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风的味道在2008-7-7 2:26:16的发言:
《中国邮史》总62期阅读笔记(1)
昨天收到《中国邮史》总62期,今天晚上花了一个多小时认真看了下姜运南先生的普29邮集,里面大量的变体和特殊使用让我大开眼界,但是也发现了大量的错别字和语法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实乃美中不足的憾事。
下面是我阅读每张贴片时所做的笔记,供姜先生参考,如有不对的地方也请指出并包涵。
第5贴片:最上说明文字“故因是”——“故应是”。
集邮封,有把握是真实寄吗?因为经常发现谢经营有问题的东西,受此影响,若有机会还是把这个封换掉为好(尽管它很难得)。
第6贴片:包单下最后一排“以发现”——“已发现”。
第7贴片:最下文字“以知”——“已知”。
第8贴片:封上说明文字“拖磨变体”——“拖墨变体”。
第15贴片:最下文字“邮局为详细责任”似乎改为“邮局为明确责任”更妥。
另对“河北省此时期规定邮件一律不加盖投递戳”这件事我个人很感兴趣,不知道水能够找到相关文件,上个图看看。(若作者能够将该文件重要部分放到该页上以佐证或许会更相得益彰,这个建议不一定对)。
第25贴片:最上说明文字“因是”——“应是”。
最下说明文字“以知”——“已知”。
第26贴片:上下包单左边的两处说明文字“做邮资”——“作邮资”。
第27贴片:左上黑色左移位出图变体票下说明文字“以见”——“已见”。
包单上说明文字“做邮资”——“作邮资”。
包单下文字“做邮资”——“作邮资”。
第39贴片:封下文字“其成因因是”——“其成因应是”。
第42贴片:作者认为防倒加盖是为了预防假票,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有文件支持?难道不是为了预防打折倒流票?两个说法若无文件则认为有探讨的必要。
中间说明文字“以对应邮政局”——“以应对邮政局”。
封上说明文字“防到加印图”——“防倒加印图”。
第63贴片:上文字“做为”——“作为”。
下文字“邮资以收取”——“邮资已收取”。
第79贴片:左边文字“50元竖三联”应为“50元竖三连”,但与前面的语法不统一,建议改为“50元3枚”。
第80贴片:左边文字“50元12方联”应该为“50元12方连,但与前面语法不统一,建议改为“50元12枚”。
红色文字“己知最大方联”“已知最大方连”。
左下“此件12方联为第一版式,的第一至五横行票位。”多一逗号,应是“此件12方连为第一版式的第一至五横行票位。”
ffice ffice"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7 2:35:14编辑过]
很好,建议整理成文章刊于会刊,虽然邮集是图片形式,与我们编辑校对无关,但亦是一种对我们刊物的客观评价,所以很值得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