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学了这长时间,飞机也会开了!怪不得LP对你愤怒!
西樵佬 发表于 2011-2-15 11:09



    如果版主LP知道他没交黑钱全凭自己技术学车过关的,情况可能会不一样
主集麻花戳忘记拍中的东西麻烦联系蔡建初528139广东佛山三水芦苞独树岗市场东三巷

TOP

现代好人难做啊!
     社会进步也很大啊!
       以前有人做坏事才上报纸!少啊!
       现在有人做好事才上报纸!也少啊!

TOP

县城有个"万竹园",号称南国竹子愽物馆!
西樵佬 发表于 2011-2-15 11:12



    明年要去一次开开眼界
主集麻花戳忘记拍中的东西麻烦联系蔡建初528139广东佛山三水芦苞独树岗市场东三巷

TOP

71.清远
清远是一座年轻而充满魅力的城市。中国广东省辖地级市。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和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清远地级市,同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现辖:清远市区(清城区)及清新县、佛冈县、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并代管英德市、连州市两个县级市,共1区2市5县,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
位置: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南连广州、佛山,北接湖南、广西,东及东北与韶关市相邻,西及西南与肇庆市为界。   拼音: Qingyuan Shi   区号: 0763   代码:511500   广东省清远市西北与湖南省永州市、郴州市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为邻,东北和韶关市接壤,南达广州市、佛山市西南抵肇庆市。市人民政府驻清远市清城区人民路18号。
地处东经111°55′至113°55′,北纬23°31′至25°12′之间,位于北回归线北侧附近,距南海约200公里,一半以上地域是山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分布于北江两岸的南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奇特的地形地貌,孕育出个性鲜明的高山峡谷、河流湖泊、原始森林、溶洞温泉等奇特景观。属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7℃,最低气温为1月份,最高气温为7月份,年平均日照1662.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每年无霜期平均为314.4天。   全市有耕地面积28.9万公顷,林地面积118.8万公顷,园地面积3.0万公顷,水域面积6.4万公顷,未利用土地26.6万公顷;是广东省的主要矿产市之一,已发现有60种矿产,已探明储量的有44种,工业储量10亿吨以上。其中金、铜、铁、铭、锌、猛、煤和硫铁矿储量较大,稀土、瓷土、石墨、滑石、莹石、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水泥灰岩、石英石、重晶石等十分丰富,优质瓷土储量6500万吨,优质石灰岩储量6.37亿吨;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87.62万千瓦,至2003年底,已开发建设小水电装机容量62万千瓦。
   
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汉初,属赵佗称号的南越国。高祖年间(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阳县(今连州一带)、阳山县、浈阳县和含匡县(浈、含今为英德市境),均属桂阳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县(原清远县一带),属南海郡。   三国时,各县隶属始兴郡。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辖中宿、威正、平、恩洽、浮护五县。还置阳山郡,辖阳山、桂阳、广德(后改称广泽、连山)等县。在含匡设衡州,领阳山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等县,置清远县、政宾县(今清新县滨江一带),仍属于南海郡。同时,废阳山郡改置连州,把衡州改名为匡州。二十年(600年),废匡州,其属县改隶广州府。   唐武德六年(623年),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属广州府。天宝元年(742年),连州改置连山郡。   五代南汉乾享五年(921年),于浈阳县设英州。   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阳郡,含匡、浈阳先后改名为含光县、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为英德路总管府,不久又降为州,并含光、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县,属韶州府。十四年,连州和阳山、连山二县改属广州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连州为广东省直隶州,领阳山、连山二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清远、英德两县划地设广东布政司佛冈军民厅(相当于县级建制)。   民国元年(1912年)连州改称连县。民国3年,佛冈改厅为县。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政府北迁连县,清远各县均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连县)管辖。民国35年,由连山、连县、阳山三县划地,新置连南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佛冈县曾先后归属韶关、广州、佛山管辖外,各县先后由北江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管辖。1953年,连南与连山合并为连南瑶族自治(后改为县)。1958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四县合并,称连阳各族自治县。同年,佛冈、从化两县合并,称从化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1961年恢复佛冈县,属广州市辖。1961年,恢复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1962年,成立连山壮族瑶族县。1963年,佛冈县由广州市划为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7月,韶关地市合并,将清远、佛冈两县划归为广州市,其余各县属韶关市管辖。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1992年清郊区改为清新县),并划广州市市属的佛冈县和韶关市属的连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县为清远市所属(英德、连县1994年改为县级市)。
清远以山地丘陵为主,大龙山、瑶山、云开大山与北江、连江、滃江、潖江在这里交汇,从而孕育出雄奇险陵的高山峡谷,松涛如海的原始森林、纯如深闺的湖泊温泉,以及豪放古朴的瑶、壮民族风情。飞霞风景名胜区、广东第一峰、清新温矿泉、宝晶宫、英西峰林、连州地下河、湟川三峡、三排瑶寨、大旭山瀑布群等等,正是清远风光的代表之作。近年来,清远漂流、四驱越野车节更是塑造“山水清远,活力之乡”旅游整体形象。   清远旅游发展着力打造清新生态、飞霞风景名胜、英西奇特峰林、英佛湖光山色、连阳民族风情等“五条热线”和温泉休闲、漂流感受、山水风光、溶洞奇观、民族风情等“五大品牌”。
清城区特产:清远鸡、乌鬃鹅。   特色小吃:猪肚鸡、白切清远鸡、吊烧清远鸡、母鹅煲、母鸡煲、刀切糍、艾糍、洲心烧肉、洲心大粥。   清新特产:骆坑笋、 蒲坑茶、山塘腊肉、山塘烧肉。   特色小吃:全菇宴、全羊宴、全鹿宴、石潭豉油鸡、浸潭豆腐、浸潭山坑鱼仔、浸潭山坑螺。    阳山特产:板栗、阳山鸡、阳山酥李、玉米、无花果、桐冠梨、粤北生态茶、红薯干。   特色小吃:白切阳山鸡、麦羹(即玉米羹)等。    连州特产:连州白茶、蜜枣、黄精、东陂腊乳狗、瑶安冬菇、星子黄烟、 孔塘烟、黄精、龙须草、东陂马蹄、星子红葱、水晶梨以及根雕、汉白玉工艺品,丰阳牛肉干。   特色小吃:白切狗、狗脑煲、连州花肠、酿田螺、东陂水角、酸辣豆角干、黄茅粽等。    连南特产:猴头菇、无核山楂果、无花果、山菊花、红薯干、萝卜干、百合、蜜枣。    连山特产:沙田柚、梅洞肉姜、太保白果、连山大糯、香粳米。    英德特产:英德红茶、苦丁茶、西牛笋干、英石。   特色小吃:擂茶粥、卷筒糍、大湾菜包、东乡蒸肉等。   佛冈县特产:琶江鸡、芦笋、竹山粉葛。   ①英德红茶“英红”是与“祁红”、“滇红”并列的约中国五大红茶之一,它因外形成条、色泽乌润、内质鲜甘、汤色红艳、香气浓郁、入口醇厚而深受品茶人士赞赏,获奖无数,据传英王伊丽莎白二世就十分爱喝英德红茶。   ②九龙豆腐是九龙镇特产,以当地特有山水磨豆制成,吃来口感嫩滑、豆香盈口,在英德人人皆知。吃九龙豆腐一定要到九龙镇,那才是正宗。   ③清远麻鸡,俗称清远鸡,因母鸡背羽面点缀着无数芝麻样斑点而得名。清远麻鸡属小型优质肉用鸡种,其特征为三黄、二细、一麻(即脚黄、嘴黄、皮黄;头细、骨细、毛色麻黄),素以皮色金黄,肉质嫩滑、皮爽、骨软、鲜香味美、风味独特而驰名省港澳市场。   ④连州木屐,连州有一首民谣:“三江草鞋,连州屐;东陂马蹄,西岸石。”连州人很喜欢穿这种木屐。每当夏夜,连州人会穿上木屐,手摇葵扇,悠然慢行在石板街上。连州木屐已有几百年历史,在东南亚一带都小有名气。它用白花木或泡桐木做鞋底,面上交叉或平行钉上条带,穿在脚上很凉快。现在的连州木屐又设计出多种流线屐型,穿着更舒适。   ⑤连州白茶,又叫“藤婆条”,是连州家家必备的茶,具有清热、润肺、解暑消毒的作用。据说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贬到连州当刺史时,岭南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当时有不少中原人也迁移到连州来,因水土不服而生疮中毒。刘禹锡发现山寨中的原住居民却身体强健,很少患病。了解后得知,原来山寨里的人们经常去山顶摘一种叶面呈白色的藤状枝叶回来煎茶喝,这种茶具有祛病健身的作用。于是刘禹锡请人将这种藤叶制成茶饼分发给百姓服用,终于解除了当地的疫病。后来,饮用白茶的习俗在连州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⑥英德英石是与太湖石、灵璧石、黄腊石并列的中国四大园林名石之一,产于英德东北25公里的英山,所以叫“英石”,有很高观赏收藏价值。在英石脚望埠镇的英石市场里可以买到。   ⑦黄精是一种滋补中药,连州所黄精肉厚、蜜炼酿造,经去皮九蒸九晒加工而成,用来下药或浸酒功效最好。当地酒厂所产黄精糯米酒,酒精含量不高,甜而不腻,滋补强身,包装时款,是送礼自奉之佳品。   ⑧石潭豆腐以石潭山水制作,特别新鲜嫩滑,豆香盈口,非普通豆腐可比。   ⑨阳山板栗又叫枫栗、栗子、栗果、大栗。阳山县是广东省板栗的主要产区。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近1万公顷,产品绝大部分出口东南亚,在国内市场也甚为畅销。阳山板栗品种分为油栗、香栗、木栗三种,但以油栗为贵。油栗大小适中,壳呈黑褐色,有油质泽。其肉厚味甜,营养丰富,含有极高的糖、脂肪、蛋白质,还含有钙、磷、铁、钾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C、8、B2等,有强身健体的作用。阳山板栗美味可口,生吃熟食皆宜,除了砂炒、水煮之外,还可做成席上佳肴,如栗子鸡、栗子肉等,均属脍炙入口的上品。此外,阳山板栗还可入药,有养胃健脾、壮腰补肾、活血止血之功能。每逢中秋时节,板栗上市,吸引众多商家,阳山“板栗节”更是热闹!   ⑩东陂的腊味,闻名粤港地区和东南亚诸国,当地人常引以自豪。东陂人心灵手巧,东陂的腊味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制作奇特,以下小录几款。   腊蛋:蛋也能腊吗?是的,腊蛋是有名的东陂腊味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东陂镇“遂昌号”的腊蛋、腊狗和风肠,就远销马来西亚、菲律宾诸国和港澳地区了。腊蛋的主要原料是花油(猪网油)和蛋,花油为皮,蛋为馅。 腊蛋的制作工艺极繁,先以盐水浸花油,目的是添味、漂白,一日即可,浸好后备用;再选蛋,鸡蛋或鸭蛋皆可,去白留黄,下盐、糖、酒;做腊蛋时,花油切至大小适中,垫于小瓷碟上,放蛋黄、风肠片、芫茜(若制作“银玉蛋”,周边还须放瘦肉),包成扁圆状;然后放太阳下晒,等表面稍干,加一碟盖上,反转碟子再晒另一面;两面晒至至三四成干,移至竹箕,又再晒;八成干,以小绳吊晾。腊蛋可蒸吃。要问味道?香又爽。   腊狗:东陂腊味中的腊狗,首推关屋“遂昌号”制品。80多岁的关佐贤老人说,1912年,肉食供应紧张,制作传统腊味缺乏原料,其祖父就试着用狗做腊味的原料,先是做腊狗条,之后是腊全狗,从此,便开了“东陂腊狗”之先河。 制腊狗要选2.5千克至3.5千克重的肥乳狗,宰好洗净后去骨,用炒干的碎盐腌;腌好后再以温水洗净,晾干水,淋姜汁酒,涂上糖和沙姜粉;然后造型,风干。   东陂腊狗嫩、爽、香、不腥不腻,可蒸可炒。   风肠:别处都叫“腊肠”,为什么东陂却叫“风肠”呢?原来东陂风肠要靠山风来风干。一条自西北方峡谷钻出来的西溪,缓缓地流到东陂镇边,也把习习的山风带到了镇子上。五更天,制风肠的人家便将一篙篙的风肠从凉棚里托出来,晾到露天“打冷风”;中午日头猛,又将一篙篙的风肠托回凉棚里去。   东陂风肠的肥肉瘦肉搭配很有讲究,三成肥肉七成瘦肉的叫“三七肠”;二成肥肉八成瘦肉的,便叫“二八肠”。   精于做生意的东陂人深通藏而不露之道,并不刻意炫耀自己的制腊味技术,有人夸东陂腊味好,便说:“腊味全靠风,我们地方风好。”还有更神奇的说法:“东陂街的风,街东和街西的也不一样哩。”   (11)丰阳牛肉干:其制作历史也很悠久。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丰阳是湖南蓝山、新田、嘉禾至广州官道的中转站,每年经过此道者不下十万人丰阳镇每天都杀牛供应客商,偶逢卖不完时,因牛肉易腐,生意人就要亏本了,为此家家大伤脑筋。有一屠户,灵机一动以炭火烧烤,发现其味特香,于是试着加进各种佐料,其味更佳。丰阳牛肉干的制作自此开始,沿袭至今。   丰阳牛肉干是连州极具特色的特产。首先其选料精。其用的牛一定是健康的,其肉一定要脊梁肉和肘子肉。燃料一定要用干透的杂木,微火慢熏,烤出的肉干黄而不焦,香味四溢,再将肉切成薄片,拌以辣椒、豆豉,盛于碟蒸。吃时轻嚼慢咽,回味无穷,口齿留香,非常美味。   丰阳牛肉干独特的风味依赖于丰阳独特的气候环境,因此只有在丰阳才有,产量很少,价格为30元/斤,可以在丰阳的市场购到。




PICT4017a.jpg
广州普通邮票研究会会长
广东佛山松风路松风八巷一号302宋健一邮编:528000电邮:fssjy001@163.com
13702906958

TOP

如果版主LP知道他没交黑钱全凭自己技术学车过关的,情况可能会不一样
cai 发表于 2011-2-15 17:28



    绝对是真才实料.
514599广东兴宁市海关北巷20号 练恺东
支付宝:lkd0010@tom.com 手机/微信:135 908 069 51

TOP

清远这几年发展很快.
514599广东兴宁市海关北巷20号 练恺东
支付宝:lkd0010@tom.com 手机/微信:135 908 069 51

TOP

才知道有这多好吃的,只知清远鸡!

TOP

72.乳源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31千米处,东邻武江区,西连阳山县,南毗英德市,北与乐昌市接壤,西北角与湖南宜章县相依。全县总面积2227平方千米,总人口20.5万人(2006年),其中农业人口16.5万;瑶族人口2.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2%。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溶蚀高原地貌显著,多峡谷,境内森林、水力、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中文名称: 乳源瑶族自治县
外文名称: Ruyuan Yaozu Zizhixian
行政区类别: 自治县
所属地区: 中国 广东省
下辖地区: 乳城镇、一六镇、桂头镇、洛阳镇
电话区号: 0751
邮政区码: 512700
地理位置: 南岭山脉南麓
面积: 2227平方公里
人口: 20.5万人(2006年)
乳源位于南岭山脉南麓,贯穿弧形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西部峰峦环峙,属高山地  乳源瑶族自治县
带,溶蚀高原地貌显著,是韶关市主要石灰岩地区之一。东北部属丘陵地带,河流两岸地势平缓。县境1000米以上山峰102座,主要山体有北部呈东西走向的头寨山、南部东西横亘大东山、北部瑶山主峰狗尾嶂,与湖南省宜章县和广东省阳山县交界的石坑崆主峰1902米,是广东省境内最高峰。主要河流有由乐昌流入县境东北角,经桂头镇流向韶关的武江河;发源于县境西北与阳山交界的丫叉顶,由西向东流入南水水库,穿过县城,汇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称南水河);发源于县境西北面与湖南省宜章县交界的猛坑石东麓,由西北向东南经大坪、大桥、必背、桂头流入武江的杨溪河;发源于天井山北麓的蚁岩,由北向南流经洛阳、大布汇入英德市的大潭河。全县总人口20.37万人,其中瑶族人口2.3万人,占11.3%;大桥、洛阳、大布3个石灰岩山区镇人口5.95万人;瑶族聚居地必背、游溪、东坪3个镇人口2.82万人;乳城、一六、桂头3个平原镇人口11.2万人。全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间气候悬殊,东南部平原和丘陵区全年平均气温19℃—20℃,西部山区全年气温16℃—17℃,北部高山地带全年平均气温为15℃。降雨量东南部及西部山区偏多,全年平均有2000毫米以上;南部和北部降雨量偏少,全年降雨量平均1400—1500毫米。无霜期308天,四季明显,昼夜温差大。乳源境内水力、森林、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开发蕴藏量达56.25万千瓦。现已探明矿产有27种,主要有锑、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重稀土等,其中石灰石储量100亿吨,花岗石25.亿吨,钾长石1.2亿吨。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仅兽类就有100多种,其中有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华南虎、云豹、黄腹角雉、黑鹿、蟒蛇和二类的短尾猴、黑熊、大灵猫、苏门羚、穿山甲等共16种。县境北缘的青溪洞珍贵动物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十大自然保护区之一。植物种类有2000多种,具有高等植物178科,611属,1158种,其中乔木树种73科181属473种,占广东大陆树种的80%,国家保护的25种,占全国67种的37%,有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福建柏、长苞铁彬、观光木、广东松等以及药用植物资源207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1%,活立木蓄积量达534万立方米。境内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国内罕见、景色神奇,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的广东乳源大峡谷;有全国重点寺观,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千年古刹云门寺;有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瑶族风情令人陶醉的必背瑶寨;有海拔1902米岭南第一高峰的石坑崆和拥有10多万亩原始森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有常年碧波荡漾,水面面积达5.5万亩的南水湖;有地貌奇特、人迹罕见的地下森林“通天箩”;有巧  乳源瑶族自治县
夺天工的仙人桥和中国最大的旅游观光和养殖一体的鸵鸟养殖场等生态旅游景区;县城附近还有国公岩、白石岩、双峰山等景观和温泉度假区等。乳源交通便利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46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5.7公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县境60公里,并在县城、东坪镇南水湖和大桥镇设有3个进出口,2.5小时可直达广州。国道323线和省道248、249、250、258线贯穿县境。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置乳源县。因县北丰岗岭溶洞产钟乳,穴中有源泉流而得名。  乳源瑶族自治县
建县前   乳源,秦属南海郡,汉属桂阳郡,三国吴属始兴郡,唐属韶州。   南宋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划曲江西境乳源乡4里,崇信乡8里;乐昌南境新兴(依化)乡3里,共3乡15里设置乳源县,隶属广南东路韶州。   元代   乳源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   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广东布政司韶州府。   清代   清属广东省韶州府,光绪年间属南韶东道韶州府。   民国   民国3年(1914年)属南韶连道,民国8年属南韶连道韶州府,民国35年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9日,乳源解放,属广东北江行政公署(后改称粤北行政公署)。1952年3月,乳源与曲江合并曲江乳源县。1953年5月,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后,恢复乳源县建制。1958年12月,乳源县撤销,合并韶关市,县地为韶关市郊区。   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先后属韶关专员公署,韶关地区革委会、韶关地区行政公署。  乳源瑶族自治县
1983年韶关地区与韶关市合并,乳源属韶关市。   2000年,乳源瑶族自治县辖15个镇、2个乡:乳城镇、红云镇、必背镇、桂头镇、附城镇、洛阳镇、柳坑镇、游溪镇、一六镇、大布镇、大桥镇、东坪镇、古母水镇、龙南镇、大坪乡、杨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7894人,其中:乳城镇 32355人、附城镇 9359人、侯公渡镇 20856人、一六镇 13620人、桂头镇 22121人、龙南镇 3253人、洛阳镇 4723人、古母水镇 3294人、大布镇 9662人、大桥镇 17200人、红云镇 10303人、东坪镇 5448人、游溪镇 1430人、必背镇 4936人、柳坑镇 5223人、杨溪乡 5839人、大坪乡 3602人、乳阳林业局虚拟镇 1875人、天井山林场虚拟镇 1596人、方洞林场虚拟乡 1199人。   2002年,乳源瑶族自治县辖15个镇(乳城 必背 桂头 一六 大布 大桥 游溪 附城 龙南 洛阳 红云 柳坑 东坪 侯公渡 古母水)、2个乡(杨溪 大坪),106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   2005年4月26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05]21号)批准撤销乳源县侯公渡镇,并入乳城镇;撤销古母水镇,并入洛阳镇;撤销龙南镇,并入东坪镇;撤销红云镇,并入大桥镇;撤销柳坑镇,并入游溪镇;从桂头镇划出方洞村委会并入必背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乳源瑶族自治县辖9个镇(乳城、必背、桂头、一六、大布、大桥、游溪、洛阳、东坪)。
境内水力、森林、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开发蕴藏量达48万千瓦;现已探明矿产有27  乳源瑶族自治县
种,矿床143个,主要有锡、锑、钨、铁、煤、汞、硅石、重晶石、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重稀土等,其中石灰石储量100亿吨,花岗石2.5亿吨,钾长石1.2亿吨。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仅兽类就有100多种,其中有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华南虎、云豹、黄腹角雉、黑鹿、蟒蛇和二类的短尾猴、黑熊、大灵猫、苏门羚、穿山甲等共16种。县境北缘的青溪洞珍贵动物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十大自然保护区之一;植物种类有2000多种,具有高等植物178科,611属,1158种,其中乔木树种73科181属473种,占广东大陆树种的80%,国家保护的25种,占全国67种的37%,有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福建柏、长苞铁彬、观光木、广东松等以及药用植物资源207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1%,活立木蓄积量达534万立方米。




PICT4019a.jpg
广州普通邮票研究会会长
广东佛山松风路松风八巷一号302宋健一邮编:528000电邮:fssjy001@163.com
13702906958

TOP

中国的牛场!

TOP

广东第一峰,我这边好多人开摩去玩
514599广东兴宁市海关北巷20号 练恺东
支付宝:lkd0010@tom.com 手机/微信:135 908 069 51

TOP

没去过,幻想一下
主集麻花戳忘记拍中的东西麻烦联系蔡建初528139广东佛山三水芦苞独树岗市场东三巷

TOP

有老虎就买个摄象头去冒险一下!

TOP

广东多个山区县的简介都说境内有华南虎,实际说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的亊,现已基本绝迹了。
广州普通邮票研究会会长
广东佛山松风路松风八巷一号302宋健一邮编:528000电邮:fssjy001@163.com
13702906958

TOP

广东多个山区县的简介都说境内有华南虎,实际说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的亊,现已基本绝迹了。
fssjy 发表于 2011-2-18 08:28



    就是!就是!拍到发达了!

TOP

73.河源
河源市城市夜景河源市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中文名称: 河源市
别名: 槎城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南
下辖地区: 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
政府驻地: 源城区
电话区号: 0762
邮政区码: 517000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
面积: 15478平方千米
人口: 334万(2006年)
方言: 河源话,客家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著名景点: 桂山,梧峰山,新丰江,东江
火车站: 河源站
车牌代码: 粤P
民族: 汉族、畲族、壮族,苗族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27分。东接梅州市,东南与汕尾市接壤,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连江西省赣州市。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河梅高速公路、粤赣高速以及即将建成的广河高速与正在规划建设

河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客  
龟峰塔(南宋)
家古邑,全境五县一区皆为客家人聚居地,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个纯客家的地级市。以新丰江为界,槎城划分为新老城区。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而江北的新市区是1988年建市后才建起的新城。
  现有新石器遗址、唐代正相塔、宋代龟峰塔、孙中山祖居(由闽入粤第一代)等历史遗迹。
  据考证,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4000年,东江中上游流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上古时代,河源市辖区先属沃土次州,后属杨州。春秋战国时称百越之地,属楚。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在东江中上游流域设置龙川县,首任县令是后来统一岭南,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县治设在现龙川县佗城镇,县域包括现在的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以及兴宁、五华、江西省寻邬县等地。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土置河源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土置和平县;明崇祯七年(1634年),和平、河源析土置连平县;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阳、惠东县、古属川县)析土置永安县,民国三年改名紫金县。河源地区汉朝属南海郡,两晋南北朝属东官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期间曾更名龙川郡、雷乡郡等)。南汉乾享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
  直到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地级)。河源市设立源城区、郊区,并将原惠阳地区的紫金、连平、和平、龙川4县划归河源市管辖。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截至2005年12月31日,河源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4个街道、97个镇、1个民族乡。截止2008年末,河源市常住人口286.91万人,居全省第17位;户籍总人口346.64万人,居全省第10位。[2]
    
河源市行政区划图
源城区 面积 365平方千米,人口约30万。邮政编码517000。源城区是为河源市人民政府政府驻地,而区人民政府驻上城街道办事处。
  紫金县 面积3619平方千米,人口80万。邮政编码517400。县人民政府驻紫城镇。
  龙川县 面积3088平方千米,人口90万。邮政编码517300。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
  连平县 面积2025平方千米,人口37万。邮政编码517100。县人民政府驻元善镇。
  和平县 面积2311平方千米,人口49万。邮政编码517200。县人民政府驻阳明镇。
  东源县 面积4070平方千米,人口52万。邮政编码517500。县人民政府驻仙塘镇。

河源山清水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中国绿色明珠之称,拥有广东文化名城━━佗城、孙中山入粤第一代祖居紫金孙屋排、岭南第一大湖━━万绿湖、“粤东丹霞山”“粤东小桂林”━━连平内莞山水、“地下龙宫”━━漳溪黄龙岩、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等人文自然景观,年接待中外游客500万人次。
  河源主要旅游景点有:万绿湖 ·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镜花缘 ·亚洲第一高喷泉·[3]金化庙·桂山禅寺·灵鹫禅寺·白云古寺·燕岩古寺·高泉寺·南越古寺·龙凤寺·龟峰塔 ·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 ·鳄湖 ·桂山 ·河源博物馆 ·客家民居——围龙屋 ·霍山 ·九和温泉 ·龙凤岛 ·水月湾 ·园中园·黄牛石森林公园 ·新丰江大坝 ·电视塔 ·九龙湾漂游·客家民俗博物馆 ·赵佗故城--佗城 ·桂山·白溪 ·恐龙化石展馆 ·合溪温泉 ·水坑生态风景区 ·枫树坝·九龙湾·新港自然保护区 ·街心花园多彩喷泉 ·野趣沟 ·牛峙山 ·佗城东山寺 ·新丰江水库大坝 ·热水漂流 ·华宇温泉 ·汤湖温泉 ·龙源温泉 ·热龙温泉 ·黄龙岩 ·东江画廊 ·桂山国家森林公园 ·兴隆民俗村
  
紫金县龙窝镇桂山石楼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一般认为第三次大迁徙是为河源地区客家人大规模入境的时间)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地理位置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在2008年全国专家学者共同见证:河源市委常委会议专门作出决定,将河源龙川县令赵佗定为客家人始祖。
  河源的名人
  赵佗
  赵佗(公元前237年 -前137年 )是秦朝著名将领,南越国创建者。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公元前204年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帝”。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人(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 )。 受秦始皇委派和任嚣一起率领50万大军平岭南 。公元前214年 ,岭南平定之后,由于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赵佗被委任为首任龙川县令。直至公元前208年,赵佗调任南海郡尉,他一共做了6年的龙川县令。他在任龙川县令、南海郡尉期间,和他建立南越国自称“ 南越王 ”之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赵佗,少年负勇,精通武功韬略。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年仅18岁的赵佗被封为五十万大军的副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年仅23岁的赵佗被封为首任龙川县令,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故,赵佗续任南海郡尉,时年29岁。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时年33岁。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赵佗被汉朝封为南越王,时年41岁。汉高祖吕雉王(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帝,时年54岁。公元前179年,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即位,赵佗去帝号而复汉朝,仍称南越王,时年58岁。这就时说我们常说的赵佗归汉。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南越王赵佗无疾乐终,葬于番禺东北,享年101岁,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王中第一大寿者。佗卒后,由孙赵昧(《史记》作胡)及其后裔婴齐、赵兴、赵建德续任了四代南越王。汉武帝刘彻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国亡。南越国自公元前204年始,历93年,世传五代南越王,共计赵佗称王称帝67年,其后代共26年。
  赵佗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做50万大军副帅至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为岭南的统一和发展操劳了82个春秋,其中任50万大军副帅5年,龙川县令6年,海南郡尉4年,称南越武帝4年,南越王63年。
  赵佗在位期间,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岭南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赵佗在任龙川县令的6年里,为民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如掘井筑城,设衙修路;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文明;推广先进的生产力和农耕技术;改善越人居住条件;培养和起用越人做官;维护了良好的社会治安;推广优良品种;迁汉人与越人杂居;推行汉人与越人互通婚姻。公元前209年,赵佗上书奏二世胡亥,派一万五千无夫及年轻女人为士卒衣补,这些女子们后来都与将士和越人成了婚,建了家,立了业,不再回北方去。此外,他还鼓励士卒与中原人和越人通婚。无怪乎今天许多外来的游客高度评价龙川真是人杰地灵,山美,水美,人更美,这实际与将士和越人成婚,不断地繁衍生息,世代相传是分不开的。




PICT4021a.jpg
广州普通邮票研究会会长
广东佛山松风路松风八巷一号302宋健一邮编:528000电邮:fssjy001@163.com
13702906958

TOP

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个纯客家的地级市

难道梅州不是吗?
514599广东兴宁市海关北巷20号 练恺东
支付宝:lkd0010@tom.com 手机/微信:135 908 069 51

TOP

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个纯客家的地级市

难道梅州不是吗?
近礼书斋 发表于 2011-2-18 20:35



   中国的地方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梅县应该也不例外!

TOP

74.花都
花都区是中国广州市北部的一个区。民国时期是一个独立的县,称为花县。后来成为了县级市,改称花都市。最后成为广州市一个市辖区。
花都区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朝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  花都区
。清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丙辰(公元1685年5月29日)取南海、番禺两县部份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就诞生在这里。民国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撤县设市,定名为县级“花都”市,由广东省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成为广州市花都区。
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位于新华街,距离广州市中心城区22公里。
花山镇:位于花都区城区东部,毗邻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总面积116平方千  花都区
米,下辖26个行政村,1个社区。2004年,全镇总人口75458人,另有外来人口20958人。[1]新华街道:辖(新民社区 聚贤社区 商南社区 梅园社区 云山社区 福宁社区 富华社区 秀全社区 红珠社区 培英社区 京华社区 凤华社区 金华社区 金联社区 天贵社区 华南社区 丽雅社区 丰盛社区 湖畔社区 茶园社区 光华社区 松园社区 银菊社区 紫薇社区 新街社区 骏威社区 金菊社区 新都西社区 宝华社区 海关西社区)(新街村 大陵村 三华村 九潭村 官溪村 大埔村 乐同村 岐山村 朱村 马溪村 田美村 公益村 三东村 莲塘村 清埔村 广塘村 团结村 东镜村 石塘村 东莞村 新华村 横潭村 五华村 大华村 )   炭步镇:位于花都区西南部,全镇总面积113.33平方千米,管辖27个行政村、  花都区
1个居委会,总人口4.8万人。   雅瑶镇:位于花都区南部,总面积为8.64平方千米,下辖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户数3860户,户籍人口10917人,外来人口5000人。   赤坭镇:位于花都区西部,与清远、三水两市接壤。全镇总面积161.5平方千米,人口6.1万。
花都是广州市、珠江三角洲通向中国内地的北大门,拥有发达的水、陆、  花都区
空立体交通网络。中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坐落在花都区花东镇,首期工程年旅客输送量为25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为100万吨,最大规模可达每年8000万人次客运和500万吨货运。广州地区三个始发站之一的广州火车北站设在花都,中国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从此经过。公路有105国道、106国道及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街北高速公路、广州北二环高速公路越境而过。建筑中的广州地铁9号线亦在花都设站。正在建设的最高时速达340公里的京广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在花都设有车站。有国家二类口岸花都港,可供千吨货船直达香港、澳门,年吞吐量100万吨,目前正在进行扩建,到2007底年吞吐量可达300万吨。广州市正加快规划建设地铁,实现与花都的无缝对接。连接花都汽车城到新机场和广州市其他区的地铁9号线将于2013年前开通。今后,还有广州北三环、城际列车专线连接花都与广州中心城区及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
区内有省级的王子山森林公园、省级旅游度假胜地—芙蓉度假村、洪秀全故居和纪念馆、资政大夫祠、盘古王庙、圆玄道观等主要景点。洪秀全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都区炭步镇文岗村生产的“炭步芋头”远近闻名。传说清朝乾隆微服游江南  百丈山门
,有一次到达炭步圩,他在食店里吃饭时问店主:“有什么好吃的家乡菜?”店主介绍了一道“文岗芋头焖扣肉”,乾隆王吃后大加称赞。他回到北京后,下旨花县知府每年进贡“炭步文岗芋头”,由此“炭步芋头”闻名天下。选购“文岗香芋”最好是到产地,只有文岗村种出的“香芋”味道最好,既松化可口又香气扑鼻。为了防假,可将芋头放进水桶,浮出水面的才是真货,其他地方产的芋头都沉到水底。北兴京塘莲藕   北兴镇京塘村一口20多亩大的莲藕塘,产藕的历史有200多年。最奇怪的是这口塘生出的莲藕其貌不扬,又细又长,最粗比大拇略粗一些,长度却有1米多,甚至2米,好像树根、柴枝。别看它不像样,生吃十分爽甜,熟食松化香滑,而且还有补气、补血等药用功效。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这口塘的藕是全村所有,成熟时,村民议定开挖空日子,全村男女老少都可去挖藕,齐齐出阵,十分壮观,谁人挖得归谁人。更为奇怪的是,收成之后,不用下种,第二年满塘又长出荷枝荷叶,由疏到密,一派翠绿,也不用施肥,到了冬春之交,藕成熟了,全村人又去挖藕,年复一年,年年如此,每年可挖藕2万多斤,真是得天独厚,妙不可言!釉下彩景泰蓝   釉下彩景泰蓝是一种瓷彩科研新成果,远销海内外的著名工艺品  釉下彩景泰蓝
。早在1938年,一批旅居广州市的花县藕珐琅艺人失业回乡,1958年,这些老艺人在政府的支持下,在炭步镇成立“红星特种工艺烧瓷生产合作社”,恢复珐琅工艺品生产。1968年该社发展成为花县珐琅厂,迁址新华镇。1983年,艺人们经过研究,创出“中彩珐琅”新   产品,这种产品以铜为胚,涂上精细提炼的白坭,然后进行彩绘图案,用木炭经高温烧烤而成。该产品1984年获广州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同时被广东省轻工业旅游产品评选会评为优秀产品,并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和设计二等奖。中彩珐琅是在花县珐琅的工艺基础上,吸取了北京景泰蓝的先进工艺发展而成的,所以又叫做“釉下彩景泰蓝”。经过多年工艺改进,以电炉代替木炭烧瓷,又以镀金工艺代替笔工钩金,整个生产流程逐步实现了机械化,产品向高、精、尖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高贵工艺品。   花东美术工艺品   位于花东镇的花东工艺集团公司生产的美术工艺品远销国内外。这里聘请有艺术品设计师,设计生产各种奖杯、奖牌、仿古钟表、吉祥龙凤、狮、麒麟、十二生肖动物以及各种人物,其产品以玻璃钢为骨架,镀金、镀银、镀铜为主,造工精细,艺术高超,名贵优雅。梯面山区绿色食品   茅輋米是梯面镇梯田特产的优质米,在种植过程中用手工除草、除虫,不用农药。肥料主要用草木灰等有机肥料,灌溉用山泉水,是经过科学选种、科学管理培植出来的无污染优质米。米粒呈半透明,煮熟后松软可口,香气诱人。   山水豆腐花  山水豆腐花
梯面镇生产的豆腐花采用自然纯净的山泉水和优质黄豆、蜂蜜制作,制作设备先进,生产出的豆腐花细腻滑嫩,香甜可口,洁净卫生,远销各地,驰名广东。有游客专程到梯面,就是为品尝这里的山水豆腐花。   李溪特优石硖龙眼   花东镇李溪村位于本区中西部的流溪河边,是区内著名的水果之乡。这里盛产荔枝、龙眼等水果。特别是这里出产的李溪石硖龙眼,经过科学实验,采用福建的优质石硖龙眼和本村的优质石硖嫁接,培育出特优的李溪石硖龙眼,比传统的石硖龙眼,果更大,肉更厚,味更清甜爽口。制成干果食用,对人体有补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现在李溪石硖龙眼远销国内外。




PICT4022a.jpg
广州普通邮票研究会会长
广东佛山松风路松风八巷一号302宋健一邮编:528000电邮:fssjy001@163.com
13702906958

TOP

花县.花都市都远去了!现只有广州+地域名了!

TOP

75.普宁
普宁市是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西缘的一座中等新兴城市,中国至今唯一的中国中药名城试点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城市。拥有粤东最大陆路口岸,目前是拥有地级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县级城市,也是广东改省直市呼声最高的城市。普宁还是中国著名侨乡,中国共产党革命老区。 2002年12月,普宁市与东莞、中山等同成为首批“中国纺织基地市”。2006年7月,与三亚、高雄等同因“城市自然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优美而独具生态特色魅力和生活特色魅力”被推选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中文名称: 普宁 【Pǔníng Shì】
外文名称: Puning;푸닝 시/ 보녕시;プーニン
别名: 兰城、药城
行政区类别: 县级城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南地区
下辖地区: 流沙、洪阳、练秀、普侨、南阳
政府驻地: 市城区流沙北街道流沙大道106号
电话区号: (+86)0663
邮政区码: 515300
地理位置: 广东东部潮汕平原西缘
面积: 1620平方公里
人口: 常住350万人,户籍230万人
方言: 潮州话,客家话(半山客语音)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盘龙阁、德安里、普宁古八景、红宫、普宁大南山革命斗争陈列馆
机场: 维平机场
火车站: 普宁火车站
车牌代码: 粤V
市花: 铁山兰
市树: 楠竹
市徽: 铁嶂兰芬
经度: 116° 10' 东
纬度: 23° 18' 北
普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西缘、东毗汕头市潮南、潮阳2区,南邻惠来县,西南连汕尾市陆丰、陆河2县(市),西北接揭西县,东北界揭阳市榕城区,地处东经115°43′10″——116°21′02″,北纬23°05′40″——    广东省普宁市地图
23°31′48″,市境东西最长距离50公里,南北最长距离38公里,市界线周长约206公里,全市区域总面积1620平方公里,折243万亩,其中耕地38.4万亩,占15.8%,山地144.7万亩(指林业用地,不含侨场),占59.6%,市区规划控制区220平方公里,建成区26平方公里。   普宁市境内公路以市区为中心,道路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主,县道为基干;公路里程1168.3公里,国道45.1公里,高速公路56.7公里,省道102.9公里,县道201.1公里,乡镇道路762.5公里,密度达66.2%;市区距广州市400公里、深圳市300公里、汕头市60公里、揭阳市40公里。汽车牌照:粤V
普宁现有姓氏总数在260~320之间   其中人口10万以上姓氏有陈、黄、李三姓,普宁市为中国大陆陈姓及黄姓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县市:其陈姓总人数有近40万,约占全市人口17%,黄姓总人数17万,占全市总人口7%以上,李姓总人数约11万,约占全市人口4.8%   人口5~10万的姓氏有10个,分别是:林、张、杨、方、王、郑、赖、许、吴、罗;其中林、张、杨、方4姓人数在9~10万之间;   人口在2~5万的姓氏有11个,分别是:蔡(约3.3万)、庄(约3万)、温(约3万)、杜(约2.9万)、苏(2.8万)、刘、谢、钟(2.5万)、周(2万多)、江、邱、詹   人口在1~2万的姓氏有13个,分别是:何(近2万)、颜(1.5万)、韦(约1.5万)、廖(1.5万)、洪(1.4万余)、余、叶、马、曾(1.2万)、卢、郭(1.2万)、官、肖、   这样全普宁人口上一万的姓氏共计37个,为中国大陆县域之最!   另有人口5000~10000姓氏20个,分别是:房(9200多)、秦(8800多)、田(8300多)、朱(8200多)、胡(近8000人)、辜(7000多)、古(6000多)连、冯、潘、高、傅、巫、梁(5300多)、沈、翁、章、朱、蓝(5200多)、纪(5000多)
人口聚落
  潮汕地区向来注重宗族关系,因而在全国户籍人口最稠密的潮汕平原,以同姓氏族为单位形成的大村落集聚也就成了很普遍的现象,在潮汕大地,一万人以上的氏族大错落犹若群星璀璨,在这当中也不乏两万甚至是三万人以上的大聚落,而放眼潮汕平原这种现象最为普遍的也就当属潮阳(曾经为中国人口第一县市)、普宁(时下中国人口最多的县市)、澄海(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县市)及一分为二的原揭阳县(即榕城区与揭东县)了,在普宁,有中国最大的陈姓同宗聚集地——桥柱地域、中国最大的方姓同宗聚集地域——洪阳(东、南、西门及水龙寨四管区)、中国人口最多的村庄——大长陇、中国十个人口最多的村落之一—石桥头及中国最大的庄姓村落——果陇村等等。   姓氏大聚落往往会造成类似于潮汕地区常言的“陈林蔡,天下半”的现象,在普宁最有名的如“普宁陈半县”、“普宁客家四族:郑赖杨温”、“洪阳方半镇”等,其实在普宁,姓氏也有按地域分布的明显特点,比如陈姓在普宁沿广汕公路的练江平原一带大面积、高密度分布,而在东北部、西北部的榕江平原地区则分布较少,而在大西部的客家山区则是寥寥无几、再如赖姓,看似集中分布于普宁西部山区,但在普宁东部小北山一带也有出现大聚落的现象,再看郑、林二姓,郑姓似乎喜好集聚于普宁西部客家山区,林氏似乎喜好分布于普宁东部平原地区,两者都较平均的分别散落在西、东部地区(其实郑姓也不尽然喜好泽山而居,例如在平原广布的原潮阳县,郑姓便是潮阳的第二大姓氏了;而林姓也不一       普宁乡村
定就只往平原挤,林姓在“山县”——揭西可是占了一个称号叫“林半县”,而潮汕古话:“日出沙陇郑,日落钱坑寨”则鲜明展现了林、郑二姓的照应关系<沙陇属原潮阳,钱坑属揭西>),而如张、王、李、刘、杨、黄、吴、林这类国家级大姓则在全市较为散乱的分布着,在这其中人口分布较平均的当属杨姓,其在平原山地都平开分布,这有点类似于其在全国的分部情况,另外,其在普宁东、西、北部均有一个万人以上的大村落,分布如此严整有如军队把守要地,而李姓分布似乎有偏北倾向,且一般不分布则已,一聚便是万人大村落,黄、张、王的情况也类似于此,最后再看一些地方大姓如:方、罗、许、江、马、苏、庄、周、谢、秦、韦、何、颜等则是在某一两个大镇集中抱成一团,然后在其它乡镇便难得一见了!   这种以宗族为单位形成的聚落有一个特点:地方势力往往压在地方政府上头,因而也常常造成两个极端:一、在有德又能且有一定背景的村委的影响下往往是一派盛世和谐景象:新时代的中小学校舍、医院门诊、小公园广场、养老院、紧跟时代的购物中心、集贸市场、图书楼等一应俱全、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商业繁荣、治安良好、空气清新、街道宽敞干净、河流清澈可鉴等;反之则是一片混乱景象,在中国大村落的成功典范有如华西村、南岭村、大寨村、南山村等,而在普宁市:桥柱、新坛、鸣岗、泥沟、宝镜院、占陈等也是成功范例,当然,在潮汕地区也不乏村干部、地方恶霸卖村、毁村等案例,这当中最为典型且集中的贵屿镇便已见诸国际报端,而在普宁,因各种原因濒于这种危险处境的有如石桥头、月屿、赤水等。   普宁不乏诸如石桥头、大长陇、桥柱、赤水等具有镇级影响力的数万人人口大村(其往往由昔日的乡、镇改制而来)以及钟堂、南婆城、宝镜院、白沙陇等遐迩闻名的侨乡、文化之乡!

    普宁豆干
普宁豆干   普宁豆干在燎原镇光南村做,是元末明初,由陈友谅军师何野云(人称虱母仙)传授的。有“夜出万官”之称,今村民多有制作。选用优质大豆作主要原料,经过磨浆、除渣、煮浆、结晶、包块、压块、煮熟等一系列工序制成。   “狮头”油甘   油甘学名余甘,揭阳各地均有产,普宁为主产区。狮头油甘是其中良种,其果大,形扁圆,状似狮头,果皮晶亮而略透明,肉厚核细,质脆味甘。汕甘可鲜食,可盐渍,也可制成凉果,鲜食时先酸涩而后甘甜,食后齿颊余甘,回味无穷。   普宁竹蔗   普宁竹蔗是指著名的洪阳竹蔗,盛产于普宁洪阳地区,历史悠久,后来扩种到南溪和广太地区。普宁竹蔗其皮薄,色嫩绿,肉质酥嫩,汁多渣少,清甜爽口,榨汁饮味极佳,咀嚼之味尤隽永。常食能清热润燥,下气生津,为果蔗珍品   洪阳蕉柑   蕉柑为全国推广的10个柑桔优良品种之一。洪阳镇是蕉柑的主要产地,栽培柑桔成员国史修久,《潮州志》记载:“宝镜院柑苗以其成活率高而闻名潮州”。洪阳盛产的蕉柑具有清甜、多汁、少核、个大的特点,被誉为“潮果皇后”,载誉国内外。今洪阳镇有蕉柑生产基地2.2万亩,年产量2.1万吨。南溪蕉柑远近闻名,产量高、柑果大、色艳红、肉柔嫩、少核、味较清甜,保鲜期长。1953年,苏联专家慕名来此参观并订货。年产量达2万吨,除销国内各省市区外,还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年出口6000吨。   普宁豆酱   洪阳镇生产豆酱有150多年的历史,选用黄豆、面粉、食盐为原料,经过发酵、晒制、蒸气杀菌等生产流程制作而成。产品呈金黄色,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香甜可口,是调味佳品。今洪阳酱油厂年产豆酱150吨,其中“培峰宝塔牌”豆酱1987年获广东省工业协会、食品协会联合举行的酱料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优秀奖。产品销往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大长陇南糖   为大长陇陈广泰店创制,该号现衍传5户。制时精选花生仁,先用油炸,熟后加白猪肉丁于平盘上,后用麦芽糖、白糖加猪油熬“苷”,浇在花生仁和肉丁上。产品胶软不粘牙,香甜嫩滑且松脆,油而不腻,为潮汕饼食名产之一。   石桥头豆凤(花生糕)   相比于大长陇南糖,同为潮汕名产的石桥头豆凤名气要小一点,但只有亲自到石桥头购上一盒正宗豆凤品尝一番才知道它的独特魅力所在,其虽无大长陇南糖那般香甜之完美结合。但经石桥头的特产花生与当地优质名产蔗糖(即普宁糖厂)加之那祖传秘方的精心调配而成的豆凤绝对绝对称得上极品,口感:饱和松软,味道:香甜杂韵,配上当地的花生浆,相信谁都难以抗拒。   里湖凉果   里湖镇凉果生产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该镇依靠本地资源和基础优势,致力发展凉果加工业。目前,全镇有凉果企业100多家,1991年在产值超亿元的凉果专业村和平管区创办“凉果城”,以此为中轴,辐射全镇。每年在果品登场季节,厂家派出供销和专业人员近千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十多省区,就地收购、加工成半成品,再运回本地深加工制成产品。主要产品有梅制品、榄制品、李制品等20多个系列产品近100多个花式品种,年加工量超过6万吨,创产值2亿多元,其中出口产值近亿元,产品走俏日本、东南亚和港澳等地。该镇凉果业为适应市场竞争,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强化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目前全镇凉果业拥有注册商标49件,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88个,以及行业标签认证等。1996年该镇的凉果系列首次行销京、津、沪,走遍全国各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成为粤东地区凉果商品的集散地。   乌橄榄   作膳食咸料。梅林镇南阳村、大高田村、大岭下村、永兰村等管理区为生产地,年产乌橄榄700吨。南阳村的乌橄榄具有果大肉厚、味香油浓等特点,其中的“车心榄”、“油榄”、“枣干榄”为珍稀的优良品种。

普宁历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汉时隶属南海郡揭阳县。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隶属潮阳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3都,取“普遍安宁”之意首建置普安县,初始县治设于戎水都(今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境内)。至万历十年(1582年),将普安县改称普宁县,又将普宁县洋乌、戎水2都划归潮阳县管辖,万历十四年(1586年)县治迁于厚屿(今洪阳镇)。清雍正十年(1732年)广东巡抚杨文乾奉旨批文将潮阳县戎水都170个村、贵山都西半部93个村以及洋乌都尾段45个村划归普宁县管辖,在明、清两代普宁县隶属潮州府,民国时期隶属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公署、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7月1日普宁县人民政府在流沙镇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普宁县先后隶属广东省潮汕专署、粤东行署、汕头专区专员公署、汕头地区行政公署、汕头市,1950年3月1日将惠来县的南阳山区505个村、陆丰县的大坪乡以及揭阳的九斗、乌石村划归普宁县,1952年普宁县驻地由洪阳迁至流沙镇,1958年12月惠来县并入,1961年3月惠来县析出。1993年4月6日,民政部(民行批[1993]71号文)批准普宁撤销县建市(县级),由揭阳市代管。2000年12月撤流沙镇,整合周边设流沙东、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四个街道办事处, 2002年池尾撤镇设街道办,五街办共同作为流沙中心城区,并将大南山北麓及燎原、云落北、梅塘东纳入规划控制区。




PICT4023a.jpg
广州普通邮票研究会会长
广东佛山松风路松风八巷一号302宋健一邮编:528000电邮:fssjy001@163.com
13702906958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