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科学理解中国邮戳的发展与演变——与麦会长商榷 [打印本页]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1 20:02     标题: 科学理解中国邮戳的发展与演变——与麦会长商榷

   Post By:2008-12-25 9:02:06 叫“中英文日戳”早已不合时宜,因民国、新中国的三格戳都有中英文戳式。所以叫这个名容易混乱。建议石老师全面了解中国邮戳的发展和种类。         麦会长在上贴建议我全面了解中国邮戳,值元旦休息有空,特把我对中国邮戳的了解,全面展示如下,其中有些观点与麦会长不同,特与麦会长商榷。         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日戳有四个:海关全英文日戳,英汉大圆日戳,汉英小圆日戳,干支日戳。它们在我国的邮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四者又有承上启下、发展、完善(符合国情)的关系??由“全英文日戳”,到“英中文日戳”,到“中英文日戳”,再后来1904年始用的“全中文日戳(干支日戳)”,是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过程。从此角度分析,把“汉英小圆戳”与“中英文日戳”一个作为俗名(汉英小圆戳),一个作为正名(中英文日戳)??不失是一种科学的命名。其俗名“汉英小圆戳”与“英汉大圆戳”相对应:一个是中国国家邮政第一代日戳,一个是中国国家邮政第二代日戳,由“英汉”改为“汉英”,强调了中文地名,突出了中国味道;由“大圆戳”改为“小圆戳”,体现了进步??向国际日戳形式靠拢,向邮票尺度大小靠拢,并方便日期修改等??所以为广大集邮者所接受。    至于麦会长所言的“民国、新中国的三格戳都有中英文戳式”,从“中国邮戳的发展和种类”分析,它们不是一种新的种类,而是中英文干支日戳(干支日戳的一个分支)的延用??只是用民国编年或公元编年代替原有的干支编年,且小圆内已非单线,已改为双线或腰框了,至于新中国的中英文戳式,更是民国中英文戳式的延用。所以,把“汉英小圆戳”叫作“中奂文日戳”,不但不会造成“混乱”,更是反映了中国邮戳的科学发展与演变规律,建议麦会长科学理解中国邮戳的发展和种类。                                                                                                     苏州 石剑荣,     2009年元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 20:04:02编辑过]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1 20:37

   Post By:2008-12-25 9:02:06       叫“中英文日戳”早已不合时宜,因民国、新中国的三格戳都有中英文戳式。所以叫这个名容易混乱。建议石老师全面了解中国邮戳的发展和种类。          麦会长在上贴建议我全面了解中国邮戳,值元旦休息有空,特把我对中国邮戳的了解,全面展示如下,其中有些观点与麦会长不同,特与麦会长商榷。        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日戳有四个:海关全英文日戳,英汉大圆日戳,汉英小圆日戳,干支日戳。它们在我国的邮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四者又有承上启下、发展、完善(符合国情)的关系??由“全英文日戳”,到“英中文日戳”,到“中英文日戳”,再后来1904年始用的“全中文日戳(干支日戳)”,是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过程。从此角度分析,把“汉英小圆戳”与“中英文日戳”一个作为俗名(汉英小圆戳),一个作为正名(中英文日戳),这不失是一种科学的命名。其俗名“汉英小圆戳”与“英汉大圆戳”相对应:一个是中国国家邮政第一代日戳,一个是中国国家邮政第二代日戳,由“英汉”改为“汉英”,强调了中文地名,突出了中国味道;由“大圆戳”改为“小圆戳”,体现了进步??向国际日戳形式靠拢,向邮票尺度大小靠拢,并方便日期修改等??所以为广大集邮者所接受。      至于麦会长所言的“民国、新中国的三格戳都有中英文戳式”,从“中国邮戳的发展和种类”分析,它们不是一种新的种类,而是中英文干支日戳(干支日戳的一个分支)的延用??只是用民国编年或公元编年代替原有的干支编年,且小圆内已非单线,已改为双线或腰框了,至于新中国的中英文戳式,更是民国中英文戳式的延用。所以,把“汉英小圆戳”叫作“中英文日戳”,不但不会造成“混乱”,更是反映了中国邮戳的科学发展与演变规律,建议麦会长科学理解中国邮戳的发展和种类。   苏州 石剑荣,2009年元旦 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 20:44:38编辑过]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1-1 20:51

进来学习,仔细看看。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1 21:45

[BR]      补充一个观点:中英文干支日戳,是汉英小圆日戳与全中文干支日戳结合的一种戳式,地名采用了中英文二种文字,先是中文在上(此类戳式很少),后变为英文在上(此类戳式很多),但此二类中英文干支日戳,与汉英小圆戳又有根本区别:汉英小圆戳圆内只有一线横线,而中英文干支日戳圆内都有二条横线(或三格式、或腰框式)。至于民国、新中国的三格式或腰框式中英文日戳,则显然是中英文干支日戳的延用和发展。因此,把“汉英小圆戳”叫作“中英文日戳”,非但不会造成麦会长所言的“混乱”,倒是反映了邮戳形式的科学发展。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1-1 22:15

继续关注。我对戳了解不多,继续学习着。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2 08:13

以下是引用[I]卢长春[/I]在2009-1-1 22:15:53的发言:[BR]继续关注。我对戳了解不多,继续学习着。
            有人关注,那就继续发表意见。      从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含“中、英文”地名的中国国家邮政的邮政日戳,可把它们分为几代:      第一代是英汉大圆日戳;第二代是汉英小圆单线日戳;第三代是汉英腰框式干支日戳(存在时间很短、使用地方很少);第四代是英汉腰框式干支日戳;第五代是英汉腰框式民国编年日戳(实际上只是第四代日戳的延用);以后又发展出英汉三格式民国编年日戳、英汉三格式公元编年(数字表达又可分为用中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二类)日戳,直到新中国中英文日戳??可以组成一个邮戳家属。      就小圆型日戳(排除英汉大圆日戳)而言,第一代鼻祖??当然当推“汉英小圆单线日戳”,把它叫作“中英文日戳”或“(第一代)中英文日戳”,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何来“混乱”?

作者: 绿蚂蚁    时间: 2009-1-2 08:21

我想命名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1-2 10:43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绿蚂蚁</i>在2009-1-2 8:21:42的发言:</b><br/>我想命名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div>
<p>要经得起时间考验。<br/>应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br/>继续进来学习。</p>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2 15:18

还是石教授厉害,元旦一天就研究清楚整个中国邮戳的发展历史,佩服。学习中.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1-2 16:46

以前怎样称呼就沿用好了,又何必折腾?严西平的书最多只能参考,里面错字不少,语焉不详,不能作为教材,亦不是圣经!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2 16:49

我研究了近20年的邮戳,可惜天生愚钝,亦只是懂得皮毛,还需要向石教授等前辈学习。
作者: 张冬冬    时间: 2009-1-2 17:25

[BR]进来学习一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者: 畅哥    时间: 2009-1-2 17:37

进来学习一下!
作者: 名戳    时间: 2009-1-2 19:06

以下是引用[I]清邮路[/I]在2009-1-2 16:46:22的发言:[BR]以前怎样称呼就沿用好了,又何必折腾?严西平的书最多只能参考,里面错字不少,语焉不详,不能作为教材,亦不是圣经!
高见!支持!分类本来就不能完全概括全部,只要全面系统科学易懂就可以了。不然怎么还有“特殊”!“汉英单线小圆戳”(可简称“汉英小圆戳”或更简称“小圆戳”--只要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这名字不知道有何不妥?有何不全面?难道严平西先生的拗口的新潮的“汉英半切圆形日戳”称呼就完全准确和全面了吗?本人水平有限,查“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找到“半切”这词,查“切”的意义为“直线,圆或面等与圆,圆弧或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试问小圆戳中中文和英文分隔线有些和圆相连,有些不相连那都叫“半切”吗?试问有些代办信柜邮戳也是有中文有英文里面有一条线的圆形的邮戳的,难道也是这小圆戳的家族成员吗?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2 19:25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2 8:13:28的发言:
            有人关注,那就继续发表意见。      从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含“中、英文”地名的中国国家邮政的邮政日戳,可把它们分为几代:      第一代是英汉大圆日戳;第二代是汉英小圆单线日戳;第三代是汉英腰框式干支日戳(存在时间很短、使用地方很少);第四代是英汉腰框式干支日戳;第五代是英汉腰框式民国编年日戳(实际上只是第四代日戳的延用);以后又发展出英汉三格式民国编年日戳、英汉三格式公元编年(数字表达又可分为用中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二类)日戳,直到新中国中英文日戳——可以组成一个邮戳家属。      就小圆型日戳(排除英汉大圆日戳)而言,第一代鼻祖——当然当推“汉英小圆单线日戳”,把它叫作“中英文日戳”或“(第一代)中英文日戳”,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何来“混乱”?

石教授研究深入!
还懂得抹去邮史,有一种重要戳式也省去了
真厉害!
我等后辈要多学习才行!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3 00:05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2 19:25:28的发言:[BR]
[BR]石教授研究深入!还懂得抹去邮史,有一种重要戳式也省去了!真厉害!我等后辈要多学习才行!
&nbsp;&nbsp;&nbsp;&nbsp;&nbsp; 麦会长说我“还懂得抹去邮史”,是何意思——老朽不懂。“有一种重要戳式也省去了”——是否是指“八卦戳”?还是指椭园型的“帝国日戳”?请明示。八卦戳因无日期,故不能算是“日戳”。至于“帝国日戳”,我有篇邮文在《苏州集邮》上发表——说它只是橡皮制的含日期的“邮政公章”,此观点曾与刘广实先生讨论过,麦会长若有兴趣,到时发来也请麦会长批评指正。麦会长:有什么不同意见,请明说,这样才能讨论。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3 00:09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3 0:05:08的发言:
      麦会长说我“还懂得抹去邮史”,是何意思——老朽不懂。“有一种重要戳式也省去了”——是否是指“八卦戳”?还是指椭园型的“帝国日戳”?请明示。八卦戳因无日期,故不能算是“日戳”。至于“帝国日戳”,我有篇邮文在《苏州集邮》上发表——说它只是橡皮制的含日期的“邮政公章”,此观点曾与刘广实先生讨论过,麦会长若有兴趣,到时发来也请麦会长批评指正。麦会长:有什么不同意见,请明说,这样才能讨论。

高见,看来石教授还见过实物了,连橡皮制的也知道!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3 00:23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3 0:09:37的发言:高见,看来石教授还见过实物了,连橡皮制的也知道!
实物没见过,但戳印还可分辨出——与大圆戳、小圆戳等钢戳,与代办所戳、分局戳等木戳不同,而与当时的橡皮质地的邮政公章十分雷同。麦会长应该知道我有不少盖有含日期的邮政公章的民初邮政文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3 7:18:41编辑过]


作者: 大王    时间: 2009-1-3 08:36

不要讽刺打击别人积极性嘛,哈哈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3 08:38

以下是引用[I]名戳[/I]在2009-1-2 19:06:54的发言:[BR]高见!支持!分类本来就不能完全概括全部,只要全面系统科学易懂就可以了。不然怎么还有“特殊”!“汉英单线小圆戳”(可简称“汉英小圆戳”或更简称“小圆戳”--只要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这名字不知道有何不妥?有何不全面?难道严平西先生的拗口的新潮的“汉英半切圆形日戳”称呼就完全准确和全面了吗?本人水平有限,查“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找到“半切”这词,查“切”的意义为“直线,圆或面等与圆,圆弧或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试问小圆戳中中文和英文分隔线有些和圆相连,有些不相连那都叫“半切”吗?试问有些代办信柜邮戳也是有中文有英文里面有一条线的圆形的邮戳的,难道也是这小圆戳的家族成员吗?
十分支持先生的意见,这“半切”之词,有些像是“杜撰”,缺乏科学意义。至于该书存在的问题,众邮友已发现不少,其中第一个手画的邮戳就有问题——把“横线不连圈”画成“横线连圈”;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把张老先生已经研究得出的成果、广大集邮者已经接受的概念——小圆戳中的“时刻”信息否定了,把它称为“不明”的邮戳要素,似乎必须还要大做文章研究才行,不可思议。严先生太重视标新立异,在许多方面不够严谨。当然严先生的大作提供了大量史料,广大邮友还是十分感谢的。我也十分感谢严先生,他的大作让我大开眼界,某些研究成果也给我长了不少知识。但作为学术问题,我认为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倒希望听听严先生听到广大邮友的不同意见后有何高见,能否与广大邮友处于平等的位置、自由地讨论。这样更有利于大家共同相互学习、提高。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3 08:51

以下是引用[I]大王[/I]在2009-1-3 8:36:22的发言:[BR]不要讽刺打击别人积极性嘛,哈哈
我相信麦会长没有讽刺打击老朽积极性的意思,大王多虑了,再说老朽虽属小民,但从来直言不讳、什么都不怕的。自喻——顽、钝、自为——喜言了。
作者: lcm1595    时间: 2009-1-3 08:59

以下是引用[I]jrshi[/I]在2009-1-3 8:51:52的发言:[BR]
       
        我相信麦会长没有讽刺打击老朽积极性的意思,大王多虑了,再说老朽虽属小民,但从来直言不讳、什么都不怕的。自喻——顽石、钝剑、自为荣——喜言了。
       
[EM17][EM17][EM17]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9-1-3 09:16

小圓戳是繼承自大圓戳(因小圓不能依時使用,臨時用沒有日期的八掛戳暫代。),從歷史上看,前人因此戳直徑較大圓戳小而俗稱「小圓戳」,所以從戳的發展進程,小圓戳的稱謂亦很科學(從日期戳式順序使用,大圓戳後便是小圓戳了。)。總好過用中英、英中、漢英、英漢等等日戳名詞來得簡單。舉個例子,愛恩斯坦的相對論為何這麼被接受(當時還有其他人用很複雜的程式/文字來描述宏觀宇宙的物理現象),只因他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釋(這話是出自霍金);同樣地,無須因中、英文字的先後次序來驅分繼大圓戳後所用這款的日戳名字,當然,若要細分,仍可叫中英、英中、漢英、英漢小圓戳,但是「小圓戳」一目了然地道出其使用歷史時序,不會因其他類似戳式而被混淆。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3 09:53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王在2009-1-3 8:36:22的发言:
不要讽刺打击别人积极性嘛,哈哈

还是大王什么都敢说,我可没有你说的这样。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3 09:54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3 8:51:52的发言:
我相信麦会长没有讽刺打击老朽积极性的意思,大王多虑了,再说老朽虽属小民,但从来直言不讳、什么都不怕的。自喻——顽、钝、自为——喜言了。

石教授的性格我是最清楚,岂会因一两句商榷而多虑!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3 09:55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9-1-3 9:16:44的发言:
小圓戳是繼承自大圓戳(因小圓不能依時使用,臨時用沒有日期的八掛戳暫代。),從歷史上看,前人因此戳直徑較大圓戳小而俗稱「小圓戳」,所以從戳的發展進程,小圓戳的稱謂亦很科學(從日期戳式順序使用,大圓戳後便是小圓戳了。)。總好過用中英、英中、漢英、英漢等等日戳名詞來得簡單。舉個例子,愛恩斯坦的相對論為何這麼被接受(當時還有其他人用很複雜的程式/文字來描述宏觀宇宙的物理現象),只因他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釋(這話是出自霍金);同樣地,無須因中、英文字的先後次序來驅分繼大圓戳後所用這款的日戳名字,當然,若要細分,仍可叫中英、英中、漢英、英漢小圓戳,但是「小圓戳」一目了然地道出其使用歷史時序,不會因其他類似戳式而被混淆。

同意田兄所言!
任何戳的名称都要以大家能明白的为准为好。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3 11:17


以下是引用[I]edward[/I]在2009-1-3 9:16:44的发言:
小圓戳是繼承自大圓戳(因小圓不能依時使用,臨時用沒有日期的八掛戳暫代。),從歷史上看,前人因此戳直徑較大圓戳小而俗稱「小圓戳」,所以從戳的發展進程,小圓戳的稱謂亦很科學(從日期戳式順序使用,大圓戳後便是小圓戳了。)。總好過用中英、英中、漢英、英漢等等日戳名詞來得簡單。舉個例子,愛恩斯坦的相對論為何這麼被接受(當時還有其他人用很複雜的程式/文字來描述宏觀宇宙的物理現象),只因他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釋(這話是出自霍金);同樣地,無須因中、英文字的先後次序來驅分繼大圓戳後所用這款的日戳名字,當然,若要細分,仍可叫中英、英中、漢英、英漢小圓戳,但是「小圓戳」一目了然地道出其使用歷史時序,不會因其他類似戳式而被混淆。

      我也同意田先生说法,戳名不要任意更变,这样会引起混乱,但戳式的发展、演变应该化大力气研究的。      这里,我也谢谢田先生,并向您报一个喜——在您的帮助下(代我画了不少邮戳图像),使拙作——《中英文日戳》邮集得了2008年江苏省邮展的“大镀金奖”,当然,这里也有麦会长的帮助和许多邮友的帮助(为我提供信息和相关邮品),这里一并感谢!并希望各位邮友继续支持——提供相关邮品和给予批评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3 11:21:31编辑过]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3 11:40

石教授的东西不错,但集做得还不是很好,而且有一二件明显要出证书的东西!
作者: 心怡永在    时间: 2009-1-3 14:06

约定俗成的东西很难被更改,例如小圆戳,大家都习惯这样称呼了,一说起,大家都明白,如果到市场上问起邮商,说有没有半切日戳卖?估计10个有8个是不知道的,但科学定义邮戳的本质,使其更清晰,更合理的还原邮戳本性,这样的研究和讨论值得提倡,也能使邮学更具魅力。支持各抒己见,良性讨论。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1-3 22:36

继续进来学习。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3 23:26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3 11:40:54的发言:[BR]石教授的东西不错,但集做得还不是很好,而且有一二件明显要出证书的东西!
请问哪一二件?省里没向我提此事。麦会长还记得起来吗?能否告诉我。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1-3 23:42

继续关注和了解中。


作者: TK    时间: 2009-1-4 08:45

以下是引用[I]清邮路[/I]在2009-1-2 16:46:22的发言:[BR]以前怎样称呼就沿用好了,又何必折腾?严西平的书最多只能参考,里面错字不少,语焉不详,不能作为教材,亦不是圣经!
这些话有些莫名其妙,前面讨论的是这种戳的命名,为何却突然跳出这番话?不知清邮路在哪儿看见、或听谁说《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是[U]教材[/U]、是[U]圣经[/U]?如果说错字,张恺升先生的巨著错字多得不可胜数。请问清邮路,孙君毅先生、张恺升先生的著作是否[U]教材[/U]?是否[U]圣经[/U]?或当初他们的著作面世,就被奉为[U]教材[/U]、[U]圣经[/U]?我曾说《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将是研究这类邮戳的[U]重要参考工具[/U],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反对(除非别有用心的[U]为反对而反对[/U])。说一些空泛的批评说话很容易,如果由清邮路来编一本类似的著作,会是怎么样?我前几年也在邮刊上写过批评〈中国早期集邮文献集成〉、杨耀增先生的〈邮坛闻见录〉两本书编校粗疏、错字多得离谱(列出错字表)。而且只是凭我的有限水平而已,如果较高水平、较专业来看,可能还会发现更多错误。如果清邮路另开一帖,专门讨论《汉英半切圆形日戳》的问题,如内容、错字等等,岂非更好?在这个帖突然跳出这些与前面[U]格格不入[/U]而空泛的话,显得[U]为批评而批评[/U],毫无建设性,也无半点诚意。研究清代、民国时期邮戳的集邮者,大概没有人没饮过孙先生、张先生的[U]奶水[/U],但不必时刻挂在嘴边;《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错漏难免,也不必针对[U]半切[/U]如何,其内容的参考价值是不容抹杀的。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4 08:53

以下是引用[I]jrshi[/I]在2009-1-3 8:51:52的发言:[BR]我相信麦会长没有讽刺打击老朽积极性的意思,大王多虑了,再说老朽虽属小民,但从来直言不讳、什么都不怕的。自喻——顽石、钝剑、自为荣——喜言了。
&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 昨日,苏州一邮友对我说“教授,你在网上写了白字——若评白字教授,你当选了”,后一看此贴,果然白字——把“戏言”写成了“喜言”。但我后与他强辩说:“戏”、“喜”二字通用,特别在网上、网络语言中——“游戏”带来“欢喜”,一个人来到这大千世界,除了做正事——为了养家糊口外,就是要自找乐趣,会做游戏,以让大家欢喜——例如集邮、做邮集——“游戏人生”带来“欢喜人生”。&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 以上戏言,希望能给您带来欢喜——即是即是——喜言即是戏言,上贴那个白字,不改了,并可能以后继续写出此类白字,特此声明!&nbsp;&nbsp;&nbsp;&nbsp;&nbsp; 顽&nbsp; 钝剑&nbsp; &nbsp;自为&nbsp;&nbsp;&nbsp; 独联体政治局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4 09:26

十分同意TK先生的以下观点:“《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将是研究这类邮戳的重要参考工具”,“《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错漏难免,也不必针对半切如何,其内容的参考价值是不容抹杀的”。以及“另开一帖,专门讨论《汉英半切圆形日戳》的问题,如内容、错字等等”的建议,此贴建议由麦会长开,本人愿意积极参加讨论,这绝不是“反对”严先生,而是通过此贴,共同提高。同时各取所需,或增、或改自己手中的那本严先生大作,让它成为一本更好的邮戳研究参考书、甚至教材。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4 18:18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3 23:26:58的发言:
请问哪一二件?省里没向我提此事。麦会长还记得起来吗?能否告诉我。

记不起来了,你自己再看看好了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1-5 06:25

以下是引用[I]TK[/I]在2009-1-4 8:45:07的发言:[BR]这些话有些莫名其妙,前面讨论的是这种戳的命名,为何却突然跳出这番话?不知清邮路在哪儿看见、或听谁说《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是教材、是圣经?如果说错字,张恺升先生的巨著错字多得不可胜数。请问清邮路,孙君毅先生、张恺升先生的著作是否教材?是否圣经?或当初他们的著作面世,就被奉为教材、圣经?我曾说《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将是研究这类邮戳的重要参考工具,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反对(除非别有用心的为反对而反对)。说一些空泛的批评说话很容易,如果由清邮路来编一本类似的著作,会是怎么样?我前几年也在邮刊上写过批评〈中国早期集邮文献集成〉、杨耀增先生的〈邮坛闻见录〉两本书编校粗疏、错字多得离谱(列出错字表)。而且只是凭我的有限水平而已,如果较高水平、较专业来看,可能还会发现更多错误。如果清邮路另开一帖,专门讨论《汉英半切圆形日戳》的问题,如内容、错字等等,岂非更好?在这个帖突然跳出这些与前面格格不入而空泛的话,显得为批评而批评,毫无建设性,也无半点诚意。研究清代、民国时期邮戳的集邮者,大概没有人没饮过孙先生、张先生的奶水,但不必时刻挂在嘴边;《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错漏难免,也不必针对半切如何,其内容的参考价值是不容抹杀的。
TK先生息怒!我在邮戳版多有跟贴的,请您再翻翻以前的帖子,可能会明白我在说什么。我根本无意抹杀别人的著作,也没有这个资格!就事论事而已,不存在跳出来为反对而反对。您要喜欢半切,请尽管半切下去,我没有意见。
作者: 名戳    时间: 2009-1-5 11:11

以下是引用[I]TK[/I]在2009-1-4 8:45:07的发言:[BR]这些话有些莫名其妙,前面讨论的是这种戳的命名,为何却突然跳出这番话?不知清邮路在哪儿看见、或听谁说《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是教材、是圣经?如果说错字,张恺升先生的巨著错字多得不可胜数。请问清邮路,孙君毅先生、张恺升先生的著作是否教材?是否圣经?或当初他们的著作面世,就被奉为教材、圣经?我曾说《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将是研究这类邮戳的重要参考工具,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反对(除非别有用心的为反对而反对)。说一些空泛的批评说话很容易,如果由清邮路来编一本类似的著作,会是怎么样?我前几年也在邮刊上写过批评〈中国早期集邮文献集成〉、杨耀增先生的〈邮坛闻见录〉两本书编校粗疏、错字多得离谱(列出错字表)。而且只是凭我的有限水平而已,如果较高水平、较专业来看,可能还会发现更多错误。如果清邮路另开一帖,专门讨论《汉英半切圆形日戳》的问题,如内容、错字等等,岂非更好?在这个帖突然跳出这些与前面格格不入而空泛的话,显得为批评而批评,毫无建设性,也无半点诚意。研究清代、民国时期邮戳的集邮者,大概没有人没饮过孙先生、张先生的奶水,但不必时刻挂在嘴边;《汉英半切圆形日戳》一书,错漏难免,也不必针对半切如何,其内容的参考价值是不容抹杀的。
GCD作风!只能有歌颂的!不能有客观的中肯的评说(GCD连报道都封杀!)!严先生的成就和贡献谁都看的到,也没有否定,只是这小圆戳的名字和著作中的一些小问题大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这很正常,这样才更有利于严先生的提高和大家的进步。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短处的发展是局限的!只容许歌功颂德,不容许客观批判评价的只能是短暂存在的!
作者: TK    时间: 2009-1-5 20:13

以下是引用[I]名戳[/I]在2009-1-5 11:11:30的发言:[BR]GCD作风!只能有歌颂的!不能有客观的中肯的评说(GCD连报道都封杀!)!严先生的成就和贡献谁都看的到,也没有否定,只是这小圆戳的名字和著作中的一些小问题大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这很正常,这样才更有利于严先生的提高和大家的进步。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短处的发展是局限的!只容许歌功颂德,不容许客观批判评价的只能是短暂存在的!
本来清邮路的回帖我已不想回应,但名戳的回帖却更加莫名其妙!到底名戳有无仔细看我的回帖?我从来就抱开放的态度,也增说过对一个新名词不必过于抗拒,就让它接受时间的考验,如果某个名词不受大众接受,自然遭到淘汰。我是反对别人的评论吗?我只是认为,这个帖子之前,没有人提到[U]严平西[/U]、[U]半切日戳[/U]半个字,但清邮路却突然回了那个莫名其妙的帖,不管清邮路在其他帖子已有过评论半切日戳,但那番话实在显得不适当,况且这个帖子开始就不是讨论半切日戳,为何要针对性的回那个帖?那番话是客观的批评吗?正如我认为另开一帖批评或讨论《汉英半切圆形日戳》更加适当。这点石教授最能理解我的原意。我又何德何能去[U]封杀[/U]别人的言论?事实上我个人就最欢迎、最接受客观、中肯的批评,我过去也写过多篇的批评文章,就连《中国集邮文献集成》这些拿文献什么奖的文献也批评过,说评审文献只是粗略看看[U]外观[/U],又如何知道编校错漏多多?请名戳再看看、再思考,清邮路那个帖子是客观、中肯的评论吗?如果你对[U]半切日戳[/U]这样高调抗拒,对台湾采用的[U]丸一戳[/U]又有何高见?(请台湾的朋友包涵,又再提出这个问题)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1-5 20:39

以下是引用[I]TK[/I]在2009-1-5 20:13:22的发言:[BR]本来清邮路的回帖我已不想回应,但名戳的回帖却更加莫名其妙!到底名戳有无仔细看我的回帖?我从来就抱开放的态度,也增说过对一个新名词不必过于抗拒,就让它接受时间的考验,如果某个名词不受大众接受,自然遭到淘汰。我是反对别人的评论吗?我只是认为,这个帖子之前,没有人提到严平西、半切日戳半个字,但清邮路却突然回了那个莫名其妙的帖,不管清邮路在其他帖子已有过评论半切日戳,但那番话实在显得不适当,况且这个帖子开始就不是讨论半切日戳,为何要针对性的回那个帖?那番话是客观的批评吗?正如我认为另开一帖批评或讨论《汉英半切圆形日戳》更加适当。这点石教授最能理解我的原意。我又何德何能去封杀别人的言论?事实上我个人就最欢迎、最接受客观、中肯的批评,我过去也写过多篇的批评文章,就连《中国集邮文献集成》这些拿文献什么奖的文献也批评过,说评审文献只是粗略看看外观,又如何知道编校错漏多多?请名戳再看看、再思考,清邮路那个帖子是客观、中肯的评论吗?如果你对半切日戳这样高调抗拒,对台湾采用的丸一戳又有何高见?(请台湾的朋友包涵,又再提出这个问题)
若您还在感到莫名其妙,我也不陪您了。这贴不再回了,我去其他版上课了。抱歉!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5 21:35

TK、清邮路、名戳三位先生:首先,感谢您们对本贴的支持——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在“小圆戳”的命名问题上,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其实我看我们的看法大同小异——都感到“半切圆戳”这新名字,不如叫“汉英小圆戳”等老名字好,严先生大作的确也存在些问题,只是在对此书的评价上存在些差异,这也是正常的——不必上纲上线地争议。倒不如不讨论对该书的评价问题,具体讨论些与“小圆戳”相关的学术问题。
作者: 吴世君    时间: 2009-1-5 21:43

进来学习,仔细看了,好。
作者: wzqwu    时间: 2009-1-5 22:15


学习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5 22:19:59编辑过]


作者: fred    时间: 2009-1-5 22:22

可能八卦戳不是日戳,应该是邮戳.
作者: wzqwu    时间: 2009-1-5 22:33

一时看错 打错了 不好意思 已改正 抱歉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5 23:47

谢谢各位邮友热情参与。并同意fred先生的意见:“八卦戳”不是日戳(因它无日期信息),只是邮戳。关于“帝国日戳”,虽然张、孙二位前辈都认为是“临时邮戳”,但我有充分的理由与证据,认为此戳只是含日期信息的“邮政局公章”。有关此问题的讨论我会另外发贴介绍。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9-1-6 00:08

过年放假,几天没有上网 ,又见到老友石教授的帖子。看了一遍,我也说几句吧.&nbsp;&nbsp;&nbsp; 帖子的实质是对“中英文日戳”这个名词的看法。&nbsp;&nbsp;&nbsp;&nbsp;&nbsp; 1,&nbsp; 孙君毅先生称:“汉英单线戳”;&nbsp;&nbsp;&nbsp;&nbsp;2, 张恺升先生称:“中英文日戳” ,并认为:“集邮家称为小圆日戳,中英文小圆日戳或汉英单线戳等名称,1984年10月10日邮政总局出版红印花第293至299页邮戳名词对照表,正名为中英文日戳。与当时使用之邮戳不致混淆,简而且赅,此戳能有正确的戳名,用意至佳值得赞同与推广”——石教授拜读张著,奉为经典,所以当麦会说:叫“中英文日戳”早已不合时宜,石教授岂能接受。&nbsp;&nbsp;&nbsp;&nbsp; 3,Peter. I. Padgot&nbsp;称:“ circular bi-lingbul cancellations”以上为三大经典中国邮戳著作中对该名词的不同的叫法。&nbsp; 4,到今年 台湾严平西先生认为称汉英半切圆形日戳这个冗长和不顺口的名词最为合适。且作了解释,就请大家自己看,不录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4位专家4种叫法。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谁能服谁!&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我在文章中当然用孙君毅先生的“汉英单线戳”;或“汉英单线小圆戳”;不会用“汉英半切圆形日戳”和“中英文日戳”和“ circular bi-lingbul cancellations”。&nbsp;&nbsp; 至于他人喜欢用什么?随便!不都是4家之一。都是专家权威説过用过的名词。还好,还没有出来第5位专家的新论。[/SIZE] 对不起!文中:“4,到今年” ,应为:“4,在去年”&nbsp; 已经过了年,但写的时候没有想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7 21:10:18编辑过]


作者: 老邮迷    时间: 2009-1-6 07:05

学习了,谢谢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6 07:41

以下是引用[I]老邮迷[/I]在2009-1-6 7:05:03的发言:[BR]学习了,谢谢
谢谢老邮迷先生的参与,说到学习,也向您学习,您收集的邮戳多,不知您对邮戳发展的历史有何看法?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6 08:01

以下是引用[I]王厚邦[/I]在2009-1-6 0:08:45的发言:[BR]过年放假,几天没有上网 ,又见到老友石教授的帖子。看了一遍,我也说几句吧.&nbsp;&nbsp;&nbsp; 帖子的实质是对“中英文日戳”这个名词的看法。&nbsp;&nbsp;&nbsp;&nbsp;&nbsp; 1,&nbsp; 孙君毅先生称:“汉英单线戳”;&nbsp;&nbsp;&nbsp;&nbsp;2, 张恺升先生称:“中英文日戳” ,并认为:“集邮家称为小圆日戳,中英文小圆日戳或汉英单线戳等名称,1984年10月10日邮政总局出版红印花第293至299页邮戳名词对照表,正名为中英文日戳。与当时使用之邮戳不致混淆,简而且赅,此戳能有正确的戳名,用意至佳值得赞同与推广”——石教授拜读张著,奉为经典,所以当麦会说:叫“中英文日戳”早已不合时宜,石教授岂能接受。&nbsp;&nbsp;&nbsp;&nbsp; 3,Peter. I. Padgot&nbsp;称:“ circular bi-lingbul cancellations”以上为三大经典中国邮戳著作中对该名词的不同的叫法。&nbsp; 4,到今年 台湾严平西先生认为称汉英半切圆形日戳这个冗长和不顺口的名词最为合适。且作了解释,就请大家自己看,不录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4位专家4种叫法。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谁能服谁!&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我在文章中当然用孙君毅先生的“汉英单线戳”;或“汉英单线小圆戳”;不会用“汉英半切圆形日戳”和“中英文日戳”和“ circular bi-lingbul cancellations”。&nbsp;&nbsp; 至于他人喜欢用什么?随便!不都是4家之一。都是专家权威説过用过的名词。还好,还没有出来第5位专家的新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6 0:10:29编辑过]
王先生,本贴还涉及邮戳发展历史的讨论——内中有无规律?无规律——必须全面了解全部中国邮戳的发展和种类(麦会长的主要观点);而我认为是有规律的,可从全英文、英中、中英、全中文、后来又英中文这条戳式变化主线来讨论中国邮戳的发展与演变,认为中英文日戳可以分代,其第一代就是汉英小圆戳,因此用“中英文日戳”作为“正名”、也包涵了“小圆戳”是这类含中文、英文二种文字的日戳的鼻祖之意。因此“中英文日戳”之名非但没过时,而且应提倡——因为此名富含科学意义——用发展的观点命名中国邮戳(包括同类邮戳分代)。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6 08:39

有中英文的都可以叫“中英文日戳”!请教如何区分各种不同戳式?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9-1-6 09:03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6 8:39:24的发言:[BR]
       
        有中英文的都可以叫“中英文日戳”!请教如何区分各种不同戳式?
       
認同麥先生所言!若以文字來區分,大圓日戳應叫「英中文日戳」。這種以文字為主幹區分或定義,只能作為戳式的分類定義。如大圓日戳因沒有在文字上的分別,全以英中文組合(郵局的地方名),所以便不會因文字的組合而產生各類分支;但是小圓日戳其結構則有「英中」、「中英」、「中中」等,這些文字結構只能說出小圓日戳的分支結構,若以這類分支結構(文字組合)為某一類日戳的稱謂,「英中文日戳」便應不屬小圓日戳的專用稱謂。
作者: cannon928    时间: 2009-1-6 11:08

还是以孙君毅先生的“汉英单线戳”为好,“汉英小圆戳”也是约定俗成,不妨用之,大家都懂即可。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6 13:20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6 8:39:24的发言:[BR]有中英文的都可以叫“中英文日戳”!请教如何区分各种不同戳式?
有中、英文地名和日期的日戳,可作为一个日戳家属,的确都可叫“中英文日戳”。但该类日戳各戳式相互又存在相关关系——是逐步发展出来的——除去“英汉大圆戳”、“椭圆型帝国日戳”(因它们与其它含中英文地名的日戳显著不同,也先于所有的小圆戳),最先是“汉英单线小圆戳”(它是小圆戳鼻祖、第一代);后是“汉英腰框式干支(编年)小圆戳”(使用地名少、时间短,第二代);再后是“英汉腰框式干支(编年)小圆戳”(第三代);以后又发展出“英汉三格式民国(编年)小圆戳”(第四代);“英汉(或汉英)三格式(或腰框式)公元编年小圆戳”(第五代,年月日表示又可分为中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二种,这类日戳一直用到新中国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时期还有“铲字(铲去英文)汉英三格式(或腰框式)小圆戳”)。这样区分(既区分又联系),不知可否?请麦会长指教。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6 13:34

汉英单线小圆戳,作为含中英文二种地名的小圆戳的鼻祖,因此它有资格叫“第一代中英文日戳”或直接叫“中英文日戳”,其它戳式的中英文日戳,可以在此基础上命名——或分代(第几代),或再加上其它特征——中英文(或英中文)腰框(或三格)式日戳,这样区分(既区分又联系),不知可否?请麦会长指教。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6 13:49

邮戳的分类与命名,可有二种方法:一种直接从“形态”上进行分类,不谈戳式不同形态之间的关系;一种从戳式“发展”关系上进行分类,把相关的不同戳式的邮戳串联起来——进行分类与命名。此类分类与命名方法妥否?特提出与众邮友讨论。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6 16:02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6 13:20:03的发言:
有中、英文地名和日期的日戳,可作为一个日戳家属,的确都可叫“中英文日戳”。但该类日戳各戳式相互又存在相关关系——是逐步发展出来的——除去“英汉大圆戳”、“椭圆型帝国日戳”(因它们与其它含中英文地名的日戳显著不同,也先于所有的小圆戳),最先是“汉英单线小圆戳”(它是小圆戳鼻祖、第一代);后是“汉英腰框式干支(编年)小圆戳”(使用地名少、时间短,第二代);再后是“英汉腰框式干支(编年)小圆戳”(第三代);以后又发展出“英汉三格式民国(编年)小圆戳”(第四代);“英汉(或汉英)三格式(或腰框式)公元编年小圆戳”(第五代,年月日表示又可分为中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二种,这类日戳一直用到新中国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时期还有“铲字(铲去英文)汉英三格式(或腰框式)小圆戳”)。这样区分(既区分又联系),不知可否?请麦会长指教。

化简为繁,相当复杂。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9-1-6 20:01

由于中国邮政从洋人主政开始 故先是全英文戳、然后英中、中英、全中文邮戳、这是中国邮戳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邮戳走过的一个过程。邮政要和世界各国通邮,全中文也只适合国内邮政使用,所以全英和 中英的邮戳至今还是有存在的需要。如果考察世界各国邮戳的发展历程和种类。那这点文字上的变动实在还没有涉及邮戳发展的本质问题。而从手工向机械化 自动化 电子化盖戳的过程&nbsp;,从邮政管理的需要出发的种种变化倒有可能更清楚反映了邮戳发展的规律。[/SIZE]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1-6 22:57

继续进来学习。各位继续。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6 23:11

以下是引用[I]王厚邦[/I]在2009-1-6 20:01:27的发言:[BR]由于中国邮政从洋人主政开始 故先是全英文戳、然后英中、中英、全中文邮戳、这是中国邮戳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邮戳走过的一个过程。邮政要和世界各国通邮,全中文也只适合国内邮政使用,所以全英和 中英的邮戳至今还是有存在的需要。如果考察世界各国邮戳的发展历程和种类。那这点文字上的变动实在还没有涉及邮戳发展的本质问题。而从手工向机械化 自动化 电子化盖戳的过程&nbsp;,从邮政管理的需要出发的种种变化倒有可能更清楚反映了邮戳发展的规律。
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日戳,其戳式与戳式变化规律,是明确的。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1-6 23:29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6 23:11:40的发言:
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日戳,其戳式与戳式变化规律,是明确的。

我感觉也是。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9-1-7 00:02


  上面帖子说:"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日戳,其戳式与戳式变化规律,是明确的。"  如果探讨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圆形日戳,其戳式有多种 ,有汉英单线戳,腰框戳,各种三格式戳三大类吧. 各类戳的文字有各种字体字号;日期有各种文字,(中文或阿拉伯字码);排列形制有不同;圆形直径有大小;线段有粗细等等. 谈戳式变化规律不知谈什么? 是按时间排列下来,就是变化规律了? [/SIZ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7 0:04:23编辑过]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1-7 00:10

继续听讲。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9-1-7 00:24

如果记一本流水帐下来就可以称为变化规律,那研究工作也太容易了,一本流水帐只是研究的素材,只是事物的变化过程的纪录,还没有上升到"规律".能称上"规律",说明经过研究已经上升到理论阶段了.[/SIZ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7 0:25:05编辑过]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7 08:23

以下是引用[I]王厚邦[/I]在2009-1-7 0:24:40的发言:[BR]如果记一本流水帐下来就可以称为变化规律,那研究工作也太容易了,一本流水帐只是研究的素材,只是事物的变化过程的纪录,还没有上升到"规律".能称上"规律",说明经过研究已经上升到理论阶段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7 0:25:05编辑过]
先记流水帐——分出各种戳式出现的时间先后;再分类,说明各类戳式相互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画出该类邮戳的家谱系列图像,并探讨戳式变化的原因(如:社会需求、工作方便、特殊要求等等),揭示相关戳式之间的内存联系。我只是想做做以上工作,并与广大邮戳爱好邮友交流相关邮识。至于算不算研究、能否称作为变化规律,各有各的看法,不能强求——学术讨论——各抒已见。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7 08:40

以下是引用[I]王厚邦[/I]在2009-1-7 0:02:18的发言:[BR]  上面帖子说:"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日戳,其戳式与戳式变化规律,是明确的。"  如果探讨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圆形日戳,其戳式有多种&nbsp;,有汉英单线戳,腰框戳,各种三格式戳三大类吧. 各类戳的文字有各种字体字号;日期有各种文字,(中文或阿拉伯字码);排列形制有不同;圆形直径有大小;线段有粗细等等. 谈戳式变化规律不知谈什么? 是按时间排列下来,就是变化规律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7 0:04:23编辑过]
首先,应把“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日戳,其戳式与戳式变化规律,是明确的”改为“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日戳,其戳式与戳式变化规律,是明显的”——这是我的用词不当,检讨。王先生问:“谈戳式变化规律不知谈什么?”&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我的理解(个人看法,不强加于任何人)简单地说——时间排列+相互关系——最后能画出谱系图。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7 08:48

有些戳与戳之间根本没有相承的关系,如果要硬说成是一个演变或有规律的变化,确实难以令人认同.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7 23:11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7 8:48:34的发言:[BR]有些戳与戳之间根本没有相承的关系,如果要硬说成是一个演变或有规律的变化,确实难以令人认同.
的确,有些戳与戳之间根本没有相承的关系,但谁也没有把这些戳要硬说是一个演变或有规律的变化——确实难以令人认同。——不知是麦会长的说法有问题?还是我的说法和理解有问题?——我并没有把“根本没有相承关系”的邮戳,“硬说成是一个演变或有规律的变化”和硬要人“认同”啊!麦会长不要曲解我的原意——曲解了原意就很难讨论了。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7 23:13

个人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抱歉了
作者: fred    时间: 2009-1-8 22:10

[BR]我也瞎起个名.小圆戳就称二格式戳.[EM55]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1-8 22:14

以下是引用[I]fred[/I]在2009-1-8 22:10:12的发言:[BR]我也瞎起个名.小圆戳就称二格式戳.
您非常科学的理解了它的真谛。[EM55][EM55][EM55][EM55]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8 22:27

QUOTE:
以下是引用fred在2009-1-8 22:10:12的发言:

我也瞎起个名.小圆戳就称二格式戳.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还是老兄想得好!这不更实在更好记吗?
老兄上华邮网最大的贡献终于出来了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1-8 22:31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8 22:27:54的发言:[BR]
[BR]还是老兄想得好!这不更实在更好记吗?老兄上华邮网最大的贡献终于出来了
哈哈哈哈哈哈,厥倒!
作者: fred    时间: 2009-1-8 22:32

真的吗?[EM77].瞎说的,当不得真.[EM56]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1-8 22:33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起不来了!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8 22:34

当然是真的了!要奖励一下才行
作者: fred    时间: 2009-1-8 22:38

还有奖励![EM98][EM106],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1-8 22:40

看来麦会要颁发杰出贡献奖了。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8 22:42

下次到上海面交!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8 23:08

以下是引用[I]fred[/I]在2009-1-8 22:10:12的发言:[BR]我也瞎起个名.小圆戳就称二格式戳.
并非瞎起,小圆戳的确有“二格式”、“腰框式”、“三格式”,其中“二格式”是鼻祖。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9-1-8 23:50

继续进来学习听课。
各位继续。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9 00:00

以下是引用[I]清邮路[/I]在2009-1-8 22:14:16的发言:[BR]您非常科学的理解了它的真谛。
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戳从“二格式”到“腰框式”、再到“三格式”,的确“非常科学”,也需要“理解”,清邮路先生在《华邮网》上虽喧哗耍油,却也道出了真谛。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1-9 06:38

准备领奖!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9-1-9 14:23

我也瞎起个名.小圆戳就称二格式戳.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8 22:27:54的发言:[BR]
[BR]还是老兄想得好!这不更实在更好记吗?老兄上华邮网最大的贡献终于出来了
真是瞎起了个名,考虑欠周详一点,就会出现问题。那些清代方形的 ,碑形的二格式木刻地名戳不也应包括在“二格式戳”中了吗?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9 14:30

以下是引用[I]王厚邦[/I]在2009-1-9 14:23:35的发言:[BR]我也瞎起个名.小圆戳就称二格式戳. 真是瞎起了个名,考虑欠周详一点,就会出现问题。那些清代方形的 ,碑形的二格式木刻地名戳不也应包括在“二格式戳”中了吗?
我们在讨论小圆戳,方型、碑型戳不在其内,王先生多虑了。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9-1-9 14:43

那你们谈“二格式戳”就应包括有圆形,方形,碑形等,如果谈小圆戳的二格式戳,才是专指。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9-1-9 14:56

[SIZE=4]石教授说: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戳从“二格式”到“腰框式”、再到“三格式”,的确“非常科学”,[/SIZE][SIZE=5]如按邮戳的使用时间顺序排个流水账,然后将其进行分类研究,那么无论孙君毅,还是张恺升,还是帕吉特都没有将“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戳”列为单独的一项,而是分散在各类邮戳中。我想这就是麦国培先生说:“有些戳与戳之间根本没有相承的关系,如果要硬说成是一个演变或有规律的变化,确实难以令人认同.”[/SIZE][/SIZE][/SIZ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9 14:58:54编辑过]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9 14:59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9 14:30:42的发言:
我们在讨论小圆戳,方型、碑型戳不在其内,王先生多虑了。

确实,不能混为一谈.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9-1-9 15:16

如果按石教授的思路,将二格式日戳 ,从时间上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看 :二格式日戳从“方形”到“碑型”再到 “圆形” 的确非常科学。&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想这句话很相像: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戳从“二格式”到“腰框式”、再到“三格式”,的确“非常科学”,[[/SIZE]&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不知是不是也道出了真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9 15:28:15编辑过]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1-9 15:32

真谛?真逗!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9 16:02

有探讨和争论才会进步,支持不同的声音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9-1-9 18:16

那是石教授对你的高度评价!在82楼上的帖子:“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戳从“二格式”到“腰框式”、再到“三格式”,的确“非常科学”,也需要“理解”,清邮路先生在《华邮网》上虽喧哗耍油,却也道出了真谛。” [/SIZ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9 18:19:02编辑过]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9-1-9 18:24

以下是引用[I]清邮路[/I]在2009-1-8 22:14:16的发言:[BR]您非常科学的理解了它的真谛。
噢!原来在本话题中首先提“真谛”的 还是清邮路先生自己。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1-9 19:05

在下既不喧哗也不耍油。只是石教授的这个命题太大太深,实在是需要大量资料和实物来加以佐证的。我们集戳,不仅仅是收集地名,不光光是收集使用日期,戳的信息还包括墨色,不同日期的戳型大小,地名变更,几种戳式的同时使用,它们从何时起到何时止?历史背景?职责区分?这一系列等而下之的问题引着我们去发现收集比较和研究。我只是认为,这样的收藏意义比给戳起外号有趣得多!
作者: 老邮迷    时间: 2009-1-9 20:02     标题: 我们集戳,不仅仅是收集地名,不光光是收集使用日期我只是认为,这样的收藏意义比给

赞成老师的想法[E[EM17]M17]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9-1-9 20:03

欢迎清邮路先生回归正题,理解大家在网上也有时开开玩笑,当不得真!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9 22:44

我们集戳,不仅仅是收集地名,不光光是收集使用日期 我只是认为,这样的收藏意义比给戳起外号有趣得多!&nbsp;&nbsp; Post By:2009-1-9 20:02:31 赞成老师的想法[EM17]&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想说:集戳不仅仅是为了收藏各种邮戳,还需要研究各种邮戳。——即:不光要研究邮戳的形态(大小、戳式、戳色),还要研究各种戳式之间的联系和进化(发展)关系——当然这里我们存在分岐——清邮路和老邮迷先生对“给戳起外号”不感兴趣,麦会长好像也对邮戳之间是否存在发展规律持保留态度——这都是正常的,学术问题、各抒已见。希望继续讨论下去,但最好直话直说,不要转弯抹角。从本贴开贴以来的看贴和跟贴的人数来看,本贴深受广大邮友关注,不要辜负了大家——小圆戳究竟存在进化和发展规律吗?存在什么样的规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9 22:46:17编辑过]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9 22:48

我个人认为是没有的!因大清邮政的原意就是小园戳是国际的!腰框戳(还有干支戳)是国内的。
作者: jrshi    时间: 2009-1-9 23:12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9 22:48:06的发言:
我个人认为是没有的!因大清邮政的原意就是小园戳是国际的!腰框戳(还有干支戳)是国内的。
      我个人认为“二格式中英文(公元编年)小圆戳”、“三格式全中文(干支编年)小圆戳”与“腰框式中英文(干支编年)小圆戳”三者之间存在进化(发展)关系——为了官办邮政适应广大公众需要,促使了三格式全中文日戳的诞生,而全中文日戳的地名不易与国际接轨,因此又促使了腰框式中英文日戳的面世,后又改为腰框式英中文日戳。此过程充分说明了这几种邮戳相互之间存在着进化或发展关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9 23:14:31编辑过]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1-9 23:15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9 23:12:23的发言:
      我个人认为“二格式中英文(公元编年)小圆戳”、“三格式全中文(干支编年)小圆戳”与“腰框式中英文(干支编年)小圆戳”三者之间存在进化(发展)关系——为了官办邮政适应广大公众需要,促使了三格式全中文日戳的诞生,而全中文日戳的地名不易与国际接轨,因此又促使了腰框式中英文日戳的面世,后又改为腰框式英中文日戳。此过程充分说明三者之间存在着进化或发展关系。

我个人不认同此点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