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会员集邮区
首页
搜索
帮助
导航
图库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1)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华邮网
»
邮政用品
»
民国邮政用品
» 1947官方明信片?
返回列表
发帖
eureka168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eureka168
当前离线
UID
15194
帖子
640
精华
0
积分
640
阅读权限
50
来自
Taiwan
在线时间
14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3-29
最后登录
2024-2-25
高级华邮迷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4-3-30 20:56
|
只看该作者
1947官方明信片?
明信片
,
中华
此明信片应该不是邮局印的. 片上写的“中华民国邮政明信片”有一点误导人。
下载
(39.26 KB)
2014-3-30 20:51
收藏
分享
kenneth chang
PO Box 11658
Taipei, Taiwan
Email Address: kenchang2005@gmail.com
alainfang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alainfang
当前离线
UID
172
帖子
15153
精华
4
积分
49753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20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7
最后登录
2022-11-9
认证会员
2
#
发表于 2014-3-31 03:01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喜欢
http://ww4.sinaimg.cn/large/b1434a06gw1dyj633iy91g.gif
TOP
TK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TK
当前离线
UID
624
帖子
3760
精华
2
积分
6325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25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6-27
最后登录
2019-11-3
高级华邮家
3
#
发表于 2014-3-31 12: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TK 于 2014-3-31 12:36 编辑
拙稿一篇供参考:
明信片与“邮政”明信片
明信片英文原文POSTCARD,原意是“邮政卡(片、卡片)”或“邮寄的卡片”,我国将中文名称译为“明信片”,既简洁又明了。“明”是公开的,没有隐藏;明信片也就是公开通信内容的卡片,比英文原文更传神。“明信片”是区别于传统上需用信封封装、须打开信封才可看到通信内容的邮件。
我国初期又将明信片称为邮片、信片等。上世纪30年代,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印制的一系列明信片就称为《故宫信片》。在《旧梦重惊——清代明信片选集》及《明信片中的老天津》画册中,有一种明信片左则印有“邮政信票”四个中文字,应是明信片的另一种名称。而最特出的是一张明信片印有“万国邮便联合端书”,看来不像明信片的名称,但另一张明信片又印有“内外邮报美术端书”,“端书”又像明信片的“别称”。这两张称为“端书”的明信片,四周纹饰相同,是同一出版商印制。
早于1873年在我国出现的第一张由“邮政机构”印制的明信片——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印制的无资明信片,上面只印英文“SHANGHAI LOCAL POST CARD”,并无任何中文字。到1874年印制的第一张邮资明信片,虽加上中文“工部书信馆”,但并无中文“明信片”字样。其他各商埠书信馆印制的明信片,标头均只有英文“POSTCARD”,并无中文“明信片”字样。
清代于1878年开始办理邮政,由海关发行邮票,但并无发行明信片。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开办国家邮政,当时的海关造册处呈报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有关清代邮票与明信片的《备忘录》,内有由费拉尔设计的邮票及明信片设计稿。费拉尔最初设计的明信片式样分国际片及国内片两种,国际片横式,上边中央是圆形邮资图,邮资图内有中文“大清国邮政”、“洋壹分”及英文“1 CENT”,下面飘带内是英文“IMP. CHIN. POST”,两边各有一条跃立的龙,整个设计并无中英文“明信片”字样。而国内片采用竖式,邮资图位于左上角,呈竖矩形,内有“大清国邮政”及“壹分”中英文字,邮资图下竖排中文“书信片”三个字。其后,费拉尔将设计稿修改,邮资图改为橢圆形,邮资图下的中文字由原来的“书信片”改为“邮政明信片”。但后来正式印制出售的清一次片只有国内片一种,式样与第二次的设计稿相同。其后印制的二三次片,式样变化不大,均为竖式片。
大清邮政局为加入万国邮政联盟,为符合万国邮盟规定的明信片式样,于1908年印制了横式的清四次片,采用T字分隔线,分隔线上置法、中文标头,法文“CARTE POSTALE—CHINE”在上,中文“大清邮政明信片”在下,邮资图置右上角。
费拉尔为何将明信片的中文标头由“书信片”改为“邮政明信片”?是他自己翻译还是采用别人的建义?现已无从查证。将大清邮政局印制的明信片标示“邮政明信片”的本意又是什么?是有意区别于在此之前各商埠书信馆印制的明信片?因此加上“邮政”两字以表明由国家邮政局印制?这些均难以得到答案。
在《旧梦重惊——清代明信片选集》画册中,图30及139两枚清末由民间印制的明信片,模仿了大清邮政局印制的竖式明信片,在左上角也印有“邮政明信片”五个字,甚至四周的花边和左下角的文字也和大清“官片”相似,相信是由于不了解而模仿,并无“侵权”之意。民国期间,杭州二我轩、日光堂及天津中裕洋行印制的明信片中文标头是“中华民国邮政明信片”;商务印书馆印制的明信片标头则是“邮政明信片”,其他一些无印上出版单位印制的明信片,印有“中华民国邮政明信片”的并不鲜见,可见当时并无规定只有邮政机构印制的明信片才可以印上“中华民国邮政明信片”的字样。而且,二我轩、日光堂、中裕洋行印制的明信片甚至印上法文“CARTE POSTALE—CHINE”,完全是“官片”的格式。最特出的是一种在天津出版的明信片,标头是“中华明信片”,未知是否有意避开“邮政”两字。
香港邮政在1879年印制的第一张邮资明信片,只印“万国邮盟”及“香港”的英文字,并无“明信片”的英文字样。1892年起,才加上英文“POSTCARD”,1901年再加上法文“CARTE POSTALE”,此种格式维持至1938年。二战后,1946年发行的第一张邮资明信片上只有英文而无法文,而这些明信片均只有外文而无中文“明信片”字样。此后香港停止了印制邮资明信片达45年之久。直到1991年香港恢复印制无面值的“邮资已付明信片”,干脆取消标头,只有中间分隔线,但在明信片左下角印有中英文说明文字“第一套邮资明信片”。后来印制的一系列“邮资已付图片卡”(即邮资已付明信片)也沿用此格式。其实香港邮政早于1984年印制第一套给集邮者制作极限片的香港航空事业“原图卡”,并无印上任何中英文“明信片”的字样,到1985印制的第二套香港花卉“原图卡”,才于左上角印上中英文“第二套香港邮政署明信片”。
清横式四次片中文标头采用“大清邮政明信片”的式样,被后来的中华邮政沿用,将明信片标头定为“中华民国邮政明信片”。新中国的明信片标头也沿用这种式样,最初采用“中国人民邮政明信片”,现在的则是“中国邮政明信片”。这是我国从清朝邮政沿用下来的式样,也是我国的独特情况。但不论是“大清邮政明信片”、“中华民国明信片”、“中国人民邮政明信片”或“中国邮政明信片”,均应分为两部分,即前面的“大清邮政”、“中华民国邮政”、“中国人民邮政”或“中国邮政”,相等于邮票的铭记,后面才是“明信片”。这可见于另一个例子,伪满洲国印制的邮资明信片,第二及第三版直式双片,标头分两行横排,上行是“满洲帝国邮政”,下行是“双明信片”;而第六版直式单片的两行标头分别是“满洲帝国邮政”和“明信片”。
基于我国邮政机构印制的明信片上印有“中国人民邮政明信片”或“中国邮政明信片”字样(有的无资明信片省略为“邮政明信片”),因此我国集邮者习惯将邮政机构印制的明信片称为“邮政明信片”,是一种口头习惯,以区别于其他出版社印制的明信片。
在《集邮展览与评审规则》(人民邮电出版社1992年10月版)内《FIP极限集邮评审专用规则实施要点》中有“图画邮政明信片”的译文,虽未看到原文,但相信英文本只是“PICTURE POSTCARD”(图画明信片);同书《FIP邮政用品评审专用规则实施要点》“2.展品构成原则(5)”有“某种邮政单式或邮政明信片的存在形式”,相信原文也只是“POSTCARD”(明信片)。1999年版的“蓝皮书”,已没有“邮政明信片”的译文。汤献健先生翻译的《极限集邮国际法规》(见《极限集邮》2002年总第95、96期合刊)“2.特征C)”有“邮政明信片”的译文;随后李明先生所译的同一版本《极限集邮国际规则》(见《极限集邮》总第97期)的相同条文,同样也译为“邮政明信片”。但该处的英文原文只是POSTCARD,将POSTCARD译为“邮政明信片”,“邮政”两字只是“蛇足”。
明信片的英文“POSTCARD”本来就没有“邮政”与“非邮政”之分,无论是邮政当局印制或其他出版社印制甚至私人印制,均可称为“POSTCARD”。或者可将POSTCARD译为“邮政片”,如译为“邮政明信片”的话,则是累赘而不够简洁,因“明信片”的中译已包含英文的“POST”,无需再加“邮政”两字。我国因某些独特原因,曾禁止邮政机构以外的出版社印制明信片,后来又规定非邮政机构印制的明信片不得印“邮政”两字。基于此历史原因,我国集邮者才习惯将邮政机构印制的明信片称为“邮政明信片”,更因而令某些极限集邮者误会,制作极限片须采用“邮政明信片”,用非“邮政明信片”制作的极限片“不规范”的错误观念。事实上,就算邮政机构印制的明信片,如只印“邮政明信片”而不是“中国邮政明信片”,也属于不妥当。清一二三次片在邮资图下印“邮政明信片”,未知是洋人不了解中文,还是要显示“邮政”正宗,才产生这影响深远的决定。清、民时期明信片上的法文标头,也只是“明信片—中国”,并无“邮政”两字。而西欧国家邮政机构印制的邮资明信片,标头只印“某某国”及“POSTCARD”,鲜见(或没有)印上“XX国邮政”,有的甚至连“XX国”也不印,因邮资图已有国铭,无需再重复。
我国国家邮政局印制的邮资明信片,邮资图内已有“中国邮政”的铭记,已无必要在标头再加上“中国邮政”的字样,甚至可如香港邮政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邮政机构一样,连标头也可以省略。省略了标头,绝不会因此而影响“国家名片”的地位,更不会影响“正宗”明信片的属性。我国的邮资明信片,左上角已有邮政编码,再加上中间的标头,显得过挤了,如果省去标头,留下适当空白,也利于销戳。
参考资料:
①《费拉尔手稿》人民邮电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②《中国片封简图鉴》(1874—1974)陈志深编著,新世纪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③《旧梦重惊——清代明信片选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④《明信片中的老天津》哲夫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原发表于《中国集邮报》2004年4月6日第6版“学术探究”〗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
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TK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TK
当前离线
UID
624
帖子
3760
精华
2
积分
6325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25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6-27
最后登录
2019-11-3
高级华邮家
4
#
发表于 2014-3-31 12:36
|
只看该作者
上文“端书”应是日本的说法。
香港荃湾邮政局543号信箱
支付宝:ctk543@163.com
工行:6222024000035210638(陈进权)
我的博客:
http://blog.163.com/hk1997_2046/
TOP
STAMP_XU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STAMP_XU
当前离线
UID
6672
帖子
1617
精华
0
积分
1642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14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9-16
最后登录
2017-9-14
中级华邮家
5
#
发表于 2014-3-31 23:4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人们对这类东西的简要定义是:有格式的叫明信片,没格式有图案的叫画片,没图案和格式的叫纸片。
许国云
古今中外邮票钱币(收购处:马甸邮市C7053)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医院7-5-402 邮:100091
手机:13671194400
E-MAIL:STAMP_XU@126.COM
如有售品--在淘宝网:http://shop34266601.taobao.com
TOP
返回列表
华邮特别论坛
中国邮史研究会专版
江苏分会编辑部
湖南分会编辑部
浙江分会编辑部
网站公告
新手上路
投诉与建议
版主交流区
China Stamp & Postal History Forum
2017丁酉年生肖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
2010’全国一框网络集邮展览
网上大讲堂
华宇拍卖专区
布约翰华邮专版
通用邮票社
华邮网大众拍卖厅
拍卖行拍卖信息
结标&流标区
邮品交流区
邮品征求栏
传统集邮研究厅
大清邮票
大龙邮票
小龙邮票
万寿邮票
红印花邮票
蟠龙邮票
其它邮票
清代邮戳
清代邮资
清代邮史
客邮邮票
精华版
美国客邮
英国客邮
日本客邮
德国客邮
俄国客邮
法国客邮
比利时客邮
意大利客邮
客邮邮戳
客邮邮资
客邮邮史
工部书信馆
上海书信馆
汉口书信馆
重庆书信馆
镇江书信馆
九江书信馆
福州书信馆
烟台书信馆
宜昌书信馆
厦门书信馆
南京书信馆
芜湖书信馆
其它书信馆
书信馆邮戳
书信馆邮资
书信馆邮史
民国邮票
帆船邮票系列
孙像邮票系列
国币邮票系列
金圆邮票系列
银圆邮票系列
纪念、特种邮票系列
其它邮票系列
民国邮戳
民国邮资
民国邮史
人民邮政(解放区)邮票
苏区时期
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邮史
解放区邮戳
解放区邮资
新中国邮票
玩转信销票
普、改、航、欠邮票
老纪特邮票
文革邮票
编号邮票
JT邮票
编年邮票
新中国邮戳
新中国邮资
新中国邮史
沦陷区政权邮票
华中邮票
华北邮票
蒙疆邮票
苏北邮票
伪满邮票
沦陷区政权邮戳
沦陷区政权邮资
沦陷区政权邮史
邮政用品
商埠邮政用品
大清邮政邮政用品
民国邮政用品
解放区邮政用品
新中国邮政用品
印花税票
《印花交流》专版
史前及清代税品
民国税票
解放区税票
新中国税票
外国税票
邮史研究厅
鉴宝(估价、鉴定)
邮品估价
真伪鉴定
其它通信机构
驿站
民信局
侨批局
文报局
军邮(含机要)
港、澳、台
地方邮史
北京邮史
天津邮史
河北邮史
山西邮史
上海邮史
浙江邮史(浙江省分会专版)
江苏邮史(江苏省分会专版)
山东邮史
福建邮史
安徽邮史
广东邮史
广西邮史
海南邮史
河南邮史
湖南邮史(湖南省分会专版)
平原邮史
湖北邮史
江西邮史
四川邮史(川渝分会专版)
重庆邮史
云南邮史
贵州邮史
西康邮史
陕西邮史
甘肃邮史
青海邮史
宁夏邮史
西藏邮史
新疆邮史
内蒙邮史
黑龙江邮史
吉林邮史
辽宁邮史
台湾邮史
其它地方邮史
自动化专区
机盖日戳
邮资机戳
电子邮票
自动化邮品交易区
现代邮品
邮政附加费
快件邮品
贺年片及企业金卡
极限片
原地集邮
文献
集邮文献
邮政文献
集邮文化区
邮会、邮展区
龙城邮学会
组集技巧
网上邮展
各地方邮会专版
集邮协会专版
火车邮史研究会
专题交流所
素材探讨
专题邮品交易
其它收藏品
古泉纸币
旧书文献
纸品杂项
华邮慈善行
其它区
新手升级区
曝光区
网友记事区
网站友情连接
历史栏目
四川地震赈灾义拍专版
赈灾义拍专区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