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玉器精品
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古玩)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
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古玩)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淡黄色。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
宽,两面刃,较锋利。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
光。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195
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 厚0.9厘米
刃宽7.2厘米 孔径1.2厘米
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古玩)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青色。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
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
透。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1960年山东
曲阜出土。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长19.8厘米
刃宽9.1厘米
厚0.5厘米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古玩)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玉质泛白色。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
一组的锯齿四组。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现
藏滕州市博物馆。
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古玩)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墨色。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
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
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虽五
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
宽3.9厘米
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古玩)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
成不同颜色。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
面较窄。近背部两面皆为单线阴刻兽面纹,以旋转形双眼和头上的特殊装饰为其特
征,形象狰狞,线条纤细、流畅,刚劲有力。兽面纹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和陶
器上。器物纹饰盛行于商周。此奔是部落首领权力的象征物。1963年山东日
照两城镇遗址采集。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
厚0.75厘米
刃宽4.9厘米
玉玦(新石器时代)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古玩)
新石器时代北阴阳营文化。透闪石。圆形,环体上侧有缺口。磨制光滑精致。
出土时多置于人骨架的耳际,且缺口向上,成对出现,应是耳环一类的装饰品。1
958年江苏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馆。
直径5.2厘米
玉{王含}(新石器时代)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古玩)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墨绿色。体扁平,一端宽圆,一端尖,形若鸡心,中有
一圆形孔。琢磨精致。出自墓葬中人骨架的口部,是中国较早的玉含。使用玉
含风,古代盛行。晋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19
76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墓葬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
长4.2厘米
三叉形玉器(新石器时代)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古玩)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白色,有红褐色斑。形如“山”字,底部圆弧,上部锯切出平齐的三竖叉。器身厚重,中叉上有上下贯通的小孔,可供穿系。正面雕琢兽面,眼、鼻、口均浮雕出轮廓,再以阴线
刻出重圈眼睛、鼻孔及獠牙等细部。三叉上各刻羽状纹,象征神冠。三叉形器出土时均置于死者头部,似为一种冠饰。1987年浙江余杭墓葬出土。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高5.2厘米
宽7.4厘米
厚1.3厘米
柱状玉器(新石器时代)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古玩)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白色,有浅灰色斑。呈圆柱状,上下宽,中间较窄,中
心有一对钻的纵向贯孔。上端有盖顶,略呈弧凸,底面平整,中部斜向钻有一对小
孔。盖顶与柱体为同一玉料分割而成,上下吻合。盖顶光洁闪亮。柱体以浅浮雕和
浅刻技法相结合,雕琢成纹带,两端各有凸起的边额,上下两排各有六枚乳凸,以
线刻重圈,左右相邻的乳凸之间以粗细两条平行线相连,上排乳凸另有半圆形的弧
线在上下两侧错开相连,构成连续性的图案。纹饰较为少见。1986年浙江余杭
墓葬出土。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通高4.2厘米
直径4.3厘米
高5.2厘米
宽7.4厘米
厚1.3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