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3 8:51:52的发言:
我相信麦会长没有讽刺打击老朽积极性的意思,大王多虑了,再说老朽虽属小民,但从来直言不讳、什么都不怕的。自喻——顽、钝、自为——喜言了。

石教授的性格我是最清楚,岂会因一两句商榷而多虑!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王在2009-1-3 8:36:22的发言:
不要讽刺打击别人积极性嘛,哈哈

还是大王什么都敢说,我可没有你说的这样。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小圓戳是繼承自大圓戳(因小圓不能依時使用,臨時用沒有日期的八掛戳暫代。),從歷史上看,前人因此戳直徑較大圓戳小而俗稱「小圓戳」,所以從戳的發展進程,小圓戳的稱謂亦很科學(從日期戳式順序使用,大圓戳後便是小圓戳了。)。總好過用中英、英中、漢英、英漢等等日戳名詞來得簡單。舉個例子,愛恩斯坦的相對論為何這麼被接受(當時還有其他人用很複雜的程式/文字來描述宏觀宇宙的物理現象),只因他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釋(這話是出自霍金);同樣地,無須因中、英文字的先後次序來驅分繼大圓戳後所用這款的日戳名字,當然,若要細分,仍可叫中英、英中、漢英、英漢小圓戳,但是「小圓戳」一目了然地道出其使用歷史時序,不會因其他類似戳式而被混淆。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以下是引用[I]jrshi[/I]在2009-1-3 8:51:52的发言:[BR]
       
        我相信麦会长没有讽刺打击老朽积极性的意思,大王多虑了,再说老朽虽属小民,但从来直言不讳、什么都不怕的。自喻——顽石、钝剑、自为荣——喜言了。
       
[EM17][EM17][EM17]
台灣台中市建成路1550號 林志明

TOP

以下是引用[I]大王[/I]在2009-1-3 8:36:22的发言:[BR]不要讽刺打击别人积极性嘛,哈哈
我相信麦会长没有讽刺打击老朽积极性的意思,大王多虑了,再说老朽虽属小民,但从来直言不讳、什么都不怕的。自喻——顽、钝、自为——喜言了。

TOP

以下是引用[I]名戳[/I]在2009-1-2 19:06:54的发言:[BR]高见!支持!分类本来就不能完全概括全部,只要全面系统科学易懂就可以了。不然怎么还有“特殊”!“汉英单线小圆戳”(可简称“汉英小圆戳”或更简称“小圆戳”--只要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这名字不知道有何不妥?有何不全面?难道严平西先生的拗口的新潮的“汉英半切圆形日戳”称呼就完全准确和全面了吗?本人水平有限,查“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找到“半切”这词,查“切”的意义为“直线,圆或面等与圆,圆弧或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试问小圆戳中中文和英文分隔线有些和圆相连,有些不相连那都叫“半切”吗?试问有些代办信柜邮戳也是有中文有英文里面有一条线的圆形的邮戳的,难道也是这小圆戳的家族成员吗?
十分支持先生的意见,这“半切”之词,有些像是“杜撰”,缺乏科学意义。至于该书存在的问题,众邮友已发现不少,其中第一个手画的邮戳就有问题——把“横线不连圈”画成“横线连圈”;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把张老先生已经研究得出的成果、广大集邮者已经接受的概念——小圆戳中的“时刻”信息否定了,把它称为“不明”的邮戳要素,似乎必须还要大做文章研究才行,不可思议。严先生太重视标新立异,在许多方面不够严谨。当然严先生的大作提供了大量史料,广大邮友还是十分感谢的。我也十分感谢严先生,他的大作让我大开眼界,某些研究成果也给我长了不少知识。但作为学术问题,我认为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倒希望听听严先生听到广大邮友的不同意见后有何高见,能否与广大邮友处于平等的位置、自由地讨论。这样更有利于大家共同相互学习、提高。

TOP

不要讽刺打击别人积极性嘛,哈哈

TOP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3 0:09:37的发言:高见,看来石教授还见过实物了,连橡皮制的也知道!
实物没见过,但戳印还可分辨出——与大圆戳、小圆戳等钢戳,与代办所戳、分局戳等木戳不同,而与当时的橡皮质地的邮政公章十分雷同。麦会长应该知道我有不少盖有含日期的邮政公章的民初邮政文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3 7:18:41编辑过]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3 0:05:08的发言:
      麦会长说我“还懂得抹去邮史”,是何意思——老朽不懂。“有一种重要戳式也省去了”——是否是指“八卦戳”?还是指椭园型的“帝国日戳”?请明示。八卦戳因无日期,故不能算是“日戳”。至于“帝国日戳”,我有篇邮文在《苏州集邮》上发表——说它只是橡皮制的含日期的“邮政公章”,此观点曾与刘广实先生讨论过,麦会长若有兴趣,到时发来也请麦会长批评指正。麦会长:有什么不同意见,请明说,这样才能讨论。

高见,看来石教授还见过实物了,连橡皮制的也知道!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2 19:25:28的发言:[BR]
[BR]石教授研究深入!还懂得抹去邮史,有一种重要戳式也省去了!真厉害!我等后辈要多学习才行!
      麦会长说我“还懂得抹去邮史”,是何意思——老朽不懂。“有一种重要戳式也省去了”——是否是指“八卦戳”?还是指椭园型的“帝国日戳”?请明示。八卦戳因无日期,故不能算是“日戳”。至于“帝国日戳”,我有篇邮文在《苏州集邮》上发表——说它只是橡皮制的含日期的“邮政公章”,此观点曾与刘广实先生讨论过,麦会长若有兴趣,到时发来也请麦会长批评指正。麦会长:有什么不同意见,请明说,这样才能讨论。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2 8:13:28的发言:
            有人关注,那就继续发表意见。      从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含“中、英文”地名的中国国家邮政的邮政日戳,可把它们分为几代:      第一代是英汉大圆日戳;第二代是汉英小圆单线日戳;第三代是汉英腰框式干支日戳(存在时间很短、使用地方很少);第四代是英汉腰框式干支日戳;第五代是英汉腰框式民国编年日戳(实际上只是第四代日戳的延用);以后又发展出英汉三格式民国编年日戳、英汉三格式公元编年(数字表达又可分为用中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二类)日戳,直到新中国中英文日戳——可以组成一个邮戳家属。      就小圆型日戳(排除英汉大圆日戳)而言,第一代鼻祖——当然当推“汉英小圆单线日戳”,把它叫作“中英文日戳”或“(第一代)中英文日戳”,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何来“混乱”?

石教授研究深入!
还懂得抹去邮史,有一种重要戳式也省去了
真厉害!
我等后辈要多学习才行!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以下是引用[I]清邮路[/I]在2009-1-2 16:46:22的发言:[BR]以前怎样称呼就沿用好了,又何必折腾?严西平的书最多只能参考,里面错字不少,语焉不详,不能作为教材,亦不是圣经!
高见!支持!分类本来就不能完全概括全部,只要全面系统科学易懂就可以了。不然怎么还有“特殊”!“汉英单线小圆戳”(可简称“汉英小圆戳”或更简称“小圆戳”--只要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这名字不知道有何不妥?有何不全面?难道严平西先生的拗口的新潮的“汉英半切圆形日戳”称呼就完全准确和全面了吗?本人水平有限,查“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找到“半切”这词,查“切”的意义为“直线,圆或面等与圆,圆弧或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试问小圆戳中中文和英文分隔线有些和圆相连,有些不相连那都叫“半切”吗?试问有些代办信柜邮戳也是有中文有英文里面有一条线的圆形的邮戳的,难道也是这小圆戳的家族成员吗?
永远华邮小学生。名,戳。

TOP

进来学习一下!
地址: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苑路15号科兴科学园C2栋10层   
林业畅  手机:13600144606  QQ:707078833  E-mail:466744634@qq.com   中国邮史研究会1051号会员   2058年6月10日20时参加孤本《集邮文献撷英》试刊1一3期合订本拍卖

TOP

[BR]进来学习一下         
张冬冬  
昆明呈贡大学城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再生资源系    650500
中国邮史研究会1047号会员
支付宝:jackzhdd@163.com

TOP

我研究了近20年的邮戳,可惜天生愚钝,亦只是懂得皮毛,还需要向石教授等前辈学习。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以前怎样称呼就沿用好了,又何必折腾?严西平的书最多只能参考,里面错字不少,语焉不详,不能作为教材,亦不是圣经!
王 骏

TOP

还是石教授厉害,元旦一天就研究清楚整个中国邮戳的发展历史,佩服。学习中.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绿蚂蚁</i>在2009-1-2 8:21:42的发言:</b><br/>我想命名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div>
<p>要经得起时间考验。<br/>应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br/>继续进来学习。</p>
卢长春:第698号会员联系地址:江苏徐州西苑小区艺君花园2号楼3单元302室.卢长春邮政编码:221006联系电话:13151238601大清邮政与集邮网:www.daqingpost.com电子邮箱:lccdaqingpost@126.comQQ号:391781465

TOP

我想命名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张逢嘉 哈尔滨市南岗开发区千山四道街39号六楼赶集网
13836132629

TOP

以下是引用[I]卢长春[/I]在2009-1-1 22:15:53的发言:[BR]继续关注。我对戳了解不多,继续学习着。
&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 有人关注,那就继续发表意见。&nbsp;&nbsp;&nbsp;&nbsp;&nbsp; 从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含“中、英文”地名的中国国家邮政的邮政日戳,可把它们分为几代:&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一代是英汉大圆日戳;第二代是汉英小圆单线日戳;第三代是汉英腰框式干支日戳(存在时间很短、使用地方很少);第四代是英汉腰框式干支日戳;第五代是英汉腰框式民国编年日戳(实际上只是第四代日戳的延用);以后又发展出英汉三格式民国编年日戳、英汉三格式公元编年(数字表达又可分为用中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二类)日戳,直到新中国中英文日戳??可以组成一个邮戳家属。&nbsp;&nbsp;&nbsp;&nbsp;&nbsp; 就小圆型日戳(排除英汉大圆日戳)而言,第一代鼻祖??当然当推“汉英小圆单线日戳”,把它叫作“中英文日戳”或“(第一代)中英文日戳”,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何来“混乱”?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