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 新活力—记上海邮政大楼保护性修缮和合理利用fficeffice" />
顾祥林
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的上海邮政博物馆建在闻名遐迩的上海邮政大楼内。该大楼建筑总面积25294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钢筋砼框架结构,建筑高度51.16米(不包括旗杆8.23米)。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邮政博物馆中最有价值的文物。
上海邮政大楼始建于1922年,外立面由贯通上下三层的科林斯立柱装饰,塔楼由13米高的钟楼和巴洛克式塔亭组成,整个建筑显得雄伟挺拔;外墙面和内部的花饰以及塔亭两旁代表交通和邮政通信的两组雕塑又具有画龙点睛之功,使得整个建筑精巧别致,是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有机结合。
邮政大楼作为上海邮政的“司令部”和枢纽中心,使用至今已80余年。2001年,上海市邮政局经过调研、分析和准备,对该楼实施全面保护性修缮,并根据邮政发展现状对大楼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保留了原有营业、办公功能,又新增博览展示、景观休闲等功能。既恢复原大楼风貌又对建筑进行重新保护性修缮,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受上海市邮政局委托,同济大学对大楼结构安全进行检测、评估和加固,同时对改造装修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做出分析,并提出处理建议。现场检测表明,由于该建筑邻近苏州河,建筑地基为软土地基,经过长期使用,建筑结构出现局部不均匀沉降,楼板出现裂缝,并且混凝土强度出现下降和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现象,危及结构的正常安全使用。根据检测报告,结合邮政局对文物保护的修缮要求,局里投入一定的资金,对不同部位和区域,采用粘贴厚度仅为0.16毫米的碳纤维布、钢板和局部防碳化环氧修补胶等方式对大楼进行加固修补。通过结构加固,不仅使上海邮政大楼这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基本满足了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大大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能,并且使老大楼再次焕然一新,成为对老建筑保护性修缮的一次成功尝试和典范。同济大学在上海邮政大楼修缮工程中的“建筑结构检测评定理论与应用技术”获得了教育部2006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上海邮政大楼通过整旧如旧,尽显其原貌,同时又在原布局中进行邮政博物馆建设,将大楼的建筑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文物价值融入博物馆中,并通过博物馆这一平台向社会公众予以展示,让百姓都能走进这一建筑宫殿,共同欣赏、品味,了解邮政大楼的历史、邮政历史以及上海近现代发展的历史。修缮后的邮政大楼和新建邮政博物馆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成为苏州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