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一篇珍贵的金坛邮史文稿 [打印本页]

作者: p1091    时间: 2010-6-5 09:19     标题: 一篇珍贵的金坛邮史文稿

本帖最后由 p1091 于 2010-6-5 10:37 编辑

张包老在金城镇
                                                      ------记全国部分城市封片戳专题研讨会
                                                          常州    振
    一部高水平的邮集应该是由表达主题的各种邮品所组成的。邮集中不仅应有邮票,还应有其它邮政史料实物,特别是实寄封片是必不可少的,且应有几枚难以收集的珍罕实寄封片。
    国际邮展评审员内部流传有条不成文的规定,每邮集中不得少于30%的封片比例。由于沒有设最高限额,封片戳在邮集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对于哪些封片可以参展,哪些邮品不能用,说法不一。常州市封片戳研究会在原地封研究会等全国众多民间集邮组织的爱好者和金坛王瑞生先生的支特下,1992年11月在金坛组织了一次“全国部分城市封片戳专题研讨会”,并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六十余篇论文中挑选出沙正华、徐自卫、童国忠、杨廷斌、华熹、陈弗来等人撰写的24篇论文汇编成册,免费赠送每一位与会代表和来宾参阅。这次封片戳专题研讨会是国内邮坛上较早的一次全国民间集邮组织举办的一次专题研讨会,但至今未有人动笔见著报导。今趁上海职工封片戳研究会、原地封研究会、常州市封片戳研究会等三会都躬逢成立20周年庆贺之际,且又恰逢王瑞生先生八十寿诞,作为当年亲历全过程的当事者,我认为有必要对此事作一记载。
    1992年11月8日—12日,杭州张包子俊及子、媳,陆俊德;南京杨勇伟、马佑璋、王菜元;上海徐星瑛、谈佐麟、徐自卫、徐沛然等九位国内邮坛巨匠,苏州、无锡、南通、徐州等华东六省市以及广西南宁陶振国等远道自费而来的全国部分城市封片戳爱好者云聚大数学家华罗庚的家乡—江苏金坛。
    封片戳专题研讨会期间,金坛当地的原地封爱好者王瑞生先生举办了个人原地封专题邮展。
    我有幸第二次亲自接待中国邮坛元老、新光邮会创始人老会长张包子俊。我亲自到常州火车站迎接他,到他离开常州的几天里一直由我陪同,朝夕相处。而今良师驾鹤西去,故友已逝、抚今思昔,尤怀念前辈的高风亮节,为激励同辈和后学来者。……
                                           一、        再抵常州
    1992年11月7日中午,当徐星瑛、谈佐麟、徐沛然、徐自卫等上海封片戳研究会代表和张包老步出车站,老远就在出站的人流中举手向前来迎接他们的常州市封片戳研究会代表沙正华、谢晓明、毛永忠等同志招手致意,健步快捷走向我们,微笑着与欢迎的人一一握手,并连连说:“谢谢常州市集邮协会派专车来接我们。”当他抬头看到不远处的宏达大酒店的高大崭新建筑时,感慨万千地又说:“1987年4月22日的五年前,我来常州参加您主办的首届《广玉兰杯邮展》时,还没有见到这幢大楼。今天一下火车,就看到常州又变样了。常州的变化真大啊!”他沉思片刻,又深情地说:“哪时,赵善长先生还健在,他和你一同亲自到火车站来接我。……时间过得太快呵!”他紧接着又把话锋一转,十分关切地询间:“赵夫人身体好吗?这次我一定要抽时间去府上拜访她。”
                                                           二、        雨中看展
    11月8日全国部分城市封片戳专题研讨会如期隆重召开,会上宣读了多篇对原地时的主图、主题原地从认定到选戳、用戳、选载体等一系列当年尚无定论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切实的探讨。沙正华的一篇《极限封初探》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向。徐星瑛、杨勇伟、马佑璋、徐自卫、王菜元、吴琦华等十多位集邮家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讨论十分热烈。不久,江苏大丰、河北承德、中国邮票总公司等各地新邮发行仪式发行极限封己成惯例,《中国集邮报》广告栏屡见不鲜。1996年出版的《中国集邮大字典》第203页收录并专门列出对“原地首日封”、“极限首日封”的解介条文。此实为这次研讨会推动下的重要成果。
    刘广实、张文光、郭润康等老集邮家亲笔寄来贺信,唐无忌先生派了代表系带贺词祝贺大会成功,研讨会上还宣读了沈阳、广州、四川、福州、内蒙、台湾等地的民间集邮组织的贺电、贺信。
    研讨会直到中午11点多才结束。这时天气突变,阵阵北风紧刮,夹着绵绵细雨,寒气突然袭来。代表们都乘车去用餐了,独不见我们的九十高龄穿衣单薄的张包老,工作人员急得四处找他。
    原来,老人家此时乘着人少清静,独个儿步行到展厅仔细看邮展去了……等到工作人员在展厅里找到他时,只见这位老人一边用手帕在擦抹头发上、脸庞上的雨珠,一边在审视每一枚邮品。他说:“我是来向金坛集邮家学习的,原地封个人邮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如何把一枚枚原地封组成邮集展出,这是个新课题。我要全部看完,好好向王瑞生同志学习。你们先去吃饭,不要等我,让驾驶员也去吃饭吧!有老沙(正华)陪我看就行了。我正与老沙在讨论原地封怎样组成邮集的问题,看完后,我们俩步行回去就是了。”
    张包老坚持看完了全部展品,其时己经是中午12点多钟了。在去餐厅的路上,他连连赞赏地说:“真不简单呀!能在金坛县级市看到新中国小全张、小型张大全套,说明金坛人的集邮水平不低。王瑞生能把另散单枚的原地封组成洋洋大观的邮集公开展出,真是动足了脑筋。原来我以为只是一只只封片,零散不成集展示,却未料竟能按照专题集邮的规格,组成《人物》、《风景》等多部票封戳同体的原地封专集。”
                                                   三、        签名旋风
    张包老到金坛后,新闻媒体低调的简单报导,使这个几万人的小县城,掀起了一股股“集邮热”。许多从未集过邮的人,为了一睹九十高龄集邮名家的神采,也纷纷拥向会场,千方百计地请他为自己签名留念。
    张包老刚到金坛县第一招待所住下,先期到达此地的外地集邮者,就络续来到他的卧室,除了向老人家问好外,无一例外,每个人手中都有至少1枚、甚至几十枚封片请他签名。张包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来老不拒,总是乐呵呵地一一满足每一位来访者的多种不同签名、合影的要求。让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他在金坛逗留的短短三天,除睡着了、进餐时、参加会务组隔离会议外,他手中的那支笔,从来就没停止过。餐桌上,服务员请他签名;就连在主席台上就坐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也递过邮品来签名;招待所的工作人员、会务组的同志、与会的各地代表,无不以得到他的亲笔签名,感到欣喜快慰。粗略估计,张包老此行,为金城镇集邮爱好者们留下了署有“张包子俊于金坛1992.11.8”字样的签名封,约有数千枚。
    常州市代表沙正华带来了两张摄于1987年4月23日常州市首届《广玉兰杯邮展》开幕式上的照片(其中有张包老与他的合影),请张包老在相片背面题字留念。老人家接过彩照,仔细端详着。最后,他把视线久久地停留在赵善长先生的遗容上,感慨地言道:“赵老原来身体很好,不知怎么会仙逝在我之前……”然后,他命笔写了一段“跋语”:“常州市广玉兰杯邮展,集四方邮友合影留念,重见倍感兴趣。张包子俊1992年11月8日于金坛”当他看到另一张照片上有两位少年与他的合影时,他还仔细地询问了这两个孩子现在的集邮情况,略为思索,就为照片上的两位小邮迷,写下了“茁壮我长、后继有人”八个字。勉励、支持、奖掖、爱护、期望、关心、关爱之情,贯串字里行间,溢于言表情中。
    人遇喜事,总觉不够“尽兴”,好事总想能成双。沙正华又递上一本由张包老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新光邮刊荟萃》,再请他签名。他老人家边高兴地书写边“叨咕”:“你出钱买我的书,支持我的工作,我理当为您题几个字,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他在该书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上“正华老友指正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八日于金坛”。字体刚劲端庄、潇洒流畅,堪称“墨宝”。
                                                            四、        长寿秘诀
    在金坛会议期间,与会的各界代表人士,除了与张包老畅谈“邮经”外,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他很谦虚地说“我的长寿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有几点切身生活经验,供大家参考:节制情感,好交朋友,烟酒不沾,我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扫四旧运动中,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我毕生收集到的邮票、编写的集邮文稿、收藏的各种集邮书刊等,付之一炬!就是遇到这样的惨事,我也不把它放在心上盘来盘去。我好动,喜欢爬山,经常到杭州郊外登高望远。我活到九十岁,还能在雨天骑自行车,现在在杭州城里人少的地方,我还是以骑自行车代步。我每天还要亲笔回复几十封来自国内外的信件。有一个阶段,我身体不好,也就只好请人代笔了。对此,或许邮友们有意见,也是可以理解的。每逢参加全国邮代会,光是签名,就得开夜车直到深夜。有时候来不及,只能请他人代书写收信人姓名住址,再由我在信封上签个名,可有些邮友对此不满意,说我架子大,不亲自给他们开封。实际上是我精力所限,主要是时间上赶不上,只好请人代劳。今天,我特此向各位声明:今年(指1992年)我仍尽量亲自回信,明年开始则不再给各位复信了,还请大家多多谅解。”“我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早晨,西湖边上打打拳;中午,坚持睡午觉;晚上九点钟就上床休息。凡生活上的事情,我能亲自动于的,尽量不要他人代劳。”
     在我与张包老单独闲聊时,他又讲:“集邮给我带来了快乐。集邮的共同爱好,让我结识了许许多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甚至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邮友,其中不少都设有见过面,完全靠互写书信交往,不少己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每天收到邮友来信,高兴;埋头伏案复信,舒心;寄出自己向朋友倾诉的信文,坦心;邮友交往贵在真诚,事无不可对人言,对友坦诚,安心;邮友不会暗箭伤人,可靠、放心;如能在信中帮助邮友解疑答难,更有种成就感、倍感快乐。集邮能自我陶冶情操、自我欣赏藏品、从中找到快乐,完全能自娱自乐。近来,我在很多地方对邮友讲:集邮快乐、快乐集邮。”先生对“快乐”的注释令我茅塞顿开,我对照先生的讲解,感受到与邮友信交往来之中确实受益匪浅,快乐有感,“邮乐”的真谛应源于信交之中。
                                                   五、寒夜购衣
    11月8日那天,忽然下起雨来,且越下越大,下个不停。张包老一行在当天上午步行到会场附近看邮展时,被雨水淋湿了头部和上衣,加上气温骤降,西北风刮到4—5级,眼看不添加衣服是不行的了。
    是日晚上,张包子俊先生坚持将集邮者送来的邮品都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后,再在儿子张包矩、儿媳蒋曙谐陪同下,到金坛大街上去选购御寒衣服。当时已将近10时左右,一位百货商店的营业员正要关门打烊。当张包老向他说明来意后,营业员热情周到地招待老人进门选货,买到了满意的棉上衣。为此,张包老深情地赞叹说:“金坛民情淳厚,待人热情有礼,真不愧是陈毅元帅打过游击的老革命根据地哺育出来的一代新人!难怪这里会培育出华罗庚这样伟大的数学大家。”
      张包老带着常州市封片戳全体会员和金坛集邮爱好者的高谊厚情,以无比眷恋和十分愉悦、快乐的心情,于11月9日上午,披着阳光初露,雨过天睛的秋色,乘车驰归杭城。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0-6-5 09:59

好啊!
作者: wyp0815    时间: 2010-6-5 10:20

真不错
作者: 黄国荣    时间: 2010-6-5 10:35

学习,
作者: 方伟兵    时间: 2010-6-5 10:43

很好的邮史,学习了。
作者: 放眼世界    时间: 2010-6-5 10:45

很好的邮史,学习了
作者: 胡文惇    时间: 2010-6-5 15:11

很好的邮史,学习了
作者: 邮封爱好者    时间: 2010-6-5 17:11

很好的邮史,学习了
作者: 放眼世界    时间: 2010-6-5 17:23

很好的邮史,学习了
胡文惇 发表于 2010-6-5 15:11



    书刊收到,谢了
作者: 色拉邮    时间: 2010-6-6 00:21

进来学习
作者: 李春光    时间: 2010-6-6 09:44

建议刊登在《金沙邮刊》上!
作者: 邹文    时间: 2010-6-6 10:01

已经发在其他集邮刊物了。
作者: wyp0815    时间: 2010-6-7 15:43

再次欣赏下
作者: p1091    时间: 2010-6-10 13:50

在中国原地封集邮史上,留下了较好的记忆
作者: wyp0815    时间: 2010-6-11 16:04

温故知新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0-6-11 17:58

是看过了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