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从头再来]广东邮编戳 [打印本页]

作者: fssjy    时间: 2009-12-31 13:21     标题: [从头再来]广东邮编戳

本帖最后由 fssjy 于 2009-12-31 13:25 编辑

此前的数据丢失只好再来一遍。
1.阳山

阳山县位于东经:112.689,北纬:24.449,处于广东省西北部,属南岭山脉南麓,连江中游。东邻英德、乳源,西靠连南,南接怀集、广宁、清新、北与连州、湖南省宜章县接壤,东西最大距离61.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06.8公里,总面积3373平方公里,本地区电话区号:0763,邮政编码:513100。


  阳山县因秦朝末年在县境设阳山关而得名,西汉时期置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公元803年,唐代大文豪韩愈被贬任阳山县令时,曾以“吾州之山水名天下”赞美阳山。现全县辖16个镇1个瑶族乡,总面积3418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



a.jpg

图片附件: a.jpg (2009-12-31 13:20, 45.48 KB) / 下载次数 3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2990&k=2469118421f3e3e98775b9ae5396e24f&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fssjy    时间: 2009-12-31 14:44

2.茂名



茂名(別称油城),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东毗阳江,西临湛江,北连云浮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临南海。全市陆地总面积11459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4%。茂名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石化生产出口基地和广东省的能源基地。全市户籍人口725.67万人(2008年末),其中市辖区128.91万人,通用粤语普通话

茂名在秦朝时分属象郡和南海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茂名县,以西晋道士潘茂名名字为名。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更名越棠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名茂名县。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南巴、潘水2县并入茂名县。唐为潘州治,明、清为高州府治。1959年3月20日,撤销茂名县,设立茂名市(县级),以茂名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由湛江专区领导;茂名县的其余行政区域并入新设立的高州县。1975年11月22日,升为地级市,由省管辖。1983年12月22日,撤销湛江地区,所属的高州化州信宜电白4县划归其管辖。1984年和2001年分別设立茂南区茂港区高州县、化州县、信宜县于1993年、1994年、1995年改市。
茂名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貌山地丘陵为主,兼有平原和沿海滩涂平原占总面积13.8%,丘陵占55.8%,山地占11.2%,台地占6.6%,河流水面占12.6%。信宜大雾岭(又名大田顶),海拔1704米,为全市及粤西最高峰、广东第二高峰。茂名海岸线曲折,港湾多,海岸线总长达248.4公里,拥有水东博贺等多个天然良港。
茂名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3℃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530-1770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为1560-2160小时,日照率35.6%以上。
境内主要河流有鉴江袂花江小东江、白沙河等,并建有高州水库罗坑水库等水利设施。主要自然资源有高岭土油页岩花岗岩独居石锆英石玉石石灰石磷矿石等。主要自然灾害为台风暴雨
PICT3930a.jpg

图片附件: PICT3930a.jpg (2009-12-31 14:37, 49.25 KB) / 下载次数 1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3015&k=ab2e93f54109a8ef3c36557d8b2af708&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09-12-31 15:29

现在这样更好!一个戳.一个地方.一个章次!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09-12-31 17:30

加了资料,更好
作者: cai    时间: 2009-12-31 20:24

推介广东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2-31 21:19

又学到了
作者: fssjy    时间: 2009-12-31 22:46

3.增城


增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东部,背靠大广州,南与东莞隔江相望,东临惠州,北界从化、龙门。总面积1616平方千米。总人口81.03万人(2008年)。市人民政府驻荔城街道,邮编:511300。代码:440183。区号:020。拼音:Zengcheng Shi。英文:Zengcheng City。
增城市增城白水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西距广州60公里,东距惠州80公里,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距深圳120 公里,水路距香港70海里。因地处连结香港、深圳、广州三个大都市的中部,被称之为“黄金走廊”。
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隶属南海郡,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因南海郡原辖6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1993年撤县设市,辖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前,增城全市辖 16个镇(街),总面积1741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调整后,划出新镇的镇龙居委会和镇龙、迳头、九楼、大坦、麦村、金坑、均和、福洞、福山、大涵、汤村、旺村、洋田、新田14个村,以及新塘镇的贤江、新庄、永岗、禾丰四个村,总面积和人口略有所减少。市政府驻荔城。
增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2.2度,年均降雨量1869MM,适宜于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是著名的荔枝之乡、鱼米之乡。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市区众山环抱,一江穿城。南部属美丽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拥有蕉石岭、大封门、南香山、金坑等森林公园和自然生态保护区,是广州东翼的“绿饰”;也是珠江三角洲大经济圈中的绿洲。
增城是广东省文明城市和广东省卫生城市。200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农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8.12%;生产总值510.3亿元,增长18.3%;财政总收入102.48亿元,增长20.7%。在广东省68个县市中居首位。
增城自然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其中石灰石、花岗岩石、陶瓷土等含量较大。人均水资源居全省各市(县)前列,有丰富的冷矿泉和温泉。这里处于丘陵山地与珠江三角洲平原过渡地带,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增城挂绿是荔枝品种中的极品,迄今400余年,享誉海内外;增城丝苗米驰名中外,“泰稷牌”丝苗米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穗珍牌”香丝苗米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增城旅游资源丰富。别具特色的荔乡风情和水乡景色美不胜收,历史悠久的何仙姑家庙、东南亚之最的盘龙古藤、西园挂绿、风台揽胜、百花崖影、古海遗踪、正果佛寺等众多的名胜古迹,让游人大饱眼福;裕达隆花园、高滩温泉及4个国际级高尔夫球场等旅游景点和设施,让游客流连忘返;百花山庄度假村、增城宾馆、挂绿宾馆、太阳城娱乐广场、紫云山庄以及一批酒店为游客休闲度假提供优质服务。


PICT3931a.jpg

图片附件: PICT3931a.jpg (2009-12-31 22:45, 44.44 KB) / 下载次数 1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3433&k=171178076f447e644d8a465030cf5379&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2-31 22:53

再来学习广东史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1 06:21

又是一个皇牌帖了!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1 16:53

4.吴川


吴川市位于广东省西南,属湛江市县级市,濒临南海。总面积848平方千米,总人口101万人(2003年统计),1994年,吴川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市人民政府驻梅菉街道,邮编:524500;代码:440883;区号:0759。
  市名的由来:吴川市境东郊有吴家地,纳三川(鉴江、袂花江、梅江)之水,故曰吴川。
吴川市属湛江市县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接茂名市,北接化州市,西接湛江市,濒临南海。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镇、覃巴镇、吴阳镇、黄坡镇、振文镇、樟铺镇、塘土叕镇(“土、叕“合为一字)、长岐镇、浅水镇、王村港镇)。
  吴川美誉:吴川市2004年被国家轻工部授予“中国羽绒之乡”,2007年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塑料鞋之乡”,被国家体育局授予“体育之乡(足球、游泳)”,梅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黄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吴阳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广东省授予“诗词之乡”,还被世人们誉为“建筑之乡”、“粤剧之乡”、“木偶之乡”、“泥塑之乡”等等。
  吴川,名人才俊辈出。既有骚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如粤西唯一的状元林召棠,中国首任驻美大使陈兰彬,清代诗翁李文泰,还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庞雄,抗日爱国将领张炎将军,抗日爱国将领李汉魂将军。
  吴川,历史文化深厚。有闻名遐迩的吴川八景;有新石器时代梧山岭贝丘遗址,晋代茂山书院,唐朝古船遗址,宋朝梅菉祖庙,明朝吴川学宫,清朝状元林召棠故居,民国名将张炎将军故居等。吴川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泥塑、飘色、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
  吴川,发展潜力巨大。国道325线横贯东西全境,境西10余公里可达南方大港湛江港和飞机场,境北10余公里有水东港。筹建中的茂(名)海(安)铁路和广湛高速公路分别从该市经过,交通十分方便。境内有可直航港澳的国家二级装卸口岸黄坡港,有万吨级泊位的渔商两用港口博茂港。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公元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8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公元982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公元1377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历史。
  2000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2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㙍、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㙍、长岐、浅水、王村港),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㙍镇合并了板桥镇。

PICT3934a.jpg

图片附件: PICT3934a.jpg (2010-1-1 16:52, 45.91 KB) / 下载次数 19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3937&k=9d33230996b9229855dc7585f9c59238&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0-1-1 17:01

好生动的教材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1 18:54

这帖是认识广东,了解广东的佳帖!行过,路过不容错过啊!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2 13:05

5.紫金

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0′-115°30′,北纬23°10′-23°45′。东接五华县,东南与陆河县相连、与海丰县毗邻,南与惠东县相邻,西南与惠阳市惠城区相接,西与博罗县隔东江相邻,西北与河源市源城区相接,北与东源县交界。全县境域:东至南岭镇东溪村蕉窝,西至古竹镇江口村,南至上义镇搼蓬村,北至白溪管理区燕子岩。东西长8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总面积3619平方千米(简册)/3627平方千米(紫金政府网站)(1994年土地详查面积3621.24平方千米)。
  2002年底,紫金县户籍总人口785593人,其中城镇人口20169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7%。大部分是操客家方言的汉族。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在全县总人口中,汉族占99.97%,少数民族有苗族、壮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土族、水族、回族、傣族等19个,占全县人口0.03%(共有133人)。
  县人民政府驻紫城镇,邮编:517400。代码:441621。区号:0762。拼音:Zǐjīn Xiàn。

建置沿革 紫金地域,春秋时属百越地,战国属楚,秦代起属南海郡博罗、龙川两县地,隋唐为归善、兴宁两县地,宋元为归善、长乐两县地。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属惠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民国3年改永安县为紫金县,属潮循道,民国15年隶属东江各属行政公署,民国26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紫金县解放,隶属于东江专区。1952年改属粤东行政区,1956年隶属惠阳专区,1959年改属汕头专区,1963年复属惠阳地区,1988年改属河源市。(摘自《紫金年鉴2005》)
  县名由来 紫金建县前,分属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州市惠城区)两县地。明朝嘉靖年间,两县农民、矿工起义不断,其中青溪磜头山矿工起义持续20余年,范围延及兴宁、长乐、程乡(今梅县)、揭阳、河源、龙川、博罗,及海丰、归善、东莞,均以归善县古名、宽得都及长乐县琴江都为大本营。省、州府为此进行数次征剿,因幅员广、山沥多、易聚散,而未见显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都御史吴桂芳派重兵进行第五次征剿,镇压起义。为确保安靖,明隆庆三年(1569年)朝廷批准割划归善县古名都(秋香江流域)、宽得都(柏埔河、义容河流域),长乐县琴江都(琴江流域)共3都设立永安县,意即从此永远安定。以古名都乌石约安民镇(今紫城镇)为县治,建筑县城。因该县名与福建省延平府永安县同名,且其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早于本县117年,民国3年(1914年),中央政府批准永安县改名为紫金县,以紫金山命名。(摘自《紫金年鉴2005》)
  1998年底,紫金县共设23个镇,下辖277个管理区、24个村民委员会、24个居委员会。1999年4月起,全县普开撤区设村工作,2001年1月完成,全县设立301个村民委员会。
  2000年,紫金县辖23个镇:紫城镇、附城镇、乌石镇、中坝镇、敬梓镇、水墩镇、龙窝镇、洋头镇、苏区镇、南岭镇、九树镇、瓦溪镇、九和镇、蓝塘镇、凤安镇、好义镇、上义镇、青溪镇、义容镇、古竹镇、临江镇、柏埔镇、黄塘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02077人,其中:紫城镇 46816人、附城镇 26071人、龙窝镇 39571人、九和镇 15333人、上义镇 13983人、蓝塘镇 49893人、凤安镇 14956人、义容镇 23762人、古竹镇 34845人、临江镇 19460人、柏埔镇 20239人、黄塘镇 23629人、敬梓镇 20380人、乌石镇 34772人、水墩镇 14325人、洋头镇 10255人、南岭镇 9946人、苏区镇 13849人、九树镇 11403人、瓦溪镇 12207人、好义镇 8779人、青溪镇 10222人、中坝镇 27381人。
  2002年,紫金县辖23个镇(紫城、中坝、龙窝、九和、上义、蓝塘、凤安、义容、古竹、临江、柏埔、黄塘、敬梓、乌石、水墩、洋头、南岭、苏区、九树、瓦溪、附城、好义、青溪)。2002年底,全县设23个镇,下辖301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区委员会,下分1836个自然村。
  2003年7、8月,先后撤并九树、青溪、洋头3个镇。其中,原九树镇的官田村并入龙窝镇,在南、在上村并入九和镇,公坑、洪田、柳布、椒坑、茶岗、红光等7个村并入瓦溪镇,洋头镇并入龙窝镇,青溪镇(含宝山村)并入义容镇。村和居委会以及自然村个数不变。至年底,全县共设20个镇,301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区。
  2004年全县进行村民委员会规模调整,至年底,完成撤并28个村委会。其中:(1)附城镇撤销朗坑村并入蓝坑村;(2)乌石镇撤销大水坑村并入升车村,中坑、中澄两村合并改名为仙湖村;(3)中坝镇撤销华山村并入径口村;(4)敬梓镇撤销黄小塘村并入柑坑村;(5)水墩镇撤销高岭村并入秋溪村;(6)苏区镇撤销锡山村并入炮子村,撤销碧河村并入小北村;(7)南岭村撤销山背村并入东溪村,撤销嶂背村并入庄田村;(8)瓦溪镇撤销柳布村并入洪田村;(9)九和镇撤销龙卜村并入黄砂村;(10)蓝塘镇撤销黄沙村并入河塘村,撤销业坑村并入双兴村;(11)凤安镇撤销黄龙村并入东塘村,并改名为东龙村;(12)义容镇撤销大田村并入汀村村,撤销田心村并入联光村,撤销大坝村并入石下村,撤销塘丰村并入坪輋村;(13)古竹镇撤销蓼坑尾、榕丰两村并入蓼坑村,撤销甘洞村并入榴坑村,撤销奎溪村并入潮沙村;撤销江口、黄坳两村并榄溪村;(14)柏埔镇撤销格塘、小鲁两村并入大鲁村;(15)黄塘镇撤销拔寨村并入嶂拔村。撤销后,紫金县村民委员会调整为273个。至年底,全县共设20个镇,273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区,1836个自然村。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紫金县辖20个镇(紫城、中坝、龙窝、九和、上义、蓝塘、凤安、义容、古竹、临江、柏埔、黄塘、敬梓、乌石、水墩、南岭、苏区、瓦溪、附城、好义)。



PICT3929a.jpg

图片附件: PICT3929a.jpg (2010-1-2 13:05, 44.74 KB) / 下载次数 16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4662&k=4181e0b547a1eaaa269d71b21ff961af&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2 13:34

这样上比原来辛苦多了!但效果也好多了!赞!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2 13:40

加了一些相关介绍,希望效果会好些。感谢支持。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0-1-2 13:45

等于是广东简史了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2 16:57

我也认为过去的编码戳是令人怀念的一种先进戳!值得追捧!
作者: 南天一柱    时间: 2010-1-2 17:11

来欣赏。
作者: cai    时间: 2010-1-2 17:34

我也认为过去的编码戳是令人怀念的一种先进戳!值得追捧!
西樵佬 发表于 2010-1-2 16:57



    不查资料你佬知道是哪里的?
要诚实。。。

图片附件: IMG_2282.JPG (2010-1-2 17:33, 94.11 KB) / 下载次数 15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5002&k=90eb8715618a61f49ebf9cd6a28ec463&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2 18:09

编码有一个全球定位系统!一输入就知道是那里的佛山!
作者: cai    时间: 2010-1-2 18:27

这地球人都知道
关键是后两位数指的是哪里你知道不?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2 18:33

这地球人都知道
关键是后两位数指的是哪里你知道不?
cai 发表于 2010-1-2 18:27


不知道!
    我只知道它有一套科学的命名方法!分成几段,几个部分!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3 08:30

要加精了.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3 08:56

是的!应该加精!但千万别升级!怕了!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3 22:26

6.遂溪


遂溪县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北部。
  县名的由来:遂溪,据《雷州府志》记载,“遂溪”是取“溪水合流,民利遂之”之意。
  总面积2144平方千米。总人口99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遂城镇,邮编:524300。
  代码:440823。区号:0759。拼音:SuiXi Xian。
遂溪县(属湛江市管辖)位于中国南大陆的雷州半岛北部,东距港城湛江市区16千米,南面与海南岛、西面与广西北海市隔海相望,南与雷州市、北与古城廉江市区接壤。
遂溪县辖15个镇(遂城、黄略、建新、岭北、城月、河头、江洪、乐民、乌塘、北坡、港门、草潭、洋青、杨柑、界炮)。
唐天宝元年(742年)置遂溪县,因溪得名。
  2000年,遂溪县辖18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07015人,各镇人口: 遂城镇 72996 黄略镇 82572 洋青镇 36963 沙古镇 24357 界炮镇 49670 北潭镇 14889 杨柑镇 72505 城月镇 79843 乌塘镇 14485 建新镇 17917 岭北镇 21355 北坡镇 41484 港门镇 29796 草潭镇 28594 下六镇 26778 河头镇 28950 乐民镇 30641 江洪镇 25061 附城虚拟镇 53794 城西虚拟镇 30956 雷州林业局虚拟镇 5767 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虚拟镇 17642
  2002年,遂溪县辖18个镇(遂城 黄略 建新 岭北 城月 河头 江洪 乐民 乌塘 北坡 港门 草潭 洋青 杨柑 下六 北潭 界炮 沙古),228个村委会、18个居委会。
  2003年10月,遂溪县撤销北潭镇、下六镇、沙古镇,分别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界炮镇、草潭镇、洋青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遂溪县辖15个镇(遂城、黄略、建新、岭北、城月、河头、江洪、乐民、乌塘、北坡、港门、草潭、洋青、杨柑、界炮)。

鲜美的海产
   遂溪县海域辽阔,既有天然渔场,如东海湾渔场、北部湾渔场,又有江洪、草潭、石角、北潭、乐民等渔港。渔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常见的鱼类有1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斑(黄鱼)、中华青鳞、兰园(池鱼)、大斑石鲈(头鲈)、金带细(黄齐)、蛇鲻(九棍)、金线(红三)、鲱鲤(单、双线)、仔、赤、红鱼、软唇、石斑、赤鱼、马鲛、鸡笼鲳、白鲳、黑鲳、沙钻、赤鼻、地鱼、龙舌等,还有泥丁、沙虫和各类螃蟹,以及珍珠贝、白蝶贝、马氏贝、东风螺、香口螺、沙螺、牛耳螺等贝类。此外,还有乐民盐灶、下六等盐场,其中乐发盐灶盐场是我省较大盐田之一,其盐色度美,纯度和产量高,年产量2万吨。
  丰足的水土资源
  遂溪县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年均降水量为1759.4毫米,通常7-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50%。全县有大小河流34条,总长625.12千米,面积2261.12平方千米。全县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遂溪河、杨柑河、城月河、乐民河、江洪河、通明河以及遂溪河支流的风朗河。
  此外,还有雷州青年运河遂溪灌区的东西运河。东运河长29千米,西运河长14.8千米,它灌溉农田48.67万亩,又可通航运输。
  全县有中小型水库56宗,总库容88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565万亩。其中,中型水库有官田水库,全县河网密度为0.32千米/平方千米,经流度为13.427亿立方米,地下经流度为4.159亿立方米。
  充裕的林牧资源
  遂溪县林、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全县拥有树木面积63.85万亩,绿化率达86%,其中公路绿化林269.904千米,沿海防护林66.62千米,年出材量约1.93万立方米,收入将近578万元。
  主要用材林有桉树和木麻黄树。遂溪桉林闻名国内外,足有34.97万亩(不包括雷林、农垦在本县境内的面积在内),是全国最大桉林基地。数年来,国内外专家曾先后前来考察、论证,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畜牧业以饲养雷州黄牛、瘦肉型猪、肉猪、杜大长(良种猪)、山羊、鸡、鸭、鹅等为主。目前,全县养牛量12.4万头,年商品牛成交额均为1.4万头以上。是全省瘦肉型猪基地县,一般生猪存栏量为30万头左右,鸡、鸭、鹅全年饲养数为709万只,山羊1.18万只。
  遂溪县牧草地多,草的资源充足,500亩以上连片草场就有31块,合计面积5.5万亩。还有零星草地和疏林宜牧地1.2万亩。由于粮丰、蔗盛,全县一般年种植糖蔗65万亩左右,蔗尾叶是黄牛的最好饲料,加之草盛、场地宽大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是发展畜牧业的最好的地方。
  热带亚热带作物资源
  遂溪县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多雨,其它地区不能种植的热带、亚热带植物,遂溪都能种植和生长,因而成为广东、甚至全国的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生长基地,是热带作物种植宝地,开发前景十分美好。
  现主要栽培种植的热带、亚热带农业作物有甘蔗;果木有龙眼、荔枝、黄皮果、木菠萝、芒果、杨桃、香荔枝、蛋黄果、鸡蛋果、番石榴、人心果、万寿果、金丝李等;
  草木热带作物有香蕉、菠萝、木瓜、木薯、香茅、香根、剑麻、霍香、芝麻、蒲草、玫瑰茄、毛薯、良姜、面芋等;林木有橡胶、桉树、樟木、苦楝木、加勒比松、湿地松、胡椒等。
  甘蔗栽培种植历史悠久,据考查,遂溪县历来是广东主要糖蔗产区。远在唐代以前(公元前三世纪)已有种蔗制糖的记载。
  至清代光绪年间,种蔗和产糖已颇具规模,每年输出国内外的土糖数万担。现全县种植60多万亩甘蔗,有8大糖厂,年产糖35万吨左右,被誉为"中国第一甜县"。
  丰富的矿产资源
  遂溪县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有贵金属、金属和非金属。贵金矿藏主要有金矿。金矿主要公布于附城乡分界求水岭及黄略镇乌蛇岭周围。有7条地下矿脉,长的4千米,短的1千米,深度40米。
  熠熠生辉的明珠——遂溪县草潭渔港矿泥品位,矿脉富段1吨泥可炼金480克,贫段可炼6克,平均11克;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钨、锰等;非金属矿产主要有:高岭土、瓷土、石英沙(石),玄武岩、花岗岩、玻璃沙矿、泥炭土等;铁矿主要分布于黄略镇乌蛇岭周围;
  高岭土,有粒度、白度好和具滑感等优点,开采价值高,适宜制砖瓦、陶器,还可以作高级纸的填充料及提炼氢氧化铝的原料。
  其储量较大,共约4392万立方米。分布于全县19个乡镇,其中附城、杨柑、建新等乡镇较多;
  玻璃沙矿,总储量约2500万吨,含硅量94-99%,主要分布于沿海乐民、草潭、下六、江洪等镇,搪瓷、热水瓶胆、矽酸钠和铸造等。泥炭土,主要分布于下六及杨柑镇协和中间村、龙眼山垌一带,面积2000亩以上,深度1-3米以下,矿层厚度20米左右,储量约2000万吨,可提炼汽油、煤油、轻重柴油、沥青、重油、腊苯等产品,其储量及质量在国内居首位;
  玄武岩,资源丰富,有致密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和普通玄武岩等三种,是高档建筑物的装饰材料。
  瓷土,资源储量大,质地优,发展陶瓷生产潜力很大。金矿,国家已于1974年投资开采。目前,该县正在开采玄武岩、高岭土、石英砂等。


PICT3935a.jpg

图片附件: PICT3935a.jpg (2010-1-3 22:25, 40.77 KB) / 下载次数 5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6150&k=b03b378bb1d0ba134abeb3642a99e3dd&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0-1-3 23:29

是个好地方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4 08:07

丰富的矿产资源,好.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4 08:14

"中国第一甜县"我以为随着各地糖厂的倒闭己移师广西了!原来还在广东!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4 08:23

可能资料过时了.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4 09:43

广东以前是产糖大省来的!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4 17:39

7.翁源


面积:2234平方千米
人口:38万人
翁源县
代码:440229
邮编:512600
驻地:龙仙镇
拼音:WengyuanXian
区号:0751
车牌:粤F
翁源县位于韶关市南部,北江支流翁江上游,东靠连平,南接新丰,西邻英德、曲江,北依始兴、江西。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9′22〞-114°18′15〞,北纬24°7′4〞-24°40′。全县总面积2234平方千米,总人口38万人(2006年)。全县最高峰为海拔1300米,最低点为海拔10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3℃,最高气温为39.2℃,最低-5.1℃,无霜期为305天,平均年日照总时数为1801.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60.4毫米。
公元554年梁朝分浈阳县地置,元初并入曲江县,公元1303年复置。是广东历史上最早建制的16个县之一。户籍人口38.8万人,面积2234平方公里。辖7镇1场156个村委会。县领导机关驻龙仙镇。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0.4℃,年降雨量1778毫米,无霜期312天。耕地面积1.9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1%。河流以北江支流翁江及其支流为主。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8万千瓦。煤、铁、铅、锌、钨等矿产资源丰富。风景名胜有东华山、水龙宫、仙狮洞、书堂石、湖心坝客家群楼和葸茅岭八卦围等。农作物以水稻、蔬菜、甘蔗、花生、大豆为主。三华李、六里柑、九仙桃等水果久负盛名,是“中国三华李之乡”。
新石器时代,翁源就有人类活动。战国时期,翁源地属楚。秦为南海郡。两汉属荆州府桂阳郡浈阳县地。晋属始兴郡,仍浈阳地。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从浈阳县地析置翁源县,隶属衡州。陈又分属清远郡。隋废郡仍为


翁源县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省诸郡,于始兴县置广州总管府,翁源隶焉。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翁源自广州析隶韶州。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析曲江廉平、福建两乡与翁源太平合置建福县,亦属韶州,历时九年。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废建福,太平并回翁源。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翁源并入曲江,隶广东道韶州路,翁源立巡司,谓慰宣司。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翁源复县,改属英德路。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翁源又并入曲江。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上季又复县,改称岑水县,隶韶州府;次年3月(有说同年下季),岑水复名翁源。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翁源其名,系因山水而得。据明《嘉靖翁源县志》记载:县境之东有名山,高耸秀拔,顶有灵池,古名灵池山(今南浦桂竹翁山),池中有泉水八处,谓之八泉,曰:涌泉、温泉、香泉、甘泉、震泉、龙泉、玉泉、乳泉。泉水四时不涸,昔有二仙翁游息于此,居民饮其水者多寿。泉水汇而成河。故山名翁山,水名翁水。县亦以此起名,意为翁水之源也。


PICT3936a.jpg

图片附件: PICT3936a.jpg (2010-1-4 17:38, 43.06 KB) / 下载次数 5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6612&k=0b8e92b1224bd00e2bf40698ba31e76e&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0-1-4 17:52

第一个学习
作者: ppjingtao    时间: 2010-1-4 19:44

厉害,不错学习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4 20:50

通过这帖大家应该对广东有新的认识了!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5 08:25

都与神仙有关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5 10:17

  我们广东,山是高昂的头噢!
    我们广东,云也手牵手!
        其实,全国都一样!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5 13:29

8.乐昌

乐昌市位于广东北部的武江中上游。东西相距70余公里,全市面积2,391平方公里。人口五十多万人。地理位置在东经112°51′至113°34′,北纬24°51′至25°31′分之间。东南与仁化、曲江、乳源县交界,西北与湖南宜章、临武、汝城等县接壤。南部多平原、台地、盆地,地处亚热带气候,雨水均匀,土地肥沃,盛产稻谷。北部多丘陵、山地,霜冻期较长,冬季降雪。中部山区,林木常青,是广东省主要的杉木林基地之一。居民为汉、瑶两族。  
全市山多地少,有石灰岩、红砂岩、火城岩等多种岩层分布;山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80%以上。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全市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4座,其中有著名的九峰山、五指山、狮子山、八宝山等等。“老蓬顶”为我市的最高峰。海拔1,737米。  
武水源于湖南省临武,古称溱水,又称虎溪、武溪、泷水,今称武江。从市西北方向往东南流经乳源、曲江,汇入北江。闻名遐迩的九泷十八滩正在我市境内的武江中上游。京广铁路沿河直下,贯穿我市南北。市内河溪纵横,常年奔流急湍。南有大坑水、泐溪、沧湖水、灵源水、桑溪水;北有临武水、卢溪、白沙河;东有九峰水、大源水、灵溪水;西有张溪水、辽水、加昌水。自古以来,人们就利用水力资源为舟楫、渔业、灌溉之便。溪河两岸古道,峰恋滴翠。泷头之首有“韩泷烟雨”之称的韩泷祠古寺,曾是乐昌市八景之一。
乐昌市现设十六个镇一个区,3,048个自然村。乐城是市府所在地。南边的乐城古镇,有乐石、昌山点缀城南韶乐公路两旁,龟峰、南塔隔河对峙相望。文物点主要分布于市城武江的南北两岸附近以及长来镇、廊田镇的灵溪沿河流域。北边的文物点分布于坪石镇、云岩、梅花、黄圃、庆云等乡镇。位于坪石镇的金鸡岭是广东省八大名胜之一,巍峨壮观,风景秀丽,至今仍留传着太平天国女将洪宣娇抗清的故事。东有南岭支脉,气势磅礴,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此留下足迹,到处留有文史记载。西山险恶,巨石峥嵘。红七军步涉“梅花仙迹”。血染山村,迂回转战,抢渡武江,史绩灿烂......
  
乐昌市山多林茂,资源丰富,水力充沛,历史悠久。从我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文物史迹考证,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以来就在这里渔猎、生息、繁衍,创造了历史文化。这些山山水水,不仅是滋生万物,供养万民的物质源泉,而且是几千年来文物古迹蕴藏的宝库。
风土人情特别,除传统的春节、清明、立夏、端午、中秋、重阳、冬至外,民间还流传鸟节、牛节、六月六尝新节、七月半中元节等。婚嫁、寿庆、建宅等都较讲究。语言以客家话、白话(广州话)为主,此外还有10余种方言。
农作物以水稻、蔬菜、黄烟、花生、红薯、玉米、豆类为主,土特产有茶叶、香菇、马蹄、香芋、板栗、西瓜、猕猴桃等,其中香芋、马蹄以优良独特的品质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近年来,新引进的优良品种发展很快,尤以奈李、枇杷、水晶梨、黑布朗等较为著名,已发展成为优质果生产基地。
乐昌市境周以前属扬州,春秋时属百粤,战国属楚,秦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111年)平南粤,以曲江、
乐昌市含桄、浈阳三县属桂阳郡,乐昌属曲江县地。后汉置始兴都尉,南朝宋辖曲江,泰豫元年改始兴为广兴。齐仍为始兴。
梁置东衡州,废始兴,梁天监七年(508年),分曲江县西北境置梁 化县,为本县建县之始。十七年又分梁化县置平石县。陈天嘉元年复置东衡州。隋开皇九年废郡改东衡州为韶州,十一年废,入广州。十二年废平石县入梁化县,十八年(598年)才改梁化县为乐昌县(因县内有乐石、昌山而得名),直属韶州。宋朝开宝五年废仁化县入乐昌县,咸平三年复置仁化县。乾道二年分县西南境置乳源县。元朝隶属韶州路,明朝时隶属韶州府,民国时属岭南道。
公元1920年废道制为公署。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10月20日解放乐昌,同年成立了乐昌县人民政府等行政机构。1958年12月后,韶边自治县以及乳源县管辖的梅花、云岩、秀水、沙坪等地隶属乐昌县管辖。1962年后,韶边县以及原乐昌管辖的瑶族公社、桂头公社、大桥公社等地隶属乳源。


PICT3937a.jpg

图片附件: PICT3937a.jpg (2010-1-5 13:28, 40.22 KB) / 下载次数 9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7216&k=445220c7ef98f0a51f88ce6c64d5d873&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0-1-5 17:54

很多没去过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6 08:15

也没去过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6 08:38

曾经过!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6 15:37

9.连南


连南瑶族自治县,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瑶族聚居区,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北的北纬24°17′16″--24°56′2″,东经112°2′2″--112°29′1″之间。东北与连州市交界,东南与阳山县相连,南接怀集县,西邻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北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接壤。
  连南县境东西最宽47.5公里,南北长73.5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305.929平方公里(其中瑶区面积1153.929平方公里,占88%;汉区土地面积152平方公里,占12%),折合195.8893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47.9187万亩,占78.02%;农业用地10.2493万亩,占5.4%;牧地17.9424万亩,占9.46%;塘库水面1.5166万亩,占0.8%;城镇、村庄、道路、厂矿用地4.0480万亩,占2.14%;裸露石头山7.9250万亩,占4.18%。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1座,最高峰为金坑镇的大雾山,海拔1659米。
  连南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9.5°C,气候温和怡人,总降水量1660.5毫米,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因位于南岭山脉南麓,山区立体气候明显,高山与平地之间温差达4--5°C。连南县的气候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春秋过渡快,春季阴冷湿润,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风清,冬季寒冷干燥。
连南县瑶族自治县辖6个乡镇,人口15万多,其中有8万多是瑶族,有7万余是汉族客家人,还有少量的壮、回、满等少数民族。瑶族居住的地方占全县80%的面积。在连绵百里的高山峻岭上,到处是瑶家村寨,故连南有"百里瑶山"之称。
连南瑶族自治县,秦朝属长沙郡,汉朝属桂阳郡,三国、晋朝并入属始兴郡,南北朝归阳山郡,隋朝属熙平郡,唐朝、宋朝属连州。元代改州为路,归连州路,明代因之。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设理瑶同知,直广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设瑶务处,管辖瑶族聚居区。民国16年,设立连阳化瑶局,隶属广东省政府。民国24年改安化管理局,民国35年,撤安化管理局置连南县,连南之名于兹第一次出现。
  建国后,于1950年5月16日成立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府驻三江镇,辖瑶区。1953年1月25日连山、连南两县合并,成立连南瑶族自治区(县级),把原连县的三江地区和阳山的寨岗地区(含今寨南镇)划入自治区版图。1954年3月,原连山辖地划出,恢复连山县建置。1955年6月,连南瑶族自治区改称为连南瑶族自治县。1958年12月,又与连县、连山、阳山县合并为连阳各族自治县,县府设在连州镇。1960年10月,阳山县划出后,连阳各族自治县改称为连州各族自治县。1961年10月,撤销连州各族自治县。恢复连县、连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建置,属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地、市合并后,由韶关市辖。1988年1月划入清远市管辖。
  连南境内,群山连绵,建国前,居住主要有瑶、汉、壮三个民族。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约在1500年前,中原文化已传播到连南,汉族人口已有相当的数量。在隋唐时期,连南地区已有一定数量的瑶族居住,元代时已产生了独特的社会政治组织--瑶老制。明代形成了“八排二十四冲”(排即大山寨,冲即小山寨)。这里的瑶族,有过山瑶和排瑶之分。排瑶是因为瑶民习惯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被汉人叫“瑶排”,所以被称呼“排瑶”;过山瑶则因为其祖先以耕山为主,“食尽一山过一山”,迁徙无常而得名。据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排瑶主要来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约在隋唐时期,他们祖先经辰州、道州等地,迁徙到连南山区结寨定居。过山瑶则在清朝时期分别从湖南和广西迁徙到连南,新中国成立后,已建寨定居下来了。壮族则明朝正统年间后陆续从连山等地迁来连南定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共同开发了连南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连南瑶族同胞虽然僻居深山大岭,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瑶族人民采用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军事上不断进行围剿,"梨其巢穴、种类无遗"政治上分而治之,把瑶族聚居地区分割到连山、连县、阳山管辖,并买一些瑶族上层充当他们的傀儡,制造瑶族内部矛盾;经济上千方百计对瑶族同胞进行剥削和掠夺。加上瑶区内部纠纷丛生,械斗不段,瑶长瑶练乘调解之机敲诈勒索,瑶族同胞的生活极为贫困,人口从历史上号称10万减至刚解放时的2万2千多人,瑶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仍保持古老封建社会原始状态,民族矛盾十分尖锐。1949年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连南县三江镇,接着连南全境解放,瑶族人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生存权利和自由平等权利。1950年4月,中共北江区委和专员公署决定组建中共连南县工作委员会和连南县人民政府,任命成崇正为书记兼县长。5月16日,连南县人民政府贴出成立布告。中共连南县工作委员会和连南县人民政府的成立,为连南瑶族人民实现区域自治奠定了基础。


PICT3938a.jpg

图片附件: PICT3938a.jpg (2010-1-6 15:37, 44.82 KB) / 下载次数 9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041&k=d996e69f47ee8aa2d0db1fd356a8ec15&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6 20:26

一天一个广东传说!老夫也受益非浅!呵呵!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7 10:19

10.罗定

罗定市位于广东省西部,地处北纬22°25′11″~22°57′34 ″, 东经111°03′08″~111°52′44″。广东省省辖县级市。中心城区56.5平方公里人口42.5万人,全市总面积2327.5平方千米。总人口127.5万人,(2010年),在外移居的乡亲27.5万人,中国百家姓中,仅罗定市,截至2000年4月止,就有姓氏508个。目前罗定居民大部分都是汉族,区内少数民族17个,有壮族、侗族、瑶族、苗族、土家族、畲族、回族、满族、黎族、布依族、傣族、藏族、蒙古族等。
  市人民政府驻罗城街道,邮编:527200。代码:441230、445381。区号:0766。车牌:粤W。拼音:Luoding Shi。市花:叶子梅。市树:桂树。

罗定市历史悠久,它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冲,自古被视为门庭防卫,抚绥重地。
  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已有人类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居住在今天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生活。距今四五千年前,罗定的泷江河、罗镜河、太平河流域,已遍布人类生活的踪迹。早年在罗平横垌背夫山发现的大型战国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称的“百粤之君”。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在2400多年前,罗定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远古文明。对此,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先生曾撰文指出:“罗定东邻高要,南接阳春,西界岑溪,是一天然古国,即古称两山之间(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的古王国之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罗定属苍梧郡端溪县地。东晋末年,在罗定地设立龙乡、元阮两个县,龙乡治所在今太平镇潭白管理区(关于元阮县城,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和徐俊鸣认为在罗定盆地的西缘)。这是罗定设县的开始。
  罗定自晋末建立县治后,地位迅速上升,龙乡建县仅数年,晋康郡就由元溪县迁来龙乡县。自此,罗定太平便成为郡治所在地,直至北宋初,相沿六百多年。期间,曾一度改设广熙郡,但郡城仍设在罗定。
  到了南朝梁、陈年间(公元502—581年),曾在罗定县设置一州(泷州);三郡(平原郡、开阳郡、罗阳郡);六县(龙乡县、夫阮县、永熙县、罗平县、开阳县、安南县)。
  隋开皇九年(公元583年 ),撤郡改行州县制,罗定地设一州四县。24年后,撤州改行郡县制,以罗定的太平、罗镜为中心设立永熙郡,仍以太平潭白为郡城,永熙郡下辖泷水县、永熙县(均在罗定)、怀德县(今信宜)、良德县(今电白)、安遂县(今郁南)、永业县(今岑溪)六个县。这是罗定历史上最大辖境。
  唐初改永熙郡为泷州,在罗定境内恢复一州四县政制。后泷州一度改名开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泷州,所辖泷水、开阳、永熙(后改永宁)、安南(后改镇南)四县,大至包括罗定全部及云浮、信宜、郁南、岑溪小部分地区。北宋开宝六年撤消泷州,四县并为泷水一县,长达六百多年。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因罗旁地区的“瑶乱”被平定,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罗定”一名自此载入史册。罗定直隶州管辖东安(云浮县)、西宁(郁南县)两县,俗称“三罗”,至辛亥革命改罗定州为罗定县止。三罗地区成为广东一个重要行政区域,长达三百四十余年。
  罗定先民们在一万年前便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他们从山洞穴居走向山丘建屋定居;从原始群走向氏族社会;从愚昧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经过数千年德融合发展,成为百越民族的一个成员有着相同图腾信仰,有着共同文化特征。
  到1700多年前德东晋王朝,罗定地区居民仍是越族人。故历代王朝在罗定实行越族酋长自制制度。到东晋末年,在今罗定设置龙乡、夫阮二县时,县名便是来自越语译音。如“夫阮”就是越语“荒地的村”的意思。两县的行政长官亦由当地越族酋长担任。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居民因战乱灾难大举南迁,不少豪门大族亦随之落籍岭南。南朝的梁王朝时(约公元502—557年),原籍河南鄢陵,曾任新、石二州刺史的陈法念举族定居罗定。他们“以孝义训溪垌蛮族”,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加速了罗定土著越族的封建化进程。陈氏家族一连五代都担任罗定越族酋长。和高凉冯冼氏、钦州宁氏合称岭南三大酋长。以使用铜鼓著称的古代越族,到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俚、僚族,主要原因氏分属两大酋长管辖:粤西南路至海南岛的部落尊冼夫人为酋长,叫俚人;西江南岸、高凉以北地区尊陈法念为酋长,叫僚人。唐朝,在岭南推行怀柔俚僚的政策,陈氏家族的陈集原官至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上柱国、颍川郡开国公。其事迹入载官修的《新唐书》、《旧唐书》。
  唐玄宗开元十六念(公元728念),泷州刺史陈行范领导僚族人民反唐称帝,攻占了粤西四十余城。唐王朝派宦官杨思 率十万大军围剿泷州,陈行范与六万多起义僚人被杀,许多僚人因此被迫西迁。留居原地的唐代僚人,到宋元年间改称僮族(今壮族)。
  唐朝末年,原在荆楚地区生活的瑶族大举南迁,徙落今两广各地。此后历五代、宋、元、明各朝凡八九百年,罗定地区的居民以瑶族和僮族为主体。其僮族,清代大学者顾炎武说:“僮则旧越人也。”
  宋元明时,罗定地区的瑶、僮两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统治压迫的斗争此起彼落,持续二百多年。到明万历年初,明王朝出动十万大军征剿罗定瑶民,历时一年,杀害四万多人。大量瑶民四散逃亡,少部分避居深山。
  明初推行屯田制度,不少参加屯田的汉族士兵落籍罗定。与此同时,官府公开招募流民定居垦荒,大批汉族人纷纷迁居泷江两岸。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派往罗定围剿瑶民的官兵成批落籍罗定。此后,大批汉人继续迁入,罗定居民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原来瑶、僮两族逐渐改变为以汉族移民为主体。古代罗定虽地处岭南,声名却传播神州。历代均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涉足罗定,如唐朝的诗人宋之问、武后宰相张柬之、桓彦范;翁方纲、何仁镜等,都曾避乱或寓居罗定,留下了许多题咏。初唐杰出诗人宋之问任泷州参军时所写的《过蛮洞》、《入泷江》两首诗,被收入《全唐诗》中,描写当时罗定少数民族聚居,文身凿齿,瘴疠肆虐、生活贫困的情况。陈氏豪族的陈集原在唐武周年间撰写的《龙龛道场铭(并序)》摩崖石刻,取六朝骈文之精华,文笔优美,骈词工丽,后被收入《全唐文》和《广东文征》。明万历年以来,出任罗定地方官者多具文韬武略,如陈磷、郑人逵、张国经、洪颐煊、宋起凤等,他们启贤兴学,促进了罗定文化教育的发展。到民国时,罗定成为广东的文化县之一。
罗定市是西南诸省区进入广东的门户之一,大西南辐射的窗口,广东的西关。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蔡廷锴将军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罗定人民同心同德,全力发展经济,特别是1993年撤县建市以后,进一步激发了罗定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增强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投资信心,加快了罗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自然资源丰富。全市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锰、铁、锡、黄金、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高岭土、陶土、石英矿等15种。农林土特产以玉桂、蒸笼、松香、三黄鸡、豆豉、茶叶、蚕丝、龙眼、荔枝、芒果、木薯等最大宗、最出名。2002年被命名为“中国玉桂之乡”,年产桂皮5813吨、桂油450吨,年产值达1.7亿元。旅游资源有被称为“岭南第一石刻”的唐代摩崖石刻“龙龛道场铭”、明朝三元宝塔、蔡廷锴故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聚龙洞、龙龛岩、金银湖、扶合龙湾等风景名胜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地理位置优越。罗定连接粤西北桂东南,是广东进出大西南的重要门户。
  工农业基础扎实。工企业方面,全市现有工业企业1万多家,已形成电子、机械、纺织、服装、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已建成松脂、肉桂、茶叶、萝竹、水果、蚕桑、塘鱼、蔬菜、三鸟、生猪、肉兔等农业产业化基地,涌现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罗定农工贸实业总公司、罗定玉桂责任有限公司、罗定林工商公司为省级农(林)业龙头企业。流通服务业方面,市内有在粤西地区有较大影响和规模的摩托车销售市场,建成了首期投资储量达2.5万吨的广东罗定国家粮食储备库。
  电力供应充足。实行水电、火电并举,并与省电联网,全市有中小型水库105宗,有小水电站179座,269台机,总装机容量5.87万千瓦,年发电量1.6亿度。首期规模为2x135MW的粤泷火电厂第一台机组已于2004年2月7日并网发电,投入商业运行。该电厂的发电对缓解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用电紧张状况将起到积极作用。


PICT3939a.jpg

图片附件: PICT3939a.jpg (2010-1-7 10:19, 47.32 KB) / 下载次数 6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8582&k=256f5f37042511d99651082284848091&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8 08:40

也属壮族文化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8 09:06

真的!不看这资料,我也不知罗定竟有这多民族!赞一哥!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8 09:22

是要多了解身边的风土人情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8 09:43

以前只是知道罗定是较偏,较穷的地方!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9 10:18

11.高州

高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接电白,南踞鉴江平原,西连广西,北靠云开大山,扼粤桂6县市要冲。全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辖27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1993年6月撤县设市以来,先后荣膺“中国百佳县(市)”、“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市(县)”等称号。

高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有1400多年历史,历代为郡、州、府、道、专署及县二级行政治地,素称广东下四府之首,是粤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高州文物古迹众多,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中国第二高塔的宝光塔,有种植于明朝、全国独一无二能结果的缅茄树,有冼太庙、宝莲庵、南宫庵、观山寺等庙宇庵群,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电白郡遗址、南朝女英雄冼夫人扎营的高凉岭,有库容11亿立方米的高州水库,有深镇镇仙人洞、荷花镇温泉等旅游资源。
高州地处热带和亚热带过度地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境内丘陵平原交错,是全国荔枝、龙眼、香蕉之乡,中国水果第一县(市)。高州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日臻完善,207国道和高水一级公路直通湛江港、茂名东、西火车站以及水东港。
高州市,位于粤西南部,靠近南海,是广东省省辖县级市。全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50多万,海陆空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人杰地灵,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粤西重镇。
高州位处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分布着一江十河,及众多的湖泊山塘,丘陵、盆地、平原交错,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为种植树农作物的和经济作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高州市政府驻高州城区。共辖:谢鸡镇、新垌镇、云潭镇 、根子镇、分界镇、泗水镇、石鼓镇、镇江镇、沙田镇、荷塘镇、南塘镇、石板镇、荷花镇、潭头镇、东岸镇、大井镇、长坡镇、平山镇、深镇镇、古丁镇、马贵镇、大坡镇、曹江镇、潘州街道、山美街道 宝光街道、石仔岭街道、金山街道。
高州市地形复杂,地势大体是东北高,西南低。从高空腑瞰,南狭北宽,像展翅飞翔的彩蝶。境内东北部是连绵的山地,中央腹地是起伏的丘陵,西部、南部的台地、小平原,山地及河谷小盆地相互交错,山川纠结。锦山地面积占51.5%,丘陵面积占31.9%,平原面积占16.6%。地势最高点是东北部的棉被顶,海拨1627.3米,最低点是西南部祥山鉴江河床,海拔11.5米,高低相差1615.8米。
云雾大山、云开大山和大榕山伸延入来,构成大体为东北—西南走向的7条山脉:尖峰岭—马头岭山脉,棉被顶—大细垌山脉,棉被顶—青山岭山脉,尖峰岭—崩山岭山脉,王江坑岭—蜈蚣塘大岭山脉,大近岭—那射岭山脉,鸡公岭—豆腐岭山脉。
高州市地貌类型可分为如下5个区。
(1)东北浅切割低山区。海拔500—1627米,相对100—1000米,包括马贵镇、古丁镇、深镇镇、大坡镇以及长坡镇、石龙镇、云潭镇、新垌镇等4个镇交界区。
(2)东北高丘陵区。海拔300—500米,相对100—200米,包括大潮镇北部,深镇镇、古丁镇西南部,平山镇东部,石龙镇东北、东南、西南部,新垌镇东部、云潭镇北部及大坡镇一部分。
(3)中部中丘陵区。海拔50—300米,相对50—100米,包括东北高丘陵区以西,窦江—鉴江高州城往上河段的以东地区。
(4)西北部中丘陵区,海拔100—300米,相对50—200米,包括窦江—鉴江高州城往上河段的以西地区。
(5)西南浅丘平原区,海拔11—50米,相对5—40米,包括分界镇、泗水镇、石鼓镇、祥山镇、镇江镇大部及顿梭镇、沙田镇南部。其中石鼓小平原是高州主要的平原地区,与茂南相接。


PICT3943a.jpg

图片附件: PICT3943a.jpg (2010-1-9 10:18, 46.15 KB) / 下载次数 12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29863&k=c91e9331681d34494eb2705897f95ed7&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9 13:44

高州的民办教育相当多,邮资机戳在所有县级市中应该排第一,甚至超过不少地级市.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12 12:37

12.广州

广州位于东经113°17',北纬23°8',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属丘陵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中心穿流而过。
广州地处亚热带,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0-22℃,最低温度0℃左右,最高温度38℃,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背山面海,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年均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7%。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广州市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辖10区面积为3718.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0.02%;2个县级市面积为3715.9平方公里,占49.98%。广州市共辖10区2市,包括:越秀区、东山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芳村区、花都区、番禺区,以及从化市、增城市两个县级市。广州市常住户口人数约为720万。


广州市          市辖区 地域面积 常住人口 户籍人口
  越秀区:面积33.80平方公里。1,026,300,1,158,400广州市新政区图
  海珠区:面积90.40平方公里。1,321,600,907,900
  荔湾区:面积59.10平方公里。728,400,704,800
  天河区:面积96.33平方公里。1,118,500,690,000
  白云区:面积795.79平方公里。1,622,900,776,500
  黄埔区:面积90.95平方公里。300,300,195,500
  花都区:面积970.04平方公里。728,600,639,300
  番禺区:面积786.15平方公里。1,495,800,975,100
  萝岗区:面积393.22平方公里。212,500,171,600
  南沙区:面积527.65平方公里。192,400,148,600
  县级市 地域面积 常住人口 户籍人口
  从化市:面积1974.50平方公里。508,500,549,100
  增城市:面积1616.47平方公里。790,000,818,000
  (注:从2005年5月起广州市调整行政区划,东山区与越秀区合并更名为越秀区、芳村区与荔湾区合并更名为荔湾区。同时新设立南沙区、萝岗两区 。南沙区由原番禺区分出;萝岗区则是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上原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和增城市的部分组成。新的行政区机构已经在2005年9月尾全部正式挂牌。至此,东山区和芳村区已不复存在。)
  广州市人口合计1004万5800人(2007年)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才特指广州这座城市。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清朝时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政权。毛泽东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1982年国务院宣布广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广州市羊城传说  
广州又称“五羊城”、“穗城”。 关于广州的别名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骑着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衔着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赐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仙人离去后,五只仙羊因为依恋人间而留了下来,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为感谢五位仙人,在他们降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此传说被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所应用。


PICT3944a.jpg

图片附件: PICT3944a.jpg (2010-1-12 12:37, 45.41 KB) / 下载次数 11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31596&k=16335fd4e9da66d13791ad9f38ab13af&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14 09:49

13.封开


封开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居西江上游,贺江中下游,毗邻广西梧州市。总面积2723平方千米。总人口47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江口镇,邮编:526500。代码:441225。区号:0758。拼音:Fengkai Xian。
封开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居西江上游,毗邻广西梧州市,是“西江走廊”经济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珠三角”与大西南的交汇点,更是一块诱人开发的宝地。总面积2723平方公里。县城江口镇坐落于西江与贺江交汇处,依山傍水,环境优美。321国道穿城而过,是广东通往广西及西南诸省的咽喉之地。素有“两广门户”之称。西江、贺江横贯其中,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各类通讯设施齐全。
  封开县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是岭南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之要地,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岭南设交州,下辖两广及交趾(今越南)一片地区,刺史治就设在封开,使封开成为整个岭南地区最早的首府。封开在汉初取名广信,是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此名一直延用到南北朝。至宋代更将广信的以东划为广东,广信以西划为广西,广东广西得名由此而来,广州之名也都源于此。
近年来经专家考证,“粤语”形成于封开一带。这块风景秀丽的地方,不但做过汉朝300年的岭南首府,而且还是岭南最早的人类生存和发展之地。境内发现的古人类牙化石距今148000年,比历来认为是岭南最早的古人类“马坝人”还向前推进了2万多年。
  封开县作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岭南古文明重要发祥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199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封开县龙山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目前正朝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目标迈进。龙山溶洞、斑石、千层峰、十里画廊、贺江风光、金装淘金等景点驰名中外。县内集中了石灰岩、沙页岩、花岗岩三种地质地貌,构成各具特点的巨石、奇峰、幽洞、秀水、林海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历史悠久、品类齐全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及古墓葬、古建筑、古窑址遍布全县。此外,在封开县历史上还有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如王莽的老师——汉代开岭南经学之先的陈钦、陈元父子,扬名中外的士燮和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岭南第一个状元莫宣卿,以及万人武装的缔造者刘谦,南汉开国之君刘隐,天才军事家苏章和嘉庆皇帝的老师钱鸿施等历史名人。
封开县属山地丘陵区。地势呈东、西两侧高,中部及南部较低,有坡度陡峭的山地,也有坡度较平缓的丘陵。其主要特征是:丘陵广布、山区偏东,高丘偏西,呈南北向带状分布。渔涝至莲都的深底、河口等地的石灰岩地带,长期受高温、雨水侵蚀、淋溶,形成了奇峰异洞的喀斯特地貌。
  元古代,距今约6亿年以前,封开县境域没有发生地壳隆起现象。早古生代,地壳活动频繁,原震旦系地层上升为古陆,寒武纪晚期,受加里东早期地壳运动的影响,县内北部、西部及南部隆起成为丘陵或低山群,尔后长期裸露地面,没有沉积活动。晚古生代,受加里东运动晚期影响,在泥盆纪早期至中期,具境的渔涝,莲都、七星的局部地壳下陷,后来沉积产生了薄层状砂页岩,在泥盆纪晚期隆起而成为陆地。在石炭纪早期,受华力西构造运动早期影响,长安、金装、南丰、渔涝一带的东侧下陷,形成深海区,在华力西构造运动晚期隆起成为陆地。中生代,白垩纪早期,受燕山运动早期影响,县内长安、金装、南丰一带的西侧下陷,到白垩纪晚期隆起成为陆地。新生代的第四纪,经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影响,形成了封开县境现今的地貌形态。
  封开县境域属中国江南古陆板块的一部分,经中生代燕山运动及新生代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等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封开县境内形成两条主要断层带:(1)第一条为寒武系八村群上亚群断层,由泗科经小桐至江贝等地,长约40公里,断层破碎不明显。(2)第二条为寒武系八村群上亚群断层,由江山横穿西江,经封川、白垢、渔涝至莲都等地,长约60公里,局部穿越燕山五期花岗岩地带,断层深度和宽度都较大,富存深层地下水。
  封开县境内山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泥盆系下泥盆统的砂页岩在渔涝的光明,庙边等地有扭曲性沼皱带、有些成为小穹窿或小斜背状,在七星镇的花岗岩层中普遍存在小断层和小破碎带,但深度及范围很小。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岩浆岩的三次入侵,封开县的东面及东南面一带,形成了由北至南分布的党山,多罗山、七星岩顶,黑石顶、白马山、巢顶、三义顶、丰寿山、麒麟山等花岗岩地质的高山地带。其中当第三次岩浆入侵以后,并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所形成的白垢、渔涝至莲都的深大断层破碎带,极富含地下水。
2000年,封开县辖18个镇。总人口385692人,各镇人口: 江口镇 55965 江川镇 9446 白垢镇 11557 大洲镇 13701 渔涝镇 16711 七星镇 4443 连都镇 22498 杏花镇 23896 罗董镇 18836 长岗镇 20794 平凤镇 15146 南丰镇 58603 渡头镇 16091 大玉口镇 11845 都平镇 10027 金装镇 32310 长安镇 28702 河儿口镇 1512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封开县辖18个镇(江口 南丰 长安 金装 白垢 莲都 渔涝 七星 杏花 罗董 长岗 平凤 大洲 都平 渡头 江川 大玉口 河儿口),193个村委会、21个居委会。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封开县辖16个镇(江口、南丰、长安、金装、白垢、莲都、渔涝、杏花、罗董、长岗、平凤、大洲、都平、江川、大玉口、河儿口)。


PICT3940a.jpg

图片附件: PICT3940a.jpg (2010-1-14 09:49, 49.17 KB) / 下载次数 12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32720&k=f5f4ec6e4f568e1880acbd5569c7c673&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14 10:07

封开小桂林!好风光啊!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14 10:07

去过,有小江南之称,杏花鸡,天下第一石出名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14 10:51

来广东玩的,最好看看这帖!再定行程!旅行社骗人的!
作者: 杨先明    时间: 2010-1-16 18:59

好帖!一部广东人文地理的百科全书。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17 09:32

14.中山

中山市,是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中山,古称香山,人杰地灵,名人辈出。1866年11月12日,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生在香山县翠亨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改名为中山。[1]
  中山市全年平均气温23.0℃。市域公路通车里程1665.8公里;市内有3个对外贸易港口;市外周边有5大机场;铁路运输经由广州通达全国各地。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
中山市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坳陷,中山位于北段。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突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
  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海滩组成。其中低山、丘陵、台地占全境面积的24%,一般海拔为10~200米,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68%,一般海拔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基水地,滩涂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渍沼泽土及滨海沙土。河流面积占全境的8%,西江下游的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自北向南流经市西部边界,由磨刀门出南海;北江下游的洪奇沥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经过市东北边界由洪奇门出珠江口。其间汊道纵横交错,其中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贯市北半部,汇入横门水道由横门出珠江口。水系划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部分,平原地区河网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典型河口区特色。
中山市地处低纬度区,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能量丰富。总辐射量以7月最多,达51141.3焦耳/平方厘米;2月最少,仅23285.7焦耳/平方厘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43.4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42%;年最多日照时数为2392.6小时(1955年),占年可照时数的54%;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448.2小时(1994年),占年可照时数的33%。年平均气温为22.0℃。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3.6℃;7月最高,达28.5℃。极端最高气温38.7℃(2005年7月18日和19日),极端最低气温-1.3℃(1955年1月12日)。濒临南海,夏季风带来大量水汽,成为降水的主要来源,年平均降水量为1791.3毫米。影响全市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低温、霜冻、低温阴雨、干旱和雷暴。
中山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类:
  1、太阳能资源。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达445155.4焦耳/平方厘米,是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2、水资源。中山属丰水地区,年降雨量1738毫米,降水量共达29.18亿立方米,西江和北江流经该市的磨刀门、横门、洪奇沥总水量1497亿立方米,每亩平均水量达12.57万立方米。此外,中山市地处滨海,可利用潮差进行排灌。
  3、矿产资源。中山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现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仅有花岗岩石料、砂料和耐火黏土。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
  4、动植物资源。中山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现存的经济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食蟹獴、豹猫、南狐、穿山甲、板齿鼠和各种鸟类、蛇类等;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和多种贝类。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物主要种类有610多种,隶属于105科358属,森林覆盖率为12.95%。
  5、旅游资源。中山市的名人胜迹、五桂山脉和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水乡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中山市行政区划图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连广州,毗邻港澳。下辖1个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街道办事处:石岐区办事处、东区办事处、西区办事处、南区办事处、五桂山办事处,18个镇:黄圃镇、南头镇、东凤镇、阜沙镇、小榄镇、东升镇、古镇镇、横栏镇、三角镇、民众镇、南朗镇、港口镇、大涌镇、沙溪镇、三乡镇、板芙镇、神湾镇、坦洲镇。祖籍该市的海外华侨和旅居港澳台同胞共80多万人。
中山市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和中部的石岐地区。
  粤语方言分为4种:(1)石岐话,主要分布在石岐地区、南区和南朗镇。(2)沙田话(近顺德话),主要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小榄镇、阜沙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镇、坦洲镇、板芙镇及西区的沙朗、南朗镇的横门等地。(3)三角话(近东莞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4)古镇话(近新会话)主要分布在古镇镇。
  闽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沙溪镇、大涌镇、三乡镇及火炬开发区的张家边等地。
  客家语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桂山镇、神湾镇及坦洲镇的南部。
中山民性爱国爱乡,勤劳敦厚,富于进取,勇于创新,灵活求实,较少保守思想。民风平和有礼,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崇尚正义。
  市委、市政府在2004年重新拟定“博爱、创新、包容、和谐”为中山人精神。
  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崖口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等,其中以咸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这两种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坦洲镇等大沙田区。中山舞龙分为木龙、火龙、金龙、沙龙、草龙、游龙、板龙、云龙等8个种类。2006年,坦洲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朗崖口飘色、五桂山白口莲山歌、沙溪鹤舞、黄圃麒麟舞、黄圃飘色等5项民间艺术形式被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中山,建制于公元1152年(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县。1949年10月30日,中山县解放,后来逐渐分出珠海县、斗门县(大部分)和划出部分地方归番禺县、顺德县、新会县。1983年12月22日,撤销中山县,设立中山市(县级),以中山县的行政区域为中山市的行政区域。1988年1月7日,中山市升为地级市,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


PICT3941a.jpg

图片附件: PICT3941a.jpg (2010-1-17 09:32, 49.46 KB) / 下载次数 13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34669&k=8390de8b225963211a7be3960df0e177&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17 10:07

小时候去很多,民风纯朴,豪爽!
作者: cai    时间: 2010-1-17 18:54

,中国百家姓中,仅罗定市,截至2000年4月止,就有姓氏508个。目前罗定居民大部分都是汉族,区内少数民族17个,有壮族、侗族、瑶族、苗族、土家族、畲族、回族、满族、黎族、布依族、傣族、藏族、蒙古族等。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17 19:56

原来广东也是多民族广东!各民族都有老广!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0-1-17 20:10

中山好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17 20:16

小时候在老豆带领下在中山吃海鲜最多!
作者: cai    时间: 2010-1-17 22:32

没吃过海鲜,穷人的日子难过啊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18 08:14

经过过.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18 09:25

没吃过海鲜,穷人的日子难过啊
cai 发表于 2010-1-17 22:32



    那时叫鱼,最穷的人才吃!有钱人吃肉!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18 09:28

时代不同了.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18 09:52

古老变时兴!咸水鱼叫海鲜!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20 11:18

15.台山

台山市位于中國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西侧、南海岸边,隶属于地级江门市,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目前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约有130余万,数量位居中国第一。
市政府驻地 台城镇
总面积 3286平方公里
总人口 99万
方言 粵語(台山話)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电话区号 0750
邮政编码 529200
车牌代号 粤J
原属新会县地,明代弘治十一年八月丁卯(1498年8月20日)析新会县地置新宁县。1914年更名为台山县,以城北的三台山而得名。1992年撤县设市(縣級市)。台山以前叫姜吴,是一个古老的小城。台山有个名将出自官步里。
台山地势中部较高,西北部和东南部多丘陵,其余沿海和沿潭江地带皆为平原。海岸线长达216千米,在海上还有上川岛、下川岛等近百座岛屿。全市年平均气温21℃,降水量1,936毫米。

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横贯市境,并连接伶仃洋大桥,新台高速公路直达台城镇。沿潭江和南海有公益港、广海港、鱼塘港等客、货、渔港码头。
台山建设了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的神华能源台山发电厂,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发电企业之一。台山市曾多次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工业有机械、医药、建材、纺织、食品、电器、五金等诸多门类。农业主产水稻、花生、甘蔗、蔬菜、水果、禽畜、花卉等,林业发达,盛产近千种海产品。
城市文化设施先进,排球运动非常普及,有“排球之乡”的美誉。
台山的本地语言台山话是粤方言四邑片的代表语言。 台山话(四邑话)是粤方言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与广州话差异明显。例如:广州话里“咁”的意思在国语里大概表示“这样”,而台山话里是用“靠”来表示其意思。

现时大部分的台山年轻人在网上与台山人聊天或书写时,通常都会用台山话。例句:国语“你在这里做什么呢?”转成台山话后“你到该做乜阿?”。国语“我这样子怎么可以出去玩呢!”转成台山话后“我靠样几嚎出去捞而!”
台山話以台城之北台山話為標準,然而南方則各存異音,沿海廣海話與汶村話即與台山(台城)話大相徑庭,但一般不影响交流。


PICT3942a.jpg

图片附件: PICT3942a.jpg (2010-1-20 11:18, 39.82 KB) / 下载次数 7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37068&k=a39487be16e99a154293af2d3daee46a&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20 11:30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20 12:20

温故知新啊!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21 11:14

16.鹤山

中文名: 鹤山市
英文名: Heshan
所属地区: 中国 广东省

下辖地区: 辖1个街道,10个镇:沙坪街道、龙口镇、雅瑶镇、古劳镇、桃源镇、鹤城镇、共和镇、址山镇、宅梧镇、云乡镇、双合镇
建立时间: 清雍正九年(1731年)
面积: 1108平方公里
人口: 36万人(2003年)
著名景点: 蟹眼泉、鹤顶亭、大凹关帝庙、画阁留芳
知名产业: 轻纺
知名企业: 美雅拉舍尔毛毯、华山泉矿泉水、鹤山电机、明可达台灯、弗兰厨具
电话区码: 0750
邮编区码: 529711
鹤山作为珠江三角洲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鹤山市发挥侨乡优势,加快"工业兴市"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滚动发展侨乡工业。目前已形成以轻纺为主体,制鞋、印刷、机电、食品、建材、造纸、电子、厨具、灯饰、制伞等多种行业并存、拥有现代先进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龙头企业美雅集团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毛毯生产企业,胜利厨具有限公司和亚太食品有限公司分别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厨具和食品生产厂家。美雅拉舍尔毛毯、华山泉矿泉水、鹤山电机、明可达台灯、弗兰厨具及鞋类、灯饰、制伞、时装等一大批优质个产品荣获省以上名优新产品称号。全市超亿元的企业21家。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星罗棋布。大批外资、民资在鹤山投资办实业,2002年底共有三资(含三来一补)企业327家,个体私营企业超过一万家。1993年以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28亿美元。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置鹤山县。因县内有山如鹤而得名。

1993年11月8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3]208号)撤销鹤山县,设立鹤山市。

2000年,鹤山市辖12个镇:古劳镇、双合镇、沙坪镇、雅瑶镇、龙口镇、宅梧镇、共和镇、址山镇、云乡镇、鹤城镇、桃源镇、合成镇。总人口405779人,各镇人口: 沙坪镇 143888 龙口镇 35888 雅瑶镇 35236 古劳镇 32148 桃源镇 24333 鹤城镇 29649 共和镇 23929 址山镇 26541 宅梧镇 32354 云乡镇 4315 双合镇 9798 合成镇 770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鹤山市辖11个镇(沙坪、雅瑶、共和、桃源、址山、云乡、鹤城、宅梧、双合、龙口、古劳)。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鹤山市辖11个镇(沙坪、雅瑶、共和、桃源、址山、云乡、鹤城、宅梧、双合、龙口、古劳)。

2007年,撤销沙坪镇,设立沙坪街道。4月19日,沙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沙坪镇 沙坪镇是广东省鹤山市政府所在地,是鹤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40.1平方公里。下辖15个农村村民委员会和1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雅瑶镇 雅瑶镇位于小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腹地,紧邻美丽的西江,南与江门市接壤,北距鹤山市城区9公里。全镇面积82.3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和一个社区居委会。

共和镇 共和镇位于鹤山市东南部,毗邻江门市蓬江区、新会区。全镇总面积90.07平方公里。
桃源镇 桃源镇位于珠三角腹部。全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
址山镇 址山镇位于珠三角边缘鹤山市南端,与新会市司前镇、台山市公益镇、开平市水口镇、月山镇接壤。镇域总面积61.38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
云乡镇 云乡镇位于鹤山市西南部,东连鹤城镇,南接址山镇,西邻开平市水井镇。
鹤城镇 鹤城镇位于鹤山市的中部,全镇面积178平方公里。
宅梧镇 宅梧镇位于珠江三角洲边缘鹤山市西南端,与开平市苍城镇、月山镇以及高明市杨梅镇、更楼镇接壤。全镇面积196平方公里,辖下10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
双合镇 双合镇隶属于鹤山市,2002年由原双合镇、合成镇合并成双合镇,下设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和1个侨茶区以及33个自然村。
龙口镇 龙口镇位于鹤山市北部,距鹤山市仅五公里,周边与市桃源、鹤城、古劳等镇及高明市杨梅镇接壤,面积96平方公里,辖内有18个村委会及1个社区居委会。
古劳镇 古劳镇位于鹤山市东北部西江下游河畔,与南海市隔江(西江)相望,东南沿线与鹤山市城区相邻。全镇拥有西江河岸线9公里。
鹤山地表显露地层,有寒武系八村群、泥盆系、侏罗系、白垩系、下第三系、第四系等,其中以八村群分布最广。市境内侵入岩分布广泛,占全市面积的一半以上,侵入岩的种类属酸性花岗岩。地质构造属华南褶皱系粤中拗陷,有亚婆髻背斜、白水坑复背斜、茶山单斜、大昆仑单斜、那水向斜。断裂有恩平-新丰深断裂带、西江大断裂,其中恩平-新丰深断裂带在市内自南而北纵贯全境,为境内最重要的区域性断裂。

鹤山地形东西宽,南北狭长,中部山峰绵亘,丘陵起伏,地势自西略向东倾斜东部低平,北最低。最低大埠围,海拔仅1米。丘陵主要分布在市境东北、中南部,面积达100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0.5%。海拔500米以上山地23.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1%,其中皂幕山主峰亚婆髻海拔807.5米,为全市最高山峰。冲积平原面积为8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42%,主要分布在古劳、沙坪。


PICT3950a.jpg

图片附件: PICT3950a.jpg (2010-1-21 11:14, 59.47 KB) / 下载次数 8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37862&k=65eeedfab1dfef53958ff98e6dab0cb8&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21 11:16

去过沙坪实习,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21 14:49

以前叫高鹤,一分为二变高明.鹤山!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25 10:29

17.化州

中文名: 化州市
英文名: Huazhou
所属地区: 中国 广东省

下辖地区: 辖5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试验区,17个镇和13个国有农林场
建立时间: 1994年撤县建市
面积: 2354平方公里
人口: 142万人(2003年)
地理位置: 化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 东经110°21′--110°45′,北纬21°29′-- 22°13′
著名景点: 化州鼓楼、石龙胜迹 、尖岗岭 、琉璃泉
特产: 钛矿、铁矿、石灰石;化州蚕丝、红杨桃
电话区码: 0668
邮编区码: 525100
化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1′-- 110°45′,北纬21°29′-- 22°13′、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地理环境条件优越。是我国著名的南菜北运基地之一,北与广西北流县交界,南与广东省吴川市接壤,东与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区相连,西与广西陆川县及广东省廉江市毗邻。南北距80公里,东西宽40公里。总面积23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9万亩,林地面积161万亩,果园面积90万亩,淡水鱼塘面积10万亩。人口140万人。辖5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试验区,17个镇和13个国有农林场。1994年撤县设市。化州古称石龙,相传有龙潜于罗江之中,变化无穷,北宋太平天国五年改称化州,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盛产橘红,又称橘州。化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地理环境条件优越。是我国著名的南菜北运基地之一。全市总面积23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9 万亩,林地面积 161 万亩,果园面积90万亩,淡水鱼塘面积10万亩。辖鉴江经济开发试验区、3个街道办事处和20个镇、13个国营农林场,人口 123 万。改革开放以来,化州坚持“工业立市,农业稳市,科教兴市,商贸活市,法制治市”的方针,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励精图治,团结奋斗,经济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一批科技产业脱颖而出。“三高”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建成起了一大批颇具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目前,化州人民正以崭新的姿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化州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河畔城市。化州地形狭长,状若坐狮,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全市耕地面积66.5万亩,宜林山地180万亩。矿产资源丰富,据初步探明,金属和非金属矿20多种。


PICT3951a.jpg

图片附件: PICT3951a.jpg (2010-1-25 10:29, 44.14 KB) / 下载次数 8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39203&k=b2cdf1a8d3b5858a9916f65858d5a34e&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25 10:36

化州橘红闻名啊!化痰止咳良药!
作者: cai    时间: 2010-1-25 13:26

以上地方一个也没去过,惨啊。正宗乡下仔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25 13:42

我也是!惨啊!比你更惨!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1-28 13:31

本帖最后由 fssjy 于 2010-3-13 15:23 编辑

18.湛江

坐标 21°11′N 110°24′E / 21.183°N 110.4°E / 21.183; 110.4
全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湛江市
别称/旧称 港城/广州湾
市花 紫荆花
主要语言 粤语/雷州话/客家话
电话区号 0759
邮政编码 524001–524575
车牌号照 粤G
行政区类別 省辖市
设市時間 1945年9月21日
行政区划 4区3县级市2县
市政府驻地 赤坎区
现任市委书记 陈耀光
现任市长 阮日生
面积 全省第6位
总面积 12,490平方公里
市区面积 1,451.9平方公里
人口 (2004~2008年数据)
总人口 725万人
占省人口 7.3%
人口密度 525人/平方公里

国内生产总值 列全省第9位
人民币 ¥1,050亿元(2008)
折合美元 US$155.4亿美元
人均GDP 列全省第10位
人民币 ¥15,300元(2008)
折合美元 US$2,264.4美元
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夏、商之间),今湛江辖地就有人类居住。
前4000年,和华夏文明血脉一道跳动。(残存的古代文化遗迹昭明)
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
前214年,岭南新设象郡,湛江辖地归属象郡。
自此以后,分别直属于合浦郡(包括今天的徐闻、雷州(海康)、遂溪、吴川、廉江等地)[1]。
634年,改名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
1899年11月,法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今湛江港湾)划为法国租界,统称“广州湾”,划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范围,设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受法国印度支那总督管辖。
1943年2月,复为日本侵略军所占,曾建立短暂的日伪政权。
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于中法交涉,9月21日中华民国收回,以广州湾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
1949年12月18日,解放。
1983年9月,地区与市合并为湛江市,为省辖市。
现辖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2个县
市辖区
霞山区:市经济、文化、信息、交通中心。
赤坎区:市的中心城区,市委、市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面积79平方公里。
坡头区
麻章区
雷州市
廉江市
吴川市
徐闻县
遂溪县
位于雷州半岛,地處熱帶,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北纬20°15′—21°55′,东经109°40′—110°55′,全年氣溫溫和。东面是南海,西面是北部湾,南面与海南省隔海峡,是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的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出海通道之一[17]。海岸线长达1556公里,约占广东省海岸线的2/5和全国的1/10,为广东省之最;拥有148.7万亩海洋滩涂,占全省的48%,也是广东省之最。较大的河流有鉴江、南渡河、九洲江三条。
海产:珍珠、鲍鱼、对虾、龙虾、膏蟹、蚝、江瑶柱、石斑鱼、马鲛鱼、红鱼、墨鱼
农产品:水稻、甘蔗、橡胶、剑麻、香茅、咖啡、红江橙、菠萝、西瓜、香蕉、龙眼、荔枝、芒果、火龙果、大樹菠蘿
矿产:金、银矿、金红石、钛铁矿、锆英砂、石灰石、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花岗石、瓷土、石墨、天然气


PICT3952a.jpg

图片附件: PICT3952a.jpg (2010-1-28 13:31, 49.32 KB) / 下载次数 15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40976&k=c6d898211d00ff91bfd7f6ac5f07517b&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28 20:24

以前有不少广州知青在哪种橡胶.剑麻!
作者: cai    时间: 2010-1-28 20:29

剑麻有什么用的??
我村以前很多的,现在没有了,就不知道它有什么用途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28 20:45

吊鱼用!
作者: cai    时间: 2010-1-28 20:58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28 21:12

吊鲸鱼用的!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29 08:13

我也是!惨啊!比你更惨!
西樵佬 发表于 2010-1-25 13:42



    呵呵,在湛江头顶上飞过.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29 09:50

呵呵,在湛江头顶上飞过.
近礼书斋 发表于 2010-1-29 08:13



    比我们好多了!有米!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1-30 08:22

不用钱的.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1-30 11:14

搭载的!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2-1 09:14

19.曲江


曲江县地处粤北中部,北江上游,傍依五岭南麓,汇集浈武二水,全县总面积3185平方公里,曲江县自然资源丰富。煤炭储量2.3亿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森林覆盖率59%,活立木储量居广东省第三位;水能蕴藏量25.6万千瓦,可开发量达18.6万千瓦,是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县之一;已探明境内矿产48种,其中铜、钼、锑、钾矿储量居全省第一,铁、铅、锌矿储量居全省第二,钨储量全省第三,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
  曲江县名优特产多,有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的白马牌油粘和宝林山矿泉水,有中华名果曲江沙田柚,有荣获广东省名茶称号的黄坑银毫茶,品质优良的红瓜子、生姜、冬笋等,近年开发的“曲宝牌”系列产品重阳花生、皮蛋、及蚕蛾公酒等名优特产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自然环境】 境内为山地、盆地地貌,丘陵占全县面积的52%,“船底顶”海拔1586米,是该县的最高峰。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0.1℃,7月份最高;平均28.9℃,1月最低,平均9.5℃,无霜期306天,年雨水量1676毫米,雨水集中在4--6月。
  【主要资源】 曲江县名优物产很多,著名的有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的马坝油粘,有获得全国优质产品金奖的宝林山矿泉水,有荣获广东省名茶称号的黄坑银毫茶,有品质优良的乌石红瓜子、白沙沙田柚、罗坑三黄鸡以及冬菇、冬笋等。
  【旅游景点】 曲江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别具特色。位于曹溪河畔106国道旁素有佛教“南宗祖庭”之称的南华寺,是广东六大名寺之一距县城4公里。位于县城西南1公里的狮子岩,是史前期古人类“马坝人”及新石器时代“石峡文化”的发祥地。境内风光旖旎的韶石山,相传是舜帝南巡时登弹奏韶乐的地方,文物古迹极多,正待规模开发。小坑国家森林公园富有返朴归真的自然景色。有深圳小梅沙之称的太阳岩,山清水秀。
  【经济新貌】 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通讯、充足的能源,为曲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曲江县着力改善投资环境,重点发展基础工业和第三产业,稳定提高农业,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最新状况】 2004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0号)调整韶关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韶关市曲江县,设立韶关市曲江区,曲江区辖原曲江县的马坝镇、罗坑镇、樟市镇、大坑口镇、乌石镇、沙溪镇、大塘镇、小坑镇、枫湾镇、白土镇,区人民政府驻马坝镇;将原曲江县的花坪镇、犁市镇划归韶关市浈江区管辖;将原曲江县的重阳镇、龙归镇、江湾镇划归韶关市武江区管辖;将原曲江县的黄坑镇、周田镇、大桥镇划归仁化县管辖。并将曲江县大坑口镇、乌石镇二镇合并为乌石镇。


PICT3954a.jpg

图片附件: PICT3954a.jpg (2010-2-1 09:13, 52.85 KB) / 下载次数 7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42758&k=1437be73ab3358a99c9005934ce7c969&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2-2 11:18

熟悉广东的最佳帖子!
   一哥带你去旅游!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2-2 17:07

20.电白


电白县位于广东西南沿海,是茂名市所辖的沿海县。总面积1855平方千米。总人口135.6万人(2007年)。
  县人民政府驻水东镇,邮编:525400。代码:440923。区号:0668。拼音:Dianbai Xian。
电白县辖16个镇,县城所在地是水东镇,全县共有327个村(居)委会,其中村委会293个(内含8个渔委会)、居委会34个。电白县人口较稠密,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135.6万人,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总数99.6%,壮族等3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总数0.4%。电白县流行的方言主要有粤语、黎话(属闽南语系)、涯话(属客家语系)三种。其中还有大约30万人在使用涯话,主要分布在沙琅、望夫、黄岭、罗坑、那霍,基本说涯话,观珠大部分,大衙、马踏、林头、羊角等乡镇的小部分。委会293个(内含8个渔委会)、居委会34个,县城所在地是水东镇。电白县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北、东北部高,南、西南部低,南部南海环绕,港湾迂回全县陆地面积1840平方公里。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电白县地势背山面海,山地、平原、沿海面积各占1/3。 电白县海岸线长220多公里,海域辽阔,放鸡岛、竹洲岛、南士岛、青洲岛、大洲岛、三洲岛、岭仔屿等七大岛屿有如天然屏障。全县可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1047平方公里,有水东、陈村和博贺港等多个天然港湾多个天然港湾,其中广东省最大渔港--博贺渔港年捕捞量达15万吨以上。沿海盛产龙虾、对虾、膏蟹、鱿鱼、石斑鱼、金丝鱼、海参、鱼翅、鲍鱼、贝类等。主要河流有沙琅江、龙记河、龙湾河等14条。其中沙琅江是电白最大河流,年径流总量为11.9亿立方米,干流全长112公里,汇鉴江入海。电白县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3℃,年无霜期362.2天,年均降水量为1942.3毫米,是全国光、热、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电白县植被覆盖率达80%,森林覆盖率为48.4%。全县山地、丘陵地带基本种上水果与南药。电白县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是粤西南的重要门户,325国道、广湛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三茂铁路穿过西北部六镇。莲头25万吨单点系泊油码头,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油码头;博贺港是对外开放港口,正在建设大型货运码头。电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7类40多个品种,其中高岭土、钾长石、独居石、锆英石、玻璃砂等储量颇多。荔枝、龙眼、花生、海鲜等产品久负盛名,是全国最大的连片早熟优质荔枝生产基地和广东省花生主产区。旅游胜地众多,虎头山海滨浴场被誉为“南方北戴河”,放鸡岛是中国潜水旅游胜地,冼太夫人故里、热水温泉、龙头山、浮山岭、庄山等都别具特色。以及龙盘绿海、荔林石柱藏古迷、庄山碧嶂、锦盖磻坑、浮山传说越千年等旅游景区,以“山--海--岛”为轴线的现代农业观光和滨海旅游正在崛起。电白县出台免税、保税和加快工贸小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和建设沿海高新技术经济带,因地制宜,已建起一批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开发性农、林业产品、海产品等农、林、牧、渔各业一系列商品生产基地。全县水果种植面积80多万亩,其中荔枝42万亩,龙眼10万亩,橄榄16万亩,各类水果大部分已投产。每年种植花生22万亩,北运菜14万亩。海水养殖面积为12万亩,网箱1万多个,分别养殖虾、蟹、贝类及各种优质鱼类,年产量16万吨,海洋捕捞业发展蓬勃,经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水产总量列为全国第八位。商贸发达,商品购销两旺,城乡市场十分繁荣。教科文卫体等社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电白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百强县,全国水果总产值百强县,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百强县,全国邮电经济效益百强县,全国治沙先进县,全国水产先进县,全国物价系统先进县,全国“乡镇企业办得好,对社会贡献大”先进县。电白县的建筑工人的贡献和成就在广东省也是名列前茅,电白人的一级建筑公司也是广东最多的!
民营企业恒大钢铁基地首期180万吨/年和第二期320万吨/年轧钢项目已相继顺利投产,年产值达150亿元、800万千瓦热电厂,首期200万吨沥青加工项目,15万千瓦风力发电等大宗项目也相继落户,所有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00亿元。此外,电白县工业园区也有31家企业落户。年产值近40亿元。在325国道和水林路沿线,已初步形成了香精香料产业集群。目前,在“二线”的香精香料企业近40家,年产值达10亿元,占全国香精香料销售市场份额的65%以上,在国家烟草专卖局指定的烟草专用香料厂家中,电白就占了16家,产值、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电白县水果种植面积约65万亩,年产量20多万吨,水产品年产量约50万吨。还有丰富的粮食、花生、蔬菜等农产品,发展农海产品加工业前景广阔。近年来,该县大力扶持从事农海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像民丰有限公司、正红牌红心鸭蛋开发有限公司、龙海海蜇集团、电白食品集团腊味厂、德兴果菜发展有限公司、佳辉食品有限公司、金鹰大米厂、港泰食品有限公司、亿顺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投产。其中龙海海蜇集团,年产值达1.3亿元,税利3000万元。该公司对沿海3000户海蜇捕捞户的产品定点收购加工,直接安排2000多人就业,产品远销美、日、加、韩等国。此外,中国海洋水产品总公司属下的佳辉食品有限公司在电白投资2亿多元,加工各类高档海产品,年创汇5000万美元,创税收2000万元,每年有近万户渔民可以从中直接受益。电白海岸线长达220公里,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目前该县已开发优质海水养殖基地234465亩,养殖石斑、龙虾、对虾、膏蟹、鲍鱼、牡蛎等100多种优质水产品。全县水果种植面积66万亩,水果总产量25万吨;荔枝总产量10.3万吨。全县现有捕捞鱼船4800艘,400匹码力以上的大渔船150艘,并配备了卫星导航仪、罗兰定位仪及优良通讯设备,远洋捕鱼能力强。同时,全县开展滩涂养殖近10万亩,其中:对虾养殖4万亩,优质渔养殖2万亩及15000个网箱,文哈养殖1.5万亩,蜡类养殖1万多声,年海产品38万吨,其中:优质鱼8万吨,虾蟹1.5万吨,贝类18万吨,操类8000吨。为了促进侮产品贸易发展,近年建起了大小制冰厂、冷冻库数十家,培养发展海产品加工群100多完各种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近几年,县城水东附件的彭村率先种植芥菜,经过彭村广大菜农和农科人员的反复选育提纯,彻底改变原品种茎叶直立、叶多茎少、纤维多、茎叶青绿并带有苦味等缺点,使之转变为卷心、茎多叶少、爽脆、茎显乳白味带微甘特征的优质品种,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餐桌蔬菜,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由于其品质受到种植区域的局限,即在电白县境内特别是水东彭村周边地区种植面积大,品质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其中以彭村的最为优质有名),因此,人们将近几年新培育的该品种称之为“水东芥菜”(也称为彭村芥菜)。据了解,水东芥菜收益好,一年可种植6-7造,年亩总产值达24000-30000元。近年来电白、茂港两地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面积已超过13000亩,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但经济水平总体还是比较低。
宋开宝五年置电白县。据《今县释名》:因“移县治神电卫”而得名。—说此地多雷电而得名。电白县的原县城在电城镇,电城镇在明朝洪武23年为了预防海盗而建城,因当地的雷电多而叫神电卫城,电白县和神电卫城因当地的雷电多得名,而不是电白县因神电卫城而得名!
  2000年,电白县辖25个镇:水东镇、马踏镇、岭门镇、爵山镇、电城镇、树仔镇、麻岗镇、博贺镇、龙山镇、旦场镇、南海镇、沙院镇、小良镇、七迳镇、坡心镇、羊角镇、林头镇、大衙镇、霞洞镇、观珠镇、沙琅镇、黄岭镇、望夫镇、罗坑镇、那霍镇。总人口1459219人,各镇人口: 马踏镇 57595 岭门镇 58561 爵山镇 47227 电城镇 81297 树仔镇 46855 龙山镇 34908 麻岗镇 54245 旦场镇 59769 沙院镇 42058 小良镇 48560 七径镇 66687 坡心镇 70737 羊角镇 116266 林头镇 78029 大衙镇 29304 霞洞镇 80518 观珠镇 73862 沙琅镇 57298 黄岭镇 31930 望夫镇 26067 罗坑镇 24287 那霍镇 41572 博贺镇 26142 水东镇 89284 南海镇 62965 陈村虚拟镇 42634 曙光农场虚拟镇 7716 水丰农场虚拟镇 2063 电白盐场虚拟镇 783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1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11号)设立茂名市茂港区。茂港区辖从电白县划出的羊角、坡心、七迳、小良、沙院和南海6个镇。
  2002年,电白县辖19个镇(水东、林头、霞洞、黄岭、那霍、沙琅、罗坑、大衙、观珠、望夫、马踏、岭门、麻岗、旦场、树仔、电城、爵山、博贺、龙山)。
  2003年12月,(1)撤销龙山镇、博贺镇,合并设立新的博贺镇。调整后,博贺镇共有5个居委会、5个渔委会和10个村委会,总面积49.5平方千米,总人口63293人。博贺镇政府驻原博贺镇政府驻地;(2)撤销爵山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电城镇。调整后,电城镇共有5个居委会和28个村委会,总面积109平方千米,总人口135708人,电城镇政府驻原电城镇政府驻地;(3)撤销大衙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林头镇。调整后,林头镇共有2个居委会和33个村委会,总面积146平方千米,总人口125695人,林头镇政府驻原林头镇政府驻地。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电白县辖17个镇(水东、林头、霞洞、黄岭、那霍、沙琅、罗坑、观珠、望夫、马踏、岭门、麻岗、旦场、陈村、树仔、电城、博贺)。


PICT3955a.jpg

图片附件: PICT3955a.jpg (2010-2-2 17:07, 55.16 KB) / 下载次数 1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43314&k=8aa1163bc0b82fc3dba7a260a5cbbef3&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2-3 08:22

从化也搞大芥菜了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2-3 10:48

水东芥确实不错!好吃!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2-3 13:20

21.龙川

龙川县始设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赵佗为首位县令,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2008年9月20日,举行龙川建县2222年庆祝活动,预示着龙川经历了2222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走向繁荣,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东连梅州、汕头、西靠韶关,北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全县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5个镇,人口90万,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3万人,历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设龙川县。
县境内有金属和非金属矿20余种,且储量大,其中,铁矿总储量达1500万吨,世界五大名石之一的黑色花岗岩的储藏量达100多万立方米;与世界名泉法国“维希”矿泉属同一家族的黎咀梅子坑天然矿泉水,年流量达27万吨。全县活立木积蓄量达2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1.3%。水资源以东江、韩江为主,年径流量23.3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41.39万千瓦,已开发利用21万千瓦。龙川名胜古迹众多,县城南部重镇佗城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附近还有涧洞三叠瀑布、塔西合溪温泉。境内北部有风光秀丽的枫树坝水库、梅子山矿泉山庄度假村;境内中部霍山(3A景区)以独特的“丹霞地貌”闻名遐迩。其洞幽峰奇、百态千姿,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之美誉。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东连梅州、汕头、西靠韶关,北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全县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5个镇,人口90万,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3万人,历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设龙川县。
  龙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丰沛阳光充足,平均气温21.8℃,历年降雨量平均1501.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
龙川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之美称,今被列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颇多,如越王井、正相塔、孔庙、越王庙等均闻名遐迩,吸引大量境内外游客观光游览。风光秀丽的枫树坝库内游、东江漂流、梅子山矿泉山庄度假村、五官塘生态旅游区、佗城涧洞三叠泉瀑布,塔西合溪温泉、县城水坑生态风景区,还有霍山风景区,奇险秀丽、洞幽峰奇、百态千姿,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之美誉。如此古迹胜地,秀山丽水可谓是旅游的好去处。


PICT3956a.jpg

图片附件: PICT3956a.jpg (2010-2-3 13:19, 42.14 KB) / 下载次数 9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43738&k=27018257d48f1938d9cbf14a7392f80b&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2-3 13:28

我的隔壁,霍山的一线天很出名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2-4 14:13

22.江门

簡稱 江
設立始年 1925年11月26日第一次建市
1951年1月12日第二次建市

行政區類別 地级市
區劃 3区4市
政府所在地 蓬江区 白沙大道西1号
市委書記 / 市長 陈继兴 / 王南健
政府網站 江门市政府门户网站
市花 簕杜鵑
   
   
鄉土語言 粵語
電話區號 0750
車牌代號 {{{VRPcode}}}
總面積 9541平方千米[來源請求]  
- 市區 1818平方千米[來源請求]
總人口 412.64万(常住)(2007年年末)[來源請求]  
人口密度 407人/平方千米[來源請求]  
毗鄰 中山 珠海 中山 佛山 阳江 云浮
江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中南部的一个地级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江门地区又称“四邑”、“五邑”。面积9541平方公里,江门約佔珠三角地區的1/4,人口412.64万,其中非農村人口達200.9萬。市區人口達133萬。[來源請求]江门是绿色城市。[來源請求]著名侨乡,旅外侨胞达280多万人,分佈在世界107國家和地區,是「中國第一僑鄉」,约佔全國海外華僑的1/10。[來源請求]狭义的江门仅指竹排头以西,羊桥市以东,江门河以北,高第里以南的范围,面积两平方公里。[1] 江门市区为蓬江区和江海区。县级新会市于2002年6月22日并入江门市成为其第三个区。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秦、汉为番禺县地。三国后为新会县地。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1951年1月12日从新会县析置江门市,之后先后由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1983年市管县新体制实行,江门被定为省辖地级市,下辖新会,台山,鹤山,恩平,开平,阳江,阳春共七个县。1988年,阳江和阳春独立建市,其余县亦相继升为县级市。

明、清时期,新会县属下的江门镇逐渐兴起,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9月5日,根据《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开放为通商口岸。民国时与南海县佛山镇,增城县新塘镇,东莞县石龙镇并称为广东四大镇。当时的江门商业极为发达,在现在市区长堤,仓后路,太平路附近存有超过三公里的骑楼街。其时富商在市区以及附近白沙乡的东海里,江右里,迦南里等建有大量富有西洋风格的住宅。建国后政府在江门投资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著名的企业有曾经是亚洲第二大糖厂的江门甘蔗化工厂,江门柴油机厂,江门造纸厂,江门船厂,江门无线电三厂,江门锁厂,江门电缆厂等等,此时江门的工业产值跃居广东第三位。
江門市是平原为主,西北方高,東南方面低。河流有西江、江门水道等,江門市的海,島岸線的長達630公里。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2000毫米,年均温度21.8℃。江門市的山,丘陵面積由於4400平方公里多,佔著46.13%。水資源總量120.8億立方米,佔據著全省水資源總量的6.49%。江門市的森林總積蓄量是830.2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是43%,林業用土地綠化率是87.6%。在西北部,南部山地原始次生林有數千公頃,野生植物有1000多種。
农产有稻、蔗、果、茶等。矿产有金、铜、锡等。
工业主要有纺织、食品、制糖、建材、机械、电子、化工等业。有南国纺织城之称。
江門市是全國最大的紡織服裝,化學纖維,皮革產品,食品,紙製的產品生產基地之一。江門也是廣東省重要的製造業基地,製造業涵蓋30多個工業行業。機電、紡織服裝、食品、造紙及紙製品、電子信息、建材等為江門六大支柱產業,摩托車製造都是江門的優勢產業。


PICT3957a.jpg

图片附件: PICT3957a.jpg (2010-2-4 14:13, 49.38 KB) / 下载次数 5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43963&k=383e0c16769b1e41c11ad41672947fcd&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近礼书斋    时间: 2010-2-5 08:13

又去过一个地方.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2-5 09:07

去多了!以前!
作者: fssjy    时间: 2010-2-18 14:57

23.五华
五华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它是粤东丘陵地带的一部分,地处北纬23°23'~24°12',东经115°18'~116°02',东起郭田照月岭,西止长布鸡心石,南起登畲龙狮殿,北至新桥洋塘尾。东南与丰顺﹑揭西﹑陆丰﹑交界,西南与河源﹑紫金接壤,西北与龙川相连,东北与兴宁毗邻。东西相距71.59公里,南北长为87.99公里。全县地形成为菱形,总面积达3226.06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1.47%。现辖水寨、河东、转水、华城、岐岭、潭下、长布、郭田、周江、横陂、 双华、安流、棉洋、 梅林、华阳、龙村16个镇,412个村民委员会和34个 居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驻水寨镇,邮政编码:514400,电话区号:0753,行政代码:441424
该县四周山岭为障,境内地地形复杂,山地丘陵相间,河谷盆地交错。其中山地占49.1%,丘陵占41.3%,河谷占5.4%,盆地占4.2%。 该县地势西南高,东北底。西北部南岭山脉自西北向西南延伸,北有玳瑁山,西北有七目嶂﹑石马髻﹑笔架山﹑七星嶂。这些高山峻岭,气势雄伟,蜿蜒起伏,组成了西北天然屏障,交汇成紫五龙河边界。这支山脉,尤以七目嶂为第一高峰,海拔1318米;又以石马髻驰名,山崖石壁,形神如马,山溪流水,清澈可鉴;银流飞瀑,仿如飘带。笔架山峰,蘸云抹雾,仿佛专供文人墨客挥毫遣兴。石马支脉,东跨饭篓髻,南越洋塘山,平覆于黄龙﹑员谨﹑横陂﹑夏阜﹑锡坑。东南部莲花山脉由南向东延伸,三天嶂﹑圣峰嶂﹑李望嶂﹑三县凸﹑鸿图嶂,高山相照,巍峨挺拔,延绵八十公里,共有千米以上山峰12座,形成南部﹑东南部和东部屏障,交汇成揭﹑陆﹑华﹑丰边境。这支山脉,既有宋丞相文天祥的足迹,又有天柱山的环山古迹名胜。天堂山上的白云庵,誉为“广东名山第七庵”,八乡山上的鸿图嶂,筑起了粤东电视转播台。
  五华两支山脉的走向,重迭的山峦,纵横的河流小溪,构成了全境地形复杂多样的格局。琴江﹑五华河沿岸狭长的河谷地带,南起梅林北部,北至水寨河口,西起蓝关,东止大坝,由于大自然变迁,侵蚀冲积,形成了河谷平原。这些平原中,以水寨平原为大,东起白凤岭,西至乌石浦龟形岭,南达旱塘凹石子蒗,北止楼子角﹑高车洞,最宽处达七公里,海拔均在50—100米之间。西部山地上,在九座千米以上的山峰下,又形成了华城盆地﹑歧岭盆地﹑双头盆地﹑潭下盆地﹑长布盆地﹑大田盆地和华城盆地。本境东南,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山地丘陵区,海拔一般在400~800米之间。北部形成平原丘陵区,地势和缓,山丘零星破碎,海拔一般为200~400米。
琴江发源于紫金县龙交凤北,从登畲吉祥流入五华,全长136.5公里,流域集雨面积287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七条:北琴江源出紫金中坝七塘寨,河长56公里,流经紫金中坝﹑敬梓﹑本县华阳,在梅林琴口注入;优河源出陆丰茶壶嶂,河长24公里,在梅林堵河石注入;周江河源于长布仙溪沥鸡心石,河长69公里,经长布﹑周江,在安流蓝田注入;伏溪河源于绵洋石山嶂,河长25公里,在安流学少注入;大都河源于双华龙狮寨,河长35公里,在大都里江注入,蕉州河源于郭田照月岭,河长40公里,在横陂新华注入;小都河源于小都南蛇岭,河长30公里,在横陂河头坝注入。
  五华河是本县第二大河,发源于龙川县龙母,全长105公里,集雨面积184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三条:歧岭河源于龙川七目嶂,河长53公里,流经龙川鹤市﹑登云,至歧岭合水注入;潭下河源出大田分水凹,河长59公里,流经大田﹑潭下,在华城水心坝注入;矮车河源于潭下桃军塘,河长20公里,在转水黄龙注入。
该县地下资源丰富,矿产种类繁多。黑色金属矿物有磁铁﹑碣铁﹑镜铁﹑软锰﹑硬锰等,有色金属有钨﹑锡﹑铋﹑钼﹑铜﹑铅﹑锌、铝﹑钴;稀有金属有阑﹑铈﹑镨﹑钕﹑钐﹑钇﹑铽﹑镝、钬、铒、铥﹑镱等20种;贵重金属有金﹑银;钢铁原料金属有钛、锰、铁;非金属矿物有石灰石﹑重晶石﹑独居石﹑萤石﹑水晶石﹑电气石﹑钾长石﹑云母﹑石墨﹑耐火石﹑石英石﹑玻璃石﹑方解石﹑蛭石﹑石棉﹑瓷土﹑稀土﹑煤﹑大理石。
  五华现有的四处温泉,分布在横陂﹑平南﹑转水﹑双华。这些温泉,地处风景秀丽的山庄,温度高,喷泉大,是开发旅游业的圣地。五华的地下水开发,潜力大,价值高。近几年,油田开发的优质矿泉水,经专家勘测验证,碳酸气高,泉涌量大,资源丰富,开发价值高。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五华人民的宝藏。
五华,原名长乐。据史书记载:西汉初,赵佗(河北真定人)为龙川县令,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赵佗一次为狩猎率行部到五华山下(即今华城北门外),恰巧高祖派遣汉使陆贾奉旨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为了朝拜汉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筑台于五华山下,名为长乐台。以后以人口繁衍,设为长乐镇。在北宋熙宁四年置县时,因县治所在取名为长乐县。
  五华县,战国时为百粤地。秦汉西晋时为南海郡龙川县地,东晋时为东官郡兴宁县地,南齐 属齐昌县,梁初废齐昌县,属兴宁县。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设长乐县。据史籍记载,西汉时,南越 王赵佗曾筑台于五华山下,称长乐台,因而得名,县治亦名长乐(今华城镇),属循州。明洪武二 年,撤循州并入惠州。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筑城墙。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长乐改属嘉应直隶州。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长乐县同名,遂改称五华县,以境内五华山取名,1954年迁治水寨镇。现属梅州市管辖。
水寨镇 水寨镇地处五华县城,位于五华河与琴江河汇合的三角地带,东临琴江河,北倚五华河,南接本县 横陂镇,西与转水镇相连,总面积99平方公里,是五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贸易中心。下辖 4个居民委员会,23个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底,全镇总户数47782户,146941人,其中非农78830人,农村68111人。
  河东镇 河东镇地处县城,交通便利,有水双、水梅公司横贯其中,全镇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416亩,山地26251亩。现辖18个村1个居委会,219个村民小组,有人口61780人,其中农业人口52914人。
  郭田镇 郭田镇是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从原油田公社分设的建制镇,地处海拔1277米的鸿图嶂下,五华县东南部,是五华县三个重点老区镇之一,总面积142平方公里,有耕地1.35万亩,山地16.3万亩。管辖12个村(湖华、布美、空南、郭田、龙潭、双光、三坑、坪上、蕉州、横塘、石团、再下)1个居委会,250个村民小组。
  双华镇  双华镇地处五华县东南部,毗邻揭西、丰顺、距县城28公里;辖16个村,1个居委会;有5587户,32550人;辖区总面积142平方公里。
  棉洋镇
  安流镇 安流镇地处五华县南部,东与棉洋镇相接,南与梅林镇接壤,西与周江镇相连,北与横陂镇交界。区域面积238平方里。辖42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人口12.5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11.4万多人。安流在安流圩。
  梅林镇 梅林镇位于五华县南部山区,上游,毗邻揭西县,。全镇有1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7615户45800多人,,有山地面积14.5万亩,耕地2.1万亩,,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古大存同志的故乡。
  龙村镇 位于梅州市最南端,南与揭阳市揭西,河源的紫金,汕尾的陆河相临!北与梅林镇,西与华阳相临.距县城56公里镇府设在龙村村,总面积137平方公里下设龙村.塘湖.硝芳.登畲等村.....有劳动力1.9万多个,五华琴江河源头,
  横陂镇
  华阳镇 华阳地处五华西南端,毗邻紫金县,是五华县通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出口之一,全镇辖十三个村、一个社区居委会,共8000多户45000多人。
  周江镇 周江镇地处五华西南部,距县城38公里。原中兴镇并入后,全镇总面积199.4平方公里,山地面积25.9万亩,耕地22190亩,其中水田19366亩,旱地2824亩。下辖2个居委会22个村委会39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户数8659户,总人口48874人。
  长布镇 长布镇位于梅州市西部,与河源市龙川县毗邻,是出入广州、深圳等地的门户,韩江源头,广梅汕铁路由西向东经过,笔直,宽阔的205国道穿腹而过,交通便利。总面积98平方公里,15个村,1个居委会,10478户,42524人。
  潭下镇 潭下镇位于五华县西部,地处山地盆地带,全镇总面积256平方公里,设2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户数9400户,总人口4.9万人。
  岐岭镇 岐岭地处梅州市西部,五华县北部,韩江源头,与河源市龙川县接壤,是梅州出入广州、深圳等地的门户。205国道、广梅汕铁路、梅河高速公路由西向东穿腹经过该镇,交通便利,条件优越。全镇154.5平方公里、25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16613户、72563人。
  转水镇 转水镇地处华城与县城水寨之间,转水镇面积158.5平方公里,下辖21个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61300多人,是期著名的侨乡和红粬之乡。 
  华城镇 华城镇是梅州市五华县北部重镇,北与河源市龙川县毗邻,东与梅州兴宁市交界,距县城水寨镇25公里,是梅州市通往珠三角地区的门户,也是全省270个中心镇之一。 华城镇总面积247.5平方公里,辖34个村委会,527个村民小组和3个居委会,有32781户,共110435人,其中农业人口90694人,非农业人口19741人。
五华特产的禾梨属梨属,是五华县特有的梨属品种。其存在肉质粗、石细胞多,五华禾梨外观差等缺点。但营养价值很高,据测定富含对心血管有利的黄酮素,通过加工制成糖水罐头、果脯、梨膏、梨汁、梨酒等多种饮料,具有突出的镇咳、润肺等医疗价值。
  绞股蓝是葫芦科多年生草南藤本植物,是国家重点开发的名贵中草药材之一、也是梅州特产之一。
  五华特产的砂糖桔又称沙糖桔、冰糖桔、十月桔、蜜桔,果呈扁园形,顶部有瘤状突起,蒂脐端凹陷,色泽橙黄,皮薄易剥离,果形指数0.78,果心大小1.38x1.14,平均果重60克,可食率71%,全糖12%,可溶性固溶物12.9%,果酸0.41%,果瓣为10瓣左右,无核或少核,味甜化渣。果肉爽脆、汁多、吃后沁心润喉。
  五华特产的砂糖桔,其果树3月开花,10月始甜,11月成熟,12月收获,丰收性强,高产稳产。树势高大,枝梢紧密,树冠内结果率高,盛产期一般亩产球5500斤,株产75斤,抗病抗逆性强,对栽培环境要求不严格,对肥料要求中等,一般肥力的沙壤土也能获得高产。
  五华棉洋镇特产棉洋桃驳李。果大,单果重30-50克;果球形,含可溶性固形物13%,品质极佳;端阳节前后(六月中下旬)成熟,且耐贮运,是我县销量较大、传统的出口商品。
  据省果树资源调查总结,把本品种称为李类的最优品种之一。目前我县的种植面积有2000亩,主要分布在棉洋、桥江、双华、华阳、龙村等镇。
  梅州特产大田柿花产于五华县大田镇的果合柿(加工后称柿饼、柿花),有300多年的历史。大田柿花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果大、核小且少;二是肉厚质软,色泽橙红,味似蜂蜜,久藏不硬化;三是营养丰富,含有转化糖及游离酸,甘露醇及维生素C等,有润肺、健胃、降血压等药用功效。大田柿花的独特,除与当地的气候、水土及栽种技术有关外,柿花的加工也相当考究,柿果在养分充分积累后进行采摘,选择大好晴天,将去皮后的柿果置放在竹筛上曝晒三五天,然后逐个揉搓成浑酱状,接着日晒夜露约30天,直至水份基本蒸发,表层自然淅出白色粉状糖分(俗称柿霜),便成了色泽橙红,肉厚质软,有蜂蜜香味的柿花了。



PICT3961a.jpg

图片附件: PICT3961a.jpg (2010-2-18 14:57, 47.43 KB) / 下载次数 14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147333&k=a1f135b3024cd8bba2dcd01d55db53bd&t=1719426159&sid=7zA7MT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0-2-18 15:45

又有好资料了
作者: cai    时间: 2010-2-18 18:53

我们生产队就有几个兄弟娶了五华女人,旺夫啊
作者: 西樵佬    时间: 2010-2-19 09:23

好东东啊!嘿嘿!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