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1988年台湾寄第三地中转大陆实寄封 [打印本页]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4-4 17:53     标题: 1988年台湾寄第三地中转大陆实寄封

1988年台湾寄第三地中转大陆实寄封

图片附件: 台湾封.jpg (2011-4-4 17:52, 95.21 KB) / 下载次数 21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364517&k=61c122dd482b1833afc2185a0249e2ed&t=1732438533&sid=nKDVxY


作者: 山东人    时间: 2011-4-4 19:45

怎么办到的啊?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4-4 20:10

怎么办到的啊?
山东人 发表于 2011-4-4 19:45



    1988.6.5从台湾寄美国,1988.6.16到达,再贴美国邮票,加写中国地址转寄,1988.6.29到达湖北.一般转寄都要去掉原封或套寄原封,而此封利用原封再补邮资实寄,甚为少见,由此才能证明当年一段转信史.
作者: 曾经拥有    时间: 2011-4-5 20:28

都是有心人的杰作!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4-5 21:02

都是有心人的杰作!
曾经拥有 发表于 2011-4-5 20:28



    就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作者: 曾雷    时间: 2011-4-6 09:24

欣赏欣赏
作者: davidpeng    时间: 2011-4-11 20:31

看來是事先規劃好的
作者: fslgr    时间: 2011-4-12 18:41

旧封再用.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4-12 20:07

关健是在1989年6月10日前,是不能贴台湾邮票寄进大陆的.
作者: 甄民馨    时间: 2011-4-12 20:34

规则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4-13 17:49

旧封再用.
fslgr 发表于 2011-4-12 18:41



    化腐朽为神奇,变废物为宝了.
作者: 唐平    时间: 2011-4-13 22:10

鄧友:如方便時將封背面也上圖!確實是好東西,做了大家不敢做!
作者: 康熙迷    时间: 2011-4-13 22:34

是啊  上个背图看看   我估计是寄信人已经把台湾票和美国票都贴好了  直接转到美国再转回大陆了  估计连封都没拆吧  呵呵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4-14 17:45

2009年第3期《集邮博览》刊登安徽吴斌先生大作,“难得的台湾—美国—大陆实寄封”, 附吴斌先生原文供参考。

图片附件: 1.jpg (2011-4-14 17:45, 56.71 KB) / 下载次数 13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370595&k=4f6160ba928dcdd3ce51c65e910d8a69&t=1732438533&sid=nKDVxY



图片附件: 2.jpg (2011-4-14 17:45, 91.7 KB) / 下载次数 17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370596&k=bb6776d5a1d5debd9b8f7b2ff0133e49&t=1732438533&sid=nKDVxY



图片附件: 3.jpg (2011-4-14 17:45, 69.39 KB) / 下载次数 16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370597&k=474e6de7285988c976e8f6fefd5d9664&t=1732438533&sid=nKDVxY


作者: 唐平    时间: 2011-4-14 21:58

喜歡了!欣賞中~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4-14 22:24

鄧友:如方便時將封背面也上圖!確實是好東西,做了大家不敢做!
唐平 发表于 2011-4-13 22:10



    背面只有''湖北来凤1988.6.29''的落地戳.
作者: 邮海冲浪    时间: 2011-4-14 22:25

2009年第3期《集邮博览》刊登安徽吴斌先生大作,“难得的台湾—美国—大陆实寄封”, 附吴斌先生原文供参考 ...
邓青 发表于 2011-4-14 17:45

呵呵,邓友还保留有拙作呀,欢迎多交流!
作者: 唐平    时间: 2011-4-14 22:26

背面只有''湖北来凤1988.6.29''的落地戳.
邓青 发表于 2011-4-14 22:24

謝謝告知!真是一段非常好郵史!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4-14 22:49

呵呵,邓友还保留有拙作呀,欢迎多交流!
邮海冲浪 发表于 2011-4-14 22:25



    吴友的文章写得好啊,特借用了.
作者: 邮海冲浪    时间: 2011-4-14 23:11

吴友的文章写得好啊,特借用了.
邓青 发表于 2011-4-14 22:49


承蒙厚爱!
作者: 王小虎    时间: 2011-4-14 23:26

个人认为,这封性质只能算作二次使用封,与两岸邮史不大拉边~~~~~~
作者: 甄民馨    时间: 2011-4-14 23:27

十分欣赏!
作者: parisiica    时间: 2011-4-26 07:00

欣赏
作者: 周始敏    时间: 2011-7-2 13:09

89年六月十日前进军大陆的贴台湾邮票实寄封,见证另一段邮史。
作者: 周始敏    时间: 2011-7-3 21:25

我从邓友处买过一枚,很幸运。
作者: 周始敏    时间: 2011-7-3 21:29

我从邓友处买过一枚,很幸运。
作者: 周始敏    时间: 2011-7-3 21:43

我从邓友处买过一枚,很幸运。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7-3 21:54

我从邓友处买过一枚,很幸运。
周始敏 发表于 2011-7-3 21:43



    周友上网了,今后多联系.
作者: 甄民馨    时间: 2011-7-3 23:30

请问楼主,此封可让吗?
作者: 曾雷    时间: 2011-7-4 12:58

可以定为转信!!!!!!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7-4 15:29

请问楼主,此封可让吗?
甄民馨 发表于 2011-7-3 23:30



    请见短信.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7-4 15:31

可以定为转信!!!!!!
曾雷 发表于 2011-7-4 12:58



    其实就是通过第三地的转信实寄封.
作者: 仙人    时间: 2011-7-4 16:24

个人认为,这封性质只能算作二次使用封,与两岸邮史不大拉边~~~~~~
王小虎 发表于 2011-4-14 23:26


有理,邮政及集邮的意义上中转是指在邮政部门之间的转发和改退转寄。收信后加贴邮票再寄与套封再寄意义一样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7-4 17:46

有理,邮政及集邮的意义上中转是指在邮政部门之间的转发和改退转寄。收信后加贴邮票再寄与套封再寄意义 ...
仙人 发表于 2011-7-4 16:24



    由于历史原因,两岸政治严重对立,贴台湾邮票的邮件在1989年6月10曰前是不可能寄入大陆的,这是个禁区.     而此信釆取绕道方式,曲线迂迥寄入大陆,首先突破了禁区,其次达到了通信的目的. 这不是两岸通信还是什么.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用这种通信联系方式是多见的,只不过这种通过第三地直接加贴邮票方式邮寄太少见了而已.
作者: 仙人    时间: 2011-7-4 19:26

其实你13楼贴文已经说明问题了,这费时費钱的方法可能是寄信者喜好而已,与邮史已无关,如果此封是在“内详”封以前可能会有不同的读解。
作者: 王小虎    时间: 2011-7-4 19:39

本帖最后由 王小虎 于 2011-7-4 19:46 编辑

人为痕迹太重,只能说是个人行为,非邮政真实的、为通信需要的官方行为,并非自然通信形成。不说别的,单看贴票的方式就是一个人为取巧的行为。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7-4 20:18

各人理解不同,只要喜欢就行,集实寄封片戳,那个不是人为制作.
作者: 王小虎    时间: 2011-7-4 23:24

本帖最后由 王小虎 于 2011-7-4 23:29 编辑

美国邮政史中,恐怕没有提供方便两岸通邮而作为中转邮局的服务吧?

人为制作的收藏品和真实的邮史是两回事,个人喜欢当然可以的,但把它作为邮史则见仁见智了。我还是持保留意见。呵呵,说错邓兄勿怪。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7-5 20:39

美国邮政史中,恐怕没有提供方便两岸通邮而作为中转邮局的服务吧?

人为制作的收藏品和真实的邮史是两回 ...
王小虎 发表于 2011-7-4 23:24



    海峡两岸三十多年不能通信,根缘在于政冶因素.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形势相对缓和,两岸民众才有机会找寻在国外的亲友,代为转信.如美国,曰本等,大陆亦然. 当时通信的艰辛和曲折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而作为代转信者,只要贴足邮资,所在国理所当然要把信件寄达中国或台湾,根本不存在为准而服务的问题.
作者: 王小虎    时间: 2011-7-5 22:02

本帖最后由 王小虎 于 2011-7-5 23:39 编辑
海峡两岸三十多年不能通信,根缘在于政冶因素.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形势相对缓和,两岸民众才有机 ...
邓青 发表于 2011-7-5 20:39



    我没有排除确有通过第三地的亲朋好友代收转寄的,但这限于私人行为,并无任何组织系统性地参与其中。打个比方说,现在我寄了一封信给美国的朋友;美国朋友收到信后,想寄信和台湾的朋友联系,刚巧手上没有信封,就用我寄他的大陆信封,贴上美国邮票二次使用。那么这枚信封是否可以作为两岸邮史的实物呢?
作者: 邓青    时间: 2011-7-5 23:54

我没有排除确有通过第三地的亲朋好友代收转寄的,但这限于私人行为,并无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打个 ...
王小虎 发表于 2011-7-5 22:02



    两岸转信的前提条件是互相不能直接通信,现两岸早已通信,如再复制上例,前提条件都不存在了,两者能有可比性吗.
    由第三地亲友代转私人信件,怎么需要国际组织参与其中,闻所未闻.
作者: 王小虎    时间: 2011-7-6 00:05

本帖最后由 王小虎 于 2011-7-6 00:12 编辑
两岸转信的前提条件是互相不能直接通信,现两岸早已通信,如再复制上例,前提条件都不存在了,两者能 ...
邓青 发表于 2011-7-5 23:54



    我说的情况一样可以放在88年啊。“国际组织”指的是类如红十字会组织,没有红十字会参与其中,也不会衍生出“香港内详封”这段精彩的记入史册的两岸邮史。

呵呵,不争论了。总之这种邮品是不是两岸邮史,“各自表述”吧。得罪勿怪~~~~
作者: 孙可欣    时间: 2011-7-6 00:31

肯定是個人行為了,有沒有集郵的痕跡不好說。不過在那個年代除了這種方法之外兩岸也無法通信,是不是兩岸郵史,仁者見仁了
作者: davidpeng    时间: 2011-7-6 22:07

本帖最后由 davidpeng 于 2011-7-6 22:08 编辑

寄這些信件的人 從郵件上的訊息大概不難判斷  跟集郵人應該脫離不了關係
以第一封信來說  一般台灣民眾貼信不會貼在左邊  
會貼在左邊預留右邊  也應該是很清楚美國郵件銷戳的方式
預先伏筆貼美國郵票及銷機銷戳的位置 規劃好郵件怎麼寄了
再則 從美國的航空標籤上的痕跡也可以看出  此封有可能是補蓋落地戳 而補戳的時候 美國航空標籤已經先貼好了 所以落地戳才會騎縫到一點後貼的標籤  一般美國落地戳也很少銷在正面的
作者: 唐平    时间: 2011-7-6 22:11

89年六月十日前进军大陆的贴台湾邮票实寄封,见证另一段邮史。
周始敏 发表于 2011-7-2 13:09

歡迎老朋友上來!
作者: 唐平    时间: 2011-7-6 22:13

寄這些信件的人 從郵件上的訊息大概不難判斷  跟集郵人應該脫離不了關係
以第一封信來說  一般台灣民眾貼信 ...
davidpeng 发表于 2011-7-6 22:07

非常精闢分析解說!看來製作此封友人非常用"心"!
作者: 邮海冲浪    时间: 2011-7-7 22:20

各位的分析都很有见地、很精辟,学习了。本人收集了几枚此类实寄封,并将学习心得发表在《集邮博览》杂志上(邓兄已将拙作扫描贴在14楼)。此封形成的缘由,应该只有邮寄此封的当事人最清楚,而我们在这里发表的任何“高谈阔论”,也仅仅是推测而已。
    本人认为,此封见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海峡两岸“不通邮”和“通信不通邮”时期,两岸间的民间通信,通过美国中转的史实。因而此种实寄封理因是反映“两岸通知史”不可多得的邮品?(试想,除了此类实寄封,又如何反映两岸民间通信曾经过美国中转呢?)
作者: davidpeng    时间: 2011-7-7 23:26

寄件人當時的巧思 是值得讚許  但這些封個人認為是集郵人的傑作
我再舉例第二封 第二封用的是西式白封 這種封當時在台灣一般書局是買不到的
只有集郵人或集郵社才有賣 貼的方式與第一封幾乎一樣 貼票習慣也與郵人一樣 收件地址亦為湖北來鳳
我相信買的人很清楚來源是否與集郵人有關 我相信推測具有合理性 並非高談闊論
所謂郵件中轉 應該以同一收件人為主  收件人不一樣  說是中轉較為牽強  說是二次使用寄出較為洽當
再則 一般代轉郵件  不用會這種方式郵寄 代轉人以將欲轉信件裝入另一信封 再書寫新收件人郵件為主 此種預留貼票位置方式 有違一般民眾寄信或請代轉的方式
前輩巧思的作品 有其獨到及亮點之處  但如要說一般民眾會用此種貼法進行兩岸通信 我認為缺乏說服力
作者: 叶波    时间: 2011-7-8 00:58

积正兄是武昌华师一校友,90年代前后的烟标,集邮圈内不会忘记他的
作者: 叶波    时间: 2011-7-8 01:04

肯定是個人行為了,有沒有集郵的痕跡不好說。不過在那個年代除了這種方法之外兩岸也無法通信,是不是兩岸郵 ...
孙可欣 发表于 2011-7-6 00:31

非集邮痕迹的通信是在港澳换封-------收信人在集邮圈内的名头就说明问题
作者: 香港內詳封大王    时间: 2011-7-9 12:33

一般代轉郵件  不用會這種方式郵寄 代轉人以將欲轉信件裝入另一信封 再書寫新收件人郵件為主
davidpeng 发表于 2011-7-7 23:26 [/quote]

本王禦藏一組由香港轉寄的信件就是透過這種方式

由套封,及封上字跡,書信日與香港郵戳足以看出

图片附件: 1.jpg (2011-7-9 12:33, 53.11 KB) / 下载次数 17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422947&k=1a3874683bc894e9fcc1283ec49d4c48&t=1732438533&sid=nKDVxY



图片附件: 2.jpg (2011-7-9 12:33, 87.25 KB) / 下载次数 33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422948&k=7e1072e64c9f612d13fe83dead780f0e&t=1732438533&sid=nKDVxY



图片附件: 3.jpg (2011-7-9 12:33, 139.39 KB) / 下载次数 18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422949&k=b68f34cd1a0d054529390d66a830e3d6&t=1732438533&sid=nKDVxY


作者: 香港內詳封大王    时间: 2011-7-9 12:40

相關信件如下

图片附件: 00002.jpg (2011-7-9 12:40, 146.37 KB) / 下载次数 23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422958&k=96a167e50a501dd1ccb3e1aad359b35f&t=1732438533&sid=nKDVxY



图片附件: 00001.jpg (2011-7-9 12:40, 78.9 KB) / 下载次数 16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422959&k=b1ca65ec0d61fc77e5405bcdc9bf0b80&t=1732438533&sid=nKDVxY


作者: davidpeng    时间: 2011-7-9 14:13

本帖最后由 davidpeng 于 2011-7-9 14:15 编辑
本王禦藏一組由香港轉寄的信件就是透過這種方式

由套封,及封上字跡,書信日與香港郵戳足以看出
香港內詳封大王 发表于 2011-7-9 12:33


大王禦(天敵)藏郵品之豐  真是另人眼紅...改天派台卡車(擎天柱)去拜訪一下
作者: 周始敏    时间: 2011-11-24 10:15

我的这一枚拿出来晒晒。 封 003.jpg 封 004.jpg

图片附件: 封 003.jpg (2011-11-24 10:15, 86.3 KB) / 下载次数 18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02164&k=009aeb23036e9435a1fb7309f0b65dd8&t=1732438533&sid=nKDVxY



图片附件: 封 004.jpg (2011-11-24 10:15, 69.08 KB) / 下载次数 23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02165&k=19a3aba1d03f4d8d4db2c68b57f32427&t=1732438533&sid=nKDVxY


作者: davidpeng    时间: 2011-11-24 18:50

看來這個郵人寄了不少這樣的封
54樓的郵簡還是用大陸郵簡從台灣寄
而依封背面鉛筆字的註明.可以顯示出該郵簡是沒有信件內容的.
因此應為集郵而刻意寄的
作者: 曾雷    时间: 2011-11-24 19:01

皇兄的解释是属于穿起裤子打屁
作者: 香港內詳封大王    时间: 2011-11-24 21:11

郵人用心良苦啊
作者: davidpeng    时间: 2011-11-24 22:08

是用心良苦 這樣寄的封要沒郵人可能還沒人會想得出^^
作者: 唐平    时间: 2011-11-24 22:13

再進來欣賞了~
作者: 周始敏    时间: 2011-11-29 16:26

无信内容,收信人俞积正曾办有《来凤集邮》。从美国来的信封背面有诸如X4、D9、C4等字母数字,不知邮友注意到没?其他进口信未见,何意?请行家释疑。另封上的铅笔字是本人书写。
作者: davidpeng    时间: 2011-11-29 16:39

後面的英文+數字可能跟美國海關的檢查系統有關.
作者: 周始敏    时间: 2011-12-18 21:32

我觉得中国人民邮政对美国来信就有照顾,因为老早有敌对情绪。检查过关的都盖这类标记。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