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群众性的原地集邮活动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需要一部图鉴。编图鉴要对选用的封进行原地确定,不能将一般相关封列入原地封,更不能将原地列入相关封。这就涉及到20多年来原地理论的大梳理。理论的大梳理及20多年封的整理成为本书编写的两项艰巨任务,花费了二年多的时间才得以完成。
本书定名为《原地集邮概论和图鉴》。全书分上下篇。上篇《原地集邮概论》是理论阐述,下篇《原地封图鉴(1980—2000)》是第一部不但有邮制封,还收入公事封、普封的原地封收集工具书,收入2000多枚封。
在原地实践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原地集邮理论,随着邮票题材内容的开拓和原地封实寄成果的不断积累,逐步趋向成熟。大体上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980年起我国持续性的原地封收集活动逐步形成和迅速发展。1984年“原地封”名词出现。1986年原地封研究会成立,这是第一个原地集邮邮会。1987年《原地封研究会文集 1987》出版,标志着经典原地理论框架形成。期间,各地研究原地集邮为主的邮会纷纷涌现。1999年《51个民族大团结》邮票原地实践中,“代表性原地”名词出现,2002年代表性原地理论开始建立。2004年代表性原地理论框架形成。
原地理论上有几次较大的讨论。第一次是原地封研究会成立初期的学术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形成了经典原地理论的基本框架;第二次是1991年至1993年的关于原地数量的讨论,结果是发展了经典原地理论;第三次是1993年关于首日是否是原地封的必要和先期条件的讨论,结果是强化了原地封特有的原地属性;第四次是2005年起的关于动植物原地溯源方法,以及代表性原地的讨论。这个讨论大体上告一段落,初步的结果有两个,一是在动植邮票原地溯源方法上正本清源,并在理论上有了一次比较系统的梳理,第二个结果是完善了代表性原地理论的框架结构。
原地集邮的图鉴应包括贴票原地封图鉴、原地实寄邮政用品图鉴两个部分。本书限于篇幅,收集整理的是1980—2000年纪特邮票的原地封。关于实寄的普通邮资封片,可参阅已在近年出版的专门性图录。
下篇的《图鉴》编排方法,详见下篇首的“编辑方法纪说明”。凡收入正册的都是原地封,列入有关【相关链接】的有纪念封中的原地封,以及可在专题编排形式的原地邮集中使用的实寄封素材。
为使于图鉴资料的使用,每枚封都编有年度的流水号,以及标有收集难度的1-5个星级,5★难度高,1★难度低。个别的不符合邮政规范的邮制封依然收入,是另一角度的借鉴。
感谢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佳维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全国集邮联会士全国邮展评审员邵林先生为 本书作《序》!
本书上篇《原地集邮概论》的写作纲要,由童国忠、杨国华、邵林讨论拟定。
邵林、杨国华、黄斌华对初稿进行了通稿审阅,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刘观锡、刘枫参加了部分章节的审阅。
何欣、陈光道、杨国华、方忠民、周宝成、张开明、顾仲兴为《原地封图鉴》补充了封图。
杨国华担任本书全程特约责任编辑重任,并整理编写了三个资料性的附录。
向阳担任了本书出版事务的总协调。
谨以本书的出版感谢全国原地集邮朋友、领导和集邮先辈20多年来为我国原地集邮做出的积极贡献!
童国忠 2008年春节于上海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