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各种拼音 [打印本页]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4-25 22:38     标题: 各种拼音

 wiki内容

威妥玛拼音(英文:Wade-Giles system),习惯称作威妥玛拼法或威玛式拼音、韦氏拼音、威翟式拼音,是一套用于拼写中文普通话的罗马拼音系统。19世纪中叶由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发明,后由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完成修订,并编入其所撰写的汉英字典。

威妥玛拼音系为20世纪中文主要的音译系统。1979年以前,威妥玛拼音更是广泛地被运用于英文标准参考资料与所有有关中国的书籍当中[1]。尽管至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威妥玛拼音应用都已被汉语拼音所取代,还是仍有部份区域(尤其是中华民国目前所辖之大部分地区),以威妥玛拼音拼写。


在应用上,威妥玛拼法主要用于汉字的读音标注、中国地理名称和华人人名翻译。中国大陆地区自1950年代以后,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广泛推广,威妥玛拼法已停止使用,但在台湾仍被广泛使用。台湾官方自2003年开始推行以通用拼音为主的统一译音政策,开始建议(但非强制)中华民国公民在护照上的英文译名方面使用通用拼音之前,中华民国外交部是以威玛拼音作为译名标准,也因此大部分台湾人的姓名以及县市地名英译,皆采用此拼写法。

纵然汉语拼音已跃升为国际中文交流的通用标准,许多过去已广泛使用并成为英文单字的普通话词句,仍时以威妥玛拼音的方式出现,例如:功夫(Chinese Kungfu)、清明节(Chingming Festival)、宫保鸡丁(Kungpao Chicken)等等。

许多华人地区的罗马地名都使用这种拼法,如台北(Taipei)、台中(Taichung)与高雄(Kaohsiung)等;而中国大陆部份城市与省份则“曾经”使用以威妥玛拼音为基础、依地区方言及古代发音修改而成的邮政式拼音拼写地名,例如:广州(Kwangchow,威妥玛拼音为:Kuangchou)、北京(Peking,威:Peiching)与南京(Nanking,威:Nanching)等。虽然中国大陆已经废弃这套拼音办法,但是不少著名机构与历史悠久的学府仍然保留旧有的名称,如广州友谊商店环市东总店的门上旧招牌[来源请求]等。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4-25 22:39

 国语罗马字是一套汉字拉丁化方案,曾是中华民国的国家标准。它用复杂的拼写规则来标示声调,不像其他方案要用到调号或数字。

因为以拼写来标调,国语罗马字的拼音中不少字母也用来标示声调,而不代表实际的音节。例如汉语拼音和威玛拼法的ai,在国语罗马字可写成ai、air、ae,或ay(分别表示第一、二、三和四声)。这里的r不发声,仅标示第二声。但第二声不一定以r代表,就像国语罗马字的iou、you、yeou,或yow,对应汉语拼音和威玛拼法的you。繁琐的规则使国语罗马字不便学习与运用,因而一直无法普及于社会大众;但其不需特殊符号或数字便可标调的特点,却使以国语罗马字做拼音的文字相对来说可读性高出许多。

国语罗马字由林语堂倡议,赵元任作主要研究,从1925年到1926年获国语推行委员会协助,1928年9月26日由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它与当时已流行的注音符号并存,其后于1940年易名为译音符号。在1986年1月它被修改为注音二式,并正式被注音二式取代。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4-25 22: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1]

无论中国自己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字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海外华人地区,特别是华语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目前也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台湾自2009年开始,中文译音也将全面采用汉语拼音。[2][3]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4-25 22:40

 拉丁化新文字(又称新文字,为与其他方言拉丁化新文字区隔,又名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重要方案之一。

拉丁化新文字曾促进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它产生于1931年在海参崴举行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1932年公布推行上海话拉丁化新文字,后改称江南话拉丁化新文字。1933年后,广泛于全国各地推广,1955年停止使用。

方案特点为:不标记声调,不写出舌间元音,分别尖音,团音。拼音如:

    * Latinxua Sin Wenz.拉丁化新文字
    * Wenz bisy zai iding tiaojian xia giaji gaige.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4-25 22:41

 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13年开始推广、1918年正式推行的汉字标音符号,为小学基础教育和汉字学习必修内容之一。“注音符号”目前仍旧为台湾汉字的主要拼读工具之一,为小学语文教育初期必学内容;中国大陆自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停止推广使用,但在汉语字典等基础工具书中对汉字注音时继续与拼音同时使用。

1912年,中国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正式制定“注音字母”,并在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注音字母以章太炎记音字母为基础,从他的方案中选取15个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汉字得出23个字母,并另造一字母“ㄦ”,共计39个。1920年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1930年,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国音”取代“老国音”,中文以北京音为标准,本来的三个注音符号“ㄪ(V-)、ㄫ(Ng-)、ㄬ(Gn-)”不再使用,后标注为只作拼写方言之用。

1932年教育部在“编定《国音常用字汇》特组会议”时决定,为了说明上的方便,添补一个注音符号“ㄭ”(),作为ㄓ‘ㄔㄕㄖㄗㄘㄙ’7个声母单独成音节时的省略韵母(即虚母)。此外还有三个注音符号ㆭ(-ng)、ㆬ(-m)、(-n),这是用来解释声随韵母 (ㄢ、ㄣ、ㄤ、ㄥ)时使用的,(-n)的字形是ㄋ多加一笔直竖,ㄤ被解释为ㄚ+ㆭ、ㄥ被解释为ㄜ+ㆭ、ㄢ被解释为ㄚ+(-n)、ㄣ被解释为ㄜ+(-n);同理复韵母ㄞ被解释为ㄚ+ㄧ、ㄠ被解释为ㄚ+ㄨ。ㆭ、ㆬ、(-n)单独使用的情形极少,‘嗯’通常念‘˙ㄣ’,但是也有人念成‘˙(-n)’因此偶有小说或儿童故事书标‘˙(-n)’而不是‘˙ㄣ’;将‘嗯’念成‘˙ㆬ’的人也有,此时汉字写作‘呣’,因此也偶有小说或儿童故事书标‘呣˙ㆬ’,与国语(普通话)不同,闽南语自成音节的ㆭ、ㆬ很常见,因此被收入台湾方言音符号然后收入Unicode注音符号扩展区用字,(-n)则没有收入故无法显示。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4-25 22:41


注音第二式(Jùyīn fúhaù dì-èr shr̀ 汉语拼音:Zhùyīn fúhào dì'èr shì 通用拼音:Jhùyīn fúhào dì-èr shìh),是中华民国(台湾)在1980、90年代采用的译音系统,全名国语注音第二式,简称为注音二式。

注音第二式属于汉语罗马字拼写方案,中华民国教育部出面邀集学者进行修订,1986年正式公布。
教育部公告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一月二十八日
                 台(75)社字第○三八四八號

 主旨:公告「注音第二式」,自公告之日起正式使用。
 說明:一、本「注音第二式」係修訂民國二十九年所公布之
      「譯音符號」。
    二、「注音第二式」自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十日台(73)
      社字第一七六九八號公告試用一年,已試用期滿,經檢討
      修正,茲公告正式使用。
    三、附「注音第二式」於後。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4-25 22:42

 邮政式拼音是一个以拉丁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系统。始于晚清,1906年春季于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通过其使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继续使用邮政式拼音,因此它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大陆地区邮政式拼音逐渐被汉语拼音取代。

邮政式拼音以威妥玛拼音为根据,不过采用一些已经普及化的地名拼法。此外,一些地方使用当地方言或古音来拼写其地名。

邮政式拼音与威妥玛拼音的主要差别有:

    * 不使用附加符号与音调号
    * Chi、ch'i、hsi(ㄐ、ㄑ、ㄒ;汉语拼音中作ji、qi、xi)以tsi、tsi、si 或 ki、ki、hi表示,视其自尖音或团音演变而定,例如:
          o Peking(北京;威妥玛拼音:Pei-ching)
          o Tientsin(天津;威妥玛拼音:T'ien-chin)
          o Tsinan(济南;威妥玛拼音:Chi-nan)
    * 威妥玛拼音里的u在邮政式拼音里是w,除非u在该音节里系唯一元音:
          o Ankwo(安国;威妥玛拼音:An-kuo)
          o Chinchow(锦州;威妥玛拼音:Chin-chou)
    * 广东、广西及福建的地名拼法以当地方言如客家话、粤语、闽语等为准:
          o Amoy(厦门;威妥玛拼音:Hsia-men)
          o Swatow(汕头;威妥玛拼音:Shan-t'ou)
          o Quemoy(金门;威妥玛拼音:Chin-men)
    * 已经普及化的拼法如通商口岸的西洋名字得以保留:
          o Canton(广州;威妥玛拼音:Kuang-chou)

其它特殊拼音方法包含:

    * hs-(ㄒ;汉语拼音中的xi)拼作sh-或s-:
          o Kishien (蓟县; 威妥玛拼音:Chi-hsien)
    * -e、-ê与-ei(ㄜ、ㄝ、ㄟ)皆拼作-eh;-ê有时亦可拼作-e或-ei:
          o Chengteh(承德;威妥玛拼音:Ch'eng-te)
          o Pehkiao( 北桥;威妥玛拼音:Pei-ch'iao)
    * u置于字尾时,有时可作-uh:
          o Wensuh(温宿;威妥玛拼音:Wen-su)
作者: 王小虎    时间: 2009-4-25 22:43

好象太专业~~~~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4-25 22:43

 
通用拼音曾是中华民国政府所建议使用的中文拉丁化拼音法,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余伯泉在1998年发表。之后通用拼音经过数次修正,于2000年由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宣布使用,并取代原定改用的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此外也有意取代过去惯用的威妥玛拼音。台湾政府自2002年起全面推行以通用拼音为基础的统一译音政策,但由于各界对于应使用何种拼音作为统一译音仍有相当大的歧见(像是台北市政府即以与国际接轨为由,坚持使用汉语拼音),因此并未以强制方式要求使用。直到2008年9月16日,行政院通过教育部提案,2009年1月1日起译音标准从通用拼音全面改采汉语拼音,至此通用拼音不再被政府建议使用。[1][2]

通用拼音有个略去 f 而使用 v(注音符号:万)的音标版,可能原先用于客家话,但实际上拼读国语时无用。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4-25 22:43

拼声拼音(Tonally Orthographic Pinyin, TOP)是基于汉语拼音的国语拼音系统,其重点在于用大小写的字母来表达四声.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9-4-25 22:52

好好学习!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9-4-25 23:00

CANTON 是什么拼法?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9-4-25 23:33

 
Canton【广州】的起源--转自百科

至于是哪个国家的人将广州拼为Canton,有几种说法,其中下面两种比较有代表性。专门研究中外贸易史和澳门史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赵立人研究员 表示,最早去广州的外国人是16世纪的葡萄牙人。现在关于Canton一词可以找到的最早出处是由瑞典人著的《早期澳门史》,主要记述的是澳门以及葡萄牙 人在中国的情况,其中提出了Canton这一个词。至于葡萄牙人最早在什么时候将广州称之为Canton,现在已无从考证。自此之后,英国人有关广州的著 述中也使用 Canton这个词。不过广州市地名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则认为,“Canton”系“广州”一词的“威妥玛式”旧拼法,“威妥玛”是一个 1841年至 1883年间英国驻华外交官的名字,他设计了一套罗马字母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Canton”正是这种拼法的产物。广东人一致认为 Canton是对“广东”一词粤语发音的真正音译。 

在国外,很多外国人不知道“guangzhou”是何物。谈起中国,他们只知道香港,北京,上海,甚至深圳,就是不知道广州,令我们这些热爱南粤 文化的广州青年大为恼火。但是,Cantonese(粤语)在外面却无人不晓,于是我通常跟老外们解释说,广州有另外一个名称叫Canton,也就是 Cantonese发源的地方。 
   
  呜乎!昔日大名鼎鼎的Canton今日竟“沦落”到无人知晓的惨景,实在令我们这些正宗的Cantonese感到痛心!广州,这座千年文化古 城,十九世纪的世界名城,岭南文化的中心和代表地,其名气和光辉被香港和上海这些建埠只有百余年的暴发之城压得不见天日,究其原因,原来与广州弃用英文名 称Canton不无关系!Canton与Guangzhou的发音有天壤之别,很多人还以为是两个城市,甚至有人以为Canton是广东。广州是 以 Canton闻名于世,现在却要以“Guangzhou”让世界重新认识,声名自然大打折扣。 
   
  提起Canton,自然让人想到十九世纪中叶曾一度排名世界第四的中国对外贸易之都;提起Canton,自然让人想到古代中国的海上丝绸之 路;提起Canton,自然让人想到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孙逸仙先生等惊天动地的历史和人物;提起Canton,自然让人想到悠久而独特的 Cantonese 语言、文化、饮食、传统;提到Canton,自然让人想到一年两度著名的Canton Fair(广交会)。。。而我们现在的官方名 字Guangzhou,做不到这一点。 
   
  非常令人遗憾的是,最能体现广州文化和历史的Canton一名似乎逐渐消减,我们在用广州的英文译音时不得不在后面加上“旧称”Canton一词,甚至没有!广州这座文化名城、历史名城将在英文译音的混淆下,名声也随着Canton的消减而变得不被外人了解。 
   
  欣闻我们的市政府有意打造广州的历史文化之“名片”,藉此向有关领导进一言:恢复使用Canton一名可以让我们的名城再度发光。原因很简单,Guangzhou只是一个简单拼音译音,而Canton则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国外,无论你是填表或自我介绍,当你说到自己来自Guangzhou,对方都会耸耸肩,一脸茫然。对绝大多数西方人来说,Guangzhou是个 怪而陌生的字眼,与非洲、南亚的某个地名差不多。是,如果你说自己来自Canton,对方会立即颔首微笑。对他们来说,Canton是中国历史中最古老的 开放口岸,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西方数百年来所有词典、百科全书、历史教科书里都有Canton——当然,没有Guangzhou。 
  曾有调查结论说:“广州在国外的知名度还不如大连”。“大连”的汉语拼音与英语是相同的,查Dalian,至少有一百年的“闻名”史,但Guangzhou却没有历史。 
  如果说上海是中国“汉语拼音化”的最大赢家,广州就是最大输家。在汉语拼音与英语里,“上海”字字相同,“北京”、“天津”部分相同,“广州 ” 则完全不同。国外读者无法将Guangzhou与Canton联系起来。于是在国际上将广州变成一个人所不知的新城市,使Guangzhou与历史、 与自己的根一刀两断。 
  如果将SunYat-sen(孙中山)改成SunYixian或SunZhongshan,则谁也不会认出这是中国“国父”;如果清华大学自称“Qinghua University”,则可能被归入名不见经传的“民办学校”。 
  所以,即使是联合国的《中国政府文件》,孙中山也没有“拼音化”,仍称SunYat-sen;清华大学也没理睬“拼音化”,坚持用Tsing hua University。 甚至北京,有些时候还是用"Peking"而不用"Beijing".
如果广州市政府对外使用自己的传统名称Canton,趁现在还为时不是太晚,至少国际上还记得和承认Canton。否则,再过些年,千年商都Canton在国际上可能彻底消亡。 
  但广州的官员们对总领事们的建设只是一笑置之,不假思索。他们能看见工厂和房地产,却看不见历史与文化;他们会算计有形资产的价值,却不会估量无形资产的价值,“名字无所谓,叫阿猫阿狗都一样”。 
  要广州由Canton变为Guangzhou,就像要香港由Hong Kong变为Xiang Gang,其无稽、其影响可想而知。
  这是广州最大的损失,也是广州最大的悲哀。

作者: 吴翔    时间: 2009-4-25 23:41

现在大陆在推广普通话,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