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人面前,不能说假话;而真话,能否全文照登,我没有把握。如果不宜发表,请留作内部资料。
我与胡辛人的接触,远比不上唐无忌、刘广实诸兄。印象深刻的,有二、三事。
一是在全国集邮联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分组讨论会上,对于所谓“三服务”方针,他带头提出质疑。“集邮为邮政发展服务”——这是哪一门子的道理?当时决策者的狭隘眼光,以及“邮票是第二股票”的荒谬主张,乃造成日后邮市溃败的重要原因。香港回归金箔张对集邮者的掠夺,是“集邮为邮政发展服务”的活典型。结果呢? “国家名片”演变成一段玩笑的记录。至今还在叫“三服务”,有时淡化有时高扬,还看到一些“淘浆糊”的解释。全国集邮联开会,再也不安排分组讨论了。耳边不闻噪声,从此天下太平。“牢骚太盛防肠断”,只剩下记忆的碎片……
二是他最早鲜明地提出要开放集邮市场。他是一位真集邮者,真喜欢邮票,真有集邮的实践经验,懂得集邮离不开交换,离不开市场流通。以他的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在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头,他敏感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深刻理解群众的迫切需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有风险的,现在回想起他当年的文章与讲话,他的确是一个勇敢的人,不怕别人戴帽子、打棍子。他是枪林弹雨里闯过来的新四军老干部,和平时期在一个小小的集邮领域里,却依然表现出冲锋陷阵的改革派的勇气。
上述两点,值得联系起来思考:最早力排众议提出开放邮市的,是他;尔后,不赞成把“集邮为邮政发展服务”定为指导方针的,也是他。贯穿一条线—一切从广大集邮者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部门利益、企业利益、少数人特殊利益去考虑问题。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关根本宗旨。
三是他的邮集—《战斗的历程》。反映出他始终不渝的对革命的忠诚,对军民鱼水情的怀念。我记得,邮集中有一个比手掌还小的实寄封,似乎还带着战争的硝烟。从集邮技巧上来说,老会长(他是上海市集邮协会的会长)也在亲身示范。那就是: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特长,搜集和编组富有特色、具有教育意义的邮集。集邮者难免追求珍、奇、罕,而值得追求的珍、奇、罕,不完全在表面的金钱价值,而更应注重于它内在的历史价值。
我认为,胡辛人是集邮界的思想家兼战略家。在“文革”十年动乱以后,上海市集邮事业的复苏与开创,是他与许多老同志一起,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辛人辛人,辛苦了一辈子。我们在大树下纳凉,永不忘他的音容笑貌。(林霏开)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