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一枚破封讲述一段历史 [打印本页]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4-2 19:59     标题: 一枚破封讲述一段历史

本帖最后由 parisiica 于 2021-11-28 07:34 编辑

今天的收获
作者: edwardtin    时间: 2011-4-2 20:09

等著聽故事。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11-4-2 20:11

一起等
作者: aztecruins    时间: 2011-4-2 20:17

呵呵,都在等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4-2 20:19

本帖最后由 parisiica 于 2011-10-26 03:24 编辑

回复 2# edwardtin

*留法勤工儉學會* ?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用今天的词汇来解释就是*出国留学中介*

至于*留法勤工儉學會*以及其后成立的機構之作为,几乎家喻户晓,鼎鼎大名的*旅法勤工俭学*运动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4-2 21:15

学到了
作者: cai    时间: 2011-4-2 21:26

还以为楼主几经波折得到此封的经历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4-2 21:51

还以为楼主几经波折得到此封的经历
cai 发表于 2011-4-2 21:26


前几天我在拍卖网上见到此封,起拍价XXXXX 无人问津,就按网上提供信息给卖主打电话,问他为啥卖这么贵?
一联系,原来是巴黎的邮商,而且我们在邮市常见面,只是互相不知道对方名氏
他的回答说现在中国货能卖天价,情愿漏标也不能卖漏!

我告诉他,10分的邮资实行期从1902年至1930年,长达近三十年,是个垃圾封!最多值……
而且事实证明在网上挂了多时,无人问津,也许我是唯一感兴趣的人,千万别错过赚钱的机会!
急于出手,他答应半价卖我,并于当天晚上从网上撤拍
今天早上,按事先约定,我去邮市交易,故意问他*前几天说好的是啥价?* 他说好象是XX (比当时约定的价又便宜了25%)
赶快银货两讫,走人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4-2 21:56

太坏了
影响华邮行情
应该按标价加五成收进才对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4-2 22:06

本帖最后由 parisiica 于 2012-3-4 01:01 编辑
太坏了
影响华邮行情
应该按标价加五成收进才对
麦国培 发表于 2011-4-2 21:56



    其实标价很合理,我也愿意出双倍,谁让他一心……结果还是……漏了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4-2 22:09

发大了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4-2 22:10

太坏了
影响华邮行情
应该按标价加五成收进才对
麦国培 发表于 2011-4-2 21:56



    不是说最近中国邮市大跌吗?我是按标价减五成收进的,顺应潮流才对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4-2 22:12

那不行,你要救市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4-2 22:36

本帖最后由 parisiica 于 2011-10-25 23:26 编辑

回复 11# 麦国培


    我喜欢这枚封是因为其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寻觅的故事……虽然从邮政史角度看是枚破封,但作为历史资料,非常难得
應該是早期旅法四川籍留学生的家信
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见证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4-2 23:06

可能是老邓的
作者: 詹广平    时间: 2011-4-2 23:17

起拍价万,侃价后千,见面交易百,利害,真要学学。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4-2 23:20

本帖最后由 parisiica 于 2011-4-14 15:09 编辑
可能是老邓的
麦国培 发表于 2011-4-2 23:06



    是他同乡的
当时老邓很艰辛,肚子都填不饱……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4-2 23:24

牛人
作者: psu    时间: 2011-4-3 00:46

重庆的东东!好呀!眼馋了!
作者: 民国邮票2    时间: 2011-4-3 01:09

真的是好东西
作者: 假师爷    时间: 2011-4-3 01:58

不错的故事,来听听。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4-3 06:08

本帖最后由 parisiica 于 2013-8-19 03:21 编辑

回复 5# parisiica


法国里昂市图书馆藏图片资料

勤工俭学.jpg

图片附件: 勤工俭学.jpg (2011-4-3 06:06, 105.66 KB) / 下载次数 47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363368&k=9b08203887d8ed60953c0e12630cf013&t=1719233023&sid=o2z2Wp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4-3 10:59

吃豆腐的来了
作者: 甄民馨    时间: 2011-4-3 12:10

楼主这枚封,由中国寄法国,又由法国再转寄,实在是好封!但其历史价值远超于实寄封的价值,看来是捡大漏了!
   1919年至1920年间,由于李石曾等人的努力,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比较安定。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波澜骤起,在这一年里,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们艰辛备尝,被迫进行了三次大的斗争,这就是争取“生存权、求学权”的“二八运动”;揭露卖国交易的“反对中法秘密大借款的斗争”、“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
  在先进分子组织活动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很快诞生了。从此,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为了寻求教国教民的真理而远渡重洋勤工俭学的,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等就是光辉的典范。蔡和森在赴法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就“猛看猛译”了百余种马列主义小册子。1920年5至9月,蔡和森接连给在国内的毛泽东写了三封长信,信中谈得最多的是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主张和办法。同年12月1日,毛泽东在写给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的信中明确表示:“于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地赞同。”
  在进占里大的104名勤工俭学学生被押送回国后,组织留在法国的勤工俭学学生和旅法华工继续战斗的重任主要是由周恩来担负的。他于1920年12月到法国。1924年7月归国,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他奔走于法、英、德、比等国之间,考察欧洲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状况,了解世界形势,同时在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进行了大量革命活动,在建立旅欧共产主义组织、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领导旅欧华人送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以及建立国共两党旅欧革命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旅欧党团组织从1923年起,就有计划地分批选送骨干成员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随着勤工俭学学生陆续赴苏或归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进入了尾声。在历史的长河中,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虽是暂短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十分重大,肖三在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文物史料展览的题词中曾写道:“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巨大的功绩是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一批最有能力的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中,有一大批是从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起,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如: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富春、许德珩、李立三、陈毅、聂荣臻、陈延年、陈乔年、王若飞、蔡畅、向警予、郭隆真、熊雄、高风、罗学瓒、张昆弟、徐特立、肖三、傅钟、李卓然、何长工、欧阳钦、刘清扬、黄齐生、马志远、袁子贞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摘自(中国)国际教育在线]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4-3 12:25

这回发大了
作者: 免资集邮网    时间: 2011-4-3 12:39

是不是此人:
沈晋  沈晋(1916-),汉族,江苏高邮人,著名的水文学专家,教授,民盟中央委员,陕西省人大副主任,陕西省民盟主委,全国政协委员,陕西政协副主席。   
1939年国立武汉大学毕业,历任武汉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西京分院副教授,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教授和水利系系主任、陕西机械学院副院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总站主任、全国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水利学会理事长、水资源学会理事、中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在工程水文学方面造诣较深,特别是对我国黄河流域水文有专门研究。   主持《黄土地区暴雨洪水产汇流规律》、《水资源系统与调度》、《水库泥沙》等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主编过《黄河水文》及黄河水文丛册,著有《延河水利水保措施对固体径流的影响》等多篇论文,合编有《工程水文学》、《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上)等教科书。从1959年开始培养固体径流方面的研究生,现为工程水文及水资源学科的博士导师、《陕西机械学院学报》主编。沈晋教授长期在水利系从事教育和领导工作,对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高等教育作出了贡献。
作者: 甄民馨    时间: 2011-4-3 13:35

是不是此人:
沈晋  沈晋(1916-),汉族,江苏高邮人,著名的水文学专家,教授,民盟中央委员,陕西省人 ...
免资集邮网 发表于 2011-4-3 12:39


应该不是此人,信是1920年寄的,当年才4岁不可能出国留学。
1919~1920年间,先后共20批约1600多人到达法国。他们来自全国 18个省, 其中以四川(378人)、 湖南(346人)、河北(147人)为最多。基本上都是16~30岁的青年。
作者: 民国邮票2    时间: 2011-4-3 13:55

听好故事,看好封,学习历史。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4-3 18:31

吃豆腐的来了
麦国培 发表于 2011-4-3 10:59



    吃鬼佬的豆腐
作者: 曾雷    时间: 2011-4-3 19:20

欣赏欣赏
作者: 苍山老叟20107    时间: 2011-4-8 11:23

虽然手法有“投机取巧”之嫌,但结果是好的,与其埋在土中,何不让它放到识它的人手里,也能让我们开开眼界,两全其美,何乐不为,遗憾的是咱咋就遇不上呢?(遇上也可能不识货)唉!虚心学吧。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4-11 22:41

本帖最后由 parisiica 于 2021-11-28 07:37 编辑

[quote]可能是老邓的
麦国培 发表于 2011-4-2 23:06


  
老家广安来信啦


作者: 心怡永在    时间: 2011-4-11 22:46

老家广安来信啦  
可惜是给老邓的,不是给小邓的
parisiica 发表于 2011-4-11 22:41



    这个你也捞到了,封一经介绍,价格就起飞了。
记得华人在法国打工好像要限制时间的吧,好像一周不能超过多长时间,给勤力的中国人断米路了,当年错过了去法国留学,否则现在也在那块同你抢漏了,哈哈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4-11 22:48

看来还是很有关系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4-11 22:49

老家广安来信啦  
可惜是给老邓的,不是给小邓的
parisiica 发表于 2011-4-11 22:41



    http://www.p1878.com/bbs/redirect.php?tid=78021&goto=lastpost#lastpost

帮我看看是啥东东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4-11 22:50

看来还是很有关系
麦国培 发表于 2011-4-11 22:48


与远房叔父邓绍圣合影.jpg



图片附件: 与远房叔父邓绍圣合影.jpg (2011-4-11 22:50, 29.23 KB) / 下载次数 49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368830&k=464d00712ffcc2b87b0962e437900346&t=1719233023&sid=o2z2Wp


作者: 中大小张    时间: 2011-4-11 22:50

法国好东西真多,有机会一定要淘一堆回来...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4-11 22:55

邓小平同叔父邓绍圣在法国同甘共苦(图)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5月05日 14:54  新浪读书

1921年,父亲与他同去法国勤工俭学的远房叔父邓绍圣合影

  在巴黎呆了不久,父亲和他的同学们由华法教育会安排,分别到蒙达尼、枫丹白露、圣得田、佛勒尔等地中学去学习或补习法文。邓希贤和邓绍圣被分到诺曼底的巴耶男子中学,他们的同乡胡伦被分到巩比耶公学。
  1920年10月21日,父亲和他的族叔邓绍圣,还有20名中国学生,开始了在巴耶(Bayeux)中学的学习生活。巴耶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大区,离巴黎约有200多公里。《巴耶日报》于10月22日发表了一条消息,题为《中国学生到巴耶》,消息说:“二十多名中国学生在二名法文讲得非常流利的同乡带领下,于昨天晚上到达巴耶市,这些年轻人是由他们的政府派往法国的,并在巴耶中学学习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以便使他们了解法国的语言和风土人情。他们是寄宿制学生。”在这所中学里,中国学生专门单独开班,主要是提高法语水平,过的是正规的中学学生生活。有一次父亲告诉我们,学校待他们像小孩子一样,每天很早就要上床睡觉。他还说,那是一家私人开的学校,才上了几个月,没学什么东西,吃得却很坏。

作者: 甄民馨    时间: 2011-4-11 23:39

好东西,如果里面有信,其文物价值远超实寄封价值。恭喜楼主得宝!
作者: 免资集邮网    时间: 2011-4-12 09:20

学习了!
作者: 斩风123    时间: 2011-5-15 21:24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7-4 02:06

本帖最后由 parisiica 于 2011-7-4 02:41 编辑

回复 32# parisiica

网上资料

"而邓绍圣,这位邓小平的堂叔,从法国勤工俭学结束即到了苏联,投身于无产阶级的国际斗争,最后牺牲在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中"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10-25 20:58

本帖最后由 parisiica 于 2011-10-25 23:35 编辑

李 璜: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中共在法组织、扩张及鼓动斗争的回忆
"說到照料這一班初到學生,則問題並不簡單。我在上章曾提到李先生託我順便照科,不到兩月,我便溜走大吉,因為麻煩實受不了!最大的問題是:川、湘籍學子驟然從鄉裡跑到外國來,在名義上是出洋留學,甚為好聽;但在飲食起居上,大多數都不能一下子適應環境;吃不慣麵包,喝不慣紅酒。法國普通食餐,棹上照例一瓶紅酒,一瓶冷水,用水沖酒,濃淡隨量(但紅酒係生酒,用紅葡萄壓成汁發酵而成,其味酸苦,與有甜味的啤酒不同,初飲當然不大適口)。麵包則法國家用的大饅頭式,每個約四兩重,有飯碗大小。但烤時因火候較大,外表色深而碎殼特厚,每人面前一枚。——酒喝不慣;冷水在冬天,也不願喝;厚皮麵包,則吃慣白米飯者,也感到難於下嚥!午晚兩餐後,新來者都在吵食不得飽。然而有一大半的餐位前的圓麵包依然放着未動;不遇翻開底子來看,大饅頭的軟心業已被挖空取來食了!   於是校長找我與李乃堯,請我們與學生說明,紅酒是補血的,非學會去沖冷水喝不可!麵包硬皮比內面軟心更富營養,因為麥精都在皮上,也非吃了不可!我去一一解釋,而乃堯且示範同席勸食,但新來者多嗤之以鼻,毫不為動,仍舊吵餓。後由校長夫人想出辦法,每餐燒滾水一大桶,且將前一頓剩下的麵包厚反,切成碎塊,煮在湯內,各人可食兩盆湯,然後皆大歡喜。"  

"我因不勝麻煩,於一九二年的二月離開 M 到了巴黎,即以我的照料所得觀感報告李石曾先生:第一學生荷包不豐,在如此廉價之 M 城中學也只能食住半年,半年之內法語絕對學不好,無法去單獨應付法國的生存,而且他們大都志大言大,不像華工頭腦那樣簡單,如果一旦錢用完子,便須送入工廠去當工人,則是否能甘心勞作,且服從法國工頭指揮,大是問題。其次則少數學生自上海、廣州來法者,尚能了解一點洋人的生活習慣,而多數驟自川、湘內地來者,不但不能適應,而且易生反感,恐一旦缺乏照料,便要發生問題,以至無法安定下來。"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10-26 04:35

仔細端詳一樓與三十二樓的二枚封,以及結合比較同時期旅法華人通信,得出如下推斷……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11-5 07:09

回复  parisiica

网上资料

"而邓绍圣,这位邓小平的堂叔,从法国勤工俭学结束即到了苏联,投身于无产 ...
parisiica 发表于 2011-7-4 02:06



    原來如此!
D.JPG

图片附件: D.JPG (2011-11-5 07:08, 105.86 KB) / 下载次数 55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491501&k=6e64899aafbc251b9ed0c024f189854a&t=1719233023&sid=o2z2Wp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11-11-6 07:00

太复杂了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2-3-9 06:06

本帖最后由 parisiica 于 2021-11-28 07:39 编辑

上禮拜五下半天搭朋友小聚
作者: 波澜不惊    时间: 2012-3-15 19:10

好封好故事。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4-11-26 03:46

本帖最后由 parisiica 于 2021-11-28 07:40 编辑

緣分

因爲家事,今年極少關心集郵,至今唯一只給自己買了一件郵品
上禮拜朋友 Patrice 說有個封我可能會感興趣。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