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江西婺源50年代延用民国戳 [打印本页]

作者: 邹元    时间: 2009-4-23 09:46     标题: 江西婺源50年代延用民国戳

o3sZd3FR.jpg
QlYIm6QL.jpg
yXYovsAt.jpg
看一个帖,了解一段地方文化.

婺源基本概况:
     位于赣东北,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景德镇市,浮梁县,乐平市,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市,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铜都德兴市,是一颗镶嵌在皖、浙、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
  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是鸿儒朱熹的故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学者金庸的祖籍地。前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祖籍地!自宋至清,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婺源博物馆有馆藏文物万余件,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誉;傩舞、茶道、抬阁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历代名人遗迹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乡野。全县有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3处,2个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婺源生态优美,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2%,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是婺源红、绿、黑、白“四色”特产,久负盛名。婺源有世界濒临绝迹鸟种——黄喉噪鹛,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鸳鸯湖,每年冬天有2000多对鸳鸯来到这里越冬,有华夏第一高瀑——大鄣山瀑布。

图片附件: [江西婺源50年代延用民国戳] o3sZd3FR.jpg (2009-4-23 09:44, 28.48 KB) / 下载次数 2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0078&k=a31ce28b28946b3a15cacd0d79ce4e97&t=1732353895&sid=94h4Wf



图片附件: [江西婺源50年代延用民国戳] QlYIm6QL.jpg (2009-4-23 09:44, 47.43 KB) / 下载次数 1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0079&k=5396f580456131bed7c0bd4d3b267bc4&t=1732353895&sid=94h4Wf



图片附件: [江西婺源50年代延用民国戳] yXYovsAt.jpg (2009-4-23 09:44, 23.87 KB) / 下载次数 1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70080&k=a17211895449046a030a81a088d82b55&t=1732353895&sid=94h4Wf


作者: 邹元    时间: 2009-4-23 09:52

 
历史沿革

  
婺源建县的历史有1200多年,原属安徽管辖。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反,以安徽的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400余平方公里地区。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安徽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城迁至弦高(今县城紫阳镇)。建县时,婺源隶歙州。 
  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尽管歙州的隶属有所变化,但是婺源隶属歙州的管辖一直没有变化。宋宣和三年,歙州改称徽州,因此,历史上的徽州一府(歙州)六县(歙县休宁、婺源、门、黟县绩溪)就是这样形成的。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婺源县直属安徽省管辖。1934年,蒋介石政府为了在江西进行“剿共”的需要,曾把婺源划归江西省第5行政区管辖,到1947年又划回安徽省第7行政区管辖。1949年5月1日,婺源获得解放。解放婺源的是解放军的“四野”,和解放江西的同属一支部队,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当时又把婺源划归江西省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管辖;9月,改属江西省乐平专区;11月重属浮梁专区。1952年10月,划归江西省上饶专区管辖至今。所以从婺源建县1200多年的历史来看,除近代有60来年的时间外,都是归属于今安徽省管辖的。
  关于婺源县名称的解释,众家说法不一。
  婺字的意义,《辞海》里是这样说的:
  一、古星名,即“女宿”,旧时用作对妇人的颂词,如婺焕中天;
  二、水名,亦为对金华一江的别称。
  《现代汉语辞典》是这样说的:
  (1)婺江,水名,在江西;
  (2)指旧婺州,在浙江金华一带。
  对婺源的解释,归纳各派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以“婺水绕城三面”,故名;
  二是“旧以县本休宁地,曾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故名;
  三是“以县东大镛水流入婺州”,故名。
  也有的人看法是,这三种观点都不够完美。 
  其一,婺源县城确有一条河绕城三面而过,但是这条河虽然称为婺江,它却是乐安江的上游,流经江西的德兴、乐平,最后进入鄱阳湖。它之所以称为婺江,是因为先有婺源,而后才把它称为婺江。 
  其二,休宁隶属婺州是隋代的事,并且也只有18年的历史,而婺源建县是在这以后约140年,并且相隔了一个朝代,不可能再沿其名,更不可能说明称作婺之源的原因。 
  其三,婺源县东面和浙江交界处确有一座大镛山,发源于大镛山的“镛水”,流向浙江的开化,经衢州、兰溪、金华至富春江,这一带隋唐时期曾称作为婺州,但是,“镛水”虽流至婺州,在金华也称作婺江,但并不能说明是婺之源也,所以这种说法也难以服人。
  我国天文学家很早就发现,天空有一婺女星座,它又称女宿星座、须女星座,为二十八宿之一,有星四颗。婺女,乃勤劳贤惠之美女也,故我国古代用她作为星座的名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婺源置县时,恰好婺女星座在京城(长安)的东南方向出现,钦天监奏明玄宗,玄宗是酷爱美女之君王,故定此地为婺源,其意为婺女之源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婺源就是美丽勤劳贤惠的婺女的家乡。旧时,婺源县境内多修建有婺女庙,庙内供奉婺女娘娘,此可作为例证。 
  自古以来,婺源一直属于徽州府的管辖范畴,不仅在地理上同属黄山山脉,而且在经济、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是同为一体的。
  婺源全县面积为4461358.61亩,其中林地面积占了82.88%,耕地面积只占7.55%,茶果面积占3.65%,水域面积占1.79%。东北部重峦叠嶂,海拔1629.8米的鄣公山为最高,有“盘踞徽绕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称,从地势、地貌来看,是和徽州连成一片的,都属于皖南丘陵山区。
  婺源的经济作物中历来以茶叶为主,所生产的绿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旧有“祁红婺绿”之称。祁红,是指安徽祁红的红茶,婺绿则是婺源的绿茶。 
  婺源产砚台,名曰龙尾砚;实际上,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是歙砚,其原料就产在婺源的龙尾山,和婺源的龙尾砚同出一辙。 
  婺源的风俗习惯、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
  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一样,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六县。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难民,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外来移民带来了比山外居民更为丰富的儒家文化,更为先进的文明。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府为核心,并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着中华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标本价值。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沿袭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长鼎盛于安徽,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主流文化特征,对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徽州山多田少,随着人员的增加,生活需求和实际满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在南宋之后,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外出经商的徽州人凭借文化优势,迅速致富,并逐渐发展成著名商帮。徽州商人将经商利润的一部分用来作为继续经营的资本,另一部分带回徽州,用来购田地、建造房屋,注重教育,培养子弟读书做官。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各种文化要素较之其他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徽文化走向了繁荣和辉煌。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和经济资源,而且也能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徽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如在徽州民间楹联中不少都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古代徽州民居的环境和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都有所启迪。徽商注重商业道德,重视法制,讲究诚信。他们的一些经营方式,值得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力弘扬。徽文化中的医学、建筑学以及程朱理学的积极因素等,也非常值得专家们进一步挖掘。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宁县之回玉乡和乐平县之怀金乡置婺源县,因婺江(今乐安河上游)绕城三面,因而得名。隶江南西道歙州管辖。县治清华。唐天复元年(901年)县治迁弦高(即今县城紫阳镇)。
  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为徽州,婺源隶徽州管辖。
  1934年划归江西省,1947年复归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又划隶江西省。现属江西省上饶市。
  1984年,设置清华镇建制(赣府厅字[1984]357号)。1985年4月18日,设立珍珠山、武口、晓林、凤洲乡(赣府厅字[1985]230号)。
  1993年,撤销秋口乡、江湾乡、赋春乡、中云乡,设立秋口镇、江湾镇、赋春镇、中云镇(赣民字[1993] 34号批复)。
  1994年11月25日,撤销许村乡、镇头乡、大畈乡、思口乡,设立许村镇、镇头镇、大畈镇、思口镇(赣民字[1994]238号批复)。
  1997年8月18日,撤销太白乡,设立太白镇(赣民字[1997]175号批复)。至此,全县辖11个镇、16个乡:紫阳镇、清华镇、大畈镇、江湾镇、思口镇、秋口镇、赋春镇、镇头镇、中云镇、许村镇、太白镇、沱川乡、段莘乡、古坦乡、浙源乡、溪头乡、鄣头乡、甲路乡、晓鳙乡、武口乡、潋溪乡、龙山乡、高砂乡、珍珠山乡、晓林乡、梅林乡、凤洲乡。
  1999年5月31日,撤销武口乡,并将梅林乡的上梅洲村委会、潋溪乡的东岭坞村委会划归紫阳镇(赣民字[1999]125号批复)。
  2000年,全县辖11个镇、1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865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紫阳镇 40771 清华镇 16446 秋口镇 20600 江湾镇 15430 大畈镇 6088 思口镇 12319 中云镇 11212 赋春镇 21162 镇头镇 11233 许村镇 13075 太白镇 14923 潋溪乡 6364 晓容乡 7131 溪头乡 11805 段莘乡 15200 梅林乡 9810 高砂乡 13750 龙山乡 8817 甲路乡 7202 浙源乡 12335 沱川乡 6216 鄣山乡 8229 古坦乡 9246 珍珠山乡 10761 晓林乡 3349 风洲乡 5184 
  2001年12月3日,撤销潋溪乡,西坑村委会划归紫阳镇;杨溪、善坑村委会划归梅林乡;撤销晓林乡,划归中云镇;撤销晓鳙乡,划归江湾镇(赣民字[2001]570号批复)。2003年8月19日,鄣山乡更名为大鄣山乡(赣民字[2003]190号批复)。2003年9月28日,撤销高砂乡,成建制划归紫阳镇管辖(赣民字[2003]252号批复)。2003年10月21日,撤销梅林乡,成建制划归紫阳镇管辖;撤销大畈镇,成建制划归江湾镇管辖(赣民字[2003]273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33.5万人。
  2004年底,全县辖10镇10乡。
  紫阳镇 2004年辖:城东社区、城西社区、城南社区、儒学前社区、蚺城社区、文公社区、武口社区、天佑社区、香田村、杨坑村、东岭坞村、西坑村、上梅洲村、梅林村、一都村、雍溪村、马家村、坑口村、戴家村、杨溪村、善坑村、高砂村、齐村、考水村、岭下村、湖林村、王家墩村。
  清华镇 2004年辖:清华社区、清华村、双河村、东园村、花园村、浮溪村、诗春村、里村、洪村。
  秋口镇 辖:秋口村、白石村、王村、渔潭村、李坑村、岭溪村、占才村、言坑村、黄源村、官桥村、秋溪村、里源村、洙西村、梓槎村、词坑村、秋口林场、。
  江湾镇 辖:江湾社区、江湾村、占坑村、钟吕村、汪口村、洪坦村、荷田村、晓起村、栗木坑村、晓鳙村、前段村、大潋村、东头村、大畈村、浯村、济溪村、低源村、龙潭村、古蜀地村、晓容林场、。
  思口镇 辖:思口村、思溪村、高枧村、西源村、长滩村、前坦村、西冲村、河山坦村、西冲林场。
  中云镇 辖:晓林社区、中云村、下港村、横槎村、方村、罗田村、江村。
  赋春镇 辖:赋春村、冲田村、新田村、游汀村、臧坑村、洪家村、林塘村、岩前村、长溪村、盘坑村、排前村、虎溪村、长降林场。
  镇头镇 辖:镇头村、梅田村、游山村、张村、冷亭村、立新煤矿。
  许村镇 辖:许村、汾水村、仁洪村、盘山村、朗湖村、周溪村、董家村、朱坑林场、。
  太白镇 辖:太白村、玉坦村、曹门村、薛村、潘村、杨村、程家湾村、新屋村。
  溪头乡 辖:下溪村、上溪村、青石村、砚山村、城口村、龙尾村、西岸村、桐木村。
  段莘乡 辖:中村、段莘村、阆山村、西垣村、裔村、金坑村、东石村、槎口村、大汜村、汪槎村、庆源村、官坑村。
  龙山乡 辖:龙山村、豸峰村、孔村、坑头村、长尧村。
  甲路乡 辖:甲路村、严田村、湖山村、胡家村、对坞村。
  浙源乡 辖:凤山村、岭脚村、虹关村、沱口村、庐坑村、庐坑岭村。
  沱川乡 辖:河东村、河西村、理坑村、小沱林场。
  大鄣山乡 辖:车田村、鄣山村、洪源上村、洪源下村、白石源村。
  古坦乡 辖:古坦村、黄村、菊径村、程村、戴村、西山村、水岚村、和村。
  珍珠山乡 辖:珍珠山社区、吴源村、黄沙村、虹冲村、秀水村、董家山分场、历居分场、莲子滩茶场山溪林场、塘尾分场。
  凤洲乡 辖:中洲社区、汪村、曹村、小港村、水埠头村、项家埠村。
  2005年3月17日,江西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婺源县撤并乡镇的批复》(赣民字[2005]26号):同意撤销婺源县龙山乡,成建制划归云中镇管辖;撤销凤洲乡,成建制划归许村镇管辖(赣民字[2005]26号批复)。
  2006年1月20日,撤销甲路乡,成建制划归赋春镇管辖;撤销古坦乡,成建制划归大鄣山乡管辖(赣民字[2006]5号批复)。
作者: 邹元    时间: 2009-4-23 09:54

婺源与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时间:1121年至1911年
  地域:原徽州府所辖的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
  形成:徽州文化历史悠远,其源头可溯到商周时期,在长达数千年的渐进深化中,它经历了远古文化,山越文化、新安文化几个阶段。今天所说的徽州文化,主要是指南宋以来,元、明、清之际,昌盛一时的徽州地域文化。
  内容:徽州文化包含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州版画、徽州工艺、徽派刻书、徽州文献、徽州历史档案、徽州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菜肴。
  成就:徽州文化敦煌学藏学一样已成为国内、外学界所瞩目的中国三大区域文化显学之一。
  婺源怎么属于徽文化:婺源唐至五代隶属歙州,宋属徽州新安郡,元属徽州路,明清皆隶属徽州府,1936年,蒋介石为剿共方便从安徽划入江西,1947年胡适等提出返皖运动又划回安徽,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当时婺源因属进军江西的第四野战军解放区,为管理方便,故再次划归江西至今。因此婺源文化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婺源徽文化主要表现在:徽派建筑、祠堂文化、水口文化、村落文化、徽商文化、程朱理学、民俗文化、徽州菜肴、砚文化(又称歙砚)、历史名人、徽剧等方面。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4-23 10:00

不错,这地方一时属安徽一时属江西。很容易搞混。
作者: 张冬冬    时间: 2009-4-23 10:13

学习一下


作者: 邹元    时间: 2009-4-23 10:14

1934年划归江西省,1947年复归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又划隶江西省至今。

麦会对此地带应该很熟悉了,收获不少好东西吧.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4-23 10:24

没有去过,因当年对此历史不熟,买了好东西以为假的退掉了,后悔了十几年,也怪错了出售的人!!


作者: 邹元    时间: 2009-4-23 10:35

什么好东西[em02]

据说去年又出了一批建国初的好东西,盖邮资机戳的包单,有些很少见的机戳.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4-23 10:44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作者: libai    时间: 2009-4-23 11:08

不错,前几年去过婺源,山清水秀,感觉良好。
作者: 邹元    时间: 2009-4-23 11:39

我还没去过,但可以感觉到那里的美.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4-23 11:47

有机会要去看看了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