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无锡亚展的评审标准与评审员
——参加无锡亚展有感
■ 韩国 金基勋
作为一个集邮爱好者,我制作了《美食的历史》专题邮集,参加了2011年在中国无锡举办的亚洲集邮展览,获得了大金奖加特别奖。我经常参加世界级邮展,感觉这次无锡亚展的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与以前的展览有些不同,也感受到亚洲和欧洲的邮展评审员的差异。这些不同,给我带来了很多疑惑。作为一个年轻的邮集作者,一个在中国的韩国人,我试着用中文写下这些疑惑,与中国的邮友们分享。
邮展的规模
这次无锡亚展,规模十分宏大,与FIP主办的世界邮展来比,邮集水平肯定是不如,但是接待规模是远远超过在其他国家举办的世界邮展了。崭新的展场,炫丽的开幕演出,接待FIP和FIAP官员的豪华酒店,每餐的高级酒席,甚至于免费的高级高尔夫等娱乐活动。这都是在其他世界邮展主办国家都远远不能比拟的。以前经常举办FIP邮展的一些欧洲国家这几年都受到了财政紧缩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在举办的邮展活动上并没有感到真正的不同。在欧洲集邮家的眼里,他们注重的是邮展的水平与办事的效率性,他们看重的是经济、节俭和实用。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搞这么奢华的布置和接待。在以往的欧洲当地的邮展或FIP世界邮展,很少邀请亚洲的评审员参加评审,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得亚洲评审员的水平较低,另一方面也是不愿意把有限的经费用于负担这些亚洲评审员豪华的交通费和酒店费用吧。
评审员的资质
欧洲的很多国际评审员,本身都是资深的集邮者,FIP专题委员会主席拉格先生,还有吉姆内斯先生都是自己亲手编组过邮集,并且获得过世界级金奖、大金奖的。他们的国际评审员资质,是靠自身的学识和组集的经验,一点点的积累的;他们对FIP的评审规则,是经过常年的实战的。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思考,在评审他人的邮集时,往往能站在邮集作者的角度思考,给予作者一针见血的建议和批评,令作者心服口服,取得进步。而这次无锡亚展的评审员,包括FIAP专题评审组的组长陈为乐先生,大部分评审员自己都没有创作过获得同级别金奖以上奖项的专题邮集,缺乏高奖级邮集的实践经验。因此在评审时,分辨镀金奖、大镀金奖倒是没有困难;但判别大镀金奖和金奖的差异、金奖和大金奖之间的水平差距,就缺乏实际的区别能力了。有的生搬硬套规则来评审;或用过去展示过的邮集获奖记录来参考;还有的仅凭自己的主观印象,“宽容”与否来评奖,实在是难以服众。
欧洲的评审员不管自己是不是评审员,在自己新邮集参展的时候,都表现出学习的姿态。恰恰相反,在亚洲一些较早获得了评审员资格的,自己没有专题邮集或不会再制作邮集参展,不去了解新的发展趋势,不清楚新的问题和新的思路。在邮展上评审时呢,就端起评审员的架子,凭借着自己过时的理论和固化的思路,只顾着挑剔别人“毛病”。而在现场,一旦遭到邮集作者的提问,就吱吱唔唔,重要的评价事项和扣分原因,却没有重点、所问非所答。
这样的FIAP专题评审员,不学习,不创作,却热衷于做生意,如邮商一样,长期以来把先制作好的低水平邮集或邮集素材,销售给邮集作者;然后自己再来评审这些邮集。获得了高奖是他的功劳;如果奖项不高,就劝说作者“到此为止啦”、“玩玩就可以啦”、“镀金奖也不错啦”等等。导致中国邮集作者的抱怨持续不断。
评审的态度
有一位欧洲的国际评审员给我讲了这样的故事:在评审过程中,亚洲评审员一般是采取极顺从的态度,很少陈述自己的意见,大多听从组长或领队的决定,只会跟着组长后面说“OK”。而欧洲评审员代表自己国家的参展者参与评审,并交换意见,提出看法,谋求更实际的结果。这故事仔细想一想,是件非常惭愧的事情。实际上我这次亲身经历的无锡亚展中,几位亚洲评审员的表现,令我我感到很疑惑,尤其在专题邮集的评审中。
这次无锡亚展专题评审组的一位韩国籍评审员,在评价一部关于石油的邮集作品时,扣分的原因是这个评审员说在这部有关石油的邮集中没有看到“炼油厂”部分的展示和介绍。据此,我向这部石油邮集的作者询问,得知在邮集的第7页,就是展示介绍“炼油厂”的章节。而这位韩国的评审员解释说他根本没有看到。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惊讶,评审邮集,却不认真地观看邮集,甚至能漏掉对于石油工业,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炼油厂的介绍。我不得不疑惑这位评审员的责任心了。
同样是这位韩国藉评审员,在邮展组委会安排的评审员现场点评邮集的日子里,却与FIP的高层官员一起去打高尔夫球了。这个行为不仅引起亟待得到指点和学习的参展作者的不满,连同为亚展评审员的中国藉评审员也很是激愤。而同为韩国人的我只能惭愧得面红耳赤,心中感到极度的遗憾,实在有损韩国的形象。
即使在点评邮集的过程中,大多是走马观花,没有一个评审员能详细地一部部展品讲述下去。这与欧洲的评审员点评邮集的情景是截然不同的。而作为此次亚展专题评审组的组长,满脸通红、酒气冲天的在展场内徘徊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他操着含糊不清的英语或汉语,随口点评,口水飞溅。可是点评我的邮集时,内容无重点,不连贯。语义模糊,说什么“在一框16个贴片中有半张贴片有传统研究就够了,你一框中有好几个地方,太多了”。他的说法FIP找不到依据,只说明他的知识老化,跟不上现代专题集邮要拓展、讲故事,增加研究的世界潮流。令邮集作者越听越糊涂,得不到真实有用的帮助。
英语还是汉语?
因为此次亚展在中国无锡举办,参展邮集的纲要部分被翻译成汉语,附在邮集旁边,以帮助观众理解。可是有的评审员,却因为这个辅助性的说明上面的汉语翻译错误而刁难作者,甚至扣分。例如,我的参展邮集题目是《The History Taste》,这次亚展的汉语翻译服务把作品题目翻译为《美食的历史》。而这次亚展的专题评审组的组长,却把《The History Taste》理解为《味道的历史》。于是他看了邮集后,说我的英文版是错误的,题目是“味道”,而邮集内容讲的是食物。我的这部《The History Taste》邮集,先后在2007年圣彼得堡、2009年洛阳、2010年伦敦和2011年日本这四个地方举办的世界邮展上,获得了2次金奖,2次大金奖,都认为我的题目好。特别是得到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评审员都认同《The History Taste》是《美食的历史》,而不是这位组长先生所解析的《味道的历史》。
难道这位新加坡藉的华人的英语比英国人都高明么?以上这些话是这位组长点评我的展品时,他亲自说的。在场有人问这部展品已经在世界邮展2次获得大金奖了,怎么解释?这位组长说:“要是我评,最多得大镀金奖”……
金奖的标准
对于邮集在展览上所获得的分数,欧洲人对此的反应非常敏感。拿90分和91分,95分和96分来说,虽然对奖级没有影响,但是对作者的集邮水平的评价就不一样。2010年,在伦敦世界邮展的规则里明确地载入了这一点:分数与名次,还有以处理、研究与素材三个方面来明示了三种特别奖的标准,明确地区分邮集在某个方面有突出表现,同相对认真合理的点评使邮集作者获得真正的提高。
让我们看看这次无锡亚展的评奖过程,出现了乌龙院似的笑话。一部韩国的专题邮集《Struggles Against Infection》(对抗传染病),本来得分是93分,获得金奖。两部中国的专题邮集《Fish》(鱼)和《Cycling》(自行车运动)获得大镀金奖。我的《The History Taste》(美食的历史)得分95分,获得大金奖,没有特别奖。在已经确定了奖项,并在13日上午已经在现场挂出奖项以公布于众了。然而,到了下午,奖项变了。《Struggles Against Infection》(对抗传染病),分数变为95,升级为大金奖;《Fish》(鱼)和《Cycling》(自行车运动)升级为金奖,《The History Taste》(美食的历史)也增加了特别奖。同时改变奖级还有两部航天展品。
任何一个国家邮展或国际、世界邮展中在已经挂了奖级标志后,出现众多的变动这是极其少见的,而这两类展品都是这位组长所领导的。如此严肃的评奖,居然出现了改动,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和观众们没有得到具体的解释。
在11月13日的无锡亚展国际讲座中,由新加坡的陈为乐先生主持的专题讲座里,或许能提前得到答案。陈先生说:这次评审我是“最宽容的”。这主要是指韩国的专题邮集《对抗传染病》获大金奖的事。中国也有人认为不公正而产生极大不满,中国评审员也认为如果《对抗传染病》能升格为大金奖,那么已在世界邮展上获得过大镀金奖的《鱼》与《自行车运动》两部邮集同时也应该获得金奖。权衡之后就得到了现在的结果。陈先生说对此他已给予“最大宽容”。他还把当时的分数在现场公开,仔仔细细地说了当初如何把90分提高到93分,获金奖,最后又推翻了,又把分数再提高到95分,给了个大金奖。陈先生还对我说:“在亚展之前,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什么是最大宽容?评分获奖不是按照邮集的水平及按评审规则进行,而是以“最大宽容”的人际关系和暗箱操作,这就是亚洲的评审水平么?
另一方面,在这次的亚展上,还发生了以“鉴定评价”为由,把三部极限类邮集降了两个级别的疑惑事件。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现邮集中使用了有疑问的素材,应该是下次要作者出具该素材的鉴定报告。如果有明确的证明,该素材是伪品的话,评分时奖项降低一个级别是正常的,这是国际上处理的惯例和常识。但这次无锡亚展的情况,却出现了超常的质疑和苛刻地审查,邮集中一旦被怀疑存在伪品,不容作者解释或提供鉴定证明,一律连降两级。这种霸道的作法,已经引起了很多集邮者的异议。
我感觉,这次无锡亚展上,某些评审员并没有真正按照FIP规则来评审,甚至是在暗箱操作。我本人亲耳听到一位FIP的高层人物,对韩国的评审员提出,如果增加1分要交1000美元的价格,这样就出现挂花后《Struggles Against Infection》(对抗传染病)由93分提高到95分大金奖。在堂堂的亚洲最高邮展殿堂上,居然能发生这种借评言之际,用手中评分的权利,作金钱交易的丑闻?实在是太可悲了!这也是陈先生“最大宽容”所在。
究竟是谁才是亚洲专题集邮发展道路上真正的绊脚石?以此次无锡亚展暴露出来的种种,集邮者还能有一个健康的参展环境么?我甚至就此产生恐慌,今后在亚洲举办的各种邮展,我是否还要继续参加?
我作为一个韩国人也许不明白,中国人才众多,为什么非把邮展的话语权交给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新加波老人?
以上是一个韩国集邮参展者的看法,汉语水平不高,有错误之处,欢迎中国邮友们指正。
(转载自《华夏专题集邮》2011年第3/4期)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