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arisiica 于 2010-12-27 02:14 编辑
这帖子没几个看得懂
摩云金翅 发表于 2010-12-26 23:28 
至少吴语区个(江浙沪)基本侪可以看懂,其中提到个口音应该是㑚迪面个
阿拉支持正确推广普通话,强烈反对盲目粗暴推普,擅自禁止方言!其实推普搭传承方言是弗矛盾个
对于方言区个人来讲,方言是"母语"!
转贴 QNR教授文章 方言的神秘作用
常常有人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有了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推广,为什么还要保留和保护方言?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又承载着人类许多其他文化,比如文学艺术。文学是人类对语言的最高度精细使用的殿堂。曾经是国语运动和新文学运动旗手的胡适说过:“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当代学者也谈到方言在文学艺术中的这种不可替代的神秘作用。章培恒在2007年著的《中国文学史新编》里引用吴语写的清末小说《海上花列传》中一段后说: “如果是吴语区域的人,读了这一段就会觉得好像听到了她的倾诉,不仅充分感受到了她的语气及其中所包含的感情,而且其说话时的神态也恍在目前,如此真切、生动。这一切是无法用普通话来表现的。虽然才气如张爱玲也办不到”。张爱玲翻译此书“意思不错,但神理全失。这不是张爱玲翻译得不好,而是根本无法译。” 余秋雨在为《诙词典》序中说:“天下语言,在履行大范围的交流使命之外,还必须保存一种小范围的异态风味,因为那里沉淀着文化和文学的最隐秘结晶。……
浸透了世俗民风的方言
除了语言文学,方言里还蕴含着各自城市发展成长的历史,浸透了在一方水土孕育起来的市俗民风,闪烁着当地人五方杂处中西交融中形成的襟怀和睿智,深藏着多元博采的当地文化的基因和密码。……人类文化的载体主要有实物、文献和口语三种,口语承载的是更原始更重要更丰富更有草根价值的文化。在共同语得以推广的情形下,方言越复杂则越显现中华民族语言资源的丰富性,各地方言活语都可来丰富共同语,共同语便永远有着活水的源头。
一个民族或地域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个性特征乃至一种精神,从人类文化整体上说,也就失去了其中一个独特的文化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