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梳理半生 改正再呈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建平    时间: 2010-9-20 17:34     标题: 梳理半生 改正再呈

梳理半生 改正再呈


??《邵林集邮专著精选》自序



----------
我这一生,上小学习作文;上中学编剧本;上大学只为涂了半张大字报,要缴没完没了的检讨书,侥幸以毕业论文获得优秀成绩,出校门,进国企,先是做文摘、写综述、译校他人作品,终于搞科研、作论文,又在业余参与编著专门辞典,乃至与昔日老师合作教科书,直到在技术管理岗位上光荣退休。其间,幸逢集邮复苏,兼职《上海集邮》,试作邮文,竟致乐此不疲;因忝列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学术委员,遂以集邮论文作“述职报告”。

本书编者在我方逾古稀之本命年,代为策划“三卷集”,让我籍此梳理撰写邮文30余年来的陋作,愧怍之余,不胜欣慰。第一本序言集,真货不足,书话来凑。这第二本,论文不够,故名专著集,可理解为应命、应邀、应征,或因职责所在而专门著作的邮文,如“集邮史记”中的人物小传半数是为全国集邮联组织编写《中国集邮人物风采录》而分担的任务,其余都是书报杂志编者的约稿。《集邮》复刊初期,设上海组稿站,由刘广实负责,广实自撰缅怀陈复祥文章,与王纪泽、史济宏、孙君毅、赵善长联名发表,约我写了《追忆钟笑炉》,与马任全、居洽群、周煦良、钟韵玉联名发表,算是舆论为在十年浩劫中不幸去世的集邮家恢复名誉。家伯父对我影响甚巨,但长久未敢为他仓卒作传,当年应冯锦濂约,写了《伯父教我璞中取玉》在新加坡发表,为境内多数读者未见,故亦收录在此,而《张赓伯与邵洵美》同时纪念两位前辈,因提到家伯父的第一篇邮文,特借机向读者隆重推荐,在此一睹上世纪40年代的佳作丰采。

在“学会论文”及其附篇中,《主题邮集和命题邮集》是1986年全国集邮学术会议(兰州)的发言追记,而《专题邮集和主题邮集名称的辩正》既是上述追记的详释,也可视为兰州会议的实质性报道。忆当年张包老、居洽老、盛澄老等都为浙江宁海的一家邮报拉稿,我将原拟用于《上海集邮》的此文情让这家《专题集邮》刊登,可能为更多读者所未见。

《散论我国现行邮票的齿度》是1990年全国集邮学术会议的论文,因交稿匆忙,没有及时留底,又因我本职方面的会议冲突,未能赴会补抄,据说此文曾在会上请人代读,现在只留下一份会议印发的“内容提要”,相比后来《中国集邮年鉴》收载的文字较多一些,便拿它来放入本书。当年提要并非作者自撰,不知出于谁的手笔?

《探索我国集邮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试析我国集邮报刊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先后脱胎于我为《上海集邮》编辑部内部工作会议的发言稿,后来改个角度、加个标题应征充数,而《京津两刊退场引发的思考》也是此类内部发言,所以放在一起供集邮期刊的辑友参考。

全国集邮联在其成立“逢十”纪念的年份每次选编一部优秀集邮学术论文集,第一本辑录1983~1991年的论文,拙著《试论提高专题邮集的邮学水平》幸被收录,第二本辑录1992~2001年的论文,拙著《新中国邮票的题材》幸被收录。后来知道,这类论文集的选编,需作多方面的考量,旨在反映这一阶段全国集邮学术研究的水平,遂以其成品为对象,试作一番研究,即《〈全国集邮学术论文集〉溯源》,或可视为文献集邮起步阶段的习作。

选编个人作品集不仅有回顾、整理的好处,还可纠正谬误,将原本写错、编错的改正过来。本书所有文章都曾在报刊披露,已经汇入原编者的劳动,这次重编,大都按照原刊形式发表,也有个别地方如“红印花加盖小字‘当肆分’”之类,仍按原稿改正为我的习惯写法“红印花小4分”,顺便也将同篇中的“加盖小字‘当壹圆’”改回简称“小1元”。

编者花费大量精力,查找原本、搜集资料、配置图片,将此“三卷集”做成独创的文献集邮型版本,别具一格,洵可赞赏!热情读者慷慨助印,再度鼓励作者,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0-9-20 17:49

好啊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