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科学理解中国邮戳的发展与演变——与麦会长商榷

   Post By:2008-12-25 9:02:06 叫“中英文日戳”早已不合时宜,因民国、新中国的三格戳都有中英文戳式。所以叫这个名容易混乱。建议石老师全面了解中国邮戳的发展和种类。         麦会长在上贴建议我全面了解中国邮戳,值元旦休息有空,特把我对中国邮戳的了解,全面展示如下,其中有些观点与麦会长不同,特与麦会长商榷。         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日戳有四个:海关全英文日戳,英汉大圆日戳,汉英小圆日戳,干支日戳。它们在我国的邮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四者又有承上启下、发展、完善(符合国情)的关系??由“全英文日戳”,到“英中文日戳”,到“中英文日戳”,再后来1904年始用的“全中文日戳(干支日戳)”,是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过程。从此角度分析,把“汉英小圆戳”与“中英文日戳”一个作为俗名(汉英小圆戳),一个作为正名(中英文日戳)??不失是一种科学的命名。其俗名“汉英小圆戳”与“英汉大圆戳”相对应:一个是中国国家邮政第一代日戳,一个是中国国家邮政第二代日戳,由“英汉”改为“汉英”,强调了中文地名,突出了中国味道;由“大圆戳”改为“小圆戳”,体现了进步??向国际日戳形式靠拢,向邮票尺度大小靠拢,并方便日期修改等??所以为广大集邮者所接受。    至于麦会长所言的“民国、新中国的三格戳都有中英文戳式”,从“中国邮戳的发展和种类”分析,它们不是一种新的种类,而是中英文干支日戳(干支日戳的一个分支)的延用??只是用民国编年或公元编年代替原有的干支编年,且小圆内已非单线,已改为双线或腰框了,至于新中国的中英文戳式,更是民国中英文戳式的延用。所以,把“汉英小圆戳”叫作“中奂文日戳”,不但不会造成“混乱”,更是反映了中国邮戳的科学发展与演变规律,建议麦会长科学理解中国邮戳的发展和种类。                                                                                                     苏州 石剑荣,     2009年元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 20:04:02编辑过]


看着累人。
陈刚
email:gangchen69@hotmail.com

TOP

很好的讨论。受益匪浅。学习学习再学习
福建省福州市十四中学   郑松   350004手机18959189865 工行卡:9558 8014 0210 2907380支付宝龙卡:6222801823441000585邮箱和支付宝帐号:zheng2501@sina.com.cn

TOP

进来学习下,好热闹啊!
529000 广东省台山市台城街道办事处 李柏达
中国邮史研究会:1056号会员   QQ:525518241

TOP

甘拜下风,石教授继续去发现好了。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研究问题一般有四个阶段:一是发现问题,二是提出问题,三是分析问题,最后才是解决问题(对现状改进)。现在处于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阶段,总要有人根据现状先发现、提出问题吧?论坛,应该是发现、提出、分析问题的好场所——可以充分发扬民主,反映公众愿望,会长应该支持才是。
      足球、蓝球的比喻,不妥。球的比赛,比的是玩同一种球的技艺高低。而邮展中的比赛,比的不是玩邮票的技艺,而是各位作者的集邮作品(包括主题思想、展品内容等等),为了比较邮集质量的高低,可以有“评分标准”,但此标准不该成为作品能否参展(公开发表)的“规则”。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发表,就不存在什么“规则”,没有哪个文学、艺术作品作者是根据“规则”去创作作品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4 10:21:10编辑过]

TOP

说说当然可以,但为什么石教授不去改变这种状态,既然认为规则或展览有问题,你应该写信或直接到国际集邮联或中国集邮联反映,因为这里的同好都不是订规则的人。
石教授的言论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像踢足球,有参赛队伍问评判,为什么不能用手打?
评判会告诉你,用手打可以,你去蓝球队好了。
不同的比赛有不同的规则,都有或多或少不准确和不公平的地方,任何一个比赛或行业都会存在,决策者只能尽力去平衡和做到接近完美,世界上那有百分百的事?!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以下是引用云中月在2009-1-22 15:11:21的发言:
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过马东(马季之子)对画家黄永玉(猴票的作者)的采访,黄老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他认为美术是繁荣而不同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象现代画家无法与隋唐大师相媲美,《蒙娜丽莎》也是不可替代的一样。现代美术与其说是古代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不如说是新时代的产物。歌坛亦然,美声、民族、通俗各种唱法出现的或早或晚,它们并存着繁荣了歌坛。但不能说谁传承了谁,谁是谁的发展。邮集的参展评选受评审员喜好的影响也是存在的,但邮展是有统一规则和要求的。为了繁荣集邮事业很希望我们的地方展、国内展规则能宽松些,让更多的人展的起。当然国际展仍需与世界接轨。集邮是世界性的活动。以上都是些离题的话,主要是给石教授捧捧场,敬请谅解。

      首先,谢谢先生的捧场。先生的高见,并非离题,有些也在理上。
      不过学术问题,百家争鸣才有发展,耳目一新的说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当然,美术、音乐(包括歌坛)、文学、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能说这些领域不能说发展,只能说繁荣。我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发展”带来“繁荣”,“发展”是内涵,“繁荣”是外像,科学的发展,可带来长久的繁荣,急功近利的发展最多只能带来一时的繁荣,从哲学上说,此规律适用于国家、社会、家庭、美术、歌坛、文学、艺术、集邮等所有领域。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美声唱法”到“通俗各种唱法”,从“学院派”到“野兽派”、“印象派”,怎么不是发展呢?显然,因为前者“和者”太少、就是能“和”者也觉得“腻”了,因此就有了后者——使人耳目一新、并有许多人能“和”、受到更多人欢迎、能服务于大众,这怎么不是“发展”呢?这里说“发展”,也不是否定前人的创作成果,而正是从“发展史”上肯定了他们的贡献。现代画家可以画一幅比“蒙娜丽莎”笑容更迷人、双手更柔美的画,但它在美术发展史上没有地位。
      联系集邮——先说“邮戳”,“邮戳”不是集邮者的“创作作品”,它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邮戳——就日戳而言,有:全英文海关日邮、英汉大圆日戳、汉英小圆日戳、全中文干支日戳、汉英干支日戳、英汉干支日戳、民国三格式日戳、民国腰框式日戳,这里明摆着有一个“发展”过程(越来越实用、方便、接近民众),总不能说只是“繁荣”吧!

再说“邮集”,“邮集”是集邮者的“创作作品”。“创作”的原动力应该是创作者的热情,“作品”最重要的是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里大该不存在什么“规则”、特别是“细则”。作品公开发表面世后,社会、公众、专家可以给这些作品一个评价或奖品,评价、评奖需要规则,但此“规则”应起到推动创作、繁荣作品的作用而不是相反。应该是“规则”适应、服务于“创作”,而不该是——必须在“规则”下“创作”。我看到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评价、评奖就是这样,为什么集邮界就不能这样做呢?一定程度上,应该是我做我的邮集,你评你的奖,做邮集不是为了得奖,搞邮展应该开放——只要不是反动、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都能参展,不应设置人为障碍。专家看不顺眼,尽管扣分,不给奖品就是了。现在的问题是——许多藏有丰富藏品的集邮者因“规则”而不敢做、不想做邮集,此现象值得反思。能否把现有“规则”一分为二变成“参展导则”和“评分细则”二部分。“参展导则”应该鼓励自由创作,“评分细则”应该适应各种自由创作的邮集,对于具有创作新意和填补本地空白的邮集,应该给予附加分。这样,可能可以起到“繁荣”集邮创作(变“阳春白雪”为“下里巴人”),促进集邮事业发展的作用。

    以上意见,也与麦会长商榷——有关“参展”的观念,我不认为我有“误”,我只是有“不同看法”,应该允许吧?
    又说了许多大话、空话——教师的职业病,请谅解。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云中月在2009-1-22 15:11:21的发言:
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过马东(马季之子)对画家黄永玉(猴票的作者)的采访,黄老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他认为美术是繁荣而不同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象现代画家无法与隋唐大师相媲美,《蒙娜丽莎》也是不可替代的一样。现代美术与其说是古代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不如说是新时代的产物。歌坛亦然,美声、民族、通俗各种唱法出现的或早或晚,它们并存着繁荣了歌坛。但不能说谁传承了谁,谁是谁的发展。邮集的参展评选受评审员喜好的影响也是存在的,但邮展是有统一规则和要求的。为了繁荣集邮事业很希望我们的地方展、国内展规则能宽松些,让更多的人展的起。当然国际展仍需与世界接轨。集邮是世界性的活动。以上都是些离题的话,主要是给石教授捧捧场,敬请谅解。

很有道理,我也认为石教授的参展(竞赛级)观念有误,因为参展分竞赛和非竞赛两类,竞赛的一定要按规则来制作和评审,至于评审宽松与否则是另一问题。
至于邮展中的荣誉类或特邀类展品,有些确实是获高奖大奖的邮集,但也有不少是根本不适宜参加竞赛展,主办方又不好推却,所以才作为荣誉类或特邀类。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过马东(马季之子)对画家黄永玉(猴票的作者)的采访,黄老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他认为美术是繁荣而不同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象现代画家无法与隋唐大师相媲美,《蒙娜丽莎》也是不可替代的一样。现代美术与其说是古代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不如说是新时代的产物。歌坛亦然,美声、民族、通俗各种唱法出现的或早或晚,它们并存着繁荣了歌坛。但不能说谁传承了谁,谁是谁的发展。邮集的参展评选受评审员喜好的影响也是存在的,但邮展是有统一规则和要求的。为了繁荣集邮事业很希望我们的地方展、国内展规则能宽松些,让更多的人展的起。当然国际展仍需与世界接轨。集邮是世界性的活动。以上都是些离题的话,主要是给石教授捧捧场,敬请谅解。
余育中 中国邮史研究会第1071号会员、华夏专题邮会辽013号会员
116011大连市西岗区三元街3号3-403
建行卡号:4340620780924011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清邮路在2009-1-22 7:34:32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认为邮戳的发展与演变,其实质是 与时俱进!

无论其形状是方的圆的,有框的无框的, 不具有传承关系。

邮戳所要表达的,就是使用地点和时间。

与时俱进,看看 从海关 到邮政 到入邮联。。。。

怎样科学理解,我不太明白、但与时俱进确实是真的。

我是喜欢热闹的,喜欢气氛宽松的。再次喧哗几句,正是因为:这个论坛是我们大家的!要珍惜和爱护她!

      我也喜欢热闹,也珍惜和爱护《华邮网》,不然不会在《华邮网》上说那么多直言不讳的话和开那么多探讨学术问题的帖。
      至于“与时俱进”,我的理解是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些是被动的意思在内,但此被动不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因为时代进步是客观的,而人的进步是主观的,主观进步要符合客观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不然就是“拔苗且长”,适得其反。我们中国的许多伟人(像毛泽东),不是与时俱进,而是超时冒进,结果给我国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可能某些伟人的“功”还抵消不了其“过”。所以现在大力提倡“科学发展”。
      要科学发展,首先就要科学理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就要探讨相关学术问题,揭示内中存在的联系。本人开本帖的意思,就是希望与众位邮友一起探讨中国邮戳发展、演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某些规律。不知是何原因,后来复杂化了,涉及了做人问题,因此发生了以上争论。现在问题说清楚了,我也表示与郑老和解了,大家还可在宽松的气氛里自由地讨论各种问题,大家在科学理解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为社会(包括集邮事业)的科学发展,各人作出各人应有的贡献。
      至于众多邮戳之间,存在不存在传承关系,目前还在探讨之中,也是本人开本帖的原因,不忙做结论。
      不知以上浅见是否正确,还请先生批评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10:56:39编辑过]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郑挥在2009-1-21 11:21:57的发言:
  谢谢指教,用词不当还望见谅,其实我一些话题并不是指网上各位邮友发表或转贴的文章,而是某些不成体统的规则.有便时再讨论.但是肯定要得罪不少人!发贴的诸位邮友能引起大家的讨论应是大好事.至于"学阀"不敢当啦!

     

      郑老:指教不敢当,只是各抒已见。既然郑老的一些话不是指网上各位邮友的,而是针对某些不成体统的规则,那我们就握手言和吧。可能对于某些规则,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合理、影响集邮事业健康发展的规则,我们还会有共同的看法,到时一起讨论。在反驳郑老用词不当的议论中,我的一些直言不讳的话可能也得罪了郑老,同样还望见谅。
      至于“学阀”,大凡有些学问的人都要注意——一是自己不要当,二是还要反对,因为他们固步自封、阻碍学术的发展。我与我的学生讨论学术问题,始终站在平等的位置探讨,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多指出对方观点的不足,但从不贬低对方个人。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学者”,不是“学阀”。“学者”多了,可以促进学术自由交流,“学阀”多了,必然学术民主受压、不利于学术发展。但终究“学阀”是统治不长久的。
      请看:美术史上“学院派”想当“学阀”失败了,“野兽派”、“印象派”的出现,迎来了美术的空前发展。歌台发展更是如此——“男、女花腔高音”曾想长期独霸歌台,李谷一的唱腔还被批过,但后来随着“卡啦OK”的出现,流行歌曲和各式各样的自由唱法,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歌台——“到歌厅唱歌去”已成为广大民众最喜欢的娱乐活动。
      对比下来,现在许多集邮者都怕做“邮集”、不想做“邮集”,因为一提到“邮集”,就有许多“清规戒律”,使人望而生畏。我曾经与一位资深邮学家讨论过邮展、邮集问题,我说:“邮集应该是集邮者用邮品写成的诗歌、散文、小说,用以抒发集邮者的感情”。他说:“不,邮集应该是符合邮展评审员口味的一道菜”。至此,我无话可说,从此也就不想做邮集了。但后来,我想集邮是我的个人爱好——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集,能参展最好,得什么奖随它。因此又做了一部邮集(就是《中英文日戳》)。我想我还要如此做集下去,把所有藏品都组成“邮集”,不管水平高低,做它个十几甚至几十部,以后开个个人邮展,算是对我第二事业(我的第一事业是研究《环境安全》)的一个总结。当然,组集过程我也希望得到“邮学大家”的指点,但不想迎合他们的“口味”。我把我的邮集叫做“OK邮集”(苏州的邮友都知道)。到广大集邮者都乐于把自己的集邮藏品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邮集”的时候,我想我们集邮者的“春天”就真正到来了。
      ——又说了那么多大话、空话——教师的职业病,请谅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10:44:13编辑过]

TOP

[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
我认为邮戳的发展与演变,其实质是 与时俱进!

无论其形状是方的圆的,有框的无框的, 不具有传承关系。

邮戳所要表达的,就是使用地点和时间。

与时俱进,看看 从海关 到邮政 到入邮联。。。。

怎样科学理解,我不太明白、但与时俱进确实是真的。

我是喜欢热闹的,喜欢气氛宽松的。再次喧哗几句,正是因为:这个论坛是我们大家的!要珍惜和爱护她!
王 骏

TOP

还是石教授什么都能说!
我可不是什么专家大家!我是来学习的。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edward在2009-1-21 20:42:26的发言:
雖然我並不完全認同石教授的看法,還是很敬佩他在這處所發的帖子,希望大家能繼續理性地探討(可能是我過疑,彼此並無他意,還望見諒。)。

田先生说得对,本来,商榷、探讨是就学术问题各抒已见,谁也没有硬要别人认同自己的看法,哪来“世界上有二种人”和“最讨厌的人”的议论?加上麦会长不少不阴不阳的话,看来确实引起了不止我一个人的過疑。我想我在贴中是一直用理性和直言不讳的话来探讨问题的,当然对于不利于学术探讨的议论,我的反驳也是直言不讳的。希望邮学大家们(包括众邮友公认的麦会长和麦会长推荐的“真正的邮学大家”) 也能用理性和直言不讳的话来探讨问题。

TOP

雖然我並不完全認同石教授的看法,還是很敬佩他在這處所發的帖子,希望大家能繼續理性地探討(可能是我過疑,彼此並無他意,還望見諒。)。
田進福     香港新界屯門時代廣場北翼2期36-37號舖本人所發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大部份是本人拙藏,為普及郵學討論,歡迎下載使用。

TOP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台灣台中市建成路1550號 林志明

TOP

  谢谢指教,用词不当还望见谅,其实我一些话题并不是指网上各位邮友发表或转贴的文章,而是某些不成体统的规则.有便时再讨论.但是肯定要得罪不少人!发贴的诸位邮友能引起大家的讨论应是大好事.至于"学阀"不敢当啦!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清邮路在2009-1-21 7:22:23的发言:
请郑老多多参与我们的讨论,多多指点。先谢谢。

郑老不少大作发表在民信局专栏,有空可去看看。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本来,本贴的发表,是与麦会长商榷、探讨中国邮戳的发展与演变的。后来由于一些不阴不阳的话,引起了大王小民的费解,后又发展到邮学大家说教——评说世界上的二种人。至此,我已无话可说,相信各位邮友都会有自己的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