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edvardtin 于 2010-12-23 05:20 编辑

再談清「總包發售」片(下)      夏大緯



香港2009.7.25日INTERASIA  AUCTIONS  LIMITED拍賣,該期內有一專册是法 國龔文生 先生的明片郵集付拍,其中珍品甚多郵友的眼光都被吸引聚焦在這些珍品上,個人反而注意到第308號郵品,為清二次双片的回片,同樣在郵資符誌的左上方斜蓋有框「SOLD  IN  BULK」字樣,銷廣州1912.5.3日小圓戳寄Honglok(圖12),該片加蓋屬有框的短框,同樣証明加蓋的位置是在左上方且斜蓋、內頁回片不可能不加蓋或漏蓋,經由(圖10、11、12)3片實寄片的佐証,(圖1)片的真偽應該很清楚了。
1.jpg
由(圖1)片的延伸,同樣模式加蓋在清一次片及清二次單片上者,且收信人姓名相同者(圖13、14),其真偽同樣有疑義,雖然在中國郵票博物館藏品集清代卷中、日本水原 明窗 先生大清明片郵集中(上海加蓋),同樣有類似該片,個人認為可再探討研究,除此之外另見上海加蓋(圖15、16)、漢口加蓋(圖17)、天津加蓋(圖18),此3地區加蓋片之上也出現同(圖1)一樣的收信人姓名,是否同樣真偽有疑義?個人認為要先跟實寄片比對其加蓋字體、加蓋位置等,是否有差異不同再來討論,有些加蓋字體確是差異頗大頗值得懷疑,但有些只是郵商在原本僅為銷戳片,事後再其上加上人名,以便冒充實寄片可賣較高價格也是有的,但此類片集郵品的意味太濃、且怕跟(圖1)片牽扯不清,因此個人的小郵集內都排除在外没有放,個人前文中提及的「該32片即是經過多次汰弱換強,個人認為有問題的、品相差的都盡量過濾掉了,只保留新片、銷戳片(只保留純銷戳片、有寫姓名地址的銷戳片或集郵片都排除在外)、真正實寄片此3部份」,其真正的原因即在於此。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另總包發售片應是半價出售較有可能,且規定50片以上交寄,因此所見實寄片絕大多數背面均有印刷廣告文字,此點也是辨偽的方式之一,但確是有少數違反規定用手寫的實寄片存世,此點在個人所寫的郵文中有提及但並未附圖介紹,印像中個人也有但留存的影本資料,大多未影印背面而無法找出,勉強找出幾件介紹給郵友参考,(圖19)為清二次漢口加蓋片,銷漢口1907.12.19日戳寄當地,該片另見有相同日期、且寄同樣地址者,但背面為空白而(圖19)片背面確是有寫字,且提及總包發售字樣,是否背面文字是後寫的,郵友可再加以分析考証,(圖20)為清二次天津加蓋片,銷天津1908.3.16日戳寄膠州青島,有膠州戊申 二月十五日 (即1908.3.17日)不太清楚到達戳,該片背面手寫寄信日期為1907.3.15日應是筆誤,該片另較特殊的是加貼蟠龍2分郵資,個人認為應是寄信人誤認為寄青島郵資較特殊有關,或是其使用己非廣告性質,無法適用總包發售的寄遞方式,因而補貼郵資均有可能,同樣留待還在收集該片的郵友來探討,該片原是香港 黄玉培 先生珍藏,後不知由那位郵友購去了,另個人留存的影本資料中還找到一件類似片,但己不記得源流自何處,(圖21)為清二次天津加蓋片,銷天津1908.5.12日戳寄膠州青島,有膠州戊申 四月十七日 (即1908.5.16日)日較不清楚到達戳,同樣是加貼蟠龍2分郵資。
8.jpg
9.jpg
10.jpg
另總包發售片為5局加蓋,一般「總包發售」片均是在原加蓋地區使用,超過原加蓋地區使用是否還是屬有效範圍?是否有非5局之外的地區使用者,此點似乎未見有禁止規定,個人郵文中有介紹一片、為個人之前舊藏,(圖22)為清二次漢口加蓋片,銷長沙1912.12.10日戳,經漢口12月13日 戳、九江12月15日 戳,寄江西元年 十二月二十日 到達戳,此種特殊案例確是存在的,香港2009.7.25日INTERASIA  AUCTIONS  LIMITED拍賣,該期內有一專册是法 國龔文生 先生的明片郵集付拍,其中第265項郵品為清二次上海加蓋片(未見背面附圖,拍賣文字說明是由天津寄福州,一般天津加蓋均加蓋在左下角文字右邊,只有上海加蓋有加蓋在明片上中處,且由字型來判别也應是上海加蓋),銷烟台戊申 三月十一日 (即1908.4.11日)戳,經上海4月14日 寄福州,有福州1908.4.18日到達戳(圖23),後該片成交價含15%佣金為港幣16100元,可見特殊案例片的價格同樣特殊,另該期內第266項郵品有2件,其中一件為清二次上海加蓋片(同樣未見背面附圖,拍賣文字說明是由上海寄Poching,証明該加蓋是上海,其加蓋位置、字型跟圖23是同樣的),郵資符誌處未銷戳,在右下角處銷上海1908.4.14日戳,經長沙戊申 三月二十日 (即1908.4.20日),另有不清楚湖南XX戊申 三月二十六日 (即1908.4.26日)戳到達或是經過戳(圖24),後該組2片(含此片)成交價含15%佣金為港幣11500元,價格差别甚多一併提供給郵友参考。
11.jpg
12.jpg
13.jpg
    最後要談的則是由於目前「總包發售」片的價格已高,自然有人會動腦筋做一些偽片,己出現未使用但原本己印刷好廣告文字片,被人加上「SOLD  IN  BULK」字樣,或銷戳不清楚片、未實寄片重新補蓋郵戳等,(圖25)為清二次天津加蓋片背印廣告文字,銷濟南1913.4.24日(年月日較不清楚)寄當地,該片背面印刷的廣告文字中,有「濟南府、華豐洋行」字樣,看起來相當正常,但濟南郵戳其「濟南」中文兩字、「TSINAN」英文拼音,都跟民國初年時期一般濟南戳,不論是大字、小字等,字型都差異頗大幾乎完全不同,雖然在1913年時濟南郵戳,有一型的年月日是特别的細此點是符合的,但該郵戳邊框下半部及右邊,似乎有2次加蓋的情形(即原本下邊原有的郵戳邊框不清楚,事後又被新加蓋上一個,但無法完全遮蓋形成有双重及一上一下2個重疊邊框),更增加讓人懷疑其真實性,很有可能全部郵戳都是假的,未見實物由影本來看會有差異,尤其是很多地方由影本來判别是顯現不出來的,如郵戳墨色是新蓋或舊的、2個郵戳有部份重疊或郵戳與文字重疊,何者在上何者在下的層次問類、郵戳的壓痕輕重等,這些都是分辨真偽的方式之一,由影本來看是不準確的只能暫時存疑,個人也另見過同樣的「濟南府、華豐洋行」片,也銷似乎同樣的濟南1913.4.24日同一日戳寄當地,但因所見是黑白影本且圖片有縮小,無法確定郵戳是否完全相同,(圖25)片因上項幾種因素頗值得懷疑,且是否就是仿自該片也有可能,還期待更多的濟南實寄片出現,真相即可明朗及水落石出了,另即是一般「總包發售」片均是在原加蓋地區使用(即天津加蓋就在天津使用),但也確是有在非原加蓋地區使用的特殊案例存在,但此種案例相當罕見,尤其是目前造假的技術越來越高明,偽品也確是較早期為多,郵友還是不得不慎重提防,提防的方法及原則請参考個人書內的介紹,在此不再重覆介紹,其實有些有問題的片,己存在甚久的時間、且可能是早期郵商的傑作,個人早期曾看見一張新片而未買,後發現出現在2001.11.25日的SPINK拍賣,該期拍賣內有英國普萊斯德先生的明片專集付拍,後面另有一些附加的明片同時付拍,此部份應不是普萊斯德先生的郵品,其中有一項編號為3323片(圖26),說明為清一次未使用新片,但背面加蓋印刷文字說明在寧波、地址也是寧波(明片正面左下角也印刷有寧波地址字樣)寄上海,在郵資符誌處斜蓋「SOLD  IN  BULK」字樣,個人早期看見該片的左下角「寧波」字樣就放棄購買了,因為寧波並没有加蓋總包發售片,且該加蓋字體有疑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後該片成交價含15%佣金為港幣2300元,收集的過程中難免有「交學費」換經驗的記錄,如何交得少、甚至不交,就看每個人的學習態度、努不努力、有無多看郵刊(不是只有看,而是用心及體會文中的涵意,真正懂了才算有看),通常郵友捨得拿500元去買郵品,但要拿500元去買郵刊,就捨不得或覺得划不來,但如果能從每一本郵刊中獲得一點郵識,積少成多只要比别人多了解一些,機會來臨時即可買到别人不知道的好郵品或撿漏成功,只要買到一件好郵品或撿漏一次,可能就值回全部書價,甚至超過更多的。
14.jpg
15.jpg
      

        



参考資料﹕中國郵票博物館藏品集清代卷

日本水原明窗先生「清末、民初の切手と郵便(上)」一書

                  美國「POSTAL  STATIONERY  OF  CHINA,IMPERIAL  AND  REPUBLIC  TO  1949」一書

                   台灣蟠龍拍賣第17期(2001.5.25日截標)

                   香港2001.11.25日SPINK拍賣

                   香港2009.7.25日INTERASIA  AUCTIONS  LIMITED拍賣

                 「郵史研究」第17期內(1999.8.31日出版),個人所寫「談大清總包發售明信片」一文

                    個人出版的「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一書(2005.8.3日出版)



                                                            2009.12.24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藝林(第5册郵文擷英內、2010年5月出版)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本帖最后由 edvardtin 于 2010-12-23 05:08 编辑

再談清「總包發售」片(上)      夏大緯



因提前退休有較多時間、且成立部落格後,經常都有數位郵友常互相E–mail交流郵識,我均是知無不言盡量告知我所知的(但問及明片真假、價格,此2項問題牽扯甚廣,目前對此2項問題則不再回覆還請郵友見諒),也有數位郵友知道我不喜歡上網,也經常把網上所看到的、拍賣的各種訊息告訴我,其中有幾位且是非常年輕才30多歲,但確立志要收集大清明信片,可見熱情跟年齡無關,台灣郵壇有甚多位重量級郵人,但年齡大多跟我差不多或更大些,他們大多不懂電腦或不喜歡而未上網,我也是因要成立部落格才逼自已去學一些的,目前也只是會用但太複雜的也還是不懂,回信、寫稿也是用「手寫板」輸入,年青郵友看了一定會很訝異,但不可否認年齡上的差異,對郵品的收集及看法是會有一些差距的,目前台灣在集郵網站上談的較多的是近期、現代郵品,如談及清、民國等或較早期、較深奧一些的郵品,幾乎很少見回應或有郵友提出看法、問題,難道真的是郵友開玩笑講的不敢挑戰專家、權威?專家、權威也不見得是什麼都懂,甚至也會有錯誤的時候,郵海無涯博大精深,專精某一領域或多幾項是有可能的,但如要說通材是不可能的,因此不懂並沒有什麼關係或丟臉,台灣郵友感覺上似乎少了些求知的熱情,對不懂的、不喜歡的就先排斥了,更不會去回應或發問,長期下來逐漸無法吸引一些郵識較豐富的郵人來交流,自然都跑去較活躍、且不論對錯都有人回應的網站去了,人氣、熱情、多問、多答,有互動才是影響及維持一個網站有無熱門的關鍵吧!

在跟郵友E–mail閒聊時談及,潮流、時機往往也左右集郵市場及集郵人士的收集方向,但通常都似乎慢半拍或需等一切都水到渠成才有共識,而先行者或是眼光獨到者,則需有等待的本錢才行,25年前收集明片時,老一輩的郵人對明片都看不上眼,覺得無法跟郵票及實寄封比,15年前提倡明片分版式,前輩更是猛搖頭覺得有什麼好分的,10年前提倡明片的本身郵史才是重要,其次郵資、郵戳、郵路,而加貼慈壽、紅印花等票並非必要,到如今上項大致己成為流行,但對加貼慈壽、紅印花等票的片來說,在拍賣上還是可賣得很高價格,還是有人相信是罕片的,但我寧願看一部郵集無此類罕片,而是有分版式或研究分析明片郵史、郵資、郵路,真要講明片內涵,我看過國內外多部大清片郵集,可說都有一共通弱點,即郵集中各式各樣片都有了,但「總包發售」片大多僅聊備一格而己,我還未見有人真正深入分析研究及收集齊全的(目前己較有改變,己有郵友注意到此部份),到底「總包發售」片有多少種版式?是否每種版式都有加蓋在清一次及清二次單、双片之上?目前有些加蓋還未見實寄片出現,是否真有實寄片存世?這些問題相信没有郵友可以回答,可見困難及還待有心的郵友來探討研究,而日本水原 明窗 先生在「清末、民初の切手と郵便(上)」一書內,即很重視此片而有詳分版式但並不全,美國「POSTAL  STATIONERY  OF  CHINA,IMPERIAL  AND  REPUBLIC  TO  1949」該書在1994年8月出版前,個人也曾提供「總包發售」片全部影本及其他部份,後在該書中除刊出部份郵品附圖外,出版後也簽名致贈我一册,並在書內前頁列名感謝,書中也提及個人及書後列舉個人所寫部份郵文做為参考資料,可見同樣重視該片,個人出版的書內應是探討「總包發售」最多的郵文,只是未在大陸地區販賣,很多郵友恐怕都不知道有此書吧?暨然官方正式通令加蓋、郵資改變、交寄有限制、用途也有規定,如此就不能不承認「總包發售」片,它可是我國明片郵史上,官方第一次正式加蓋使用的明信片。

2009年4月至洛陽看郵展,特别對参展的3部大清片郵集看了2遍,回台後於2009.5.3日完稿一篇「2009洛陽郵展行」,並於5月4日 分「上、中、下」3篇刊登在個人部落格之上,在中篇內有一段提及「對郵展中一張廣州總包双片(圖1)提出一點質疑應有問題,總包片的收集及研究其實並不容易,集全者更不可能,相信評審對此有研究及充份了解者恐無一人,由於無法在此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個人之後將另為文介紹及探討」,個人的「總包發售」片小郵集共32片,於台灣蟠龍拍賣第17期付拍(2001.5.25日截標),當時訂價台幣68萬元(圖2、3、4),該期並未拍出,事隔一年2002年10月初,蟠龍拍賣老闆來電詢問該小郵集是否還保留有無售出?告知有郵友想購買,隨即決定同意以含佣金在內68萬元出售,該小郵集雖說是32片但確是個人收藏的精華,其組成是包含曾在1997年展出過的、為展出而整理好但後因頁數太多,及考慮每框的平衡而未参展的、原本就保留而不打算展出的共3部份所組成(該32片送拍時是貼在展頁上,共18頁、22張單片、10張双片,是個人唯一送拍前全部彩色影印留存的郵品,但也僅影印了正面而己背面没印,考慮郵刊篇幅有限,將另為文介紹並把全部彩圖略為縮小,刊登在個人部落格之上,提供給郵友参考,此篇郵文刊出時,該篇郵文應會配合同時刊出,有興趣的郵友可自行至個人部落格內参考。),除此32片個人當時大約還有10片未放入該郵集內付拍,原因是品相不好、新片或銷戳片複品、性質類似實寄片等,為何會寫此段是有原因的,原本一部郵集的產生就是先從有開始,收集到一個段落自然會汰弱換強,買進品相好的、特殊實寄片等,把品相差的、普通實寄片換掉,該32片即是經過多次汰弱換強,個人認為有問題的、品相差的都盡量過濾掉了,只保留新片、銷戳片(只保留純銷戳片、有寫姓名地址的銷戳片或集郵片都排除在外)、真正實寄片此3部份。
1.jpg
(圖1)
2.jpg
(圖2)
3.jpg
(圖3)
因此真正個人曾收集過的總包發售片大約有70片,收集期間前後逐漸各别汰換給郵友、送交拍賣等大約就有20片,早期個人曾在不同刊物上寫過多篇總包發售片郵文,後在收集過程中發現一些疑問,當時個人還在熱中收集大清明片也還未展出過,後再寫相關郵文時,發現之前所介紹的别人郵品,有幾件是有疑問的,因此再寫時對有疑問的都剔除在外,對有些還在收集的就有所保留或僅點到為止,如同去参加明片競賽展出,有信心及志在必得者都會先有所保留,以備五框擴充成八框時才能精銳盡出,事隔至今一直未見有人,再對「總包發售」片提出探討,個人的小郵集也早已售出,可更客觀及毫無保留的記載個人所知之事,(圖1)為清二次廣州加蓋總包發售双片、銷廣州1908.6.2日小圓戳,該双片個人大約在20年前即陸續買進3片,當時有保留黑白影本(圖5、6、7),均同樣銷廣州1908.6.2日小圓戳,僅郵戳銷蓋位置、人名位置有所不同而己,收信的人名也均大致相同、內頁寫的3行文字也大致相同,第一片買進時即發現,其內頁的回片未加蓋「SOLD  IN  BULK」,當時不以為意以為就是如此或是漏蓋了,後只要發現有該双片出售就買回比對,第二片、第三片也均是如此,內頁回片均未加蓋「SOLD  IN  BULK」,跟實寄片詳加比對,發現其加蓋的字體稍有差異不同,後因更重要的物証出現,証明了個人的推斷下文再詳談,對此片產生懷疑立即不再留存,隨即原價或賠本送交拍賣出售,1993年香港 黄玉培 先生移居加拿大前,欲出售大清片郵集,曾把全部郵集黑白影本寄給我参考,其中也有一件該片(圖8),後該郵集售給台北 黄明正 先生拆散出售,中國郵票博物館藏品集清代卷中也有該片(圖9),個人所知連同(圖1)片最少有6片,均銷戳相同但銷戳位置、人名位置略有不同,內頁的回片均未加蓋「SOLD  IN  BULK」字樣。
4.jpg
(圖4)
5.jpg
(圖5)
6.jpg
(圖6)
7.jpg
(圖7)
8.jpg
(圖8)
9.jpg
(圖9)
大約也是在20年前,個人買進一張清二次双片的回片,在郵資符誌的左上方斜蓋有框「SOLD  IN  BULK」字樣,銷廣州1910.5.15日小圓戳寄沙面(圖10),該片放在個人小集子中,也曾在1997年展出,但均未引起郵人的注意,後隨小集子一起賣出,廣州加蓋原本只知道無框及有框2種,1990年6月香港 黄玉培 先生跟我通信連絡時,告知發現廣州有框加蓋中,另有一種長度較短的短框,個人隨即檢視舊藏發現郵集中也有一枚,只是之前未加注意及測量,証明有框加蓋確是可再分長框、短框2種,短框為新發現、之前未見報導過,其他地區加蓋或許也還會有新的版式出現,還待收集的郵友去探討及發現,(圖10)屬有框的長框,(圖1)同屬有框的長框,後詳查日本水原 明窗 先生所著「清末、民初の切手と郵便(上)」,內大清明片郵集,及英國普萊斯德先生於2001年在SPINK的明片郵集拍賣,可發現均有一共同點,即是廣州有框「SOLD  IN  BULK」加蓋,不論是有框的長框或短框、或是加蓋在清一次片、清二次單双片上者,均是如同(圖10)一樣,是加蓋在郵資符誌的左上方且斜蓋,而不是像(圖1)加蓋在郵資符誌右邊且併排直蓋,另由(圖10)可得知双片的內頁回片,同樣有加蓋「SOLD  IN  BULK」,不可能不加蓋或漏蓋,由加蓋的字體稍有差異不同、加蓋的位置差異不同、內頁回片不可能不加蓋或漏蓋等差異,可証明(圖1)片確是有問題,由其出現的年代甚早來推斷,應該是民國時期郵商的傑作,最主要是要冒充成實寄片,好高價賣給外國郵人(早期會集大清明片者是外國郵人,外國郵人收集明片的潮流及歴史,也確是較我們為早,之後才有國人由世界各國陸續買回大清片)。
10.jpg
(圖10)
1993年香港黄玉培先生出售大清片郵集時,其郵集中也有一片清二次双片的回片,同樣在郵資符誌的左上方斜蓋有框「SOLD  IN  BULK」字樣,銷廣州府三年五月廿一日戳寄梧州,有梧州1914.5.22日到達戳,是中國醫療傳教士協會華南支會發自廣州的開會通知(圖11),該片加蓋屬有框的短框,同樣証明加蓋的位置是在左上方且斜蓋、內頁回片不可能不加蓋或漏蓋,該片在「郵史研究」第17期內(1999.8.31日出版),個人所寫「談大清總包發售明信片」一文中有介紹,也收錄在個人出版的「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一書內(2005.8.3日出版),另有郵友對總包發售實寄片,在民國二年使用覺得奇怪,其實在民國二年使用並存世者,有一些數量並不奇怪及稀少,(圖11)的使用是在民國3.5.21 日,大清一、二次片似乎没有明文限定停止使用時間,但大清四次片最晚限定使用期限為民國3年4月1日止,而(圖11)片己超過此使用期限可見還是有例外,印像中好像還曾見過一張3年實寄片拍賣,只是在總包發售片小集子賣出後,就較不再關心及追踪統計此方面訊息,因此並未特别記載下來,近10年來總包發售片較常見到在拍賣目錄上付拍,不像20年前要找總包發售片相當困難,尤其是清一次總包發售片不論新舊都甚難見到,20年前為買一張清一次總包發售廣州實寄片,曾付出台幣2萬元的代價,這也是我購買的全部總包發售片中最貴的一張,其他没有一張價格超過它因此印像特别深刻,目前大約廣州總包發售清一次實寄片也是此價格,或許價格甚至更低還不到,此點郵友一定想不到的,但當時確是甚難一見不惜高價購入,可見郵品的出現有時並無一定,有些之前未見但後來出現一堆,有些則是一開始就甚多,但隨後就再也未見有出現,這都曾經發生過的,目前清片行情好、價格高,也因此才會有人願意拿出來賣、或到處去發掘拿來賣,反而可看見更多早期未見、少見的郵品,只是價格高了、有利就有弊是無法兩全其美的。
11.jpg
(圖11)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本帖最后由 edvardtin 于 2010-12-23 12:35 编辑

我的清「總包發售」片      夏大緯

    在藝林(第5册郵文擷英內、2010年5月出版),個人寫了一篇【再談清「總包發售」片】,其內談及暨然官方正式通令加蓋、郵資改變、交寄有限制、用途也有規定,如此就不能不承認「總包發售」片,它可是我國明片郵史上,官方第一次正式加蓋使用的明信片。

個人的「總包發售」片小郵集共32片,於2002年10月初賣出,該小郵集雖說是32片但確是個人收藏的精華,其組成是包含曾在1997年展出過的、為展出而整理好但後因頁數太多,及考慮每框的平衡而未参展的、原本就保留而不打算展出的共3部份所組成(該32片送拍時是貼在展頁上,共18頁、22張單片、10張双片,是個人唯一送拍前全部彩色影印留存的郵品,但也僅影印了正面而己背面没印,考慮郵刊篇幅有限,將另為文介紹並把全部彩圖略為縮小,刊登在個人部落格之上,提供給郵友参考,此篇郵文刊出時,該篇郵文應會配合同時刊出,有興趣的郵友可自行至個人部落格內参考。),因此配合該文刊出,下列(圖1至18)即是當時送拍的18頁原貌。

當時此18頁去彩色影印店影印時用的是光面紙,如今要掃描時會反光、圖上會產生波紋,試了幾種方式都找不到要領,只得再用普通紙重新彩色再複印一次,然後再拿去重新掃描,如此畫質及清晰度都降低不少相當遺憾,目前偽片日益增多,只有多比對郵品、郵戳、加蓋字體等,才可儘量避免買到偽片,因此提供此18頁的原貌,其用意即在於此,希望能提供給郵友一些幫助。

除此32片個人當時大約還有10片未放入該郵集內付拍,原因是品相不好、新片或銷戳片複品、性質類似實寄片等,為何會寫此段是有原因的,郵友可閱上文即可得知,原本一部郵集的產生就是先從有開始,收集到一個段落自然會汰弱換強,買進品相好的、特殊實寄片等,把品相差的、普通實寄片換掉,該32片即是經過多次汰弱換強,個人認為有問題的、品相差的都盡量過濾掉了,只保留新片、銷戳片(只保留純銷戳片、有寫姓名地址的銷戳片或集郵片都排除在外)、真正實寄片此3部份。

因此真正個人曾收集過的總包發售片大約有70片(收集期間前後逐漸各别汰換給郵友、送交拍賣等大約就有20片),且大約在1997年第一次展出之前即收集告一個段落,在1997年及1999年底分别展出2次後,2000年後即陸續拆售郵集出售了,但在1997年之前個人的總包發售片小郵集,應是數量、種類屬第一當之無愧的。
参考資料﹕個人於藝林(第5册郵文擷英內、2010年5月出版),所寫【再談清「總包發售」片】一文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2010.6.5日完稿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本帖最后由 edvardtin 于 2010-12-23 04:41 编辑

清3次右折雙片新動向      夏大緯



    近2年來清3次右折雙片,在拍賣中的出現均創下高價成交,且以清3次右折新雙片的出現轟動郵壇,才出現就創高價但迅即再次付拍又創高價,更是引起話題及關注,至2008年6月清3次右折雙片己知有13張完整實寄片、1張中間分離但拼湊完整的實寄片、1張僅雙片的回片印刷文字未使用、1張僅雙片的正片實寄、1張新片,更新了之前的記錄,除新出現之外也有轉手成交換人接棒收集的記錄,均頗值得記載流傳做為郵史記錄。



    2006.7.16日上海泓盛公司拍賣,其中第1052a 項郵品(圖1)說明為「清三次雙片、右折錯片、1908年1月17日 上海本地實寄、清片之王、極珍罕。上品。」,訂價為人民幣12萬元,最後成交價含10%佣金為14萬3千元(約台幣61萬元),此片是新出現者,並不在黄元明先生所著「清代第三版明信片」一書內,當時書內介紹存世的有13片(包含1張僅雙片的回片印刷文字未使用),此為第14片,後黄元明先生也在中華集郵會二OO六年度郵學演講集內,以「清代第三版明信片補遺」一文做補充,為讓郵友連貫延續個人再重覆並更清楚的介照此段郵史。

1.jpg
(圖1)
    2007.3.27日德國Christoph Gartner GmbH& CO.KG公司拍賣,其中第325項為清3次右折新雙片拍賣(圖2),底價僅500歐元,最後成交價為34000歐元,另需加17%佣金、7%稅金、保險等共約4萬3千歐元(約台幣197萬元),後2007.11.1日香港ZURICH ASIA公司拍賣,其中第1020項即為(圖2)片拿出重拍,底價訂為港幣50–60萬元,最後成交價含15%佣金為港幣57萬5千元(約台幣218萬元)成交,再次改寫成交記錄,此為未曾記錄及新出現的第15片,且是目前暫時所知唯一的一張新雙片,事前有郵友懷疑是否能再創高價及懷疑可能會再有第二片出現的可能,恐難再創高價甚至可能價格還會大幅下跌的,但個人看法不同,有收集清3次右折實寄雙片者,應都會想盡辦法要擁有此新雙片好配成套,尤其是要參加郵展者,相信評審及郵友都會關心其郵集中是否有此新雙片的存在,因此就算再出現幾片也應供不應求、價格不太可能會下跌的,就以清3次右折實寄雙片來說,個人約在1989年購入當時的價格約台幣8萬元,並在1992.9.30日出版的「郵史研究第3期」內,介紹當時個人所知的4張右折實寄雙片,事隔半年又在「郵史研究第4期」內,介紹當時新得知的2張右折實寄雙片,使得右折實寄雙片統計結果增加到6張,隨後才又陸續增加到12張及目前的17張(包含新舊、不完整者,一概以一張做為計算如此郵友較易記得),其流傳的脈絡均有跡可尋,且屬漸進式的一路發展下來,並非突然冒起一夕暴紅的郵品,且成交價格個人觀察及注意,也由台幣8萬元、15萬元、30萬元到如今突破60萬元,也是循序漸進而非一夕暴漲的,隨著歲月及需求的增加,自然增值這是必然的趨勢而己,該新双片龔秀彬先生在「中華郵聯會刊第11期」內,同樣曾以「清三版新右摺空白雙片之發現」一文做介紹。
2.jpg
(圖2)

    2007.5.11日北京誠軒公司拍賣,其中第2873項郵品(圖3)說明為「1908年大清郵政第三次郵資明信片雙片一件,右折實寄,上、下框距120mm,蓋上海工部書信館1月17日 戳,清三次右折片存世僅十餘件、上中品、此件清三次雙片右折片,由上海德總會寄本地。片上中文批注“鹿記”,據目前資料記載,目前巳知存世十餘件清三次右折片中,大部分寫有中文批注商家名稱,是郵局人員為方便投遞所作的特别批注,此片中文批注為“鹿記”。去片一面所印德文內容為﹕“我参加2月29日 在俱樂部舉辦的化妝舞會,我建議亦邀請下列名單人士”。回片一面所印德文內容如下﹕“康克狄亞俱樂部謹于2月29日 星期六晚上九點,于俱樂部所在地舉辦化妝舞會,我們誠摯地邀請您于2月29日 之前寄回此卡片,本邀請函由理事會發出,每位出席者收費3元(包括晚餐)。理事會敬呈”。清三次雙片右折片產生的數量極少,所見均為上海德總會印刷使用後流出,最近在歐洲出現一件新片,目前郵學界普遍認為,三次雙片右折片的存世數量約在十五至十六件,每件均極為珍罕。」,訂價為人民幣14–16萬元,最後成交價含10%佣金為15萬4千元(約台幣66萬元),此片原為之前所知存世12片中的1片,原為個人的收藏,後閱趙建先生「清代郵政用品」郵集一書內的介紹,得知該(圖3)片原來是被其購去,且除該(圖3)片之外,其郵集中另有1張3次右折實寄雙片即「增福」片(圖4),此2片均是之前記載的12片中的2片並非是新出現,但一人擁有2張3次右折實寄雙片也是一項記錄(另一位郵友也有2張,但其中1張為中間分離後拼湊完整),經由轉手成交而得知由誰接棒傳承下去,郵史的記載也可做為今後源流的参考。

3.jpg
(圖3)
4.jpg
(圖4)
    2007.9.11–14日的德國Christoph Gartner GmbH& CO.KG公司拍賣,其中第520項郵品(圖5)為3次右折實寄雙片,底價為1000歐元,最後成交價為11000歐元,另需加17%佣金、7%稅金、保險等共約14000歐元(約台幣64萬元),此為未曾記錄及新出現的第16片,該片龔秀彬先生在「中華郵聯會刊第11期」內,以「清三版新右摺空白雙片之發現」為文中有提及。

5.jpg
(圖5)
    2007.12.11–14日的德國Christoph Gartner GmbH& CO.KG公司拍賣,其中第1456項郵品(圖6)為雙片的正片實寄,底價為1000歐元,最後成交價為3600歐元,另需加17%佣金、7%稅金、保險等共約4600歐元(約台幣21萬元),此為未曾記錄及新出現的第17片,該片僅為雙片的正片實寄並不完整,但由其明片右邊的撕開痕跡來看,可確定其原為右折雙片無誤,此也是首次發現3次右折雙片的正片實寄,雖並不完整也以4600歐元(約台幣21萬元)高價售出,証明其在郵友的心目中同樣有其郵史價值,由該片的出現或許也可証明當時確有人在收到此雙片後,把其撕開並把回片寄回使用,如此可能就有回片實寄存世的可能,也有可能撕開後並未使用或收到此雙片者僅想保留實寄的正片,覺得回片空白没有用而撕去均有可能,原先所知存世12張明片中也有1張,為中間分離但拼湊完整的實寄片,該片當時不知是要使用才撕開,還是因年代久遠保管不慎而分裂成2片,同樣無法得知正確答案,還待更多的實物出現即可探討及研究,目前在黄元明先生所著「清代第三版明信片」一書內,另有介紹一張雙片的回片印刷文字未使用(圖7),同樣由其明片右邊的撕開痕跡來看,可確定其原為右折雙片無誤,目前己知各有一張雙片的正片、雙片的回片存世,由該2張明片右邊撕開的痕跡來看應並非是同一張雙片,如此應還各有一張明片存世才對,郵友不妨多加密切注意還有機會買進。

6.jpg
(圖6)
7.jpg
(圖7)
    由陸續出現的新郵品除更新了郵史記錄及資料外,更由於雙片正片實寄片的出現,可能可再進一步探討其為何撕開而存世,由於個人的拍賣目錄資料並不齊全,是否有掛一漏萬之處還請郵友見諒及補充,期盼還有更多的郵品出現,即可重新探討原先無法解答的疑惑。



                                                                           2008.6.17日完稿



  参考資料﹕2006.7.16日上海泓盛公司拍賣

                     黄元明先生所著「清代第三版明信片」一書

                     中華集郵會二OO六年度郵學演講集

                      2007.3.27日德國Christoph Gartner GmbH& CO.KG公司拍賣

                      2007.11.1日香港ZURICH ASIA公司拍賣

                     1992.9.30日出版的「郵史研究第3期」

                     1993.3.30日出版的「郵史研究第4期」

                     中華郵聯會刊第11期

                     2007.5.11日北京誠軒公司拍賣

                    趙建先生「清代郵政用品」郵集一書

                     2007.9.11–14日的德國Christoph Gartner GmbH& CO.KG公司拍賣

                     2007.12.11–14日的德國Christoph Gartner GmbH& CO.KG公司拍賣



   附記﹕該篇郵文完稿於2008.6.17日,趕在「郵政用品研究會」第三期6月20

   日徵稿截止期限前,於6月18日 E–mail寄出,原本得知該期預訂於

   2008年9月出版,但不知什麼原因至今(2009.3.14日)還未見出版,

   2009.1.7日也曾去信尋問但未獲回覆,未免該篇郵文成「昨日黄花」

   失去時效性己無参考價值,因此不得不在此先行刊出無法再等非常抱

   歉,特此說明。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本帖最后由 edvardtin 于 2010-12-23 12:25 编辑

大清二次片概說      夏大緯



    2000年11月東方郵報的孫台生、周一申先生和中華集郵會何輝慶會長研商,大清蟠龍二次官片目前雖然發現有極少數於1899年底於上海郵局使用的案例,但全國性大量使用還是以1900年開始使用居多,因此到2000年正好是100週年紀念,值得辦理一個研討會慶祝,因此由東方郵報社提出場地申請,中華集郵會籌劃文章的撰寫和編印論文集,黄建斌文教基金會提供經費補助,禮士集郵博物館提供清二次實寄片和手繪片共30框配合展出,於2000年12月31日上午10時30分,在台北市郵政博物館10樓,舉辦「大清蟠龍二次官片發行百週年紀念、集郵學術研討會」。



    中華集郵會當日編印有一本研討會論文集(圖1),內包含4篇郵文分别為﹕(1)夏大緯先生的「大清二次片概說」,(2)何輝慶先生的「大清二次總包發售與干支日戳片」,(3)黃元明先生的「大清二次片上加貼紅印花郵票的使用實例」,(4)李文亮先生的「大清二次手繪片舉例」,共16頁內含2頁彩色頁,提供給参加的郵友,當日研討會由東方郵報社朱守一社長主持,該日個人因電視台錄影無法出席参加,論文內容由何輝慶會長代為講述,共有百餘人参加,論文講述後再提出問題相互研討及有人提補充意見後,於12時20分順利結束,當日由周一申先生代印的官片背面加印紀念片(圖2),也深受郵友喜愛紛紛拿到1樓臨時郵局銷戳或實寄。
1.jpg
2.jpg

    該研討會論文集印製不多,相信許多郵友都没有,個人所寫的「大清二次片概說」一文,也未刊登於個人出版的書內,現利用此處以(圖3.4.5)方式提供給郵友参考。
3.jpg
4.jpg
5.jpg
                                       
                                 2008.8.1日完稿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本帖最后由 edvardtin 于 2010-12-23 12:27 编辑

清四次片的最早使用日期      夏大緯

   

近期先後有郵友來信及附圖問及清四次片,均跟清四次片的使用日期有關連性,除發現一張超前日期使用的偽片外(將為文另行探討),另要問的即是1908.4.16日是否為清四次片的最早使用日期?個人曾在1996.10.5日下午3時在中華集郵會,撰稿講述「中國明片慶百年、身世如謎費猜量–談大清各版明片待考證的身世」一文,後刊登於中華集郵會中華民國分會、會友通訊雙月刊第30期(1996年10月)內,該刊早期印製不多至今購買不易,因此相信很多郵友都沒有看到此篇郵文,個人也未刊登在我出版的書內、部落格內,在當時該文內就己介紹1908.4.16日為所知最早使用日期,乃是根據美國「POSTAL STATIONERY OF CHINA,IMPERIAL AND REPUBLIC TO 1949」一書內的記載,而該書引用的資料,乃是英國「Lionel Prescott」普萊斯德先生的明片郵集收藏,後普萊斯德先生的明片郵集,在2001.11.25日的香港「SPINK」公司拍賣,其拍賣目錄中編號第3098項即是該片(圖1),参考價訂為港幣1萬至1萬5千元,最後該片成交價為2萬7百元(約合台幣8萬多元),即是因該片為最早使用日期身份而有此高價的,相信很多郵友都未看過該片的真面目,也不知道此段典故,現在此重新介紹給郵友参考。

    1.jpg

另也把個人當時所寫該文在此重新刊登(圖2至9),提供給有興趣的郵友参考。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本帖最后由 edvardtin 于 2010-12-23 04:26 编辑

好片出頭天(之1)      夏大緯



    6月25日開始在個人部落格上,寫第一篇「明片真假之謎(之1)?」一文,郵友看了恐會懷疑之前在網路上所買的明片是否會有假?信心是否會有一些動搖?其實在收集任何高價、特殊等郵品時,均需大胆假設、小心求証後才能行動,否則即是跟自已口袋中的錢過不去,話雖如此但在收集的過程中難免會買到一些掉票、郵戳不清、品相不佳等郵品,甚至是假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交學費」,也算是學習成長中所必經的過程,致於每人所交學費的多寡,就看每人用功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區别了,越努力者、越一直在充實自已郵識者,自然就可以少花許多冤枉錢,甚至還可以買到别人不懂的好郵品,否則就會付出很多代價及金錢還不一定能夠真正了解的,目前M型化社會且由於經濟情況的低迷,各項消費都大幅上漲,何種物品具抗跌並有升值效應?相信都是大家關心並追求的目標,如同廣告中的對白﹕「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更是讓人對金錢的價值觀特别重視,此種情況也反應在郵品之上,大家都精打細算把有限的資金運用集中,要買也要買最好的、不然就是要最便宜的,中間價位的郵品以後再講還有機會,使得好郵品在近期各項拍賣中越加突顯,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好郵品一直是抗跌不受影響的,但因通常金額相對較大,並非是每個人都買得起的,買得起的則考慮甚多並不一定下手去買,最後只有真正有決心並有遠見的郵友才會購買,當然目前也有一種是為要参展更上一層樓者,也不得不因擴充郵集而購買,不論結果為何只要有二或三人真正購買並搶標,其價格就會創出高價的,因此好片與否在於有無人購買及搶標,有時跟時機、需求等有較大關係,跟學術理論等還是有一些差距的,但只要均是好片只要某片創出高價,連帶影響不論是擴散效應或比較效應,都將帶動一波新的漲價發展,只要是好片均將有出頭的一天。



    (圖1)為德國PHILATELIE  ARBEITER拍賣目錄2008.6.21日截標,其中的第2716項郵品,清一次片加貼蟠龍票23分及俄國客郵14戈比,銷長沙1903.10.14日楕圓戳双掛號寄德國,底價為2500歐元,成交價為6400歐元,另需加17%佣金及稅,共計約為8000歐元(約合台幣36萬8千元左右),加貼俄國客郵的實寄片即較少見,又是双掛號片更是罕少,另所銷的長沙楕圓戳為紫色,之前記載及實物所見均為黑色,紫色算是新的記錄及發現,另長沙楕圓戳中的年月日全部倒植更是特殊,也是之前記錄所未記載的,幾種因素加在一起,因而形成其成交價突破36萬台幣的原因。


1.jpg
     (圖2)為上海泓盛拍賣目錄2008.6.27–28日截標,其中的第2597項郵品,1909年6月5日南京寄美國明信片,貼被剪下之清4次片郵資圖,另貼蟠龍1分、2分各1枚,合國際郵資4分,但因違反國際郵政法規定,剪下之郵資圖不能當作一般郵資使用,因此并未銷戳,祇在貼票處下劃一藍綫以視無效,蟠龍票則銷南京中英戳,上海中轉戳,另蓋美國到達後欠資1分。郵路清晰,品像良好。非常之罕見。是組集清代郵政用品的上好郵品。底價為人民幣12000元,成交價含12%佣金為89600元(約合台幣40萬元左右),大清及民國時期似乎並未規定郵資符誌剪下使用為無效,但各局郵政人員的認定確是有不同,因此認定為有效及無效者均有之並無一定,民國時期郵資符誌剪下使用的案例存世較多,大清時期所見存世確是罕少,因此創下高價成交的原因即在於此。


2.jpg
    由上項2個案例可得知,目前「好片確是出頭天」,有著讓人想像不到的高價成交,對類似片及一些同樣罕少的明片來說,更是有著相當大的鼓舞作用,在目前推波助瀾的氣氛之下,相信會有更多的好片,也會在郵友的關注之下、水漲船高的比價效應下,應該會有更多的好片其價格也會更上一層樓的,好片永遠不會在漲價聲中缺席及被埋没的。



                                                            2008.7.15日完稿



参考資料﹕德國PHILATELIE  ARBEITER拍賣目錄2008.6.21日截標

                上海泓盛拍賣目錄2008.6.27–28日截標



附錄﹕香港 田進福 先生在清清及鞠園網站上,提出對(圖1)的2段補充說明相當完整精彩,乃是個人郵文中所未提到的,經此補充讓該片的精彩內涵更加完整呈現,在徵求 田 先生同意後在此轉載,好讓郵友方便閱讀及查考,再次感謝 田進福 先生提供的補充說明及資料。



「此片一點也不簡單,拍出此價,可以說是物有所值。

西伯利亞鐵路於1901年竣工,俄國政府於1903年10月1日同意在華客郵局可經此郵路往歐。

同年10月23日,大清郵政決定採用此郵路;同時發出郵政通扎,指示相關單位對應此一郵路。其中一項為山海關以東交俄客郵局,仍須貼上俄票;另一項為郵件集於天津交法客郵負責走此郵路,無須貼法郵票。此片郵寄時間應是大清籌備經此郵路期間,到上海後,郵局貼俄郵票交客局投遞。

在大清郵政未採用西伯利亞郵路時,郵件到上海後會交法客郵經蘇伊士運河往歐;另一情況是在東北郵件交牛莊俄郵運送!

綜合以上因素,可看出在這籌備期間,大清郵政與上海俄國客郵局郵務合作殊例(可能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合作)。

另一重要賣點是雙掛號了。」


「再作補充:

此文是 龔文生先生刊於第四期中華郵聯會會刊內

龔文探討此段時期(1903年10月1~23日籌備交接期)的西伯利郵路史時,將上海俄客郵與牛莊俄客郵視為一談,忽略了這籌備交接期間,原本經上海往歐郵件是要交法郵,再經海路去歐,卻出了這一小量的經俄局運載。

而文未:「在此期間由中國寄歐郵件固然不多,惟應不至於少到十餘件,實有待繼續留意發掘。」十餘件(包括上海及牛莊俄局發件)是根據法國郵學家對西伯利郵路研究統計出來的數目;若從上海發寄者,恐又要更罕少了。」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本帖最后由 edvardtin 于 2010-12-23 04:17 编辑

明片收集是潮流、同中求異唯龍頭

          ~談大清一、二次掛號明信片    夏大緯


          千禧年熱從1999年延燒跨越到2000年,郵人有幸能橫跨二個世紀倍感榮幸,姑不論2000年或2001年之爭何者為對,郵人更切身關心的僅為目前郵壇熱門話題為何而已,個人由於熱中收集我國「片封簡」,相對與其有關訊息都非常注意,而從世紀末1999年至2001年,此跨世紀關鍵性重要三年,相信有關我國「片封簡」的各類大事均值得記載及介紹,以便目前有興趣及未來郵人查考方便,以免時間久了資料被淹沒及遺忘,從已過去的1999年開始,即留下許多有關「片封簡」大事,現一一介紹記載如下:

1.台北1999國際郵票邀請展,於 1999年7月23日 至27日在台北郵政博物館舉行,參加「片封簡」類競賽並獲大獎者有1.日本福 井和雄 先生以「大清郵政時期之明信片」5框,獲得91分榮獲「金牌獎」,從水原 明窗 先生出版的「清末、民初切手郵便(上、下)」一書中對照得知,福 井和雄 先生應是在水原 明窗 先生逝世後,購自該書中的明信片郵集,其原擁有者應為水原 明窗 先生,2.日本岩崎善太先生以「中國明信片(1897~1931)」5框,獲得86分榮獲「大鍍金牌獎」,岩崎善太先生多次以該郵集來台競賽,本次被同來自日本的福 井和雄 先生超越奪去「金牌獎」,3.台北 林昌龍 先生以「台灣郵資符誌明信片(1947~1955)」5框,獲得85分榮獲「大鍍金牌獎」, 林昌龍 先生首次以台灣光復初期明片參展並得大獎,此應是歷年郵展中首次以台灣明信片參展獲得的最高榮譽,證明只要郵集內容夠份量,並不因郵品屬「近期」身份而被冷落。

2.中國1999世界集郵展覽,於 1999年8月21日 至30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由於個人沒有此方面資料,僅知基 隆黃元明 先生以「大清至民初郵資符誌明信片」參展「片封簡」類競賽,並榮獲「大鍍金牌獎」。

3.中國嘉德於 1999年8月22日 ,在北京舉辦的「中國九九世界郵展嘉德郵品錢幣拍賣」,拍目編號538項註明為「清代第三次郵資明信片新發現特殊版式新一件,其紙質、圖案、文字、尺寸均與正式發行的版式有很大不同,品相極佳,另附普通三次片新一件,無底價」,拍賣時以人民幣500元起標,最後由台北 林光照 先生以人民幣11萬元(含傭金1萬元)成交,此價格打破也創下中國所有新單片的最高單價記錄,證明稀有明信片及清三次片的特有魄力,今後均極有可能再創新高峰。

4.2000年的開始,目前已知隨著本年度「集郵彙報」的出書,另有一冊 林昌龍 先生編著的「台灣郵區郵政明信片(1947~1999)」一併出版,此書的出版乃是繼 韓霽飛 先生,1985年「中國片封簡目錄」之後的明信片最新版本,台灣郵壇已有15年之久未再見此相關工具書的出版,在這千禧年之初即出版此書,可說是對郵壇的一大貢獻,也是收集明片者的一大福音。

近年來由於經濟不景氣及1999年的 921大地震影響,郵市可說是一片低迷,不論任何郵品相信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片封簡」也不例外,除少數罕少郵品外,一般「片封簡」均較稍早價格不但不漲,反而下跌10%至50%之多(因隨個人意願出售,有人願認賠賤價出售或低價出售以便換取現金周轉),此時乃是真正收集「片封簡」者的大好時機,物美價廉且可精挑細選,值得收集者好好趁機把握,雖郵市低迷但收集「片封簡」的生力軍卻持續擴大增加,最佳例證可由近幾年的郵展中,「片封簡」類參展人持續增加,且有新人加入參展即可印證,另多家郵商在門市供應、尋求及購買「片封簡」貨源,郵政總局也在近年來持續推出,各項改革後的新版彩色「片封簡」,也都顯示出「片封簡」有其一定的身價及顧客,只待郵市逐漸全面復甦,「片封簡」類價格將大幅上揚應是指日可待的,其中且以「明信片」一項最具受歡迎、有潛力、種類多、數量少等多項優點,可能成為未來的「明日之星」。

早期收集明信片的人口並不多,因此對明信片的需求量也不大,而中國早期明信片的數量不論是存世數量或郵商處存貨,都不像郵票有大量現貨可供應,一般郵商處甚少有早期明片供售,如有也是少量沒有大批貨源,除非是收藏家放出,否則一般郵商手中是沒有存貨的,向國外郵商補貨也是一樣沒有貨源,不是隨時都可以補進要買都買得到的,此點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是不怕會有大批明片突然出現在市場中(除非是收藏家放出,且賣完就沒有了不會源源不斷,後面還有大批貨源),因此價格只會穩定持續上漲(有人願低價出售那另當別論),相對的收集者需要付出恆心及毅力,要花長時期去一點一滴聚沙成塔才能有成(購買整部郵集速成者則另當別論),缺點則是明片貨源稀少,收藏者有心想要購買卻並不一定買得到,往往在最熱中時買不到就放棄收集或改集其他郵品了,且由於市場上的數量不足以炒作,無法像郵票一樣可隨時雞犬升天,但漲得快跌得也快,還是

持續穩定上漲才是良策。

隨著時間的改變,近數年的郵票低潮也促使一些郵友轉移注意力到中國早期明片,且階段性的波浪起伏,配合下列多方面的因素,中國早期明片應該會有逐漸抬頭的趨勢:

1.民國78年的全國郵展開始增列「片封簡」類單獨展出,使得「片封簡」類已自成一格,在郵壇上開始佔有一席之位,能夠讓收集此類郵品的郵友一展鴻圖大顯身手,目前該類參賽者已日益增加,且較它類組容易表現及拿取較高的獎牌,這將促使更多有心的郵友加入收集「片封簡」的行列。

2.1997年是我國明信片發行百年紀念,當時曾舉辦郵展及發行紀念明信片,促使一些郵友了解我國明片發行,已有百年歷史並開始著手收集及重視,欠缺的只是我國明片百年來的郵史,沒有完整資料可供參考及查閱,此點還待郵政當局及郵友共同努力,才得以把我國明片發揚光大。

3.郵票市場的不景氣,部份郵人轉移目標朝向「片封簡」,且郵票市場的郵品收集熱潮,是呈階段性的波浪起伏,風水輪流轉自然會有轉到「片封簡」抬頭的一天。

4.中國早期明片的發行數量並不多,時至今日歷經天災、人禍,數量更是越來越少,許多發行時間已直逼百年高齡的明片,有著古董般的身世,以往因收集者較少的關係,帶動價格低迷,較許多古典票、古典封的身價相差一大截,因此有極大的上漲空間,此點也會促使一些有心者加入收集。

5.目前集郵的趨勢及流行,不論是專題、郵史、傳統類等郵集,都可配合郵集需求放進大量「片封簡」來充實內容,許多郵友購買片封簡並非專集「片封簡」,而是補充其郵集內容之用,這些購買者的加入,將會促使「片封簡」的需求較以往增加許多。

6.坊間郵市已有國內外數本「片封簡」專著出售,由於有圖及資料做為依據,郵人可以按圖索驥收集做為藍本,此類工具書的出版多少也會刺激帶動一批生力軍的加入,原本郵政當局已著手籌劃出版一本「片封簡」目錄,官方出面印製其公信力歷年來深受郵友肯定,將會更帶動「片封簡」收集人口的增加,目前確因某些因素發行時間延後,期盼該書能夠順利且早日公諸於世。

這些原因相信都會促使中國早期明片,逐漸受到重視及肯定,因此有心收集明片的郵友收集可要趁早,明片的收集行家的說法都是要「擒賊先擒王」,先從最重要的、最稀少的、最罕貴的(即一個郵集的組成,其中最不可或缺的某幾件關鍵性郵品)下手先買,雖然此類片購買時要花一大筆錢,初集者往往因為金額甚高不敢下手,其實最重要的是要具備一定的郵識,曉得什麼是好東西,且是郵集中不可或缺的,在個人的經濟範圍許可之內,且價格合適是可以優先考慮購入的,如果雖是好東西但卻並非你郵集中必要的,如此大可不必花高價去買,初集者剛開始不要貪多及先從便宜者下手先買,寧願少買集中金錢不要怕價格高,先購買重要的、稀少的為主,否則收集到最後會發現缺少的都是一些重要的、罕少的,且

a.罕少的明片增值一定較快,早下手購買可優先購到,否則到後期一方面競爭的對手會越來越多更不容易買到,且價格可能會因增值太快,更讓人難以下手買進。

b.一般普通明片出現在郵市上的機率較多,但罕少的明片卻不是隨時都會出現買得到的,因此偶有出現要把握機會,否則一出現被人買走後,往往在短期內或數年內都不會再出現的,到時就後悔莫及了。

c.有了最重要的王(一部郵集中一定都有數張最重要的郵品,做為精華及骨幹即是所謂的王),再找普通的兵就非常容易,否則兵一大堆卻無王,群龍無首還是不能成為一部精彩的郵集。

因此慎選明片是相當重要的,一般普通實寄明片因版式、郵戳等不同,而決定其身價的高低不同,而掛號明信片卻與眾不同,由於早期使用明片者本就不多,明片掛號者更是少之又少,每千張明片之中都不見得會有一張掛號明信片,因此基本上已佔優勢及重要性,不論何種類性質掛號片,其價格均較一般普通實寄片貴5至數10倍之多並不為過,此乃其先天的條件形成,值得郵友先下手為強,優先考慮做為購買的目標。

(圖1)為清一次片加貼蟠龍票壹分、貳分、壹角各一枚,銷北京 1906年 5月28日 英漢小圓戳,經上海 1906年6月2日 英漢小圓戳、 1906年 6月6日 上海英國客郵戳及 1906年6月8日 No.5法國輪船戳,掛號實寄南斯拉夫的阜姆(FIUME) 1906年7月12日 到達戳。
1.jpg
(圖2)為清一次片加貼蟠龍票肆分一枚、蟠龍票壹角雙連,銷長沙郵政局木刻地名戳,經上海 1903年9月14日 英漢小圓戳及同日客郵戳,雙掛號實寄德國 1903年10月22日 到達戳。
2.jpg
不論單掛號、雙掛號在明信片上的使用均不多見,較一般普通實寄明信片存世數量少很多,除郵戳、郵資、郵史、郵路可供探討之外,也有人專門研究明片上的掛號戳記(R戳)的不同,掛號戳的演變相當複雜且五花八門,可自成單獨一系列說明,此點也是普通實寄片上所沒有的,因此單、雙掛號片有其獨特及珍貴之處。

(圖3)為清二次雙片的回片,加貼蟠龍票貳分二枚、肆分及伍分各一枚,銷煙台 1900年9月17日 英漢小圓戳及暗紅色R掛號戳,另加貼法國客郵票10生丁、25生丁各一枚,經由上海背有上海 1900年9月24日 英漢小圓戳,正面另有上海法國 1900年9月24日 客郵戳及黑色有框R掛號戳,掛號寄德國 1900年10月23日 到達戳。
3.jpg
(圖4)為清二次雙片的回片,加貼蟠龍票半分二枚、壹分票三枚、肆分及伍分票各一枚,銷天津 1900年9月18日 英漢小圓戳及紅色R掛號戳,另加貼法國客郵票10生丁、25生丁各一枚,經由上海 1900年9月24日 英漢小圓戳、上海法國 1900年9月24日 客郵戳及黑色有框R掛號戳,掛號寄德國1900年10月×日(日不清楚)到達戳。
4.jpg
上項兩片的使用均在 1902年1月1日 之前,當時大清郵政還未與法國簽訂郵務協定,因此寄遞國外的掛號明信片,除須貼足中國掛號郵資拾肆分外,另還須補貼客郵掛號郵資才能寄出,此種情況在 1902年後因大清郵政陸續與各國簽約,才得已改善,不必再加貼客郵郵資,另該兩片分由煙台、天津兩地寄出,一為 9月17日 、一為 9月18日 寄出,所貼掛號郵資均相同,但所銷R掛號戳顏色略不同,均經由上海轉法國客郵局寄出,兩片到達上海及經法國客郵局轉寄日期為同一天相當巧合,也許同船共渡一起漂洋過海到達德國,如今事隔百年又重新聚首在一起,可說是緣份天註定了。

現今由於明片收集者較早期增多,而貨源卻沒有相對大幅增加,且歷經多年的沉寂,中國早期明片的價格,在1997年我國明片百年紀念後開始緩慢向上攀升,當時即有部份有心的郵友開始下手積極購入,到1998年時明信片價格有大幅的成長及變化,且國內外都呈現屬「熱門郵品」的架勢,此波漲勢及熱潮持續維持到1999年初才逐漸降溫,原因是 1999年全國經濟不景氣明顯呈現及隨後的921大地震更是雪上加霜,造成郵市全面降溫並價格疲軟及下滑,明信片也受波及,並非明信片單項衰退而已,且郵品如果一直持續上漲並不好,中間停頓一下等基礎打好後,再逐步緩慢上漲才能穩固,否則漲得快跌得快把郵人都嚇跑了,沒有顧客那裏還有市場,偶而休息一下才可走更長遠的路,相信中國早期明片所擁有的潛力,將還有極大的上漲空間,原因是中國早期明片不論是發行數量、使用數量,本就較許多古典票、古典封少很多,只是多年來由於收集者較少,供需上沒有產生缺貨的現象,因此一直無法突顯出他的量少,價格因此波動不大,一但收集者持續增加需求量變大,產生供需不平衡的現象,價格就會開始向上爬升,多年來明片價格一直屈居於許多古典票、封之下,但實際上許多罕少明片的數量較前者少太多,但價格僅及前者的1/2或1/10 而已,這是極大的差異之處,因此個人認為只要需求者一直持續增加,就會帶動極大的上漲空間,這是一定的道理。

明片的使用性質,普通均以寄國內、寄國外來分類,當然如要再詳分,如寄國內也可因收集者需求不同,可再詳分為(1)本埠地區市內互寄(2)國內各地區互寄(3)偏遠地區的寄出或寄入等不同,除此分類之外,另有較特殊的一類則為掛號明信片,由於其屬特殊的郵資一種、產生的數量極少、價格也較普通一般實寄片高出甚多,是一個頗值得研究及探討的範圍,個人認為掛號明信片,有著下列數點特性可資介紹:

(1)掛號明信片的郵資較高,屬於特殊郵資中的一種,參展及研究對於郵資的探討,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相當重要,且因需要加貼較多郵票,往往因貼票的不同而形成更多內容及美觀,也有一些罕少古典票因此出現在掛號明信片上,形成互相輝映罕上加罕了。

(2)掛號明信片因貼票多相對銷戳也多,除美觀外也可補一些郵戳的不清楚,因有時僅銷一枚郵戳,如果不清楚就非常可惜,而掛號明信片上有多枚郵戳,不怕不清楚多枚中總有一枚會清楚,因此掛號明信片的郵戳,較普通實寄片豐富美觀許多。

(3)除一般郵戳之外,掛號明信片上另有一或二種掛號戳記(R戳),此類掛號戳記五花八門、花樣繁多,如詳分可分類出甚多種類,有人專門收集此項戳記,是一項很吸引人研究的項目,頗值得郵人深入考證。

(4)掛號明信片的郵資隨著年代的不同、寄送地區的不同等,而郵資也有不同或變更,如寄日韓、港澳、新疆等地區,就先後訂定不同金額之掛號費,這也是可資深入探討研究的項目之一。

(5)跟掛號有關的郵史或郵路,如在1902年前要加貼客郵郵資才能寄出,寄日韓、新疆等地區掛號郵資屬特例,這些問題在當時因各種原因,而產生許多權宜、艱辛及不得已之處,如今都值得我們去一探盧山真面目。

(圖5)為清二次雙片的正片,加貼蟠龍票壹分三枚、壹角一枚,銷北京郵政局 1902年2月24日 橢圓戳及北京有框R掛號戳,經上海 1902年3月3日 英漢小圓戳、上海法國 1902年3月4日 客郵戳,寄比利時 1902年4月8日 到達戳。
5.jpg
(圖6)為清二次片加貼蟠龍票壹分、貳分、壹角各一枚,銷上海 1902年 3月24日 英漢小圓戳及上海有框R掛號戳,經上海法國 1902年3月24日 客郵戳、香港 1902年3月27日 戳,掛號寄埃及蘇伊士運河上一艘屬於「North German Lloyd」公司,船名叫「Bayerm」的船上一位「Jane Herlest」小姐,有蘇伊士(SUEZ) 1902年4月21日 到達戳。
6.jpg
(圖7)為清二次雙片的回片,加貼蟠龍票壹分及貳分各一枚、伍分票二枚,銷直隸北戴河丙午 七月初八 ( 1906年8月27日 )干支戳及北戴河有框R掛號戳,經上海 1906年9月4日 英漢小圓戳,掛號寄南斯拉夫的阜姆(FIUME)有 1906年10月13日 到達戳。
7.jpg
上項三片的使用均在 1902年1月1日 之後,當時大清郵政已與法國簽訂郵務協定並開始生效,因此經由上海法國客郵局寄遞國外的掛號明信片,只要貼足中國掛號郵資拾肆分即可,不用再加貼法國客郵掛號郵資了,另該三片分由北京、上海、北戴河三地區寄出,所貼掛號郵資均相同,且均經由上海轉口寄出,唯一不同的只有掛號明信片上,所銷R掛號戳卻完全不同,等於是三種不同R戳型式,可見掛號戳記的複雜及趣味性,如此更加豐富了掛號明信片的可看性及收藏價值。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2000.4.23日出版的集郵彙報89年版內。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本帖最后由 edvardtin 于 2010-12-23 04:13 编辑

續談上海「工部間」專用戳      夏大緯



個人也談上海「工部間」專用戳一文,於5月23日完稿並上傳部落格,在文中雖提出了一些新補充,並提及一篇「新論述」的產生,應還有可再補充之處,個人僅先拋磚引玉而己,郵文刊出後即陸續有多位郵友提供新資料佐証,如香港 田進福 先生提出了專用戳「7」、使用年份為「1915年」等,即再次打破及更新了個人之前所寫的記錄,遠在德國的單圣鵬老弟更是熱情相挺,把其收藏有關該戳的9張明片影本電傳寄來,也發現其內的「目的地」有不同等,均將在下文中一一詳加介紹,証明確是還有可再補充及探討之處,因此有再寫一篇「續」的必要,該篇同樣僅是以提出介紹為主,可能還需再等待一段時間,等更多的實物郵品出現、更多的新資料、新記錄等出現,再做探討、分析較佳,目前應還未塵埃落定要談感覺時機還太早,此是個人的一點淺見僅提出供郵友参考。



本次的介紹還是以年份先後順序做為依據,介紹如下﹕

(圖1)為清二次片加貼蟠龍壹分票3枚,銷上海22.2.23日戳(1904年),寄青島德國客郵戳1904.2.26日到達,其專用戳為「22」,目的地為青島不在烟台、廣州和琼州之列,該片應為國內郵資1分,確誤貼為4分,寄信人可能誤為明片國際郵資4分,或是誤為1902.4.8日實施的寄青島信函郵資4分均有可能,此種寄青島明片郵資錯誤的情況偶有出現,均因其情況特殊很易讓人誤解而造成,但數量上來說並不多。

1.jpg

(圖2)為清二次片銷上海22.3.23日戳(1904年),寄宜昌1904.4.1日到達,其專用戳為「22」,目的地為宜昌不在烟台、廣州和琼州之列。
2.jpg


(圖3)為清二次片加貼蟠龍壹分、貳分票各1枚,銷上海19.4.18日戳(1905年),經上海法國客郵局1905.4.20日戳,寄德國因更改地址有1905.5.21日及1905.5.23日2個到達戳,其專用戳為「19」。

3.jpg

(圖4)為清二次片加貼蟠龍壹分、貳分票各1枚,銷上海15.7.24日戳(1905年),經上海英國客郵局1905.7.24日戳,寄德國因更改地址有1905.8.27日及1905.8.28日3個到達戳,其專用戳為「15」。

4.jpg

(圖5)為清二次片加貼蟠龍壹分、貳分票各1枚,銷上海23.8.31日戳(1905年),經上海1905.9.1日及上海法國客郵局1905.9.1日戳,寄印度孟買有1905.9.17日經過及1905.9.20日到達戳,其專用戳為「23」,寄印度孟買的實寄片存世不多。

5.jpg

(圖6)為清三次片加貼蟠龍壹分、貳分票各1枚,銷山東東昌戊申 三月十三日 (1908.4.13日)干支戳,經濟南1908.4.15日挖字戳(CHINAN挖去CH,剩下INAN)、上海19.4.20日(1908年)、上海1908.4.21日及上海法國客郵局1908.4.21日戳,寄德國1908.5.27日到達,其專用戳為「19」,該片郵路清楚外另有濟南挖字戳及上海2種不同戳在一片較為難得。

6.jpg

(圖7)為清二次片銷江蘇上海戊申 四月十九日 (1908.5.18日)干支戳,經上海23.5.18日(1908年)、温州1908.5.21日,寄浙江處州戊申四月卄七日(1908.5.26日)干支戳到達,其專用戳為「23」,目的地為處州不在烟台、廣州和琼州之列,該片且為上海總包發售片的身份更為特殊,上海總包發售片的存世數量要較其他數種少甚多。

7.jpg

(圖8)為清三次片銷上海戊申 五月十五日 (1908.6.13日)嵌英文「S」干支戳,經上海16.6.13日(1908年)、長沙戊申 五月廿二日 (1908.6.20日)干支戳,寄湖南寶慶戊申五月卄九日(1908.6.27日)干支戳到達,其專用戳為「16」,目的地為湖南寶慶不在烟台、廣州和琼州之列,該片銷有3種不同干支戳形在一片也較為少見。

8.jpg

(圖9)為清四次片銷上海戊申 六月初一 (1908.6.29日)嵌英文「H」干支戳,經上海22.6.29日(1908年)、岳州1908.7.5日、長沙戊申 六月初九 (1908.7.7日)干支戳,寄湖南寶慶戊申 六月十四日 (1908.7.12日)干支戳到達,其專用戳為「22」,目的地為湖南寶慶不在烟台、廣州和琼州之列,該片銷有3種不同干支戳形在一片也較為少見,另該片同(圖8)可說為姐妹片僅寄出日期約差半個月時間而己,但其專用戳一為「16」、一為「22」確不同,頗值得待收集更多資料後再探討。

9.jpg

(圖10)為清四次片銷上海戊申 十月十二日 (1908.11.5日)嵌英文「S」干支戳,經上海14.11.5日(1908年)戳,寄蕪湖1908.11.6日到達戳,其專用戳為「14」,目的地為蕪湖不在烟台、廣州和琼州之列,另該片跟個人之前郵文中的(圖6)片為姐妹片,在同一天寄出其專用戳同為「14」,但所寄的地點一為烟台、一為蕪湖有所不同,同樣可資再深入探討。

10.jpg

(圖11)為清四次片銷蕪湖1911.6.19日戳,經上海26.6.20日(1911年)、上海1911.6.21日2種不同戳,上海日本客郵局1911.6.21日戳,寄日本有KOBE(神户)1911.6.26日到達戳,其專用戳為「26」,該片為特殊的壹分郵資相當少見。

10a.jpg

(圖12)為清四次片銷上海戳不清楚(其背面書寫有1911.12.23日寄出字樣),經上海26.12.23日(1911年)戳,寄福州1911.12.29日到達,其專用戳為「26」,目的地為福州不在烟台、廣州和琼州之列。

11.jpg

(圖13)為清四次片銷上海書信館1912.6.14日戳寄當地,因前後更改地址多次,背有上海元年 六月十四日 及 六月十五日3個戳,正面另有上海7.6.15日(1912年)戳,其專用戳為「7」, 嚴平西 先生郵文中記載(其戳內號碼自12開始至27),此專用戳「7」不在其內,算是一個重大的新發現?還是該專用戳不算是上海「工部間」專用,因此不算在內?由於此戳的出現,可資探討之處又多增加一處,且該片上的專用戳跟上海書信館戳在同一片之上共存,也是少見的特殊範例,該片為亞太拍賣目錄第17期(2008.5.31日截標)內第1819項郵品。

   12.jpg

(圖14)為西式封貼帆船3分票,銷上海(17)1915.7.31日戳,經上海17.7.31日(1915年)戳,寄漢口1915.8.3日到達,其專用戳為「17」,但該專用戳「17」跟寄出時,所銷的上海下方兩字中間的「17戳號」是否相關?該專用戳「17」其實應為「戳號」並非專用戳?該類在上海中文地名之下刻有數字者,在 張愷升 先生編著的「中國郵戳目錄」一書内,記載「上海橫上戳號」是中國郵戳正式刻用戳號,見有2至26等戳號,自1909年起用至1915年,由上項記載可得知不論是戳號、或使用年份,跟上海工部間「專用戳」都有甚多重疊之處,此「17」戳的出現,如屬專用戳其使用年份為1915年,打破了之前個人郵文中所介紹的1913年,也算是一個新記錄,但如屬「戳號」則為正常並非特例,期盼還有更多實例的出現,才能來探討其真實身份,該封為 張永浩 先生在「中華郵史趣談」內所介紹的郵品。

13.jpg

(圖15)為帆船壹分片銷重慶1917.3.9日戳,寄上海9.3.22 日(1917年)到達,其專用戳為「9」,如該戳確定為專用戳,同樣在嚴平西先生郵文中記載(其戳內號碼自12開始至27),此專用戳「9」不在其內,算是一個重大的新發現?且使用年份又往後了2年到1917年,也是一個重大的新發現?還是該專用戳如同(圖14)所探討的,不算是上海「工部間」專用戳,可能僅是「戳號」?在張愷升先生編著的「中國郵戳目錄」一書内,同樣記載「上海年位戳號」為就己有之日戳年份位置,嵌用數字表示戳之編號,見有9至26等戳號,自1904年到1909年逐漸停用,祇見「9」號用至1918年,由上項說明來看該片所銷「9」頗為符合,且使用年份也在1918年前,是否確是戳號並非「專用戳」?由(圖13、14、15)的出現,延伸出更多可資探討之處,該片為個人摘錄自清清網站片封簡專區內,帆船實寄封片介紹– 龍友 先生的收藏。

14.jpg

    越來越多的實物郵品出現,不但改變了原先所知的範圍,甚至延伸觸及到更多可資探討、研究之處,「12」之前的數字是否也屬「專用戳」?1909年後的郵品其上所銷的「專用戳」與「戳號」有重疊之處,如何判别與劃分不同?這也是收集的趣味及好玩之處,郵海浩瀚學無止盡,個人無法囊括所有的郵品及知識,尤其集郵是快樂、單純的事情,不論對錯純為學術上的探討研究而己,本文同樣僅為介紹而己,不牽涉到更深入的探討,相信一段時日後更多的實物郵品出現,才是探討的好時機,而是否是「專用戳」也留待那時,由郵友來決定其真實身份。



                                                      2008.5.31日完稿



参考資料﹕亞太拍賣目錄第17期

                    張愷升先生編著的「中國郵戳目錄」一書

                張永浩先生編著的「中華郵史趣談」一書

                   嚴平西先生「上海“工部間”圓形漢英半切日戳」一文

                   清清網站片封簡專區內帆船實寄封片介紹–龍友先生的收藏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本帖最后由 edvardtin 于 2010-12-23 11:23 编辑

也談上海「工部間」專用戳      夏大緯

    嚴平西先生在「郵戳研究」2008年第1期內(2008.3.28日出版),發表了一篇「上海“工部間”圓形漢英半切日戳」一文,推翻了原先郵友對上海某些年份戳,並非年份而是戳號的認定,該文內引用了甚多資料、戳圖提出佐証,証實上海圓形漢英半切日戳(國內郵人大多稱呼為「中英文小圓戳」或「英漢小圓戳」),其戳內號碼自12開始至27,應為上海「工部間」專用,做為區分及確定職責之用,可用作銷票、中轉或到達三種功能,其使用日期自1903年6月(目前所知和介紹的最早使用日期為1903.6.26日)至1911年,中轉郵件經由上海的法國客郵、日本客郵或貼香港票之英國客郵局轉投者,均加蓋客郵局中轉日戳,經德國客郵或俄國客郵中轉的郵品,大部份未見加蓋有關客郵局之中轉日戳,轉投國內郵件,目的地為烟台、廣州和琼州,該戳並與双圈英文工部書信館日戳同步使用,也有在同一片上有2戳共存的範例,目前最早使用的有1903.6.26日上海寄日本東京(經日本客郵局)、其專用戳為「17」,其次為1903.8.12日揚州寄美國(經日本客郵局)、其專用戳同樣為「17」,此為嚴平西先生該篇郵文內的重點摘要,特摘出提供給郵友参考。

    閱讀該篇郵文後,趁翻找其他郵品同時順便也查看一下有無該類郵品,因原本印像中有一些但不知是否還在有無售出,搜尋後找出了一些,除剔除一些較模糊不清不能確定者外,剩下的除同樣可提出佐証外,也有一點小小的新發現可再補充,特提出與郵友共享,由於嚴先生的郵文已介紹該戳內的號碼自12至27均有,因此個人的介紹是以年份先後順序做為依據。

    (圖1)為清一次片銷21.9.27日戳(1903年),經上海法國客郵局1903.9.30日戳,寄德國1903.1.26日到達戳,該片可能為第3早日期片,且跟前2片不同為經法國客郵局中轉、其專用戳為「21」跟「17」也不同。
1.jpg
    (圖2)為清二次片銷上海26.7.24日戳(1905年),經上海英國客郵局1905.7.24日戳寄英國,背有彩繪圖案,其專用戳為「26」。
2.jpg
    (圖3)為清二次片銷上海15.8.17日戳(其背面書寫有1905.8.16日寄字樣),寄天津1905.8.22日到達,背面文字為打字,其專用戳為「15」,目的地為天津不在上項烟台、廣州和琼州之列。
3.jpg
    (圖4)為清二次片銷蕪湖1905.10.23日戳,經上海1905.10.25日及上海17.10.25日(1905年)2個不同戳,再經上海法國客郵局1905.10.26日戳,寄英國1905.11.30日到達戳在背面,背有印刷彩圖,其專用戳為「17」。
4.jpg
    (圖5)為清二次片銷上海丁未四月十四日干支戳(背印刷廣告文字註明地址為上海南京路573號)、上海14.5.25日戳(1907年),寄天津1907.5.30日到達戳,後鉛筆劃銷改退回上海,另銷天津1907.5.31日戳退回,有上海書信館1907.6.3日及上海19.6.3日(1907年)2個到達戳,背面印刷廣告文字,該片上共出現2個不同專用戳,分别為「14及19」,一片之上出現2個不同專用戳此應為特例相當少見,且另跟上海書信館戳在同一片之上共存,也是少見的特殊範例。
5.jpg
    (圖6)為清四次片銷上海戊申十月十二日干支戳(背印刷廣告文字註明為1908.11.3日上海寄出字樣)及上海14.11.5日戳(1908年),寄烟台1908.11.8日到達戳,背面印刷廣告文字,其專用戳為「14」。
6.jpg
    (圖7)為清四次片銷塘沽1909.7.30日戳,經上海22.8.4日(1909年)及上海1909.8.5日2個不同戳寄意大利,背有彩繪圖案,其專用戳為「22」。
7.jpg
    (圖8)為清四次片銷上海己酉冬月十九日干支戳(1909.12.31日)及上海23.12.31日戳(1909年)寄香港,背貼照片,其專用戳為「23」,目的地為香港不在上項烟台、廣州和琼州之列。
8.jpg
    (圖9)為清四次片銷梧州1910.9.29日戳,經上海1910.10.4日及15.10.4日(1910年)2個不同戳、上海法國不清楚客郵戳寄法國,其專用戳為「15」。
9.jpg
    (圖10)為清四次片銷濟寗辛亥閏月廿五日干支戳(此為陰曆閏六月廿五日、陽曆為1911.8.19日),經上海22.8.28日(1911年)及上海1911.8.29日2個不同戳、上海日本客郵局1911.8.29日戳寄美國,其專用戳為「22」。
10.jpg
    (圖11)為清四次片銷上海26.2.28日(1912年)、上海1912.2.28日2個不同戳,經上海德國客郵局1912.2.28日戳寄德國,此為經德國客郵局中轉並銷有德國客郵局戳的少數特例,其專用戳為「26」。
11.jpg
    (圖12)為清四次片銷南京城(子)元年五月廿二日戳,寄上海26.5.22日(1912年)到達戳,其專用戳為「26」,另該戳使用年份超過之前所介紹的1911年,也算是一個新記錄。
12.jpg
    (圖13)為五色旗片銷天津1913.1.16日戳及4種小戳,寄上海有上海12.1.19日(1913年)及上海書信館1913.1.20日到達戳,背面印刷廣告文字,其專用戳為「12」,且另跟上海書信館戳在同一片之上共存,也是少見的特殊範例,另該戳使用年份超過之前所介紹的1911年,也算是一個新記錄。
13.jpg
    (圖14)為清四次片的回片銷天津1913.7.24日戳,經上海20.7.27日(1913年),寄江門1913.8.4日到達戳,其專用戳為「20」,目的地為江門不在上項烟台、廣州和琼州之列,另該戳使用年份超過之前所介紹的1911年,也算是一個新記錄。
14.jpg
    經由上項的介紹,除可相互輝映印証之外,且經由更多不同的實物郵品可補充加强此「新論述」,如己發現有1912、1913年使用的實例,打破之前使用至1911年之說,1913.7.27日是否為最晚使用日期也可能不是,另也發現目的地為烟台、廣州和琼州之外的地區,及一片之上出現2個不同專用戳等特殊情況,可見應還有可待補充之處,在嚴先生率先提出該篇郵文後,個人謹是經由他的陳述在先補充於後而己,拋磚引玉期盼更多的行家提出補充。



                                2008.5.23日完稿



参考資料﹕嚴平西先生「上海“工部間”圓形漢英半切日戳」一文

【本人(edvardtin)对于此类编号戳是否为工部间,深表怀疑
原因如下
1)工部局邮局保留下来,主要处理本埠投递业务,从夏先生的文中看似乎各种用途都有,有违当时的协定。
2)工部局邮局自1897年11月并入大清邮政,直至1922年底方撤销,为何要从1903年到1913年间另辟一种邮戳。而原来之工部局邮戳却照常使用至1922年。】




新浪上的討論內容
前輩問個問題,
這種編號戳,在嚴西平先生的大作中也被稱作工部間戳,您也稱作工部間戳。
記得在張先生的《中國郵戳史》中只是將這類戳認為是編號戳。
我理解大家指的工部間是上海工部局郵政併入大清郵政後的部門。當時工部間的郵戳還是使用的,就我所知直至1922年依舊有使用。我不是很理解為何工部間要同時使用幾套不同的郵戳。

請問前輩認為這些編號戳是工部間的戳,是否有證據證明這些戳是工部間使用?還是直接採信了嚴先生著作中的說法。(好像嚴先生的著作中也沒有提出原因)

    版主回覆:
     

    方兄﹕當時個人寫了2篇此郵文,為文是先看到嚴平西先生在「郵戳研究」2008年第1期內(2008.3.28日出版),發表了一篇「上海“工部間”圓形漢英半切日戳」一文,主要是想提出一些該文中所未提及的補充,後嚴平西先生出版「漢英半切圓形日戳」一書時,在前言中提及「又從潘鍳良和芮偉松兩位好友處,買到共叁佰多件半切日戳封片」,由新購入的郵品中己增多、且涵蓋了,之前個人要補充的部份均有了,正好趁此機會也提出說明,否則郵友會覺得出版的書中都有包括了,為何我還要寫此文,但不知當時我寫此2篇郵文時,該書還未出版的。

    另您所提之事,我是直接採用嚴先生的說法來介紹,嚴平西先生在後出版的「漢英半切圓形日戳」一書中,有較多解釋及說明,嚴先生確是推翻了原先郵友、張愷升先生對上海某些年份戳,並非年份而是戳號的認定,許多郵友都不習慣及接受,但如同我文中提到一個「新論述」的產生,確是一時很難讓人接受及認同,但郵學講究的是証據及實物,如有郵友為文再提出新証據及實物,則可再次推翻之前的「新論述」,但如無人推翻則只能暫時接受及各自認定了。

                                       夏大緯  敬上   2010.12.22日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本帖最后由 edvardtin 于 2010-12-23 00:57 编辑

百年老店待革新、揚舊除新創新生

~談大清明片上的收信班次戳    夏大緯


    我國郵政於1996年屆滿百年大慶,從大清郵政開始一步步的建立許多良好的制度,一直延續並發揚光大,早期郵政人員的辛勞、艱守崗位都是現今值得學習的楷模,直到數年前台灣郵政在國內外還是有口皆碑為人所稱讚,但近2、3年來品質却日漸低落,尤以郵件處理部份最為人所詬病,民營郵政趁機崛起,百年老店面臨挑戰,再不革新恐怕無法維持這塊金字招牌了。

    郵政當局於84年(1995年)1月1日起,宣佈實施普通郵件免蓋落地戳,此點無異是開倒車的做法,其實早在未宣佈之前,普通郵件就常看不到落地戳,不論國外有那些國家同樣不蓋落地戳,但我們要汲取的是人家的長處而非缺點,應該想辦法因應解決之道,如何利用機械化、電腦化等來解決人力、物力的困擾,而非無法解決就棄之不顧的,其實最重要的並不是蓋不蓋落地戳的問題,而是目前的郵件投遞太不正常,經常延誤甚久,且印刷品偶有遺失等情況,到底真正的問題是出錯在那裏?如美國寄台航空信件,早期一般均為7天之內即可收到,目前正常約為10天,此時背面可見銷有落地戳,但最常見的則為20天左右才收到,此郵件背面一定非常巧合漏銷落地戳,可見落地戳蓋下去後所代表的乃是一種責任,如果不蓋没有關係,但要能做到迅速、確實、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否則我們無法一再跟國外郵友解釋,並非我們拖延太久才回信,而是國內的郵路艱險難行、郵政器材還未機械化,因此美國寄台一封信要走20天才能收到。

    大清郵政開辦後陸續實施多項措施,除一般郵戳都具備之外,片封上還常見有各種信差戳或投遞員戳,以明個人責任,盡量做到迅速、確實的目標,早期郵政制度的嚴謹叫人看了真是佩服,除此之外還有少數郵局使用「收信班次」戳,即在明片上蓋有「大、清、郵、政」的小圓戳,根據孫君毅先生所著「清代郵戳志」一書中記載,此4個字代表4個收信班次,即「大」字代表第1班次,「清」字代表第2班次,余類推。發信局所蓋,用於1907年至1909年間最多,最晚見1911年,用於北京地區。

    (圖1)為清一次片銷周村郵政局1904.5.25日楕圓戳,經山東膠州甲辰四月十三日(1904.5.27日)干支双圈戳,實寄上海1904.5.31日書信館双圈小圓戳到達,旁另蓋有一「清」字小圓戳。
a1.jpg
    (圖2)為清二次双片的回片,銷南京1904.3.7日(月日雖銷戳不清楚,但明片背面寄信人書寫有寄信日期)中英文小圓戳,實寄上海1904.3.8日書信館双圈小圓戳到達,旁另蓋有一「清」字小圓戳,該片同(圖1)片均寄同一地點,相當巧合難得,另該片較(圖1)片早1個月實寄使用,且寄出地點為南京跟(圖1)的周村也不相同,可証明該「清」字小圓戳,並非由發信局所蓋,而是由到達局(上海)所蓋的,此點也跟「清代郵戳志」一書中記載不同,經由上述兩片可証明除北京之外上海也有使用,且上海使用的時間為1904年較北京還要早3年,目前己知有「清」字小圓戳的存在,但不知是否也有其餘「大、郵、政」3個小圓戳的存在,還盼郵友們大家提供資料。
a2.jpg
    配合今日時代的變遷,規則制度是可以改變的,但並不一定非要「除舊佈新」才行,早期郵政措施有許多是值得效法的,並非舊的制度就一定不好,如果是好的我們要保留並發揚光大,而一項新措施的實施是否正確,則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才能証明是對還是錯,期望郵政當局能力圖改革,在百年大慶後再努力開創出另一個新的里程碑。



參考資料﹕孫君毅先生所著「清代郵戳志」



該篇全文原刊登於1995.4.15日出版的大明報內集郵道第239期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本帖最后由 edvardtin 于 2010-12-23 00:54 编辑

清一次片的特殊使用      夏大緯

    大清片在近一、二年屬熱門郵品項目之一,在世界金融危機風暴時刻,價格也一直維持不變,甚至特殊郵品還屢創新高,相信很多郵友都抱懷疑態度,大清片還會持續熱門且再創新高的局面?但在7月25日的「INTERASIA  AUCTIONS  LIMITED」,1898–1941年明片專輯付拍後,其內共有180項明片郵品,成交167項、成交率高達約93%,此成交記錄及價格相信震撼了許多郵人,事實擺在眼前不用再多說,就很清楚的傳達了一個訊息,大清片確是再創新高、且熱度不變還有增温的現像,有郵友也許會說此明片專輯,原為旅法郵友龔文生先生收藏多年的精品,才能創造出如此好的成績,當然此點確也是佔相當大因素在內,一部精彩的明片專輯,乃是累積多年的時間及金錢才能達成,而目前所知排除己参展過或已知在收集明片者之外,國內外還有收集此類明片專輯,且有份量者已屈指可數,錯過此次拍賣大約在幾年內,很難再見到如此多、且好的明片郵品了,相信這也是促使其締造佳績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如再深一層的探究,近五至十年來正好遇上老一輩集郵家且有份量者,逐漸凋零及交棒時刻,郵品都陸續付拍,好郵品因此都分散在不同藏家或組集者手中,一但有份量的老一輩集郵家,都陸續把郵品全釋出後,在中生代還年青,且還在收集、組集的情況之下,還會有多少老一輩集郵家及精彩明片專輯可付拍?有份量的老一輩集郵家倒底還是少數,還能有幾位可再供應市場的需求?就算還有少數幾位、也總有郵品賣完的時刻,在早20年前專集大清片者可能僅2、3位,但時至今日已知者己數倍於此,不知及還不欲人知者的數量恐更多,因此在供需的情況之下,早期跟今有著顯著的很大差異,收集的人越多,但郵品的來源確並未增加,甚至可能將面臨老一輩集郵家,原本專集明片者就不多,在近幾年又逐漸凋零或交棒後,恐會有一段真空時間、出現青黄不接的情況,不太有可能會再出現較大批明片付拍的情況,如有也是較零星及分散的數量為主,在貨源稀少、而集片者又較多的情況之下,大清片價格要下跌也難,因此個人認為大清片持續熱門,且再創新高的局面,將還會持續一段甚久時間。

    大清片己屆滿百年的歴史,有著百年歴史、古董般身世的明片,其實還有著甚多特色及特殊之處,等待著郵人們去挖掘及介紹,尤以今後有特色及特殊的大清片將更受重視,郵友不妨動腦、動手去找找,相信會有一些收穫的。

    (圖1)為清一次片貼法國5生丁票2枚,銷上海1898.1.29日法國客郵戳,背經同日法國輪船No.10戳,寄德國1898.3.2日到達,該片並未貼大清郵票,而是直接貼法國客郵郵資來寄,因此直接經法國客郵局寄德國,並未經由大清郵政來處理,雖是如此但寄信人使用的是大清一次片,等同己付了明片國內寄遞的郵資,並未佔大清郵局的便宜,可說國內、外的郵資均己全兼顧到了,除此之外則不知郵友有無注意到,在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後,此類大清各版官片貼客郵郵資,直接交寄的情況較為多見,但在1900年前,清一次片只貼客郵郵資,實寄國外的案例確甚少見,且年代越早越少見,此點恐是很多郵友都未注意到的,清一次片在1897.10.1日發行,而該片在1898.1.29日只貼客郵郵資實寄國外,算是此類片極早使用的案例。
   
1.jpg
    (圖2)清一次片貼德國客郵5芬尼票,銷青島1899.11.20日德國客郵戳,寄德國1900.1.2日到達,背印彩色清朝衙門圖,該片除為上項所說在1900年前,清一次片只貼客郵郵資,實寄國外較早使用的案例外,另有一點恐也是很多郵友未注意到的,即是各版大清官片背面有彩色手繪圖案者,在近幾年來已深受郵友的重視及喜愛,在拍目上都常見付拍及顯著刊登,但真正有收集及細心觀查的郵友可發現,像(圖2)此類在大清各版官片背面,彩色印刷各種當年實景圖案者,其數量、種類跟彩色手繪圖案片相比可謂罕少,大約只有彩色手繪圖案片的30分之1甚至更少,不相信的郵友不妨可統計及追踪各家拍目上的資料,相信即可得到答案是否如此了。
   
2.jpg
                                                                                                2009.8.31日完稿

---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

Extra Goettingam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