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邮史》总62期阅读笔记(1) [打印本页]

作者: 风的味道    时间: 2008-7-7 02:26     标题: 《中国邮史》总62期阅读笔记(1)

 

《中国邮史》总62期阅读笔记(1

昨天收到《中国邮史》总62期,今天晚上花了一个多小时认真看了下姜运南先生的普29邮集,里面大量的变体和特殊使用让我大开眼界,但是也发现了大量的错别字和语法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实乃美中不足的憾事。

下面是我阅读每张贴片时所做的笔记,供姜先生参考,如有不对的地方也请指出并包涵。

5贴片:最上说明文字“故是”——“故是”。

集邮封,有把握是真实寄吗?因为经常发现谢经营有问题的东西,受此影响,若有机会还是把这个封换掉为好(尽管它很难得)。

6贴片:包单下最后一排“发现”——“发现”。

7贴片:最下文字“知”——“知”。

8贴片:封上说明文字“拖变体”——“拖变体”。

15贴片:最下文字“邮局为详细责任”似乎改为“邮局为明确责任”更妥。

另对“河北省此时期规定邮件一律不加盖投递戳”这件事我个人很感兴趣,不知道水能够找到相关文件,上个图看看。(若作者能够将该文件重要部分放到该页上以佐证或许会更相得益彰,这个建议不一定对)。

25贴片:最上说明文字“是”——“是”。

最下说明文字“知”——“知”。

26贴片:上下包单左边的两处说明文字“邮资”——“邮资”。

27贴片:左上黑色左移位出图变体票下说明文字“见”——“见”。

包单上说明文字“邮资”——“邮资”。

包单下文字“邮资”——“邮资”。

39贴片:封下文字“其成因是”——“其成因是”。

42贴片:作者认为防倒加盖是为了预防假票,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有文件支持?难道不是为了预防打折倒流票?两个说法若无文件则认为有探讨的必要。

中间说明文字“以对应邮政局”——“以应对邮政局”。

封上说明文字“防加印图”——“防加印图”。

63贴片:上文字“为”——“为”。

下文字“邮资收取”——“邮资收取”。

79贴片:左边文字“50元竖三”应为“50元竖三”,但与前面的语法不统一,建议改为“503枚”。

80贴片:左边文字“5012”应该为“5012,但与前面语法不统一,建议改为“5012枚”。

红色文字“知最大方”“知最大方”。

左下“此件12为第一版式的第一至五横行票位。”多一逗号,应是“此件12为第一版式的第一至五横行票位。”

fficeffice"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7 2:35:14编辑过]


作者: 风的味道    时间: 2008-7-7 02:26

说明文字不统一,比如第7980贴片上的“50元邮票的邮政使用”为楷体,而第76贴片的“20元邮票的邮政使用”却为宋体。

其他还有些语言不是很精练。

在此邮集中出现很多“十分的特殊和少见”,显得重复和累赘,有些素材并不是“十分特殊和少见”,可以将这句话删除,如果确实需要可以只在前言上说明“本集所使用的邮政使用素材均十分特殊和少见”。相信评审员应该不是吃素的(但是我国目前确实一些吃素的评审员,相信他们的素质以后会逐渐提高或换上更多有集邮水平的专家而不是官员,所以我们更应尽量做到滴水不漏)。   2008.7.6


作者: 风的味道    时间: 2008-7-7 02:33

    在这里给会刊提个建议,在会务版设个会刊评刊栏,本会刊每期均会有一些错别字及部分文字出现谬误,读者发现后在网络评刊和探讨相关问题,三言两语或长篇大论均可,切中要害即行。这样的方式会更容易让会员接受和进步。
作者: 风的味道    时间: 2008-7-7 02:39

一时没有找到适合的版快,请麦会转到本会专版去。
作者: 姜运南    时间: 2008-7-7 07:37

      谢谢你的指正,因为当时做的比较匆忙,所以在一些语法上面确实有些文字使用的不当。
     河北的那个我是听当地的朋友说的,而传统邮集,关于邮政史方面的研究,是不能使用文件来证明的,因为传统集邮,主要就是研究邮票本身,所以对于相关的邮政史方面,则可以点到为止, 所以此文件,就算我有,也不能使用的。
      放倒加盖,我觉得在不同的地区是有不同的含义的,像就东莞来说,因为当地受到假票的冲击远远大于预防邮局人员在外面购买假票来使用的危害,所以我觉得东莞的放倒加盖做预防假票来使用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放倒加盖是作为预防邮局人员的话,那我同样邮集的那个里面,有个贴片,贴的邮票全部是带荧光号码的双联(好像是有6。7个双联)知道这个票的就知道,这个双联是一版才有一个,(和我同一个贴片的那个就是缺少这个双联的版票是一对的,是使用方式上的一对意思),是这个县邮局把这个版票拿去邮市卖掉,而中间荧光版号怕查到了,才撕下来在邮局内部使用的,但是同时每枚背后同样有放倒加盖,那这个的又怎么样解释了。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有文件才证明才能确定的,文件只能证明要求是怎么样,而对于中国来说,不按规定办事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而这才是我们需要去研究的,不是什么都按文件规定上的要求去研究邮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7 11:40:12编辑过]


作者: 韩生    时间: 2008-7-7 08:24

“另对“河北省此时期规定邮件一律不加盖投递戳”这件事我个人很感兴趣,不知道水能够找到相关文件,上个图看看。(若作者能够将该文件重要部分放到该页上以佐证或许会更相得益彰,这个建议不一定对)。”            
   以上是风的味道的话. 我是石家庄的人 石家庄的确有相当一度不盖落地戳 而且影响到河北省其他地方 邮人非常不满意 意见很大 后来邮局为此新购置了机盖波纹落地戳加盖在邮件上.此事刊登在河北集邮报上.报纸我一时找不到   


作者: 小晟    时间: 2008-7-7 09:58

哈哈
     
作者: 君子    时间: 2008-7-7 10:14

阅读仔细,有心人


作者: 绿蚂蚁    时间: 2008-7-7 12:15

不理解为什么不加盖落地戳在邮件上,又不是国外!
作者: 天下邮缘    时间: 2008-7-7 12:28

阅读笔记都写出来了,我的62期还未收到!羡慕!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7-7 15:14

QUOTE:
以下是引用风的味道在2008-7-7 2:26:16的发言:

 

《中国邮史》总62期阅读笔记(1

昨天收到《中国邮史》总62期,今天晚上花了一个多小时认真看了下姜运南先生的普29邮集,里面大量的变体和特殊使用让我大开眼界,但是也发现了大量的错别字和语法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实乃美中不足的憾事。

下面是我阅读每张贴片时所做的笔记,供姜先生参考,如有不对的地方也请指出并包涵。

5贴片:最上说明文字“故是”——“故是”。

集邮封,有把握是真实寄吗?因为经常发现谢经营有问题的东西,受此影响,若有机会还是把这个封换掉为好(尽管它很难得)。

6贴片:包单下最后一排“发现”——“发现”。

7贴片:最下文字“知”——“知”。

8贴片:封上说明文字“拖变体”——“拖变体”。

15贴片:最下文字“邮局为详细责任”似乎改为“邮局为明确责任”更妥。

另对“河北省此时期规定邮件一律不加盖投递戳”这件事我个人很感兴趣,不知道水能够找到相关文件,上个图看看。(若作者能够将该文件重要部分放到该页上以佐证或许会更相得益彰,这个建议不一定对)。

25贴片:最上说明文字“是”——“是”。

最下说明文字“知”——“知”。

26贴片:上下包单左边的两处说明文字“邮资”——“邮资”。

27贴片:左上黑色左移位出图变体票下说明文字“见”——“见”。

包单上说明文字“邮资”——“邮资”。

包单下文字“邮资”——“邮资”。

39贴片:封下文字“其成因是”——“其成因是”。

42贴片:作者认为防倒加盖是为了预防假票,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有文件支持?难道不是为了预防打折倒流票?两个说法若无文件则认为有探讨的必要。

中间说明文字“以对应邮政局”——“以应对邮政局”。

封上说明文字“防加印图”——“防加印图”。

63贴片:上文字“为”——“为”。

下文字“邮资收取”——“邮资收取”。

79贴片:左边文字“50元竖三”应为“50元竖三”,但与前面的语法不统一,建议改为“503枚”。

80贴片:左边文字“5012”应该为“5012,但与前面语法不统一,建议改为“5012枚”。

红色文字“知最大方”“知最大方”。

左下“此件12为第一版式的第一至五横行票位。”多一逗号,应是“此件12为第一版式的第一至五横行票位。”

fficeffice"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7 2:35:14编辑过]

很好,建议整理成文章刊于会刊,虽然邮集是图片形式,与我们编辑校对无关,但亦是一种对我们刊物的客观评价,所以很值得刊登。


作者: 杨海涛    时间: 2008-7-7 16:37

QUOTE:
以下是引用天下邮缘在2008-7-7 12:28:16的发言:

阅读笔记都写出来了,我的62期还未收到!羡慕!


作者: thwuwei    时间: 2008-7-7 16:46

   细心!
作者: 黄剑波    时间: 2008-7-7 20:15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作者: 刘少华    时间: 2008-7-7 22:31

认真,我收到只匆匆看了下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