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也“任性” “任性”这词最近流行于网络。“有钱就是任性”、“成绩好就是任性”、“年轻就是任性”等,用来调侃令网友大跌眼镜的做事风格。词典里这样注解“任性”:听凭秉性行事,放纵不约束自己。歌手弦子在《太任性》里唱道:“太任性,不安静,我就是这样的个性。” 其实,集邮也“任性”。 在写信几乎成为文化遗产的今天,只有集邮者还在“任性”地使用和收集实寄封。有多少邮人,为实寄一枚封片,“任性”地跋涉千里到原地,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头天晚上去,第二天晚上回,只为白天参加活动办理封片实寄。我国唯一的一家妇女邮局——广州妇女邮局局长王伟萍,外出参加活动,总是背着上千枚的明信片或信封,在活动现场为邮人办理实寄。在办理和收集实寄封片时,还会出现各种不符合要求的情形或品相问题:如褶皱了、卷曲了、损坏了,找人理论,让人觉得“任性”:“不就一个信封、明信片吗?” 邮资图上加盖了“双戳”(先盖一枚纪念戳,又加盖一枚日戳),甚至两枚戳重叠在一起,找人理论,也让人觉得“任性”:“不就一个戳吗?”没有加盖落地日戳,就需要补,还是让人觉得“任性”;因各种原因没能及时发现,日后要求再补,更让人觉得“任性”。 有一位邮人告诉笔者:见到邮票、邮品就想买,积蓄花光了,靠节省下的工资买,邮市再涨就是不卖,拮据时,靠借钱买。还有一位邮人,下岗后,迷恋集邮,迫于生计,摆地摊,卖水果,开始老婆劝阻:你又有知识、又有技术,找个正经事干有啥不好,摆弄那啥集邮能当吃当喝?(更多精彩,尽在《中国集邮报》。请到邮局订阅《中国集邮报》,记住邮发代号:1—164。)后来劝不住,老婆也只好随他去了。现在他一面做生意,一面开通了QQ集邮群和微信集邮群,群友好几百人,成为集邮名人。 近年来,各地官办、民办邮刊百花齐放。许多县级城市就有定期的邮刊、多人发行邮著,甚至一个集邮者既著书又办刊。民办邮刊都是自掏腰包,有的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境况下,靠朋友帮忙,提供免费印制或购书赞助,在邮传自己人生的同时,为集邮者提供系统的集邮知识和有益借鉴,丰富了文献集邮的内涵。这,算不算“任性”?《长坂坡集邮》原主编贺学明先生,退休后老伴不同意他办刊,但老伴拗不过他的“任性”,在办刊的这二十多年里,老伴成为邮刊的义务发行员,收发邮件,寄递邮刊,他去年卸任主编时写下《老伴您辛苦啦》,感人泪下。甘肃白银公司国家重点项目工程原负责人张思俭先生,退休后,“任性”地自学电脑、学排版编辑,自费出版发行了近百万字的集邮文集《乐在其中》。纪向民在海邮会成文五周年之际,为印制会刊《海军集邮》,“任性”地自筹资金6万多元…… 这样的“任性”在邮坛还有很多。 罗邦顺和郭小行,一个年迈,一个是80后,他们都“任性”于青少年集邮,罗邦顺创办了集邮名人与青少年学生结对子、交邮友活动;郭小行创办了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和少年邮局,专注探索青少年集邮的发展之路。 98岁高龄的老集邮家郭润康先生,每天要为全国20多位邮人亲笔回信,《甲子邮刊》主编88岁高龄的黎泽重先生几乎每天出一期电子版《集邮快讯》,《华夏专题集邮研究会》李伯琴先生经常亲手为邮集作者修改制作邮集,还有许多健在的高龄集邮家,都与他们一样,为了集邮事业,忘却了年龄,忘却了健康,更忘却了休息和安逸,你说这算不算“任性”?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对乙未年生肖邮票销售,进行了市场专项检查,在媒体上曝光了发生违规的省市县和责任人名单及处理结果,中国邮政对集邮经营中违规违纪的不遮不掩,敢于亮剑,是不是很“任性”,这种“任性”必将更好地发挥维护集邮公平正义的作用,还集邮市场一片净土蓝天。 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集邮的“任性”,该“任性”时“任性”,不该“任性”时不“任性”。“有权不可任性”,为集邮者服务的行业和部门就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利“任性”,因为权利只能为集邮者和民众服务,只能为集邮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这种服务必须给集邮和收藏提供便利和益处。目前,利用网络为集邮者提供服务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常态下,要重视和切实解决好老年集邮者的购邮需求,让不能上网的集邮者,也能购买到所需的邮票和集邮品,在提升推动集邮业务发展和普及集邮收藏弘扬文化上,体现“任性”。 而集邮者则需要“任性”,因为“任性”是集邮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如果没有集邮者的“任性”,集邮这项有益的爱好,就不可能形成;同时,集邮者需要坚持有益的“任性”,自觉远离和抵制形形色色不利于集邮健康发展的内容和形式,积极主动地与时俱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手段,融入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同许多德高望重的集邮家一样,担负起传播文化、弘扬道德、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只有全社会、集邮团体和个人,齐心合力,凝聚成发展集邮事业的强大“任性”,我们的集邮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张占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