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23318

清及民國滙票     --     夏大緯


                近幾年在各種拍賣目錄上,常看見民國時期各種銀行支票、本票、滙票的付拍,也多少有些成交,有人付拍即代表其有市場需求,且目前幾乎只要是民國中期年代以上的老東西(當然幾乎年代越早越好,偶有例外則應屬少數特例),不論是何種物品都有人在收集,只是收集的人是多、是少而己,此也算是拜網路、拍賣目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等有關,看見的並非只單純有郵友而己,也吸引許多非郵友、各種年齡階層、純收集或做研究等,各種各式的人加入購買收集,因此許多物品突然暴漲、暴紅、受到重視都並非意外。


現介紹清及民國滙票,即是之前購入收集的,該類清及民國滙票上大多另貼有印花稅票,也是收集印花稅票者收集的範圍之一,而加貼的印花稅票則有加蓋不同,對收集印花稅票的郵友來說可以研究其稅率、加貼何種印花、印花加蓋不同等,而滙票上所印的金額名稱則有國幣、銀幣、渝鈔、銀元等不同,其實也反映出當時的幣值,或幣值變更時的名稱變化不同,頗值得再深入探討及研究,另也算是反映及忠實的記錄下當年那個年代的情況,雖然僅是區區一張滙票,但有著多重的身份及歴史背景,由於資訊收集不易、對此還未專研,目前還僅只於熱中收集,而無法提供更完整及清楚的相關資訊給郵友特此說明,但歡迎對此有研究、能夠提供相關資訊及說明的郵友,可大家互相交流,另為提供郵友可看到更多不同郵品,及讓部落格更為活潑熱鬧,現掃圖提供給郵友欣賞,如此可做為郵友間互動的橋樑,希望郵友能夠喜歡並獲得迴響。


                            2011.10.14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22567

民國37、38年台灣銀行上海分行滙款條        --      夏大緯


                近幾年在各種拍賣目錄上,常看見民國時期各種銀行支票、本票、滙票的付拍,也多少有些成交,有人付拍即代表其有市場需求,且目前幾乎只要是民國中期年代以上的老東西(當然幾乎年代越早越好,偶有例外則應屬少數特例),不論是何種物品都有人在收集,只是收集的人是多、是少而己,此也算是拜網路、拍賣目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等有關,看見的並非只單純有郵友而己,也吸引許多非郵友、各種年齡階層、純收集或做研究等,各種各式的人加入購買收集,因此許多物品突然暴漲、暴紅、受到重視都並非意外,個人多年前曾收集一些民國時期的多家銀行禮劵,去年突然有上海郵商來台,電話邀約指定洽購民國禮劵,協商後全數賣出不再保留,多年收藏也算獲得不錯的利益回報,此例即也是一個很的証明及案例。


               現介紹的民國37、8年台灣銀行上海分行滙款條,即是之前購入收集的,原因滙款條跟滙票也算有關連,個人收集滙票與其有些相關的,也多多少少會收集一些,在民國37、8年此段期間金圓幣值不停的貶值,之後並由金圓更換為銀圓,由其滙款條上的金額由仟萬元到多少億元,也可得知滙多少億元是極平常的事,另滙款條上還貼有印花稅票,也是收集印花稅票者會收集的範圍之一,其所貼印花稅票同樣有金圓、銀圓不同,金額也有多種不同,不知是否因滙款金額不同、所貼印花稅票金額因而有不同,另該批滙款條均是在上海即將淪陷之前使用,頗值得再深入探討及研究,另也算是反映及忠實的記錄下當年那個年代的情況,雖然僅是區區一張滙款條,但有著多重的身份及歴史背景,由於資訊收集不易、對此還未專研,目前還僅只於熱中收集,而無法提供更完整及清楚的相關資訊給郵友特此說明,但歡迎對此有研究、能夠提供相關資訊及說明的郵友,可大家互相交流,另為提供郵友可看到更多不同郵品,及讓部落格更為活潑熱鬧,現掃圖提供給郵友欣賞,如此可做為郵友間互動的橋樑,希望郵友能夠喜歡並獲得迴響。


                            2011.10.14日完稿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21022

江西地區國幣及改金圓滙票(4  --    夏大緯


           (圖160、161)爲左下角印製–100.000×100/2.vii.2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6年7月2日、印製1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九月一日、豐城戳,滙南昌拾三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前後共19張、國幣暫作壹佰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三仟玖佰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拾三圓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四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62、163)爲左下角印製–30.000/16.ix.24.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4年9月16日、印製3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滙票的版式其金額還是「銀圓」較爲特殊,銷郵政儲金、卅五年十一月八日、南城戳,滙南昌一千八百圓,貼滙兌印紙壹仟圓1張、伍佰圓1張、三佰圓1張,共計爲國幣壹仟捌佰圓,背有南昌、卅五年十一月十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64、165)爲左下角印製–200.000x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黑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九月七日、南城戳,滙南昌三拾壹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前後共18張、國幣暫作貳佰萬圓1張、國幣暫作壹佰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玖仟三佰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三拾壹元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九日、NANCHANG兌付戳,由同上滙票可得知南城,在當時同時使用2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166、167、168)爲左下角印製–120.000/6.vii.25.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5年7月6日、印製12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黑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九月三十日、南豐戳,滙南昌三拾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仟萬圓3張、國幣暫作壹仟萬圓3張,共計爲國幣玖仟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三拾圓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十月四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168)較爲難得。



(圖169、170)爲左下角印製–30.000/16.ix.24.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4年9月16日、印製3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滙票的版式其金額還是「銀圓」較爲特殊,該版式其金額原爲「銀圓」,後加蓋紅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廿八日、上饒戳,滙南昌十六圓六角七分,【該滙票正面左中處,另有紅色加蓋「折合法幣(下方手寫五千)萬元」字樣】,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10張,共計爲國幣伍仟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十六圓六角七分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六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71、172、173)爲同上版式滙票,該滙票的版式其金額還是「銀圓」較爲特殊,該版式其金額原爲「銀圓」,後加蓋紅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卅一日、上饒戳,滙南昌一三圓三角三分,【該滙票正面左中處,另有紅色加蓋「折合法幣(下方手寫四千)萬元」字樣】,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8張,共計爲國幣肆仟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一三圓三角三分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九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173)較爲難得。



(圖174、175)爲左下角印製–200.000x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九月九日、上饒戳,滙南昌弍拾元,【該滙票正面左中處,另有紅色加蓋「折合法幣(下方手寫六仟)萬元」字樣】,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前後共12張,共計爲國幣陸仟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弍拾元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十五日、NANCHANG兌付戳,由同上滙票可得知上饒,在當時同時使用2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176、177)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4.v.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5月24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十五日、玉山戳,滙南昌五佰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伍佰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二十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78、179、180)爲左下角印製–200.000x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黑色「金元」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廿八日、玉山戳,滙南昌壹元伍角,【該滙票正面左上處,另有黑色加蓋「折合法幣(下方手寫450萬)」字樣】,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4張、國幣暫作伍拾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肆佰伍拾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壹元伍角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卅一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180)較爲難得。



(圖181)爲左下角印製–120.000/6.vii.25.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5年7月6日、印製12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黑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十月廿五日、玉山戳,滙南昌拾柒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仟萬圓2張、國幣暫作壹仟萬圓1張、國幣暫作伍拾萬圓2張,共計爲國幣伍仟壹佰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拾柒圓無誤,由同上滙票可得知玉山,在當時同時使用3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182、183)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2.iv.30.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0年4月22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五月十日、黎川戳,滙南昌壹仟圓,貼滙兌印紙伍佰圓2張,共計爲國幣壹仟圓,背有南昌、卅六年五月十三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84、185、186)爲左下角印製–200.000x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手寫改爲「金元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廿四日、黎川戳,滙南昌壹拾肆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8張、國幣暫作伍拾萬圓4張,共計爲國幣肆仟貳佰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壹拾肆圓無誤,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186)較爲難得,由同上滙票可得知黎川,在當時同時使用2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187、188)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8.xi.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11月8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五月廿三日、銅鼓戳,滙南昌壹仟圓,貼滙兌印紙壹佰圓10張,共計爲國幣壹仟圓,背有南昌、卅六年五月廿九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89、190)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2.iv.30.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0年4月22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六月一日、銅鼓戳,滙南昌肆拾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改作拾萬圓4張,共計爲國幣肆拾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六月六日、NANCHANG兌付戳,由同上滙票可得知銅鼓,在當時同時使用2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191、192、193)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2.iv.30.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0年4月22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九江(丁)、卅五年十一月廿二日、KIUKIANG戳,滙南昌四萬圓,貼滙兌印紙伍仟圓8張,共計爲國幣肆萬圓,背有南昌、卅五年十一月廿五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193)較爲難得。



(圖194、195、196)爲左下角印製–30.000/16.ix.24.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4年9月16日、印製3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滙票的版式其金額還是「銀圓」較爲特殊,銷樟樹、卅七年七月七日、CHANGSHU戳,滙南昌三百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3張,共計爲國幣三佰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廿六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196)較爲難得。



(圖197、198)爲左下角印製–120.000/6.vii.25.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5年7月6日、印製12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藍色「金圓」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十月十一日、萍鄉戳,滙南昌卄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仟萬圓6張,共計爲國幣陸仟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卄圓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十月十四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99、200)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8.xi.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11月8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九月二日、上高戳,滙南昌拾圓,【該滙票正面左下處,另手寫(折合國幣三仟萬元)字樣】,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6張,共計爲國幣三仟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拾圓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五日、NANCHANG兌付戳。


(圖201、202)爲左下角印製–200.000x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四月十二日、婺源戳,滙南昌念五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拾萬圓1張、國幣改作伍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貳拾伍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四月十七日、NANCHANG兌付戳。


(圖203、204)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8.xi.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11月8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三月卅一日、德興戳,滙南昌十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改作拾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拾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四月五日、NANCHANG兌付戳。


(圖205)爲左下角印製–70.000×100/10.iv.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4月10日、印製7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五年八月十七日、光澤戳,滙南昌伍佰圓,貼滙兌印紙壹佰圓5張,共計爲國幣伍佰圓。


(圖206、207)爲左下角印製–100.000×100/2.vii.2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6年7月2日、印製1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廿八日、滸灣戳,滙南昌三仟萬圓,【民國37年8月19日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以金圓爲本位幣,因此如在民國37年8月19日之後使用的滙票,有些會另行加蓋上「金圓劵」等字樣,該滙票未加蓋「金圓劵」等字樣,還是用「國幣三仟萬圓」較爲特殊】,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10張、國幣暫作壹佰萬圓10張,共計爲國幣三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卅一日、NANCHANG兌付戳。


(圖208、209)爲左下角印製–100.000×100/2.vii.2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6年7月2日、印製1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八月十七日、新淦戳,滙南昌壹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壹萬圓,背有南昌、卅六年八月二十日、NANCHANG兌付戳。


(圖210、211)爲左下角印製–200.000x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廿三日、浮梁戳,滙南昌六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3張、國幣暫作貳佰萬圓1張、國幣暫作壹佰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壹仟捌佰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六元無誤,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211)較爲難得。


(圖212、213)爲左下角印製–200.000x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六月廿六日、永新戳,滙南昌壹佰三拾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1張、國幣改作拾萬圓3張,共計爲國幣壹佰三拾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七月一日、NANCHANG兌付戳。


由上項的介紹可得知,江西地區使用及存世的國幣及改金圓滙票,其各地所使用的滙票版式大致爲何種,有些地方甚至使用2至5種不同版式滙票,後改變爲金圓幣值時,又加蓋「金圓」等字樣繼續使用,其加蓋的種類、顔色、文字等更是花樣繁多及複雜,如欲再詳分可更深入研究,且由民國35年時使用的國幣滙票其滙款金額,到37年幣值未變更成金圓之前其滙款金額,可由其滙款金額的由小到大,也可察覺及反映出國幣金額的貶值,此時期的滙票算是見證及反映,當時幣值貶值及幣值更換的歷史及郵史,早期個人曾大量賣出該類滙票複品及一些小郵集,幷未想到要詳分滙票版式、金圓加蓋、加蓋種類顔色等不同,目前個人所藏不論滙票版式、加蓋種類等應還有所缺,上項僅算是抛磚引玉簡單的介紹,提供給郵友做爲初步的參考,留待郵友對照每人所藏後,再補充所缺就可更爲完整。



參考資料﹕個人所寫「國幣滙票的版式」


個人所寫特殊及具郵史意義的「金圓加蓋」滙票


                              2011.8.3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江西集郵總第79、80期內(2011.8.31日及2011.10.31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20863



江西地區國幣及改金圓滙票(3    --    夏大緯


       (圖110、111)爲同上版式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五月廿六日、宜豐戳,滙南昌弍仟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前後共20張,共計爲國幣貳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五月廿九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12、113)爲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紅色「折合金圓」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十月十二日、宜豐戳,滙南昌貳拾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仟萬圓6張,共計爲國幣陸仟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貳拾圓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十月十四日、NANCHANG兌付戳,由同上滙票可得知宜豐,在當時同時使用2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114、115)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2.iv.30.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0年4月22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五年十一月廿一日、萬安戳,滙南昌壹仟弍百圓,貼滙兌印紙壹仟圓1張、壹佰圓2張,共計爲國幣壹仟貳佰圓,背有南昌、卅五年十一月廿六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16、117)爲左下角印製–20.000x100/10.iv.35.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5年4月10日、印製2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六月十日、萬安戳,滙南昌壹仟元,貼滙兌印紙壹仟圓1張,共計爲國幣壹仟圓,背有南昌、卅六年六月二十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18、119)爲左下角印製–200.000x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十月十三日、萬安戳,滙南昌弍圓肆角,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1張、國幣暫作壹佰萬圓5張、國幣改作拾萬圓2張,共計爲國幣柒佰貳拾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弍圓肆角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十月十八日、NANCHANG兌付戳,由同上滙票可得知萬安,在當時同時使用3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120、121)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2.iv.30.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0年4月22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五年十二月廿七日、高安戳,滙南昌壹仟圓,貼滙兌印紙壹仟圓1張,共計爲國幣壹仟圓,背有南昌、卅五年十二月三十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22、123)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8.xi.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11月8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四月十九日、高安戳,滙南昌壹仟圓,貼滙兌印紙壹仟圓1張,共計爲國幣壹仟圓,背有南昌、卅六年四月廿一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24、125)爲左下角印製–200.000x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七月十七日、高安戳,滙南昌十五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改作拾萬圓1張、國幣改作伍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拾伍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七月十九日、NANCHANG兌付戳,由同上滙票可得知高安,在當時同時使用3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126、127)爲左下角印製–100.000×100/2.vii.2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6年7月2日、印製1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六月十六日、萬年戳,滙南昌壹萬圓,貼滙兌印紙壹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壹萬圓,背有南昌、卅六年六月廿一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28、129)爲左下角印製–120.000/6.vii.25.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5年7月6日、印製12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十月七日、萬年戳,滙南昌貳圓貳角,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3張、國幣暫作伍拾萬圓1張、國幣改作拾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陸佰陸拾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貳圓貳角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十月九日、NANCHANG兌付戳,由同上滙票可得知萬年,在當時同時使用2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130、131)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2.iv.30.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0年4月22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五月十七日、鷹潭戳,滙南昌伍佰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5張,共計爲國幣伍佰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五月二十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32、133、134)爲左下角印製–200.000x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七月十三日、鷹潭戳,滙南昌三佰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拾萬圓6張,共計爲國幣三佰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七月十六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134)較爲難得。



(圖135、136)爲同上版式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十一日、鷹潭戳,滙南昌三仟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前後共15張,共計爲國幣三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十三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37、138)爲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黑色「金圓劵

分」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十月四日、鷹潭戳,滙南昌肆角,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1張、國幣改作伍萬圓4張,共計爲國幣壹佰貳拾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肆角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十月五日、NANCHANG兌付戳,由同上滙票可得知鷹潭,在當時同時使用2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139、140)爲左下角印製–200.000x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六月廿一日、新喻戳,滙南昌肆佰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4張,共計爲國幣肆佰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六月廿五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41、142)爲同上版式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七月廿四日、新喻戳,滙南昌伍百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拾萬圓10張,共計爲國幣伍佰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七月廿八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43、144)爲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九月三日、新喻戳,滙南昌三圓三角三分,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10張,共計爲國幣壹仟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三圓三角三分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七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45)爲左下角印製–20.000x100/10.iv.35.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5年4月10日、印製2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六月廿四日、貴溪戳,滙南昌弍萬元,貼滙兌印紙伍仟圓4張,共計爲國幣貳萬圓。


(圖146、147、148)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8.xi.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11月8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七月十五日、貴溪戳,滙南昌弍千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10張,共計爲國幣貳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七月十九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148)較爲難得。



(圖149、150、151)爲同上版式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七月十五日、貴溪戳,滙南昌壹仟三百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6張、國幣暫作壹佰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壹仟三佰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七月十九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151)較爲難得。



(圖152、153、154)爲左下角印製–70.000×100/10.iv.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4月10日、印製7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七日、貴溪戳,滙南昌弍千四百六十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前後共12張、國幣暫作貳拾萬圓3張,共計爲國幣貳仟肆佰陸拾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十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154)較爲難得。



(圖155、156)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8.xi.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11月8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十一日、貴溪戳,滙南昌五千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前後共25張,共計爲國幣伍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十四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57、158、159)爲同上版式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十一日、貴溪戳,滙南昌三千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前後共15張,共計爲國幣三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十四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159)較爲難得,由同上滙票可得知貴溪,在當時同時使用3種不同版式滙票。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20757

江西地區國幣及改金圓滙票(2  --    夏大緯


         (圖61、62、63)爲左下角印製–40.000×100/3.iv.28.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8年4月3日、印製4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三日、安福戳,滙南昌肆仟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前後共20張,共計爲國幣肆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六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63)較爲難得,由同上滙票可得知安福,在當時同時使用3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64、65)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4.v.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5月24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四月廿八日、安遠戳,滙南昌貳百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拾萬圓前後共10張,共計爲國幣貳佰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五月七日、NANCHANG兌付戳。


(圖66、67)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8.xi.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11月8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五年十二月三十日、臨川戳,滙南昌壹萬圓,貼滙兌印紙伍仟圓2張,共計爲國幣壹萬圓,背有南昌、卅六年一月二日、NANCHANG兌付戳。


(圖68、69)爲左下角印製–100.000×100/2.vii.2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6年7月2日、印製1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四月二日、臨川戳,滙南昌壹萬圓,貼滙兌印紙壹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壹萬圓,背有南昌、卅六年四月四日、NANCHANG兌付戳。


(圖70、71)爲左下角印製–20.000x100/10.iv.35.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5年4月10日、印製2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五月九日、臨川戳,滙南昌伍萬元,貼滙兌印紙壹萬圓5張,共計爲國幣伍萬圓,背有南昌、卅六年五月十二日、NANCHANG兌付戳。


(圖72、73)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4.v.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5月24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十二月十三日、臨川戳,滙南昌壹萬捌仟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萬圓1張、國幣暫作伍仟圓1張、國幣暫作壹仟圓3張,共計爲國幣壹萬捌仟圓,背有南昌、卅六年十二月十五日、NANCHANG兌付戳。


(圖74、75)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2.iv.30.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0年4月22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四月廿八日、臨川戳,滙南昌三拾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改作拾萬圓3張,共計爲國幣三拾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四月三十日、NANCHANG兌付戳,由同上滙票可得知臨川,在當時同時使用5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76、77)爲左下角印製–100.000×100/2.vii.2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6年7月2日、印製1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二月十四日、廣昌戳,滙南昌四拾圓,貼滙兌印紙廿圓2張,共計爲國幣肆拾圓,背有南昌、卅六年二月廿六日、NANCHANG兌付戳。


(圖78、79)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4.v.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5月24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二月二十日、廣昌戳,滙南昌四拾圓,貼滙兌印紙廿圓2張,共計爲國幣肆拾圓,背有南昌、卅六年二月廿七日、NANCHANG兌付戳。


(圖80、81)爲左下角印製–20.000x100/10.iv.35.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5年4月10日、印製2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六月十九日、廣昌戳,滙南昌柒仟陸佰元,貼滙兌印紙伍仟圓1張、壹仟圓2張、壹佰圓6張,共計爲國幣柒仟陸佰圓,背有南昌、卅六年六月廿四日、NANCHANG兌付戳。


(圖82、83)爲同上版式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八月十二日、廣昌戳,滙南昌壹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壹萬圓,背有南昌、卅六年八月廿八日、NANCHANG兌付戳。


(圖84、85、86)爲左下角印製–200.000x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七月三日、廣昌戳,滙南昌三佰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拾萬圓6張,共計爲國幣三佰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七月八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86)較爲難得。



(圖87、88)爲同上版式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五日、廣昌戳,滙南昌壹仟伍佰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前後共15張,共計爲國幣壹仟伍佰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八日、NANCHANG兌付戳。


(圖89、90)爲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三十日、廣昌戳,滙南昌壹元九角,【該滙票正面左中處,另有紅色加蓋「折合法幣(下方手寫伍佰七拾萬元)」字樣】,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拾萬圓1張、國幣暫作伍拾萬圓前後共11張,共計爲國幣伍佰柒拾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壹元九角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二日、NANCHANG兌付戳。


(圖91、92)爲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黑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九月十七日、廣昌戳,滙南昌乙元,【該滙票正面中上處,另有黑色加蓋「折合法幣(下方手寫三佰萬元)」字樣】,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3張,共計爲國幣三佰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乙元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廿一日、NANCHANG兌付戳。


(圖93、94)爲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黑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十月十一日、廣昌戳,滙南昌六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3張、國幣暫作壹佰萬圓3張,共計爲國幣壹仟捌佰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六元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十月十四日、NANCHANG兌付戳。


(圖95、96)爲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黑色「金圓劵」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十月廿六日、廣昌戳,滙南昌壹元玖角伍分,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1張、國幣改作伍萬圓前後共17張,共計爲國幣伍佰捌拾伍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壹元玖角伍分無誤,由同上滙票可得知廣昌,在當時同時使用4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97、98、99)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4.v.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5月24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五月廿二日、廣豐戳,滙南昌壹千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10張,共計爲國幣壹仟萬圓,背有郵政儲金滙業局、卅七年五月廿六日、南昌分局(3)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99)較爲難得。



(圖100、101)爲左下角印製–200.000x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十八日、廣豐戳,滙南昌拾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萬圓10張,共計爲國幣拾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二十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02、103)爲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九月十三日、廣豐戳,滙南昌乙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拾萬圓6張,共計爲國幣三佰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乙元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十六日、NANCHANG兌付戳,由同上滙票可得知廣豐,在當時同時使用2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104、105)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8.xi.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11月8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五年十二月卅一日、宜豐戳,滙南昌伍萬圓,貼滙兌印紙伍仟圓10張,共計爲國幣伍萬圓,背有南昌、卅六年一月三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06、107)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2.iv.30.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0年4月22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八月廿二日、宜豐戳,滙南昌三萬圓,貼滙兌印紙壹萬圓3張,共計爲國幣三萬圓,背有南昌、卅六年八月廿五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08、109)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8.xi.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11月8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五月廿二日、宜豐戳,滙南昌玖拾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拾萬圓1張、國幣暫作貳拾萬圓2張,共計爲國幣玖拾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五月廿五日、NANCHANG兌付戳。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20549

江西地區國幣及改金圓滙票(1  ---     夏大緯


收集民國滙票者都知道存世以金圓滙票爲最多,其次是銀圓滙票,而國幣滙票則大致較銀圓滙票還要少(似乎沒有人真正統計過,也無法真正統計,因爲郵品都分散在各個藏家手中,到底存世有多少張國幣滙票含改金圓滙票均是未知數,只是根據幾位郵友手中所藏國幣滙票數量推算,大致上是較銀圓滙票爲少),雖國幣滙票的數量較少,但其版式種類、加蓋改金圓等花樣繁多,【個人曾寫過「國幣滙票的版式」及特殊及具郵史意義的「金圓加蓋」滙票2篇郵文,有興趣的郵友可以自行至個人博客內參考】,而該國幣滙票使用滙出及存世的郵品,似乎也以江西地區使用滙出爲主,其他地區如湖北、浙江、江蘇等地區則其次己較爲少見,有些地區則甚至可謂罕見(幷非該地區在民國時期,沒有使用或甚少使用國幣滙票,而是凑巧該地區國幣滙票幷未外流出、或國幣滙票使用後大多數都存檔或銷毀了幷未外流,因而形成某些地區國幣滙票,存世所見罕少的原因即在于此),此種情况在正式發行的金圓滙票上同樣也有存在。


法幣(即是國幣)是在1935年(民國24年)11月4日實行法幣改革,取代銀本位的銀圓,而由滙票的版式也可印證確是如此,其後即是配合幣值改變,改印「法幣=國幣」版式滙票,國幣滙票的使用除承接、及結束了之前中國使用接近五百年的銀本位幣制,也是相當重要的幣值改革,又歷經八年抗戰至結束,而國幣滙票流出至郵市中的數量幷不多,且大多爲對剖過僅剩左邊半聯者,但幸好印有版式文字者,即是在左半聯左下角位置,得以經由此版式文字而得知及統計,大致到底印製過幾種國幣版式滙票,後改變爲金圓幣值時,又加蓋「金圓」等字樣繼續使用,其加蓋的種類、顔色、文字等更是花樣繁多及複雜,更增添其收藏的價值。


由上項介紹郵友可得知國幣滙票的郵史及一些典故後,現就江西地區使用滙出的國幣及改金圓滙票,介紹如下提供給郵友參考﹕


(圖1、2、3)爲左下角印製–200.000×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江西、卅七年七月十三日、寧都(戊一)戳,滙南昌伍十七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拾萬圓1張、國幣改作伍萬圓1張、國幣暫作壹萬圓2張,共計爲國幣伍拾柒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七月廿一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3)較爲難得。



(圖4、5、6)爲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


分」字樣,銷江西、卅七年十月廿五日、寧都(戊一)戳,滙南昌弍拾圓,【該滙票正面左下處,另有紅色有框加蓋「折法幣$(右方手寫6000萬元)」字樣】,民國37年8月19日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以金圓爲本位幣,幷規定所有以前發行之法幣以三百萬圓、關金劵以15萬圓、東北流通劵以30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限于民國37年11月20日以前兌換,因此如在民國37年8月19日之後使用的滙票,有些會另行加蓋上「金圓劵」等字樣,該滙票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10張、國幣暫作貳佰萬圓5張,共計爲國幣陸仟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弍拾圓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十月廿八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6)較爲難得。



(圖7、8)爲左下角印製–70.000×100/10.iv.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4月10日、印製7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江西、卅七年六月十八日、李家渡戳,滙南昌弍仟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前後共20張,共計爲國幣貳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六月二十日、NANCHANG兌付戳。


(圖9、10)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2.iv.30.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0年4月22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江西、卅七年六月廿四日、李家渡戳,滙南昌三仟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前後共15張,共計爲國幣三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六月廿七日、NANCHANG兌付戳,由同上滙票可得知李家渡,在當時同時使用2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11、12)爲左下角印製–100.000×100/2.vii.2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6年7月2日、印製1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江西、卅七年六月廿一日、蘆溪鎮戳,滙南昌陸佰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拾萬圓前後共12張,共計爲國幣陸佰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六月廿七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3、14、15)爲左下角印製–200.000×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劵」字樣,銷江西、卅七年十月十五日、雩都(M)戳,滙南昌拾三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仟萬圓3張、國幣暫作伍佰萬圓1張、國幣暫作貳佰萬圓2張,共計爲國幣三仟玖佰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拾三元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十月二十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15)較爲難得。



(圖16、17、18)爲同上版式滙票,銷江西、卅七年八月四日、永豐戳,滙南昌捌佰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4張,共計爲國幣捌佰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六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18)較爲難得。



(圖19、20)爲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藍色「金元劵」字樣,銷江西、卅七年九月三日、河口戳,滙天津拾圓,【該滙票正面左中處,另有藍色加蓋「折合法幣(下方手寫三千萬)元正」字樣】,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前後共15張,共計爲國幣三仟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拾圓無誤,背有天津(C)、1948.9.8日、TIENSIN兌付戳。


(圖21、22、23)爲同上版式滙票,銷江西、卅七年八月十六日、湖口戳,滙南昌弍仟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前後共20張,共計爲國幣貳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二十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23)較爲難得。



(圖24、25)爲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字樣,銷江西、卅七年十月九日、瑞昌戳,滙南昌三拾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前後共18張,共計爲國幣玖仟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三拾圓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十月十四日、NANCHANG兌付戳。


(圖26、27)爲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紅色有框「金圓劵」字樣,銷江西、卅七年十月廿五日、峽江戳,滙南昌三元六角,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2張、國幣暫作伍拾萬圓1張、國幣改作拾萬圓3張,共計爲國幣壹仟捌拾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三元六角無誤,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27)較爲難得。


(圖28、29、30)爲左下角印製–15.000x50/18.xi.27.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7年11月18日、印製75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江西、卅七年七月二十日、靖安戳,滙南昌壹仟萬圓,另該滙票的滙費注明爲「免」較爲特殊,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拾萬圓前後共20張,共計爲國幣壹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七月廿五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30)較爲難得。



(圖31、32、33)爲左下角印製–200.000×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江西、卅七年七月七日、進賢戳,滙南昌陸拾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拾萬圓3張,共計爲國幣陸拾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七月十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33)較爲難得。



(圖34、35、36)爲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在下方手寫金元劵字樣注明】,銷江西、卅七年八月廿九日、進賢戳,滙南昌壹元弍角,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1張、國幣暫作壹佰萬圓1張、國幣暫作伍拾萬圓1張、國幣改作拾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三佰陸拾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壹元弍角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二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36)較爲難得。



(圖37、38、39)爲左下角印製–120.000/6.vii.25.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5年7月6日、印製12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爲「國幣」,後加蓋黑色「金圓劵」字樣,銷江西、卅七年十月廿九日、進賢戳,滙南昌壹百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仟萬圓前後共15張,共計爲國幣三億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壹百圓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十月卅一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39)較爲難得,由同上滙票可得知進賢,在當時同時使用2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40、41)爲左下角印製–30.000/16.ix.24.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4年9月16日、印製3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滙票的版式其金額還是「銀圓」較爲特殊,銷江西、37.7.18日、安義戳,滙南昌肆仟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前後共20張,共計爲國幣肆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七月二十日、NANCHANG兌付戳。


(圖42、43、44)爲同上版式滙票,該滙票的版式其金額還是「銀圓」較爲特殊,銷江西、37.7.18日、安義戳,滙南昌弍仟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10張,共計爲國幣貳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七月二十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44)較爲難得。



(圖45、46)爲同上版式滙票,該滙票的版式其金額還是「銀圓」較爲特殊,銷江西、37.7.28日、安義戳,滙南昌弍仟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10張,共計爲國幣貳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七月三十日、NANCHANG兌付戳。


(圖47、48)爲左下角印製–120.000/6.vii.25.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5年7月6日、印製12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五年七月廿二日、塘江墟戳,滙南昌貳仟圓,貼滙兌印紙壹仟圓2張,共計爲國幣貳仟圓,背有南昌、卅五年七月廿九日、NANCHANG兌付戳。


(圖49、50)爲左下角印製–30.000/16.ix.24.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4年9月16日、印製3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滙票的版式其金額還是「銀圓」較爲特殊,銷郵政儲金、卅五年十月七日、塘江墟戳,滙南昌貳仟圓,貼滙兌印紙壹仟圓2張,共計爲國幣貳仟圓,背有南昌、卅五年十月廿一日、NANCHANG兌付戳,由同上滙票可得知塘江墟,在當時同時使用2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51、52)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8.xi.29.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9年11月8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五年十二月廿四日、鄱陽戳,滙南昌三萬圓,貼滙兌印紙伍仟圓6張,共計爲國幣三萬圓,背有南昌、卅六年一月二日、NANCHANG兌付戳。


(圖53、54)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2.iv.30.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0年4月22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六年五月十六日、鄱陽戳,滙南昌陸萬圓,貼滙兌印紙貳萬圓3張,共計爲國幣陸萬圓,背有南昌、卅六年五月廿一日、NANCHANG兌付戳。


(圖55、56)爲左下角印製–40.000×100/3.iv.28.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8年4月3日、印製4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四月十四日、鄱陽戳,滙南昌拾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改作拾萬圓1張,共計爲國幣拾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四月十八日、NANCHANG兌付戳,由同上滙票可得知鄱陽,在當時同時使用3種不同版式滙票。


(圖57、58)爲左下角印製–60.000×100/22.iv.30.字樣,即代表爲民國30年4月22日、印製6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五年八月十三日、安福戳,滙南昌弍仟伍佰圓,貼滙兌印紙壹仟圓2張、壹佰圓5張,共計爲國幣貳仟伍佰圓,背有南昌、卅五年八月十七日、NANCHANG兌付戳。


(圖59、60)爲左下角印製–100.000×100/2.vii.26.字樣,即代表爲民國26年7月2日、印製1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安福戳,滙南昌壹萬肆仟肆佰元,貼滙兌印紙伍仟圓2張、壹仟圓4張、壹佰圓4張,共計爲國幣壹萬肆仟肆佰圓,背有南昌、卅五年十一月十六日、NANCHANG兌付戳。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17281

湖北地區國幣及改金圓滙票   --    夏大緯


                國幣滙票使用滙出及存世的郵品,似乎以江西地區使用滙出為主,其他地區如湖北、浙江、江蘇等地區則其次己較為少見,(並非該地區在民國時期,没有使用或甚少使用國幣滙票,而是凑巧該地區國幣滙票並未外流出、或國幣滙票使用後大多數都存檔或銷毁了並未外流,因而形成某些地區國幣滙票,存世所見罕少的原因即在於此),此種情況在金圓滙票同樣也有存在,現就湖北地區使用滙出的國幣及改金圓滙票,介紹如下提供給郵友參考﹕


           (圖1、2)為左下角印製–70.000×100/10.iv.29.字樣,即代表為民國29年4月10日、印製7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黄陂、卅七年七月十二日、HWANGPEI戳,滙南昌一千七百万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8張、國幣暫作壹佰萬圓1張,共計為國幣壹仟柒佰萬圓,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2)較為難得。


(圖3、4、5)為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為「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字樣,銷湖北、卅七年十一月廿二日、竹谿戳,滙南昌一百三十五圓,民國37年8月19日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以金圓為本位幣,並規定所有以前發行之法幣以三百萬圓、關金劵以15萬圓、東北流通劵以30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限於民國37年11月20日以前兌換,因此如在民國37年8月19日之後使用的滙票,有些會另行加蓋上「金圓劵」等字樣,金圓一百三十五圓,以金圓壹圓折合國幣三百萬圓來計算,為國幣肆億伍佰萬圓,而該滙票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前後共貼25張,共計為國幣壹億貳仟伍佰萬圓,金額差距太大恐為該郵局誤貼計算錯誤所造成,【該郵局恐誤算為金圓壹圓,折合國幣壹百萬圓來計算,金圓一百三十五圓,以金圓壹圓折合國幣壹百萬圓來計算,為國幣壹億叁仟伍佰萬圓,因此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前後共貼27張(遺失2張)就算符合了】,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4)較為難得。



(圖6、7)為左下角印製–200.000×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為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廿五日、咸寕戳,滙南昌壹拾元,民國37年8月19日頒布以金圓為本位幣,該滙票為剛實施金圓幣值初期使用,【該版式金額還是「國幣」,但在其下手寫註明「壹拾元、折合法幣(國幣)叁千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10張、國幣暫作壹佰萬圓10張,共計為國幣叁仟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壹拾元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卅一日、NANCHANG兌付戳。


(圖8、9)為左下角印製–10.000×100/3.ix.27.字樣,即代表為民國27年9月3日、印製1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為「國幣」,後加蓋藍色「金圓劵」字樣,銷湖北、卅七年十月廿三日、五峯戳,滙南昌陸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前後共18張,共計為國幣壹仟捌佰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陸元無誤。


(圖10、11)為同上版式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為「國幣」,後加蓋藍色「金圓劵」字樣,銷湖北、卅七年十月廿三日、五峯戳,滙南昌拾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前後共15張,共計為國幣叁仟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拾元無誤。


(圖12、13、14)為左下角印製–70.000×100/10.iv.29.字樣,即代表為民國29年4月10日、印製7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七月廿七日、漢口(十四)戳,滙南昌壹仟萬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壹佰萬圓共10張,共計為國幣壹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二日、NANCHANG兌付戳,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11)較為難得。



(圖15、16)為左下角印製–200.000×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為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銷漢口(庚)、卅七年八月十四日、HANKOW戳,滙南昌弍千萬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佰萬圓共10張,共計為國幣貳仟萬圓,背有南昌、卅七年八月十七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7、18)為左下角印製–70.000×100/10.iv.29.字樣,即代表為民國29年4月10日、印製7佰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為「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廿八日、漢口(九)戳,滙南昌十六圓,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共9張、國幣暫作壹佰萬圓共3張,共計為國幣肆仟捌佰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十六圓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三日、NANCHANG兌付戳。


(圖19、20)為左下角印製–200.000×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為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為「國幣」,後加蓋藍色「金圓


分」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八月三十日、漢口(十四)戳,滙南昌拾柒圓,【該滙票正面左中處,另有藍色加蓋「折合法幣(下方手寫五仟壹百)萬圓」字樣】,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10張、國幣暫作壹佰萬圓1張,共計為國幣伍仟壹佰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拾柒圓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三日、NANCHANG兌付戳。


(圖21、22)為同上版式滙票,銷郵政儲金、37.9.21日、漢口(一)戳,滙南昌卅元,【該版式金額還是「國幣」,但在其下手寫註明九千万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仟萬圓4張、國幣暫作伍佰萬圓2張,共計為國幣玖仟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卅元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廿四日、NANCHANG兌付戳。


(圖23、24)左下方破損不知版式,該版式其金額原為「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字樣,銷漢口(四戊)、卅七年九月廿一日、HANKOW戳,滙南昌十五元,【該滙票正面左中處,另有紅色加蓋「折合法幣(下方手寫4500万)」字樣】,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貳仟萬圓2張、國幣暫作伍佰萬圓1張,共計為國幣肆仟伍佰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十五元無誤,該滙票右下方貼有3枚郵票,郵資金額為玖萬伍仟圓,銷漢口(四戊)、卅七年九月廿一日、HANKOW戳,民國37.8.9日至37.11.6日期間,國內航空郵資為95000元,該滙票雖未加蓋「飛滙」字樣註明為航空寄遞,但依據其加貼的郵票金額為玖萬伍仟圓來看,正好符合航空郵資應是用航空寄遞,另該滙票還保留請購國內滙票單(圖21)較為難得。


(圖25、26)為左下角印製–200.000×100/20.ix.36.字樣,即代表為民國36年9月20日、印製2仟萬張數量版式的滙票,該版式其金額原為「國幣」,後加蓋紅色「金圓」字樣,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九月廿三日、漢口(九)戳,滙南昌叁元,貼滙兌印紙國幣暫作伍佰萬圓1張、國幣暫作壹佰萬圓4張,共計為國幣玖佰萬圓,以國幣三百萬圓折合金圓劵壹圓,正好符合金圓劵叁元無誤,背有南昌、卅七年九月廿九日、NANCHANG兌付戳。


由上項的介紹可得知,湖北地區使用及存世的國幣及改金圓滙票,其各地所使用的滙票版式大致爲何種,後改變爲金圓幣值時,又加蓋「金圓」等字樣繼續使用,其加蓋的種類、顔色、文字等更是花樣繁多及複雜,如欲再詳分可更深入研究,且由當時使用的國幣滙票其滙款金額,到37年幣值未變更成金圓之前其滙款金額,可由其滙款金額的由小到大,也可察覺及反映出國幣金額的貶值,此時期的滙票算是見證及反映,當時幣值貶值及幣值更換的歷史及郵史,早期個人曾大量賣出該類滙票複品及一些小郵集,並未想到要詳分滙票版式、金圓加蓋、加蓋種類顔色等不同,目前個人所藏不論滙票版式、加蓋種類等應還有所缺,上項僅算是抛磚引玉簡單的介紹,提供給郵友做爲初步的參考,留待郵友對照每人所藏後,再補充所缺就可更爲完整。


                                2011.7.31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中國郵票研究會建國一百年特刊(100.10.1日發行)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上海沪太無郵資機券
夏大緯


大陸郵友收集郵資機戳、券等者甚多,此也算是自動化郵品的一部份,之前去上海所接觸的東方會、自動化會等,其郵友大多均熱中於收集該類郵品,每次去均會贈送一些該類郵品,近日整理郵品找出1組無郵資機券,己忘記不知是何時、何郵友所贈送的,頗為特殊現介紹如下﹕


(圖1)為印刷品、平刷、国际印刷品3種,均銷上海、2010.06.19日、沪太1、中国邮政、¥00.00、沪B106郵資機券。

圖1.jpg



(圖2)為信函、快件、邮简3種,均銷上海、2010.06.19日、沪太1、中国邮政、¥00.00、沪B106郵資機券。

圖2.jpg



(圖3)為航空、国际航空、挂号3種,均銷上海、2010.06.19日、沪太1、中国邮政、¥00.00、沪B106郵資機券。

圖3.jpg



(圖4)為春节好,銷上海、2010.06.19日、沪太1、中国邮政、¥00.00、沪B106郵資機券。

圖4.jpg



                              2015.5.4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再談清二次雙片的版式
夏大緯

    2000年個人在郵史研究第19期內,寫了一篇「賠錢生意有人做、大清郵政算盤差~談賠錢的大清二次明信片」,其內即首次談及清二次單、雙片的版式,當時該文在介紹雙片版式時,提及日本水原明窗先生,在19929月發行的「華郵集錦第7集–清末、民初の切手と郵便(上)」內,所介紹的2種不同版式分法(圖1),除此之外個人則另介紹雙片邊框,有多處固定、相同破版變異情況提供給郵友参考,有興趣的郵友可自行参考該文,20114月出版的「中國郵資符誌明信片(18971949)」一書,其內對清二次雙片的版式介紹,除同樣有提及(圖1)之外,另外還介紹了雙片的正片,左上角太極圖上方還可分正圓型、截平兩種版式不同,由於目前彩色掃描可精細放大局部圖多倍,較多年前的彩色影印,可更清楚呈現出版式的精細特徵及不同之處,因此重新再寫此文為續,介紹一些個人的研究結果。

圖1.JPG



綜合上項的介紹,清二次雙片的版式分類可分成三部份,即﹕

  1、為左上角太極圖上方可分為A.正圓型、B.截平兩種。

  2、郵資符誌內依照(圖1)的分法,可分為A.的C字上方無一橫、1字右上方花紋較簡單(圖1說明為此是舊版模),B.的C字上方多一橫、1字右上方花紋較複雜(圖1說明為此是新版模)此二種,至於(圖1)的左下方太極圖左上那一橫,分别差異不夠明顯,個人贊成可先排除在外不用分類,但除此之外個人還發現郵資符誌內,還有2處不需放大鏡即可看得清楚的特徵,可再分有無修飾不同,將在下文中介紹。

  3、雙片邊框有多處固定、相同破版變異情況也可分版式,個人之前郵文中己有介紹郵友可参考,有時間也將另行為文再行為續介紹。


現即以實物來介紹及驗証上項說明﹕


(圖2)為清二次雙片的正片,(圖3)為該片左上角邊框及郵資符誌放大圖,其左上角太極圖上方為A.正圓型版式,郵資符誌內為B.的C字上方多一橫、1字右上方花紋較複雜版式,另個人還發現郵資符誌內,「CHINESE  IMPERIAL  POST」的「IMPERIAL」,其「L」上方邊框處有突出處,另「POST」的「T」上方邊框處同樣也有突出處,此2處突出處不需放大鏡即可看得相當清楚,另也發現此2處突出處,也有經過修飾後而不存在的情況,因此此2處突出處可再分成﹕A.突出處未修飾還存在者,及B.突出處修飾後己不存在者2種版式,該片郵資符誌內「CHINESE  IMPERIAL POST」的「IMPERIAL」,其「L」上方邊框處和「POST」的「T」上方邊框處,其突出處未修飾還存在,即是屬A.突出處未修飾還存在者版式。

圖2.jpg


圖3.JPG



(圖4)為清二次雙片的正片,(圖5)為該片左上角邊框及郵資符誌放大圖,其左上角太極圖上方為A.正圓型版式,郵資符誌內為B.的C字上方多一橫、1字右上方花紋較複雜版式,另郵資符誌內「CHINESE  IMPERIAL  POST」的「IMPERIAL」,其「L」上方邊框處和「POST」的「T」上方邊框處,其突出處則為修飾後己不存在,屬B.突出處修飾後己不存在者版式。

圖4.jpg


圖5.JPG



一般探討雙片的版式都是以雙片的正面–正片做為代表,甚少再觸及探討到雙片的內頁–回片部份,個人之前同樣也忽略掉此部份,此次重新再續寫此文,特别把內頁–回片部份一併納入探討,也意外發現頗有玄機,是之前大多郵友均忽略掉,但確是相當重要的另一環節,現介紹如下﹕


(圖6)為清二次雙片的回片,(圖7)為該片左上角邊框及郵資符誌放大圖,其左上角太極圖上方同樣為A.正圓型版式,郵資符誌內確是改為A.的C字上方無一橫、1字右上方花紋較簡單版式,此點跟雙片的正片版式明顯不同,檢查多張回片此部份均同是A版式,似乎未見B版式存在,似否如此還待郵友共同來探討解答此疑惑,另郵資符誌內「CHINESE  IMPERIAL  POST」的「IMPERIAL」,其「L」上方邊框處和「POST」的「T」上方邊框處,同樣可分成2種版式,該片其突出處未修飾還存在,屬A.突出處未修飾還存在者版式。

圖6.jpg


圖7.JPG



(圖8)為清二次雙片的回片,(圖9)為該片左上角邊框及郵資符誌放大圖,其左上角太極圖上方同樣為A.正圓型版式,郵資符誌內同樣是改為A.的C字上方無一橫、1字右上方花紋較簡單版式,另郵資符誌內「CHINESE  IMPERIAL  POST」的「IMPERIAL」,其「L」上方邊框處和「POST」的「T」上方邊框處,其突出處修飾後己不存在,屬B.突出處修飾後己不存在者版式。

圖8.jpg


圖9.JPG



根據個人檢查自藏郵品,發現清二次雙片的正片,其左上角太極圖上方屬A.正圓型版式者較多,中國郵資符誌明信片(1897~1949)一書內也是如此記載,而清二次雙片的正片,其左上角太極圖上方屬A.正圓型版式者,由上項介紹可得知其郵資符誌內「CHINESE  IMPERIAL POST」的「IMPERIAL」,其「L」上方邊框處和「POST」的「T」上方邊框處,有2處突出處可再分成﹕A.突出處未修飾還存在者,及B.突出處修飾後己不存在者2種版式,而其內頁的–回片,其左上角太極圖上方屬A.正圓型版式者,由上項介紹可得知其郵資符誌內「CHINESE  IMPERIAL  POST」的「IMPERIAL」,其「L」上方邊框處和「POST」的「T」上方邊框處,同樣有2處突出處可再分成﹕A.突出處未修飾還存在者,及B.突出處修飾後己不存在者2種版式,如此清二次雙片的正片及回片相互交叉配對,可衍生出多種組合不同版式,其複雜及獨特之處似乎未見郵友介紹,如詳分版式那可不輸清三次雙片的版式變化了。


另清二次雙片的正片,其左上角太極圖上方屬A.正圓型版式者,其內頁的–回片大多數均是搭配,左上角太極圖上方同樣屬A.正圓型版式者,此是檢查自藏後得到的結果,但也發現有例外情況則相當少見,現也介紹如下﹕


(圖10)為清二次雙片的正片,銷塘沽、TANGKU、1901.JAN.8日戳,(圖11)為該片左上角邊框及郵資符誌放大圖,其左上角太極圖上方為A.正圓型版式,郵資符誌內為B.的C字上方多一橫、1字右上方花紋較複雜版式,另郵資符誌內「CHINESE  IMPERIAL  POST」的「IMPERIAL」,其「L」上方邊框處和「POST」的「T」上方邊框處,其突出處修飾後己不存在,屬B.突出處修飾後己不存在者版式,而其內頁回片確不是常見搭配的,左上角太極圖上方為A.正圓型版式,而是B.截平版式,(圖12)為(圖10)該雙片的內頁回片,(圖13)為該片左上角邊框及郵資符誌放大圖,其左上角太極圖上方為B.截平版式,郵資符誌內是A.的C字上方無一橫、1字右上方花紋較簡單版式,另郵資符誌內「CHINESE  IMPERIAL POST」的「IMPERIAL」,其「L」上方邊框處和「POST」的「T」上方邊框處,其突出處未修飾還存在,屬A.突出處未修飾還存在者版式,是否還有其他種組合配對不同,由於清二次雙片不論是數量或價格,都較單片數量要少及價格貴,因此一般郵友甚少會大量購買來分版式或研究,如要大量實物來探討版式較不容易,只有留待郵友共同來檢視自藏,共同互相研究探討了。

圖10.jpg


圖11.JPG


圖12.jpg


圖13.JPG



接著就再繼續介紹清二次雙片的正片,其左上角太極圖為B.截平版式者,此在中國郵資符誌明信片(1897~1949)一書內記載為較少,(圖14)為清二次雙片的正片,(圖15)為該片左上角邊框及郵資符誌放大圖,其左上角太極圖上方為B.截平版式,郵資符誌內為B.的C字上方多一橫、1字右上方花紋較複雜版式,另郵資符誌內「CHINESE  IMPERIAL POST」的「IMPERIAL」,其「L」上方邊框處和「POST」的「T」上方邊框處,其突出處修飾後己幾乎不存在,屬B.突出處修飾後己不存在者版式,所見似乎均是此種3項特徵均屬B的版式,後2項特徵似乎未見A版式存在,郵友如有新發現則可補充介紹,而該B版式正片,搭配的內頁回片則見有2種不同組合變化,(圖16)為(圖14)雙片其內頁回片,(圖17)為該片左上角邊框及郵資符誌放大圖,其左上角太極圖上方為A.正圓型版式,郵資符誌內為A.的C字上方無一橫、1字右上方花紋較簡單版式,另郵資符誌內「CHINESE  IMPERIAL  POST」的「IMPERIAL」,其「L」上方邊框處和「POST」的「T」上方邊框處,其突出處修飾後己不存在,屬B.突出處修飾後己不存在者版式。

圖14.jpg


圖15.JPG


圖16.jpg


圖17.JPG



另一種則是(圖18)為清二次雙片的正片,(圖19)為該片左上角邊框及郵資符誌放大圖,其左上角太極圖上方為B.截平版式,郵資符誌內為B.的C字上方多一橫、1字右上方花紋較複雜版式,另郵資符誌內「CHINESE  IMPERIAL  POST」的「IMPERIAL」,其「L」上方邊框處和「POST」的「T」上方邊框處,其突出處修飾後己不存在,屬B.突出處修飾後己不存在者版式,(圖20)為(圖18)雙片其內頁回片,(圖21)為該片左上角邊框及郵資符誌放大圖,其左上角太極圖上方為B.截平版式,郵資符誌內為A.的C字上方無一橫、1字右上方花紋較簡單版式,另郵資符誌內「CHINESE  IMPERIAL  POST」的「IMPERIAL」,其「L」上方邊框處和「POST」的「T」上方邊框處,其突出處未修飾還存在,屬A.突出處未修飾還存在者版式,此組合配對即跟上項(圖14至17)不同,如此清二次雙片的正片,其左上角太極圖為B.截平版式者,而搭配的內頁回片,由上項介紹可得知有2種不同組合變化,是否還有其他組合變化,就留待郵友來檢視自藏共同研究探討了。

圖18.jpg


圖19.JPG


圖20.jpg


圖21.JPG



綜合上項介紹後,可得知清二次雙片的正片及回片,均可再詳分出不同版式,而再相互交叉配對後,更可衍生出多種組合不同版式,其複雜及獨特之處相信郵友均未想到,確是不輸清三次雙片的版式變化,郵友自行檢視相信即可得到驗証。



参考資料﹕個人所寫「賠錢生意有人做、大清郵政算盤差~談

賠錢的大清二次明信片」

日本水原明窗先生「華郵集錦第7集–清末、民初

の切手と郵便(上)」

中國郵資符誌明信片(1897~1949)一書


                              2012.3.2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清四次片版式及變異

夏大緯


在個人出版的「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一書中,有一篇「清一、二、三、四次片漫談」郵文,該文寫於1989年底,距今己有22年的時間,當時郵文中提及【清四次片據稱郵票符誌與文字標頭分二次印刷,因此形成甚多處不同,如詳分不同之處,有下列多種方法,如郵票符誌寬有23或23.5mm、郵票符誌跟文字標頭距離有3或4mm、文字標頭跟郵票符誌相齊或低、法文標頭長有69或70mm、中文標頭長有58或59mm、T字線交接處相連或不連、T字線橫線長35或36mm、T字線直線註脚長43或44mm、T字線直線有無斷線等多種不同分法,中集會務簡訊第306期(74年5月出版)、第307期(74年6月出版),內曾有汪昭月郵友所寫郵文「四次綠蟠龍橫式明信片繽紛錄」,予以詳分並附圖介紹,提供給有興趣的郵友参考。】。


上項郵文當時個人只有記述而未附圖,近期重新整理舊藏及看當時的記述,由上項的介紹來看,郵友看了一定會覺得好複雜,借重新整理機會試圖找出,以最簡易、最易辨識的方式,來重新介紹清四次片,再搭配當時的環境無法以彩色、或較清晰的放大圖來呈現,如今均可借助此次重新再寫此文,彌補上項當時許多不足之處。


清四次片的版式,重新歸納整理後,單片大致是以下列二處來區分為主﹕


A、T字線的下方直線,可分為56mm及57mm二種不同。


B、法文標頭後的‧圓點,距離郵資符誌邊框有3mm及4mm二種不同。


再由上項A、B二項混合交叉配對來分,由於個人大多是以新片來分版式(實寄片往往因為所書寫的文字、郵戳等遮蓋,較不容易及可明顯分辨),所得知的結果為﹕


C、T字線直線56mm者,其法文標頭後‧圓點,距離郵資符誌邊框3mm及4mm二種均有。


D、T字線直線57mm者,其法文標頭後‧圓點,距離郵資符誌邊框,個人在新片中只找到3mm一種,是否有4mm者存在?郵友不妨一起找找看。


除上項混合交叉配對之外,如再詳分可再分T字線有無連接、法文標頭C字破版、粗細字等不同,將在其下介紹中提及﹕


(圖1)為T字線直線56mm、距離郵資符誌3mm,T字線相連,另其法文標頭上方跟郵資符誌上方平行相齊,此外該片的中文標頭–大清郵政明信片,的「政」、「信」字有斷線情況,T字線的橫線左邊尾端也有斷線情況,(圖2)為放大圖。

圖1.jpg


圖2.jpg



(圖3)為T字線直線56mm、距離郵資符誌4mm,T字線相連,另其法文標頭上方較郵資符誌上方為低、並不平行相齊。

圖3.jpg



(圖4)為T字線直線56mm、距離郵資符誌4mm,T字線不相連,另其法文標頭上方較郵資符誌上方比(圖3)更低、並不平行相齊,此外該片的中文標頭–大清郵政明信片,的「郵」字有斷線情況,T字線的橫線右邊尾端也有斷線情況,(圖5)為放大圖。

圖4.jpg


圖5.jpg



(圖6)大致同(圖4),唯一較大差異之處,則為其郵資符誌左側邊框,在「分」字左邊有斷框的情況存在,(圖7)為放大圖。

圖6.jpg


圖7.jpg



(圖8)為T字線直線57mm、距離郵資符誌3mm,T字線相連,另其法文標頭上方跟郵資符誌上方平行相齊,此外該片的法文標頭「E」字,右上末端跟中間橫線幾乎相連(一般所見大多為不相連),此種情況實寄片也有存在,另該片T字線右側註脚–右邊只寫收信人名姓住址,的「人」、「址」二字有些缺損,(圖9)為放大圖。

圖8.jpg


圖9.jpg



(圖10)為T字線直線57mm、距離郵資符誌3mm,T字線相連,另其法文標頭上方跟郵資符誌上方平行相齊,此外該片的法文標頭「C」字有破版情況,中文標頭–大清郵政明信片,的「大」字有斷線情況,(圖11)為放大圖。

圖10.jpg


圖11.jpg



(圖12)為T字線直線57mm、距離郵資符誌3mm,T字線不相連,另其法文標頭上方跟郵資符誌上方平行相齊,此外該片的中文標頭–大清郵政明信片,的「政」、「信」字有斷線情況,且由其中文標頭可得知為細字較為明顯,跟(圖10)的字體較粗明顯不同,清四次單片應可再分細字、粗字二種不同,(圖13)為放大圖。

圖12.jpg


圖13.jpg



(圖14)為實寄片其T字線直線56mm、距離郵資符誌3mm,T字線相連,另其法文標頭上方較郵資符誌上方為低、並不平行相齊,此外該片的法文標頭「C」字有破版情況、「E」字右上末端跟中間橫線幾乎相連,此種情況在上項介紹中也有提及,(圖15)為放大圖。

圖14.jpg


圖15.jpg



(圖16)為實寄片其T字線直線57mm、距離郵資符誌3mm,T字線相連,另其法文標頭上方較郵資符誌上方為低、並不平行相齊,此外該片的法文標頭「C」字有破版情況、「E」字右上末端跟中間橫線不相連,此種情況在上項介紹中也有提及,(圖17)為放大圖。

圖16.jpg


圖17.jpg



(圖18)為實寄片其T字線直線57mm、距離郵資符誌3mm,T字線相連,此外該片的法文標頭「E」字,右上末端跟中間橫線幾乎相連,T字線的橫線右邊尾端也有斷線情況,(圖19)為放大圖。

圖18.jpg


圖19.jpg



(圖20)同(圖18),但該片T字線的橫線右邊尾端有2處斷線情況,(圖21)為放大圖。

圖20.jpg


圖21.jpg



而清四次雙片(圖22)似乎未見有什麽版式不同,個人收集到的只有(圖23)為郵資符誌右下處有脫墨線條不清的情況,此種情況恐為偶然的例外,但其中文標頭–大清郵政明信片,的「政」字有斷線情況,及T字線右側註脚–右邊只寫收信人名姓住址,的「寫」字有破版情況,此種「寫」字破版情況在實寄片中也有發現,証明並非單一個案,(圖24)為放大圖。

圖22.jpg


圖23.jpg


圖24.jpg



(圖25)為清四次雙片的正片實寄,其T字線右側註脚–右邊只寫收信人名姓住址,的「寫」字同樣有破版情況,(圖26)為放大圖。

圖25.jpg


圖26.jpg



事隔22年時間原本均未想到要再寫此文,郵品也大多未再保留而售出,近幾年不論清、民國片日受重視、價格也大幅上漲,明片版式也因参展須研究、收集及寫郵文的人多了也日益受重視,早期大多數郵人新片有買一張就足夠了,不會多花錢買第二張,個人為收集各種明片版式,而不惜重覆購進多張新片來比較,雖比較後其中大多數版式均是相同的,但也還是從中找到一些不同版式、特殊版式或變異,也同時留下較多的複品,當年的儍勁事隔多年後,如清三次片的版式受到重視後,個人售出手中的清三次片版式確是獲利頗豐,可謂儍人有儍福吧,可見執著的研究、早期不受重視的版式也有翻身的一天,之前因重寫帆船片版式一文,也觸動個人重新再寫一些清片的版式,雖目前手中郵品己不多,遺漏或不足之處在所難免,還是希望能夠提供一個最好的成果給郵友参考。



参考資料﹕個人出版的「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


                              2011.3.10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中國集郵學報第五卷內(211.10.28日出版)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洪憲「元年」實寄官片
夏大緯


袁世凱在民國4.12.31日宣佈,自民國5.1.1日起改為「洪憲元年」,並自任為洪憲帝國首位皇帝,但在位僅短短83天(由民國5.1.1日至3.22日)即宣告結束,在這83天中一些郵局,將郵戳中的「五年」改成「元年」字樣使用,而流傳於後世,如今事過境遷歷經91年的時間,經由這些郵戳驗証當年此段歷史,反而是最佳的真實寫照。


(圖1)為五色旗片銷成都府洪憲元年二月十四戳寄當地,有成都同日到達戳。

洪憲元年片001.jpg



(圖2)為五色旗片銷仁壽縣洪憲元年二月廿七戳寄成都,有成都府及成都洪憲元年二月卄八兩個到達戳。

洪憲元年片002.jpg



(圖3)為帆船肆分片銷福建尤溪洪憲元年二月十五戳,經福州府洪憲元年二月十八戳、上海1916.2.22日戳寄美國,洪憲元年寄國外官片較少見,且一般所見也以國內互寄為較多。

洪憲元年片003.jpg



(圖4)為帆船壹分片銷武昌府洪憲元年一月五日戳(日期較不清楚,但片背註明有寄信日期為一月五日),寄上海1916.1.9日到達戳,該片實寄日期在一月五日,距離一月一日開始使用洪憲元年日期甚近,算是洪憲元年初期使用的案例,且武昌為辛亥革命、創建民國的重要地區,同樣也使用洪憲元年郵戳極具有代表性,因此郵戳雖不甚清楚但仍特别列入。

洪憲元年片004.jpg



(圖5)為帆船壹分片銷江蘇江陰洪憲元年二月廿一戳,寄上海1916.2.22日到達戳。

洪憲元年片005.jpg



(圖6)為帆船壹分片銷自流井洪憲元年三月十五戳,寄成都有成都府及成都洪憲元年三月十八兩個到達戳,該片實寄日期在三月十五日,距離三月二十二日停止使用洪憲元年日期甚近,算是洪憲元年末期使用的案例。

洪憲元年片006.jpg



除上項介紹的洪憲元年郵戳甚少見外,另見有更少見及知名度更高的「五年的五字改為元字」「元年之前加洪憲二字成為洪憲元年」此兩種郵戳存世,但「洪憲元年」戳因知名度及價格均高,相對的偽造品也甚多,郵友收集得慎選之,除此之外還見有一種洪憲「一年」郵戳,同樣頗為珍罕但因郵品的罕少,相信大多數郵友都不知道還有此戳的存在,在1996.5.15日出版的集郵道第叁輯內,何輝慶先生曾介紹過2封存世﹕

1.為福建泉州銷洪憲元年一月二十六日戳,戳中年份「元字由五改刻而成」,經廈門銷蓋洪憲「一年」一月廿七戳、汕頭1.28日戳,寄印尼巴達維雅2.9日到達。

2.為湖南津市銷洪憲「一年」二月五日双圈小圓戳,另蓋湖南津市洪憲「元年」二月初六腰框型日戳,同一郵局「一年」和「元年」並用日期差一天,經沙市洪憲元年二月十日、漢口2.15日寄灄口。


另書中介紹香港嚴君另藏有一件察哈爾省「南壕塹」局的「一年」郵戳,惜未附圖頗為可惜。


何輝慶先生對「一年」郵戳的使用,認為有下列2種可能﹕


.可能是郵局一時找不到「元」字鉛字,臨時以意思相近的「一」字代替。


.另一種則為使用「一年」戳之局長或地方首長,基本上是反袁的,故意不用代表具有創始性意涵的「元」字,而代之以數字份量極少之「一」來表示,結果袁氏帝國果真不超過「一年」,只維持了83天而以,這「一年」郵戳不知是巧合或是冥冥中的讖語了!


個人最後在此也介紹一張「一年」實寄片,來補充此段郵史﹕


(圖7)為帆船肆分片銷鼓浪嶼洪憲「一年」二月九日戳,經廈

門(郵戳不清楚)、上海1916.2.15日戳寄美國。

洪憲元年片007.jpg



該片雖右下有一折痕,但由於「一年」戳的罕少,且為「官片」

「實寄國外」,此3種身份均極為少見,且集中在一片之上更是

頗為不易,特此介紹給郵友共享之,目前己知有4件「一年」相關

郵品,相信應不只此數量存世,還盼郵友補充介紹此段郵史。


                                     2007.7.21日完稿



参考資料﹕集郵道第三輯內何輝慶先生所著~


洪憲「一年」日戳、八十三天皇帝夢是巧合抑或讖語?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帆船票首年(二年)實寄官片
夏大緯


在龍仕騰先生於1993.3.30日出版的郵史研究第4期內,為文介紹「倫敦版帆船郵票行用初期之探索」後,事隔14年才再見王人瑞先生於郵史研究第24期(20073月出版)內,為文「從倫敦版帆船二年票封上探發行日期」再做探討,個人於2001.7.20日出版的郵史研究第20期內,曾為文介紹「辛亥革命到民國初年使用的郵政明信片」一文中,在談及五色旗明信片時曾附帶提及該片,並未再特別多加介紹,附圖也多為黑白色並非彩色,許多郵友恐怕並未特別關注到此段郵文,在王人瑞先生郵文公佈後,特再重新介紹一次。


龍仕騰先生郵文中,共介紹22件民國二年使用的實寄片封(內含五色旗實寄片4張、私片5張),個人僅收集官片因此私片部份不多做介紹,而此4張五色旗實寄片分別為﹕

1.銷宜昌1913.11.6日戳,經漢口11.8日、奉天11.12日戳寄德國

2.銷泉州1913.12.3日戳,經漢口12.4日、奉天12.8日戳寄英國

3.銷大黑河1913.12.5日戳,經哈爾濱12.15日戳寄國外

4.銷上海1913.12.18日戳寄國外

在王人瑞先生的郵文中可得知歷經14年後,雖補充了實寄舊票及4封實寄封,但確未再新增加實寄官片,可見帆船票首年(二年)實寄片封確是罕少,要找實寄封己是難得少見,而實寄官片相信更是難上加難了!


個人收藏的加貼帆船票首年(二年)實寄片介紹如下﹕


(圖1)為五色旗片加貼帆船票叁分,銷天津1913.11.11日戳,經同日法國天津客郵戳寄法國,背彩色手繪蔬果及昆蟲圖。

帆船二年片01.jpg



(圖2)為五色旗片加貼帆船票叁分,銷汕頭1913.12.9日戳經上海1913.12.

17日戳,寄比利時1914.2.1日到達。

帆船2年片002.jpg



(圖3)為五色旗片加貼帆船票叁分,銷奉天1913.12.17日戳寄英國。

帆船2年片003.jpg



目前連同龍仕騰先生郵文中介紹的4張實寄片,己知有7張五色旗實寄片存世,最早日期實寄官片為1913.11.6日,最晚日期實寄官片為1913.12.18日,當然其真正實際存世數量應不止此數,還待郵友們補充介紹才能更加完整的統計及追踪其使用概況。


                                   2007.7.17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高雄機場封
夏大緯


維基百科對高雄機場的介紹為﹕高雄國際機場(IATA代碼:KHHICAO代碼:RCKH)是位於臺灣高雄市小港區的一座中型民用機場,有時又因其座落位置而別稱為小港機場或高雄小港機場,為南臺灣的主要聯外國際機場、以及國際客運出入吞吐地,也是臺灣第二大國際機場,總面積為2.44平方公里(244公頃)。其管理及營運單位為中華民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高雄國際航空站。場區緊鄰高雄市區,亦是臺灣第一個設有聯外捷運系統的民用機場。高雄國際機場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高雄飛行場」,興建於1938年,原本作為高雄海軍航空隊的隊本部。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後,有一段時間曾作為空軍基地。由於臺灣南部在當時缺乏一個民用機場,高雄國際機場於1965年時由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接管,改為民用並且擴建成為「高雄航空站」,開辦國內的旅客與貨運運輸的業務。在1969年升格為「高雄國際航空站」,但是正式開辦國際旅客業務則是在1972年。長榮航空公司在1998年時曾開設高雄直飛美國洛杉磯的定期航班,但是因為載客率不高而停航。


目前,高雄國際機場擁有許多直飛東南亞和東北亞國家的直飛航班,但是所有飛往北美洲、歐洲、印度、中東、澳紐的旅客都需搭乘接駁機至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轉機,或透過香港、東京、曼谷及新加坡等國外機場轉機。高雄國際機場亦是中華航空及長榮航空的次要基地。高雄國際機場亦是多數航班在桃園國際機場、以及台灣以外的香港國際機場、澳門國際機場於天候不佳等情況關閉時的轉降機場。隨著兩岸直航的開放和周末包機的使用,高雄國際機場自200812月起新增直飛杭州由復興航空飛航的班機。之後陸續新增飛往深圳、上海、福州、長沙、北京、鄭州、桂林、昆明、青島、成都等兩岸航線。


高雄國際機場擁有兩座航廈:一座國內航廈和一座國際航廈,並有一個航空貨運站。國內航廈建於1965年,於高雄國際機場改為民用時一起開放使用,航廈面積為17,500平方公尺。它歷經大大小小的擴建以及改建,但是從未增設空橋。在某些方面來說有無空橋並不重要,因為大多數的國內班機由無法使用空橋的小型飛機所飛行。目前的國內線候機室,在1997年新國際航廈開放前乃為國際航線旅客所使用。國際航廈於1997年開放,並且所有的登機門皆設有空橋。所有的國際班機都從此出發。與大多數同時期設計興建的航廈一樣,國際航廈擁有一個挑高的旅客大廳,它的外牆也使用了大量的玻璃帷幕。國際航廈面積為70,985平方公尺,包含登機門12個,空橋16座,旅客報到櫃檯4座,共80個報到櫃檯。由於機場近年來旅運量快速成長,使得目前航空站的空間相對不足。經檢討後獲支持增加國際線報到櫃台數量及擴建出境大廳,報到櫃台將擴充數量,從現行80個增加為88個,提升尖峰時刻的服務能量。現有國際航廈3樓出境大廳兩側的花台及空地也會擴建,東側規劃為購物街,西側為餐飲街,預計將增加旅客候機及服務空間約1400平方公尺,預定2015年底完工,可紓緩航站擁擠。】。


由上項介紹可清楚了解高雄機場,整理郵品找出幾件相關實寄封,應還有其他片封但不知塞在何處,就先把找出的先介紹給郵友參考﹕


(圖1)為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高雄國際航空站公文封,貼19元郵資銷高雄、87.2.1717時、甲、小港機場郵局戳,掛號寄台北背有完整掛號函件收據條,民國58.2.5日高雄第二郵亭,使用「高雄二亭」戳,61.5.25日升為高雄第三十七支局,改用「高雄三十七支」戳,69.9.1日改稱南管局直轄第三十七支局,用戳未改變,84.6.22日換用「高雄小港機場郵局」地名戳。

圖1正面.jpg


圖1背面.jpg



(圖2)為快捷託運單,背貼高雄、2013.8.6日、KAOHSIUNG120元郵資機券,正面銷高雄、102.8.615時、甲、小港機場郵局戳寄台北。

圖2正面.jpg


圖2背面.jpg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鍾火盛編著「台灣地區現行地名郵戳(附風景戳)」


                             2015.5.5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民國郵戳中的特例
夏大緯


有郵友先後分别在台灣及大陸的集郵網站上,數次提出民國時期不同郵政單據上局部郵戳如(圖1),「考」郵友「請問這枚江蘇、卅十六年一月十五日/1、江灣(甲),最右邊的"1"是時間還是帳務月份?」,一段時間未見郵友回覆後,再貼出郵政單據全圖,該郵友所貼郵政單據,其實均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是跟「錢」儲滙有關,此類跟「錢」有關的儲滙郵政單據上(僅郵政儲滙單據上為主,片封簡上則不包括),所銷郵戳內中格除(年月日)日期之外,不論是在(年月日)日期左側或右側的另一個數字,即是代表帳務月份並非時間(當然也有違反例外情況,如有些局不遵照規定或誤植等,但大多數還是以帳務月份為主,跟一般銷在片封簡上使用的郵戳是完全不同的,片封簡上使用的郵戳,此數字是以時間為主並非帳務月份,同樣也有例外但還是以時間為主),此種用在有關儲滙郵政單據上為主的郵戳(也有極少數使用在片封簡之上),算是民國郵戳中的特例,確是易讓郵友混淆搞不清楚,但只要清楚了解其最主要是跟「錢」儲滙有關,且大多是用在跟「錢」儲滙,有關的郵政單據上就不會搞錯了。

圖1.jpg



個人也舉例証明,介紹一些跟「錢」儲滙有關的郵政單據,其上所銷郵戳內中格除(年月日)日期之外,不論是在(年月日)日期左側或右側的另一個數字,即是代表帳務月份並非時間,提供給郵友参考﹕


(圖2)為29.xi.8日/60.000x100版式國幣滙票,貼寶塔圖滙兑印紙伍仟圓2枚共壹萬圓,銷郵政儲金、卅五年十二月三十日、一月(此處一即是代表帳務月份一月,而非時間一時,此處用一來舉例也可較易推論得知是一月,因一般郵戳中也甚少會使用到一時此數字的)、臨川戳滙南昌,背有南昌、卅六年一月二日、NANUHANG戳兑付。

圖2.JPG



(圖3)同上版式國幣滙票,貼寶塔圖滙兑印紙伍仟圓10枚共伍萬圓,銷郵政儲金、卅五年十二月卅一日、一月、宜豐戳滙南昌,背有南昌、卅六年一月三日、NANUHANG戳兑付。

圖3.JPG



(圖4)為30.iv.22日/60.000x100版式國幣滙票,貼寶塔圖滙兑印紙壹仟圓,銷郵政儲金、卅五年十二月廿七日、一月、高安戳滙南昌,背有南昌、卅五年十二月三十日、NANUHANG戳兑付。

圖4.JPG



(圖5)為乙種節約建國儲蓄劵存根伍圓,銷郵政儲金、三十一年十二月廿二日、一月(此處一同樣代表帳務月份一月,而非時間一時)、洋縣戳。

圖5.JPG



(圖6)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伍佰圓,銷江西、三十年一月十八日雩都戳,旁另有郵政儲金、三十年一月十八日、一月(此處一同樣代表帳務月份一月,而非時間一時)、雩都戳。

圖6.JPG



(圖7)為郵政儲金滙業局發行的節約建國儲蓄劵伍仟圓,銷郵政儲金、卅七年一月三十日、二月(此處二即是代表帳務月份二月,而非時間二時,此處用二來舉例也可較易推論得知是二月,因一般郵戳中也甚少會使用到二時此數字的)、淳安戳。

圖7.JPG



(圖8)為撥款通知,銷江蘇、卅六年二月廿五日、3月(此處3即是代表帳務月份3月,而非時間3時,此處用3來舉例也可較易推論得知是3月,因一般郵戳中也甚少會使用到3時此數字的)、青浦戳。

圖8.JPG



(圖9)為請領協款清單,銷江蘇、卅六年一月十五日、1月(此處1同樣代表帳務月份1月,而非時間1時)、江灣(甲)戳。

圖9.JPG



(圖10)為請領協款清單,銷MIAOONEN、卅六年一月十三日、1月(此處1同樣代表帳務月份1月,而非時間1時)、廟鎮戳。

圖10.JPG



(圖11)為請領協款清單,銷江蘇(上海)、卅七年一月卅日、2月(此處2即是代表帳務月份2月,而非時間2時,此處用2來舉例也可較易推論得知是2月,因一般郵戳中也甚少會使用到2時此數字的)、高橋鎮戳。

圖11.JPG



(圖12)為村鎮信櫃經收郵件應得酬金及津貼單,銷久隆鎮、三十四年一月廿二日、1月(此處1同樣代表帳務月份1月,而非時間1時)、KIULUNOOHEN戳。

圖12.JPG



由上項介紹可得知,跟「錢」儲滙有關的郵政單據,其上所銷郵戳內中格除(年月日)日期之外,不論是在(年月日)日期左側或右側的另一個數字,即是代表帳務月份並非時間,話雖如此除實物証明之外,但口說無憑是否有更正式的、官方等資料可資佐証?如此才更有公信力,查証了三十四年七月修訂出版的「郵政綱要小款滙兌辦事細則」一書內記載,其「第十九條–開發小款匯票之帳務月份,為便於清理起見,凡在每一帳務月份內所開之小款匯票,應用發匯日戳將該帳務月份之月數在票上顯示,其式樣如下﹕(附圖),關於發匯日戳上顯示帳務月份之數字,必須處處正確,此點極關重要,應加注意,尤以對於每一帳務月份之第一日及末日為最。此外發匯日戳並須每次清晰加蓋(圖13)。」,(圖14)為其附圖郵戳放大圖,可見清楚註明為帳務月份。

圖13.JPG


圖14.jpg



另查証了三十四年七月修訂出版的「郵政綱要國內普通匯兌辦事細則」一書內記載,其「第三十條–發匯帳務月份之顯示,為便於清理起見,凡每一帳務月份內所發之匯票,應將該帳務月份之月數在所蓋發匯日戳內顯示之,其式樣如下﹕(附圖),所有於發匯日戳內顯示帳務月份之數字必須正確,此點極關重要,應特加注意,而於每一帳務月份之首日及末日尤應留意。此外發匯日戳每次務須清晰加蓋(圖15)。」,(圖16)為其附圖郵戳放大圖,可見清楚註明為帳務月份。

圖15.JPG


圖16.jpg



上項二册郵政官方出版書籍,均不約而同的在書內註明並附郵戳圖,均註明該類郵戳「中格除(年月日)日期之外,不論是在(年月日)日期左側或右側的另一個數字,即是代表帳務月份並非時間」,至此二册書籍為証,算是很清楚的得知該類郵戳的使用特性,跟一般普通郵戳有很大的區别之處,此也是用在跟「錢」儲滙,相關郵政單據上的特殊郵戳,該類郵戳也確是民國郵戳中的特例了。



参考資料﹕「郵政綱要小款滙兌辦事細則」一書


「郵政綱要國內普通匯兌辦事細則」一書


                               2012.2.13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東方郵報第347期內(2012.2.29日出版)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本帖最后由 夏大緯1 于 2015-5-24 08:21 编辑

由明片來驗証郵史~

從長江郵路寄遞的早期片封夏大緯


封翁先生於「今日郵政」560期起連續7篇文章,談及「重慶開埠前後以及早期郵船入川的故事」,考証郵史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將當年那段塵封歴史重新公諸於讀者面前,唯一稍覺美中不足之處,乃是欠缺一些實物郵品加以佐証,個人機缘巧合收集了一些相關郵品,倒是可兹補強及呼應此段郵史典故,因此斗胆貿然下筆為文附驥其後。


個人收藏有一組清末時期印製的長江風光實寄明信片,均為同一外國人仕在同一天使用寄遞到英國,全組共有8張除正面印刷有各種不同長江風光圖外(該組明片可能為不同時間所印製或是採分批印製方式而組成,因曾見有不同長江風光圖,且背面印刷的邊框顏色也見有不同顏色存在,至於先後倒底印製有多少種圖案或張數則不得而知),早期個人購買時主要是看上其背面的印刷,其背面為民間私下仿製大清二次片的模式,印刷有相當類似大清二次片的太極邊框、花飾及文字等,顯得相當特殊乃是收集大清明信片之外,可附帶收集的範圍因此購入,並非是看上其正面印刷的長江風光圖案,閱完封翁先生所寫郵文,意外發現當年誤打誤撞購入的該組8張明信片,有甚多之處可資佐証補充該段郵史。


A、封翁先生在562期P.18頁中提及「外國人常稱我國的長江為揚子江(Yangtze  River)」,(圖1箭頭處)該明信片所印製的說明即稱為揚子江,但英文拼音名稱最後二字則稍有不同拼為(Yangtse),証明在清末時期確是稱之為揚子江,至於到何時才更改為「長江」,則還待考証。

長江郵路片001.jpg



B、在今日郵政560期P.24頁中則提及1892年1月15日赫德總稅務司所下通令內容有「關於重慶開放通商以及在宜昌至重慶之間,行船限用華式船隻,前經於1891年5月4日以第541號通令周知在卷」,(圖2、3、4、5)明片則可見行駛於長江中的各式華式船隻,見証了當時清末時期所謂的華式船隻,只是以簡單的風帆及人力划槳的方式來行進,此種克難原始的方式其辛苦可想而知。

長江郵路片002.jpg


長江郵路片003.jpg


長江郵路片004.jpg


長江郵路片005.jpg



C、在今日郵政560期P.25頁中則提及「宜昌以上由於危灘、急流、峽谷之險,一向是船舶難行的所謂蜀道天險,也為四川與境外形成天然的阻隔」,(圖6)明片則可見行駛於長江激流中的華式船隻,其波濤兇湧觸目驚心可見兇險,完全憑藉許多人力划槳前進,難怪在早期時遇上大小激流或觸礁等情況,經常有船隻翻覆或沉沒的情況發生,而遇上枯水期或淺灘、逆流時,則如(圖7)明片中所顯示靠岸邊的縴夫人力拉扯向前邁進,這些恐都是現代郵人所無法想像的,但經由上列的明片則可真實呈現,並見証當年運輸作業的困難及艱辛,實非外人所能眞實體會的。

長江郵路片006.jpg


長江郵路片007.jpg



D、在今日郵政562期P.21頁中則提及英商立德在「1899年再打造三艘汽艇均為木造的,分別命名為皇家木山鷸(H.M.S.Woodcock)、皇家木天鷚(H.M.S.Woodlark)和先驅者(Pioneer)號,後者並且是一艘裝著明輪式的推進器,這些木造的汽動船艇,勉強可以符合(重慶章程)的規定,雖非(華式)但也不是一般的(洋船),應無違礙問題。」,(圖8)明片即為上項郵文中所提及的先驅者(Pioneer)號,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己改名為皇家金夏沙號(H.M.S.KINSHA),是否為配合其餘二艘皆冠有(皇家)字樣來開頭,因此不久之後即改名如此才能一致?是否如此不得而知還待查証,但由該明片除見証了該船百年前的真正面貌外,且跟當時行駛於長江上的華式船隻相比,確是有著天壤之別,難怪之前引起當時沿途船民和商人的激烈抗爭,華式船隻是無法與其競爭的,雖然在當時成功的阻擋了洋商的進入重慶,但相對的也阻隔了重慶可較早邁向繁榮及進步,得失之間的抉擇在當時來說很難說誰對誰錯。

長江郵路片008.jpg



(圖1至圖8)的明片均為同一外國人仕,在同一天使用寄遞到英國,其背面分別貼用二種不同郵票來寄遞,(圖9)貼大清蟠龍貳分郵票貳枚,銷重慶1912年7月22日戳經宜昌1912年7月29日戳、北京1912年8月4日戳及北京1912年8月5日法國客郵戳寄英國倫敦,(圖10)貼大清蟠龍叁分郵票壹枚、大清蟠龍壹分郵票加蓋中華民國壹枚,銷戳使用情況完全同上,該組明片雖在清末時期所印製,但真正使用却在1912年(民國元年),由於當時民國才剛創建不久,因此寄信人分別採用二種不同方式來貼郵票,可謂匠心獨具意義不同,如(圖9)均貼用大清郵票代表著大清的結束及末期的使用,而(圖10)則混貼大清及民國二種郵票,代表著新舊的交替和朝代的更換,且該組明片均由長江上遊的重慶寄出,順流而下到達宜昌,因寄信人在明片上均註明有「經西伯利亞」字樣,因此由宜昌開始改走陸路,到達北京後再經由西伯利亞火車轉寄英國,如明片上未註明「經西伯利亞」字樣,則可能採取一路順流而下的方式,直到上海後再經由輪船轉寄英國,在大清郵政官局1897年正式開辦前,由重慶寄出貼大清郵票的片封可謂罕少,此種情況在官局開辦之後稍有改善,但重慶郵局如同封翁先生在今日郵政565期P.50頁中所言,「直到1906年重慶才有正式專管郵務的郵政局長,之前均由海關稅務司兼管而以」,可見郵政業務較未重視及推廣,相對其存世數量也就格外珍罕稀少,此種情況恐延續到民國初期之後,後因較新式的船隻可逆流而上抵達重慶,並且船隻及航班的逐漸增加,除可改善及加快運輸作業,並因而陸續增加其與外界的聯繫需求,經由上項的措施刺激之下,相信由民初開始己逐漸陸續改善,但在清末至民初的此段時間,經由重慶寄出的存世片封,還是彌足珍貴且稀少的。

長江郵路片009.jpg


長江郵路片010.jpg



長江沿途的各通商口岸在大清郵政官局1897年正式成立前,即己紛紛發行各種書信館郵票,但其中僅四地區另外還有發行明信片,個人因主集大清明信片之故也附帶涉獵收集部份書信館明信片,除上海發行甚多種類片封簡且較常見外在此不再介紹,現僅簡略介紹其他三地區所發行的明信片如下:


(圖11)為鎮江書信館於1894年10月第一次發行,棕色印刷的鎮江塔圖壹分明信片,該片據聞於1894年10月4日首日發行,(圖11)片銷鎮江書信館1894年10月11日戳,距離首日發行日期甚近。

長江郵路片011.jpg



(圖12)為鎮江書信館於1895年4月第二次發行,藍色印刷的鎮江塔圖壹分明信片,銷鎮江書信館無日期戳,鎮江書信館前後只發行過上述二種明信片。

長江郵路片012.jpg



(圖13)為九江書信館於1895年發行的江帆寶塔圖半仙明信片,銷九江書信館1896年4月3日戳,九江書信館只發行過此一種明信片。

長江郵路片013.jpg



(圖14)為重慶書信館於1894年2月第一次發行,江橋喚渡漁舟送鯉圖2分明信片,銷慶重信局1895年8月20日戳,此戳即是中文錯刻為「慶重信局」者。

長江郵路片014.jpg



(圖15)為重慶書信館第二次發行的江橋喚渡漁舟送鯉圖2分加蓋改值成壹分明信片,銷重慶信局1896年6月26日戳經宜昌信館1896年7月4日戳(圖15箭頭處,因紫色油墨且銷蓋墨色甚淡較不清楚)、漢口書信館1896年7月9日戳,寄上海背有上海書信館1896年7月12日到達戳,重慶書信館前後只發行過上述二種明信片,(圖15)片即是標準的沿長江一路順流而下直達上海,且沿途郵路均銷有過路郵戳可資考証,前後郵程共計17日,在當年的十家書信館中,重慶書信館雖位處於長江的上游交通不便,却也能突破困境打下一片江山,足証英商立德的「霸氣和野心」才能讓重慶書信館有此佳績,雖然商人是以利益掛帥為前提,並非真正有心服務大衆,但也因而創造及留存下十家書信館的郵票及片封簡,可供後人考証及收藏,而上項所介紹的三地區書信館明信片,均屬長江沿途通商口岸所發行的,經由明信片所印刷的圖案、銷蓋的郵戳、郵資的名稱及金額等不同,也可讓我們大致了解各書信館的特色及差異之處,在大清郵政官局於1897年正式成立後,各地書信館即停止營運了,目前只能經由這些百多年前的存世郵品,才能一睹其盧山真面目及當時的情況。

長江郵路片015.jpg



大清郵政官局於1897年正式成立後,並於1897年10月1日開始發行清一次明信片,隨後陸績發行多次明信片,大清郵政官局成立後除立即直接取代了原先各地書信館的運作外,對經由長江運送的郵路可算是相當的重視,在清一次片發行後到之後發行的各次明信片,均有存世郵品跟長江郵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現僅舉例介紹如下:


A、長江上游地區(重慶-宜昌)


(圖16)為清三次片加貼蟠龍壹分及貳分郵票各壹枚(貳分為異色票),銷四川綿州己酉二月十三日戳(1909年3月4日)經重慶1909年3月9日戳(年份僅用9來代替)、漢口1909年3月25日斷框戳、北京1909年3月27日戳(年份僅用9來代替)及北京1909年3月28日法國客郵戳寄英國,該片先由四川綿州經陸路到達重慶後,即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漢口,因寄信人在明片上註明「經由西伯利亞」字樣,在到達漢口後改走陸路到北京,再經由西伯利亞火車轉寄英國。

長江郵路片016.jpg



(圖17)為清四次加蓋中華民國双片,加貼蟠龍叁分及壹角郵票加蓋中華民國各壹枚,銷重慶元年六月24日戳經漢口1912年7月3日戳、奉天1912年7月7日戳,掛號寄德國布萊梅港市1912年7月18日到達戳,再改寄Mellenfach 1912年7月20日到達戳,該片由重慶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漢口後,同樣因寄信人在明片上註明「經由西伯利亞」字樣,在到達漢口後改走陸路到達奉天後,再經由西伯利亞火車轉寄德國,且該片除為清四次加蓋中華民國片之外,加貼的也是清蟠龍加蓋中華民國郵票,可謂互相輝映難得巧配,並在民國元年六月掛號實寄,因該片約在4月20日左右才發行,六月使用日期也甚早且為完整的實寄國外掛號双片更是少見,並經由重慶寄出者也是少見,可謂集衆多特點於一身,該類完整實寄掛號双片存世數量約在5-10件左右

長江郵路片017.jpg



B、長江中游地區(宜昌-漢口)


(圖18)為清三次片加貼蟠龍壹分及貳分郵票各壹枚(貳分為異色票),銷宜昌1907年12月21日戳(年份僅用7來代替)經漢口1907年12月25日斷框戳,寄蘇格蘭有1908年1月21日到達戳,該片由宜昌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漢口後,同樣因寄信人在明片上註明「經由西伯利亞」字樣,在到達漢口後改走陸路到北京(雖未見北京過路戳,但相信大都是先到北京再轉寄的),再經由西伯利亞火車轉寄蘇格蘭。

長江郵路片018.jpg



(圖19)為清四次片加貼蟠龍壹分及貳分郵票各壹枚,銷宜昌1910年10月10日戳經漢口1910年10月13日戳、北京1910年10月15日戳寄德國柏林,該片由宜昌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漢口後,該片寄信人雖未註明「經由西伯利亞」字樣,但大清郵局還是在該片到達漢口後採取改走陸路到北京,經由上項郵戳証明由漢口到北京只需二天時間可謂相當快速,且經由西伯利亞火車轉寄國外較海運到達時間也較快,因此該片最後應該還是經由西伯利亞火車轉寄德國,另該片由宜昌寄出時所銷蓋的郵戳日期為1910年10月10日,正好是3個數字10湊在一起,算是相當趣味難得。

長江郵路片019.jpg



C、長江下游地區(漢口-九江-蕪湖-南京-鎮江-上海)


(圖20)為清一次片加貼蟠龍肆分郵票壹枚及法國客郵拾生丁郵票壹枚,銷漢口1900年5月13日戳經上海1900年5月19日戳及上海1900年5月21日法國客郵戳寄印度,經印度TUTICORIN 1900年7月9日戳寄TIRUVALLUR 1900年7月11日到達戳,該片由漢口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後,經由上海法國客郵局轉寄印度。

長江郵路片020.jpg



(圖21)為清一次片加貼蟠龍壹分郵票貳枚及貳分郵票壹枚、法國客郵拾生丁郵票壹枚,銷漢口1901年5月27日戳經上海1901年5月30日戳(不清楚)及上海1901年6月3日法國客郵戳,寄德國漢堡1901年7月8日到達戳,該片由漢口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後,經由上海法國客郵局轉寄德國,(圖20、21)片在寄遞時因大清郵局在當時還未參加萬國郵盟,且未與各國簽訂郵務協定,寄往國外的明信片除須貼足我國寄國外郵資肆分外,集中到達上海轉口時,再由上海郵局代為加貼符合萬國郵盟承認的國際郵資後,才轉交上海之各客郵局轉寄國外,後為減輕上海郵局集中加貼郵票之繁瑣工作,1897年12月14日郵政通札第4號節稱:「寄往國外郵件應貼之外國郵票,向多集中上海郵局辦理,工作繁重,而事無必要。此後各郵局應各自購備香港及日本郵票,貼在當地收寄之關員或公衆郵件上。所支費用准予出帳。上海郵局即自1898年1月1日起逐漸停止此項貼票義務。」,如此1898年1月1日起各郵局即自購備香港及日本郵票,如有寄國外信件在當地即先行加貼郵票,再經由上海直接轉寄國外,此種情況一直持續至大清郵政陸績與各國簽訂郵務協定後才得以改善,簽約後經由簽約國所轉寄的信件,可不再加貼簽約國的郵票了,此點對大清郵政而言,不論是金錢上、外交上都是一大突破及福音。

長江郵路片021.jpg



(圖22)為清二次片加貼蟠龍票半分貳枚及貳分壹枚(貳分為錯色票),銷漢口1902年1月27日戳經上海1902年1月30日戳、上海1902年1月31日法國客郵戳寄瑞士伯恩,該片由漢口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後,經上海法國客郵局轉寄瑞士,該片因大清郵政在1900年2月3日最先跟法國簽訂郵務協定,且自1902年1月1日起經由法國客郵局轉寄國外的信件,可不用再加貼法國客郵寄國外郵資,(圖22)片在1902年1月27日寄遞,即是簽约生效後的初期使用案例,經由法國客郵局轉寄國外,己不用再加貼法國客郵郵票了。

長江郵路片022.jpg



(圖23)為清二次片加貼蟠龍郵票壹分壹枚,銷漢口1905年4月29日戳經上海1905年5月3日戳、上海1905年5月4日日本客郵戳,寄日本大阪有大阪難波明治38年(1905年)5月9日及大阪1905年5月9日二個到達戳,該片由漢口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後,經由上海日本客郵局轉寄日本。

長江郵路片023.jpg



(圖24)為清二次片加貼日本五厘、壹錢、四錢加蓋支那客郵郵票各壹枚,銷漢口1906年9日29日日本客郵戳經上海1906年10月2日日本客郵戳,寄青島1906年10月6日德國客郵戳到達,該片由漢口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後,經由上海日本客郵局轉寄青島,該片除貼日本客郵郵票由漢口日本客郵局,經日本上海客郵局轉寄青島德國客郵局外,且沿途經由長江內河船運、再轉黄海外洋輪船海運,此二段內河轉外洋的不同船運過程情況均較為特殊,可見客郵局在大清時期的勢力龐大及喧賓奪主,可完全不經由大清郵政處理而單獨運作,唯一可稍覺欣慰的是不論其是否僅借用清二次片來使用,但寄信人還是使用了大清的壹分明信片郵資,此壹分郵資也是大清明信片在國內各地寄遞的國內郵資,該片雖完全未經由大清郵局處理,但也算是繳納了大清明信片在國內使用應付的郵資。

長江郵路片024.jpg



(圖25)為清二次片加貼蟠龍壹分及貳分郵票各壹枚,銷漢口1907年10月26日斷框戳經上海1907年10月29日戳,寄美國經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港市1907年11月25日戳,寄堪薩斯州1907年11月30日到達戳,該片由漢口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後,應是經由上海日本客郵局(片上有一個不清楚的日本客郵局戳)轉寄美國。

長江郵路片025.jpg



(圖26)為清二次片銷孤嶺1902年8月2日戳經九江1902年8月3日戳,寄漢口到達戳不清楚,該片由孤嶺經陸路到達九江後,較特殊的是沿長江逆流而上到達漢口,惜到達戳不清楚無法知道正確到達時間,一般均為順流而下居多、逆流而上的片封似乎較為少見。

長江郵路片026.jpg



(圖27)為清一次片銷孤嶺1899年10月5日戳經九江1899年10月6日戳,寄上海1899年10月8日到達戳,該片同樣由孤嶺寄出經陸路到達九江後,沿長江順流而下直達上海。

長江郵路片027.jpg



(圖28)為清一次片加貼蟠龍郵票壹分壹枚,銷江西九江丙午二月二十六日(1906年3月20日)戳經上海1906年3月23日戳、上海同日日本客郵戳,寄日本岐阜縣明治39年(1906年)3月28日到達戳,該片由九江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後,經由上海日本客郵局轉寄日本。

長江郵路片028.jpg



(圖29)為清一次片加貼蟠龍郵票壹分壹枚,銷江西南康府丙午三月三日(1906年3月27日)戳經江西九江丙午三月四日(1906年3月28日)戳、上海1906年4月2日戳及上海1906年4月4日日本客郵戳,寄日本岐阜縣明治39年(1906年)4月9日到達戳,該片由江西南康府經陸路到達九江後,再經由九江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後,經由上海日本客郵局轉寄日本。

長江郵路片029.jpg



(圖30)為清三次片加貼蟠龍貳分郵票貳枚,銷江西南昌府丁未十月十二日(1907年11月17日)戳,經九江1907年11月20日戳、上海1907年11月23日戳及上海1907年11月28日法國客郵戳,寄德國1907年12月20日到達戳,該片由江西南昌府經陸路到達九江後,雖該片寄信人在明片上註明「經由西伯利亞」字樣,但大清郵局可能考慮九江距離上海較近,因此還是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後,再經由上海法國客郵局轉寄德國。

長江郵路片030.jpg



(圖31)為清一次片銷上海1900年4月16日戳,經九江1900年4月19日戳寄江西南康府,該片由上海沿長江逆流而上到達九江後,再經由陸路轉寄江西南康府,不論是(圖30)的由九江順流而下到上海或(圖31)的上海逆流而上到九江,寄遞時間前後大致均在4天左右,時間上似乎並没有明顯太大差異,但目前所見逆流而上的案例却似乎較為少見,也許並非是順流或逆流的問題,而是各城市的繁榮情況及當地寄信人數的多寡比例不同,而讓人錯覺誤會逆流而上的片封較少見,其實真正原因要跟各城市的繁榮與進步有很大關係,對外的連繫與需求增加,自然會有大量通訊的需求與必要性,相信此點才是左右存世片封多寡的真正原因。

長江郵路片031.jpg



(圖32)為清二次片加貼蟠龍郵票壹分叁枚,銷蕪湖1905年10月23日戳經上海1905年10月25日戳、上海(17)10月25日(17為戳號並非年份)二個戳,上海1905年10月26日法國客郵戳寄英國倫敦,該片由蕪湖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後,經由上海法國客郵局轉寄英國。

長江郵路片032.jpg



(圖33)為清一次片加貼蟠龍肆分郵票壹枚、法國客郵拾生丁郵票壹枚,銷南京1900年5月13日戳經上海1900年5月14日戳、上海1900年5月16日法國客郵戳,轉交法國1900年5月17日No.1輪船戳,寄德國1900年6月18日到達戳,該片由南京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後,經由上海法國客郵局轉交法國輪船寄德國,一般經上海轉寄國外的片封雖經輪船轉寄各國,但並非每件片封上均銷蓋有輪船戳,該片銷蓋有相當清楚的法國No.1輪船戳較為少見。

長江郵路片033.jpg



(圖34)為清一次片加貼蟠龍壹分及貳分郵票各壹枚,銷江蘇南京丙午十月二十九日(1906年12月14日)戳經上海1906年12月17日戳、上海1906年12月18日法國客郵戳,寄德國漢堡1907年1月21日到達戳,再轉寄Beichencach 1907年1月26日到達戳,該片由南京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後,再經由上海法國客郵局轉寄德國。

長江郵路片034.jpg


文長移下頁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圖35)為清二次片加貼蟠龍郵票肆分壹枚,銷南京1902年12月13日戳經上海1902年12月15日戳、上海同日法國客郵戳寄英國倫敦,該片由南京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後,再經由上海法國客郵局轉寄英國。

長江郵路片035.jpg



(圖36)為清四次加蓋中華民國片銷江蘇南京元年十月初二戳及南京NO.9信櫃戳寄上海,該片由南京沿長江順流而下寄上海,惜未見上海到達戳。

長江郵路片036.jpg



(圖37)為清二次片銷上海1901年5月2日戳寄南京1901年5月4日到達戳,該片由上海沿長江逆流而上寄南京。

長江郵路片037.jpg



(圖38)為清二次片銷上海1901年5月25日戳寄南京1901年5月27日到達戳,該片同樣由上海沿長江逆流而上寄南京,(圖37、38)應為同一人在不同日期寄遞,寄遞時間前後共3天均相同,經由比較逆流而上的時間似乎比順流而下的時間多一天,還是此二片並未經長江船運而是改走陸路運送,因此時間上較慢一些,但似乎很難經由明片來確定是否如此。

長江郵路片038.jpg



(圖39)為五色旗片加貼帆船郵票叁分壹枚,銷鎮江府1914年12月1日戳經上海1914年12月2日戳經上海1914年12月2日戳寄德國柏林,該片由鎮江府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上海後,再經由輪船轉寄德國。

長江郵路片039.jpg



(圖40)為清二次片銷上海1901年6月7日戳寄鎮江,該片由上海沿長江逆流而上寄鎮江,惜鎮江到達戳不清楚無法得知正確到達日期。

長江郵路片040.jpg



由上項實寄片的簡單介紹及歸納分析,可大略綜合得知沿長江上、中、下游寄遞的情況,經由存世實物的多寡可大略得知,似乎一般實寄片封還是以長江下游寄遞者為主且多、中游者己漸少、上游則更是稀少,且以沿長江順流而下寄遞者似乎為多,逆流而上者相對要少許多,且逆流而上者也以長江下游為多、中游較少、上游者則更少見,此種情況似乎也可反應出當時不論是因地利、交通等關係,或因被迫開放通商口岸的關係,長江下游的城市確是較早跟國外互動往來及接觸外國商人、軍人等外國人仕,之後沿長江逆流而上陸續被外國勢力逐漸入侵我國內陸,此點也是影響上項存世片封數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另長江中、上游的逆流而上船運作業,尤其是上游地區由於早期船隻採人力划槳方式逆流而上相當困難,可能改採另外陸運郵路來代替,直到有較先進的輪船出現大概才停止,個人對郵路較少研究,且本篇介紹主要是以長江上、中、下游的寄遞為主要目標,對其他郵路方面則未再深入探討及介紹,許多未再深入的部份可留待對郵路有專研的郵友來解答,本篇僅提供給郵友做一簡單的参考。


該篇全文原刊登於2006.8.20日出版的「今日郵政」第584期內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明信片報
夏大緯


近期在華郵網上看見郵友發行「明信片報」,台灣早期也曾發行過此類明信片報,另想起早期台灣單維恆郵友,曾跟我交流探討清片郵事,後寄贈我一批大陸之前發行的「明信片報」,事隔多年單兄已久未連絡,據說已担任律師工作,甚為忙碌對郵事己暫擱一旁了,除回憶起此段往事之外,也証明此種明信片報在之前大陸也曾發行過,現隨即找出介紹如下﹕


(圖1)為1992年石舫15分片,銷浙江绍兴、1993.5.1.8.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創刊號內容。

圖1a.jpg


圖1b.jpg



(圖2)為1992年石舫10分片,銷浙江绍兴、1993.6.1.18.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第二期內容。

圖2a.jpg


圖2b.jpg



(圖3)為1992年石舫15分片,背印明信片報第三期內容。

圖3a.jpg


圖3b.jpg



(圖4)為1992年石舫10分片,銷浙江绍兴、1993.8.1.8.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第四期內容。

圖4a.jpg


圖4b.jpg



(圖5)為1992年石舫15分片,銷浙江绍兴、1993.9.1.8.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第五期內容。

圖5a.jpg


圖5b.jpg



(圖6)為1992年石舫15分片,銷浙江绍兴、1993.10.1.15.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第六期內容。

圖6a.jpg


圖6b.jpg



(圖7)為1992年石舫10分片,銷浙江绍兴、1993.11.1.8.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第七期內容。

圖7a.jpg


圖7b.jpg



(圖8)為1992年石舫10分片,銷浙江绍兴、1993.12.1.8.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第八期內容。

圖8a.jpg


圖8b.jpg



(圖9)為1992年石舫15分片,銷浙江绍兴、1994.1.1.8.3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總第9期內容。

圖9a.jpg


圖9b.jpg



(圖10)為1993年石舫10分片,銷浙江、1994.2.1.8.、甲3、绍兴戳,背印明信片報總第10期內容。

圖10a.jpg


圖10b.jpg



(圖11)為1993年石舫15分片,銷浙江绍兴、1994.3.1.17.19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總第11期內容。

圖11a.jpg


圖11b.jpg



(圖12)為1993年石舫10分片,銷浙江绍兴、1994.4.1.17.26312000戳,背印明信片報總第12期內容。

圖12a.jpg


圖12b.jpg



我只收到此12張明信片報,該明信片報到底共發行多少期就不清楚,還待了解的郵友補充介紹,讓此段郵史留下一個完整記錄。


                           2015.5.24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一戰前後郵路官片
夏大緯


田進福先生先後在清清網及延陵郵刊,介紹多篇有關一戰時期的郵路片封,經由郵文的介紹,此類片封頓時受到郵人的重視,拍賣也創下高價成交的記錄,可見有系統、一系列、言之有物的介紹,均能引起郵人的共鳴及做為收集的依據和指南,之前陳文翔先生一系列西伯利亞郵路的介紹,同樣也帶動起研究及收集相關郵品的風潮,上項兩例均再次証明大清至民國的郵品中,還是有著甚多待開發及研究的題材,等著郵人去發掘及介紹,並非是没有好的題材,只看郵友有無慧眼識璞玉而已。


根據田先生對一戰前後郵路的說明「自民國成立後,中國往歐洲主要郵路以經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為主。這全賴中國三條主要鐵路幹線﹕天津至上海的津浦鐵路、北京至漢口的京漢鐵路及北京至奉天的京奉鐵路。往歐的鐵路運輸比海運更是便宜快捷,所以中國郵政樂於選用鐵路運郵。但自1914年7月28日歐戰爆發,俄國成為其中一主要参戰國,鐵路軍運頻繁,導致交通緊張,班次不穩。遠東地區往歐洲郵路因此起了變化,局部郵件經太平洋、美國、大西洋至歐洲本土。」。


對一戰郵路時期的區分,田先生也有說明如下「一戰爆發於1914年7月28日,結束於1918年11月11日。但是1917年11月7日俄國的十月革命後,俄國爆發內戰,致使西伯利亞鐵路幾乎癱瘓,促使中國郵政於1918年3月宣布寄歐郵件改由海路運輸。所以一戰郵路成因於一戰的爆發,卻止於俄國內戰。在時間上,個人籠統介定一戰郵路是以1914年8月中旬為起點,因德俄全面交戰於8月下旬,在開戰前夕,軍備運輸頻密,民用鐵路受阻仍無可避免,而十月革命後,俄國旋即陷入全國騷動,交通運輸不能正常運作,加上遠東地區部隊司令不服從中央,與俄共決裂,宣佈脱離中央,致使橫貫歐亞的西伯利亞鐵路中斷。故此,由1914年8月10日至1917年11月7日經海路往歐為一戰郵路郵品。」。


上項兩段田先生的說明,把一戰時期前後,原先經由西伯利亞鐵路運往歐洲的郵件,後改由海路運往歐洲,做了充份的說明讓郵人了解,因此特别在此轉載引述提供給郵友参考,而由存世實物來看一戰時期前後的郵品,還是以實寄封、私片等為主,真正用大清及民國時期的官片,來寄遞使用者還是為少數,個人主集大清及民國官片,閱上項介紹後也不免對其特别關注,近日找出幾件稍有特色的相關官片,一併介紹給郵友参考,算是湊個熱鬧共襄盛舉。


(圖1)為五色旗完整雙片貼帆船叁分票,銷太原府1914.7.16日戳、經北京1914.7.18日及北京1914.7.18日法國客郵戳寄意大利,回片未使用但同樣已先行加貼帆船叁分票一枚,由於民國三年三月中國己加入萬國郵盟,自同年九月一日公約生效日起,即停止使用客郵局居間運遞國際郵件,而與外國郵政可直接互換郵件,該片即是中國加入萬國郵盟後的初期,回片同樣加貼己預付了國際郵資,收件人如要回信,即可利用此回片寄回不需另再加貼郵資,該片印証了民國三年三月,中國正式加入萬國郵盟後,可與外國郵政直接互換郵件的案例(大清双片也有回片加貼郵票的情形,但因當時未加入萬國郵盟,郵資是不被國際承認的,因此加貼郵資等同白貼無效,如收件人要利用回片寄回,還需重新加貼該國寄中國國際郵資),另一戰是在1914.7.28日爆發,該雙片註明經西伯利亞郵路寄遞,因完整双片實寄的數量,一般來說較單片實寄要罕少許多,該片恐也是一戰要爆發前,較晚還在走西伯利亞郵路寄遞唯一的雙片案例。

圖1a.jpg



(圖2)為五色旗片貼帆船叁分票,銷韶州府三年七月卄六日戳,經廣州府同日戳寄德國,該片上未註明郵路,但因該片是在1914.7.28日一戰爆發前2日寄德國,當時一戰還未爆發,應還是走西伯利亞郵路為主,可惜除廣州府之外没有其他過路或經轉戳,不然即可得知及確定在一戰爆發前2天,西伯利亞郵路是否己受影響或己改走其他郵路了。

圖2.jpg



(圖3)為五色旗片貼帆船叁分票,銷成都府(四)四年二月廿三日戳、同日成都府(乙)戳,另有黎萬鑫信差戳及小戳,經上海1915.3.13日戳寄美國,該片除順長江而下一路到達上海後,因寄遞時一戰已經爆發,西伯利亞郵路已受阻,到達上海後即改走海路到美國,田先生郵文中有一封,同為成都府(四)四年六月三日戳掛號經上海,先到美國再寄英國的實寄封,該封因是掛號因此有到達戳,郵路就非常清楚可考,而(圖3)片雖並未掛號,但寄出的地點與年份均跟該封相同,應是同樣經由上海後即改走海路到美國,因此該片應即是田先生郵文中,標準的一戰郵路受阻經海路寄遞的案例。

圖3.jpg



(圖4)為帆船綠色壹分片貼帆船叁分票,銷福州城1916.7.27日戳、經福州府同日不清楚戳、天津1916.8.2日戳寄英國倫敦,背另有不清楚紅色信櫃戳及1916.8.23日收到私戳,該片所銷的福州城戳相當特殊,其年月日均較大為其特色,該片寄遞時一戰並未結束,應是先由福州走海路到達上海後,原本應在上海再走海路到美國後轉寄英國,但不知為何或是西伯利亞鐵路間斷又復通,該片確由上海經津浦鐵路到天津(有天津1916.8.2日過路戳可証明),再經由西伯利亞鐵路到英國,而田先生郵文中介紹有三片帆船肆分片,分别銷民國四年、五年廣東一帶地區戳,分别經特殊內陸郵路及正常的海路,到上海後再改走海路到德國或瑞士,而(圖4)片則是未走上海海路,還是走原先之前的西伯利亞郵路的案例。

圖4.jpg



上項介紹乃是閱讀完田先生郵文後,引述其內容而找出幾件個人收藏的郵品做為不同點綴,真正內涵豐富的郵文、郵品介紹,郵友還需多閱田先生所寫的相關多篇郵文才是正宗,個人對此原先並未研究更不專精,本文是否正確無誤或是有錯,還待郵友及田先生指正。



参考資料﹕田進福先生在清清網及延陵郵刊,所寫多篇有關一戰時期的郵路郵文


薛聘文先生所著「中國郵資」一書


                                   2009.11.8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東方郵報第288期內(2009.11.25日出版)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八國聯軍之役~

德國在華戰地郵政免付郵資軍郵片封
夏大緯


八國聯軍之役,德軍登陸塘沽不久,即於1900年8月9日於該地成立「凱撒德意志戰地軍事郵政」,9月3日於天津正式成立「戰地軍郵局」,其下分設「戰地軍郵站」,此種戰地軍郵站先後設立共10所,1901年8月31日撤銷軍郵局及9處軍郵站,最後1處軍郵站於1902年1月14日撤銷,1901年9月7日聯軍開始撤兵。


八國聯軍之役德國在華戰地軍郵初期(1900年9月3日~1901年8月31日)免付郵資,在這前後不到1年的時間內,銷有各種軍郵戳記的戰地軍郵實寄片封,包含了德國郵局發行的無面值各版軍郵明信片、大清明信片、印有當時各地風景、人物、事物的明信片及信封,本身就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情景、極具有其歷史價值、代表著那個時代的見証、相當難能可貴。


根據李東園先生在「中國集郵半月刊」上介紹,八國聯軍之役時,德國在1900年曾發行無郵花無面值軍郵明信片1種,發於各戰地軍郵局或軍郵站使用,印製極為簡單,片面銘款文字全印德文花體字,黑色印刷,最上一行為花體小字Deutsche  Reichspost(德國郵政),下行橫列大型花體字Feld–Post  Karte(戰地軍郵明信片),以下分列點橫線四行,備戰地軍人書寫姓名地址之用,此類軍郵明信片免費遞送,均不須加貼任何郵票,由軍部蓋章証明,即可蓋戳投遞。


軍郵明信片的介紹,除李東園先生在「中國集郵半月刊」曾有介紹1種外,似乎未見有其他郵刊記載,個人收集的此類軍郵明信片,除上述記載的1種之外,另有2種不同版式存在,因此提出介紹,希望能提供給大家共同來探討研究,個人收集的有3種版式存在,簡介如下﹕


A、第1版片–片上印刷文字為德文花體字(圖1)。

圖1.jpg



B、第2版片–片上印刷文字為德文正體字(圖2)。

圖2.jpg



C、第3版片–片上印刷文字為德文正體字,同第2版片但右下角處多一英文「V」字(圖3)。

圖3.jpg



D、客郵片–片上印刷文字為德文花體字,片上第2行未印Feld(戰地軍郵)字樣,右下角處印有「c.154.」數字(圖4),該片似為撤軍後使用,個人收集的為加貼德國在華客郵票,銷天津德國客郵戳,似乎未見不加貼客郵票者?如此不合乎「軍郵片」使用原則及定義,並非實際作戰時期使用的,應屬「客郵」性質而非「軍郵」,但同為無面值無郵資符誌片,在此一併介紹提供郵友參考。

圖4.jpg



除此3種版式軍郵片之外,不知是否還有其他版式存在?還待郵友們為文介紹,

國內所見此類郵文報導甚少,資料欠缺難尋無法考証,而原片又大多德文書寫更加

考証不易,相信錯誤之處在所難免,對各版軍郵片的考証,如各版軍郵片的首日使

用時間為何時?各版軍郵片的發行數量又各是多少?這些問題也還都是一團謎,事

隔90年時間,急待有心郵友共同探討解開這些謎團。


德國在華戰地郵政除使用上項軍郵片片,並配合使用2類軍郵戳如下﹕


A、戰地軍郵局使用的軍郵戳


單圈大圓戳,所在地為天津,1900年9月3日用至1901年8月31日,戳內文字「K.D.FELDPOSTEXPED.」為(凱撒德意志派遣野戰軍郵),「DES  OSTASIATISCHEN  EXPEDITIONS CORPS」為(東亞派遣軍部隊),戳內有日期無年曆,日期之左為星符,右為戳號有a、b戳2種(圖5)。

圖5.jpg



B、戰地軍郵站使用的軍郵戳


單圈小圓戳,1900年8月9日用至1902年1月14日,戳內文字「K.D.FELD  POSTSTATION」為(凱撒德意志戰地郵站),戳內下為局號、中為日期無年曆(圖6),戰地各軍郵站開設先後如下(圖7)。

圖6.jpg


圖7.jpg



另據李頌平先生所著「客郵外史」記載,「軍人免費郵件,亦有逕自向各地客郵局投寄者,封面或封底必須蓋上部隊之鈐印,以資識別。向戰地軍郵局投寄者,亦多蓋上部隊之鈐印,至在各軍郵站投寄者,則僅少數蓋上而已。」,說明軍郵片也可投寄各地德國客郵局寄出,銷蓋則為各地德國客郵局戳,並非軍郵局或軍郵站戳,目前留存於世的有甚多地名客郵局戳可資証明。


部份客郵局戳時至今日,根據實物發現跟以往郵刊記載略有不同,如青島前後使用的德國客郵戳共有8種,其中第7種「TSINGTAU–KIAUTSCHOU」有戳號單圈圓戳,有a、b兩種戳,李頌平先生所著「客郵外史」中記載為1903年後使用,個人收集的軍郵片銷1901年5月13日青島客郵a戳(圖8),可資証明1901年即開始使用,相信隨著新資料的發現及大家努力鑽研應該還有許多地方可以改寫,等待著我們去發掘。

圖8.jpg



李東園先生曾提及「軍郵明信片免費遞送,均不須加貼任何郵票,由軍部蓋章証明,即可蓋戳投遞。」,另李頌平先生也曾提及「軍人免費郵件,封面或封底必須蓋上部隊之鈐印,以資識別。」,都提及要軍部蓋章証明或蓋上部隊之鈐印,個人收集的軍郵片封,不論銷軍郵局、軍郵站或客郵局戳者,大多均有蓋上部隊之鈐印,甚少僥免,此類鈐記相信主要是証明為軍事郵件之用,各部隊刻用的圖案、文字均有所同,因此有甚多種類及型狀(請参考圖1至圖8即可得知),另除証明為軍郵之外,似乎也具有「檢查」之效果,有另1種意義存在。


德國在華戰地郵政除分發使用軍郵明信片之外,一般士兵也使用各種各樣的中外風景明信片、信封等來使用,做為報平安的家書或介紹曾到此一遊,除上述這些之外也有一些士兵拿大清第一、二次明信片來使用(這些士兵當時似乎有集郵的觀念或是因來到東方的中國、要用代表中國的大清明信片來寄,才有真正到此一遊的物証及做為來華的紀念品。),因此也留存一些當時曾使用過的大清一、二次明信片存世。


在1900年9月3日至1901年8月31日期間,軍郵免付郵資,且德軍已擁有及建立了軍郵局、軍郵站,多處並有德國客郵局存在,軍郵大多經由軍郵局、軍郵站直接寄出,部份郵件經由客郵局也是直接寄出,似乎並不需經由「中國郵局」、「他國客郵局」轉寄,超過1901年8月31日軍郵局、軍郵站都陸續撤銷了則在此限,另民間人士不經軍郵局、軍郵站投寄者,則又另當別論。


(圖9)為大清一次片銷1900年11月8日軍郵局a戳及長方型藍色軍隊檢查戳,寄德國1900年12月23日到達戳,該片即為寄信人借用大清一次片當做來華紀念。

圖9.jpg



除借用大清一、二次片來使用外,有些士兵還喜歡加貼上中國大清郵票,如此才更符合寄信規則,一般所見大多符合寄國外郵資,不是郵資貼得太少就是太多,少數標準則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其實軍郵是免付郵資,並不需要加貼郵票,更談不上要加貼大清郵票的。


(圖10)為大清一次片銷1900年11月10日軍郵局a戳及長方型黑色軍隊檢查戳,寄德國1900年12月24日到達戳,該片寄信人除借用大清一次片外並加貼大清蟠龍票半分、壹分、貳分3枚及蓋中國人名「張永升」圖章,甚為有趣相信主要是增加該片的趣味而以。

圖10.jpg



除借用大清片、加貼大清郵票外,還見有片封上銷大清郵戳者,在1900年9月3日至1901年8月31日這期間,且為軍郵性質銷蓋有部隊鈐印檢查戳者,銷大清郵戳的片封,想必也是純為增加趣味及紀念用途而以。


(圖11)為大清一次片銷1901年5月16日NO.2第2號軍郵站(北京地區)戳,寄德國1901年6月30日到達戳,該片除寄信人借用大清一次片外,片背上端還手繪彩色搧扇美女圖,所書寄信時間為1901年5月15日,而正面所銷北京郵政局1901年5月13日楕圓戳,為寄信人事前請求銷蓋做為紀念,或是5月13日購買該枚明信片時請求銷蓋的,真正寄信時間確是5月15日才是正確的,証明所銷北京郵戳並未具有實寄的意義存在。

圖11.jpg



德國在華戰地郵政免付郵資軍郵片封,值得探討研究的地方還有很多,個人提出的幾點假設,是否有錯還待方家指正,由於個人收集的郵品有限,也許有以偏概全之處,還望郵友們提供實物証明,將不勝感激,本文完成相當匆促,適逢公私兩忙之時,因此引証片封附圖不多,還請郵友們見諒,收集此類片封的郵友則不妨檢視收藏,看看是否有相同情形,証明個人的假設是正確的。


参考資料﹕李東園先生「中國集郵半月刊」


李頌平先生所著「客郵外史」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郵史研究第1期內(1991.9.20日出版)



附記﹔該篇郵文原刊登於1991.9.20日出版的郵史研究第1期內,此是「郵史研究」創刊的第1期,不知不覺「郵史研究」己於昨日(2月2日)出版第25期了,在第1期內另有袁静淵先生所寫「郵史會
二三事」做為補白之用,其內有2處地方提及個人,袁静淵先生已於1999.6.10日仙逝,看見此2段記載,惱中立刻憶及其平時的一言一語,因此特附記如下做為回憶,(夏大緯
現任台灣電視公司導播,是實力派人物,最近一次購進「大清信箋」三枚,太座又為他產下麟兒,真可謂之「雙喜臨門」。)、(會友夏大緯一向因工作關係,即很難與大家晤面,但這次為了郵史研究刊物發行,又適逢其嬌妻臨盆為他添了一位男嬰真是公私交逼,但在截稿的最後一刻,仍繳出了一篇長三、四千字的長稿,感人!會友獲悉決贈金瑣片為他的寶貝添福添壽。),當時個人正忙於連續劇錄影、加上太太生產,確是公私兩忙,後又承蒙各位會員關心及贈送金鎖片,如今小兒也已17歲就讀建國中學高二,個人也在工作31年半之後申請提早退休,可見時間飛逝、人事變遷頗大,在此農曆新年將屆之時,感觸特別深刻,舊年己逝、新的一年即將到來,預祝郵友在新的一年


平安健康!萬事如意!


                                  2008.2.3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金門馬祖氣象站
夏大緯


上個星期在大陸的行程,每晚在旅館都會上網看看第二天氣候如何,再決定明天需穿什麽服裝及需否帶雨傘,回台後近日下雨不停,雖說有助臺灣各地旱象解除、但外出不便總有些擾人,就讓人想到~中央氣象局臺灣地區最早於西元1885年開始於基隆、淡水、安平、打狗(今高雄)4海關及漁翁島(今澎湖)、南岬(今鵝鑾鼻)2燈塔實施有系統之氣象觀測,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於西元1896年起陸續設立測候所並於各地進行雨量觀測,至西元1905年已建立臺北、臺中、臺南、恆春、澎湖與臺東等6測候所並於78處進行雨量觀測,西元1938年,臺灣總督府並制訂「臺灣總督府氣象台」官制,逐步健全氣象業務。西元1945年臺灣光復,「臺灣總督府氣象臺」移交及改稱為「臺灣省氣象局」,當時所屬氣象機構計有氣象臺3處,測候所23處,尚有與其他機關合設之燈台11處,雨量站214處。


中央氣象局早於民國三十年在重慶成立,直屬行政院,民國三十八年隨政府遷台,民國四十七年將業務交由台灣省氣象局辦理,直到民國六十年七月才恢復建制,改隸交通部,主管全國氣象業務。該局置局長一人、副局長二人及主任秘書一人,並設有第一、二、三、四組、氣象科技研究中心和秘書、人事、會計、政風四室;另轄氣象預報、氣象衛星、氣象資訊、地震測報、氣象儀器檢校、海象測報及台灣南區氣象等七個中心,二十五個氣象站,三個氣象雷達站及一個天文站,分別掌理氣象、地震以及和氣象有關的海洋與天文業務;並蒐集全球氣象資訊,研判大氣變化,發布各種天氣預報及警報,以供全國民眾參考使用。


而在外島則設有氣象站,A.金門氣象站~民國877月謝信良局長向行政院提出「建立金門及馬祖氣象站計畫」。民國90年完成金門氣象站用地之取得與建築師評選工作,及預定地之鑽探及測量工作。民國916.4日完成新建氣象站之細部設計並取得建造執造。民國917.18日完成招標作業。民國918.5日在風雨交加中舉行破土典禮。民國931.15日在風和日麗中舉行落成啟用典禮。


(圖1)為金門氣象站官封貼12元郵資,銷金門、102.5.2317時、庚、山外戳限時寄中央氣象局。

圖1.jpg



.馬祖氣象站~1.中央氣象局於民國八十七年八月一日向交通部提報「建立金門、馬祖氣象站計畫(草案)」。2.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廿三日選定南竿鄉秋桂山為建站用地。3.交通部於八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函示:所陳「建立金門、馬祖氣象站計畫(草案)」業經核轉行政院核示「原則同意設站,該計畫並請照本院有關機關意見修正」。4.民國九十一年完成私人土地價購及公有土地撥用作業,並於九十一年十月卅一日發包興建。5.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落成,九十三年一月一日起開始進行觀測業務。


(圖2)為馬祖氣象站官封貼25元郵資,銷馬祖、102.5.2017時、甲、馬港戳,掛號寄中央氣象局。

圖2a.jpg


圖2b.jpg




參考資料﹕中央氣象局金門馬祖氣象站網頁


                              2015.5.25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