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年年有余在湖北集邮网2007-2-4 15:31:20的发言:
我对《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认识的最新进展(2007年2月4日)
今天研读了糜凤鸣先生的《读刊忆旧事》,全文如下:
读刊忆旧事
作者:糜凤鸣
陈曦先生在《武汉邮苑》2004年12期三版“纪戳漫谈”栏目,撰文介绍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集戳活动,读后勾起了我对40多年前许多邮事的回忆,颇有感慨。文中提及当年几种专门报道和介绍纪戳的邮刊和目录。依据我现有的资料和回忆,由我以“扬州市五台山疗养院集邮组”名义编印的《纪戳通讯》,为上世纪50年代末最早开始报道和介绍纪戳的专门邮刊。
《纪戳通讯》于1959年6月创刊,仅油印50份,赠送给各地收集纪戳的邮友,以期得到他们的支持,并报道各地刻用纪戳的讯息。当年7月开始改为旬刊,逢1、10、20日出刊,至12月20日共出刊21期,每期仅16开一版,但印数逐期增加。为庆祝国庆10周年,当年10月1日的第12期和10月5日的增刊第13期,印数都为200份,主要赠送给各地参加收集国庆10周年纪念邮戳活动的邮友,再由他们分送给其他同好。此后,每期印数只保持在100份。1960年1月的《纪戳通讯》第22-24期,改为当月的7、17、27日出刊,每期16开二版。2月出刊的《纪戳通讯》第25期是最后一期,为16开五版,在第四版上刊登了与苏州的《邮戳学刊》合并的启事。文中曾说明《邮戳学刊》3月发行,但实际上因故推迟至4月才正式出刊。
《纪戳通讯》从1959年6月至1960年2月,前后共出刊25期,介绍了新中国早、中期140余种纪念邮戳的戳样,还有几种解放区纪念邮戳的戳样。此外,还应一些邮友的要求,介绍过一些较为特殊的邮政日戳,如火车邮戳、双文字邮戳(有新维吾尔文和新旧蒙文戳、朝鲜文戳、壮文戳、傣文戳和彝文戳)、中英文国际邮戳、人民公社邮戳、自动化邮局的邮资已付戳等60多种戳样,以及60多种不具销票功能的纪念图章。
《纪戳通讯》虽然印数不多,但覆盖面极广,订户遍及全国(除西藏外)的各省、区及直辖市。为《纪戳通讯》报道纪念邮戳等刻用信息和提供戳样的,有一些是资深的集邮家,如贵阳的郭润康、南京的李伯鲲、广东的罗家声、上海的蒋伯勋、浙江的基础民、成都的汤德铨和郑德坤等人。还有许多是集戳颇有成就的,如苏州的张惠生、无锡的吴慕伯、浙江的陈定盖、上海的宋知新和鲍连奎、徐州的马如洁和孙保轩、青岛的周忠君和张丽,广州的刘茂华和欧建章、武汉的王承善、沈阳的吴佩璜、天津的甄士杰、宜宾的邓桐渠和廖永恒、重庆的张绍文、北京的秦骥和佟诚民及胡景炘、长春的戚潜庵、汕头的曾航和赵布征、桂林的梁惠仪、昆明的牛天佑、大连的安厅介、兰州的丁锡良和方汝珍、西安的余继成、襄樊的牛箭发和范富志、常数的祁介东、吴县的于继组、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邢起发、宝鸡的方济宽、香港九龙的范同和欧伯钧,以及其他城市的50多位。
《戳邮研究》由苏州苏钢集邮小组的张惠生主编,1960年1月5日创刊,半月刊,逢每月5、15日发行。刊头用红色套印,每期16开四版,至2月发行4期后停刊。该刊曾聘请扬州糜凤鸣、上海宋知新、无锡吴慕伯为特约编辑。
《邮戳学刊》为报道和研究性的集戳刊物, 1960年4月15日创刊,半月刊,逢15、30日发行,刊头用红色套印。每期16开八版,也只出版了4期就停刊了。编委会成员由陈定盖、张惠生、糜凤鸣、宋知新、汤德铨、赵忠民、鲍连奎、郑德坤、吴慕伯、欧建章等10人组成,具体编务主要由苏州的张惠生负责。
《集戳》为浙江平阳金乡友谊集戳小组的陈定盖主编,创刊于1959年12月。1960年1月改为旬刊,逢1、11、21日出刊,至2月共出刊5期,每期16开一版。
《集戳家》为不定期邮刊,创刊于1960年1月,共出刊4期,每期16开一版。该刊由吴慕伯主编,宋知新、张惠生、糜凤鸣为编委。
《集邮情况交流》为扬州市文化馆群众业余集邮组的糜凤鸣编印, 1961年10月创刊,至1962年2月共出刊5期,重点报道并介绍各种纪念邮戳。每期16开四版,收工本费5分,寄费另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纪特戳统计简表(初稿)》由成都市业余集邮组整理,汤德铨执笔,郑德坤制版,于1959年1月25日完稿, 2月25日第一次油印32开16页共100份,每份收工本费7分,寄费另加。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由罗家声编订,张惠生校阅,范同(即石少东,后从香港移居美国,英国皇家邮学会会员,已故)复校,于196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在香港出版,印刷300册,一半在香港商务印书馆代售,也有近一半寄回国内。在编写过程中,我和宋知新、吴慕伯等人通过信件提供了一些资料。在2005年7月南通“全国文献集邮论坛”期间举行的拍卖会上,这本小册子以100元成交。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几种专门报道和研究纪念邮戳的油印小刊及目录,由于当时国内面临的物质紧缺,好的纸张很难购得,因此用纸都非常差,例如《纪戳通讯》和《集戳家》等是用包装纸印制的。每期的邮刊,也都是自己利用休息时间亲手刻写和油印。其中的甘苦,今日仍是回味无穷。
(文中红色字系本人为加强理解而设。)
上文中罗列的集邮人士,我认为应该知道或者拥有《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36: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