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邮电部文件的原件非常重要,是我最近收集到的。讨论几个相关的问题。 1、早在1994年就有一篇文章涉及到上述的发行通知,在一篇介绍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1976年至1993年间邮政业务方面情况的文章中,有一段文字为: “1978年6月30日省局通知:为适应信函内部处理机械化、自动化的需要,兹定于1978年5月22日发行印有金光红色《天安门图》邮资的邮政编码信封一枚,邮资面值8分,售价9分。规格185×103毫米,胶版印制。” 【1】显然,这是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转发邮电部发行文件的通知,不知是原文如此,还是摘抄者的笔误,对照邮电部文件的原件可知上述文字中有两个错误: (1)规格185×103毫米系158×103 毫米之误,这个明显的错误我在第一时间就看出来了。【2】
(2)邮资信封的发行日期是1978年5月20日,而不是5月22日。根据文献[1],我曾经多次提出编码邮资信封是1978年5月22日开始发行的,【例如2、3等】,错了,现在要更正过来。从中可知,在研究工作中,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多么重要,否则很容易犯以讹传讹的错误。
2、在我所看到的资料中,都把编号为1977-2编码封和1977-3封记为1977年发行【例如4】,不正确。将无编码封改制成编码封之后,这枚邮资信封就是一个新的品种。类似的例子是,在原编号为4-1960的普9图邮资明信片上加印“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枚敬祝片是1969年发行的,而不是1960年发行的。所以,邮电部在1978年发行了3枚邮资信封,分别是1977-2编码封、1977-3和1978-1邮资信封。 3、根据邮电部的发行通知,我们可以说邮政编码邮资信封是1978年5月20日开始发行的。如果要追问,通知中所说的“发行印有金光红色《天安门图》邮资的邮政编码信封一枚”到底是那一枚?我认为这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在1978年发行的3枚邮资信封中都有可能,甚至3枚邮资信封同时发行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4、对全国绝大多数邮局来说,邮电部的发行通知只有事后追认的意义。图3所示的邮电部文件是发给四川省邮电管理局的,从上面可以看到,邮电部的发文日期是5月18日,邮资信封的发行日期是5月20日,四川省邮电管理局的收文日期是5月22日,已过了发行日期。在收到邮电部文件后,四川省邮电管理局及时向下属邮局转发了邮电部的通知(图4),发文日期已是5月25日。而黑龙江邮电管理局迟至6月30日才转发邮电部的通知,距发行日期已过了一个多月。我在以前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在新中国早中期普通邮资信封的发行中,主管部门对发行日期的要求不是那么严格的,编码邮资信封的发行提供了又一个实例。 在编码邮资信封发行后不到一年,邮资信封又面临改版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局于1979年1月1日在全国发布试行中国第一个国家信封标准(GB/T1416-78),为了满足信封的国家标准,邮电部于1979年发行经过改版后的邮资信封,编号为1979-1至1979-4,与1978年发行的邮资信封的主要区别是: 1、收信人的邮政编码框上左边的竖线去掉了,另外,粗框改为细框。 2、信封规格由158×103 毫米改为165×102毫米。 3、标准字体的示范数码格印在右封口处,与邮政编码邮资信封(1978)不同。 既然要改版,就需要重新排版、制版。忙中出错,改版后的第一枚、编号为1979-1的邮资信封中就出现了错封。信封上水平实线距寄信人绿色邮政编码框的距离有窄距(10毫米)和宽距(18毫米)两种,其中宽距是正常的,窄距是排版错误所致(图5、6)。从我的收集经历来看,正常封的实寄封要比错封少见的多,新封也有相同的情况。 按不同的编号来分,全套普16型邮资信封共有27种(其中编号为1977-2的有两种:无编码与有编码)。如果仅观察信封的正面,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出信封的编号(编号印在信封的背面),因为看起来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唯一的例外就是窄距封,因为窄距封仅仅出现在1979-1封中。 在邮政编码制度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邮电部决定于1980年7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邮政编码制度。 图7所示的是湖北某个小印刷厂印制的普通编码信封,十分粗糙。湖北黄陂寄成都,寄信人的地址是黄陂县39441部队80分队。我用Google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得知39441部队隶属空军第15军,驻地就在湖北黄陂。信封的背面贴8分邮票一枚,销“湖北黄陂/1980.7.18/4/蔡店(支)”邮戳,无到戳,但盖有成都邮局投递员的圆形工号章。有趣的是信封背面赫然印有“正面的邮资凭证剪下后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字样,原来这是一枚按照普16型编码邮资信封的样式仿制的普通信封。当年推行邮政编码制度时,国家邮政主管部门曾经将编码信封的格式与标准印了部分样品下发各地,由各省参照印制。对一个小印刷厂来说,可能看不到相关的文件,于是自然想到了国家邮政在邮政编码制度试行阶段所发行的编码邮资信封,就拿这种邮资信封作为标准,去掉邮资图、邮资信封的编号,仿制了一批普通编码信封。由于疏忽,将“邮资凭证”、“邮电部发行”的字样照抄不误,成为一个笑话。 在经历了邮政编码制度试行阶段的各种曲折历程后,编码邮资信封的印制与发行工作逐步进入了稳定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叶余、宝宁.黑龙江邮政要览(1976-1993).邮声,1994,(3):6-7. [2] 杨波. 对一份普16图邮资信封发行资料的分析.天津集邮,1998,(3):23-24. [3] 杨波. 对中国邮票史第8卷封片部分的意见.上海集邮,2004,(11):32-3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中国邮票史》编审委员会.中国邮票史第8卷.2003,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