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上海租界志-邮政史

一、大英书信馆
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国驻沪领事指派1名英国籍医生办理英侨信件的寄送,最初系免费邮递。1846年10月起,盖邮资已付戳,后贴英国邮票。1861年初,英国政府香港邮政总局与英国驻沪领事达成协议,在驻沪领事署内设立上海邮政代办所,即大英书信馆,负责英侨信函、包裹、汇票、报纸、书籍等邮递业务,成为最早在上海设立的客邮机构。当时香港邮政总局已在广州、福州、厦门、日本等地相继设立了分局,故大英书信馆业务范围包括与上述各埠之间的邮件传递。但因领事馆本身业务繁忙,大英书信馆传递的邮件经常发生延误,引起侨民不满。同年4月13日,英国驻沪领事密迪乐在《北华捷报》上声明因领事馆无暇兼顾邮政事务,中断与香港邮政总局的关系,不再受理邮政业务,一时从香港等地寄达上海的邮件无人处理,英侨呼吁在上海成立正式邮政机构。英国政府为了保持与各地租界的联系,督促香港邮政总局加紧处理此事,为此香港邮政总局局长米奇尔于5月9日向工部局提议,由工部局一年出资250英镑,以换取工部局对上海租界邮政的管理权。

1862年8月,香港邮政总局与工部局达成协议,工部局每年付给香港邮政总局上海邮政代办所(大英书信馆)2500元,使其得以维持下去,同时工部局参与该代办所事务管理,对所有寄达上海的外来邮件在投递时每封收取1便士邮资,这笔收入归工部局。同年9月8日,驻沪领事团召集英租界租地外人举行特别会议,批准了这一协议。根据协议,工部局不要求该所提供本埠范围内的邮件投递业务,工部局只想利用上海邮政代办所这一机构从邮船以外其他私人手中争取外埠散户信件的投递业务,但上海邮政代办所秉承香港邮政总局的意旨,仅对部分寄给洋行的外来邮件及本埠邮件收取1便士邮资,对长江沿岸、北方、日本各埠的散户邮件则收取4便士邮资归入自己帐上,因邮资昂贵,大量散户邮件未交该馆投递,工部局因没有达到争取散户信件的愿望,不愿维持一个对自己毫无用处的机构,1863年3月工部局向香港邮政总局发出终止协议通知,并要求对方偿还一半已付的资助经费。1867年大英书信馆与工部书信馆重新订约互递邮件,规定上海与国外各埠、宁波以南各埠、香港或上海经香港与其他地方往来信函,均由大英书信馆处理,并于1868年3月在南京路合署办公,直至1871年双方解除协约。1874年大英书信馆在博物院路北京路建立了新馆。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后,大英书信馆与大清邮政局也订立了委托投递合约,大英书信馆的业务范围扩大,办理包括中国商民的国内信件和包裹的邮递业务。1922年2月,中国在华盛顿召开的太平洋会议上提出的撤销在华客邮的议案获得通过,大英书信馆于1922年11月30日关闭。


二、工部书信馆
1863年,工部局决定建立独立的邮政机构,称为Shanghai Local Post Office,中文名称为工部书信馆。此举得到了上海西商总会和法租界法国书信馆的赞同。

1863年7月13日,工部书信馆正式成立,设于外滩原旗昌洋行内,主要收寄信函、包裹和报纸。工部书信馆实行订户制,凡年交固定邮资的个人或商行,工部局书信馆将为他们收发上海与沿海、长江及日本各埠来往邮件,这些个人和商行可在工部书信馆内设有专用信箱。非订户的个人和商行交寄邮件则按重量收费。7月30日工部书信馆再次发布公告,宣布不再收寄发往香港、欧洲、美洲等地区的邮件,仅接收中国境内沿江、沿海、本埠和日本各埠的邮件。1864年2月工部书信馆移址江西路,6月16日又发布公告,可接受寄往旧金山的邮件。

1865年5月工部局决定由工部局财务委员会负责管理工部书信馆的业务。当年6月,委员会鉴于相当多的订户(多数为洋行)利用常年订户邮递不超过一磅重的邮件不另收费的规定,把它作为自己职员包括中国雇员的一项福利,致使工部书信馆收入遭受损失,提出在租界内增设分馆以扩大业务,并仿照西方邮政制度对每封信收取少量的邮资费用,得到工部局董事会同意。1865年7月,工部书信馆制定了新的规章,规定原有订户不再延期,非订户邮件寄递采取贴用邮票办法,中外居民收费标准一致。并规定在有通信联络的各埠将设分馆或代办处。8月1日,按照《邮政规章》规定,工部局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张贴告示,宣布实施邮票制度,为吸引外埠函件和华人邮件,还通告已同各洋行议定,不准轮船水手私自传递信件;公告工部书信馆总馆设在英租界江苏路公平洋行后面,并于8月初在南市设分馆,将在汉口、九江、镇江、宁波、福建、厦门、福州、芝罘、牛庄、天津、北京、日本、旧金山等埠设立分馆。该月,工部书信馆正式发行了上海大龙邮票,比香港首次发行邮票晚3年。拟议中对订户的终止,因大订户的反对而没有实行。
工部书信馆开设后,为争取华人客户,陆续开设分支机构。1864年8月在大马路又新街开设宝兴信局,并签订合同:宝兴信局每月支付工部书信馆25元,工部书信馆负责投递由他们代收的城内各店铺商号发往长江各埠和天津、芝罘的信函、汇票。这笔代理邮递款后来增加到200元。

1865年9月工部书信馆又与万昌信栈达成协议,以该栈为其南市分馆,专递九江、镇江及汉口等地华人邮件。万昌信栈则支付工部书信馆每年60元。1864年8月~1867年4月,与工部书信馆订立协议的华人信局已有8个。

1865年12月工部书信馆在宁波设立分馆后,至1866年在外埠已设有13所邮务所。1878年又在汉口设邮政代办处。以后,重庆等埠代办处次第开设,又在上海福州路设立办事处。
1882年增设虹口分馆。1887年工部书信馆已在各地设有16处分馆或代办处。1893年因海关邮政署考虑中止与工部书信馆的关系,工部书信馆又在北方及温州、镇江等地增设分馆。1893年1月汉口工部局接收工部书信馆汉口邮政代办处,自设汉口书信馆,脱离上海工部书信馆的控制,并于5月自发邮票。至1896年有10个当地书信馆独立,工部书信馆与之达成协议,相互承认各自的机构和邮票,并互寄邮件。

1874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利用海关代理各国使馆邮寄函件的特权,迅速发展邮递业务,在上海等地设立了海关邮务代办所。1878年,海关当局奉清政府之命在上海、北京、烟台、牛庄、天津试办海关邮政。海关邮政署成立初期,与工部书信馆达成协议,由工部书信馆代其递送本埠邮件,天津海关税务司则负责在当地投递(不包括运送)由工部书信馆接收的寄往北方各埠的信函。镇江、芜湖等地工部书信馆未设分馆地区的邮件也由海关邮政署代送。
工部书信馆成立后,大英书信馆的收入急剧下降。为缓解双方矛盾,英国政府派遣香港邮政总局局长米奇尔等来沪寻找解决方法。协商结果,工部局同意工部书信馆与大英书信馆联合办公。1867年6月7日,在英国驻沪领事主持下工部书信馆与大英书信馆达成合作协议,其要点为:在靠近外滩及商业中心处建立一座合适的建筑以供双方共同使用,在业务上互相提供方便。工部书信馆限于处理上海与长江各埠口岸、宁波、牛庄及天津轮船航班所经北方港口的地方性信函,由香港发往上述各地英国领事馆(未封口信函及政府公文除外)的信函以及在上海的大英书信馆收到的零星信件和政府信函也转交给工部书信馆处理。倘双方发生分歧,则提交英国驻沪领事及工部局总董处理。此协议于1867年9月1日起生效,为期2年。协议签定后,工部书信馆与大英书信馆于1868年3月搬入南京路22号新址办公。

当时,大英书信馆邮资为每件(重1/2盎司)最低收费4便士,工部书信馆则每1/2盎司邮件收银3分。因大英书馆馆收寄的香港、日本及宁波以南各埠来往的信函多为商业或私人信函,而工部书信馆负责投递的北方及长江各埠发来的多为官方文书,故工部书信馆在1868年减少了约94英镑的收入。1869年4月,工部书信馆鉴于大英书信馆与其协议将于9月1日到期,决定终止协议。后经双方协商,6月25日双方又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协定书,协定总则为:(1)经任何船只载运及工部书信馆收到的所有寄往或发自香港的信件,均应通过大英书信馆分发或转寄;(2)寄往和发自所有非英国港口的信件,将由工部书馆馆处理。但协议签定后,双方在业务上即产生了矛盾,大英书信馆不顾协议规定,仍与日本通邮。为此,工部书信馆于1871年7月1日协议到期时即终止了与大英书信馆的协定,此后上海工部书信馆与大英书信馆完全脱离了关系。
工部书信馆成立后实行订户制,凡年缴75两邮资的个人或在外埠和日本有分行的商行及年缴50两邮资在外埠无分行的商行有权收寄上海与沿海、长江及日本各埠来往邮件;各类来往信件及重量不超过一磅重的包裹不另收费。对非订户的个人和商行交寄邮件按下列邮资标准收费:每件重量不超过1盎司的信件、包裹收银2分,1~2盎司收4分,2~4盎司收8分,4~8盎司收1钱2分,8~16盎司收2钱5分;每份报纸收1分。1865年7月新的邮政规章规定,对非订户邮件寄递采取贴用邮票办法:重量在1两以下的邮件包裹贴银4分,1~2两,贴8分,2~4两,贴16分,每份报纸邮资2分。1865年11月15日规定,市内信件订户所付邮资从7月规定的每件付银2分降为1分,非订户付邮资标准按重量分别调整为3、6、12分。同年12月4日,收发长江、沿海口岸和日本各口岸的邮件也降低收准,重1两以下收3分银。1866年4月,邮费标准为,寄美国旧金山的信件,每重半两收银5分,横滨、神奈川、国内其他各口岸2~4分不等,本埠信件每件1分银,包裹、书籍等重4两以下收1分,1斤以上按重量递增收费。常年订户的预缴款1864~1867年减为每年55两或40两,1868~1870年又减为每年50两或30两。1892年11月7日公共租界纳税人会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工部书信馆提出的废除年度预订制及降低邮资事,决定将这一问题提交给1893年度纳税人会讨论。1893年1月工部书信馆拟定新的邮政规章,规定自1893年4月1日起,停止订户制,一切邮件按数量及重量收取邮资。对所有信件降为每盎司收银1分,快信每份25分。并规定其他邮政单位将其所接收邮件请工部书信馆进行投递,可与工部书信馆订立业务合同。为方便用户,又规定了预付邮资方法。预付者可在工部书信馆开列帐户,预付款不超过10元。但1893年3月,工部局又在各方的要求下决定对各外国书信馆及英国总领事馆、英国在华高等法院和工务委员会等机构仍延用订户制。1897年3月工部书信馆再次订立章程,规定调整邮资,信件收费改为银2分,快件每100份35分。并继续实行客户开设存款帐户制,存户也可经工部书信馆寄出由大清邮政局邮寄的邮件。

工部书信馆埠际间邮递业务系通过轮船邮送,接送邮件均通过各轮船公司代理行进行。为减少邮递失误和方便用户,工部书信馆将轮船开行时刻表张贴在各分馆,并定期在报纸上刊登广告通知邮船启航时间。最初,用户一般到工部书信馆总馆及各地分馆投递及接收信件,后工部书信馆设有送信小工投送邮件,并增设邮车在工部书信馆与轮船或代理处之间运送邮件。1865年7月新的邮政规章规定,将租界分成数区,向各区派一名投递工,投递时间为上午9~11时,下午2~4时。1868~1869年期间,增设快件投递业务。1868年8月工部书信馆开始往租界外静安寺地区投递邮件。1871年5月市区邮件由每2小时投递一次改为每小时投递一次。工部书信馆还开设往浦东送信业务。1873年3月市区邮件改为每半小时投递一次。5月以后改为虹口、静安寺路每3小时投递1次,每天3次。法租界、东门、西门每3小时投递1次,每天2次。工部书信馆还曾设置骑马信差,专为租界外地区送信。1893年规定中央区(洋泾浜、外滩、苏州河、泥城浜范围内)每小时投递1次,虹口区(兆丰路以东)、法租界(远处除外)每一个半小时投递一次,静安寺路及中央区西面地区每2小时投递一次,浦东、法租界远处、小东门、虹口区远处定时投递。

1865年8月工部书信馆正式发行了一套上海大龙邮票,图案为一条大龙,题铭“上海工部书信馆”,全套8枚,面值分别为银1、2、3、4、6、8、10、16分。1866年3月发行第一版小龙邮票。1875年铜钱已可用来支付邮资和购买邮票,工部书信馆在兑换中造成了损失,为此在1877年4月14日,工部书信馆一度发行面值为20文、40~100文的小龙邮票,并规定凡以银两和银元购买新邮,均按固定兑换率收受。但至1889年,工部局发现,在售邮时几乎没有收到过铜钱,因兑换率的关系收到的银元比售出邮票的价值损失3%,为此1890~1893年又发行了面值以分银为单位的双龙邮票。1893年3月底,废除了订户制,因缺乏半分及1分邮票发行了双龙加盖改值和直剖改值邮票。1893年5月,外埠书信馆相继独立,又改发图案为上海工部局局徽的邮票,英文名称也改为Local Post。同年7~9月发行图案为网络状的欠资邮票。同年11月11日为纪念上海开埠50周年,又发行“上海开埠50周年纪念邮票”。1896年10月,工部书信馆发行了最后一套局徽邮票,面值为银2、4、6分。此外工部书信馆发行了图案为上海和全国各地风景风俗的明信片。1889年工部书信馆馆长向欧洲集邮者出售紧缺邮品牟利,又未经工部局董事会同意加盖部分邮票以应付上海侨民的需要,工部局董事会于8月作出决定,工部书信馆馆长只能将邮票售给上海侨民,今后需更换邮票或变更邮资须由馆长向工部局总办提出申请,并规定每隔两周,馆长需将邮票交易和出售情况、更改邮票和改值邮票数字向工部局会计师报告。

1872年9月工部书信馆为方便订户投递邮件,在上海总会、虹口美国总领事馆安装了2只信箱,此后这些信箱改为信筒。1876年在静安寺路、卡德路、麦根路、虹口等远郊地区设置了邮筒。1888年已有11只邮筒。1889年南京路外滩居民因最近的邮筒远在虹口,书信馆也离得较远,要求在外滩增设邮筒,并要求非订户也可利用邮筒投递贴邮信件。工部书信馆认为这样一来难以区分非订户和订户,否决了此议,但表示,这些居民中唯一的订户是汇中饭店,只要该饭店向书信馆付款,则可在店中设置邮筒。1893年邮筒减为10只,1897年增为21只。
工部书信馆前期订户制与发售邮票并行,订户每年付款,收入相对稳定。1863年工部书信馆收入因限制订户下降300两,但仍盈利1400两。1864年盈利1300两。1866年有常年订户63户。1878年订户86户,邮递总数49.3万件,至1892年邮件总数超过百万件。1893年后因废除订户制,邮递数降至95.96万件,但售邮大增,收入反比上年上升,从8166两增至22467两。后因外埠邮局相继脱离与工部书信馆的关系,并参与竞争,工部书信馆业务大受影响,到1896年约有250万张邮票售不出去,开始走下坡路。尽管如此,在工部书信馆存在的34年中,所处理的邮件总数超过了当时在中国开办邮政业务的其他外国书信馆处理邮件的总和。

1886年清政府决定将由海关兼管的邮政事务扩展至通商各埠,认为工部书信馆及其他外人邮递机构已无设置之必要。但工部局仍坚持维持并管理。

1896年3月20日,大清邮政总署设立,由海关兼管。1897年2月在上海设立上海大清邮政局。江海关邮务司通知工部局,历年沿用的彼此分递邮件的办法即将停止,如工部局愿意,清政府邮政局可接收其书信馆。工部书信馆范围内的邮政业务仍将完全和以前一样办理,而各港口之间邮件的投递将按照中国邮政局的章程和税率办理。上海各轮船公司也通知工部书信馆,自2月2日起将不再载运中国邮局以外的任何邮件到中国通商各埠去,工部书信馆业务骤然清淡,出现亏损,工部局董事会遂同意将工部书信馆移交给中国政府,并授权代理总办濮兰德就此事与海关邮务秘书交涉。7月13日工部局董事会决定,如果能同中国邮局商定令人满意的条款,则可将工部书信馆移交给该局,工部局保留随时重建工部书信馆的权利。海关总税务司表示愿接受工部书信馆的条件,但拒绝工部局具有重建工部书信馆的权利,并要求工部局允许中国邮局在5年以后提高本地邮资。双方经过多次交涉,最后订立移交协定,工部局重建工部书信馆的权利未列入。1897年10月30日,工部书信馆宣布撤销。11月,清政府上海大清邮政局接收了工部书信馆,所有上海地区收发书信业务从此归上海大清邮政局接办。
电话号码13636683803(发短信可收到)地址上海市宝源路209弄17号203室.邮编200071
QQ1004757962
农行 622848 0030713755210
工行 9558 8010 0117 73248

何剑均 402号
微信号:hjj123123999

TOP

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
何剑均 402号
微信号:hjj123123999

TOP

移民多!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我知道湖州在上海的人也不少
321100      浙江省兰溪市枣树社区英溪村18-1-201 方伟兵
中国邮史研究会665号
支付宝:fwb2005911@yahoo.com.cn

TOP

何剑均 402号
微信号:hjj123123999

TOP

我看文字头疼了
有封给我看看学习下吗
昨天的我 发表于 2009-10-9 19:02

这东西低档的赵涌·上有。
高档的---看海外的邮集-----比如方桑贴的贝克曼邮集
电话号码13636683803地址上海市宝源路209弄17号203室.邮编200071
http://www.997788.com/76474/
QQ群116790958
工行 6222081001022784627

TOP

我看文字头疼了
有封给我看看学习下吗

TOP

上海不少三水乡俚了!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三水过去的也不少! 哈!不能将广帮给忘怀了.在上海滩很有实力地,特别是广帮菜以及食品。
鄞县、奉化、慈溪、镇海都是正宗宁波人。
吴老真逗!将上海的无轨电车往那儿开呵!这篇宏文可以出书了。
我的父辈即在上海滩,生在上海,但是现在去上海一眼就会被认定是“外地上海人”,哈!土老头一个。

TOP

好资料啊!
肖宏 延陵邮学会会员 我的博客每天有更新:http://spaceship781.blog.163.com/ 手机:13901508806

TOP

三水过去的也不少!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老上海的观点,
1等江浙(江苏的江南+浙江,宁波,绍兴一带)人
2等本地人(上海本地)
3等其他人
最后等 苏北人

TOP

不是来自穷街吗?
看来英雄不问出处,应该是了。
王 骏

TOP

前上海首富周正毅是哪里人?
清邮路 发表于 2009-10-9 09:22

本地人

TOP

前上海首富周正毅是哪里人?
王 骏

TOP

128# 郑挥
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
    1954年生,浙江慈溪人,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12月参加工作,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
电话号码13636683803地址上海市宝源路209弄17号203室.邮编200071
http://www.997788.com/76474/
QQ群116790958
工行 6222081001022784627

TOP

关于宁波帮的历史本人在前"小港李家""曹氏家族"等文中都已有介绍.阿德哥书的人太多了属于近代,现在的"史学家"相互传抄说来说去宁波帮就是阿德哥!?
广帮在上海开埠后功绩也不小,有相当实力.只于香港六十年之前远远不及上海!
地域观念一时难改,上海本地人、广东人、宁波人的女儿肯嫁……。除非大财主。
邵林、李德铭妻以及现在的市长都是宁波人吧。

TOP

来了解一下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好在社会的发展已使上海人对“江北人”的歧视意识越来越淡薄了。沪上新型住宅楼群的层出不穷,使原来的棚户区不复存在;教育的普及、人才流动的速度加快和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使原来的“穷街”和“下只角”里得以涌现出大量年轻的成功人士;男女彼此择偶的自由度和开放度大大增加等等,这一切都使传统的地域意识和由此产生的歧视偏见变得不合时宜。现在上海市区里20来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少有和自己父母讲家乡话的,一般是讲普通话(上海人称之为“开国语”),要么就是使用社会上通行的上海话。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今后谁还会去在意什么“全钢”或“半钢”呢?
电话号码13636683803地址上海市宝源路209弄17号203室.邮编200071
http://www.997788.com/76474/
QQ群116790958
工行 6222081001022784627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