生的这批刊物,实际来源于北京某废品收购站。北京的一些专营集邮文献的邮商与一些废品收购站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而在北京的一些废品收购站老板多有一点文化,对于初步认定有销售价值的书都会找一些在这方面有一定水平的人鉴定或作价。另外,邹先生还提到了北京邮商孙先生也曾经销售《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情况。</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02:12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09:49

<b>以下是引用<i>年年有余</i>在<em>湖北集邮网</em>2007-1-17 14:51:27的发言:</b><br/>
<p>与黄剑波先生的沟通是在上午进行的,等黄先生在本贴发言后再将今天的新进展发表,以示对黄剑波先生的敬意和感谢。</p><br/>
<p><font size="3">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chsdate year="2007" day="17"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7</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7</font>日<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font>、今天与正在天津的北京邮商孙先生电话沟通。孙先生在北京的集邮文献买卖方面有极其丰富的经历,全国许多文献集邮爱好者都与他有联系,他也为许多文献集邮的抢救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经过他之手的集邮文献不计其数,但是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一书仍然有相当清晰的记忆。孙先生于<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4</font>年在宣武区报国寺文化市场<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41</font>号开设集邮图书销售店铺期间,从在此处摆滩的临时邮商处卖到了<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40</font>多本(不到<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45</font>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整齐一致,成色崭新。之后,在<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5</font>年上半年,将这批图书全部售出。据孙先生说,地摊售卖的人也是从废品收购站取得的包括这批书在内的一些图书,孙先生也有收购并再次将它们卖出。</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font>、今天与西安黄剑波先生电话沟通。黄剑波先生于<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4</font>年夏天从北京邮商孙先生处购买了一批集邮图书。交易完成后,孙先生一时心喜,顺手赠送了两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给黄剑波先生以示友谊。由于黄剑波先生一年中经常往来北京、西安两地,具体得到这两本书的时间,还有待准确确定。以后,黄剑波先生在另外一个地方又得到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但是这本估计已经送人了。目前,黄剑波先生处有两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font></p>
<p><font size="3">与<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黄剑波"></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黄剑波<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电话沟通时得到了另外三个重要信息,即:①当年<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的家属将其收藏的集邮图书赠送给人民邮电出版社(当时有关集邮业务的图书,由其辖下的对外称为中国集邮出版社负责,实际上人民邮电出版社和中国集邮出版社是一个单位)时,所赠送的图书并不都盖有“<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赠”篆字印章,有些肯定是<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的藏书却没有印章的,例如:由<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陈志川"></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陈志川<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编辑并赠送给<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的<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50</font>年代出版的《集邮天地》合订本上就没有印章。这方面的具体情况,<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黄剑波"></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黄剑波<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会在适当时间公布。②当年<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的家属将其收藏的集邮图书赠送给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书,也并非是价值很小的或者<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本人用不着的书,大量的还是极其珍贵的集邮图书。因为当<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时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时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的后人中,集邮有成就者几乎没有,同时他们爱国热情还很高,加上为了实现先生的遗愿,所以将<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生前的全部集邮图书捐赠给国家。作为集邮大家的<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石少东<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对集邮文献的选择应该不会到普通泛滥的层次。③当年被人民邮电出版社当作垃圾处理的集邮图书,不仅仅有石少东先生捐赠的集邮图书,还有一些被撤消的集邮类杂志社收藏的集邮图书,例如:《中国少年集邮》杂志社收藏的集邮图书。</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07:10编辑过]



作者: 徐刚    时间: 2008-6-14 09:53

<p>佳作</p>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09:56

<b>以下是引用<i>年年有余</i>在<em>湖北集邮网</em>2007-1-18 15:28:52的发言:</b><br/>
<p><font size="3">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chsdate year="2007" day="18"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7</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8</font>日<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font> </p>
<p><font size="3"></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font>、今天与上海李锦林先生电话沟通。<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6</font>年秋,内蒙古集邮家白歌乐先生送给上海李锦林集邮文献收藏馆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据李锦林先生介绍,该书成色较旧,书的边沿有破损现象,书脊上部有轻微裂开,可以修复。该书是其著作者之一的张惠生先生赠送给白歌乐先生的,在书的扉页有张惠生先生用蓝色墨水的九行亲笔题字“敬爱的-白歌乐-同志-惠存-苏州-江苏师范学院-张惠生-赠送-1961.9<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New AR-SA mso-bidi-language: ZH-CN; mso-fareast-language: EN-US; mso-ansi-language: 1.0pt; mso-font-kerning: Roman; Times mso-bidi-font-family: mso-hansi-font-family: new="New">”,</span>在白歌乐先生将其赠送给李锦林先生前一直由白歌乐先生自己使用。由于张惠生先生去世较早,在此前没有发现过其墨迹存在,目前李锦林先生收藏的这本是迄今为止留下张惠生先生亲笔题字墨迹的惟一一本,弥足珍贵。</font></p>
<p><font size="1"><font size="3"> wnYdXxZY.jpg </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size="1"><font size="3"> pVOq5Bub.jpg </font></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size="1">&nbsp;</p></font><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font>
<p></fon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font>李锦林先生在<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7</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8</font>日提到,在一个公共场合,上海的一位活跃于集邮文献邮坛的集邮人也有展示过这本书。<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2008年<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6</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New Roman>14</font>日,李锦林先生在“华邮网<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New AR-SA mso-bidi-language: ZH-CN; mso-fareast-language: EN-US; mso-ansi-language: 1.0pt; mso-font-kerning: Roman; Times mso-bidi-font-family: mso-hansi-font-family: new="New">”</span>坦承此人就是上海顾青先生,当时之所以不方便透露,是因为还没有事先与</font>顾青先生沟通。</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27:23编辑过]




图片附件: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wnYdXxZY.jpg (2008-6-14 09:53, 42.52 KB) / 下载次数 6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208&k=8fad78fc003a131509f4761f0ed3e57d&t=1726142611&sid=TfM8rw



图片附件: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pVOq5Bub.jpg (2008-6-14 09:55, 29.66 KB) / 下载次数 6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209&k=e4d0e52ed1fc54fe7883ca2575740079&t=1726142611&sid=TfM8rw


作者: 郑军    时间: 2008-6-14 09:57

余先生,本文拜读已久,是为难得一见的佳作,刨根问底乃邮学研究之根本.本文当为此中之范本.本文加精,并置顶,方便各位同好参与讨论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09:58

<b>以下是引用<i>年年有余</i>在<em>湖北集邮网</em>2007-1-18 15:28:52的发言:</b><br/>
<p><font size="3">&nbsp; </font></p>
<p><font size="3">3、目前拥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一书的藏家有(括号里是该书来源): </font></p>
<p><font size="3">①没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的有:北京刘肇宁先生1本(60年代别人送)、扬州糜凤鸣先生1本(60年代罗家声先生送)、上海谢刚先生先生2本(2002年购于上海豫园邮市),上海李锦林先生1本(2006年秋内蒙古白歌乐先生送。该书为60年代张惠生先生送给白先生的)。 </font></p>
<p><font size="3">②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的有:湖北武汉陈波先生1本(2006年10月购于北京邮商邹某)、江苏南京刘峰先生3本(其中1本于2006年上半年购于青岛邮人牟某、2本于2006年10月购于北京邮商邹某)、上海××先生1本(2006年下半年购于北京邮商)、上海×××先生1本(2006年下半年购于北京邮商)、江苏常州王建平先生1本(2005年购于北京邮商孙某)、江苏常州王以鹏先生1本(2006年购于常州王建平)、香港一邮人1本(2006年购于常州王建平)、江苏大丰朱天文先生1本(2006年10月购于北京邮商邹某)。 </font></p>
<p><font size="3">③尚未明确有无“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的有:西安黄剑波先生2本(2004年夏北京孙邮商送)。 </font></p>
<p><font size="3">④不知道具体情况的有:西安黄剑波先生赠送与人的1本,李锦林先生提到的上海一位活跃于邮坛的集邮人(顾青先生)至少有1本,江苏常州王建平先生另外卖出去的2本(肯定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 </font></p>
<p><font size="3">总计:没有篆体印章5本,有篆体印章11本,无法确定的4本。</font></p>
<p><font size="3">4、北京邮商邹某卖出20本,北京邮商孙某卖出45本(超过40本,不到45本,目前按45本统计)</font></p>
<p><font size="3">今天的新认识还要感谢山东荷泽的郑祥国先生、黑龙江大庆的孙志民先生。</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32:10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04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19 15:16:07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19

1、今天与浙江平阳陈志昌先生电话沟通。陈志昌先生收藏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于2005213从常州王建平先生处以90元的优惠价格购买。陈志昌先生于1984年开始集邮,集邮文献收藏的历史也超过十年,目前专心集邮文献并已经收藏了1000多册,成绩斐然。正是因为王建平先生被陈志昌先生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方以低于其平时100元的售价售出。陈志昌先生获得这本书后发现该书品相非常好,起初还怀疑是近期盗版的。在看到本贴后,这种怀疑被彻底消除。鉴于本贴对该书的不断深入的介绍,陈志昌先生和其家属认为有必要也应该将自己的拥有的这项收藏告诉大家。所以,这里我非常感动地说:谢谢你们!同时也请各位知情同人支持,我想,如果罗家声先生在天有灵也会被今天我们的行动所感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35:01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05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19 15:16:07的发言:

 

2、昨天晚上从21.09开始,历时33分钟,我与世界著名集邮家Mr.iuh就《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电话沟通,以下是Mr.iuh对于罗家声先生和《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有关观点:

①罗家声先生与Mr.iuh是有着超过40年交往的老朋友,虽然彼此书信往来频繁,但40多年从来没有见过面。Mr.iuh嘱咐我将来发表纪念罗家声先生的文章时,一定要配一张罗家声先生的照片。1983年Mr.iuh到广州也没有见到罗家声先生,很失望。后来才知道罗家声先生因为“文化大革命”中集邮收藏遭受极大损失,当时还没有重返邮坛。

②罗家声先生在《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出版不久即寄送一本给Mr.iuh。Mr.iuh自己并不刻意收集纪念邮戳,但对罗家声的辛勤工作表示了敬意。在刚开始我与Mr.iuh谈到1961年罗先生的著作时,Mr.iuh立即清楚准确地说出:《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除此之外,罗家声先生多次还给Mr.iuh寄出香港《大公报》有关集邮文章的剪报。

③罗家声先生在该书出版后,1961年即将自己所分得的书中拿出100本交上海宋知新先生出售。宋知新先生已经去世十多年了。估计早就卖完了。

④《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印刷很好,使用的纸张是道林纸,香港印刷的。在当时是非常好的书籍了,因为当时中国大陆的经济状况不好,很多很重要的书印刷用纸都不太好。

⑤《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另外一位作者张惠生很早就去世了。张惠生在印刷厂工作,当时许多油印的集邮小报都出之他手,质量也不错,保存到现在都很好。张惠生因为自己不谨慎,被当地公安机关抓去,最后死在里面。

⑥以前并不知道该书由石少东先生助印的。如果是石少东先生助印的书,根据以前与石少东先生交往的经验,该书的印量肯定不止300本,说500本应该比较可信。

⑦以前并不知道张惠生先生与白歌乐先生的关系。集邮活动在中国恢复以后,Mr.iuh多次见到白歌乐先生,白先生都没有提过张惠生先生,估计也是作为领导干部的白歌乐先生比较谨慎的缘故。

⑧中国集邮出版社与人民邮电出版社是两个单位,以后合并了。当年石少东先生的家属将其收藏的集邮图书捐赠国家后,中国集邮出版社是非常认真对待的。专门做了很多的大书架存放这些图书。

⑨Mr.iuh在中国集邮出版社接受石少东先生的家属捐赠集邮图书后2个月专程去北京查看了这批书,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里面没有Mr.iuh非常想要看的东西,例如:美国中华邮票会出版的《中国飞剪》杂志、英国中华邮票会出版的《JPC》杂志、香港出版的《邮光》杂志,里面一本都没有。里面虽然有几本《邮乘》、《新光》杂志,都是零散的不成套的,“而这些杂志我都有,所以很失望”。而看到的较多的是售品拍卖目录等,“简直就没有用,想看的一本都没有”。另外也有可能其家属在将这批书刊捐赠给国家前已经有人掏过了。

⑩石少东先生家属捐赠的集邮图书目前确实没有清单。但是,是否被处理,有关方面并没有明确地正式说明。另外,凡石少东先生赠送的书是否都盖有印章,对这一点持怀疑态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41:47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13

插一贴,发表一张罗家声先生的照片。

dTSv7foK.jpg

此举,一则为了满足Mr.iuh和广大集邮同志对罗家声先生的敬意。二则丰富本文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这张照片是佛山麦善基先生在一张有罗家声先生参加的大合影中截取并将背景PS而成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44:54编辑过]



图片附件: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dTSv7foK.jpg (2008-6-14 10:13, 82.9 KB) / 下载次数 4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213&k=7483af4c78088e99aa7acf364de4f456&t=1726142611&sid=TfM8rw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15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0 0:54:57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0

1、昨天下午与山东青岛牟洪波先生电话沟通。牟洪波先生于2003年通过在北京大钟寺集邮市场经营邮票的朋友购买到《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一书,该书来自北京一位已经去世的高级官员的家,该官员也是北京集邮领域的活跃分子。

洪波先生后来对收集集邮文献兴趣减退,遂将自己收藏的一批藏品如:《奥林匹克体育邮票集锦》、《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等37本集邮图书、14种集邮刊物(包括很多合订本)和1种报纸(连续两年半)在专题集邮网上一并出售。南京刘锋先生见后全部买下。

洪波先生的售品贴见:

http://www.zhuanti.net/ztbbs/dispbbs.asp?BoardID=15&id=85148&replyID=197996&star=1&skin=

此处也是对江苏常州王建平在本贴第33楼问题的回复。

2、昨天晚上与山东青岛陆游先生电话沟通。陆游先生于2005年底从江苏常州王建平先生处购买了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因为品相十分好而一直认为是近期翻版图书,也随手放到一边,直到沟通时也没有想起到底放在家里的哪个旮旯里,但是肯定这本书还在家中。陆游先生本人并不收集纪念邮戳,但是有收藏集邮图书的习惯,凡是自己没有的书都会尽量买,包括买《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关于石少东先生的家属捐赠的图书,陆游先生说:1989年去北京时由北京马长利先生陪同去人民邮电出版社看过,也觉得里面没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东西。

本贴第48楼第1点和此处第2点也是对我在第13楼有关江苏常州王建平售出4本书的全部踪迹的完整表达。

3、上海李锦林先生将其收藏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扉页拍摄了照片并发给我,我已经将它挂在第39楼相关文字后面,请各位关心本贴的朋友回放阅读。

 

今天的新认识,还要感谢湖北武汉的陈波先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49:28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19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3 22:19:27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3

因忙于年终工作,耽误了认识《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一些时间,估计这段时间都会这样,我尽力抽时间做,但是不能确定能够做多少。

1、今天上午与贵州贵阳90高龄的我国著名集邮家郭润康先生电话沟通。当郭老一听到罗家声先生的名字就马上想到了他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一书,他说,那本书很精美,该书出版不久罗家声先生就给他寄去一本。印象中,罗家声先生曾经有在书上签名,但是时间太久,记忆不清楚。郭润康先生将“文化大革命”前收集的集邮图书都送给了比其年轻的任尔勤先生,现在手边没有这些书了。因为任尔勤先生已经去世,他收藏的集邮图书也在生前全部处理了,所以无法知道当年罗家声先生是否在送给郭润康先生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上留有签名。

2、在国内搞集邮文献收藏并开馆的藏友有以下各处(可能有遗漏,也希望各位补充):上海李锦林先生、贵州遵义岑忠健先生、江苏常州王建平先生、山东荷泽郑祥国先生、山东徐铭强先生、陕西西安黄剑波先生、江西南昌吴法金先生、广东湛江吴明君先生。通过近期与部分藏主沟通,有以下统计在此公布(排名不分先后):

①上海李锦林集邮文献收藏馆:1本。流传途径:张惠生先生-(赠送)-白歌乐先生-(赠送)-李锦林先生。

②贵州遵义岑忠健集邮文献收藏馆:没有收藏。

③江苏常州王建平集邮图书工作室:1本。北京邮商先生-(购买)-王建平先生。

④山东荷泽郑祥国耀宇文献集邮藏馆:没有收藏。

⑤山东徐铭强金石名人集邮文献藏馆:未知。未有联系方式。

⑥陕西西安黄剑波集邮文献藏馆:2本。北京邮商先生-(赠送)-黄剑波先生。

⑦南昌吴法金集邮文献藏馆:没有收藏。吴法金先生是以收集老邮刊、港台、海外集邮文献为主的,包括全套的原版《中国飞剪》。交往的人主要是老一辈集邮人,有赵人龙、叶季戎、郭润康等。对于没有收藏《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感到“还要努力”。

⑧广东湛江吴明君集邮文献藏馆:未知。未有联系方式。(据说已经停止收藏?)

3、今天再次与北京林轩先生电话沟通。前次沟通后,林轩先生表示在本月的北京文献集邮研究会例会上向与会者了解有关情况,结果:大家对这件事情一无所知,也没有人收藏这本书。

4、湖北武汉陈波先生应我的请求,将其典藏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于近期寄来,这里将陈波先生的这本书的扉页和石少东先生的印章放大展示如下

eqckIxuL.jpg


u7WQIfcc.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54:20编辑过]



图片附件: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eqckIxuL.jpg (2008-6-14 10:17, 78.02 KB) / 下载次数 4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214&k=980923932ca7c762970d7adca1402024&t=1726142611&sid=TfM8rw



图片附件: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u7WQIfcc.jpg (2008-6-14 10:19, 29.71 KB) / 下载次数 4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216&k=adc2dcd1b8c22ad605e7edfed126a36b&t=1726142611&sid=TfM8rw


作者: 郑军    时间: 2008-6-14 10:20

继续哈,重温去年讨论的热情气氛
作者: xie-stamp    时间: 2008-6-14 10:21

呵呵,偶已悄悄打印了一份自己赏读哦。哈哈。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21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5 18:42:18的发言: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前言:

邮戳原本是盖销邮票的工具,后来随着邮政业务的发展,它的使用逐渐扩大起来。邮局为着纪念邮票的发行,或者国家与地方的重大节日和纪念事件,大都刻用纪念邮戳,以加强宣传的作用。长期坚持收集纪念邮戳,便是积累了一部可贵的历史资料。加上纪念邮戳一般都刻有艺术性的图案,具有欣赏的价值;因此一般集邮同志,对纪念邮戳的收集,越来越感到兴趣,是不难理解的。

早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老解放区的邮局,已经注意到纪念邮戳的刻用。它反映和记录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的纪念邮戳,今天流传下来,已经成为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了。

o993SNs9.jpg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纪念邮戳,在内容方面,处处蕴蓄着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引导着全国人民走向光明幸福的社会主义大道上去。它反映和记录了解放后的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上的重大成就。这些纪念邮戳内容及图案丰富多采,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本简目一则是作为个人收集新中国纪念邮戳的一个初步张本,一则是便于收集的同志,作为有系统地整理纪念邮戳的参考资料。从1946(原文漏排“年”字)东北解放区邮电管理局刻用“庆祝新春迎接全国胜利”纪念邮戳开始,至1960年底各地邮局使用之纪念邮戳为止。由于老解放区邮局与及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性刻用的纪念邮戳,手头资料不足,遗漏及错误的地方,有待补充。深望国内外邮集(原文“邮集”排误,正确为“集邮”)同志,不吝指教!

罗家声  广东高明横江畜牧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10:25:27编辑过]



图片附件: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o993SNs9.jpg (2008-6-14 10:21, 63.89 KB) / 下载次数 4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217&k=243c8e8c3c64743eeee76cad6204bd7a&t=1726142611&sid=TfM8rw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23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6 16:13:34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6日)

今天与江苏南京郑军先生电话沟通。郑军先生早在八、九年前就通过北方的一个民间邮刊花十几块钱购买过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印象中那本书品相相当地差,以至于后来将其再次卖掉了。郑军先生肯定地说:那本书上没有签名题字。那本书的具体品相,郑军先生是这样描述的:书脊损伤严重,用订书机钉后,铁钉又锈蚀。另外,该书被虫蛀。

郑军先生认为:现在品相很好的五六十年代的书,要么从来没有人翻过,要么保存环境很好。目前流传的品相很好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就不外乎这两个保存方法。

对于石少东先生的藏书流出来这件事,郑军先生认为:无论从什么渠道流出来,都应该看作是不正常的,但也不一定是坏事。这也不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对于该书的印量到是值得考虑的。

今天的新认识,还要感谢江西南昌的邹小亮先生。

请各位藏家将你们收藏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扉页展示出来(只需要有印章的),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56:13编辑过]


作者: xie-stamp    时间: 2008-6-14 10:26

的确此文是国内集邮图书考证与研究的典范之作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26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7 14:59:43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7日)

1、关于书的存世

江苏无锡陶新平先生于2005年曾经代人用通讯拍卖过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品相不错。

上海顾青先生藏有两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品相不错。详细情况顾青先生将提供。

上海沈坚先生于2005年从上海邮市地摊购得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品相不错。后来又以一个优惠的价格卖给了上海的一位集邮人,详细情况沈坚先生将提供。

2、关于书的印量

今天我再次与江苏扬州糜凤鸣先生电话沟通。糜凤鸣先生明确地说,《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印量为300本。罗家声先生曾经写信告诉过糜凤鸣先生。糜凤鸣先生表示将在不久通过本帖公布这封信的照片。这一点巩固了我在本帖第43楼的认识,也是对本帖第48楼相应观点的回应。

3、关于张惠生先生

糜凤鸣先生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张惠生先生因为集邮与外界有通信联系而被怀疑有“海外关系”,继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释放出狱后,因病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张惠生先生已经获得平反。张惠生先生原来服务的工作单位“江苏师范学院”现已改名为“苏州大学”。张惠生先生比糜凤鸣先生大三岁,如果健在应该75岁了。目前,苏州集邮界几乎没有人了解张惠生先生的情况。这一点也是对本帖第48楼相应观点的回应。

4、关于书的内容

糜凤鸣先生说,《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记载的纪念邮戳有遗漏,目前发现的被遗漏的纪念邮戳已经通过其正在《扬州集邮》连载的文章里补充,而且每次附图40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58:52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28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7 23:26:44的发言:

与顾青先生的沟通是在傍晚进行的,等顾先生在本贴发言后再将今天的第二次新进展发表,以示对顾青先生的敬意和感谢。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7第二次)

今天与上海顾青先生电话沟通。顾青先生藏有两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通过快乐集邮网于2006104汇款到北京邹姓邮商,在购买的一批集邮文献中包括了这两本,购买的价格为50/本。顾青先生认为,购买的这两本书品相极好,价格便宜。为了核实是否盖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特别将已经塑封的书打开查验(多谢顾青先生)。查验的结果有新的发现,一本盖在扉页,另一本盖在封底前一页(尾页)。这是目前所知道的惟一一种加盖印章的方式,也无形为顾青先生的这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收藏增加了趣味。顾青先生集邮三十多年,从事集邮文献收藏也超过十年,其藏品丰富,国内许多著名的集邮刊物如:《邮乘》、《金竹》、《邮学》都有成套收藏。

20061111,上海集邮文献研究会在云洲邮票市场举办月度活动时,顾青先生就向与会者展示过其刚刚收藏的这两本书,由于当时带去了许多顾青先生以及大家都认为更加重要的集邮文献,所以当时其自己并没有刻意关注它们。由于当天顾青先生到会较晚,当时在场的只有10多人了,包括:李锦林先生、沈坚先生、叶国闵先生、杜朝平先生等,现场还有一位年过60的老先生表示自己也收藏有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由于顾青先生暂时没有想起具体是哪一位,所以请当时到会的朋友帮助回忆。2008614日,李锦林先生回忆,估计为俞利华先生。

顾青先生另外提到了两个信息:12006年秋上海邮品拍卖会,在售品目录中,有两、三本题有陈志川先生送石少东先生的集邮文献待拍,后来由于成交价不合顾青先生的意愿,最终这几本文献与他失之交臂。顾青先生肯定地说,这几本不是陕西西安黄剑波先生在本帖第51楼展示的文献。2、最近从书库出来了一批保存极好的集邮文献,例如精装本的《集邮回忆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29:34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32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2-3 21:45:31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3日)

今天与佛山市73岁的老集邮家任恩年先生相聚。任恩年先生藏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一本。任恩年先生清楚地记得:19618罗家声先生赠送了两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给时任佛山二中教师的张文光先生,张文光先生转送一本给任恩年先生。张文光先生与任恩年先生于1957年因为集邮相互认识,且都有收集纪念邮戳的喜好,当时苦于没有一份详尽权威的资料作指导。恰这时,由银行干部下放到高明农场劳动的罗家声先生编出了这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他们如获至宝。任恩年先生于1950年开始集邮,1959年开始在佛山市普君医院财务科工作,其时并不认识罗家声先生。由于社会上并没有集邮活动,私人间的集邮交往是当时的现状。而集邮家张文光先生在佛山集邮人中德高望重,自然会得到包括罗家声先生的敬重,得到其赠送的著作也是极为合乎情理的事情。得到这本书后,任恩年先生开始注意罗家声先生的集邮活动与集邮创作,但是一直无缘相见。直到1982年佛山市成立集邮协会时,罗家声先生与任恩年先生同时担任副会长,任恩年先生说:“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当然,之后两人也少不了谈及《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一书的事情,这时的罗家声先生已无意修订这本书了。任恩年先生还说:这本书没有写齐,自己也没有收齐书里已经记载的纪念邮戳。

1996年任恩年先生在《集邮博览》第4期第27页撰文简单介绍了《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该文不到200字,附了一幅该书封面的黑白图片。尽管如此,该文强调了罗家声在该书前言里的一句话“由于……手头资料不足,遗漏及错误的地方,有待补充。”

yMqMNScN.jpg
xAruHvac.jpg

今天的新认识,还要感谢浙江平阳陈志昌先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33:14编辑过]



图片附件: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yMqMNScN.jpg (2008-6-14 10:31, 44.77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225&k=7c45c2cd6ee9ced4c749a1e76cf7dd56&t=1726142611&sid=TfM8rw



图片附件: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xAruHvac.jpg (2008-6-14 10:31, 67.91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226&k=6f73dd8160286ebe965f59b3606caed3&t=1726142611&sid=TfM8rw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33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2-4 15:31:20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4日)

今天研读了糜凤鸣先生的《读刊忆旧事》,全文如下:

读刊忆旧事

作者:糜凤鸣

陈曦先生在《武汉邮苑》200412期三版“纪戳漫谈”栏目,撰文介绍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集戳活动,读后勾起了我对40多年前许多邮事的回忆,颇有感慨。文中提及当年几种专门报道和介绍纪戳的邮刊和目录。依据我现有的资料和回忆,由我以“扬州市五台山疗养院集邮组”名义编印的《纪戳通讯》,为上世纪50年代末最早开始报道和介绍纪戳的专门邮刊。

《纪戳通讯》于19596月创刊,仅油印50份,赠送给各地收集纪戳的邮友,以期得到他们的支持,并报道各地刻用纪戳的讯息。当年7月开始改为旬刊,逢11020日出刊,至1220日共出刊21期,每期仅16开一版,但印数逐期增加。为庆祝国庆10周年,当年101日的第12期和105日的增刊第13期,印数都为200份,主要赠送给各地参加收集国庆10周年纪念邮戳活动的邮友,再由他们分送给其他同好。此后,每期印数只保持在100份。19601月的《纪戳通讯》第22-24期,改为当月的71727日出刊,每期16开二版。2月出刊的《纪戳通讯》第25期是最后一期,为16开五版,在第四版上刊登了与苏州的《邮戳学刊》合并的启事。文中曾说明《邮戳学刊》3月发行,但实际上因故推迟至4月才正式出刊。

《纪戳通讯》从19596月至19602月,前后共出刊25期,介绍了新中国早、中期140余种纪念邮戳的戳样,还有几种解放区纪念邮戳的戳样。此外,还应一些邮友的要求,介绍过一些较为特殊的邮政日戳,如火车邮戳、双文字邮戳(有新维吾尔文和新旧蒙文戳、朝鲜文戳、壮文戳、傣文戳和彝文戳)、中英文国际邮戳、人民公社邮戳、自动化邮局的邮资已付戳等60多种戳样,以及60多种不具销票功能的纪念图章。

《纪戳通讯》虽然印数不多,但覆盖面极广,订户遍及全国(除西藏外)的各省、区及直辖市。为《纪戳通讯》报道纪念邮戳等刻用信息和提供戳样的,有一些是资深的集邮家,如贵阳的郭润康、南京的李伯鲲、广东的罗家声、上海的蒋伯勋、浙江的基础民、成都的汤德铨和郑德坤等人。还有许多是集戳颇有成就的,如苏州的张惠生、无锡的吴慕伯、浙江的陈定盖、上海的宋知新和鲍连奎、徐州的马如洁和孙保轩、青岛的周忠君和张丽,广州的刘茂华和欧建章、武汉的王承善、沈阳的吴佩璜、天津的甄士杰、宜宾的邓桐渠和廖永恒、重庆的张绍文、北京的秦骥和佟诚民及胡景炘、长春的戚潜庵、汕头的曾航和赵布征、桂林的梁惠仪、昆明的牛天佑、大连的安厅介、兰州的丁锡良和方汝珍、西安的余继成、襄樊的牛箭发和范富志、常数的祁介东、吴县的于继组、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邢起发、宝鸡的方济宽、香港九龙的范同和欧伯钧,以及其他城市的50多位。

《戳邮研究》由苏州苏钢集邮小组的张惠生主编196015日创刊,半月刊,逢每月515日发行。刊头用红色套印,每期16开四版,至2月发行4期后停刊。该刊曾聘请扬州糜凤鸣、上海宋知新、无锡吴慕伯为特约编辑。

《邮戳学刊》为报道和研究性的集戳刊物, 1960415日创刊,半月刊,逢1530日发行,刊头用红色套印。每期16开八版,也只出版了4期就停刊了。编委会成员由陈定盖、张惠生、糜凤鸣、宋知新、汤德铨、赵忠民、鲍连奎、郑德坤、吴慕伯、欧建章等10人组成,具体编务主要由苏州的张惠生负责

《集戳》为浙江平阳金乡友谊集戳小组的陈定盖主编,创刊于195912月。19601月改为旬刊,逢11121日出刊,至2月共出刊5期,每期16开一版。

《集戳家》为不定期邮刊,创刊于19601月,共出刊4期,每期16开一版。该刊由吴慕伯主编,宋知新、张惠生、糜凤鸣为编委。

《集邮情况交流》为扬州市文化馆群众业余集邮组的糜凤鸣编印, 196110月创刊,至19622月共出刊5期,重点报道并介绍各种纪念邮戳。每期16开四版,收工本费5分,寄费另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纪特戳统计简表(初稿)》由成都市业余集邮组整理,汤德铨执笔,郑德坤制版,于1959125日完稿, 225日第一次油印3216页共100份,每份收工本费7分,寄费另加。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由罗家声编订,张惠生校阅,范同(即石少东,后从香港移居美国,英国皇家邮学会会员,已故)复校,于196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在香港出版,印刷300册,一半在香港商务印书馆代售,也有近一半寄回国内。在编写过程中,我和宋知新、吴慕伯等人通过信件提供了一些资料。在20057月南通“全国文献集邮论坛”期间举行的拍卖会上,这本小册子以100元成交。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几种专门报道和研究纪念邮戳的油印小刊及目录,由于当时国内面临的物质紧缺,好的纸张很难购得,因此用纸都非常差,例如《纪戳通讯》和《集戳家》等是用包装纸印制的。每期的邮刊,也都是自己利用休息时间亲手刻写和油印。其中的甘苦,今日仍是回味无穷。

(文中红色字系本人为加强理解而设。)

上文中罗列的集邮人士,我认为应该知道或者拥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36:33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35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2-5 14:33:24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5日)

今天本想与93岁高龄的张文光先生谈谈《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接受电话采访的是张文光先生的妻子王谨瑜女士。88岁的王谨瑜女士说:张文光先生年事已高,耳朵不好用。所以整个采访都是由王谨瑜女士回答。

王谨瑜女士说:我们与罗家声先生是很多年的老朋友,他写的书会给我们,我们写的书也会给他。我们认识郭润康先生。六十年代初期,张文光先生在佛山市第二中学教文史,历史、地理、语文都教过,我在佛山市第三中学教书。罗家声先生的书现在还保留在我们身边,我们是“人在书在”,我们人不在就很难说了。我在1971年就退休了,张文光先生要晚一点,大概是1976年左右退休的。退休后就和儿子一起住在广州了。现在,张文光先生身体很好,只要有邀请,一些集邮活动都有参加,像珠海、中山这么远地方的活动,只要有车也去。张文光先生说,这样对锻炼身体有帮助。

今天的新认识,还要感谢广东佛山任恩年先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47:09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37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湖北集邮网2007-2-6 13:37:10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6日)

2006-5-29 11:30江苏南京刘锋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网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发贴附图,当认为是刘锋先生的藏品。该图不同于湖北武汉陈波先生的藏品,现将两图并排,以示区别。

刘锋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网上的发贴网址:

http://www.nfjiyou.com/bbs/viewthread.php?tid=1622

t1YmjrHZ.jpg

 

以上是刘锋先生的藏品

  

以上是陈波先生的藏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41:10编辑过]



图片附件: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t1YmjrHZ.jpg (2008-6-14 10:37, 25.42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227&k=bf1661cabdbe4f6e7f04879fa7d1ff72&t=1726142611&sid=TfM8rw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42

以下是引用王嘉醴湖北集邮网2007-3-28 9:53:00的发言:

ubsGQATz.jpg


新收进的一本。




图片附件: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ubsGQATz.jpg (2008-6-14 10:42, 63.96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229&k=9de5ca1a45073d6e2f13fb72222340ae&t=1726142611&sid=TfM8rw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43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8-3-20 15:17:03的发言:

终于写完了,16700字。首先在20085月出版的《佛山集邮》上发表。这里先刊登第一段和最后两段。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认识

——纪念罗家声先生逝世十周年

 

余景军

 

2007年一二月间,我在“湖北集邮网”上以《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为题连续发表了关于对罗家声先生的著作《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认识,由于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很多集邮同志的呼应而进展较快,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过程。下面以时间为序,逐渐揭示我的认识、我的收获、我的理解。

……

罗家声先生是我一直敬重的老师,我与他认识的时间较晚,但得到他不少帮助,受到很多教益。特别是与他一起去佛山大学、南海师范为同学们讲集邮课,都有很深刻的印象。在他去世后不久,国家发行“梁园”邮票,我就默默地对他念想:“您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里展示他参加澳门集邮活动时邮寄给我的纪念封(图10、图11),表示对他的无限敬意。

    本文的完成要感谢(排名不分先后)武汉陈波先生、北京刘肇宁先生、上海邵林先生、大丰朱天文先生、常州王建平先生、南京葛建亚先生、上海谢刚先生、扬州糜凤鸣先生、扬州许明川先生、南京刘锋先生、西安黄剑波先生、上海李锦林先生、荷泽郑祥国先生、大庆孙志民先生、重庆陈京先生、平阳陈志昌先生、上海刘广实先生、青岛牟洪波先生、青岛陆游先生、贵阳郭润康先生、遵义岑忠健先生、南昌吴法金先生、北京林轩先生、南京郑军先生、南昌邹小亮先生、上海顾青先生、上海沈坚先生、佛山任恩年先生、广州王谨瑜女士、佛山麦善基先生、天津王嘉醴先生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45:59编辑过]


作者: xie-stamp    时间: 2008-6-14 10:44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0:37:55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7-2-6 13:37:10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6日)

2006-5-29 11:30江苏南京刘锋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网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发贴附图,当认为是刘锋先生的藏品。该图不同于湖北武汉陈波先生的藏品,现将两图并排,以示区别。

刘锋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网上的发贴网址:

http://www.nfjiyou.com/bbs/viewthread.php?tid=1622

 

以上是刘锋先生的藏品

  

以上是陈波先生的藏品


两本书明显可以看出都有相同的印章.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0:48

但是,由于篇幅原因,2008年5月出版《佛山集邮》没有刊登这篇文章,以至于许多关心该文的朋友电话、邮件不断,也一一解释了。目前,这篇文章准备投向——

还没有方向。

请有意者告之,谢谢!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1:26

以下是引用九座里在2008-6-13 9:05:09的发言:

我也有一本,此本是我伯父留下的,我伯父于1980年过世的,因此估计是原版.我3月7日在快乐网文献交流栏目上传过.江苏朱天文先生回帖说“此书外流数量较多”

另外,想购一本翻印版的,哪位师友如有复品恳请支持。



作者: 郑军    时间: 2008-6-14 12:30

本文我有意用到<文献集邮>上,可否?另为避免重复刊登,请确认佛山集邮是否刊登?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3:19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0:48:08的发言:

但是,由于篇幅原因,2008年5月出版《佛山集邮》没有刊登这篇文章,以至于许多关心该文的朋友电话、邮件不断,也一一解释了。目前,这篇文章准备投向——

还没有方向。

请有意者告之,谢谢!

谢谢郑军先生美意。可否先缓一缓,最近好象又有新的认识进展了。如果定稿,我会与先生联系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14:02:45编辑过]


作者: 钟鼎文    时间: 2008-6-14 13:31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9:56:19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18 15:28:52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18

1、今天与上海李锦林先生沟通。2006年秋,内蒙古集邮家白歌乐先生送给上海李锦林集邮文献藏馆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据李锦林先生介绍,该书成色较旧,书的边沿有破损现象,书脊上部有轻微裂开,可以修复。该书是其著作者之一的张惠生先生赠送给白歌乐先生的,在书的扉页有张惠生先生用蓝色墨水的九行亲笔题字“敬爱的-白歌乐-同志-惠存-苏州-江苏师范学院-张惠生-赠送-1961.9”在白歌乐先生将其赠送给李锦林先生前一直由白先生自己使用。由于张惠生先生去世较早,在此前没有发现过其墨迹存在,目前李锦林收藏的这本是迄今为止留下作者亲笔题字墨迹的惟一一本,弥足珍贵。


另外,李锦林先生还提到在一个公共场合,上海的一位活跃于邮坛的集邮人也有这本书。

此人就是你后面采访的上海顾青,共有2本.因我事先未征得顾先生同意,故当时未透露给你.


作者: 钟鼎文    时间: 2008-6-14 13:43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0:37:55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7-2-6 13:37:10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26日)

2006-5-29 11:30江苏南京刘锋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网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发贴附图,当认为是刘锋先生的藏品。该图不同于湖北武汉陈波先生的藏品,现将两图并排,以示区别。

刘锋先生在南方集邮论坛网上的发贴网址:

http://www.nfjiyou.com/bbs/viewthread.php?tid=1622

 

以上是刘锋先生的藏品

  

以上是陈波先生的藏品


7dxgVAl9.jpg
3IcF1cuW.jpg

以上是李锦林馆的藏品

我是用数码相机拍摄后上传的,拍摄前封面色同陈波先生的藏品,拍摄后封面色同刘锋先生的藏品.我不知他们是拍摄还是扫描上传的?




图片附件: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7dxgVAl9.jpg (2008-6-14 13:37, 40.7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270&k=3e58aae091737cbbedf49b35c0dd22dc&t=1726142611&sid=TfM8rw



图片附件: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3IcF1cuW.jpg (2008-6-14 13:37, 34.49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271&k=dcffa38719d0e78419fb614cd8648a39&t=1726142611&sid=TfM8rw


作者: 钟鼎文    时间: 2008-6-14 13:58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0:48:08的发言:

但是,由于篇幅原因,2008年5月出版《佛山集邮》没有刊登这篇文章,以至于许多关心该文的朋友电话、邮件不断,也一一解释了。目前,这篇文章准备投向——

还没有方向。

请有意者告之,谢谢!

建议投<中国邮史>较为合适,大家都能看得到.不过该刊用专稿.供参考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3:59

QUOTE:
以下是引用钟鼎文在2008-6-14 13:31:41的发言:

此人就是你后面采访的上海顾青,共有2本.因我事先未征得顾先生同意,故当时未透露给你.

谢谢李锦林先生的透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15:08:16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4:16

QUOTE:
以下是引用钟鼎文在2008-6-14 13:58:33的发言:

建议投<中国邮史>较为合适,大家都能看得到.不过该刊用专稿.供参考

谢谢李锦林先生的建议,这还得听《中国邮史》编辑部的意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15:09:12编辑过]


作者: 钟鼎文    时间: 2008-6-14 14:16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3:59:34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钟鼎文在2008-6-14 13:31:41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9:56:19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18 15:28:52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18

1、今天与上海李锦林先生沟通。2006年秋,内蒙古集邮家白歌乐先生送给上海李锦林集邮文献藏馆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据李锦林先生介绍,该书成色较旧,书的边沿有破损现象,书脊上部有轻微裂开,可以修复。该书是其著作者之一的张惠生先生赠送给白歌乐先生的,在书的扉页有张惠生先生用蓝色墨水的九行亲笔题字“敬爱的-白歌乐-同志-惠存-苏州-江苏师范学院-张惠生-赠送-1961.9”在白歌乐先生将其赠送给李锦林先生前一直由白先生自己使用。由于张惠生先生去世较早,在此前没有发现过其墨迹存在,目前李锦林收藏的这本是迄今为止留下作者亲笔题字墨迹的惟一一本,弥足珍贵。


另外,李锦林先生还提到在一个公共场合,上海的一位活跃于邮坛的集邮人也有这本书。

此人就是你后面采访的上海顾青,共有2本.因我事先未征得顾先生同意,故当时未透露给你.

谢谢李锦林先生的透露。

所以,总数内你有一本不详的,应减去.我提到在一个公共场合,也就是有我在的那天文献活动,不过有一人叫杜朝平,你文中错了.请更正.

我共发了你二个邮件,请查收


作者: leequid    时间: 2008-6-14 14:33

首届全国集邮文献与文献集邮展览获奖目录

245 徐宝煌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江苏 证书

这儿还有一册~~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4:42

QUOTE:
以下是引用leequid在2008-6-14 14:33:44的发言:

首届全国集邮文献与文献集邮展览获奖目录

245 徐宝煌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江苏 证书

这儿还有一册~~

谢谢这位仁兄的指点,同时也请这位仁兄与我电话、邮件、QQ联系。

还可以进一步提供一些资料吗?比如:“首届全国集邮文献与文献集邮展览”的情况,徐宝煌的情况(联系方式等)。知情者可以发到我的邮箱里。谢谢了。

另外,我已经从贵州岑忠健那里得到了一本当年刘广实编写的文献类邮书,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有介绍。特告诉大家。


作者: xie-stamp    时间: 2008-6-14 14:42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4:16:23的发言:

谢谢李锦林先生的建议,这还得听《中国邮史》编辑部的意见。

呵呵,《中国邮史》估计会非常感兴趣的,本文集文献研究和邮史研究于一体.期待看到最新研究进展,至于发表建议不要着急,慢慢补充修改完善。争取为我们奉献这篇佳作,哈哈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14:56

QUOTE:
以下是引用钟鼎文在2008-6-14 14:16:36的发言:

所以,总数内你有一本不详的,应减去.我提到在一个公共场合,也就是有我在的那天文献活动,不过有一人叫杜朝平,你文中错了.请更正. 我共发了你二个邮件,请查收

谢谢李锦林先生的纠正,在本贴的第24楼有关处已经更改。


作者: 钟鼎文    时间: 2008-6-14 19:10

QUOTE:
以下是引用xie-stamp在2008-6-14 10:21:01的发言:
呵呵,偶已悄悄打印了一份自己赏读哦。哈哈。

呵呵,得到好处,理应饮水思源,谢谢我把余先生引进才是.此外,你还该付我介绍费,以及早上的长途电话费,总共欠我33.33333333333333......元,请确认!如赖帐,我明天就到你单位拎起一包小麦去广东送给我们敬爱的小麦会长.


作者: 钟鼎文    时间: 2008-6-14 19:27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0:28:17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7 23:26:44的发言:

与顾青先生的沟通是在傍晚进行的,等顾先生在本贴发言后再将今天的第二次新进展发表,以示对顾青先生的敬意和感谢。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7第二次)

今天与上海顾青先生沟通。顾青先生藏有两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通过快乐集邮网于2006104汇款到北京邹姓邮商,在购买的一批集邮文献中包括了这两本,购买的价格为50/本。顾青先生认为,购买的这两本书品相极好,价格便宜。为了核实是否盖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特别将已经塑封的书打开查验(多谢顾青先生)。查验的结果有新的发现,一本盖在扉页,另一本盖在封底前一页(尾页)。这是目前所知道的惟一一种加盖印章的方式,也无形为顾青先生的这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收藏增加了趣味。顾青先生集邮三十多年,从事集邮文献收藏也超过十年,其藏品丰富,国内许多著名的集邮刊物如:《邮乘》、《金竹》、《邮学》都有成套收藏。

20061111,上海集邮文献联谊会在云洲邮票市场举办月度活动时,顾青先生就向与会者展示过其刚刚收藏的这两本书,由于当时带去了许多顾青先生以及大家都认为更加重要的集邮文献,所以当时其自己并没有刻意关注它们。由于当天顾青先生到会较晚,当时在场的只有10多人了,包括:李锦林先生、沈坚先生、叶国闵先生、杜朝平先生等,现场还有一位年过60的老先生表示自己也收藏有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由于顾青先生暂时没有想起具体是哪一位,所以请当时到会的朋友帮助回忆。

顾青先生另外提到了两个信息:12006年秋上海邮品拍卖会,在售品目录中,有两、三本题有陈志川先生送石少东先生的集邮文献待拍,后来由于成交价不合顾青先生的意愿,最终这几本文献与他失之交臂。顾青先生肯定地说,这几本不是陕西西安黄剑波先生在本帖第51楼展示的文献。2、最近从书库出来了一批保存极好的集邮文献,例如精装本的《集邮回忆录》。

一,上海集邮文献联谊会更正为上海集邮文献研究会.

二,年过60的老先生会不会是该会俞利华?俞的电话,可电0-13391144409杜朝平问

三,我馆全称为"李锦林集邮文献收藏馆",请在大作相关处逐一更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19:50:09编辑过]


作者: 九座里    时间: 2008-6-14 19:31

谢谢余先生将此书考证的这么精辟,让我从中不仅知道了这本书的来龙去脉及此书背后的故事.而且更让我懂得了文献集邮的研究方法.已将此文下载细细研读.再次谢谢余先生.
作者: 钟鼎文    时间: 2008-6-14 19:39

QUOTE:
以下是引用xie-stamp在2008-6-14 14:42:33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4:16:23的发言:

谢谢李锦林先生的建议,这还得听《中国邮史》编辑部的意见。

呵呵,《中国邮史》估计会非常感兴趣的,本文集文献研究和邮史研究于一体.期待看到最新研究进展,至于发表建议不要着急,慢慢补充修改完善。争取为我们奉献这篇佳作,哈哈

支持!我意也不要着急,进一步听取大家意见,慢慢补充修改完善;另外,吴蔚先生昨在我帖提供的一条尚未考证的消息,有待余先生同大家一起来研讨和考证.在大家的帮助下,力争使大作更加完善.

建议本帖题目再醒目些,如加上"1961年版早期<.......>"可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19:43:31编辑过]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6-14 19:56

很好的文章,如果是专稿我们可以用,也是对罗老的一个很好的纪念!
作者: 收藏收藏    时间: 2008-6-14 20:10

又学习了一遍!
作者: 钟鼎文    时间: 2008-6-14 20:18

QUOTE:
以下是引用收藏收藏在2008-6-14 20:10:32的发言:
又学习了一遍!

也不过学习了两遍.

应该学习.学习.再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活学活用,立竿见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20:20:11编辑过]


作者: xie-stamp    时间: 2008-6-14 22:27

QUOTE:
以下是引用钟鼎文在2008-6-14 19:10:24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xie-stamp在2008-6-14 10:21:01的发言:
呵呵,偶已悄悄打印了一份自己赏读哦。哈哈。

呵呵,得到好处,理应饮水思源,谢谢我把余先生引进才是.此外,你还该付我介绍费,以及早上的长途电话费,总共欠我33.33333333333333......元,请确认!如赖帐,我明天就到你单位拎起一包小麦去广东送给我们敬爱的小麦会长.

呵呵,偶一年前就关注该文了,应该是您发贴之前,我已打印成册,以学习。哈哈


作者: 收藏收藏    时间: 2008-6-14 22:45

QUOTE:
以下是引用钟鼎文在2008-6-14 20:18:57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收藏收藏在2008-6-14 20:10:32的发言:
又学习了一遍!

也不过学习了两遍.

应该学习.学习.再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活学活用,立竿见影;.....

好的,请多指教[em56][em56]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4 23:59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8-6-14 19:56:39的发言:
很好的文章,如果是专稿我们可以用,也是对罗老的一个很好的纪念!

谢谢麦国培先生美意。可否先缓一缓,最近好象又有新的认识进展了。如果定稿,我会与先生联系的。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6-15 00:01

好!谢谢支持。

作者: 黄剑波    时间: 2008-6-15 01:16

期待新的发现!
作者: 钟鼎文    时间: 2008-6-15 10:26

QUOTE:
以下是引用xie-stamp在2008-6-14 22:27:01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钟鼎文在2008-6-14 19:10:24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xie-stamp在2008-6-14 10:21:01的发言:
呵呵,偶已悄悄打印了一份自己赏读哦。哈哈。

呵呵,得到好处,理应饮水思源,谢谢我把余先生引进才是.此外,你还该付我介绍费,以及早上的长途电话费,总共欠我33.33333333333333......元,请确认!如赖帐,我明天就到你单位拎起一包小麦去广东送给我们敬爱的小麦会长.

呵呵,偶一年前就关注该文了,应该是您发贴之前,我已打印成册,以学习。哈哈

哦,是我错怪你了,我该罚。呵呵,兄弟,来,来,来,狠狠地打我一顿,我无怨无悔......[em53]

 此外,上次建议你的,把你们"山西临汾小麦研究所"改为象贵阳郭研会那样,更名为" 山西临汾小麦邮史研究所你把我的建议带到了没有?你们领导意见如何?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0:57:57编辑过]


作者: 钟鼎文    时间: 2008-6-15 10:38

QUOTE:
以下是引用收藏收藏在2008-6-14 22:45:14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钟鼎文在2008-6-14 20:18:57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收藏收藏在2008-6-14 20:10:32的发言:
又学习了一遍!

也不过学习了两遍.

应该学习.学习.再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活学活用,立竿见影;.....

好的,请多指教[em56][em56]

呵呵,兄弟,如此虚心求教态度,弄得我怪难为情的,多么不好意思啊!.......[em78][em81]


作者: 钟鼎文    时间: 2008-6-15 10:59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8-6-14 19:56:39的发言:
很好的文章,如果是专稿我们可以用,也是对罗老的一个很好的纪念!


作者: 钟鼎文    时间: 2008-6-15 11:17

QUOTE:
以下是引用麦国培在2008-6-14 19:56:39的发言:
很好的文章,如果是专稿我们可以用,也是对罗老的一个很好的纪念!

倘拟采用,建议:

一,不吝版面,作为特稿一次性登完,这样使读者有一个来龙去脉的整体感.

二,配几幅关键照片.如:1,罗老像及另二位编辑像(如可能搞到的话);2,原白歌乐藏本、石少东签名本、

罗老签名本及邮史性强的书信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28:27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5 11:55

QUOTE:
以下是引用钟鼎文在2008-6-14 19:27:08的发言:

一、上海集邮文献联谊会更正为上海集邮文献研究会。

二、年过60的老先生会不会是该会俞利华?俞的电话,可电0-13391144409杜朝平问。

三、我馆全称为“李锦林集邮文献收藏馆”,请在大作相关处逐一更正。

谢谢李锦林先生,已经按你的要求将本贴的全部有关内容修改,并将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文稿进行修改。


作者: 钟鼎文    时间: 2008-6-15 14:07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0:28:17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7 23:26:44的发言:

与顾青先生的沟通是在傍晚进行的,等顾先生在本贴发言后再将今天的第二次新进展发表,以示对顾青先生的敬意和感谢。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7第二次)

今天与上海顾青先生电话沟通。顾青先生藏有两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通过快乐集邮网于2006104汇款到北京邹姓邮商,在购买的一批集邮文献中包括了这两本,购买的价格为50/本。顾青先生认为,购买的这两本书品相极好,价格便宜。为了核实是否盖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特别将已经塑封的书打开查验(多谢顾青先生)。查验的结果有新的发现,一本盖在扉页,另一本盖在封底前一页(尾页)。这是目前所知道的惟一一种加盖印章的方式,也无形为顾青先生的这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收藏增加了趣味。顾青先生集邮三十多年,从事集邮文献收藏也超过十年,其藏品丰富,国内许多著名的集邮刊物如:《邮乘》、《金竹》、《邮学》都有成套收藏。

20061111,上海集邮文献研究会在云洲邮票市场举办月度活动时,顾青先生就向与会者展示过其刚刚收藏的这两本书,由于当时带去了许多顾青先生以及大家都认为更加重要的集邮文献,所以当时其自己并没有刻意关注它们。由于当天顾青先生到会较晚,当时在场的只有10多人了,包括:李锦林先生、沈坚先生、叶国闵先生、杜朝平先生等,现场还有一位年过60的老先生表示自己也收藏有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由于顾青先生暂时没有想起具体是哪一位,所以请当时到会的朋友帮助回忆。2008614日,李锦林先生回忆,估计为俞利华先生。

顾青先生另外提到了两个信息:12006年秋上海邮品拍卖会,在售品目录中,有两、三本题有陈志川先生送石少东先生的集邮文献待拍,后来由于成交价不合顾青先生的意愿,最终这几本文献与他失之交臂。顾青先生肯定地说,这几本不是陕西西安黄剑波先生在本帖第51楼展示的文献。2、最近从书库出来了一批保存极好的集邮文献,例如精装本的《集邮回忆录》。

我仅仅提供你一个线索,不算数的。你最好用电话向俞利华先生本人亲自核实一下。邮史就是邮史,估计的总归是估计,亲自核实的才有价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4:12:35编辑过]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6-16 13:48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0:15:42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0 0:54:57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0

……

2、昨天晚上与山东青岛陆游先生电话沟通。陆游先生于2005年底从江苏常州王建平先生处购买了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因为品相十分好而一直认为是近期翻版图书,也随手放到一边,直到沟通时也没有想起到底放在家里的哪个旮旯里,但是肯定这本书还在家中。陆游先生本人并不收集纪念邮戳,但是有收藏集邮图书的习惯,凡是自己没有的书都会尽量买,包括买《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8616

今天中午与山东青岛陆游先生电话沟通。对于从江苏常州王建平先生处购买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原来随手放到一边,后来在家里找到了就不再随便放,因为这本书确实是本好书。应我的要求,陆游先生查验了其收藏的这本书的扉页,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陆游先生表示,其十分敬重罗家声先生。


作者: 江南邮城    时间: 2008-7-5 23:01

又见此帖,前提到我在2005年左右曾代售出去一本,但售给谁却已无从查证。今年春节期间,家父在家中居然又找到一本,本想放在我“平拍在线”网站闹元宵文献专场拍卖,被我截留下来。
作者: 黄剑波    时间: 2008-7-5 23:22

看来又有新发现了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7-9 11:39

QUOTE:
以下是引用江南邮城在2008-7-5 23:01:37的发言:
又见此帖,前提到我在2005年左右曾代售出去一本,但售给谁却已无从查证。今年春节期间,家父在家中居然又找到一本,本想放在我“平拍在线”网站闹元宵文献专场拍卖,被我截留下来。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10:26:53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27 14:59:43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27日)

1、关于书的存世

江苏无锡陶新平先生于2005年曾经代人用通讯拍卖过一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品相不错。

……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879日)
今天与无锡陶新平先生电话沟通。陶新平先生的父亲陶志方先生从1982年开始创办油印代售刊物《集邮服务台》4开小报,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少集邮朋友。1995年改为电脑排版,因为陶新平先生熟悉电脑排版技术,加之当时的代售业务靠陶志方先生一人也忙不过来,故时年20多岁正在读大学的陶新平先生“子承父业”加入到家庭的编刊、代售行列之中。陶新平先生也是一位集邮文献的爱好者,专门收集邮政史、邮戳史类的文献,当2008年春节期间,其父亲从家里再次找到一本8-9成新装订用的铁钉已经生锈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准备在陶新平先生主持的“平拍在线”网站闹元宵文献专场拍卖出售时,被陶新平先生果断地留下。陶新平先生说,正是因为关于《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的讨论在去年火热进行,其本人也认识到该书的珍贵和重要。陶新平先生介绍,其收藏的这本书来自广东,但具体是哪位集邮朋友提供代售已经不得而知,加上其父今年已经71岁,也记不得是哪位朋友了。可以明确地认为,当时这位广东的集邮朋友委托其父代售《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肯定不只一本,其父于2005年售出一本,2008年春节期间又在家里找到另外一本。还有一个重要信息,陶新平先生收藏的这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没有“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其父代售的那本也同样认为是没有印章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9 11:47:44编辑过]


作者: 黄剑波    时间: 2008-7-10 06:55

来自广东的如果不是通过北京倒手到南方自然就没有印章了。

我藏有一本来自北京的《宝邮十年》,扉页上盖有一枚“石少东先生赠”不规则红色印章。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7-10 21:00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8710日)
1、黄剑波先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因为这枚的印章刻制精良,不应该只出现在石少东先生的同一本赠送出的书籍上。同时,还应该弄清楚的是,这枚印章出之哪位治印者之手?何时面世?石少东先生使用该印章的情况?加盖在哪些书籍上?也许解开这些谜有极大难度,但是“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在《宝邮十年》上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了曙光,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揭开一些谜底。烦请黄剑波先生详细介绍《宝邮十年》和印章的情况,特别烦请黄剑波先生用图片说明。
2、根据以前的考证,罗家声先生有过一次送书两本给朋友的事情,即送给与其居住在同一城市(佛山市)张文光先生的就是两本,张文光先生将其中一本转送给任恩年先生。依此情节,广东罗家声先生也有可能还有一次性送给其周围的也是广东的集邮朋友不止一本的情况发生。如果该广东集邮朋友在世,或许少有将两本同时委托邮商代卖这样的事情;如果不在世,其家人正好又不集邮或略知集邮但又不喜好文献等,这样就极有可能将两本装订用的铁钉已经生锈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委托邮商代卖。假如这个判断为真,也印证了委托陶志方先生代卖的这两本《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必然无“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必定不是源于北京的那一批装订用的铁钉并未生锈的《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假如这个判断为假,根据“装订用的铁钉已经生锈”这个真实情况,即使不是罗家声先生赠送出的,即使委托代卖的这两本书的人在世,即使委托者本人或家人正好有其他理由要变卖该书,也可以认为该两本书已经存在多日,也必定不是源于北京的那一批书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0 21:36:49编辑过]


作者: 黄剑波    时间: 2008-7-10 22:03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7-10 21:00:50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8710日)
1、黄剑波先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因为这枚的印章刻制精良,不应该只出现在石少东先生的同一本赠送出的书籍上。同时,还应该弄清楚的是,这枚印章出之哪位治印者之手?何时面世?石少东先生使用该印章的情况?加盖在哪些书籍上?也许解开这些谜有极大难度,但是“石少东先生赠”篆体印章在《宝邮十年》上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了曙光,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揭开一些谜底。烦请黄剑波先生详细介绍《宝邮十年》和印章的情况,特别烦请黄剑波先生用图片说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0 21:36:49编辑过]

1.这次偶然发现的这枚印章来源于北京一位经营旧书的朋友那里,进一步的具体情况还需要同那位朋友在联系后也许会获得。现在东西在我手上,图片因为现在不能采用“引用”直接在本贴上发布,待我明天拍好后另外上传,到时我会将链接法上来。
2.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石少东先生赠”印章肯定不是石少东先生本人使用的,因为按照常规,任何人都不会将自己称为“***先生”的。目前可以推测的有两种情况,一是石少东先生的亲属再将这些集邮文献捐赠给中国集邮出版社时,专门(请人?)刻制了这样一枚印章,加盖在所有或者绝大部分捐赠的集邮文献上(主要是图书,刊物太多,也许无法一一加盖),以示慎重或者重视。二是接受捐赠单位中国集邮出版社出于对石少东先生捐赠图书的重视,专门(请人?)刻制了这样一枚印章,加盖在所有或者绝大部分捐赠的集邮文献上(主要是图书,刊物太多,也许无法一一加盖);除此之外,还会有第三种情况吗?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的。


作者: 宜宾    时间: 2008-7-10 22:35

同意楼上的高见~~~!

[em79]
作者: 黄剑波    时间: 2008-7-28 10:49

点击红叉叉可看到“石少东先生赠”印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8 10:56:45编辑过]


作者: 黄剑波    时间: 2008-7-28 10:55

又发现一本:刘肇宁售目中有一本:

http://bbs.kljiyou.com/dispbbs.asp?boardID=146&ID=179195&page=1


1961
年《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罗家声、张惠生、范同)24开铅印14  500
作者: 邮旅天下    时间: 2008-7-28 14:00

了解和学习了.
作者: 九座里    时间: 2008-7-28 14:19

又进来学习了一次.
作者: xie-stamp    时间: 2008-7-28 23:08

QUOTE:
以下是引用黄剑波在2008-7-28 10:55:29的发言:
又发现一本:刘肇宁售目中有一本:

http://bbs.kljiyou.com/dispbbs.asp?boardID=146&ID=179195&page=1


1961
年《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罗家声、张惠生、范同)24开铅印14  500

应该是之前未让出的吧


作者: 黄剑波    时间: 2008-7-29 11:01

QUOTE:
以下是引用xie-stamp在2008-7-28 23:08:33的发言:

1961年《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罗家声、张惠生、范同)24开铅印14  500

应该是之前未让出的吧

搞不清楚,这个价格估计要到22世纪才能让出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7-31 09:15

QUOTE:
以下是引用黄剑波在2008-7-28 10:55:29的发言:
又发现一本:刘肇宁售目中有一本:

http://bbs.kljiyou.com/dispbbs.asp?boardID=146&ID=179195&page=1


1961
年《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罗家声、张惠生、范同)24开铅印14  500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9:40:12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10 11:19:57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1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

3、今天上午我与北京刘肇宁先生电话沟通。已经封笔一年多,年过70刘肇宁先生目前陆续将自己收藏的集邮文献处理了一半有多,但这本书仍然掌在手中,可想其史料价值不蜚。根据刘肇宁先生回忆,该书是文革前别人送的,他本人并不认识罗家声先生和张惠生先生,与石少东先生有过书信来往,估计是石少东先生送的,但是也不敢肯定。刘肇宁先生的这本没有作者的签名、盖章。刘肇宁先生在该书上陆续增加了19615月以后问世的新纪念邮戳资料,可以认为是再版的极好素材。……

 
这两处的表述,其实是指同一本书。2007年我曾经同刘肇宁先生集邮图书的代销商电话沟通过,也是因为定价太高而没有出手,当时的标价也是500元。我与刘肇宁先生电话沟通,知道该书的详细情况,已经在上面的引用文字中。所以,该书不应该看作是新近的“发现”。
作者: 东方邮情    时间: 2008-7-31 11:54

一口气读完


作者: 黄剑波    时间: 2008-7-31 16:19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7-31 9:15:44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6-14 9:40:12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湖北集邮网2007-1-10 11:19:57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11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

3、今天上午我与北京刘肇宁先生电话沟通。已经封笔一年多,年过70刘肇宁先生目前陆续将自己收藏的集邮文献处理了一半有多,但这本书仍然掌在手中,可想其史料价值不蜚。根据刘肇宁先生回忆,该书是文革前别人送的,他本人并不认识罗家声先生和张惠生先生,与石少东先生有过书信来往,估计是石少东先生送的,但是也不敢肯定。刘肇宁先生的这本没有作者的签名、盖章。刘肇宁先生在该书上陆续增加了19615月以后问世的新纪念邮戳资料,可以认为是再版的极好素材。……

 
这两处的表述,其实是指同一本书。2007年我曾经同刘肇宁先生集邮图书的代销商电话沟通过,也是因为定价太高而没有出手,当时的标价也是500元。我与刘肇宁先生电话沟通,知道该书的详细情况,已经在上面的引用文字中。所以,该书不应该看作是新近的“发现”。

看来是同一本书,这样的价格要出让出去者的很不容易,除非对方……:-)


作者: 年年有余    时间: 2008-8-2 11:37

在http://bbs.kljiyou.com/dispbbs.asp?boardID=146&ID=179195&page=1上发贴的黄龙昆于2008年7月31日给我来信。
摘录一段供列位参考:“这些目录是刘肇宁先生专门提供给我们的,应该没有再提供给别家,如果有,那我就不知道了。我于刘先生经常联系,但交往尚属短暂。”
作者: 昆山    时间: 2008-8-2 16:30

一口气读完

[em17]
作者: 黄剑波    时间: 2008-8-5 15:56

QUOTE:
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2008-8-2 11:37:51的发言:
在http://bbs.kljiyou.com/dispbbs.asp?boardID=146&ID=179195&page=1上发贴的黄龙昆于2008年7月31日给我来信。
摘录一段供列位参考:“这些目录是刘肇宁先生专门提供给我们的,应该没有再提供给别家,如果有,那我就不知道了。我于刘先生经常联系,但交往尚属短暂。”

这个目录似曾相识,印象中应该还有人有过,比如江苏吴琦华


作者: 青鸟    时间: 2008-9-17 09:01

QUOTE:
以下是引用钟鼎文在2008-6-15 14:07:12的发言:

我仅仅提供你一个线索,不算数的。你最好用电话向俞利华先生本人亲自核实一下。邮史就是邮史,估计的总归是估计,亲自核实的才有价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4:12:35编辑过]

肯定不是俞利华!我和俞利华认识已有20多年,如是他不会没有印象。


作者: 居虚子    时间: 2008-10-12 21:45

继续学习


作者: 陈武军    时间: 2008-10-18 13:17

有根有据,来去有踪,这么好文章不能在文献刊上看到,可惜
作者: 小月    时间: 2008-10-19 10:36

QUOTE:
以下是引用郑军在2008-6-14 9:57:39的发言:
余先生,本文拜读已久,是为难得一见的佳作,刨根问底乃邮学研究之根本.本文当为此中之范本.本文加精,并置顶,方便各位同好参与讨论

那怎么没见向他约稿?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