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上海租界志-邮政史 [打印本页]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3 09:29     标题: 上海租界志-邮政史

一、大英书信馆
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国驻沪领事指派1名英国籍医生办理英侨信件的寄送,最初系免费邮递。1846年10月起,盖邮资已付戳,后贴英国邮票。1861年初,英国政府香港邮政总局与英国驻沪领事达成协议,在驻沪领事署内设立上海邮政代办所,即大英书信馆,负责英侨信函、包裹、汇票、报纸、书籍等邮递业务,成为最早在上海设立的客邮机构。当时香港邮政总局已在广州、福州、厦门、日本等地相继设立了分局,故大英书信馆业务范围包括与上述各埠之间的邮件传递。但因领事馆本身业务繁忙,大英书信馆传递的邮件经常发生延误,引起侨民不满。同年4月13日,英国驻沪领事密迪乐在《北华捷报》上声明因领事馆无暇兼顾邮政事务,中断与香港邮政总局的关系,不再受理邮政业务,一时从香港等地寄达上海的邮件无人处理,英侨呼吁在上海成立正式邮政机构。英国政府为了保持与各地租界的联系,督促香港邮政总局加紧处理此事,为此香港邮政总局局长米奇尔于5月9日向工部局提议,由工部局一年出资250英镑,以换取工部局对上海租界邮政的管理权。

1862年8月,香港邮政总局与工部局达成协议,工部局每年付给香港邮政总局上海邮政代办所(大英书信馆)2500元,使其得以维持下去,同时工部局参与该代办所事务管理,对所有寄达上海的外来邮件在投递时每封收取1便士邮资,这笔收入归工部局。同年9月8日,驻沪领事团召集英租界租地外人举行特别会议,批准了这一协议。根据协议,工部局不要求该所提供本埠范围内的邮件投递业务,工部局只想利用上海邮政代办所这一机构从邮船以外其他私人手中争取外埠散户信件的投递业务,但上海邮政代办所秉承香港邮政总局的意旨,仅对部分寄给洋行的外来邮件及本埠邮件收取1便士邮资,对长江沿岸、北方、日本各埠的散户邮件则收取4便士邮资归入自己帐上,因邮资昂贵,大量散户邮件未交该馆投递,工部局因没有达到争取散户信件的愿望,不愿维持一个对自己毫无用处的机构,1863年3月工部局向香港邮政总局发出终止协议通知,并要求对方偿还一半已付的资助经费。1867年大英书信馆与工部书信馆重新订约互递邮件,规定上海与国外各埠、宁波以南各埠、香港或上海经香港与其他地方往来信函,均由大英书信馆处理,并于1868年3月在南京路合署办公,直至1871年双方解除协约。1874年大英书信馆在博物院路北京路建立了新馆。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后,大英书信馆与大清邮政局也订立了委托投递合约,大英书信馆的业务范围扩大,办理包括中国商民的国内信件和包裹的邮递业务。1922年2月,中国在华盛顿召开的太平洋会议上提出的撤销在华客邮的议案获得通过,大英书信馆于1922年11月30日关闭。


二、工部书信馆
1863年,工部局决定建立独立的邮政机构,称为Shanghai Local Post Office,中文名称为工部书信馆。此举得到了上海西商总会和法租界法国书信馆的赞同。

1863年7月13日,工部书信馆正式成立,设于外滩原旗昌洋行内,主要收寄信函、包裹和报纸。工部书信馆实行订户制,凡年交固定邮资的个人或商行,工部局书信馆将为他们收发上海与沿海、长江及日本各埠来往邮件,这些个人和商行可在工部书信馆内设有专用信箱。非订户的个人和商行交寄邮件则按重量收费。7月30日工部书信馆再次发布公告,宣布不再收寄发往香港、欧洲、美洲等地区的邮件,仅接收中国境内沿江、沿海、本埠和日本各埠的邮件。1864年2月工部书信馆移址江西路,6月16日又发布公告,可接受寄往旧金山的邮件。

1865年5月工部局决定由工部局财务委员会负责管理工部书信馆的业务。当年6月,委员会鉴于相当多的订户(多数为洋行)利用常年订户邮递不超过一磅重的邮件不另收费的规定,把它作为自己职员包括中国雇员的一项福利,致使工部书信馆收入遭受损失,提出在租界内增设分馆以扩大业务,并仿照西方邮政制度对每封信收取少量的邮资费用,得到工部局董事会同意。1865年7月,工部书信馆制定了新的规章,规定原有订户不再延期,非订户邮件寄递采取贴用邮票办法,中外居民收费标准一致。并规定在有通信联络的各埠将设分馆或代办处。8月1日,按照《邮政规章》规定,工部局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张贴告示,宣布实施邮票制度,为吸引外埠函件和华人邮件,还通告已同各洋行议定,不准轮船水手私自传递信件;公告工部书信馆总馆设在英租界江苏路公平洋行后面,并于8月初在南市设分馆,将在汉口、九江、镇江、宁波、福建、厦门、福州、芝罘、牛庄、天津、北京、日本、旧金山等埠设立分馆。该月,工部书信馆正式发行了上海大龙邮票,比香港首次发行邮票晚3年。拟议中对订户的终止,因大订户的反对而没有实行。
工部书信馆开设后,为争取华人客户,陆续开设分支机构。1864年8月在大马路又新街开设宝兴信局,并签订合同:宝兴信局每月支付工部书信馆25元,工部书信馆负责投递由他们代收的城内各店铺商号发往长江各埠和天津、芝罘的信函、汇票。这笔代理邮递款后来增加到200元。

1865年9月工部书信馆又与万昌信栈达成协议,以该栈为其南市分馆,专递九江、镇江及汉口等地华人邮件。万昌信栈则支付工部书信馆每年60元。1864年8月~1867年4月,与工部书信馆订立协议的华人信局已有8个。

1865年12月工部书信馆在宁波设立分馆后,至1866年在外埠已设有13所邮务所。1878年又在汉口设邮政代办处。以后,重庆等埠代办处次第开设,又在上海福州路设立办事处。
1882年增设虹口分馆。1887年工部书信馆已在各地设有16处分馆或代办处。1893年因海关邮政署考虑中止与工部书信馆的关系,工部书信馆又在北方及温州、镇江等地增设分馆。1893年1月汉口工部局接收工部书信馆汉口邮政代办处,自设汉口书信馆,脱离上海工部书信馆的控制,并于5月自发邮票。至1896年有10个当地书信馆独立,工部书信馆与之达成协议,相互承认各自的机构和邮票,并互寄邮件。

1874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利用海关代理各国使馆邮寄函件的特权,迅速发展邮递业务,在上海等地设立了海关邮务代办所。1878年,海关当局奉清政府之命在上海、北京、烟台、牛庄、天津试办海关邮政。海关邮政署成立初期,与工部书信馆达成协议,由工部书信馆代其递送本埠邮件,天津海关税务司则负责在当地投递(不包括运送)由工部书信馆接收的寄往北方各埠的信函。镇江、芜湖等地工部书信馆未设分馆地区的邮件也由海关邮政署代送。
工部书信馆成立后,大英书信馆的收入急剧下降。为缓解双方矛盾,英国政府派遣香港邮政总局局长米奇尔等来沪寻找解决方法。协商结果,工部局同意工部书信馆与大英书信馆联合办公。1867年6月7日,在英国驻沪领事主持下工部书信馆与大英书信馆达成合作协议,其要点为:在靠近外滩及商业中心处建立一座合适的建筑以供双方共同使用,在业务上互相提供方便。工部书信馆限于处理上海与长江各埠口岸、宁波、牛庄及天津轮船航班所经北方港口的地方性信函,由香港发往上述各地英国领事馆(未封口信函及政府公文除外)的信函以及在上海的大英书信馆收到的零星信件和政府信函也转交给工部书信馆处理。倘双方发生分歧,则提交英国驻沪领事及工部局总董处理。此协议于1867年9月1日起生效,为期2年。协议签定后,工部书信馆与大英书信馆于1868年3月搬入南京路22号新址办公。

当时,大英书信馆邮资为每件(重1/2盎司)最低收费4便士,工部书信馆则每1/2盎司邮件收银3分。因大英书馆馆收寄的香港、日本及宁波以南各埠来往的信函多为商业或私人信函,而工部书信馆负责投递的北方及长江各埠发来的多为官方文书,故工部书信馆在1868年减少了约94英镑的收入。1869年4月,工部书信馆鉴于大英书信馆与其协议将于9月1日到期,决定终止协议。后经双方协商,6月25日双方又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协定书,协定总则为:(1)经任何船只载运及工部书信馆收到的所有寄往或发自香港的信件,均应通过大英书信馆分发或转寄;(2)寄往和发自所有非英国港口的信件,将由工部书馆馆处理。但协议签定后,双方在业务上即产生了矛盾,大英书信馆不顾协议规定,仍与日本通邮。为此,工部书信馆于1871年7月1日协议到期时即终止了与大英书信馆的协定,此后上海工部书信馆与大英书信馆完全脱离了关系。
工部书信馆成立后实行订户制,凡年缴75两邮资的个人或在外埠和日本有分行的商行及年缴50两邮资在外埠无分行的商行有权收寄上海与沿海、长江及日本各埠来往邮件;各类来往信件及重量不超过一磅重的包裹不另收费。对非订户的个人和商行交寄邮件按下列邮资标准收费:每件重量不超过1盎司的信件、包裹收银2分,1~2盎司收4分,2~4盎司收8分,4~8盎司收1钱2分,8~16盎司收2钱5分;每份报纸收1分。1865年7月新的邮政规章规定,对非订户邮件寄递采取贴用邮票办法:重量在1两以下的邮件包裹贴银4分,1~2两,贴8分,2~4两,贴16分,每份报纸邮资2分。1865年11月15日规定,市内信件订户所付邮资从7月规定的每件付银2分降为1分,非订户付邮资标准按重量分别调整为3、6、12分。同年12月4日,收发长江、沿海口岸和日本各口岸的邮件也降低收准,重1两以下收3分银。1866年4月,邮费标准为,寄美国旧金山的信件,每重半两收银5分,横滨、神奈川、国内其他各口岸2~4分不等,本埠信件每件1分银,包裹、书籍等重4两以下收1分,1斤以上按重量递增收费。常年订户的预缴款1864~1867年减为每年55两或40两,1868~1870年又减为每年50两或30两。1892年11月7日公共租界纳税人会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工部书信馆提出的废除年度预订制及降低邮资事,决定将这一问题提交给1893年度纳税人会讨论。1893年1月工部书信馆拟定新的邮政规章,规定自1893年4月1日起,停止订户制,一切邮件按数量及重量收取邮资。对所有信件降为每盎司收银1分,快信每份25分。并规定其他邮政单位将其所接收邮件请工部书信馆进行投递,可与工部书信馆订立业务合同。为方便用户,又规定了预付邮资方法。预付者可在工部书信馆开列帐户,预付款不超过10元。但1893年3月,工部局又在各方的要求下决定对各外国书信馆及英国总领事馆、英国在华高等法院和工务委员会等机构仍延用订户制。1897年3月工部书信馆再次订立章程,规定调整邮资,信件收费改为银2分,快件每100份35分。并继续实行客户开设存款帐户制,存户也可经工部书信馆寄出由大清邮政局邮寄的邮件。

工部书信馆埠际间邮递业务系通过轮船邮送,接送邮件均通过各轮船公司代理行进行。为减少邮递失误和方便用户,工部书信馆将轮船开行时刻表张贴在各分馆,并定期在报纸上刊登广告通知邮船启航时间。最初,用户一般到工部书信馆总馆及各地分馆投递及接收信件,后工部书信馆设有送信小工投送邮件,并增设邮车在工部书信馆与轮船或代理处之间运送邮件。1865年7月新的邮政规章规定,将租界分成数区,向各区派一名投递工,投递时间为上午9~11时,下午2~4时。1868~1869年期间,增设快件投递业务。1868年8月工部书信馆开始往租界外静安寺地区投递邮件。1871年5月市区邮件由每2小时投递一次改为每小时投递一次。工部书信馆还开设往浦东送信业务。1873年3月市区邮件改为每半小时投递一次。5月以后改为虹口、静安寺路每3小时投递1次,每天3次。法租界、东门、西门每3小时投递1次,每天2次。工部书信馆还曾设置骑马信差,专为租界外地区送信。1893年规定中央区(洋泾浜、外滩、苏州河、泥城浜范围内)每小时投递1次,虹口区(兆丰路以东)、法租界(远处除外)每一个半小时投递一次,静安寺路及中央区西面地区每2小时投递一次,浦东、法租界远处、小东门、虹口区远处定时投递。

1865年8月工部书信馆正式发行了一套上海大龙邮票,图案为一条大龙,题铭“上海工部书信馆”,全套8枚,面值分别为银1、2、3、4、6、8、10、16分。1866年3月发行第一版小龙邮票。1875年铜钱已可用来支付邮资和购买邮票,工部书信馆在兑换中造成了损失,为此在1877年4月14日,工部书信馆一度发行面值为20文、40~100文的小龙邮票,并规定凡以银两和银元购买新邮,均按固定兑换率收受。但至1889年,工部局发现,在售邮时几乎没有收到过铜钱,因兑换率的关系收到的银元比售出邮票的价值损失3%,为此1890~1893年又发行了面值以分银为单位的双龙邮票。1893年3月底,废除了订户制,因缺乏半分及1分邮票发行了双龙加盖改值和直剖改值邮票。1893年5月,外埠书信馆相继独立,又改发图案为上海工部局局徽的邮票,英文名称也改为Local Post。同年7~9月发行图案为网络状的欠资邮票。同年11月11日为纪念上海开埠50周年,又发行“上海开埠50周年纪念邮票”。1896年10月,工部书信馆发行了最后一套局徽邮票,面值为银2、4、6分。此外工部书信馆发行了图案为上海和全国各地风景风俗的明信片。1889年工部书信馆馆长向欧洲集邮者出售紧缺邮品牟利,又未经工部局董事会同意加盖部分邮票以应付上海侨民的需要,工部局董事会于8月作出决定,工部书信馆馆长只能将邮票售给上海侨民,今后需更换邮票或变更邮资须由馆长向工部局总办提出申请,并规定每隔两周,馆长需将邮票交易和出售情况、更改邮票和改值邮票数字向工部局会计师报告。

1872年9月工部书信馆为方便订户投递邮件,在上海总会、虹口美国总领事馆安装了2只信箱,此后这些信箱改为信筒。1876年在静安寺路、卡德路、麦根路、虹口等远郊地区设置了邮筒。1888年已有11只邮筒。1889年南京路外滩居民因最近的邮筒远在虹口,书信馆也离得较远,要求在外滩增设邮筒,并要求非订户也可利用邮筒投递贴邮信件。工部书信馆认为这样一来难以区分非订户和订户,否决了此议,但表示,这些居民中唯一的订户是汇中饭店,只要该饭店向书信馆付款,则可在店中设置邮筒。1893年邮筒减为10只,1897年增为21只。
工部书信馆前期订户制与发售邮票并行,订户每年付款,收入相对稳定。1863年工部书信馆收入因限制订户下降300两,但仍盈利1400两。1864年盈利1300两。1866年有常年订户63户。1878年订户86户,邮递总数49.3万件,至1892年邮件总数超过百万件。1893年后因废除订户制,邮递数降至95.96万件,但售邮大增,收入反比上年上升,从8166两增至22467两。后因外埠邮局相继脱离与工部书信馆的关系,并参与竞争,工部书信馆业务大受影响,到1896年约有250万张邮票售不出去,开始走下坡路。尽管如此,在工部书信馆存在的34年中,所处理的邮件总数超过了当时在中国开办邮政业务的其他外国书信馆处理邮件的总和。

1886年清政府决定将由海关兼管的邮政事务扩展至通商各埠,认为工部书信馆及其他外人邮递机构已无设置之必要。但工部局仍坚持维持并管理。

1896年3月20日,大清邮政总署设立,由海关兼管。1897年2月在上海设立上海大清邮政局。江海关邮务司通知工部局,历年沿用的彼此分递邮件的办法即将停止,如工部局愿意,清政府邮政局可接收其书信馆。工部书信馆范围内的邮政业务仍将完全和以前一样办理,而各港口之间邮件的投递将按照中国邮政局的章程和税率办理。上海各轮船公司也通知工部书信馆,自2月2日起将不再载运中国邮局以外的任何邮件到中国通商各埠去,工部书信馆业务骤然清淡,出现亏损,工部局董事会遂同意将工部书信馆移交给中国政府,并授权代理总办濮兰德就此事与海关邮务秘书交涉。7月13日工部局董事会决定,如果能同中国邮局商定令人满意的条款,则可将工部书信馆移交给该局,工部局保留随时重建工部书信馆的权利。海关总税务司表示愿接受工部书信馆的条件,但拒绝工部局具有重建工部书信馆的权利,并要求工部局允许中国邮局在5年以后提高本地邮资。双方经过多次交涉,最后订立移交协定,工部局重建工部书信馆的权利未列入。1897年10月30日,工部书信馆宣布撤销。11月,清政府上海大清邮政局接收了工部书信馆,所有上海地区收发书信业务从此归上海大清邮政局接办。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7-3 09:31

学习一下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7-3 09:54

进来了解一下!
作者: 过去的故事    时间: 2009-7-3 16:23

这资料很好,无以言表仅对你说声感谢........
作者: 集邮集邮    时间: 2009-7-3 20:51

吴兄辛苦了。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4 14:11

本帖最后由 吴翔 于 2009-7-4 14:13 编辑

1863年7月至1865年8月期间还没有发行邮票,采取收取邮资后在信封上盖销邮戳以示邮资已付的办法。这段时期的实寄封,迄今为止只发现有5件存世,上面留下了两种邮戳: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4 14:17

编号A-1,为单圈圆形英文无日期戳,直径24mm,上半弧刻“SHANGHAE”,下半弧刻“LOCAL”,中间的“POST OFFICE”横列两行。此戳行用于1863-1864年之间。
编号A-2,是一枚单圈日期戳,直径24mm,“SHANGHAE LOCAL POSTA”环刻于圆弧四周,中间为英文日期和“×”控管序码。此戳替代A-1戳,从1864年5月左右开始使用,至工部大龙邮票发行为止。
五枚存世古封中,有2枚分别寄往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不知为何封上未加贴香港邮票?显然不符合上海邮政代办所(客邮)的规——从1862年12月起寄往欧美的信件应贴香港邮票,尚待进一步研究。我们看到的这两种古戳销盖在香港邮票上面,即缘于此。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7-4 14:32

进来欣赏和了解一下。
作者: 姜劍    时间: 2009-7-4 15:16

好史料
作者: 过去的故事    时间: 2009-7-4 15:52

受益多多..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4 15:55

但是,由于早期国际邮递事务 工部书信馆一度与大英书信馆合办,故香港于1862年发行邮票后,1864年9月,工部书信馆发布(才)公告,宣布实行邮票制度后,凡通过英国邮政总局系统邮寄的一切书信必须粘贴香港邮票。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7-4 17:39

原来这样,学习了
作者: 昨天的我    时间: 2009-7-4 17:44

编号A-1,为单圈圆形英文无日期戳,直径24mm,上半弧刻“SHANGHAE”,下半弧刻“LOCAL”,中间的“POST OFFICE”横列两行。此戳行用于1863-1864年之间。
编号A-2,是一枚单圈日期戳,直径24mm,“SHANGHAE LOCAL PO ...
吴翔 发表于 2009-7-4 14:17

难道5个封都存于兄弟手中?拿来欣赏下,,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4 19:25

5个封, 若干年后会在上海集合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4 19:40

工部书信馆章程

        

(1893年1月)

办公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6时
星期日:上午9时至10时,下午3时至4时。
业务范围:本馆收发下列各地邮件:厦门、芝罘、镇江、福州、汉口、宜昌(经由汉口)、九江、南京、*牛庄、宁波、罗星塔(福州)、※*北京、汕头、*大沽、*天津、温州、芜湖。
*凡在冬季寄出,且意欲由中国海关急件信差转递的信函等邮件,必须先贴上海关邮票。如未贴上海关邮票,则这些邮件可能要滞留在工部书信馆内,待各港口开冻后方能寄出。
※凡邮件经由中国海关急件信差从天津转递至北京者必须另加费用。
工部书信馆所接收的邮件均仅由轮船运送。本馆不接收送下列各公司轮船递送的邮件:大英火轮船公司;法国火轮船公司;日本邮船公司;德、奥轮船公司。
邮资 邮资规定如下:
各埠与上海之间的邮件,或各埠之间经由上海的邮件:
信件:每盎司或不足1盎司,1分;
明信片:每张1分;
※书籍:每2盎司或不足2盎司,1/2分;
报纸:每份(不超过4盎司),1/2分;
货物样品:其重量不超过4盎司者,1/2分;重量超过4盎司者按包裹计算;
包裹:每磅或不足1磅,4分;
挂号:5分
本埠邮件:
信件:每盎司或不足1盎司,1分;
明信片:每张1分;
※书籍:每2盎司或不足2盎司,1/2分;
报纸:每份(不超过4盎司),1/2分;
包裹:每磅或不足1磅,4分;
快件:每件(400份),25分;
汉文信件及报纸:寄往外埠者,按上述邮资减半收费,即:书信每盎司或不足1盎司,1/2分;报纸每份1/2分。
※印刷品、传单等凡不按书信邮资付费者,均需拆开进行检查。如封入信封之内,信封不得加封。
所有邮件必须贴工部书信馆邮票。凡欠资的邮件,到达时加倍收费。
快件有封面者,每100份,25分。
其封面不得加封,以备检查,并需用中、英两种文字写明地址、姓名。每份内容必须相同。
邮票 目前通用邮票有下列各种:
邮票:1/2分;1分;2分;5分;10分;15分;20分。
明信片:1分;2分。
报纸封套:1分;2分。
已付邮资信封:2分;5分。
存款账户 为了公众方便,客户可在工部书信馆开存款账户,其数额不超过10元。本馆向存款客户提供1存折,凡客户所寄邮件,及所收邮件之未付邮资者,其邮资均记入存折内,当存折上所存款耗尽时,本馆即会及时通知客户。
邮件尺寸 信函、包裹及任何种类邮件之封面,其长度不得超过18英寸,宽度不得超过9英寸,厚度不得超过6英寸。
包裹 包裹重量不得超过6磅。包裹所装物件必须于他人无害。包裹必须包装紧密。书信馆馆长有权要求客户说明包裹内所装为何物,在客户未加说明之前,书信馆馆长有权拒绝接受此项包裹。每件包裹应写上发送人姓名、地址,以便在无法投递时可以退还原主。
书信馆的责任 本书信馆对下述事项概不负责(亦不负金钱上的责任):遗失邮件;因邮件无法投递或误投而引起的损失及不便;邮包可能遭受的损失;即使邮件是已经挂号的,本馆亦不负责。但所有已经挂号的邮件,如有遗失,本馆将仔细进行调查,以便在可能情况下予以追回,如能证明该项邮件之遗失完全是由于工部书信馆方面或其雇员方面之疏忽失职所致,则书信馆将按价赔偿。
姓名、地址的书写 书写姓名、地址必须清晰可辨并首尾完整,不可单写姓氏,必须写清街道名称和门牌号码(如有门牌号的话)或行名。
报纸、通知之类一定要用中、英两种文字写清姓名地址,如无中文则可能会延误投递。有时由于邮件大量涌到,本馆人力不足,书信之运送及投递可能因之被耽误。此时书信馆馆长有权将未用中文写明姓名、地址之报纸、通知等邮件暂时压下,加入下一批中一起运送、投递。
寄送中国内地居民的邮件应写明经由最相近的哪一处工部书信馆能通邮的港口地点,比如:通州经由北京;登州经由芝罘;武穴经由汉口;无锡经由镇江,如果由于漏写经由港口或地点,中国地名又相似而发生误投事件,本书信馆概不负责。
投递时间 中央区(洋泾浜、外滩、苏州河、泥城浜这一范围内)尽可能每小时一次。
虹口,兆丰路以东每一小时半一次
法租界(较远地区除外)
静安寺路及较远地区大约每二小时一次
中央区往西地区9、11、13、15、即17点钟。
虹口区(外虹口),兆丰路以东地区
法租界,较远地区,金利源、东门等
浦东及港口内船上(每日两次)
星期日,每日投递两次,上午10:00;下午4:00。
快件:每日(星期日除外)在上午9:00、10:30、下午1:30、4:00投递。
邮政信筒:下列地点设置邮政信筒,并于下述时间取信: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8:40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9:40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11:40
上海总会: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下午1:00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下午3:40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下午5:40

星期日
下午3:30

静安寺路:
1号信筒—在卡德路、新闸路口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7:45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下午1:25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下午4:30
星期日
下午2:35

二号信筒—位于奥立弗别墅这一侧约100码处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8:00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下午1:40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下午4:45
星期日
下午2:50
3号信筒一位于斜桥,靠近斜桥弄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8:00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下午1:50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下午5:00
星期日
下午3:00
4号信筒一靠近犹太人公墓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8:00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下午2:00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下午5:30
星期日
下午3:10
虹口
5号信筒—位于百老汇路、兆丰路口,每2小时取一次信,其第一次取信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8:20
星期日仅取一次信 下午3:2O
6号信筒—位于百老汇路、基昌路口,每2小时取一次信,其第一次取信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8:25
星期日仅取一次信 下午3:25
7号信筒—在熙华德路上,位于闵行路、南浔路之间,每2小时取一次信,其第一次取信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8:30
星期日仅取一次信 下午3:3O
8号信筒—在黄浦路上,靠近日本领事馆,每2小时取一次信,其第一次取信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8:35
星期日仅取一次信 下午3:35
9号信筒—位于“礼查饭店”,每2小时取一次信,其第1次取信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8:40
星期日仅取一次信 下午3:40
10号信筒—位于圆明园路,靠近英国领事馆大门,每2小时取一次信,其第一次取信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8:40
星期日仅取一次信 下午3:45
客户意见 本馆特别欢迎客户对本馆雇员玩忽职守事件提出批准意见,尤其希望每当发生明显的投递不按规定(尤其是取信时间以及投入信筒书信的收信时间)时均应通知本馆。如果一次发生错误不予纠正,就会使错误继续不断重复发生,以至使客户陷入困境。
客户提出批准意见,请尽早直接写信给本书信馆馆长,来信请附上贴有工部书信馆邮票的原信信封或邮件封面。
挂号邮件 邮件挂号必须在书信馆通常停止接收邮件1小时之前前来办理。
挂号邮件必须包封严密,捆扎妥当,并必须写上发送人姓名、地址。办理邮件挂号必须到工部书信馆交付邮件,并索取收据。挂号信件断然不得投入邮政信筒或信箱邮寄。
虽然遗失邮件(尤其是挂号邮件)这种事极为罕见,但大宗款项和贵重物件还是不该经过邮局来进行运送,即使是挂了号的也罢!
个别的业务合同 报馆将其所出版报纸直接送工部书信馆,请工部书信馆予以投递者,可与工部局信馆订立个别业务合同,其他邮政单位将其所接收邮件请工部书信馆进行投递者,亦可与本馆订立合同。订立合同之详细情况可与工部书信馆馆长面洽。
变更地址 工部书信馆特别要求各客户,在变更地址时要尽早以书面通知书信馆馆长。公众如果注意此项要求,可避免不少差错。
私人住宅、旅馆等处应设置信箱
如客户门口能安装一私人信筒,邮件投递工作就可大为加速。特别是静安寺路上以及较偏远地区的住户、旅馆、公寓等,更要求如此。

1893年1月工部书信馆重订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7-4 20:36

资料不少!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4 20:50

工部书信馆只有轮船邮路,无陆上邮路,1893年冬季邮路必须依靠大清邮政,要自行贴足大清邮票。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4 20:52

只须在工部书信馆办个储蓄账户,不用贴票,也可实寄。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4 20:57

挂号须到书信馆办理,有快件业务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7-4 21:04

很好的资料!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5 06:34

一千八百六十五年八月初一日
  该月,工部书信馆正式发行了上海工部大龙邮票。图案为“一条大龙”,曾有图案为二龙戏珠的试印样票未被采用。在上海市档案馆,迄今保存有8枚不同面值的试样票,其中灰黑色两分银票为孤品。
  上海工部大龙邮票系暂用邮票,计划拟在英国订印的小龙邮票运抵上海后,停止使用它。该套邮票共有9种面值,每枚由外框和中心2个部分组成单枚版模,整版为6枚式印刷,发行时间仅七八个月。待到1866年3月小龙邮票运回后,邮资已调整了。1865年11月25日、同年12月4日和1866年4月,先后三次调整降低邮资收费标准。运回的小龙邮票面值不符,只好不时添印低面值大龙邮票应急,以敷市需。因此,大龙邮票又形成许多新的不同版模排列组合,加上纸张印刷的不尽相同,造成了上海工部大龙庞杂无比的版式,日后极具研究价值而且趣味无穷。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9-7-5 07:32

吳先生辛苦了,很好的資料。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7-5 08:01

学习了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7-5 10:24

吴桑引自那的?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5 14:53

对于21楼的观点,我确有不同观点。我觉得既然是临时邮票,那极有可能大龙的发行是满足收藏人士的爱好。甚至大龙卖出价会高于面值。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7-5 15:15

好像上海档案馆也里有上海大龙,不知是否记错?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7-5 17:47

进来关注一下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5 19:25

1893年半分的封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5 19:30

1分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5 19:55

由于规定:
汉文信件及报纸:寄往外埠者,按上述邮资减半收费,即:书信每盎司或不足1盎司,1/2分;报纸每份1/2分。
照理中文信件会大大多于外文,但事实并非如此。
泓盛有一件残片。
http://www.hosane.com/productlist.asp?auctionid=S08122&catalogcode=034010&page=2
2132号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7-5 20:06

进来关注一下!
作者: 昨天的我    时间: 2009-7-5 20:08

5个封, 若干年后会在上海集合
吴翔 发表于 2009-7-4 19:25

集体从海外移民?
呵呵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5 20:34

1865年7月,工部书信馆制定新规定:非订户寄递邮件采取贴用邮票的办法,中外居民收费标准一致。重量在1两以下的邮件包裹贴银4分,1-2两贴8分,2-4两贴16分,每份报纸2分。8月1日,按照《邮政规章》规定,工部局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张贴告示,宣布实施邮票制度。告示全文如下:

上海洋泾浜工部局处
  为设书信馆事,照得上海城关内外。向有中国信局送信前往各处,但此项信局代商送信收钱较重,期属有不违之处。本局思念,此法于贸易事务有碍持续。工部书信馆专中外商客上海各口带信往来,其馆开设英界江苏路公平街后面,座东朝西便是。订于英八月初一起,而在南市地方量立分局,约于英八月初起办。本局并于汉口、九江、镇江、以及宁波、厦门、福州、烟台、牛庄、天津、北京、东洋、花旗、金山等埠另设分局,代办总理一切往来信札,所收信钱较为公道,寄送一切更为稳妥快捷而无错。经查向来华人有信寄出,或有委托洋人代送,或有私托轮船水手人等带送,分文不赞。现今各洋行认定,以后华人寄信必须出钱,否则不应代送,亦不准轮船水手人等私友带信来往。工部局书信馆每日早七点钟至晚七点开馆收件,礼拜日早九点钟至十点钟,晚四点钟至五点钟开收往来信札。每封收钱若干,开列于后:
  信重一两或一两以下者收银四分。信重一两外至二两者收银八分。信重二两外至四两者收银一钱六分。新闻纸每张二分。
  日后书信馆有花印发行,每张或二分、或四分、或八分、或一钱六分。贴信或新闻纸,每封贴用一张,能代信资,免付钱文。本馆所发信银,实为有益于华人起见,特此出示。如有华人随时有信寄往以下所属各口,均可带至工部书信馆付银寄送特示。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5 20:36

本局并于汉口、九江、镇江、以及宁波、厦门、福州、烟台、牛庄、天津、北京、东洋、花旗、金山等埠另设分局,代办总理一切往来信札。
东洋,花旗,金山不知在何处?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5 20:39

我的理解,其实从那时起华人寄信,书信馆将不再免费代送,而不是说非要贴邮票。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7-5 20:41

原来吴桑才是专家!
姓周的后人?!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5 20:51

我先胡说八道一番,欢迎各位多多指导。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7-5 21:08

哈哈
那的资料?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5 21:09

网上的资料。
作者: 昨天的我    时间: 2009-7-5 21:57

网上的资料。
吴翔 发表于 2009-7-5 21:09

哈哈你到处跑啊,普邮网也见你溜达的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6 05:24

是啊,到处瞎跑啊。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6 05:25


http://chch.idv.tw/phpwind/read-htm-tid-2324-fpage-5-toread--page-1.html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6 05:27

难道是传说中的双龙戏珠?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6 06:22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6 06:52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7-6 08:01

越来越生猛!
作者: TC    时间: 2009-7-6 08:11

搬个板凳来听吳桑讲課。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6 08:58

还望林先生多多指教。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7-6 10:58

发达了,来看看。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6 11:00

水太深,俺不知深浅,
作者: 过去的故事    时间: 2009-7-6 15:34

水太深,俺不知深浅,
很好的票样,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7 05:32

美国书信馆
美国书信馆设立于1876年,称美领事馆邮务代办,设立于黄浦路领事馆内,主要办理外侨与其母国的邮件的投递工作,使用美国邮票。1896年美国书信馆只有6人。 1907年改为邮局。1917年发行加盖Shanghai,China字样的改值邮票。1921年10月停售。该馆于1922年12月31日关闭。

由于 美国书信馆设立于1876年,那么我猜测从1863--1876年工部书信馆代理与美国(美洲)寄递业务。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7 05:44

本帖最后由 吴翔 于 2009-7-7 05:53 编辑

其他类似如日本,德国等在上海未有客邮或书信馆前,工部书信馆可能会代行寄递业务。要明确的是只有通过英国邮政系统寄递时,上海工部书信馆发行邮票之后才要求贴香港邮票。未通过英国邮政系统寄递时,显然不须加贴香港邮票。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7-7 05:51

即使是各国邮政包括中国邮政开办后,一般当地投递的业务也是交给工部局处理的.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7-7 05:51

http://img04.taobaocdn.com/bao/uploaded/i4/T1FX0cXgXXnIBlt_cV_021724.jpg_310x310.jpg
吴翔 发表于 2009-7-6 06:52

阔边的6分,很不错.漂亮.不知道黄斑竹开价多少?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7-7 05:54

本局并于汉口、九江、镇江、以及宁波、厦门、福州、烟台、牛庄、天津、北京、东洋、花旗、金山等埠另设分局,代办总理一切往来信札。
东洋,花旗,金山不知在何处?
吴翔 发表于 2009-7-5 20:36

东洋(日本),花旗(美国),金山(旧金山,美国)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7 05:59

淘宝首页 店铺街 【广州商盟】☆★心怡永在邮票社★☆
100多吧,很便宜的。您44楼这张开价多少?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7 06:04

http://www.archives.sh.cn/docs/200804/d_187650.html
shanghai档案馆的样票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7-7 06:08

淘宝首页 店铺街 【广州商盟】☆★心怡永在邮票社★☆
100多吧,很便宜的。您44楼这张开价多少?
吴翔 发表于 2009-7-7 05:59

货还不在我这里呢.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7 06:22

黄版主很久未来了,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7 06:29

看来早就在美国,日本成立分馆了。4242,可能是这样的,如没有客邮局那书信馆会把信交给轮船代为寄递海外,如有客邮局的,是送到客邮局的吧。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7-7 06:54

http://www.archives.sh.cn/docs/200804/d_187650.html
shanghai档案馆的样票
吴翔 发表于 2009-7-7 06:04
看来我记性不错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7 07:09

图太小,看不清,品相不好,贴在纸上,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7-7 07:15

看来早就在美国,日本成立分馆了。4242,可能是这样的,如没有客邮局那书信馆会把信交给轮船代为寄递海外,如有客邮局的,是送到客邮局的吧。
吴翔 发表于 2009-7-7 06:29

好像只是写写而已.没有设立分局的纪录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7-7 07:16

黄斑竹那个开价1388,也不算很高了,可惜这个版式已经有了.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7 07:28

本帖最后由 吴翔 于 2009-7-7 07:40 编辑

应该是委托当地的信局,代办投递业务吧,否则工部书信馆通告不会写收寄旧金山,日本邮件了。我猜的是工部局属于英美租界后又改称公共租界,对于寄往美,日,德等东西方列强的信件,在各国驻上海领馆未设邮务处时,极有可能是委托工部书信馆办理的。但这些国家是否承认上海书信馆的邮资和戳记呢?首先英国是认可上海书信馆的戳记的,但不认可书信馆邮资的故要求加贴香港邮票,美国,日本,德国情况如何?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7 07:36

直到1893年上海工部书信馆章程才有
工部书信馆所接收的邮件均仅由轮船运送。本馆不接收送下列各公司轮船递送的邮件:大英火轮船公司;法国火轮船公司;日本邮船公司;德、奥轮船公司。
说明以前一直接收或曾经接受轮船或邮船递,送的邮件。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9-7-7 07:37

精彩!又來學習。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7 08:58

我来猜一下,在书信馆成立前,主要是英国邮务处和大英书信馆处理在上海的外国人的邮务的,书信馆成立后,在上海的外国人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工部书信馆来帮助处理邮务。这点可通过书信馆每年的收寄信函来证明,但到了各个国家在上海都设了邮务处或书信馆或客邮局时,工部书信馆主要是负责内地航线和本埠投递,国外投递逐渐取消或名存实亡了。对英国而言,刚开始,工部书信馆愿意每封信支付一便士,那英国邮政部门应该承认工部书信馆戳记的,实际上1871年才终止了。但当工部书信馆自行发行邮票时,英国当然不能同意该邮票的邮资了。可能是因为工部局所属英美租界并非英国殖民地,但法租界情况略有不同。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7-7 09:09

据我所知,大英帝国当时寄中国商埠租界的邮件都是以大英本国邮资计算的,这点中国邮政后来全部作欠资处理.应该说上海工部从来没有能力投递海外邮件,而是通过客邮处理的.上海工部自己能投递的只是自己设立分馆的商埠,或者签订条约的其他商埠工部书信馆.如果仔细观察各种拍卖目录上的东西,您就会发现还有工部和海关邮政合作的例子.即贴工部的邮票寄中国其他地方,销海关的戳.一般都不贴海关邮政的邮票,或许工部和海关邮政有什么协议.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7-7 09:22

不错,精彩。
正在学习中。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7 17:25

方先生是这样的,在各国设立邮务处或客邮局之前是委托工部书信馆的,各国先后设立邮务处或客邮局后逐渐脱离工部书信馆了。比如1866年寄美国或日本。1866年4月,邮费标准为,寄美国旧金山的信件,每重半两收银5分,横滨、神奈川、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7 17:33

1869年4月,工部书信馆鉴于大英书信馆与其协议将于9月1日到期,决定终止协议。后经双方协商,6月25日双方又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协定书,协定总则为:(1)经任何船只载运及工部书信馆收到的所有寄往或发自香港的信件,均应通过大英书信馆分发或转寄;(2)寄往和发自所有非英国港口的信件,将由工部书馆馆处理。但协议签定后,双方在业务上即产生了矛盾,大英书信馆不顾协议规定,仍与日本通邮。为此,工部书信馆于1871年7月1日协议到期时即终止了与大英书信馆的协定,此后上海工部书信馆与大英书信馆完全脱离了关系。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7 17:37

根据72楼第二条,但是这样的实寄封相当的少,
以上资料来自上海档案馆。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8 05:15

寄往和发自所有非英国港口的信件,将由工部书馆馆处理。
我有理由认为上海工部书信馆与多个国家通邮。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8 05:19

上海工部书信馆与一些国家会有类似(中法1902.1.1相互寄信免贴寄到国邮票)的邮务协议?我猜是有的。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8 05:39

再看这一段:
其他客邮机构由于规模小,人手少,也与工部书信馆签订了邮递协议。1878年3月23日,中国海关试办海关邮政后,也于5月同工部书信馆达成协议,从北方烟台、牛庄、天津、北京各埠邮寄来沪的邮件由工部书信馆代为投递,邮费由上述地区的海关邮政部门收取;天津海关税务司则负责在当地投递(不包括运送)工部书信馆接收的寄往北方各埠的信函,邮费由工部书信馆收取。宁波、镇江、芜湖等地工部书信馆未设分馆地区的邮件也由海关邮政署代理。


即使客邮机构成立也有邮递协议。我不清楚邮递协议的内容,只能猜会不会和大清与工部书信馆达成的协议类似呢?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8 05:43

再看这一段:
通过协议,上海各邮政机构实际营业范围包括上海、天津、北京、牛庄、烟台及长江各口岸与南方各口岸及美、日、朝鲜、香港、澳大利亚、哥斯达黎加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民信局的邮递范围更是深入到中国广柔的腹地及沿海各地。因此至1897年上海邮政已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工部书信馆为上海主要邮政机构的四通八达的邮政网络,邮递种类包括邮件、报纸、包裹、钱币、汇票、商品样品,邮政业务包括发行邮票、明信片等。在此期间各邮政机构投递了大量国内外邮件,在工部书信馆存在的34年中,所处理的邮件总数超过了当时在中国开办邮政业务的其他邮政局所处理邮件的总和。单1891年4月至 1892年3月一年间,工部书信馆邮递邮件总数首次超过百万件。


说明上海工部书信馆可能与美、日、朝鲜、香港、澳大利亚、哥斯达黎加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有邮递协议。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7-8 09:19

有点还是不懂,为什么实寄封存世的那么少.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7-8 09:22

是不是我们之前讨论的销戳封片都确实是实寄的啊?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7-8 09:24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 ... object1ai58009.html
作者: 邮谭    时间: 2009-7-8 09:58

增见识了!
作者: guojian2k    时间: 2009-7-8 11:32

有没有早期(1860年之前)国外(如英国)寄上海的实寄封的信息?请专家解答。
作者: 江村居士    时间: 2009-7-8 11:32

学习了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8 16:46

如是平信,1 ,认捐户。2,在工部书信馆开立存款账户的。都是免票实寄的。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8 17:06

在大清邮政未试办时,1878年前,上海工部书信馆应该是中国内地比较值得信赖的信局了,各国在上海甚至在北京的使领馆负责邮务的官员应该会与上海工部书信馆进行邮务合作的,但当大清邮政(开始收寄华洋信件)和客邮局邮务走上正轨时,上海书信馆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8 18:09

与44楼的相似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8 18:10

Shanghai, 1867 Small Dragons value in candareens 6ca. green die proof on thick soft wove paper (70 x 57mm.), very fine. Livingston 54DP2.
Estimate HK$ 4,000 - 5,000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9 06:09

起初工部书信馆并不盈利很多,主要可能是采用认捐制度,导致很多洋人通过认捐机构或个人的信箱来达到免资寄信的目的。后来华人寄信多了,才渐渐盈利,规模才慢慢壮大了。盈利后对民信局的收购和兼并,各地包括海外,开始有分馆,有些海外分馆可能仅对华人开放,可能未注册,比如金山。至于发行邮票,我猜是每次发行的量不大,但面值与寄信用的游资严重不符,故常常被洋人买下带往母国收藏。应该实际使用的较少。我看到的实寄封以1885年后占绝大多数。邮资大多半分,一分,两分等低值的。故工部大龙,工部小龙的实寄封相当的少。比较多的是晚期的工部双龙,工部局徽图实寄封。可能是1871年后未与大英书信馆合作,导致工部书信馆缺少了英国的支持,各国客邮的发展,使工部书信馆渐失海外业务,大清开始收寄华洋书信时,国内业务也难有起色了,各租界的书信馆纷纷独立,使工部书信馆的经营大受影响。当大清与大英书信馆全面合作协议的签订,工部书信馆的书信收寄已大为减少,一度畅销的邮票等邮政用品也面临销不出的窘境。终于在1897年被大清收购了。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7-9 14:52

继续学习,喜欢。
作者: guojian2k    时间: 2009-7-9 16:29

6# 吴翔
作者: guojian2k    时间: 2009-7-9 16:32

6# 吴翔

请问1863年之前有没有从上海寄出的信封呢?据我所知,在1860年之前,已有国外寄到上海的信封。请回复!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10 05:41

1863年前与国外有通信的,但上海书信馆并未成立,主要是有各国领事收寄,但是英国人较多,主要是从事经商的。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10 05:54

1861年(咸丰十一年),英租界外侨在博物院路(今虎丘路)创立“大英书信馆”,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个邮局。

1861年初,英国政府香港邮政总局与英国驻沪领事达成协议,在驻沪领事署内设立上海邮政代办所,即大英书信馆。负责英国侨民的信函、包裹、汇票、报纸、书籍等邮递业务,成为最早在上海设立的客邮机构。

1861年,上海最早的“客邮”局——英国“客邮”局正式设立,对外称“英国驿务署”(The British Post Office),又称“大英书信馆”。英国“客邮”局设在南京路四川路附近临时租用的房屋内,后搬迁至北京路7号(今北京东路虎丘路东北转角)。继英国“客邮”局设立后,法、美、日、德、俄五国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相继仿效,也都在上海设立。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10 05:56

不仅收寄他们本国侨民的信件,也收寄中国人交寄的外洋信件,甚至还揽收中国国内互寄的邮件。它们按其本国的邮政章程收费,贴用本国的邮票,盖用本国文字的中国地名邮戳,用本国的邮袋发运邮件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10 06:00

大英书信馆
1843年上海英租界开设不久,英国驻沪领事即指派一名英国医生办理租界内英侨信件的寄送。1861年初,英国政府香港邮政总局与英驻沪领事达成协议,在南京路领事署内设立邮政代办所(The British Post Office),即大英书信馆,由一名副领事负责英侨的邮递业务,成为最早在上海设立的客邮。由于领事馆本身业务繁忙,加之邮递实行邮资制后增加了工作量,同年4月13日,驻沪领事密迪尔在《北华捷报》上突然声明领事馆无暇兼顾邮政不得不断绝与香港邮政总局的关系,不再受理邮政业务。英国政府为了保持与各地租界的联系,督促香港邮政总局加紧处理此事。为此1862年8月香港邮政总局与工部局达成协议,工部局每年付给香港邮政总局上海邮政代办所(大英书信馆)2500元使其得以维持下去,该代办所则归工部局管理,对所有寄至上海的外来邮件在投递时每封收取1便士邮资,这笔收入记在工部局帐上,用来抵冲工部局每年2500元的资助费。,但上海邮政代办所对与长江、北方、日本各埠往来的散户邮件收取4便士邮资归入自己帐上,结果因邮资昂贵,大量散户邮件未交该所投递,因此工部局没有得到多少收益,不愿维持一个对自己毫无用处的机构,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10 06:06

有部分上海工部局档案在美国,香港。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10 06:15

1845年上海英租界辟设后,入居英租界的外国侨民仅50人左右,开设了几家洋行。1848年,有外侨百余人,商行24家(英国商行21家,美国商行3家);1849年,有外侨175人。1850年有外侨210人。而当时居住在法租界内的外侨只有10人左右。
租界最初作为外侨居住区域,实行“华洋分居”。1853年9月小刀会攻陷上海县城,大批华人进入租界避难,打破了“华洋分居”的禁例,形成“华洋杂居”格局,使租界内经济和社会状况发生极大变化,也为吸引更多的外侨入住提供了一定条件。1865年,原英租界和虹口美租界内有外侨3180人。同年法租界内有外侨460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沪各国侨民总数已达1.5万余人,其中有英、美、法、德、日、俄等国侨民近万人,还有印、葡、奥、意、丹麦、荷兰等国侨民。1936年外侨人口数达6.2万,1942年达到最高峰8.6万人。
外侨进入上海租界和在沪外侨人口数量,受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和租界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多次较大的起伏。外侨人口的第一次波动是在太平军起义失败后,由于当时不少英美侨民惧怕农民起义再起,认为上海租界并非他们想象中的乐土而纷纷离开中国,引起外侨人口锐减,1865年公共租界外侨人口数量为3180人,1870年减至1666人。《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日本侨民大批进入中国,引起外侨人口数量的第二次波动。1900~1905年间,公共租界内外侨人口从6774人剧增至11497人。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租界外侨人口再次出现波动,先是居住在闸北等华界的3000多名外国人撤往租界,后是1934~1935年间,受美国经济危机及美国白银政策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影响,租界内经济不景气,一部分外国侨民认为留在上海无利可图,公共租界外侨人口从1934年的48325人下降到1935年的38915人。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10 06:19

1844年4月,上海外侨在英国领事馆召开第一次公众会议,讨论购买墓地问题,有11人到会。10月,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雒魏林在上海县城小南门外设立上海第一家教会医院——仁济医院。
早期来沪英美侨民中,传教士占有一定数量,他们在租界内从事传教活动的同时,兴办了一些西方新式文化行业。1843年12月,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麦都思抵沪,创建了第一个近代印刷所——墨海书馆。1845年4月,英国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麦格基抵沪,在县城内租寓民屋传教,成为第一个长驻城内的西方传教士。6月,美国圣公会中国布道区主教文惠廉率传教士及家人一行10人抵达上海,不久,开始在苏州河以北虹口地区布道,并向当地农民议租土地。1847年6月,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抵沪,成为第一位来华的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他和英国圣公会的麦都思、约翰·施敦力等人组成翻译新圣经委员会,并与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南浸会牧师晏玛太、监理会秦占、戴乐尔等人组成美国新教传教士社交圈。1851年9月,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克陛存在上海县城内火神庙附近赁屋设立教堂,这是该会在上海县城内设立的第一座教堂。1852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何勃生创办了另一个印刷出版机构英华书馆。
来沪英美侨民中,主流仍是从事贸易的商人,其中不乏在海外已有产业根基的望族。1845年,原总行在印度孟买的沙逊洋行在上海设立分行。1847年英商丽如银行在上海设立代理处,这是外国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银行,其总行在伦敦,后将代理处改为分行。至1847年,英租界内开设了24家外国商行,还建起了25所住宅,5家店铺,1家旅馆和俱乐部。当年6月,怡和洋行经理达拉斯等8名英商在上海组织成立英商公会,并于1850年2月获得英国驻沪领事阿礼国的承认。1851年初,英驻沪领事馆发出通知,公布《上海外侨所有地产一览表》,外侨租赁的土地面积达975.106亩。1863年,上海英商公会举行大会,议决将上海英商公会改为上海外商总会,吸收在沪各国商人为会员。至1865年12月底,上海共有外商洋行78家,其中银行11家,经纪商13家,批发商13家,商店14家,其他各种商号21家,船坞3座,经营船舶修理的大铁厂3家,它们主要由英美商人开设。
1853年4月,太平军沿长江东下,英国领事阿礼国与美国副领事金能亨分别召集在沪英侨、美侨举行会议,商讨组织防御力量,议决由英侨组成上海义勇队(后称万国商团)。几天后,阿礼国召集全体外侨举行会议,强调无论太平军、清军都不得进入租界,各国商民不得因国籍不同而发生意见分歧,防御应采取一致行动。会议决议立即建筑防御工事,开挖一条连接洋泾浜和吴淞江的泥城浜,以阻挡太平军进入租界,保护侨民,并由前印度孟加拉第二联队队长屈隆生为队长,训练义勇队。1854年4月,英商祥泰洋行的阿瑟·史密在跑马场同清军发生冲突,身受重伤,引发英美海军陆战队及上海义勇队共380人同清军发生战斗,史称“泥城之战”。
1854年7月,公共租界租地人大会通过英、美、法三国领事擅自修改的《上海英美法租界土地章程》,并决议成立工部局,公共租界由此开始由工部局按照西方城市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担任工部局董事会董事的全部都是英美侨民。1862年3月,另一项重要议案在领事团召集的租界租地人年会上通过,议决将虹口美租界并入英租界内。至此,英美侨民不仅形成专门聚居地,并将这一聚居地置于工部局统一管理之下。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7-10 06:20

1860年前,外侨以英美法三国人为主。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