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集邮通讯》(山东)扫描 刊于《集邮论谭》总2期
《集邮通讯》系山东德州地区艺术馆编印邮刊,于1980年6月1日创刊,16开16版,手刻油印,双月刊,于1982年6月出版总13期后停刊。《集邮通讯》以各地集邮活动、邮票市场行情、集邮者广告信息为主。文章内容侧重于市场,如《论邮票提价》、《邮票保值增值学》、《邮票保值投资漫话》等。该刊刊发的邮票行情,如《中国珍邮在美拍卖价目》,首次披露蓝军邮新票在美国拍价为6000美元;《“文革”票在香港身价百倍》《、〈区票、“文革”票在美拍卖价格惊人〉、〈“文革”票在日本暴涨〉等信息,引起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关注。此外,〈集邮通讯〉每期刊发的集邮者交换、买卖邮票的广告也适应了刚刚起步的集邮市场的需要,订阅者遍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当然,该刊在开放初期对集邮市场的关注,自然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据有关人士透露,其无奈停刊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为了便于读者对〈集邮通讯〉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现根据笔者的收藏和有关资料,简单介绍一下该刊各期的主要文章。
第一期:致读者(本刊编辑部);世界上最贵的邮票近况;美丽的探测大自然邮票;一生事业在邮花(张盛裕);关于开展集邮活动的几点建议(杨白欣);广州市成立集邮学会;希腊人爱好集邮;近两年全国各报刊刊登的集邮文章简介;集邮简谈;赏“猴”小记;《集邮通讯》创刊纪念邮戳设计(冯同)等。
第二期:众人拾柴火焰高(本刊编辑部);伦敦举行国际集邮展览;浅谈中国解放区邮票的研究与鉴定(刘肇宁);邮票的故事—世界上第一枚邮票的来历;纪念鉴真坐像回国巡展并赠森本长老(何宏);日本集邮协会简介(许洪声);日本东京举办中国邮票展览;普十二的分版鉴别(田健行)等。
第三期:天安门图案普通邮票的版别(邮卒);中国绝版红军邮票在日本发现交回中国;介绍一些邮票的齿孔(田健行);普票未涨价购买须从速;近年全国各报刊登载的集邮文章简介(余伯恩);红印花加盖绿色小字二贰分邮票(刘肇宁);开国纪念邮票发行的历史背景(冯);中国邮票公司纪特邮票价目表;清代票和民国票的几种珍品;大龙票的发行量;五元加盖“邮”字由来等。
第四期:本刊举办“大家最喜欢的一套邮票”的评选活动;集邮公司纪字邮票价目表(续一);邮票保值增值学;普十三中八分票发现细齿票(俞炳森);票品琐记(李登汉);我国的首日戳(田健行)等。
第五期:荷花邮票被选为大家最喜欢的一套邮票;论邮票提价(田健行);邮票保值增值学(续完);集邮公司特字邮票价目表;清代邮票为什么没有人头像;纪88(4-2)南昌起义大楼少画了一层;
第六期:中国民间邮刊;邮票保值投资漫话(朱桐);关于解放区邮票的命名(刘肇宁);北京鼓楼迎春邮展简介(谭裕祥)等。
第七期:怕!(纪念《集邮通讯》创刊一周年);中国民间邮刊;邮票保值投资漫话;全国各地集邮简讯等。
第八期:《集邮通讯》编辑部告示;万寿票上之洋八卦;回忆在山东解放区的集邮(戴无涯);中国珍邮在美拍卖价目;文革票在港身价百倍;区票、文革票在美拍卖价格惊人等。
第九期:对邮票发行工作的几点建议(冯同);中国民间邮刊;我们支持无锡邮友搞通讯竞买活动(冯同);初赏面值字有感(何凤岩);上海的集邮界;“印花”与邮票;明信片的由来趣话;怎样洗掉邮票上的黄斑;邮坛快讯等。
第十期:既荒唐而又不荒唐的纪念(本刊编辑部);捐款捐票支援灾区(刘开文);中国民间邮刊;集邮书刊文章介绍;文革票在日本暴涨;济南将举办邮票通讯拍卖;台湾邮政概况;国宝之王的芳踪(刘肇宁);长江三峡风景组戳;纪念戳之页;集邮广告等。
第十一期:有关《集邮通讯》的几则趣闻;中国民间邮刊;司丹利·吉本斯(世界邮商元老的创业与发展历史)国内集邮简讯;纪念戳之页、集邮广告等。
第十二期:中国民间邮刊;邮票价值纵横谈(欧阳承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明信片在美国出现;红印花加盖小字当一元(黄莎);狗戳特集;国内邮坛简讯,集邮广告等。
第十三期:美国发行州鸟与州花邮票;中国民间邮刊;集邮书籍介绍;邮票价值纵横谈(欧阳承庆);风光戳专集;各地集邮简讯,集邮广告等。
纵览《集邮通讯》全部13期刊发的主要文章和集邮简讯以及集邮广告,可以发现《集邮通讯》区别于当时诸多民刊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对于邮票市场交流的关注和价格的注目以及其联系的广泛性和研究的深度。所有这些独特的视角和激进的观点决定了其在中国邮坛上特殊的地位,我想,这也是其能挤身《中国集邮史》的原因所在吧!
参考资料:《中国集邮史》、《集邮通讯》。同时齐鲁会友陈志昌先生提供大部分资料,谨此致谢!
《集邮通讯》(山东)之特色初探 刊于《邮刊与主编》总16期
据《中国集邮史》记载:“《集邮通讯》 1980年6月1日创刊。山东省德州地区艺术馆编印,双月刊,16开16页,手工刻写油印。该刊于1982年6月停刊,共编印了13期”。据资料显示,从1979年到1982年,短短三年中,全国各地基层集邮组织及集邮者个人编印的邮刊邮报就有近百种之多,同时载入《中国集邮史》的《鼓楼邮刊》、《邮友信箱》等几种邮刊均是集邮组织所发行的,惟有《集邮通讯》系由集邮者个人联合出刊。而80年代初期山东邮坛也同时存在四份邮刊,其分别是《集邮通讯》、《集邮之友》、《邮票珍艺》和《集邮学问》,从目前收集到的邮刊分析,《集邮之友》和《邮票珍艺》所刊发的邮文均有相当水准,可以说并不比《集邮通讯》逊色,那么何以《集邮通讯》能一枝独秀,挤身《中国集邮史》的殿堂,《集邮通讯》到底有何特色,能够叩开《中国集邮史》的大门?作为邮刊的编者又该有何启发呢?笔者试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集邮通讯》的特色作一探索,鉴于邮识、资料所限,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斧正!
据笔者初步分析,《集邮通讯》主要具有以下特色,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集邮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其一,《集邮通讯》善于抓住邮坛的热点问题,适应集邮市场的发展需要。《集邮通讯》文章内容侧重于集邮市场和集邮者交换广告,适应刚刚开放的集邮群体的集邮需求,其关于邮票行情的的信息以及邮票保值增值的文章引起了集邮者的极大兴趣。《中国珍邮在美拍卖价目》(总8期)、《邮票保值增值学》(总4期)、《邮票价值纵横谈》(总12期)等文章在当时的中国邮坛无疑是具有超前意识的和及具诱惑力的。特别是当无锡集邮研究会的通讯拍卖引起非议的时候,〈集邮通讯〉旗帜鲜明的提出“我们支持无锡邮友搞通讯竟买活动”(总9期),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需要勇气的,因而〈集邮通讯〉能得到集邮者的喜爱也就不奇怪了。
其二,《集邮通讯》注重了自身的宣传效应,利用各种方式扩大邮刊影响力。从笔者收集到的部分80年代初期的邮报刊资料可以看出,《集邮通讯》的宣传工作是十分到位的,采取诸如邮刊介绍、广告、贺信等多种方式宣传邮刊,这在同期的邮报刊中是不多见的。《集邮通讯》每期均开辟“中国民间邮刊”介绍当时国内邮坛的邮刊出版发行情况,谨以总12期为例,就介绍了四川、陕西、浙江、上海、吉林、等12省市的15家邮刊,同时还刊发了“鼓楼邮会”、“长沙集邮组”等各地30余则集邮简讯,与此回应的是诸多的邮刊对《集邮通讯》的宣传和推崇。从该刊刊发的集邮简讯和有关文章可以看出,《集邮通讯》与当时的《鼓楼邮刊》、《邮友信箱》、《邮友》、《金陵邮刊》等均保持密切的关系。
其三、《集邮通讯》适应了多层次集邮者的需要。从其短短13期所刊发的文章内容分析,其辐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即适应了高层次集邮家的需要,。如刘肇宁先生的〈浅谈中国解放区邮票的研究与鉴定〉(总2期)、田建行的〈普十二的分版鉴别〉、〈红印花加盖绿色小字贰分邮票〉(总3期)、〈万寿票上之洋八卦〉、〈普十三中八分票发现细齿票〉等。又顾及了初级集邮者的要求,如每期的纪念戳介绍、集邮信息、集邮公司价目表等,达到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统一,其预定者遍及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其四、《集邮通讯》在立足国内邮坛的同时,注意关注港台以及国外集邮界的动态,满足了集邮者的需求。《集邮通讯》出版以来,刊发了大量来自港台及美国、英国、日本的集邮信息和集邮动态,其相对开放的办刊思路在当时国内的邮坛起到很大影响。
当然,由于其过于关注邮票的增值保值和邮票市场的价格起伏,与当时宣扬集邮文化的大趋势似乎有些差距,特别是对国外邮票市场的报道也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红红火火的《集邮通讯》在出版13期后无奈停刊,也许与此有些牵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