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听老郭说邮票事-郭润康一板车邮票赠与任尔勤 [打印本页]

作者: g153694    时间: 2008-7-10 20:22     标题: 听老郭说邮票事-郭润康一板车邮票赠与任尔勤

本人每次达任尔勤处,任每次都赠我好酒(那时的酒属紧缺商品).不知为何,我所钟爱的解放区票末见一枚。
当时的郭润康我也见过几次面,郭老身体十分健康,还是一口江苏乡音。但是每次都见他在指导年青人集邮之事(像集邮沙龙的场地)由于他手中的所有邮票早已空空如也,他所传输的课程也只是新中国封片之类的邮票知识。那时的郭老手中没有邮票、心中怎么想的?本人从末问过。
郭老手中由于没有了那批邮票,从此后,再末听他谈过邮票情况。由于他手中没有民国邮票,他对民国票的区分以后逐步都忘记了。目前贵阳的集邮界好像再没有人收藏清民票的。
任尔勤手中的那么多民国邮票与封片之类,接连出售了很多年。
还有个小插曲,任尔勤手中的改作二角版票是大量的,在那时被上海一位傅某借专研改作二角为名,借去数千枚“研究”“研究”从此不予归还,傅某在上名声还很大,相信很多邮友相识。

任尔勤大约在二年前病故。
老郭就此搁笔。



下回听老郭说-与我相识与交往近五十年的“绿光”邮社

那是一栋上海独有的石库门房子,地处新闸路恒丰路口,深深的小巷一直到底进到第一个门,进二楼必需经墨黑的木楼梯,二层如果不开门的话,将是抻手不见五指,有时还突然穿过一个猫,吓得你魂都会丢
……。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0 20:26

很有收获!谢啦老郭。
作者: thwuwei    时间: 2008-7-10 20:31

很有收获!很有收获!
作者: 中原浪子    时间: 2008-7-10 20:46

听后有所得,谢谢!


作者: 永乐小小    时间: 2008-7-11 00:45

郭先生的故事真是太生动了,就是有些人和事还是隐晦一些吧,毕竟都是集邮界的老前辈,先生一说,有点经历的人都知道。再说了,谁能无过了,过去了就让其过去吧。
作者: 刘少华    时间: 2008-7-11 02:38

得到总要付出,都是有代价的,个人认为可以披露
作者: g153694    时间: 2008-7-11 06:41

我是坦诚恳切为人,一吐为快。
永久小小说的也是,以后我会注意,设及个人将用“某某”表示。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11 09:12

可以用麦某某,郭某某等来代替。

有些史料确实很有参考价值。


作者: 徐刚    时间: 2008-7-12 14:38

故事不错,值得听
作者: 风的味道    时间: 2008-7-13 15:59

希望能够一直连载下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3 15:59:47编辑过]


作者: 徐刚    时间: 2008-7-16 07:50

QUOTE:
以下是引用风的味道在2008-7-13 15:59:12的发言:

希望能够一直连载下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3 15:59:47编辑过]


同感


作者: Jochen008    时间: 2008-7-24 21:16

送你的贵州茅台放到现在比邮票升值快多了,呵呵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24 21:17

QUOTE:
以下是引用Jochen008在2008-7-24 21:16:28的发言:
送你的贵州茅台放到现在比邮票升值快多了,呵呵

很有道理,


作者: 怀旧的人    时间: 2008-7-27 18:42

呵呵,那些酒不知道保存到现在没有?


作者: 九座里    时间: 2008-7-28 10:09

读后,对郭老的集邮经历很是伤感.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28 16:41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活着就是经历。
作者: 怀旧的人    时间: 2008-10-18 20:19

[em57][em57][em57]
作者: g153694    时间: 2010-10-12 11:09


作者: czj    时间: 2010-10-12 14:32

楼主的故事不合事实!
作者: g153694    时间: 2010-10-12 14:45

本帖最后由 g153694 于 2010-10-12 14:59 编辑
楼主的故事不合事实!
czj 发表于 2010-10-12 14:32


我从任处见到实物,
如果还有事实,我也想听听。
作者: 康民德    时间: 2010-10-12 14:51

愿有更多知道邮界故事的朋友们以此为平台讲述一二,以便增长见闻,的确,事实有可能出现偏差,为更还原于真实,知情者还需要加以补充修正完善,供大家学习参考,期待!
作者: czj    时间: 2010-10-13 11:45

本人每次达任尔勤处,任每次都赠我好酒(那时的酒属紧缺商品)(应该是,因为当时任老的工作单位买酒没问题).不知为何,我所钟爱的解放区票末见一枚。(可能他不愿让你看)
当时的郭润康我也见过几次面,郭老身体十分健康,还是一口江苏乡音。但是每次都见他在指导年青人集邮之事(像集邮沙龙的场地)由于他手中的所有邮票早已空空如也,他所传输的课程也只是新中国封片之类的邮票知识。那时的郭老手中没有邮票、心中怎么想的?本人从末问过。(郭老传输的课程不只是新中国封片之类的邮票知识,有各种集邮文献为证;郭老手中没有邮票、心中怎么想的?郭老的文章中可以看到)郭老手中由于没有了那批邮票,从此后,再末听他谈过邮票情况。由于他手中没有民国邮票,他对民国票的区分以后逐步都忘记了(郭老对民国票的区分并没忘记)目前贵阳的集邮界好像再没有人收藏清民票的。(贵阳的集邮界还有人收藏清民票)
任尔勤手中的那么多民国邮票与封片之类,接连出售了很多年。
还有个小插曲,任尔勤手中的改作二角版票是大量的,在那时被上海一位傅某借专研改作二角为名,借去数千枚“研究”“研究”从此不予归还,傅某在上名声还很大,相信很多邮友相识。(没听说过这事。在任老那里
听到过很多邮坛趣事,按照任老的性格,如果有,应该要讲)

作者: stamp_age    时间: 2010-10-13 12:03

进来听故事,呵呵!!
作者: 刘道宜    时间: 2010-12-8 20:56

郭任二老,我们多次谋面并长时间交谈,知道郭老的许多集邮文献和一部分区票、大量的中信版邮票,特别是贵州临时加盖票,有的是孤品,如盘县加盖,任老后来将贵州临时邮票的主要部分以10。5万元让给李鸿远,任将其中的2万元赠送给郭研会。李用他作为组成西南区票集的重要素材,李的西南区票邮集后又买给广东麦某(非小麦也)。但未听说有大量的改贰角票事,似不可能,因为郭的这些邮票大部来自他就业的药铺包果上,改作贰角实寄很少,不要说几千枚,就是几十枚旧票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啊!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0-12-8 21:16

中信版邮票不知后来到那去了?
作者: 曾雷    时间: 2010-12-9 06:29

在史实与传说中消失。。。。。。
作者: 欧阳雷生    时间: 2010-12-9 09:22

集邮前辈间的故事!

有趣!
作者: 普票厂铭    时间: 2010-12-9 10:06

还是直接写名字比较好,
很多历史就是被人故意隐藏,
最后失传。
作者: 普票厂铭    时间: 2010-12-9 14:57

我的集邮回忆录(十)郭润康

  西湖博览会是解放的一次大型文化与商业的活动, 与现在各地的“文艺搭台,经贸唱戏”是异曲同工。 西湖博览会是由当时浙江省省长张静江发起主办的,目的是奖励实业,振兴国产。 1929年6月6日(一说11日)开幕,10月10日闭幕,历时4个月, 盛况空前。

  西湖博览会规模较大,设有革命纪念馆、教育馆、博物馆、 艺术馆、卫生馆、农业馆、丝绸馆及工业馆共8个。 为了扩大西湖博览会的影响,由主席张静江致函交通部部长王伯群, 请允准制售免资美术明信片100万张,当蒙交通部函复,同意免贴邮票寄递, 但规定只能在博览会内所设的临时邮局加盖纪念邮戳后投递国内各地为限, 会外投邮不得享受免费权利。

  这是我国第一套免资的图画明信片,全套36枚, 以12枚为一打,合为三打, 零售每片3分,每打4角(可能有封套)。 片的正面印有“此片在会场邮局发寄国内免贴邮票”。 从实寄片上可见盖有“西湖博览会”字样的方形纪念邮戳, 日期可以置换。

  这套美术明信片共有36种图案,计1.西湖博览会会徽;2. 大门外景;3. 大门内景;4.大门夜景;5.船埠夜景;6. 博览会主席行启门礼;7.行启门礼国府代表;8.铁路陈列厅;9. 特种陈列厅大门夜景;10.陈列厅之一部; 11.陈列厅远望; 12.跑驴场牌楼夜景;13.跑驴场全部;14.总办公处;15. 工业馆鸟瞰;16.工业馆大门;17.交通部临时电信厅;18. 电影场门面;19.大礼堂;20.大桥;21. 大礼堂及丝绸馆远望;22.丝绸馆大门;23.丝绸馆陈列内景一部;24. 博物馆矿产部;25. 革命纪念馆总理纪念厅;26.艺术馆陈列内景一部; 27.农业馆之一部;28.农业馆陈列室内景一部;29. 教育馆大门一;30.教育馆大门二 ; 31.卫生馆门口;32.会场之一角;33.会场全景之一;34.跳舞所内景;35.问讯处; 36.宝石山远望会场一部夜景。目前时兴集免资片, 别忘了免片的老祖宗,得有一枚为龙头。



  在抗战大后方,曾一度掀起收集四大改值票的热潮。 中华邮政总局,鉴于邮政亏损太大, 决定从1942年1月1日起实行战时附加,在国内平信资费16分的基础上,附加1元,变为116分, 因之有“国内平信附加已付”票的加盖。 由于未被批准而停止实施, 改为从1942年12月1日起邮资增为5角。 5角面值的邮票用量突然大增,乃将中信版16分票加盖“改作伍角”后使用。 又原已加盖好的“附加已付”票已成废物,乃步“改作伍角”的后尘, 亦用以加盖“伍角”字样,并用线条划去两行的文字, 故称“划线伍角” (也有人称“涂改五角”)。因邮资普遍调整, 各地邮管局所存畸零面值亦不适应贴用,如13分、16分(不含中信版)、17分、21分、 28分。 不论何种印版、何种纸质,一律“改作贰角”后使用。 这是邮资从16分→116→分→50分的变化中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号称“四大改值”票, 合计起来有126种正票。

  兹将四大改值票分布地区列表如下:

东川(渝) 附加  伍角  划线   贰角

西川(蓉) 附加  伍角  划线   贰角

云南(滇)  附加      划线   贰角

贵州(黔) 附加  伍角  划线    贰角

湖南(湘) 附加  伍角  划线   贰角

湖北(鄂) 附加      划线    贰角

广西(桂) 附加  伍角  划线   贰角

广东(粤) 附加   伍角  划线   贰角

福建(闽)  附加      划线   贰角

浙江(浙)     伍角

江西(赣)  附加      划线   贰角

安徽(皖)  附加      划线

河南(豫)  附加  伍角  划线   贰角

陕西(陕)  附加  伍角  划线   贰角

甘肃(甘)  附加      划线   贰角

总局         伍角

地区数    14  10   14    13

票种数    14  11   18    83

附注:甘三种包括青宁;闽贰角包含浙江。



  1942年12月1日国内平信邮资改为伍角, 这是在国内平信附加1元流产后制定的, 所以出现了“改作伍角”和“涂改伍角”的加盖票,都是利用中信版16分票加盖的。 但当时各地邮局还存有许多畸零面值的邮票,如:

13分:京版烈士、港版烈士(有、无水印);

16分:港版中华;

17分:港版烈士(有、无水印)、纽约版;

21分:港版烈士(有、无水印);

28分:港版烈士(有、无水印)。

  这5种面值的邮票,在邮资调后都已失去,贴信作用, 为了扫清库存,故一律改作贰角后使用。奉令加盖“改作贰角”的邮区有:

河南 5月     7种 黑色加盖

西川 5月     7种 黑色加盖

福建 6月5日   3种 红字(含浙江)

江西 8月     9种 红色加盖

广西 9月     9种 红色加盖

湖南 9月     9种 红字7种 黑字2种

云南 9月23日  5种 黑字加盖

东川 10月    3种 红字加盖

广东 10月    8种 红字加盖

甘肃 10月10日 7种 黑字(包括宁青)

贵州 10月27日  8种 红字加盖

陕西 12月    4种 黑字加盖

湖北 12月30日 4种 红字加盖

  共有13个邮区加盖,实际为16个,因有的是联合加盖。 总枚数为83枚,如果加上颜色深浅、间距宽窄、字体长短等就更多了。 若收集种种变体则更是五花八门了。“改作贰角”加盖不是如一般的为了急需,而是化无用为有用。 由于原面值虽只有5种,区别版别和纸质(有水印纸、 无水印纸)就有11种之多。又因各地库存的邮票多少不一, 因之发行的数量也悬殊很大。“改作贰角”票在13个邮区加盖,16个邮区出售, 枚数有83枚,是四大改值票种类最多的,是组织邮集的好题材。



  各地“改作贰角”票相继出笼后,引起各地邮人的极度关注, 相互传递信息,内地邮刊争相报导,广泛进行交流和交换。

  在全部83枚的“改作贰角”票中, 最珍贵的一枚是湖南省加盖的北京烈士13分,数量最少。 当时主持湖南改作贰角加盖工作的负责人收林成勋。因在清理库存中(也有县区邮局上缴的), 有很多零散票,为了方便加盖, 就将这些零散票用纸拼成200枚的大版付印。拼贴散票中以京版烈士13分枚数最少, 开始传来的信息仅91枚,全部为当地邮友的所购存。湘黔为近邻, 故能在邮友的帮助下购得8枚的全套,贵阳的许庆民、 任善震也都即时获得。

  1944年冬, 日本侵略军垂死挣扎,向湘桂进犯, 直至进逼黔南——— 独山,大批难民纷纷来黔,由于天寒地冻,后有追兵, 沿途土匪横行, 冻死、饿死、杀死,伤亡很大, 历史上称为“黔南事变”。一日,有湖南过境的邮友来到五洲药房找我, 持有湘盖改作贰角票的京烈一方连求售, 因其索价大高,没有购成。 从此之后就没有再见过这种方连珍邮了。集邮者总希望获得一些珍贵邮品, 但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 所以集邮能否拥有高层次的邮集, 机会是很重要的条件。有机会如果没有财力为后盾,也只能望“珍”兴叹。 假如经济宽裕, 如果缺乏决断,也会失之交臂,遗憾终生。

  湘省京烈改贰角票, 最初获得消息是91枚, 可能又在拼贴中发现20枚,故正确数为111枚。无论是91枚还是111枚, 数量都是很少。 红印花小壹圆外流40枚, 纽约中心倒印与宫门中心倒印出售数各为50枚。当然,湘省京烈改贰角不能与上述三票相抗衡, 但这个四方连对我来说是一个机遇,由于索价较昂,加上兵荒马乱, 也无暇去通知其他邮友来欣赏洽购,因之这一个四方连像天涯一样, 离开了贵阳远走高飞了。用京烈13分为载体的除湘省外,还有蓉、 鄂、桂、粤、赣、陕、甘等共8个邮区。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一部可歌可泣、气壮河山、 震惊寰宇的壮烈史诗。每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之日, 就会想起我收集《抗战军人》邮票这一难忘的事。大约在1942-1943年之间, 忽接遵义团溪张云涛来信, 寄来晋察冀边区邮政发行的《抗战军人》纪念邮票出让。收到后精神为之一振,从邮票图案看,大型,设计大方; 从意义看,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坚定决心。虽对此票真伪莫辨, 鉴于来自老解放区的邮品弥觉可贵,索价虽高昂一些, 也感到的“区票”,异常高兴,故每逢有邮友来访,我均出示他们共同欣赏, 有的赞美,有的怀疑,更有人警告我, 你收集共产党邮票不怕私通“异党”(当时国民党表面搞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实际是在处心积虑要消灭共产党, 为掩人耳目,采用“异党”来指共产党)之嫌吗? 看来集邮也有政治风险,但我认为“集邮无罪”,也就泰然处之。 不久消息传来,张云涛果然受到当地警察局的传讯盘问。此票我珍藏10来年,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商业部的邹毅同志出差来贵阳, 到舍下过访,并参观了我的邮集,对《抗战军人》票及另一枚全日徽票, 表示十分向往,我立即从邮册中取下相赠,虽然是第一次见面, 交谈之下,他与很多邮友相熟,这些提到名字的人我也多有来往, 这可说是“以邮会友”中的一件快乐之事。进入90年代, 在京参加鼓楼集邮研究会活动时,不期再遇,大家都垂垂老矣。

   解放前在国统区收集“区票”有风险,是意料中事, 当时有人携带一本《马氏文通》(语法书)就被当共产党抓了起来。 不料在“文化大革命”中集邮的风险更大,把邮票看成是封资修,在打、 抄中遭到毁灭。我还是坚持“集邮无罪”的信念, 除自动将蒋介石像邮票扫数上缴组织处理外,其他没有销毁一枚。现在回想起来, 能顶住“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不怕风险,将邮票, 特别是几箱的集邮资料保存下来,可说是一件幸事,为集邮界立了一功。



  在解放战争时期,南北通邮一度受阻,后来可以互通。 我第一次收到解放区来的信,上面贴的是苏中区耕牛图邮票。 过去的中国是“以农立国”,故帆船版邮票有“农获图”。而牛是拓荒的先锋, 当它进入耕田的领域后,人类才摆脱“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 归俗立春前一日有“迎春牛”“送春牛”“舞春牛”以预祝丰年, 可见牛是人类的朋友。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中国邮票上有“牛”的光辉形象, 格外感到亲切,喜欢。

  更令人一新耳目的是邮票面值1角, 用“10FEN”(分)表达, 还印有一行“苏中”的拼音的文字“SHUZHUNG”, 这种新文字,深深印入我的脑海。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出现,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同时在文字的改革上也出现了“拉丁化新文字”,简称“新文字”, 即采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的新文字。 它产生于1931年9月在海参崴举行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欠代表大会”, 通过了《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 1933年后国内各地纷纷成立不少团体, 进行研究、推广。1940年11月7日, 陕甘宁边区也成立“新文字协会”, 毛泽东担任名誉主席, 并在各解放区开展中国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解放前上海、广州就出版过用新文字编写的杂志, 这项宣传一直持续到1955年。

  1941年新四军也成立了“新文字研究会”, 为利用邮票宣传新文字提供条件, 故在“区票”还可以见到XUAI-NAN(淮南)、JAN FUKY(盐阜区)、JAN FU(盐阜)、 LUSI(路西)等拼音地名,还有K.A.的略写,都值得邮人研究、 认识。

   1956年2月,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最初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全国推广拼音文字。

   在华中区票上采用新文字与老一辈革命家瞿秋白、吴玉章、 林伯渠等人的极力倡导有关。



   “区票”发行的历史如从1930年的苏维埃邮政开始, 也不算短。当时在老区除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外,直到日本投降后, 南北交通畅通,收集“区票”的人逐渐增多。 1946年创刊的《近代邮刊》,从第1期开始就介绍了“区票”的信息,以后陆续发布, 为有志于收集“区票”者提供可贵的资料。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从东北、 北京、天津有不少邮友纷纷寄来“区票”托我代售,少者5-10套, 多者数10套,我当时已由五洲药房转入新洲药房工作, 地处中华南路醒狮路口,由于地处拐角处,来往过路的人较多, 我就利用宣传药品橱窗的一角, 每收到一种区票,乃取出一套装入镜框展出, 并标出售价,以便过路邮人看见, 可以选购。我是按邮友寄来的原价代销, 并本着“先邮人之乐而乐”的精神,没有自留一手, 销不完的我才包下来。经手的“区票”不少,集藏的成绩并不佳,可说是过路财神。

  收集“区票”的高潮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解放早的地区步伐快一些,如上海《近代邮刊》4卷6期起(1949.6。30), 更能对“区票”作有系统的报导,且有长篇的研究文章, 为收集“区票”起到提倡、推动、鼓动的作用。这一段时期来信中除有托售外, 则以交换为多。

  我前后两次代售的各种“区票”,品种、数量都甚多, 可惜当时对于票名、售价、来源都没有做记录,是一件遗憾的事。

  我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接触到“区票”,并略有收集。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方寄来托售,数量少的,好销的都脱手了, 只有销不完的我亦不退,全部留下,以免托者失望,但品种就少了。建国初期, 仍有人寄来托售,这时西南区的“区票”已有发行, 故以交换为主了,当时我还注意收集一些地方加盖票。总的来说,前前后后, 所藏并不丰实,但受到识多见广的好处, 1975年我又随同其他邮品送人了。故从收藏看我成绩平平,但一想起我代售“区票”的服务, 虽为人作嫁衣裳,但亦感到能弥补自集之不足。



  1949年12月1日, 解放后的贵州邮政管理局发行了一套加字改值邮票,其上用了“黔区”两字,较为特殊。 “区”字可能有两种含义,一指“贵州邮区”,二指“贵州解放区”。

  “黔”字本意为“黑”,在辞书上没有其他含义, 只有作姓或贵州省的简称,才出现第二种用法。贵州为什么叫“黔”, 考证起来非常复杂,在历史上今湖北西南部,四川东南部,贵州北部, 湖南西北部,均为唐代的“黔中道”所辖。今人考证, 大约有3种来源:一是贵州奉祀黑神,各地建有黑神庙;二是沿袭“黔中”而得名; 三是境内有“黔江”(即乌江)而名。这是闲话。

  1949年11月13日, 人民解放军已进入贵阳郊区图云关一带,贵阳市国民党党政军警,均已纷纷逃离。 群众自发出来维持秩序,重大厂矿设施,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组织工人起来护厂护矿。 15日,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受到沿途群众的热烈欢迎, 故定11月15日为解放贵州的纪念日。

  解放后百废待兴,至11月23日才开始接管邮管局, 对外营业于12月1日正式全面恢复。为了适应邮政需要, 加盖了一套“黔区”改值邮票出售。计:

20元/ 华南版邮资2分  桔黄  46000枚

50元/ 华南版邮资4分  蓝绿 150000枚

100元/大东飞雁图1元  桔黄 300000枚

400元/大东飞雁图5元  洋红 100000枚

2000元/大东飞雁图10元蓝绿   4000枚

  由文汇印刷所承印,全版200枚,五号楷字黑色加盖, 共用一个印版,只是更动各枚的中文及阿拉伯数字,如遇票幅宽狭不同时, 亦只在字钉行间中加宽或缩短。 加盖的顺序100元(平信)、400元(本市平信)、20元(印刷品)、2000元(车票、 包裹用)。

  20世纪20年代曾有北京新版元数票加印“黔”发行, 今又有“黔区”改值,巧合巧合。



  1950年11月15日是贵阳解放一周年纪念日。 贵州省邮电管理局特于当日举行“庆祝贵阳解放周年纪念邮展”。 会上展出不少解放区邮票,有邮局的,有向集邮者征集的。 在加盖“黔区”改值邮票框中,还附有一个横双连非正式发行的改值100元票, 原票不是飞雁图1元基数票,而是1949年上海大东版500元金圆票。 展览结束后我就将它要来作为资料收藏。

  “区票”改值票于11月下旬付印,12月1日首日发行, 全套5枚的载体,都是基数票(以银元为准), 而这一枚的载体是金圆票。发行后数日,大洼邮局收发组同志在销印时, 发现有一封信上贴的100元异样,乃立即向上反映, 经观察证明不是邮局窗口出售的于是派人去承印单位追查,查明是该票一版200枚收缴回局, 但边上已撕去一条。

  1983年着手编印“区票”目录时, 借用浙江俞炳森同志到京,协助整理编辑工作。 俞君曾多次来信询问有关贵阳的黔区加盖票及贵州地方加盖发行情况, 因之也同时提供这枚非正式发行的100元加盖票。故在“区票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在贵阳加盖改值邮票项目后,有一段小〖注〗:“黑字100元加盖时,有印刷工人私盖于中华邮政上海大东四版中山像邮票(原15)一种,后经发觉,没收销毁。 ”但在正式出版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目录》上却未提及此事。征求稿曾被某地邮协翻印,俗称“西目”, 不知是否保留这段小注。

  这枚未正式发行的票,其来龙去脉,由于时间久, 详细情况难以考证,我虽走访过印刷所的少东,亦未得要领。 贵阳邮友曾交换过意见,一说是邮局试印,因大东版质地较好吸墨性能差, 试印效果不佳未采用;一说是印刷所工人私印的。 如果是前者(为何邮局不回收)则属“试模样票”;后者(一个普通工人不可能存有全版邮票, 且未居奇高价出售)为“官版私盖”票,如何定论,尚是疑案一桩。



  贵州盘县于1949年12月20日解放,盘县邮局于1950年1月27日为了适应解放后通邮需要,发行了一枚木戳暂代邮票。 横长方形,木质,刻有边框,宽42mm,28mm, 框内横列两行,上为“盘县邮局”,下为“人民币伍百元”, 票的右上角盖有局长张国栋的篆体私章。它不是直接盖在信封上(俗称“木戳代邮”), 而是红色盖印在旧中华邮政的中英文并列的挂号收据背面, 然后再贴在封上,故称“木戳邮票”。 我保存的一枚盖有“五O年一月廿七日”日戳票。 这种票于1月27日用至30日,只有4天而已。 盘县木戳邮票我一直珍藏到1975年才随其他邮票送给任尔勤同志。

  1981年初,《集邮》杂志编辑部忽然来信, 需借“盘县邮局木戳邮票”,因此票我已赠于任君, 而他因参加第一届广州春节邮展,将该票寄穗,一直等展览结束才寄给《集邮》杂志社。 原来是俞炳森有一稿投《集邮》月刊,需要插图之用。 后该文刊于1981年第4期《集邮》12页上,题为《盘县邮局木戳邮票》, 这是该票第一次在刊物上露面。

  1988年6月第1版《区票目录》229页的《盘县临时邮票》插图亦用之。1991年2第2期《贵州画报》, 由余未人著文, 该报摄影记者彭匡前来采访拍照,以《遨游方寸六十年》为题, 对我进行介绍,在插图上也刊用了它,因放大尺寸,图案效果较好, 这是40多年来此票的倩影在集邮刊物、画报、区票目录上披露的情况。

  1983年11月在京举办的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会上,曾以贵阳集邮研究会名义组织一部《解放初期地方加盖邮票》邮集, 作为团体类展出,其中包括《盘县木戳邮票》珍品, 却巧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珍贵的红印花邮票》并列一框,可说牡丹绿叶,交相辉映。 1985年10月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展览上, 盘县木戳邮票再次与邮人第3次见面。这枚貌不惊人的邮票, 直至目前尚未见他人收藏的报导。
作者: 普票厂铭    时间: 2010-12-9 14:59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郭老一向倡导和践行“大众化集邮”理念。为了“鼓励每一个人都有集邮的机会”,他一方面致力于集邮研究和邮识传播,编邮刊,写邮文,著邮书,其勤勉与多产,无人可及:一方面对于各地涌现出的各类集邮组织给予极大的关注和热情的帮助。对于普通集邮者,郭老有信必复,并尽可能满足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郭老视邮品为宝,惟资料是集,但为了提携后人,并使邮品和资料更好地得以保存和发挥作用,郭老毛不吝措自己的所藏。1975年,他全部邮票和邮刊赠送给比他年轻13岁的邮友任尔勤,鼓励他下功夫集置和研,2004年,他又将珍藏的集邮书籍报刊无偿地送给青年工人岑忠健,支持他建立集邮文献收藏馆。厚德载道。郭老对集邮者的关切与帮助不期待任何回报,犹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清风可识,明月可鉴,老子有两句话,为人己愈有,与人己愈多。郭老通达人生,享受人生,德高望重,深受邮人爱戴。他的健康长寿也得益于他的乐观豁达,与人为善。他的人格魅力,令人敬慕不己
作者: 普票厂铭    时间: 2010-12-9 14:59

ZT:

郭老胸怀坦荡,心底无私。他在“文革”初期,将自己珍藏的孙中山邮票专集,捐给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文革”过后,又把他收藏的全部清代邮票、民国邮票、新中国老纪特票与大量解放前的集邮文献,无偿赠送给任尔勤先生;2004年1月,再次将他多年来收集的一千多种集邮书籍,全套《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报》、《集邮报》等报刊三万余份,无偿送给遵义市青年集邮者岑忠健,帮助他充实集邮文献收藏馆……从这些豁达大度的义举中,足见其高风亮节,不愧是邮人楷模!
作者: 双成    时间: 2010-12-21 23:44

郭老是我们邮人的楷模!
作者: 甄民馨    时间: 2010-12-22 00:41

来听老师们讲过去的事。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0-12-22 09:23

喜欢,值得尊重
作者: cai    时间: 2011-1-31 21:12

来了解历史
作者: johnlhj    时间: 2012-9-1 17:22

来学习。哈
作者: 罗平    时间: 2012-9-1 21:41

向郭先生学习致敬
作者: 唐平    时间: 2012-10-13 11:46

內容真豐富!來學習~
作者: 小卢    时间: 2016-9-4 12:06

把贴子顶起!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