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给石教授的信—讨论汉英单线戳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8-8-29 15:14 标题: 给石教授的信—讨论汉英单线戳
<font size="4">从27日发电子邮件给你,均被系统退回。只好这儿给你了:<br/> </font>
<p><font size="4">石教授:你好!</font></p>
<p><font size="4"> 一、网上图片看不清,如果常熟戳是孙君毅书上的手填日期戳,那我已有。我没有把它当作汉英单线戳。戳中是双线,孙君毅先生也不认为它是汉英单线戳。<br/></font></p>
<p><font size="4"> 二、 1,北京戳上的“一” “二” “三”张恺升先生书中已经明确为戳号。</font></p>
<p><font size="4"> 2、北京城区在1909年有11个支局,1911年有16个支局。怎么只有3个支局有?</font></p>
<p><font size="4"> </font><font size="4">三、支局号是每个支局都有的。为了区分业务责任,每个支局的日戳上都有自己的支局代号。</font></p>
<p><font size="4"> 戳号是同一个支局,同一个业务部门有多个戳时,为了分清责任,再用戳号区分。如这次奥运会的国家体育场(临)戳有100多个戳号,即有100多把相同的戳也。</font></p>
<p><font size="4"> 戳上业务部门代号是另一类的信息 有用干支字母表示。也有用汉字表示 如 平,挂,航,快,发,等等。</font></p>
<p><font size="4"> 四、你说的“戳类”,一般是指不同类型的邮戳。</font></p><br/>
<p><font size="4"> </font></p>
<p><font size="4"> 王厚邦 2008-8-27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3 14:43:03编辑过]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8-29 16:53
进来偷看一下。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8-29 21:38
石先生赶紧来看看。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8-30 22:55
<font size="4">来了,因已开学,时间相对紧张,不能常来,希望原谅。<br/> 王先生的回信看了,觉得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完全符合五十多年前的情况。<br/> 我觉得小圆戳发展过程中,先只有中英文地名、年、月、日。后增加了戳号,那时的戳号显然是代表支局号,与现在的戳号含义不同。<br/> 当时北京的支局,我认为有二类:一类是国内支局,使用干支戳,干支戳上北京早就有戳号了,我就有一枚“直隶、北京<strong><u>五</u></strong>、丙午、三月、三十”的双线干支戳,这<u><strong>五</strong></u>显然是国内支局的编号,亦称戳号。而另一类是涉外支局,另有编号,反映在小圆戳上,当时只有一、二、三三个涉外支局。当然,这只是我的认识,不一定正确,听听麦会长的高见吧!<br/> 偷看的抓住了??也要发言!麦会长,说说您的高见。</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30 22:56:53编辑过]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8-30 22:57
我刚好也偷看了,但不懂,来学习的。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8-30 23:12
<font size="4"> 常熟与江阴二地的小圆戳,我认为还是与正统的小圆戳有关系的,它们出现在正统小圆戳后,信息量与小圆戳相同,只是日期用手填,可能与每天的信件收发量不大有关(常熟还多了一条线和“江苏”二字,这很像是干支戳的幼型),所以,我认为它们是小圆戳的变异,不必另分一类戳型,若硬要另分一类,这类戳就无根源,且很单弱,立不住足。不知专家们有何高见?</font>
作者: 全方位 时间: 2008-9-1 17:07
<br/>有道理<br/>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8-9-1 20:38
<font size="5"> </font><font size="4">孙君毅先生的《清代邮戳志》中,将江阴和常熟两个戳列入“第9章 地方邮局、代办所、信柜戳”中,即不认为它们是汉英单线戳,而是地方邮局戳.<br/> 特别常熟戳内有2根直线,第2线下还有"江苏"这种写法和汉英单线戳的常规写法不一样.当然不能归入“汉英单线戳”范围内。江阴戳戳内是单线,还勉强可以,所以张恺升先生就把江阴戳列在中英文日戳最后,称为:“类似戳”. </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 6:48:26编辑过]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8-9-1 20:49
<font size="4">石教授认为:<br/><br/>而另一类是涉外支局,另有编号,反映在小圆戳上,当时只有一、二、三三个涉外支局。当然,这只是我的认识,不一定正确,听听麦会长的高见吧!<br/>????????????????????????????????????????????????????<br/></font> <font size="4">提出:北京另一类是涉外支局,另有编号,反映在小圆戳上,当时只有一、二、三,3个涉外支局。不知有何根据?<br/><br/></font>
<p><font size="4"> 我已经查到:北京城区在1909年有11个支局,1911年有16个支局。怎么只有3个支局为涉外支局?是那3个?<br/><br/> 北京戳上的“一” “二” “三”张恺升先生书中已经明确为戳号,不是支局号。 我也这么认为。<br/><br/></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 21:01:35编辑过]
作者: coil_dragon 时间: 2008-9-1 21:03
我赞同王先生的看法:常熟,江阴应属于“类似”小圆戳的范畴。实际上小圆戳的正规名称应该是“中英文日戳”,小圆戳是大家都叫习惯,也就约定俗成的了。这里就涉及到小圆戳的定位问题,到底什么样的算是小圆戳。我觉得应该从其用途来确定。<br/>以下引用张先生书中原文:“1903年颁用干支戳时,规定干支戳用在国内邮件上,称为国内日戳;中英文日戳限各邮界总局使用于发自经转或寄往国外之邮件上,自此该中英文日戳称为国外日戳。”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小圆戳的使用范围,即与国际邮件相关时使用的日戳。大清邮政初办时,能拥有这种戳的地方并不很多,以后邮政渐入佳境,有权使用这种戳的地方才陆续增加,而且也已经不再限于邮界总局或副总局。许多地方邮政自己使用的邮戳,有时会对其进行仿制(比如大圆戳的使用,就有清江浦,保定,扬州等地仿制使用)。戳式上看,江阴,常熟戳与小圆戳类似,也是戳内横线,上面中文地名,下面英文地名,然后年月日。但从使用途径看,这两地应还不能处理国际邮件,所以它们使用的这两个戳记也不能算国际日戳,进而也就不是小圆戳,只能视作类似于小圆戳。这种情况实际上也颇多,翻看孙先生的《清代邮戳志》就会看到很多这种“类似”戳。以上是个人管见,欢迎更多朋友讨论。(最后,尽管我有以上的认识,我还是觉得可以把它们放入小圆戳的邮集中,作为小圆戳的一个补充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 21:06:55编辑过]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8-9-1 21:11
<font size="4">在清代邮戳中我发表的另一个话题为"清代北京一号戳" 正在讨论中,至今看到的最早一号戳为1911年4月8日的,<br/><br/>那么按石教授说法: 北京区分涉外支局是从1911年4月才开始的.而二号和三号戳要到1918年(民国9年)才见到.那就是北京到1918年才有第2个和第3个涉外支局. 北京的涉外支局岂不出现得太晚了吗?</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 21:35:34编辑过]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9-1 21:18
<p>等了许久,今天见到回音,谢谢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 21:23:52编辑过]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9-1 21:23
欢迎各位继续探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 22:36:14编辑过]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9-1 21:34
以下是引用王厚邦在2008-9-1 21:11:25的发言:
在清代邮戳中我发表的另一个话题为"清代北京一号戳" 正在讨论中,至今看到的最早一号戳为1911年4月8日的,
那么北京区分涉外支局是从1911年4月才开始的.而二号和三号戳要到1918年(民国9年)才见到.按石教授说法,那就是到1918年才有第2个和第3个涉外支局. 北京的涉外支局岂不出现得太晚了吗?
“北京的涉外支局岂不出现得太晚了吗?”——此不是争论的问题,而是需要由事实来说明的问题。争论的问题是——有没有二类支局——国内支局与涉外支局。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8-9-1 21:45
精彩討論!能否上傳戳圖作參考?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9-1 22:08
是的,有图对比更好了。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9-1 22:22
田先生:谢谢您的参与。
本人认为北京的中英文日戳可分四类:总局五信息戳;总局六信息戳(含时刻);支局六信息戳(不含时刻);支局七信息戳(含时刻)。
以本人收集到的票为例:1)北京经典五信息戳,销盖在清代邮票上;2)北京,28年11月3日17时(北京总局六信息戳);3)北京一,X年2月8日(北京一支局六信息戳,有盖在蟠龙邮票上、也有盖在帆船邮票上);4)北京三,18年10月30日7时(北京三支局七信息戳);5)北京二,24年5月25日19时(北京二支局七信息戳)。说明北京涉外一支局戳出现在清末与民初,北京二、三支局戳的确出现得较晚,已在18年以后,且都已使用含时刻的日戳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 22:50:30编辑过]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9-1 22:47
以下是引用卢长春在2008-9-1 22:08:34的发言:
是的,有图对比更好了。
卢版主:传图有一定困难,待克服后再传,先文字说明吧。
作者: 客人 时间: 2008-9-1 22:55
张恺升先生书中还有18号戳(使用时间1925年3月18),是有第18涉外支局用的?怎么4-17 涉外支局和19-26涉外支局从未见过?我也从未听过北京有3个涉外支局的说法。
作者: 客人 时间: 2008-9-1 23:05
张恺升先生书中还有18号戳,按石教授说法应是涉外第18支局戳了。
北京第4-17支局和19-26支局至今没有见到汉英单线戳,这真奇怪了,这些邮局都不涉外了。北京有什么3个“涉外支局 "的说法,本人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听到。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9-1 23:24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8-9-1 22:47:31的发言:
卢版主:传图有一定困难,待克服后再传,先文字说明吧。
谢谢,麻烦您了。多谢支持!
作者: 客人 时间: 2008-9-1 23:24 标题: 回复
张恺升先生书中还有18号戳,按石教授说法应是涉外第18支局戳了。
北京第4-17支局和19-26支局至今没有见到汉英单线戳,这真奇怪了,这些邮局都不涉外了。
北京有什么3个“涉外支局 "的说法,本人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听到。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8-9-1 23:36
张恺升先生书中还有18号戳,按石教授说法应是涉外第18支局戳了。
北京第4-17支局和19-26支局至今没有见到汉英单线戳,这真奇怪了,这些邮局都不涉外了。
北京有什么3个“涉外支局 "的说法,本人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听到。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8-9-1 23:55
读石教授邮集心得体会:
石教授提出中英文日戳可分为:五信息戳;六信息戳;七信息戳和八信息戳。是种新的分类。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和体现用新的信息化时代的名词代替(或称包装)老的分类名词。也许将来前途无量。
对我们看老书的集邮者来说,初看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后来细细看后才知道:无时刻无戳号的即为五信息戳,有时刻有戳号的即为七信息戳,只有其一的便是六信息戳。再加生产单位业务类别的可成八信息戳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 6:58:13编辑过]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9-1 23:56
我不懂,继续学习。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9-1 23:56
我也不懂!来看看能不能弄懂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9-1 23:58
还得慢慢学。慢慢品。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9-2 07:19
王先生:
本人没研究、也不在研究北京邮史,北京邮史先生之说法我无需批评,由先生怎么说都行。
我只是在探讨小圆戳的发展与变化,试图找出不同小圆戳相互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因此产生了新的分类法——所谓五信息、六信息、七信息、总局、支局等。看来还真可把不同形式的小圆戳从发展的角度、动态地研究串联起来(包括刘阳先生所言的“类似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拙见,最多是一家之说,欢迎批评、并用事实斧正,不需“奇怪”并由此引发争论。而“涉外支局”的说法,绝非杜撰,是有根据的(由“国内日戳”、“国外日戳”、“与外洋各国有直接关涉之局”推理而来——见张老专著《中国邮戳目录(缩简本)》p.104),这里不作细说也可自明。
张老书上之“北京十八”邮戳,是1925年使用的,看来戳号越大、年份越后——说明戳号是逐步增大的,与支局数量逐步增多倒是一致的。至于民国时期还分不分“国内日戳、国内支局”和“国外日戳、涉外支局”,这是另一个研究问题,但清代肯定是分的。
王先生的其它说法,我不想一一作答了。由已发现的事实作为基础,用合理的推论作为补充,吸取各家之长(不排它),又不为前人所缚(不迷信),所谓“有书不如无书”,这是我的研究方法,供先生参考。
要去上课了,再见!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9-2 07:24
以下是引用王厚邦在2008-9-1 23:55:08的发言:读石教授邮集心得体会:
石教授提出中英文日戳可分为:五信息戳;六信息戳;七信息戳和八信息戳。是种新的分类。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和体现用新的信息化时代的名词代替(或称包装)老的分类名词。也许将来前途无量。
对我们看老书的集邮者来说,初看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后来细细看后才知道:无时刻无戳号的即为五信息戳,有时刻有戳号的即为七信息戳,只有其一的便是六信息戳。再加生产单位业务类别的可成八信息戳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 6:58:13编辑过]
谢谢先生的解释,概括得很精辟——学习了。
作者: lcm1595 时间: 2008-9-2 09:16
沒图有看沒有懂。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9-2 09:20
神秘邮学讨论.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8-9-2 10:56
太高深,不懂~~~~~哎哎哎!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08-9-2 11:55
研究方法不同,但大家的目的是共同的,挖掘和探讨邮史。精神可嘉!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8-9-2 14:27 标题: 上几个图
1,常熟地方邮局戳————孙君毅书上,第162页
2,常熟地方邮局戳——个人藏品
3,常熟地方邮局戳——拍卖目录上的一个实寄封上的
图片附件: [给石教授的信] esIaTxPA.jpg (2008-9-2 14:24, 41.95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29866&k=f909a329b08fbde4465b9e08b4da1bdd&t=1731816214&sid=lkZY91
图片附件: [给石教授的信] yoWejVPm.jpg (2008-9-2 14:25, 25.61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29867&k=4d2c3b10da7f8862a9cb4029dd2ed1c2&t=1731816214&sid=lkZY91
图片附件: [给石教授的信] vX4AwJhT.jpg (2008-9-2 14:27, 38.72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29868&k=58b38e69cbe7da1f940f5b8a5e6dfe4f&t=1731816214&sid=lkZY91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8-9-2 14:35 标题: 江阴地方邮局戳
见孙君毅书162页:
图片附件: [给石教授的信] artoLdl6.jpg (2008-9-2 14:35, 21.04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29881&k=aba7f83f1d81342d580df6e8110a2c3a&t=1731816214&sid=lkZY91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8-9-2 14:42 标题: 北京汉英单线戳
戳号十八的北京汉英单线戳————张恺升书中的
图片附件: [给石教授的信] MvQR2u3W.jpg (2008-9-2 14:39, 42.9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29892&k=39c09385721113f4951f09f84380198e&t=1731816214&sid=lkZY91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8-9-2 15:01
常熟地方邮局戳使用时间为1901-1902(孙志:162页),它完全不是汉英单线戳。
1,常熟是江苏内地一个县城,汉英单线戳开始只发给通商口岸城市,因此不发给内地县城
通商口岸的汉英单线戳为钢制,一般可用15年,地方邮局用木刻地名戳。
2,常熟地方邮局戳中有二根直线,如何能称为:汉英单线戳。
3,常熟地方邮局戳还有省名,------而通商口岸的汉英单线戳均无省名。
4,常熟地方邮局戳中无年份,月日用手填————与通商口岸的汉英单线戳年月日用字钉大不相同 。
如果说:常熟地方邮局戳竟能归入汉英单线戳中,那么鹿也可以归入马类,可放到马的最后一章来讲述:马类的变异—“类似马”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 15:34:24编辑过]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8-9-2 15:35
常熟那枚明顯很不相同,而江陰那枚較難定論。若只用使用方式來分類,民國亦有不同戳款使用方式與小圓戳相同的,這樣便變成無謂的伸延。個人認為,以普遍的小圓戳式為準,殊例只供參考。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9-2 16:23
完全同意王先生说法,但我绝无指鹿为马之意。要说鹿与马,还真有些关系——同属陆上草食哺乳动物,是否都是奇蹄目,本人没有研究。但我确实也是这样看待邮戳的。想从千变万化的邮戳形态中,通过归类找出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从动态的发展(顺着时间)把相关的形态串联在一起,只是如此而已。至于这样串联是否合理、还是牵强附会,这倒是值得研究的。如果把99年的标准小圆戳、01年的常熟双线手填日期小圆戳、04年后的常熟单圈双线干支戳串起来,看看有否联系——我觉得是01年的常熟双线手填日期小圆戳,从邮戳形态发展角度上看——是界于标准小圆戳与干支戳之间的一个过渡型,这样分析,从学术探讨角度上来说,应该也是可以的吧?!不能说是“指鹿为马”吧,把石某人打成赵高更是冤者枉矣——不利于学术讨论。
其实王先生已经同意了我的动态、发展学的邮戳分类方法,此方法与张恺升、孙君毅二位老前辈的静态、形态学的分类方法相比,作用在于把二位前辈罗列的形形式式的各种戳型,延着时间前后、用发展的眼光把它们串联起来,发现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汉英小圆戳的信息量是逐步增加的,由五信息发展到六信息,再由六信息发展到七信息和八信息,这也反映了清民二代邮政事业的发展,特别对于上海、汉口、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各有其独特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邮戳发展史。这,一点都不“神秘”——麦会长刚才打了我一棍,至今摸摸屁股还痛!
作者: 名戳 时间: 2008-9-2 18:00
石先生学术研究精神是我辈学习的榜样。王先生的认真严谨态度也令我们佩服。谢谢两位!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9-2 18:38
应邮友要求,局限于个人水平,提供以下邮戳示意图,并以此来说明邮戳发展历史:
五信息邮戳,可分A、B二个子类,A子类横杠不连圈,是一开始颁发的小圆戳标准型;B子类横杠连圈,是后来补的,但由于油墨关系,二个子类在实物上很难区分。
以下六信息、七信息、八信息戳,王先生已说明得很清楚了,这里只需列出图形就是了,不多言了。
以上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图片附件: [给石教授的信] vVeiWYaQ.jpg (2008-9-2 18:18, 13.75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29916&k=8eb2a136ac24bb333cc35a8048348885&t=1731816214&sid=lkZY91
图片附件: [给石教授的信] 5JJmc9yf.jpg (2008-9-2 18:19, 15.67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29917&k=be75641187e4fecd3294dc03d680efbd&t=1731816214&sid=lkZY91
图片附件: [给石教授的信] Lo2sHJLx.jpg (2008-9-2 18:19, 22.74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29918&k=7cf90cafad34f58318ecc4546bcadc3a&t=1731816214&sid=lkZY91
图片附件: [给石教授的信] Ks9jpbjj.jpg (2008-9-2 18:20, 7.21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29919&k=40f6ab924ed70ad613c1cadb69d567cd&t=1731816214&sid=lkZY91
图片附件: [给石教授的信] 0wvxApoR.jpg (2008-9-2 18:20, 28.56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29920&k=33b6ca700dbdf9e125f4e9fa91a3a21f&t=1731816214&sid=lkZY91
图片附件: [给石教授的信] poTn8a7j.jpg (2008-9-2 18:20, 8.45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29921&k=62b6e6fdfa7461e618dabbf575c54eaa&t=1731816214&sid=lkZY91
作者: 丁锋 时间: 2008-9-2 18:57
进来欣赏一下!
学习学习!
作者: davidshao 时间: 2008-9-2 19:07
应该为天津府的八信息小圆邮戳吧
图片附件: [给石教授的信] YCsWjRzD.jpg (2008-9-2 19:06, 22.34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29925&k=71758367427a19b9a83e2471d1c17c7e&t=1731816214&sid=lkZY91
图片附件: [给石教授的信] f7QWWqUo.jpg (2008-9-2 19:07, 26.23 KB) / 下载次数 0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29926&k=4d034883f41dcd56ca15c246befb8c2e&t=1731816214&sid=lkZY91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9-2 19:47
学习一下!我以为在收发手机信息呢!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8-9-2 20:11 标题: 回复
在邮戳的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对邮戳的分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所谓纲举目张是也。石先生对汉英单线戳的分类是从信息学的角度进行一种新的尝试,是新的思路、新的创举,具有独创性。石先生由此得出了:“随着时间、用发展的眼光把它们串联起来,发现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汉英小圆戳的信息量是逐步增加的,由五信息发展到六信息,再由六信息发展到七信息和八信息,这也反映了清民二代邮政事业的发展。”它将作为一种新的邮戳分类法与其它的邮戳分类法共存。当然这分类法不是唯一的,而且有它使用的局限性,在汉英单线戳上的成功,并不意味就可以方便地推广到其他类邮戳的研究中。我祝贺石先生发表新的汉英单线戳的分类法。
我在前面帖子中说到鹿和马,这纯是学术上的讨论,不涉及政治问题,所以不存在将石某人打成赵高“指鹿为马”的冤者枉矣,同意石教授要有利于学术讨论的提法。也希望大家有更宽容的态度,能习惯学术上激烈的讨论。任何激烈的讨论均对事不对人。
我对汉英单线戳也很有兴趣,因此将石教授的邮集仔细的看了几遍,也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可进一步商讨。原来我不想在网上和石教授讨论的,用电子邮件与他探讨较好,但连续2天系统退信,只好在网上和他交流了。这样就公开化了,——也好,可以听到更多的意见和批评了。谢谢石教授讨论中展现学者风度和各位的热情参与及各种宝贵意见。
王厚邦 2008-9-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 22:18:14编辑过]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9-2 22:44
以下是引用davidshao在2008-9-2 19:07:14的发言:应该为天津府的八信息小圆邮戳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jpg:
对,是天津八信息小圆戳,八个信息如下:1)中文地名;2)英文地名;3)戳号(十一,11);4 )日期;5)月份;6)年份;7)时刻(10时);8)戳类(B)。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9-2 23:04
看出点头绪来了。看来,不讨论是不成的。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9-2 23:13
王先生:谢谢您的批评意见,有些话只是戏言,说过就是,谁都不会介意。至于您的邮件为何连续二天系统退信,不知是何原因。我对任何人的来函都是很尊重的,都及时给予回函的,这是做人之道——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欢迎继续交流,说实话,我从先生处也学习到许多东西,增长了许多邮识。
刚才(晚上7-10时)与台湾全方位的许先生在苏州见面,也交换了有关邮戳、特别是小圆戳的邮识,很是投机。欢迎各位邮友对拙作《中英文日戳》邮集批评指正,并希望继续支持、提供相关邮品。同时,共同探讨华邮的邮戳发展史,这方面我还是个小学生,才入门,很想得到各位、特别是麦会长的指导、帮助,以提高自己的邮识。
明天还要上课,今晚就说这些,再见!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9-2 23:24
以下是引用jrshi在2008-9-2 23:13:45的发言:
王先生:谢谢您的批评意见,有些话只是戏言,说过就是,谁都不会介意。至于您的邮件为何连续二天系统退信,不知是何原因。我对任何人的来函都是很尊重的,都及时给予回函的,这是做人之道——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欢迎继续交流,说实话,我从先生处也学习到许多东西,增长了许多邮识。
刚才(晚上7-10时)与台湾全方位的许先生在苏州见面,也交换了有关邮戳、特别是小圆戳的邮识,很是投机。欢迎各位邮友对拙作《中英文日戳》邮集批评指正,并希望继续支持、提供相关邮品。同时,共同探讨华邮的邮戳发展史,这方面我还是个小学生,才入门,很想得到各位、特别是麦会长的指导、帮助,以提高自己的邮识。
明天还要上课,今晚就说这些,再见!
别太谦虚呦。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9-3 21:39
有许老板专门上门拜访!收获大大的!
期待石教授早出成绩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9-3 22:11
但我现在更期望听到麦会长的指导,不要只打棍子(至今我的屁股还有些痛),不讲打棍子的道理——弄得我一头雾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3 22:14:51编辑过]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9-3 22:31
没有啊!之前没见图!所以不知所云!
看图就明白了!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9-3 22:37
我还有个想法:干支戳能否也可分为五信息、六信息、七信息等类,并把它们与小圆戳的五信息、六信息、七信息类相比,初步可以发现:相等信息量的邮戳,干支戳先于小圆戳出现。此现象似乎与邮戳史乃至邮政史也有关系,请教麦会长与各位邮戳收藏、研究专家——什么原因?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9-3 22:46
我只懂分固定的东西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9-3 22:47
个人认为:只要自己方便怎么分类都成。如需大多的认同,可能要有些时间或讨论的。
作者: 王厚邦 时间: 2008-9-4 16:10 标题: 给石教授发信又遭退回
又给石教授试发了个电子邮件,又系统退信,我也搞不亲清,网上告诉我如下:我不懂
jrshi@e165.com SMTP connect error
请到http://help.163.com/special/007525G0/163_tran_withdrawal_letter.html 查询退信原因。
作者: jrshi 时间: 2008-9-4 21:26
王先生:我也不知是什么问题,请教网络专家帮助,很愿意与先生、各位邮友通过E-mail 长期交往。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9-4 21:28
邮友邮友,越处越久。
作者: alainfang 时间: 2008-9-6 06:37
很多国外的服务器屏蔽163的email,因为从163法的垃圾邮件太多,弄一个gmail, hotmail就好了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08-9-6 08:39
原来如此,又学一招。
作者: 怀旧的人 时间: 2008-9-8 09:58
好资料,几天没有上网,一进来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作者: 卢长春 时间: 2008-9-8 16:06
以下是引用怀旧的人在2008-9-8 9:58:09的发言:
好资料,几天没有上网,一进来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所以,还得常来\多来.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