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有可能成为编号系列里第一的工业新产品(机器) [打印本页]

作者: gan    时间: 2011-11-5 18:13     标题: 有可能成为编号系列里第一的工业新产品(机器)

有一段时间没有碰新中国邮票了,前些时有亲友托我买点编号邮票,于是帮忙搜刮了一点。可是发现一个问题,目前编号里建党最贵,我以为比较稀少,可是拍卖会上整版的在拍,网上也是比比皆是。而机器不管 是在拍卖上还是网络买卖上很少。因此判断建党可能要让位机器。不知道大家怎么认为。如果是我想象的,我想多买点存着,然后倒卖赚钱买我喜欢的清民票。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11-5 18:23

是好票
作者: 收藏    时间: 2011-11-5 18:47

嗯,有道理。
作者: wzl    时间: 2011-11-5 18:51

支持。
作者: gan    时间: 2011-11-5 20:10

如果确实比较少的话,立刻抢。
作者: gan    时间: 2011-11-5 23:00

请对编号比较了解的谈谈。我刚才看了目录才知道,工业新产品是凹版印刷的,稍微有点放心,造假比较难一点。
作者: atmwang    时间: 2011-11-5 23:13

早点这样想再及时购买就对了,现在3,4千的价了。97年时它不到编号熊猫的半价,现在已经完全倒过来了!
作者: rchen1001    时间: 2011-11-6 07:23

赌阿尔巴尼亚,21-24 亚非乒乓
建党这么贵是扯淡。
有一段时间没有碰新中国邮票了,前些时有亲友托我买点编号邮票,于是帮忙搜刮了一点。可是发现一个问题,目 ...
gan 发表于 2011-11-5 18:13

作者: gan    时间: 2011-11-6 07:54

早点这样想再及时购买就对了,现在3,4千的价了。97年时它不到编号熊猫的半价,现在已经完全倒过来了!
atmwang 发表于 2011-11-5 23:13



    没有办法,眼光短浅。但愿现在还来得及。不过我是投资或投机而已,喜欢的不是这些,最终还是要卖掉换自己喜欢的。
价格感觉是贵了点,不过还算可以,如果量少有发展空间。90年代编号的排名是由于仅限于国内的量而言,现在国外大量涌入排名可能要改。
作者: gan    时间: 2011-11-6 08:01

赌阿尔巴尼亚,21-24 亚非乒乓
建党这么贵是扯淡。
rchen1001 发表于 2011-11-6 07:23


阿巴我感觉设计,题材不好,纵观新中国邮票里有关阿尔巴尼亚的都高不了,
乒乓是国技,应该不错,但各种乒乓题材的太多,编号系列里就3套,而且量也太多,整版整版的。
但上两种价格便宜适合投资。
作者: edvardtin    时间: 2011-11-6 09:30

出土文物还发行量少呢。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11-6 10:02

回复 11# edvardtin


  我有过二千套
老不涨
作者: 摩云金翅    时间: 2011-11-6 12:12

小心发霉啊
作者: gan    时间: 2011-11-6 20:35

回复  edvardtin


  我有过二千套
老不涨
麦国培 发表于 2011-11-6 10:02



    没有想到原来庄家是麦先生!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11-6 20:42

回复 14# gan


    原来朋友有四千套
我先收二千
等涨再炒
但一直没涨多少
后来120卖了
作者: gan    时间: 2011-11-6 22:27

可惜。
作者: gan    时间: 2011-11-7 08:46

78-81 工业产品

(4-1)78 发电机组 8分 230万枚

(4-2)79 插秧机 8分 150万枚

(4-3)80 磨床 8分 230万枚

(4-4)81 凿岩机 8分 190万枚

昨天看了看发行量居然是编号系列里最少的,开始动手。
作者: lifengao8888    时间: 2011-11-7 11:25

确实如此 大机器
作者: gan    时间: 2011-11-7 12:24

要是有麦先生的气魄就好了,收2000套,那样估计可以调控机器的市场价格。就是没钱!!!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11-7 18:09

回复 19# gan

那是才八十块的价啊
钱也不多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11-11-7 19:47

真是的,发行量和市场价没有直接关系的。
价格主要看市场需求和实力庄家的意愿,猴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最近的例子就是蟠龙邮票,十多元拉到近40元的价位,蟠龙的存世量很大的。
要是真的说发行量小价格必定就高,那光复共和应该都要50000元一套了
作者: gan    时间: 2011-11-8 10:51

回复  gan

那是才八十块的价啊
钱也不多
麦国培 发表于 2011-11-7 18:09



    还是有眼光,虽然没有悟到现在,但50%的利润。高人。
作者: gan    时间: 2011-11-8 10:58

真是的,发行量和市场价没有直接关系的。
价格主要看市场需求和实力庄家的意愿,猴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清邮路 发表于 2011-11-7 19:47



  有道理。不过猴是特例。
共和应该值5万,价格慢慢会体现出来的。时间证明一切。
有个很巧的事,9年前有位朋友让我帮他买点老纪特,
突然发现想买的梅兰芳有齿特别难买到,拍卖会上也很少,
觉得题材不错,又听说很多奸商买去改成无齿的了,
于是突发奇想,那天会涨吧,所以我就多买了几套,当时才1千。
作者: 姜劍    时间: 2011-11-8 12:16

题材的因素有时候也要考虑
作者: gan    时间: 2011-11-8 15:48

题材的因素有时候也要考虑
姜劍 发表于 2011-11-8 12:16



是的,觉得机器的题材也挺多的,只能说是赌一赌看看。先买两套吧。
作者: 麦国培    时间: 2011-11-8 18:30

大市时买啥都翻三五倍
作者: gan    时间: 2011-11-8 20:00

老纪特并不是太好。
作者: 清邮路    时间: 2011-12-12 12:33

老纪特并不是太好。
gan 发表于 2011-11-8 20:00



    现在好过编号和文革票,没怎么涨过的现在就是好东西
作者: 曹杰    时间: 2011-12-12 15:57

本帖最后由 曹杰 于 2011-12-12 15:58 编辑

当年0.48元买的,如今480元就卖。

图片附件: RZFPIMG.jpg111.jpg (2011-12-12 15:57, 168.49 KB) / 下载次数 14
http://p1878.com/bbS/attachment.php?aid=512527&k=1884a41ebb5ceebe2c513b9d11aae9e5&t=1732671406&sid=n6605S


作者: KING888    时间: 2011-12-12 16:44

前几天买了十多块邮品,收到挂号信时,背面贴着编号21双联一件~  我觉得这位寄信给我的老兄太猛了
作者: gan    时间: 2011-12-13 07:38

回复 30# KING888


    太猛了。
作者: 曹杰    时间: 2011-12-13 08:11

建党是因为产品册大量使用,所以价上去了。
作者: gan    时间: 2011-12-13 08:35

回复 32# 曹杰


   原来如此,学习了。
作者: gan    时间: 2011-12-13 08:37

可是前几个星期我买了几套机器,哭了。
作者: anbao6504    时间: 2011-12-13 09:17


作者: gan    时间: 2012-2-24 23:15

浏览“最新邮市行情”,让人们又一次领略了编号票那奇异的市场价格。其中表现出众的是编号78———81的“工业产品”,四枚面值8分的邮票,居然在21套邮票中位居第五。“巴黎公社”发行时间早,印量少,位居老大,不足为奇;题材绝佳的“熊猫”供不应求,位居老二理所应当;“智取威虎山”身为编号票的“开门票”,颜色亮丽如彩雨,顷刻被全国一片文化的荒漠所吸干,所剩无几,位居老三,无可置疑;“建党50周年”枚数多、规格高、套票中含连票,位居老四也是可以理解的。可印量标明为300万套的“工业产品”凭什么跻身五强?相比其身价远远比它价廉的诸套编号票,越发令人匪夷所思:论选题,它不如“出土文物”;讲印量,它比“劳动党30年”、“亚非乒乓赛”足足多出175万套;谈雕刻,它不如“红旗渠”精美,说印刷,它没有“白毛女”亮丽;就规格,它少于“体育运动”和“讲话30年”等;看出生时间,它居然是编号票中姗姗来迟的“最后的晚餐”……那它的身价又何以高出人家几倍到几十倍?据笔者多年的研究与观察,并参阅新近浮出水面的“文革”邮票档案,试分析如下:



一、8分面值的编号票中标出的印量最少   



新华社在1973年的5月31日发布了一条200余字的短讯———“邮电部今日发行‘儿童歌舞’邮票”。借这条貌不惊人的消息,新华社首次披露了一个不小的新闻———解体三年多的中国邮电部又恢复了。重新复出的邮电部即刻着手整顿越发不合时宜的邮票编号,半年之后JT票问世。尽管编号票在编号上的关门票———“广交会”在1973年10月15日就已经发行,但冠名恢复后的邮电部发行的首套邮票———“儿童歌舞”与冠名交通部发行的最后一套邮票———“中国妇女”之间留下了20枚计划好的空档,还需要邮电部逐步将其消化完毕。于是就出现了整个1974年中,编号票与JT票交替发行的现象。在1974年12月23日“工业产品”发行时,已经有整整10套JT票抢先问世了。因而“工业产品”当为编号票在时间上的关门票。在印量上邮电部重心已明显偏向JT票,对交通部遗留的已计划好设计好的编号票的两套“关门票”似乎有尽快收场的意思,因而印量不多,编号上的“关门票”———“广交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上标400万套,而时间上的“关门票”———“工业产品”只标了300万。这在面值最为常用的8分的编号票中是标出印量最少的两套。   



二、“目录”印量与《集邮》披露印量   



与这套四枚的“工业产品”几乎同时发行的是一套两枚的纪念邮票———J4“阿尔巴尼亚解放30周年”,其在“目录”上标出的印量刚好也是300万,面值也都是常用的8分,如无意外,这两套邮票在邮政窗口的消耗应当是不相上下的。然而目前的市场价前者居然是后者的18倍,即便是扣除枚数的因素,前者也至少高出后者9倍。由此可见无论是时间、面值和标出的印量都不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尽管题材和设计手法不同可能会对价格有所影响,但尚未发现工业题材就会比国际友好题材有什么对比悬殊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集邮》杂志在1983年第1期的第10—11页刊登了另外一份“编号票印量”(以下简称“《集邮》披露印量”),其中披露的“工业产品”四枚的印量分别为230万、150万、230万、190万。如是,那么“工业新产品”成套的印量顿时减少了一半。“目录”“凡例”第12条“发行量”,称“1949年至1980年发行的邮票,除少数几套外,均为计划印量。1981年起发行的邮票,所列发行量为实际印量。”那么《集邮》1983年批露的印量就是实际印量吗?据我初步的考证,非也。例如编号票18—20三枚连印票的印量是绝对不可能相同的,10×4的版式决定了肯定三连之后要多出一枚,而《集邮》披露印量”为“各1600万枚”,这就露出了不实的“马脚”!《集邮》1983年披露的编号票印量全部为十万百万千万的整数,如“广交会”是刚好1000万套,又如影雕套印的“红旗渠”各枚印量分别为1200万、1400万、1000万、1400万。我凭经验推估“《集邮》披露印量”极可能是“准实际印量”或“机上印量”。货真价实的“实际印量”应该是交货的成品量,它是机上印量扣除次品量后的差,这样的差一般是不可能以成十万或成百万的整数了结,而势必会出现千位数甚至百位数。  



三、《集邮》披露印量与实际印量   



那么“《集邮》披露印量”与“实际印量”究竟有多少差异呢?笔者最近发现北京邮票厂编号票8———11“巴黎公社100周年”在印刷结算清单上的“实际印量”与“《集邮》披露印量”仍存在的惊人的差异:《集邮》披露的这套邮票4分、8分、10分和22分的印量分别为1100万、1700万、900万和200万。然而实际印数首批为614.5万、764万、514万和196.5万。据悉这套邮票的前三枚后来有加印,分别加印了500万、750万和250万,因而这套邮票各枚最终的印量应为1114.5万、1514万、1014万、196.5万(这一数字尚未扣除第二批是次品量,仍含有若干不确定因素),与《集邮》披露印量的差异从几万到上百万不等。引人注目的是第3枚,它的实际交货量比“《集邮》披露印量”少了足足186万枚。第3枚是影雕套印票。这就说明影雕版邮票的实际印量与“《集邮》披露印量”的差距很可能会大于同一情况的影写版邮票,原因是影雕版的印刷难度大,往往会有多达三分之一左右的次品。举一反三,由此笔者类推,四枚皆为影雕套印的“工业产品”的实际交货量不但远远没有达到“目录”上标出的300万的计划印量,也远远没有达到“《集邮》披露印量”或“机上印量”的的成套量,即远远不足150万套。按30%左右的次品率推估,“工业新产品”的成套的实际印量有可能在100万到120万套之间。很可能就是因为印量太少,当年身为邮迷的笔者就从未在厦门邮局发现有“工业产品”邮票的零售。   



四、影雕套印机器可能出故障  



“工业产品”在北京邮票厂影雕套印之后四年,即1974年12月至1978年12月,影雕套印业务几乎全面停滞,整整四年中,只安排了一枚J11的“鲁迅浮雕像”。这就难免令人怀疑在印制“工业产品”的过程中出现了影雕套印机器部件的重大故障或发生了其他什么技术难题,由此导致“工业产品”印数严重不足的可能性就更大,不足的数量也更多。计划印量偏少,加上印数不足,再加上面值为常用的8分票,顷刻间被邮政窗口消耗殆尽,如此“雪上加霜”,从而导致“工业产品”在多年后的集邮市场上的售价扶摇直上,势不可挡!据2000年下半年的市场行情,“工业产品”已经超过了“建党50年”,位居编号票价位第四,“物以稀为贵”!   



以上种种,纯属笔者根据所掌握的有限的内部、外部材料的逻辑推断,真正的印量还尘封在档案库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国家档案30年后可以公开,那么我们还需耐心地等到2004年的年底,才有可能让“工业产品”神秘的印量大白于天下。







------摘自郑启五先生邮文“揭开编号票《工业产品》神秘的面纱”
作者: gan    时间: 2012-2-24 23:16

一尘网上的。验证了我的感觉。
作者: 阿驴    时间: 2012-4-10 12:33

散得绿机器感觉比较难见到!
作者: gan    时间: 2012-4-10 13:00

机器的量总的来说确实少,从最近的拍卖会和赵涌上多少能感觉到。一尘上的收购价已经到2900元。




欢迎光临 华邮网 (http://p187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