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什么样的“工具”书 ——评狄超英著《新中国邮资封片简目录》 龚振鑫
最近出版的狄超英先生新作《新中国邮资封片简目录》(下简称《狄目》),正在国内几大邮市的书摊上出售。它是否如某经销商广告中鼓吹的那样,所谓“本书资料性极强,是近十年来出版的权威性较强的有关邮资封、片、简的工具书”(详见今年《集邮》6期)?笔者认为,此纯属不实之词。 笔者多年来重点收集和研究新中国早期邮政用品,自认对这些邮品的细技末节烂熟于心。细读《狄目》,笔者惊咤的发现,其中主要的早期封简图录,弄虚作假者居多。《狄目》为了追求所登载的邮品全而新的效果,不惜盗挪其他印刷品中的插图大肆进行翻拍;对许多收集难度大,一时又找不到翻拍来源的邮品,则渗进现代科技,干脆利用电脑中的剪贴、移动、除影等功能,随意拼凑;甚至冒集邮学术界之大不讳,制造了一些并不存在的臆造品。其行为令人痛心,这不得不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举几例说明如下: 例一:《狄目》中展示了“文革木刻图邮资封”全套新品共20枚。而全套新品目前存世仅知一套,就在笔者参加世界邮展的获奖邮集中,其中有存世仅一枚的孤品,另有极罕品国内无双。而且由于文革动乱,国家邮政部门的存档资料也不全(参见1983-1984年《集邮》发表的原邮票发行局局长宋兴民叙述文章,笔者去年也曾拜访过中国邮票博物馆得到证实),试问《狄目》所刊这套邮品从何而来? 如果笔者分析不差的话,这是狄先生利用电脑做了回“橡皮檫”,将部分实寄封图录上的邮戳、字迹抹去,“变旧为新”。有心的读者可从相当差的印刷效果中得到观察,如书写线不清、邮资图模糊等。 因为《狄目》,笔者在邮集前言中有一句曾引为自豪的话“以往各种图录都未能刊出全套文革木刻图邮资封新品”受到挑战。不为个人,为了中国邮品珍罕性的声誉,有必要在此摆明事实,分出真伪。 例二:《狄目》第19页登载普9美术封28号“大炼钢铁封”系嘉德公司拍卖品,为我香港邮友购得;《狄目》第268页东北春节彩图邮简“开放书信电报”,则是台湾《集邮界》总35期拍卖品,为笔者所购。二件珍罕品均有特征可辩,狄先生翻拍不打招呼,不注明出处,这又算何行为? (28号封虽存世有10多件,但其加盖件件不同,详情请参见陈永欣先生与笔者合著的“大炼钢铁封存世图鉴”—载香港《邮票世界》1999年总第138-139期,也可见本刊总9-13期,此件为13号邮品;彩图“开放书信电报”简新品存世寥寥无几,各枚因刷色、套色、版式的变化而不一样。) 第三:《狄目》中登载的普东2图单色邮简5种新全,国内仅笔者拥有,国外匿名收藏是否有全套新品尚是未知数。这回《狄目》采用的是“移花接木”法,即将常见的普东1图单色东北邮简上的邮资图去掉,换上普东2邮资图。经过折腾,图像几乎完全失真。 第四:《狄目》270页上所登载的普东2图东北优军邮简未发行简两种,系邮资图打孔的未使用邮简,均为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臆造品,是狄先生自己做出来的。 1优军“开放书信电报”简至今只发现4件,均是作废后实寄,更无新简存世。 2“利用须知”简倒有5件左右的新品存世,但邮资图上均无孔,对如此罕少的邮简,相信没有哪个藏家会自己打出一个孔来。 必须加以注明的是,善良的读者不要被误导为国家档案里有这种图录上的邮品。读者可注意一下《狄目》中自相矛盾的有关说明文字:“原简未发行,只见另贴邮票使用过的邮简。”既然如此,目录上所登载的未使用邮简又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呢?它只能是《狄目》臆造邮品时,底气不足而露出的破绽。 例五:加盖人民币260元改值东北邮简,目前仅见邮资图剪片存世,系刘广实先生的藏品。完整的全新未使用简闻所未闻,《狄目》中能够出现,不知狄先生能说明资料的出处吗? 通过以上各例不难看出《狄目》的资料来源极不光采,何言权威性?对此狄先生恐怕也没有勇气公开正面回答笔者以上的一些提问的。 在《狄目》出版之前,我国曾有多部同类目录出版。如刘广实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资片封简目录》、王泰来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资封片简图录》、燕山出版社《中国邮票全集—邮资片封简卷》、陈志深先生《中国邮资片封简图鉴》等。而这些编撰者均为集邮资深人士,学风严谨,实事求是,都未能刊出全新图录。可《狄目》却因为无知而无畏,“另辟蹊径超越”了。 中国有句名言:“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现在《狄目》虽然登“全”了,“新”了,且“多出来了”,但其拙劣的成书手法,必将受到揭露。若不及时制止,则后患无穷。一则该书释有英文前言,拟参加国际邮展,要被外人抓住把柄,中国集邮出版界将蒙羞辱;二则不明真相的国际评审员以此为参本的话,中国邮品无“孤”可言,中国的邮集总有缺项,评奖不能攀高;三则为沽名牟利,今后定有不法之徒去效之,单单臆造品也会层出不穷,有朝一日著名的“电力工人”封配图或许会与“知识青年”换个岗,那时集邮界将是永无宁日,防不胜防…… 游戏需规则,国家有法度! 笔者认为:国家正式发行的邮资票品的目录编写应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专业工作,不能由行外人依靠关系网打着旗号来替代。《狄目》能由权威出版社出版发行,实在令人大惑不解。虽如此,荒谬的《狄目》绝不能成为美好的工具书。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够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纠正不良行为。我想,当前在集邮研究界端正学风,乃是一项非常紧迫长期的任务。 责任编辑/王洪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