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风青在2008-7-9 16:40:22的发言:
谢谢田先生的分析, 我早声明我对欠资戳了解甚少,也未看过邮史探微,我到希望今后有机会拜读,听您分析知道确实有不贴邮票的欠资封存在,但我不知是当时普遍的做法,还是某地邮政管理比较宽松,可以允许这种现象存在,从先生的分析看,好像是邮局人员的随意性很大。但是否台湾允许不贴邮票欠资,德国也会允许欠资?就德意志民族的严谨性,是不大可能做这种事,德国人做事非常认真,有规章制度一定会按制度办,虽然我无法查到这些规章,但就这样的德国片几乎没有见过,而推测制度是不允许不贴邮票投递的。
虽然青岛邮局有划兰线的可能, 但欠资戳却不是青岛的,您也无法证明此片不是在德国划的兰线 。盖的欠资戳,所以我坚持我自己的观点。
其实脱离片本身,看一下片的环境, 此片书写德文,要是一个中国人,也可能不知情况而误贴,但一个德国人在其占领14年的殖民地,会不知道要帖德国邮票吗?况且在青岛根本购买不到大清邮票,他为何要贴一张根本寄不出去的信呢?我实在不能相信他是一位集邮爱好者,故意制造欠资吗?那时的人有这种意识吗?
因为有人搅局,此贴的气氛已被破坏,我不想就此片再讨论了,此为最后一次论述,我想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不过我也从您那学到不少东西,希望和您以后在其他帖子讨论。
至于某些人我就不说了,因为大家对他的所作所为已经重新认识了。
1)這是一枚法國郵資片,投在中國郵政的上海郵局裡,上海局盡其責任,虧本之下,作欠資處理,送遞至比利時。

2)這枚由德租借地青島寄美國欠資片,欠資戳是德客郵戳,與風青先生提出這類戳不會是客郵的一個反証。

原件欠資戳
為了回應風青先生之理據,我已盡己之力,提供類似情況案例作先生理據之反証,同時希望先生能用確實理據作出回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0 19:35:2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