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柏树”和“大八寺”、“大八字”,在上海话中音同字不同,指的都是同一处地名,就是位于复旦大学和虹口体育场之间的、上海东北角的重要交通枢纽。大柏树以前叫大八寺(字),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88年将这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地名更名为大柏树。一些年轻人疑惑不解,这是何故呢?要弄清为什么,得先了解一下此地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上世纪初,这里还是阡陌纵横的农村,周围除了有北薛家塘、中薛家塘、南薛家塘等几个村落,并无其它地名。1908年浙江商人叶贻铨在它东北约10里的地方建造了一个“万国体育场”供华人赛马之用;同时辟筑了三条由万国体育场通往虹口地区的东体育会路、西体育会路(今中山北一路)和体育会西路(今已不存)。这三条路都在这里会合。到了二十年代,新辟的翔殷西路(今邯郸路)和水电路也都通到此地,使这里形成一个五叉路口。经过此地的人,照着东面的五角场而称其为小五角场,此地也慢慢热闹起来。
1937年抗战爆发,10月27日小五角场沦陷,日军见其战略位置重要,立刻搭建了两个岗亭,每天各派三、四名宪兵和伪军分别检查来往行人、车辆。有些人常常无辜遭受日军的侮辱殴打,甚至捕杀。故市民称这里为“老黑窝”。日军还在岗亭边上竖块小木牌,上面用墨汁写上日本字“大八个辻”。当时能在这里走动的少数当地人如保长、甲长、邮差等,知道那是日本人给这个路口起的地名,他们又不认得“辻”这个日本字,于是就把它念成“大八个十”,进而简称“大八十”。时间一长,就代替了小五角场成为当地的地名。直到现在,当地老人还用这个发音叫它“大八十”,想起当年遭受日本侵略军蹂躏奴役的情景,心里就恨恨的。抗战胜利后,上海祥生交通公司为在这里恢复公交路线,要寻个地名作为车站的名称,听村民说这里叫“大八十”,便依音写成“大八寺”,使这个日本名成了汉字。不久,该站一度更名“逸仙路站”,但这个“大八寺”地名却就此被广大市民传播使用着。
上海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市测绘机构在不甚明了真相的情况下,见该五叉口路形如“大”字,就在上海地图上标了“大八字”。而负责养护此地区道路的北郊工务所还是以祥生公司站名大八寺在该路口设立地名牌。从此,形成了大八寺与大八字音同字不同的地名。后随着上海东北部快速发展,加上宝山钢铁总厂的崛起,大八寺的交通枢纽功能越来越强,名气也越来越大,这就引起了海内外知情人士相继提出更名的要求。1982年宝山县人代会和1985年上海市政协会议上都有代表提出更名提案。为此,有关部门经过一系列的深入调查,弄清了日语原名“大八个辻”的含义:其一可翻译成中文“很大的多叉路口”,其二是纪念被中国守军击毙的日军军官“林大八”。为了捍卫中华民族尊严,根据《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做了大量的征名工作后,确定以方言谐音的“大柏树”更替原名“大八寺(字)。并通知所有各种“大八寺(字)”的派生名称及店名、站名等都进行更改。
如今大柏树地区已呈现出一派现代化都市的风貌。这里人来车往,熙熙攘攘;高楼林立,交通发达。逸仙高架道路、明珠轨道线穿梭其间,使大柏树附近的居民出行更加快捷。大型超市“易卖得”亦在此落户,成为虹口、杨浦等区居民购物消费的场所。这里因有沪办大厦,还成了外省市在沪常驻机构和派出机关的集中地区,又有上海商务展览中心,是本市的内贸展示活动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