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再次续修沈阳城垣,同时营建宫阙,增建天坛、地坛等礼制建筑。依照传统规制,天坛设在位于大南门外五里的地方,坛状如圆丘,分三层,均为同心直圆型,每层圆面递加环砌。上层九重.是自古以来以“九”为最大数目,即九重天的意思。周围一丈八尺;二层七重,周围三丈六尺;三层五层,周围五丈四尺;每层俱高三尺。四面设有相同的砖砌台阶。天坛四周围以缭墙,周长一百一三丈,东西南北台设一门,以南为正。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获得元朝的传国玉玺后,谦辞三次后接受诸王大臣恭上尊号受拥立为皇帝。在举行祭天大礼时,乃躬亲告祭,肇祀于南郊。这次祭天活动是清朝正式使用天坛的开始。天刚刚放亮,皇帝亲兵、亲王及诸大臣和八旗各军已经在天坛内外列队完毕。吉时已到,皇太极身着皇帝龙袍,头戴红缨顶飞龙沿正中为火焰珍珠的帝冠,在礼乐声中行祭天跪拜礼。并由礼官宣读了即位诏书。这即位祭天礼现场并没有老百姓什么事,从大清门到大南门,从大南门再到天坛墙外,近十里长街百姓均被告之闭门不出,所有商肆、店铺也都被迫歇业。
同年十一月,皇太极决定派兵东征,出发前曾躬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斋戒三日,祀天于圆丘,并宣读兴师致讨之由。此后的争夺辽西、争取蒙古、统一东北的各大战役,出征之前都要在天坛举行祭天活动,不过皇太极多是派人代祭。
崇德八年(1643年),年仅六岁的福临在大政殿即皇帝位后也曾派人到天坛举行祭天活动。
乾隆时期,为保持陪都城制,曾下诏令修葺天坛、地坛。然而维修的时间短,荒弃的时间长,不过有清一代是一直保持着的。
民国肇兴,天坛已失去使用价值,坛之建筑日渐颓废,数十年来天坛址成为菜地。现仅有天坛一街、天坛二街等作为对原址的地名记忆了。
几十年来,天坛的具体位置人们早已忘记,根据本站收藏的1953年版的沈阳街区图可以清晰的看到沈阳“天坛”。这个圆形建筑位于今天文萃路与天坛二街交叉路口西南侧,现在天坛小区的北侧。(毕氏邮品 2008年8月6日)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