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以下是引用[I]王厚邦[/I]在2009-1-7 0:24:40的发言:[BR]如果记一本流水帐下来就可以称为变化规律,那研究工作也太容易了,一本流水帐只是研究的素材,只是事物的变化过程的纪录,还没有上升到"规律".能称上"规律",说明经过研究已经上升到理论阶段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7 0:25:05编辑过]
先记流水帐——分出各种戳式出现的时间先后;再分类,说明各类戳式相互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画出该类邮戳的家谱系列图像,并探讨戳式变化的原因(如:社会需求、工作方便、特殊要求等等),揭示相关戳式之间的内存联系。我只是想做做以上工作,并与广大邮戳爱好邮友交流相关邮识。至于算不算研究、能否称作为变化规律,各有各的看法,不能强求——学术讨论——各抒已见。

TOP

如果记一本流水帐下来就可以称为变化规律,那研究工作也太容易了,一本流水帐只是研究的素材,只是事物的变化过程的纪录,还没有上升到"规律".能称上"规律",说明经过研究已经上升到理论阶段了.[/SIZ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7 0:25:05编辑过]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继续听讲。
卢长春:第698号会员联系地址:江苏徐州西苑小区艺君花园2号楼3单元302室.卢长春邮政编码:221006联系电话:13151238601大清邮政与集邮网:www.daqingpost.com电子邮箱:lccdaqingpost@126.comQQ号:391781465

TOP


  上面帖子说:"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日戳,其戳式与戳式变化规律,是明确的。"  如果探讨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圆形日戳,其戳式有多种 ,有汉英单线戳,腰框戳,各种三格式戳三大类吧. 各类戳的文字有各种字体字号;日期有各种文字,(中文或阿拉伯字码);排列形制有不同;圆形直径有大小;线段有粗细等等. 谈戳式变化规律不知谈什么? 是按时间排列下来,就是变化规律了? [/SIZ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7 0:04:23编辑过]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6 23:11:40的发言:
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日戳,其戳式与戳式变化规律,是明确的。

我感觉也是。

卢长春:第698号会员联系地址:江苏徐州西苑小区艺君花园2号楼3单元302室.卢长春邮政编码:221006联系电话:13151238601大清邮政与集邮网:www.daqingpost.com电子邮箱:lccdaqingpost@126.comQQ号:391781465

TOP

以下是引用[I]王厚邦[/I]在2009-1-6 20:01:27的发言:[BR]由于中国邮政从洋人主政开始 故先是全英文戳、然后英中、中英、全中文邮戳、这是中国邮戳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邮戳走过的一个过程。邮政要和世界各国通邮,全中文也只适合国内邮政使用,所以全英和 中英的邮戳至今还是有存在的需要。如果考察世界各国邮戳的发展历程和种类。那这点文字上的变动实在还没有涉及邮戳发展的本质问题。而从手工向机械化 自动化 电子化盖戳的过程 ,从邮政管理的需要出发的种种变化倒有可能更清楚反映了邮戳发展的规律。
中国含中英文地名的小圆日戳,其戳式与戳式变化规律,是明确的。

TOP

继续进来学习。各位继续。
卢长春:第698号会员联系地址:江苏徐州西苑小区艺君花园2号楼3单元302室.卢长春邮政编码:221006联系电话:13151238601大清邮政与集邮网:www.daqingpost.com电子邮箱:lccdaqingpost@126.comQQ号:391781465

TOP

由于中国邮政从洋人主政开始 故先是全英文戳、然后英中、中英、全中文邮戳、这是中国邮戳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邮戳走过的一个过程。邮政要和世界各国通邮,全中文也只适合国内邮政使用,所以全英和 中英的邮戳至今还是有存在的需要。如果考察世界各国邮戳的发展历程和种类。那这点文字上的变动实在还没有涉及邮戳发展的本质问题。而从手工向机械化 自动化 电子化盖戳的过程 ,从邮政管理的需要出发的种种变化倒有可能更清楚反映了邮戳发展的规律。[/SIZE]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9-1-6 13:20:03的发言:
有中、英文地名和日期的日戳,可作为一个日戳家属,的确都可叫“中英文日戳”。但该类日戳各戳式相互又存在相关关系——是逐步发展出来的——除去“英汉大圆戳”、“椭圆型帝国日戳”(因它们与其它含中英文地名的日戳显著不同,也先于所有的小圆戳),最先是“汉英单线小圆戳”(它是小圆戳鼻祖、第一代);后是“汉英腰框式干支(编年)小圆戳”(使用地名少、时间短,第二代);再后是“英汉腰框式干支(编年)小圆戳”(第三代);以后又发展出“英汉三格式民国(编年)小圆戳”(第四代);“英汉(或汉英)三格式(或腰框式)公元编年小圆戳”(第五代,年月日表示又可分为中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二种,这类日戳一直用到新中国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时期还有“铲字(铲去英文)汉英三格式(或腰框式)小圆戳”)。这样区分(既区分又联系),不知可否?请麦会长指教。

化简为繁,相当复杂。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邮戳的分类与命名,可有二种方法:一种直接从“形态”上进行分类,不谈戳式不同形态之间的关系;一种从戳式“发展”关系上进行分类,把相关的不同戳式的邮戳串联起来——进行分类与命名。此类分类与命名方法妥否?特提出与众邮友讨论。

TOP

汉英单线小圆戳,作为含中英文二种地名的小圆戳的鼻祖,因此它有资格叫“第一代中英文日戳”或直接叫“中英文日戳”,其它戳式的中英文日戳,可以在此基础上命名——或分代(第几代),或再加上其它特征——中英文(或英中文)腰框(或三格)式日戳,这样区分(既区分又联系),不知可否?请麦会长指教。

TOP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6 8:39:24的发言:[BR]有中英文的都可以叫“中英文日戳”!请教如何区分各种不同戳式?
有中、英文地名和日期的日戳,可作为一个日戳家属,的确都可叫“中英文日戳”。但该类日戳各戳式相互又存在相关关系——是逐步发展出来的——除去“英汉大圆戳”、“椭圆型帝国日戳”(因它们与其它含中英文地名的日戳显著不同,也先于所有的小圆戳),最先是“汉英单线小圆戳”(它是小圆戳鼻祖、第一代);后是“汉英腰框式干支(编年)小圆戳”(使用地名少、时间短,第二代);再后是“英汉腰框式干支(编年)小圆戳”(第三代);以后又发展出“英汉三格式民国(编年)小圆戳”(第四代);“英汉(或汉英)三格式(或腰框式)公元编年小圆戳”(第五代,年月日表示又可分为中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二种,这类日戳一直用到新中国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时期还有“铲字(铲去英文)汉英三格式(或腰框式)小圆戳”)。这样区分(既区分又联系),不知可否?请麦会长指教。

TOP

还是以孙君毅先生的“汉英单线戳”为好,“汉英小圆戳”也是约定俗成,不妨用之,大家都懂即可。
陈刚
email:gangchen69@hotmail.com

TOP

以下是引用[I]麦国培[/I]在2009-1-6 8:39:24的发言:[BR]
       
        有中英文的都可以叫“中英文日戳”!请教如何区分各种不同戳式?
       
認同麥先生所言!若以文字來區分,大圓日戳應叫「英中文日戳」。這種以文字為主幹區分或定義,只能作為戳式的分類定義。如大圓日戳因沒有在文字上的分別,全以英中文組合(郵局的地方名),所以便不會因文字的組合而產生各類分支;但是小圓日戳其結構則有「英中」、「中英」、「中中」等,這些文字結構只能說出小圓日戳的分支結構,若以這類分支結構(文字組合)為某一類日戳的稱謂,「英中文日戳」便應不屬小圓日戳的專用稱謂。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有中英文的都可以叫“中英文日戳”!请教如何区分各种不同戳式?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以下是引用[I]王厚邦[/I]在2009-1-6 0:08:45的发言:[BR]过年放假,几天没有上网 ,又见到老友石教授的帖子。看了一遍,我也说几句吧.    帖子的实质是对“中英文日戳”这个名词的看法。      1,  孙君毅先生称:“汉英单线戳”;    2, 张恺升先生称:“中英文日戳” ,并认为:“集邮家称为小圆日戳,中英文小圆日戳或汉英单线戳等名称,1984年10月10日邮政总局出版红印花第293至299页邮戳名词对照表,正名为中英文日戳。与当时使用之邮戳不致混淆,简而且赅,此戳能有正确的戳名,用意至佳值得赞同与推广”——石教授拜读张著,奉为经典,所以当麦会说:叫“中英文日戳”早已不合时宜,石教授岂能接受。     3,Peter. I. Padgot 称:“ circular bi-lingbul cancellations”以上为三大经典中国邮戳著作中对该名词的不同的叫法。  4,到今年 台湾严平西先生认为称汉英半切圆形日戳这个冗长和不顺口的名词最为合适。且作了解释,就请大家自己看,不录了。         4位专家4种叫法。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谁能服谁!         而我在文章中当然用孙君毅先生的“汉英单线戳”;或“汉英单线小圆戳”;不会用“汉英半切圆形日戳”和“中英文日戳”和“ circular bi-lingbul cancellations”。   至于他人喜欢用什么?随便!不都是4家之一。都是专家权威説过用过的名词。还好,还没有出来第5位专家的新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6 0:10:29编辑过]
王先生,本贴还涉及邮戳发展历史的讨论——内中有无规律?无规律——必须全面了解全部中国邮戳的发展和种类(麦会长的主要观点);而我认为是有规律的,可从全英文、英中、中英、全中文、后来又英中文这条戳式变化主线来讨论中国邮戳的发展与演变,认为中英文日戳可以分代,其第一代就是汉英小圆戳,因此用“中英文日戳”作为“正名”、也包涵了“小圆戳”是这类含中文、英文二种文字的日戳的鼻祖之意。因此“中英文日戳”之名非但没过时,而且应提倡——因为此名富含科学意义——用发展的观点命名中国邮戳(包括同类邮戳分代)。

TOP

以下是引用[I]老邮迷[/I]在2009-1-6 7:05:03的发言:[BR]学习了,谢谢
谢谢老邮迷先生的参与,说到学习,也向您学习,您收集的邮戳多,不知您对邮戳发展的历史有何看法?

TOP

学习了,谢谢
huifeng@pt.lu
Hang huifeng
43 rue de stadtbredimus
L-5570 REMICH
Luxembourg

TOP

过年放假,几天没有上网 ,又见到老友石教授的帖子。看了一遍,我也说几句吧.    帖子的实质是对“中英文日戳”这个名词的看法。      1,  孙君毅先生称:“汉英单线戳”;    2, 张恺升先生称:“中英文日戳” ,并认为:“集邮家称为小圆日戳,中英文小圆日戳或汉英单线戳等名称,1984年10月10日邮政总局出版红印花第293至299页邮戳名词对照表,正名为中英文日戳。与当时使用之邮戳不致混淆,简而且赅,此戳能有正确的戳名,用意至佳值得赞同与推广”——石教授拜读张著,奉为经典,所以当麦会说:叫“中英文日戳”早已不合时宜,石教授岂能接受。     3,Peter. I. Padgot 称:“ circular bi-lingbul cancellations”以上为三大经典中国邮戳著作中对该名词的不同的叫法。  4,到今年 台湾严平西先生认为称汉英半切圆形日戳这个冗长和不顺口的名词最为合适。且作了解释,就请大家自己看,不录了。         4位专家4种叫法。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谁能服谁!         而我在文章中当然用孙君毅先生的“汉英单线戳”;或“汉英单线小圆戳”;不会用“汉英半切圆形日戳”和“中英文日戳”和“ circular bi-lingbul cancellations”。   至于他人喜欢用什么?随便!不都是4家之一。都是专家权威説过用过的名词。还好,还没有出来第5位专家的新论。[/SIZE] 对不起!文中:“4,到今年” ,应为:“4,在去年”  已经过了年,但写的时候没有想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7 21:10:18编辑过]

王厚邦 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公司大院14楼501室E-mail:wanghoubang@163.com中国邮史研究会会员 会员证 179号主集:北京邮戳和实寄封,研究课题:北京邮史

TOP

谢谢各位邮友热情参与。并同意fred先生的意见:“八卦戳”不是日戳(因它无日期信息),只是邮戳。关于“帝国日戳”,虽然张、孙二位前辈都认为是“临时邮戳”,但我有充分的理由与证据,认为此戳只是含日期信息的“邮政局公章”。有关此问题的讨论我会另外发贴介绍。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