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89189

方寸之外續談台灣總督府電報      --    夏大緯


在我國明信片發行屆滿百年(1997年10月1日)之時,可發現「片封簡」類郵品在國內外郵壇、拍賣刊物上已略佔有一席之地,並逐漸受到重視及肯定,此點總算讓收集者揚眉吐氣大大爭光一番,也證明「冷門」總有翻身成「熱門」的一天,多年來相信許多郵友都在搜尋「冷門」,但未來有「增值空間」的郵品,做為收集的主題或範圍,由於「冷門」因此相對購入的價格一定也較便宜,可不需要負擔太多花費即可成集,一但郵品變熱門可立刻身價水漲船高不同凡響,或組成郵集參加郵展,不但可倡導收集風潮,如果還「小兵立大功」得到較高獎項,更可迅速突顯反映出身價,相信不久的將來並非一定要有千萬、億元身價的郵集,才可坐擁「金牌」。


至於「冷門」郵品會不會變「熱門」,則看每人選擇的郵品、社會的需求等因素,相信誰也沒有把握說某「冷門」郵品一定會變成「熱門」,因此初期選擇收集者還是應以個人收集興趣做為原動力,才不會有期待行情而患得患失,如果冷門沒有變熱門,相信價格一定持續低迷且增值有限(但許多郵品雖不會大幅升值但隨著年代日漸久遠、貨源日少等因素,仍會有緩慢的升值並非價格一成不變的),但抱持所花金額有限,且已達自娛興趣而不計較,相信並不會有什麼損失,因此郵友們不妨考慮「人丟我撿」,收集一些與眾不同的「冷門」郵品,除自娛之外也可賭上一賭是否會有翻身的一天。

「片封簡」雖已逐漸熱門,但國內一般郵友對「片封簡」的定義,大致還停留在「明信片、信封、郵簡」三大項目之上,其實這是不太正確的,若以「郵政文具」來解釋則更廣義,包含的範圍也更具多元化,「片封簡」三項只是「郵政文具」中較受重視及熱門的郵品,除此之外還有甚多默默無名倍受冷落的「冷門」郵品存在,其中是否也有明日之星存在,還待時間來證明,而根據「今日郵政」月刊社編印的「國際集郵聯合會規章」一書,對「片封簡」的分類還包括電報、匯票、各種資費單據等項在內,可見其包羅範圍並非單純僅以「片封簡」三項為主,但另註明是以郵局發行供政府機構使用而發行供各軍種使用而發行供私人使用而發行(指經向郵政機關申請合乎一定規定、經郵政機關核准),有此四種身份才具備正式資格,並非沒有資格限制,欲收集此類郵品的郵友不妨睜大眼睛在沙裡淘金一番,相信其中還有著許多值得收集的「冷門」郵品在內。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達,許多郵品逐漸在消逝之中或被其他物品所取代,這是無法避免的也唯有留存世間的郵品可證明當時的郵史,此即為收集郵品的樂趣及價值之處,早期國人遇有重大或緊急的公私之事要通知遠方的朋友或親人,一定是打電報,而今隨著公司、個人傳真機的逐漸普及,相信不久的將來「電報」可能將逐漸被傳真機所取代,我國早期郵電本一家,直到民國38年4月1日才各自分家,因此在郵電分家之前的「電報」使用,還是跟郵政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而日據台灣時期也是郵電不分家,電報在當時有其公私迫切需要,大約使用到民國34年10月25日(日本昭和20年)台灣光復後才逐漸停止使用,此段消逝的歷史雖並非「光榮」的郵史,但確是活生生的歷史見證,距今也有52年以上的時間,還是值得記上一筆留給後人做為參考之用。

台灣總督府電報的使用,因為屬於郵局的作業文件單據,甚少公佈或詳細記載說明資料,因此收集只有憑藉實物一步步的去追根究底,個人多年前曾在「新光郵鈔」上為文介紹過,現隨著「新光郵鈔」的停刊及有部份新資料的出現特再重新改寫為續,主要是以個人收集的實物為本,除此之外曾見其他郵刊也刊登過此類郵文,但一時查尋不到資料無法核對是否可以綜合或比對,相信個人所寫還有遺漏之處,僅提供給有志收集此類郵品的初集者一個參考,同時也盼擁有該類郵品的同好能提供所缺各項資料,好替當時的郵史留下一個完整的紀錄。

台灣總督府電報由於長期使用多次印刷,可分出許多不同版別,此外字體、規格也有一些差異,最易分類的方法就是每張電報,右上角固定印有「電第四一號甲」字樣、左下角印有不同年代、不同印刷廠的名稱(附圖1箭頭所指處),以此分類台灣總督府電報有下列多種版式不同:

1.昭和5年5月松浦屋印行(附圖1)

2.昭和9年4月青木小四郎納

3.昭和10年10月盛進納

4.昭和13年11月小塚本店納

5.昭和14年7月臺日社納

6.昭和15年3月小塚本店納

7.昭和15年10月青木商店納

8.昭和15年12月小塚本店納

9.昭和16年1月盛進納

10.昭和16年4月青木納

11.昭和16年5月小塚本店納

12.昭和16年11月小塚本店納

13.昭和17年5月青木小四郎納

14.昭和17年10月小塚本店納(附圖 2)

15.昭和18年3月青木小四郎納(分大、小字體二種)

16.昭和19年2月光明社納(附圖3)

17.無日期無印刷廠名(附圖 4)

從以上資料來看均屬昭和時期電報,最早銷戳日期為昭和5年11月22日(附圖1),最晚銷戳日期為昭和20年5月14日(附圖2),至於台灣地區何時才開始使用電報?目前存世最早台灣電報單據為何時?日據明治、大正時期是否有存世電報?還是因早期使用量少,因此存世也少?而昭和時期使用量大、相對版式多、存世數量也多,因此才得以流傳在外數量較多?還盼郵友共同為文發表或提供資料大家來探討。

該項電報上所見銷戳大多屬「電信專用」戳,此戳主要即是使用於電信業務及收費之用,跟一般郵戳不同之處在於郵戳內下欄空白沒有文字,使用局名個人所見有基隆、台中、高雄、台南四局,台北局則略不同其郵戳下欄內刻有「電信局」字樣,直接說明了此戳為電信之用,台南局則除使用正規電信專用戳外,後期則還見使用「台南、台南州」戳(附圖2),該戳並非電信專用戳而被誤用在電報之上較為少見,除此五局之外應還有其他局使用存世,也盼大家為文公佈。

除正規郵戳外電報上還見銷有他種戳記多種存世,如「親展」、「照核電報」(附圖4)、「官報」、「至急官報」、「至急私報」等,且可再詳分有、無加框二類,該類戳記應為郵局使用附加註明其用途並公告周知之用,應並非私戳可一併收集增加其收集趣味,另一般所見電報均印有印刷版式而(附圖4)則為無日期、無印刷廠名一種,此版式電報未印刷任何文字,只是用粗糙的黃色白紙裁切成跟正規電報相同大小規格來使用,所見銷戳局名均為台南,由銷戳來看應屬台南某一局利用白紙就地取材,因陋就簡權充電報之用,可能為正規電報臨時缺貨緊急之下的產物,或該局自行印製代替正規電報使用,所見最早使用日期從昭和12年11月27日到昭和19年1月6日均有,跟銷台南戳的正規電報並存於世。

除上項電報之外另見有數種性質類似卻不同的電報,現一併介紹如下:

1.喪事電報──無印刷年代及印刷廠名字樣,銷「台灣大甲」昭和12年2月1日戳(附圖5)。

2.電報──右下角印有「電第三號甲」字樣、左下側印有「昭和18年12月松本商行納」字樣,銷大甲、台灣省35年2月7日戳用於台灣光復之後(附圖6)。

3.電報送達紙──右下角印有「昭和13年6月青木小四郎納」字樣,銷台灣善化、昭和14年8月9日戳(附圖7)。

此三種不同性質電報可能均有多種不同版式及多種不同銷戳局名存世,因個人並未收集不在此次探討範圍之內,有收集此三類電報的郵友,希望能夠為文報導使其資料更加完整留存於後世。


該篇郵文發表於1998.2.20日「郵史研究」第14期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89151


甘蔗版電報    --    夏大緯


          4月份参觀洛陽郵展歸來後,原本之前即有台中郵友邀約至台中一遊,後得知5月24日當天,早上有彰化縣郵學會第十屆第三次會員大會,下午有林志明醫師新書「在中國鐵路郵政戳記」發表會及演講,就決定提早一天5月23日先到台中住宿及拜訪郵友,次日再到彰化参加各項活動,2天的時間跟多位中部郵友見面一敍、觀賞郵集及互聊郵事頗為暢快,在23日晚間聚餐時有郵友提及,目前好郵品的價格倍數翻相當嚇人,例如日據台灣末期的甘蔗版實寄片,之前即創下將近25萬元的成交價格,早幾年該類片不過大約是5至8萬元價格而己,(該郵友所談甘蔗版實寄片,即是仁宇拍賣目錄第26期、民國96.12.31日截標、內第226項郵品,其說明為「楠公三錢甘蔗片加蓋台南州安平料金收納、加貼30錢銷台南西門町20.5.19戳有番號票(罕)、明信片掛號少、片左側有一小孔,底價3萬元」,後成交價為22萬5仟5佰元,另加10%佣金則為24萬8仟5拾元,由台南吳振輝先生購入,並在台北2008第21屆亞洲國際郵展中有展出,該片因為是目前所知唯一的一張甘蔗版台南寄嘉義掛號片,才創下此破記錄的高價),後該郵友得知我近幾年較用心在收集電報郵品,告訴我他收藏了一張台灣光復初期的甘蔗版電報,相當珍罕難得媲美甘蔗版實寄片,不知道我有無聽過及有無收集到?我請他第2天帶到彰化給我欣賞一下再談後續細節。

        第2天在彰化該郵友依約帶來該電報,看完除我相當失望外也不得不讓他失望,告訴他該電報僅是一般所見的粗黄紙印製並非是甘蔗版,通常郵人大多在網路上、在拍目上或看過甘蔗版片實物,尤其銷紀念戳未實寄的甘蔗版片並不太貴較易看到(圖1),因此會以為甘蔗版電報應跟甘蔗版片差不多,不過是紙質略粗、顏色暗黄一些而己,其實真正的甘蔗版電報跟甘蔗版片還是差異頗大,除顏色更暗沉之外,紙張表面也較不平整,因其紙質內含纖維雜質,且會有一些黑色斑點存在,我坦白告訴他我會如此說,是因為我有收藏一張真正的甘蔗版電報,才能如此肯定,不然我也可能會搞混了。


台灣光復初期使用的電報,除沿用日據時期的「台灣總督府」電報外,如(圖2)為台灣總督府電報,銷台湾省大甲、民國35.2.7日戳,後也陸續印製當時民國時期,所沿續使用的電報式樣來接替,由於電報甚少郵友會收集,且一般郵友恐大多均誤認,電報跟郵戳、郵政無關,確實大多數電報是跟郵政無關,但台灣光復初期是沿用日據時期制度及作業方式,郵電是一起運作並未分開,直到民國38年(1949年)4月1日起,分别成立台灣郵政、電信兩管理局於臺北,臺灣郵電管理局自同日起結束,臺灣郵政才算正式跟電信分離,各自獨立營運,因此民國38.4.1日前台灣郵電本一家,電報算是正規郵政用品項目之一,可在郵集中使用及参展的。
  

民國34.10.25日台灣正式光復,初期還是沿用日據時的台灣總督府電報,正式的民國電報印製完成到推出使用,應已是民國35年了,至於是幾月幾日則還待查証,個人所藏最早見有民國35年6月版,是否有早於此版式的電報,還待郵友共同來探討及公佈,(圖3)為交通部臺灣省郵電局來報紙(非常清楚的印上「郵電局」字樣,証明郵電本一家,後郵電分離後才改名為「電信局」字樣)電報左下角印有「35年6月版 1000000張」字樣,由鳳山打電報到高雄,電報右上角則銷有高雄郵電局抄收該電報的日期–「高雄、35.12.23日」櫛型戳。
  

除35年6月版電報之外,另見有未註明版式者,也在民國35年使用,証明當時印製及使用的,最少有2種版式存在,(圖4)為交通部臺灣省郵電局來報紙(同樣非常清楚的印上「郵電局」字樣,証明郵電本一家,後郵電分離後才改名為「電信局」字樣)電報左下角則未印有版式、數量等字樣,由台北打電報至台灣銀行基隆分行,電報左上角則銷有基隆郵電局抄收該電報的日期–「基隆、35.11.19日、台灣省」櫛型戳。
  

當時臺灣剛光復印製該類電報的紙張,應是就地取材加上物質缺乏,所見印製好並使用的民國電報(圖3、4),其紙張大多較為粗糙、顏色暗黄為主,該類電報紙張有少數確是顏色更暗黄深沉,猛一看之下跟甘蔗版片頗相像,難免讓郵友誤認為相同印製甘蔗片的紙張,且(圖3、4)此2種版式電報,在印製時其內可能也包含有甘蔗紙所印製出來的電報,光復初期甘蔗紙應還有剩因此機率應頗高,隨後由於有其他紙張可選擇,會再使用甘蔗紙來印製電報的機率應微乎其微了,而當時印製好的民國電報,隨即陸續取代台灣總督府電報直到全面取代,因此會使用甘蔗版電報的機率,也應是在初期的民國35年時為最高,其後逐年降低到没有或停用,但由於目前流出於郵市中的,民國35年電報原本數量就不多,要找甘蔗版電報那就更加困難了。

當時所使用的民國電報(圖3、4),個人所藏以(圖4)未註明版式者較多,是否該版式使用較多?還待郵友共同來檢視及探討,此版式電報所見大多為粗黄紙印製,但也發現有極少數的粗白紙用來印製電報,可見就地取材並未統一,應是有什麽紙張就拿來印製並未限制,因此該批電報所印製的紙張應至少有3種不同,數量也有多有少並不相同,除(圖3、4)的粗黃紙數量最多外,其次即是粗白紙,(圖5)為粗白紙所印製的交通部臺灣省郵電局來報紙,由南京在民國36.7.12日打電報至基隆,電報左上角則銷有基隆郵電局抄收該電報的日期–「基隆、36.7.13日、台灣省」櫛型戳。
  


(圖6)同為粗白紙所印製的交通部臺灣省郵電局來報紙,由廣州在民國37.3.20日打電報至基隆,電報左上角則銷有基隆郵電局抄收該電報的日期–「基隆、37.3.21日、台灣省」櫛型戳。
  


除(圖5、6)所見的粗白紙之外,目前所見最罕少的則屬甘蔗紙印製的電報,為何罕少原因不明,但所見實物至今確是個位數,個人推測由中華集郵會2005年度郵學演講集,內莊滿禎先生發表一篇「重現塵封一甲子臺灣總督府檔案—臺灣印刷數字郵票發行秘辛」郵文,其內首次公開了相關郵票、明片、郵簡等極珍貴的公文檔案史料,曝光的各項公文中有談及「明信片用紙係採用台南州新營庄塩水港製糖會社的甘蔗纖維,及羅東二穴工廠的紙漿等廢物利用改良後製成,印刷工廠則設在金瓜石礦山地下洞窟內,由印刷局技師及外場作業員等人出差拹力印就」,此段時期由台灣本地所印製出來的除數字郵票外,另有甘蔗紙楠公像3錢明片、甘蔗紙楠公像5錢明片(未發行)、議事堂7錢郵簡、議事堂10錢郵簡(未發行)等,由此可知甘蔗紙是在日據台灣的末期昭和20年(即民國34年)才開始使用,除用來印製明信片之外,也有用來印製郵局所使用的儲金簿,相關詳細內容可参考個人在2006年8月出版的中國郵刊第82期內,所寫「日據台灣時期所使用的最後一版儲金簿」一文,或在個人部落格內也有刊登可参考。

目前發現甘蔗紙也有用來印製電報,但為何數量罕少?個人推測原因可能有數種﹕
1、是否因甘蔗紙大多已印製明信片、儲金簿等,所剩的甘蔗紙己不多因此印製電報的數量就很少。
2、當時打電報不便宜,電報的需求量不像明信片、儲金簿等,因此原本印製的數量,就要較明信片、儲金簿等少甚多,且電報除非打給個人者除外,打給機關、公司、行號者,理應存檔或超過年限後銷毀,因此會外流出的數量理應也不多,如此双重的管控,數量罕少也不足為奇了。
3、甘蔗紙電報可能在光復初期有使用較多,但隨著其他紙張印製的電報,陸續出現而逐漸被取代,到民國37年時(個人所收藏的甘蔗版電報為民國37年使用),距離民國34年大約已有3年時間,照理應不會再用甘蔗版電報,或是甘蔗版電報到民國37年時,己大多使用完畢或剩餘不多了,只是誤用或因其他紙張所印的電報己用完或不足,臨時暫代使用而因此存世?不論原因為何及未在民國35或36年使用並流出,反而到民國37年時才使用及流出,其機率的罕少微乎其微,或許也是註定要替它在電報中留有一席之地吧。
4、甘蔗版電報紙張粗糙、顏色暗黄深沈、紙張表面也較不平整,要在其上寫字並不方便也不易清楚,尤其是要銷戳,因紙張表面較不平整、且顏色暗黄深沈,銷蓋的郵戳不易清楚且較難識别,是否也因如此造成甘蔗版電報,會較少被拿來使用,存世數量也相對就罕少了。
不論是否是上述4種原因或是其他原因,目前所知甘蔗版電報確是罕少,則是不爭的事實,個人前後收集電報郵品多年,尤以近幾年大力搜求及買進,也只買到一張甘蔗版電報可見不易,(圖7)為甘蔗紙所印製的交通部臺灣省郵電局來報紙,由台北打電報至基隆,電報左上角則銷有基隆郵電局抄收該電報的日期–「基隆、37.4.26日、台灣省」櫛型戳,該電報為台北台灣銀行總行,在民國37.4.26日打電報通知基隆分行,於4月27日開始台幣1元兌換法幣248元,電報右下角有譯文「四月卄七日牌價台幣壹元兌法幣弍百肆拾捌元」字樣,該電報除為甘蔗紙所印製外,也見証了台幣兌換法幣的變動,有著双重的歴史價值存在。
  

(圖7)甘蔗版電報的使用日期甚晚,已是民國37.4.26日,如同前文中有談及,照理應不會再用甘蔗版電報,或是甘蔗版電報到民國37年時,己大多使用完畢或剩餘不多了,只是誤用或因其他紙張所印的電報己用完或不足,臨時暫代使用而因此存世?是否如此也是一個謎?在民國35年時由上項介紹可得知,當時最少有使用2種民國電報,1種是民國35年6月版、1種是未註明版式者,之後則還見有民國36年8月版、37年4月版此2種版式,(圖8)為交通部郵電局電報,電報左下角印有「36年8月版 300000張」字樣,由台北打電報至基隆,電報上中處銷有基隆郵電局抄收該電報的日期–「基隆、37.5.4日、台灣省」櫛型戳,該電報為台北台灣銀行總行,在民國37.5.4日打電報通知基隆分行,於5月5日開始台幣1元兌換法幣268元,電報右下角有譯文「五月五日牌價台幣壹元兌法幣弍百陸拾捌元」字樣,並有「閱、五月五日」及多人蓋私章証明同樣已閱過該電報,電報上的文字是指示台幣兌換法幣的比率,台灣銀行代表官方,電報上公佈的幣值兌換比率及時間均有照表實施,,國家幣值的變動攸關經濟、百姓等,此等大事歴史及郵史都會記載流傳千古,經由電報也驗証了此段歴史及郵史,也是一個歴史的記錄,有著多重的意義及紀念價值。
  


(圖9)交通部郵電局電報,電報左下角印有「37年4月版 500000張」字樣,由台北打電報至基隆,電報上左處銷有基隆郵電局抄收該電報的日期–「基隆、37.8.17日、台灣省」櫛型戳,該電報為台北台灣銀行總行,在民國37.8.17日打電報通知基隆分行,於8月18日開始台幣1元兌換法幣1635元,電報右下角有譯文「八月十八日一比一六三五元押符」字樣,並有「8月18日」及多人蓋私章証明同樣已閱過該電報,由該電報也可得知法幣的大幅貶值情況,由(圖7)可得知在民國37.4.27日,台幣1元可兌換法幣248元,但到(圖9)民國37.8.18日,台幣1元則可兌換法幣1635元了,短短不到4個月的時間,貶值了6.6倍之多相當嚇人,可見法幣已面臨崩潰的地步,在該電報的第2天民國37.8.19日,國民政府就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以金圓為本位幣,並規定所有以前發行之法幣(國幣)以300萬圓、關金劵以15萬圓、東北流通劵以30萬圓折合金圓劵1圓,限於民國37.11.20日以前兌換,把法幣更換為金圓了。


由(圖9)民國37年4月版電報的出現,是否可推測及証明在民國37年4月時或更早,民國電報的使用及需求已有不夠的現像,因此才有印製該版式電報的需要?該版式電報距離民國36年8月版電報已有8個月時間,是否因法幣不停大幅貶值,連帶各行各業都需透過電報迅速傳達各項訊息,使得電報的需求及使用量也大幅增加?由(圖8)民國36年8月版印製30萬張,到(圖9)民國37年4月版印製50萬張,似乎証明了確是有增加及有此需求,而甘蔗版電報在民國37.4.26日使用,也正是民國電報開始產生不夠使用、或剩餘不多的時刻?因此可能確是誤用了早已不用的甘蔗版電報,或是因其他紙張所印製的民國電報臨時用完或不足,而不得不拿出甘蔗版電報暫代應急,在請領到電報或新版式電報印製完成後就停用了,因此甘蔗版電報真正在民國37年4月份時,使用的數量並不多,流傳於後世者相對也就更少,且還需僥倖逃過存檔、銷毀等風險,才得以真正流傳於後世,如此數量罕少確也不足為奇,似否如個人的推論或有否錯誤?掛一漏萬之處或有所疏失,僅為拋磚引玉期盼郵友能夠共同來解答,並提供更多的甘蔗紙電報資訊、彩圖等,讓其身世及存世數量能夠更加完整及清楚。



参考資料﹕仁宇拍賣目錄第26期、民國96.12.31日截標


中華集郵會2005年度郵學演講集,內莊滿禎先生發表的「重現塵封一甲子臺灣總督府檔案—臺灣印刷數字郵票發行秘辛」郵文

個人在2006年8月出版的中國郵刊第82期內,所寫「日據台灣時期所使用的最後一版儲金簿」一文

                                                               2009.6.15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東方郵報第280期內(2009.8.5日出版)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東方郵報第281期內(2009.8.19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89150

金圓貶值在台灣     --    夏大緯


                之前寫了一篇「由單據看金圓貶值」,是由印花稅票單據上所印制的文字來介紹及探討,算是較為另類的一篇郵文,並不是直接的用「物証」來談金圓貶值,相信一些郵友會認為缺乏說服力、太抽象了,如同該文中即提到,大多數郵友較接受及習慣,用實寄片封簡上的郵資漲價來表示金圓貶值,這已似乎是唯一表示的常態,個人則認為偶而換一個角度,用另一種方式,試著呈現當時金圓幣值,在一般民間使用所遇到的境況,因為除寄信外每天生活中,最常接觸、面臨到的應是「買跟賣」,因此才延伸出寫該文並探討的原因,寫完該文欲罷不能立即想到另一個題材,同樣可以來探討金圓貶值,而且屬於「開門見山」馬上可佐証,不再是抽象的「物証」,因此再寫一篇算是為續。


                 個人早期即曾收集日據台灣時期電報、台灣光復初期電報、民國電報等郵品,後斷斷續續也算未曾間斷,但一直並未特别專心,僅算附帶收集好玩而己,直到近5年來才算較為用心注意並盡量購買,在此期間個人所知,也正好有2批不同電報出現在郵市中,由於電報甚少郵友會收集,且一般郵友恐大多均誤認,電報跟郵戳、郵政無關,確實大多數電報是跟郵政無關,但台灣光復初期是沿用日據時期制度及作業方式,郵電是一起運作並未分開,直到民國38年(1949年)4月1日起,分别成立台灣郵政、電信兩管理局於臺北,臺灣郵電管理局自同日起結束,臺灣郵政才算正式跟電信分離,各自獨立營運,因此民國38.4.1日前台灣郵電本一家,電報算是正規郵政用品項目之一,可在郵集中使用及参展的。


(圖1)為交通部基隆郵電局電報(非常清楚的印上「郵電局」字樣,証明郵電本一家,後郵電分離後才改名為「電信局」字樣),電報左下角印有「基電37.12.  50000張」字樣,可清楚得知該電報為「基隆郵電局37年12月版、印製5萬張」字樣,5萬張數量並不多,能夠留存至今者相信並不多,且大多存檔後銷毁,倖幸逃脫銷毀命運者,是否能夠流出於郵市中也是關鍵,須過好幾重關卡才得以流傳於郵市中,該電報為台北台灣銀行總行,在民國38.1.9日打電報通知基隆分行,於1月10日開始金圓1元兌換台幣150元,電報右下角有譯文「一月十日一比一五O押符」字樣,並有「閱、一月十日」及多人蓋私章証明同樣已閱過該電報,電報左上角則銷有基隆郵電局抄收該電報的日期–「基隆、38.1.9日、台灣省」櫛型戳。
  


(圖2)同為交通部基隆郵電局電報,電報左下角印有「基電37.12.  50000張」字樣,該電報為台北台灣銀行總行,在民國38.1.31日打電報通知基隆分行,於2月1日開始金圓1元兌換台幣65元,電報右下角有譯文「押符一比六五台幣」字樣,並有「二月一日」及多人蓋私章証明同樣已閱過該電報,電報左上角則銷有基隆郵電局抄收該電報的日期–「基隆、38.1.31日、台灣省」櫛型戳,由(圖1)的1月10日開始,金圓1元兌換台幣150元,至(圖2)的2月1日開始,金圓1元只能兌換台幣65元了,等同貶值了56%可見迅速及幅度之大。
  


(圖3)同為交通部基隆郵電局電報,電報左下角印有「基電37.12.  50000張」字樣,該電報為台北台灣銀行總行,在民國38.2.12日打電報通知基隆分行,於2月14日開始金圓1元兌換台幣22元,電報右下角有譯文「一比二十二押符」字樣,並有「中華民國卅八年二月拾四日」及多人蓋私章証明同樣已閱過該電報,電報左上角則銷有基隆郵電局抄收該電報的日期–「基隆、38.2.12日、台灣省」櫛型戳,由(圖2)的2月1日開始至2月14日,短短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金圓兌換台幣再次貶值了66%,只能兌換台幣22元了。
  


(圖4)同為交通部基隆郵電局電報,電報左下角印有「基電37.12.  50000張」字樣,該電報為台北台灣銀行總行,在民國38.3.24日打電報通知基隆分行,於3月25日開始金圓1元兌換台幣4元,電報右下角有譯文「一比四押符」字樣,並有「中華民國卅八年三月廾五日」及多人蓋私章証明同樣已閱過該電報,電報左上角則銷有基隆郵電局抄收該電報的日期–「基隆、38.3.24日、台灣省」櫛型戳,由(圖3)的2月14日開始至3月25日,金圓兌換台幣再次貶值了82%,只能兌換台幣4元了。
  


(圖5)同為交通部基隆郵電局電報,電報左下角印有「基電37.12.  50000張」字樣,該電報為台北台灣銀行總行,在民國38.4.9日打電報通知基隆分行,於4月11日開始金圓1元兌換台幣1元,電報右下角有譯文「押符一比一」字樣,並有「4/11日」及3人蓋私章証明同樣已閱過該電報,電報左上角則銷有基隆郵電局抄收該電報的日期–「基隆、38.4.9日、台灣省」櫛型戳,由(圖4)的3月25日開始至4月11日,金圓兌換台幣再次貶值了75%,金圓1元等值台幣1元是相同的,這是一個歴史的記錄。
  


(圖6)同為交通部基隆郵電局電報,電報左下角印有「基電37.12.  50000張」字樣,該電報為台北台灣銀行總行,在民國38.4.15日打電報通知基隆分行,於4月16日開始台幣60元兌換金圓100元,電報中間有譯文「平密奉諭自四月拾陸日起台幣陸拾元兌金圓劵壹佰元總行」字樣,並有「4/16日」及多人蓋私章証明同樣已閱過該電報,電報左上角則銷有基隆郵電局抄收該電報的日期–「基隆、38.4.15日、台灣省」櫛型戳,由(圖5)的4月11日開始至4月16日,金圓兌換台幣再次貶值了40%,金圓1元只能兌換台幣0.6元了。
  


民國37.8.19日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以金圓為本位幣,並規定所有以前發行之法幣(國幣)以300萬圓、關金劵以15萬圓、東北流通劵以30萬圓折合金圓劵1圓,限於民國37.11.20日以前兌換,然後到民國38年中旬為止,期間金圓跟台幣的兌換有甚多次貶值,個人僅只以6張電報舉例說明而以並非全貌,有些電報恐並未流出,或個人並未買到由其他郵友購入收藏了,台灣銀行代表官方,電報上公佈的幣值兌換比率及時間均有照表實施,除驗証了金圓幣值的貶值,也是一個歴史的記錄,有著多重的意義及紀念價值,當時兌換的是老台幣,至民國38.6.15日台灣幣值改革,老台幣4萬元折合新台幣為1元,台灣銀行也停止滙兑金圓劵了。


(圖5、6)打電報的時間,均剛超過民國38.4.1日郵電分家不久,因此還來不及改變仍舊續用舊式電報,郵戳也同樣續用暫未改變,清清網站片封簡專區內有一個專欄–「漫談各式郵戳之使用起始日期(由日據談起)」,該欄作者為阿山哥先生,非常有系統的把日據明治29年(1896年)8月1日起至今,所使用過的各種郵戳按照年代先後,一一介紹並有附圖佐証,對有志收集該類郵戳的郵友來說是一大福音,可按圖索驥有所依據,不再瞎子摸象毫無頭緒,相信郵友都因而受益匪淺,個人原本並未專攻收集此領域,但之前也曾先後買進大批此類郵品,後為專攻大清及民國早期片收集而陸續售出,大多並未保留,且之後也較少再關注此方面資訊,近期整理電報郵品,發現其上所銷的為台灣省基隆櫛型戳,阿山哥先生對此戳的介紹如下﹕【自民國35年1月9日起至36年3月14日,將原日式下方州名改為台灣省,戳直徑23-24mm,在民國36年1月6日郵總停用日式郵戳,有若干支局,在新戳未發下時,自行刻製臨時郵戳應用,戳直徑28-30mm,該戳為上格臺灣,中格臨時郵戳,下格局名,此種郵戳有用至36年3月底者,自36年3月15日起至36年9月1日使用中日混合式,戳直徑24-25mm,上格為臺灣,中格為阿拉伯年月日,由右而左,下格為局名與字軌。】,但阿山哥先生另在前言中有提及「所列之資料為個人收集之總集(終結日期因各地停用大多不照郵總規定,只提一個大概日期),由日據初期漫談到台灣光復初期,若有錯誤請各位郵友包含,並糾正(請提出實物證明),我好改正為郵史盡一份心力,讓年青之集郵者容易參考增加信心。後並利用幾天收集,更新並填補先前不足資料,力求更接近使用時間,因新增修改較大,所以重新傳上,致於停用時間,仍是老話,郵總雖規定停用,各郵政單位,由其代辦所,並未確實停用」。


後黑人兄提及他的限台實寄片,有一片是台灣省士林36.10.4日寄善化36.10.5日,阿山哥先生回覆「先前有提到啟用日期,比較接近準確,致於結束日期,郵總雖有指示停用更換新戳,但有一些局所仍用到損壞為止,由其是代辦所甚致於沿用了十幾年,所以結束日期日是用為參考用,本來是想在資料中不列入停用日,只是怕新郵友錯亂了。」,後有郵友提及使用到後期的台灣省櫛型戳,大局所蓋出的郵戳,損壞或磨損的居多,並附上36.3.4日台灣省基隆櫛型戳及大湖局使用的櫛型戳(有點不清),日期為37.9.10日用於回執片上,阿山哥先生回覆「所貼應該是台灣省戳的沿用,致於日期由右而左大概是因應36年03月15日改中日混合式戳,日期排列更改而改,以上是我個人論點,到於台灣省戳有郵友認為民國34年11月3日即開始使用台灣省戳,以前在與眾多郵友討論時,有郵友認為在光復初期,民生物資缺乏,大家節約,有的小局有可能沒有換用台灣省戳,或大局在未發下台灣省戳前,是將櫛型戳c欄磨掉使用,以上論點,須要郵友們提出實物來推論證實。郵史就是如考古,文獻加實物推論才會真,今天的論點,有可能明日就被實物推翻。」。


由上項的介紹及探討,可得知台灣省基隆櫛型戳,大約自民國35年1月9日起,用至36年3月14日,但結束日期僅提供做為參考之用,由上項的探討中也得知有大湖櫛型戳,銷37.9.10日用於回執片上,該櫛型戳是否是使用日期最晚者?(圖1至6)的電報均銷民國38年台灣省基隆櫛型戳,日期均較37.9.10日為晚,雖然該戳是使用在電報上而非片封簡,但當時郵電並未分家,應等同片封簡類郵品是一樣的沒有差異,且如台灣省基隆櫛型戳,當時在基隆局使用,應至少有2把郵戳以上,1把用於郵務、1把用於電信,而用於郵務者,由於使用銷蓋片封簡數量甚多,在之前探討中即提及「使用到後期的台灣省櫛型戳,大局所蓋出的郵戳,損壞或磨損的居多」,而用於電信者相對數量少甚多,因此至民國38年時,該戳的磨損情況並不嚴重還甚清晰,此項優點也較郵務銷戳者為佳,如果電報上的文字如同(圖1至6),是指示金圓兌換台幣的比率,國家幣值的變動攸關經濟、百姓等,此等大事歴史及郵史都會記載流傳千古,經由電報也驗証了此段歴史及郵史,而電報上所銷的郵戳,也因而會同樣流傳下去,如果又可証明該戳有特色,或是甚晚使用的台灣省基隆櫛型戳,那更是錦上添花、好上加好了。


参考資料﹕清清網站片封簡專區內,阿山哥先生所寫專欄–                    「漫談各式郵戳之使用起始日期(由日據談起)」


2009.5.20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台南市郵學會成立50週年慶紀念特刊內(2009.8.23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pbgid=87951&entryid=639313

                                                 在臺使用的郵便切手貯金臺紙   ---   夏大緯
          個人之前所寫「明治郵便切手貯金臺紙」一文中,提及【日據臺灣明治時期各類郵政用品,大多同步跟日本本島使用者相同並通用,大致到大正時期台灣總督府才自行印製各類郵政用品使用,而明治時期使用的「郵便切手貯金臺紙」,其種類、版式、貼票不同等,據知如詳分可分為多種不同,同樣此類「郵便切手貯金臺紙」,在日本及臺灣兩地也都可以使用,個人其實主要是收集「郵便貯金通帳」為主,僅附帶收集「郵便切手貯金臺紙」為輔,因此對「郵便切手貯金臺紙」的相關郵品並不專精,所欠缺的相關郵品也一定甚多,僅形式上每種盡量收集一張,做為代表點綴即可並不求齊全。】,本篇即介紹一些個人所收集,曾在台使用的各種郵便切手貯金臺紙提供給郵友参考。
   
      (圖1、2)正面為富士山、貯金は業を起すの基圖,右背面印有郵便貯金利子積算表,其封面顏色為藍色,尺寸大小為153×210mm,型式為雙折式,內頁可貼票格數為20格,內頁左下中間處印有「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製造」字樣,共貼壹錢票20枚(左右上角處另印有一枚壹錢票圖)、銷明治三十六年十一月四日、臺湾新埔郵便出張所戳,上網搜尋資料在「日治時期台灣郵政史」部落格內,查到【新埔郵便受取所成立始末~新埔舊名「吧哩嘓」,意為「新的草原」。原為平埔道卡斯族打獵地方。乾隆49年〈1784年〉,廣東嘉應州鎮平客家移10餘戶30餘人,遷來此地定居,慢慢地形成小市街。因是「新」開發的「埔」地,所以稱為「新埔」。明治31年〈1898年〉9月24日與11月14日,台北知事村上義雄兩度發函給通信局,指新埔辦務署位於交通不便之處,與其他公家機關公文來往,往往耗費數日,甚至有時效性文件也在期限後才送達。雖然郵件為隔日收件,但是往往不能準時到達。為了時效,自行雇工送件,不僅時效差,且造成事務延宕,經費支出也龐大。且新埔以茶、砂糖及樟腦為主,市場商品價格隨時在波動,但是由於當地通信運輸不便,至無法迅速獲知海外市場商情,往往造成嚴重損失。所以通信不方便是妨礙當地工商業發展最大因素,今若於新埔設置三等郵便局,就能讓商家迅速獲知商品行情,才能緊急應變。且文件將可迅速送達,且又能節省大量經費。

    另外,新埔當地有新竹國語傳習所新埔分教場、公醫施療所等機關單位,日本人3戶21人、台灣人有481戶2195人,其中不包含官吏。再加上附近有39庄約18556人,業務量足夠支撐一間受取所運作。台北郵便電信局長志村鐺太郎擔心,該地辦務署若遭廢止或遷移,郵便局也無存在必要。所以提出折衷方案,先設置郵便受取所,兼辦貯金業務,應該不會造成辦務署不便。決定要設受取所後,本來要向辦務署商借房舍,但是新埔剛經歷戰火,連辦務署都找不到像樣的房舍辦公,所以決另覓地新建房舍。於是看上范思波位於新埔辦務署對面約百坪空地,商議房價金1000圓。並委託大倉組新築出張所施工,費用為3547圓64錢。明治32年〈1899年〉1月1日,新埔郵便受取所設置,兼辦小包業務。4月1日,改為新竹郵便電信局新埔出張所。】。


    参考資料﹕個人之前所寫「明治郵便切手貯金臺紙」一文
              日治時期台灣郵政史


                             2014.4.1日完稿


  附註﹕該篇郵文原刊登於「臺灣郵史郵話~第一輯」之內,原文長2540字、26個圖,由於在宣佈助印「臺灣郵史郵話」系列叢書辦法時,提及每一輯的書中均將刊出10篇以上,未發表過的新郵文做為對助印郵友的福利(只有助印該系列叢書才能看到),因此無法全文刊出還請見諒,有興趣想看全文者請助印(購買)該系列叢書即可,該系列叢書由彰化縣八卦山郵學會出版,第一輯己於103年9月21日出版,全書約A4尺寸大小、共304頁、全彩印刷,分平裝本及精裝本2種方式出版,平裝本印200本送給該會會員、精裝本印280本則為專門供應助印的郵友,該系列叢書第二輯己提前印好,但需等今年(104年)1月18日新書發表會之後,才會寄交給助印的郵友(同樣全書約A4尺寸大小、共304頁、全彩印刷,分平裝本及精裝本2種方式出版,平裝本印200本送給該會會員、精裝本印280本則為專門供應助印的郵友),第三輯則己全部完稿交出,將於今年(104年)1月開始編排作業、4月出版,該系列叢書没有委托各郵商出售,需直接跟該會連絡洽購(第1輯已剩書不多、助印銷售完即停止供應),或加入該會成為會員(年費600元),即可獲贈平裝本,例如今年(104年)加入該會成為會員,即可獲贈今年出版的「臺灣郵史郵話~第2輯、第3輯」此2本叢書平裝本,及其他如每月一期八卦山郵訊、不定期出版八卦山郵刊等福利。
    該會的介紹如下﹕【彰化縣八卦山郵學會成立於民國84年9月10日,至今已滿19年,其中歷經各屆理事長辛苦經營及理、監事、會務人員善盡其職,使會務順利運作,在大家同心協力之下執行了許多活動計畫,亦累積豐碩成果。歡迎您的加入,讓我們共創美好愉快的集郵世界。
    本會每月第三星期日下午定期舉辦月例會,由理監事輪值主持贈送出席者紀念品,會友聯誼、郵識交流、郵品義賣等;加入本會會員福利如下。
    1.每月一期八卦山郵訊
    2.不定期出版八卦山郵刊
    3.不定期出版叢書
    4.寄贈會員彰化縣臨時郵局戳片
    5.本會申請之臨時郵局寄贈局贈封
    6.會員生日八卦山郵訊刊登祝賀
    7.年底現場揮毫贈送出席會員春聯
    8.春節舉辦新春團拜
    9.每年三月或四月召開會員大會
    10.每月第三星期日下午2:00假莿桐社區活動中心舉辦月例會
    本會通訊處:彰化郵政1883號信箱
    Email:chingb009@yahoo.com.tw
    郵政劃撥:22001125彰化縣八卦山郵學會】。


                              2015.1.2日補述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本帖最后由 布约翰拍卖 于 2015-6-3 10:32 编辑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38427

日台兩地同時使用的儲金簿    ---    夏大緯



     日據台灣時期郵局所使用的儲金簿,其最特殊之處乃是儲金簿上只有存提款兩欄,並無結存欄,儲户存提款僅憑立帳時己加蓋在儲金簿上之原印鑑及儲金簿,即可以在任何郵局辦理存提款,存提款項除了必須保留結存餘額十錢以上外並無限制,儲户一簿在手隨時隨地都可以辦理「通儲」存提(甚至遠到日本地區使用同樣也適用),彷佛等同掌握了一張現代的提款卡,此「通儲」作法早在百年前即己開始運作,以目前的眼光看來誰說它不夠先進及不超流行?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的環境安定,一般百姓安分守己少有人為非做歹,且當時軍警掌控甚嚴處罰也重,一般百姓也不敢以身試法,另當時的科技、工具等也不像現在發達,一般人們因此也無法利用它們來犯法,也因此少掉很多犯罪的動機及誘因,這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之一。


雖然在當時郵局使用的儲金簿己具備了「通儲」的功能,但從目前存世的實物來看,一般用户還是習慣固定在同一個地方(住家附近或工作地點附近)存提為主,且所佔比率高達99﹪左右,僅1﹪例外有在2處地方存提,且此1﹪例外者會在2處地方「通儲」存提款者,又可發現其中99﹪左右,均是因地址更改而造成,僅1﹪左右並非地址更改而「通儲」,可能是臨時要用錢或至外地出差、旅行而領取使用(包涵遠到日本地區讀書、出差、工作、旅行等,早期出國不易,能夠有機會、有錢出國者相信屈指可數,但確是有此實例存在),此類有2處地區「通儲」的儲金簿,不論存世或使用都較為少見,除可証明其確是有「通儲」的功能性之外,也可發現當時的户口登記作業,不論是否為管制或只是一版一眼的照規定忠實正確登記而己,但在當時使用的儲金簿上確是可清楚發現,不論是更改姓名、更改地址、變更印鑑等事項,都會詳細加以記載及登記在儲金簿上,由此也可証明當時的户政作業相當仔細及正確,當然另一角度來看也是管控的相當嚴密,相信不論是每一户多少人、居住在何處、身世背景等,都被日本當局掌控得清清楚楚,因此如有犯罪不法行為相信也甚難逃脫制裁,如此也達到不少嚇阻的功用吧!


如上項介紹會遠到日本地區使用者相信屈指可數,但確是有此實例存在,現即介紹一些案例提供給郵友参考﹕


(圖1、2、3、4、5)封面印刷為綠色、80×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湾總督府交通局」所管轄、內頁型式為6頁式、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大日本帝國政府內閣印刷局製造的儲金簿,該本儲金簿第1次使用時銷檢閱、昭和3.4.26日、臺灣小圓戳,第2次使用時銷本鄉、昭和3.5.5日戳(郵戳未全部顯示出來,但其上記載可得知正確日期),己改在日本地區使用,第3次使用時銷一鄉本鄉本、昭和4.1.18日戳,第8次使用時銷台湾‧關西、昭和4.3.7日戳,又改回到台灣繼續使用,之後持續在關西使用多次,第20次使用時銷台湾總督府、昭和6.2.4日、交通局戳,第21次使用時改在深坑銷台湾‧深坑、昭和13.5.30日戳(郵戳未全部顯示出來,但其上記載可得知正確日期),之後持續改在深坑使用,第27次使用時又改回在關西銷台湾‧關西、昭和13.7.19日戳(郵戳未全部顯示出來,但其上記載可得知正確日期),第28次使用時又改回在深坑銷台湾‧深坑、昭和13.7.22日戳(郵戳未全部顯示出來,但其上記載可得知正確日期),第29次為最後一次使用,又改回在關西銷台湾‧關西、昭和14.2.7日戳(郵戳未全部顯示出來,但其上記載可得知正確日期),該本儲金簿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新竹郡關西庄,後再劃線改變為東京市本鄉區,該本儲金簿不但曾至日本地區使用,在台灣也分别在關西、深坑兩地存提頗為少見。





(圖6、7、8、9、10)封面印刷為綠色、80×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後劃線改為「貯金局」、內頁型式為6頁式、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的儲金簿,該本儲金簿第1次使用時銷檢閱、昭和14.10.14日、台湾小圓戳,第2次使用時銷台中錦町、昭和14.11.11日戳,之後持續在台中錦町使用多次,第10次使用時銷兵庫‧石屋川、昭和15.5.20日戳,己改在日本地區使用,之後持續在兵庫‧石屋川使用多次,第28次使用時銷檢閱、昭和16.4.7日、台湾小圓戳,第29次使用時,改為在小傳馬町銷小傳馬町、昭和16.8.22日戳,第32次使用時銷東京、昭和16.11.4日、貯金戳,第33次使用時改為銷菁山、昭和16.11.7日戳,第34次使用時改為銷西巢鴨二、昭和16.12.29日戳,之後持續在西巢鴨二使用多次,最後一次第58次使用銷西巢鴨二、昭和17.9.23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臺中商業學校,後再劃線改變2次最後為東京市,僅在該本儲金簿封面「住所」處登記新的地址更改而己,其餘原簿不變照常繼續使用,該本儲金簿不但先在台中錦町使用,後在日本也分别在4處不同地方存提頗為少見,此種日台兩地同時「通儲」使用的案例,不論是旅行、讀書、工作、出差等,因早期當時那個年代出國不易,能夠出國的人數相信少之又少,會使用到儲金簿並留存至今的機率更低,可見其珍貴難得之處。





(圖11、12)封面印刷為綠色、80×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大阪貯金支局」所管轄、內頁型式為6頁式、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的儲金簿,該本儲金簿第1次使用時銷檢閱、昭和10.12.29日、大阪戳,第2次使用時銷台湾‧土庫、昭和11.1.20日戳,己改為在台灣地區使用,最後一次第5次使用銷土庫、昭和20.9.25日戳,該本原為在日本大阪地區使用的儲金簿,但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直接登記地址為台灣土庫,先在日本大阪地區使用,再改至土庫存提同樣頗為少見。


(圖13、14、15、16、17)封面印刷為綠色、80×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所管轄、內頁型式為6頁式、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的儲金簿,該本儲金簿第1次使用時銷檢閱、昭和13.3.2日、台湾小圓戳,第2次使用時銷台湾‧新埔、昭和13.5.17日戳,之後持續在新埔存提款,第11次使用時銷本鄉東厅町、昭和14.7.11日戳,改為在日本地區使用,之後持續在本鄉東厅町存提款,第22次使用時銷台湾‧新埔、昭和15.4.6日戳,又改為回到台灣新埔使用,之後即持續在新埔存提款,一直使用到該本儲金簿的最後次數,第65次銷新埔、昭和19.12.18日戳,整本儲金簿使用完畢,申請換新封面貼條銷新埔、昭和19.12.18日戳及台湾、昭和19.12.26日、貯金戳,另再銷昭和19、無効、12.30日大圓戳後打洞註銷,另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新埔,後劃線更改為日本本鄉再劃線更改為新竹郡,此種日台兩地同時「通儲」使用的案例,在早期台灣社會不論是使用或留存的機率都甚低,可見其珍貴難得之處。





(圖18、19、20)封面印刷為棕紅色、77×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後劃線改為「貯金局」所管轄、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的儲金簿,該本儲金簿第1次使用時銷台中、昭和13.9.7日戳,之後持續在台中存款,第19次使用時銷東京、昭和16.11.4日、貯金戳,第20次使用時銷青山、昭和16.11.7日戳,己改為在日本地區使用,另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臺中商業學校,後劃線更改為日本東京,此種日台兩地同時「通儲」使用的案例,在早期台灣社會不論是使用或留存的機率都甚低,可見其珍貴難得之處。



(圖21、22)封面印刷為棕紅色、105×17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貯金局」所管轄、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的儲金簿,該本儲金簿第1次使用時銷東京、昭和17.2.12日、貯金戳,第2次使用時銷台北、昭和17.2.20日戳,己改為在台灣地區使用,之後持續在台北存款,最後一次第6次使用時銷台北、昭和17.6.12日戳,該本原為在日本地區使用的儲金簿,但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直接登記地址為台北市東門町,先在日本地區使用,再改至台北存提同樣頗為少見,此種情況也証明由日本使用到台灣地區同樣也具備「通儲」的功能,同樣頗為珍貴難得。


(圖23、24、25)封面印刷為棕紅色、105×17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貯金局」所管轄、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的儲金簿,該本儲金簿第1次使用時銷檢閱、昭和18.1.13日、東京小圓戳,第2次使用時銷麴町內幸町、昭和18.1.16日戳,之後持續在麴町內幸町存提款,第15次使用時銷台東、昭和19.4.24日戳,己改為在台灣地區使用,之後持續在台東存款,最後一次第24次使用時銷台東、昭和19.12.3日戳,該本原為在日本地區使用的儲金簿,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麴町,先在日本地區使用,再改至台東存提同樣頗為少見,此種情況也証明由日本使用到台灣地區同樣也具備「通儲」的功能,同樣頗為珍貴難得。



由上項介紹的使用方式,均可証明百年前開始使用的郵局儲金簿,均具備有「通儲」的功能,且遠至日本地區同樣可以使用,這些古老又平凡的物品,相信當年家家户户大致均有一本甚至數本,而隨著歲月、戰爭、天災人禍、政權的轉換等多種因素,留存下來的己越來越稀少,且因為在當年實在太平凡了、屬於家居常用的物品種類之一,人們往往最容易忽略掉周遭身邊所相處的日常物品,直到它們悄悄的消失無踪後才會恍然大悟,為何當時未曾多加留意及珍惜保存,可見越平凡的物品到最後却往往是最珍貴的,因為太平凡都被大家所怱略掉了,有此前車之鑑証明不要盲目迷信及追隨流行,何不從目前身邊周遭所相處的日常事務中,檢視出一樣自己喜愛的物品開始收集,多年後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重大收獲!

                          2014.3.15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金沙郵刊總第20期內(2014年9月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38063

新竹東門町儲金簿    ---  夏大緯


               日據台灣時期新竹地區郵戳中有町者,似乎只有新竹東門町一種,要收集此戳相信在片封簡之上較為容易,但要在儲金簿上找就較為困難,上網搜查在「日治時期台灣郵政史」部落格內找到相關資料如下﹕【新竹東門町郵便局~道光7年〈1827年〉,新竹建城,名為「淡水廳城」,又名「竹塹城」。道光9年〈1829年〉8月20日落成。設有四座城樓,東門迎曦、西門挹爽、南門歌薰、北門拱宸,目前僅存東門迎曦門。明治34年〈1901年〉,新竹設廳,將東門城畫分成東門外與東門兩區域。昭和10年〈1935年〉,東門外大排水西邊地和東門合併,稱為「東門町」。昭和12年〈1937年〉3月1日,新竹東門町三等郵便局設置,辦理電話通話事務,不辦理郵便物集配事務取扱,局內另設公眾電話。昭和18年〈1943年〉5月1日,換用「州廳戳」,C欄改為「新竹州」。昭和19年〈1944年〉4月1日,改為特定郵便局。民國35年〈1946年〉,廢町改里,東門町分成中正、東門、東瀛、成功四里。】。


由上介紹可得知新竹東門町的大致情況,現即介紹銷新竹東門町的儲金簿提供給郵友參考:


(圖1、2、3)為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尺寸大小為78×185mm、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所管轄、內頁型式為6頁、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封面另加蓋藍色圓型「感謝貯蓄」戳,另封面姓名處原記載為「郭添」,由儲金簿內頁第1頁「印鑑」欄,銷新竹東門町、昭和19.3.6日戳得知,在此日更改為「廣沢正毅」,該本儲金簿第1次使用時銷檢閱、昭和15.10.30日、台湾小圓戳,第2次使用時銷新竹東門町、昭和15.11.22日戳、存款壹圓,之後持續存款期間見有銷「新竹」戳者,可得知曾在不同郵局存款,至第47次時存款銷新竹、昭和19.4.22日戳,由此次起均改為在新竹存款,該本儲金簿原存提款次數為65次,最後使用己超過此次數,第66次使用時仍舊為存款銷新竹、昭和20.8.23日戳,第67次使用時提款貳百四拾六圓,銷新竹、昭和20.9.29日戳,剩餘壹圓拾七錢至台灣光復後均未見領取。



(圖4、5)為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尺寸大小為78×185mm、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所管轄、內頁型式為6頁、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該本儲金簿第1、2次使用時銷台灣總督府、昭和16.1.15日、交通局戳(第1次金額寫錯劃線註銷,第2次才是正確的),第3次使用時銷新竹東門町、昭和17.1.31日戳、存款叁圓七拾錢,第4次使用時改銷新竹、昭和20.8.20日戳、提款九圓,剩餘七拾五錢至台灣光復後均未見領取。


(圖6、7、8)為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尺寸大小為78×185mm、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所管轄、內頁型式為6頁、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封面另加蓋藍色圓型「感謝貯蓄」戳,該本儲金簿第1次使用時銷檢閱、昭和17.9.30日台湾小圓戳,第2次使用時銷新竹東門町、昭和17.10.22日戳、存款五拾錢,之後持續均為存款至第7次、銷新竹東門町、昭和18.3.23日戳,第8次使用時改銷新竹、昭和20.8.20日戳、提款叁拾六圓,剩餘壹圓壹錢至台灣光復後均未見領取。



(圖9、10、11)為封面印刷顏色為紅色、尺寸大小為76×186㎜、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所管轄、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的大型儲金簿,該本儲金簿第1次使用銷新竹東門町、昭和18.1.26日戳、存款叁圓,之後持續使用大多為存款,至第23次時銷台北、昭和19.8.19日、貯金管理所戳,第24次時銷檢閱、昭和19.8.19日、台湾小圓戳,第25次時銷新竹東門町、昭和19.9.7日戳、存款五圓,第26次時改銷新竹、昭和20.1.18日戳、存款壹圓,第27次時銷新竹、昭和20.6.9日戳、存款四圓,第28次時銷新竹、昭和20.8.27日戳、提款六拾七圓。



另「中華郵政史臺灣編」一書內記載,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根據遞信部調查資料,臺灣地區郵政機關,因戰爭期間遭受空襲損毀,辦理修復及維持業務情形,記載新竹東門町郵便局為中破、停業(當時國軍使用中)的情況,而上項儲金簿的使用,其中由新竹東門町改為在新竹存提款,是否即是因為新竹東門町停業,而不得不更換另一家郵局存提款,新竹東門町何時停業?由(圖9、10、11)的儲金簿內,最晚還見銷新竹東門町、昭和19.9.7日戳的存在,是否代表新竹東門町是在昭和19年底或昭和20年初停業?就留待郵友們共同來探討考証了。


参考資料﹕日治時期台灣郵政史


中華郵政史臺灣編一書

                            2014.3.7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2014海峽兩岸集郵聯誼展覽特刊內(2014.9.26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33506

銷(驛)戳的儲金簿    ---  夏大緯

   

  2014.3.3日截標的東雅拍賣第10期內,有4本日據台灣儲金簿付拍,截標後均高於底價不少拍出,會購買此類儲金簿者,一是收集儲金簿的版式不同,另則是看上儲金簿內所銷的郵戳,主要還是購買郵戳者居大多數,原因是專集儲金簿版式者的郵友還是較少,收集郵戳為主者占大多數,因銷各種郵戳的儲金簿可運用在各種郵集中使用,範圍較廣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個人在此即介紹銷(驛)戳的日據儲金簿提供給郵友參考。


       (圖1、2)為封面印刷顏色為紅色、尺寸大小為105×170㎜、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管轄、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的大型儲金簿,其內第1次使用銷嘉義驛前、昭和17.10.29日戳、存款五拾錢,持續10次均為存款,共計存款11.5元,第11次使用時銷嘉義驛前、昭和18.7.28日戳、領款拾壹圓,儲金簿內剩餘五拾錢即未再提領了,嘉義驛前郵便局1922年(大正11年)8月22日設置,另中華郵政史臺灣編一書內記載,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根據遞信部調查資料,臺灣地區郵政機關,因戰爭期間遭受空襲損毀,辦理修復及維持業務情形,記載嘉義驛前郵便局為全燒、停業的情況,証實在臺灣光愎後該局己不存在了。


(圖3、4)為封面印刷顏色為紅色、尺寸大小為105×170㎜、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管轄(跟上項不同)、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的大型儲金簿,第1次使用銷高雄驛內、昭和18.9.30日戳,第3次使用改銷高雄山下町、昭和18.12.3日戳,之後使用均銷高雄山下町戳,該本儲金簿共使用12次均為存款,共計存款6.5元,但到台灣光復後均未領取,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高雄市旭國民學校並未更改,第1、2次使用時所銷「高雄驛內」戳為出張所,1943年(昭和18年)6月1日高雄驛內出張所設置,辦理電信事務取扱,但不辦理小包郵便引受及電報配達事務,台灣光復後撤銷,第3次至第12次使用則改為在高雄山下町存款,高雄山下町根據上項遞信部調查資料,臺灣地區郵政機關,因戰爭期間遭受空襲損毀,辦理修復及維持業務情形,記載高雄山下町郵便局大破、停業的情況,証實在臺灣光愎後該局己不存在了,另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5、6)為白卡紙、封面印刷顏色為棕紅色、尺寸大小為77×185㎜、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管轄、內頁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無印刷局名稱儲金簿,內第1次使用銷台南驛前、昭和19.12.5日戳,第2次使用銷台南、昭和19.12.26日戳,第3次只見存款金額但並未銷戳,不知是漏銷或是並未真正完成存款手續因此並未銷戳,均是存款事後並未提領,根據上項遞信部調查資料,臺灣地區郵政機關,因戰爭期間遭受空襲損毀,辦理修復及維持業務情形,記載台南驛前郵便局全燒、停業的情況,証實在臺灣光愎後該局己不存在了,另由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其登記為「蓬第一九七O二部隊、大屋部隊大久保隊」,是否代表該部隊即駐紮在台南一帶地區,因此存款時所銷郵戳也就在台南一帶地區,另該本儲金簿不知是否台南驛前郵便局燒毀停業的情況,第2次即改在台南郵局存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参考資料﹕2014.3.3日截標的東雅拍賣第10期


中華郵政史臺灣編一書


日治時期台灣郵政史


                                  2014.3.6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東方郵報第402期內(2014.4.9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25400

在海南島使用的軍事儲金簿(上)    ---    夏大緯


                日據台灣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其使用功能等同通儲,不論是在台灣本島各處或遠至日本,均同樣可以提存使用並没有受到限制,雖然如此但一般所見百姓使用的均為「郵便貯金通帳」,且大多僅定點在一處或二處地方使用佔絕大多數,跨縣市使用的機率可說就己甚少見,而軍人則大多另使用專屬的「軍事郵便貯金通帳」,但軍事儲金簿的收集頗不容易,除數量少、價格高之外,另較不易為郵友所接受的,則是其品相大多有破損、髒汚、斷裂等情況存在,對習慣要求完美品相者來說是不及格的,甚至排斥不接受,期盼能找到一本心目中理想的好品相,個人初集之時也是如此,放棄掉許多次機會,總相信之後一定會遇見好品相者,後一再放棄及錯失機會後,重新思考改變先求有之後再求好,只有先有了才能在下次遇見更好者時可更換,但如果都没有就談不上更換了,這也是不得以的選擇、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一念之間的改變多年後再重回頭看,幸好當時没有再堅持,不再一直汲汲於品相,否則至今相信是買不到一、二件的,這麼多年來所見好品相者真是曲指可數,相信當時台籍日本兵大多隨身攜帶者「軍事郵便貯金通帳」,然後跟隨軍隊行動被派駐到各地區,如此才能方便存提款項,發放薪津時則可存放至「軍事郵便貯金通帳」内,以免隨身攜帶金錢不便,因此會破損、髒汚、斷裂等情況是正常的,且由其歴經滄桑的面目,才更加突顯出其身世的坎坷及其可貴之處。


另除「軍事郵便貯金通帳」内所銷軍郵戳,種類有多種存世可資証明外,並因長期隨身攜帶及使用,此類「軍事郵便貯金通帳」大多有折損、斷裂、汚穢等情況,也可証明其確是跟隨著當事人行動,並走到那裏就用到那裏,並無受到地區的限制,而在日本宣佈投降後,有些人一次提領大多數金額,只留下少許金額在「軍事郵便貯金通帳」内,有些人則不知是來不及提領,或「軍事郵便貯金通帳」不在身邊無法領取,或是不知道日本己宣佈投降,最壞的結果則可能是當事人因病、因傷、甚至己陣亡因此無法再領取了,不論事實為何,但的確是有一些「軍事郵便貯金通帳」在最後,還有高低不等金額並未領取,此類「軍事郵便貯金通帳」,除在2000年3月底之前可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請賠償外,也活生生見証、經歷了當年那段戰爭的歲月,可謂最佳的歷史、郵史共同物証。


其後日本政府於1996年時,片面決定與台籍日本兵50餘年前積欠的債務,在5年內至2000年3月底截止前可提出申請賠償,且同樣片面決定賠償金額,以1946年當時之日圓乘以120後之金額支付(即120倍),而對日籍自衛隊積欠的薪水,確以7000倍進行賠償,此種差別待遇,在與日本政府談判時,由於兩國之間債務及債權無法釐清的情況之下,政府官方始終居於幕後,將談判權交由民間及立法委員來處理,最後確落得全盤屈服的下場,民國89年(2000年)2月29日的「中國時報」,在賠償期限即將截止申請的前一個月,有2篇報導,分別以「日據殖民淚、歷史債難償~(日本政府欠誠意、五項賠償金縮水、申請期限將屆、半數民寧要尊嚴不要錢)」及「誰為台籍日本兵想一想~(日本片面決策、我方忍辱屈服、民間作法紛雜)」為題,對此問題有完整的報導及記載,【附註﹕相關圖片刊登於「中華郵聯會刊第十期」內,個人所寫日據時期使用的「軍事郵便貯金通帳」一文,有興趣的郵友可参考該刊,或至個人部落格內参考該篇郵文】。


二次大戰期間,共有廿萬七千餘的台灣男子「光榮」擔任日本軍人與軍屬,並被分派到南太平洋各島嶼、中國戰場以及日本本島,更有五萬三千餘人因而戰死或生死不明。而日本政府在1996年決定償還債務,包括「原日本軍人軍屬之未付薪津」、「軍事郵政儲金」、「外地郵政儲金」、「簡易人壽保險」、與「郵政年金」共5項,而在這5項債務中,又以軍人未付薪金與軍事郵政儲金兩項金額為最高。軍人薪水積欠部分共有八萬四千件,在民國89年(2000年)1月底前計有五萬五千件提出申請,佔總數的66%,而實際領錢的有四萬三千件,約佔總數的51%,己支付61億日幣。軍事郵政儲金方面,全部件數約是六萬件,己提出申請者為五萬三千件,佔總數的98%,己受理支付者共二萬九千件,約達總數的48%,己支付34億9千圓日幣,日本政府共編列353億日圓預算來償還債務,但到民國89年(2000年)2月底約僅發還110億,顯示因為補償金額過低,民都不願申請,老兵獲償金額僅在2、3萬台幣間而己,獲償民年紀都己頗大,會去領錢多是抱着「不領白不領」、或是「有多少領多少」的心態,而不去領錢者則是認為日本政府片面決定申請期限,又片面決定補償倍數僅有120倍,這樣的補償金對台灣民尊嚴是一大侮辱,現在的台灣人不會把這些錢放在眼裡,拒絕受理日本政府的支付,是表示這筆債要讓日本人永遠欠著。


(圖12)為內閣印刷局製造的「軍事郵便貯金通帳」,直式107×170㎜、內頁為4折型,第1次使用時銷第七海軍、三派、昭和18.7.24日、とい艦戳(第七海軍三派駐地在「海南島那太」,於昭和15.5.20日開設、昭和20.10.25日關閉),存款五圓,其後陸續一直存款,至第7次使用時銷另一種第七海軍用、三派、昭和19.4.9日、とい艦戳,最後一次第15次使用時,則銷第七海軍、三派、昭和20.10.25日、とい艦戳(該日也是該戳關閉的末日),還是存款且金額最高為千六百圓,而在昭和20810時日本己正式宣告投降,該本「軍事郵便貯金通帳」所有人劉成安先生,當時不知是否知道日本己宣告投降?還是當時是在軍艦上服役或在某處地區,並不知道此事或不得不的選擇,在(圖2)儲金簿內頁右邊,另蓋有紅色「留守宅屆出濟」字樣,個人完全不懂日本由字面來看,好像是間接証明劉成安先生似乎己知道日本己宣告投降,但劉成安先生屬當時的留守人員之一,因此在第13次至第15次最後3次期間,仍舊存款至「軍事郵便貯金通帳」內,如此累計15次存款共計存了4012圓均未提領,後在台灣光復後民國35年時,郵局曾用「郵便為替郵便貯金等登記申請書(郵局滙票、郵局儲金等登記申請書)」,讓民衆提出登記申請,該「軍事郵便貯金通帳」的所有人劉成安先生也有提出申請,在該「軍事郵便貯金通帳」的背面(圖1),銷有新埔35.9.5日戳,並用藍筆註明「登記第一三五號」字樣,後到民國55年時並再向民間賠償團體提出登記,在其「軍事郵便貯金通帳」內頁右邊(圖2),蓋有藍色「債權人會、55.1.26日、登記訖」小圓戳可資証明,到1996日本政府片面決定與台籍日本兵50餘年前積欠的債務,在5年內至20003月底截止前可提出申請賠償時,該儲金簿也有提出申請,在(圖2)內頁右邊蓋有紅色「平8.2.21」小字,應是代表日本平成8年(1996年)221日的意思,另還蓋紅色「要返付」、「無効」字樣,最後應是有拿到補償金額。


(圖34)同上儲金簿,1次使用時銷第七海軍軍用、三派、昭和19.4.27日、とい艦戳,存款百圓,其後陸續一直存款,至第4次使用時銷另一種第七海軍、本所、昭和20.5.23日、とい艦戳(第七海軍本所駐地在「海南島海口」,於昭和14.4.1日開設、昭和20.10.12日關閉),最後一次第5次使用時,則銷不清楚、昭和20.10.15日、とい艦戳,還是存款且金額最高為七百五拾圓,之後情況跟上項大致相同,在(圖4)儲金簿內頁右邊,同樣蓋有紅色「留守宅屆出濟」字樣,該本儲金簿的主人李致富先生,同屬當時的留守人員之一,前後累計5次存款共計存了1300圓均未提領,後在台灣光復後民國35年時,同樣提出申請,在該「軍事郵便貯金通帳」的背面(圖3),銷有北港35.10.7日戳,並用藍筆註明「登記第参五四號」字樣,到1996年時同樣有跟日本政府提出申請賠償,在(圖4)內頁右邊蓋有紅色「平8.2.21」小字,應是代表日本平成8年(1996年)221日的意思,另還蓋紅色「要返付」、「無効」字樣,最後應是有拿到補償金額。


(圖56)同上儲金簿,1次使用時銷第七海軍、三派、昭和19.3.24日、とい艦戳,存款五拾圓,其後陸續一直存款,至第6次使用時銷另一種第七海軍用、三派、昭和20.9.13日、とい艦戳,最後一次第8次使用時,則銷第七海軍用、三派、昭和20.10.6日、とい艦戳,還是存款,之後情況跟上項有些不同,該本儲金簿的主人余本國先生,前後累計8次存款共計存了3940圓均未提領,後在台灣光復後民國35年時,同樣提出申請,在該「軍事郵便貯金通帳」的背面(圖5),銷有台X(地名不清楚)35109戳,並用藍筆註明「登記、1804」號字樣,後到民國54年時,並再向民間賠償團體提出登記,在其「軍事郵便貯金通帳」內頁右邊(圖6),蓋有「債權人會、54.8.2日、登記訖」紫色小圓戳可資証明,但到1996年至20003月底截止前,可像日本政府提出申請賠償時,該儲金簿並没有提出申請,因此最後並没有拿到補償金額。


(圖78)同上儲金簿,1次使用時銷第八海軍用、一派、昭和19.5.11日、とい艦戳(第八海軍一派駐地在「海南島北黎」,於昭和15.5.20日開設、昭和20.11.8日關閉),存款叁拾圓,其後陸續一直存款,至第3次使用時銷第七海軍、四派、昭和19.10.14日、とい艦戳(第七海軍四派駐地在「海南島金雞塘」,於昭和15.6.17日開設、昭和20.6.30日關閉),第4次時恢復使用第八海軍用、一派、昭和19.11.27日、とい艦戳,第5次使用時則銷另一種第八海軍、一派、昭和20.3.27日、とい艦戳,由第1次至第7次使用均為存款,至最後一次第8次使用時,則銷第八海軍、一派、昭和20.11.4日、とい艦戳,由於昭和20810時日本己正式宣告投降,該本「軍事郵便貯金通帳」所有人劉福權先生,至此時應己知道日本己宣告投降,因此一口氣提款1730元,其「軍事郵便貯金通帳」內僅保留剩餘5元,後在台灣光復後民國35年時,相信因為金額太低並未提出申請,之後的民間賠償團體、日本政府也就未再登記及申請賠償了。


(圖910)同上儲金簿,1次使用時銷第八海軍用、一派、昭和19.8.25日、とい艦戳,存款百圓,其後陸續一直存款,至第5次使用時則銷另一種第八海軍、一派、昭和20.5.10日、とい艦戳,至最後一次第7次使用時,同樣銷第八海軍、一派、昭和20.11.6日、とい艦戳,之後情況跟上項有些不同,該本儲金簿的主人廖調棟先生,前後累計7次存款共計存了1700圓均未提領,後在台灣光復後民國35年時,同樣提出申請,在該「軍事郵便貯金通帳」的背面(圖9),銷有南投(地名不清楚)35521日戳,並用藍筆註明「登記番号第七拾X」號字樣,後到民國54年時,並再向民間賠償團體提出登記,在其「軍事郵便貯金通帳」內頁右邊(圖10),蓋有「債權人會、54.8.1日、登記訖」紫色小圓戳可資証明,但到1996年至20003月底截止前,可像日本政府提出申請賠償時,該儲金簿並没有提出申請,因此最後並没有拿到補償金額。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25399

在海南島使用的軍事儲金簿(下)    ---     夏大緯


               (圖1112)為大日本帝國印刷局製造、熊本貯金支局的軍事郵便貯金通帳,直式70×170mm、內頁為6折型,第1次使用時銷第八海軍、本所、昭和20.10.6日ちい艦戳(第八海軍本所駐地在「海南島三亞」,於昭和15.4.19日開設、昭和20.12.31關閉存款叁百叁圓,其後陸續一直存款,至最後一次第3次使用時,同樣銷第八海軍、本所、昭和20.10.22日、とい艦戳,之後情況跟上項有些不同,在(圖12)儲金簿內頁右邊,同樣蓋有藍色「留守宅屆出濟」字樣,該本儲金簿的主人廖登陽先生,同屬當時的留守人員之一,前後累計3次存款共計存了964圓均未提領,後在台灣光復後民國35年時,同樣提出申請,在該「軍事郵便貯金通帳」的背面(圖11),銷有里港35.9.16日戳,並用黑筆註明「登記第XX號字樣(字跡甚草無法確定正確數字)」,後到民國54年時並再向民間賠償團體提出登記,在其「軍事郵便貯金通帳」內頁(圖12),蓋有「債權人會、54.12.17日、登記訖」紫色小圓戳可資証明,左側下方另蓋有「台灣省籍人民儲存在日本軍事郵便債權團、高縣西區登記第1087號」紫色有框長方型戳,但到1996年至20003月底截止前,可像日本政府提出申請賠償時,該儲金簿並没有提出申請,因此最後並没有拿到補償金額。


(圖1314)同上儲金簿,1次使用時銷第八海軍、本所、昭和20.10.13日ちい艦戳,存款貳百六圓,最後一次第2次使用時,同樣銷第八海軍、本所、昭和20.10.26日、とい艦戳,之後情況跟上項大致相同,在(圖14)儲金簿內頁右邊,同樣蓋有藍色「留守宅屆出濟」字樣,該本儲金簿的主人黄金錡先生,同屬當時的留守人員之一,前後累計2次存款共計存了610圓均未提領,後在台灣光復後民國35年時,同樣提出申請,在該「軍事郵便貯金通帳」的背面(圖13),銷有美濃35.10.19日戳,並用黑筆註明「登記第158号」字樣,後到民國54年時並再向民間賠償團體提出登記,在其「軍事郵便貯金通帳」內頁右邊(圖14),蓋有「債權人會、54.10.11日、登記訖」紫色小圓戳可資証明,但到1996年至20003月底截止前,可像日本政府提出申請賠償時,該儲金簿並没有提出申請,因此最後並没有拿到補償金額。


(圖1516)同上儲金簿,1次使用時銷第八海軍、本所、昭和20.10.16日ちい艦戳,存款貳百七拾八圓,最後一次第2次使用時,同樣銷第八海軍、本所、昭和20.10.24日、とい艦戳,之後情況跟上項大致相同,在(圖16)儲金簿內頁右邊,同樣蓋有藍色「留守宅屆出濟」字樣,該本儲金簿的主人劉聯祥先生,同屬當時的留守人員之一,前後累計2次存款共計存了985圓均未提領,後在台灣光復後民國35年時,同樣提出申請,在該「軍事郵便貯金通帳」的背面(圖15),銷有XX35.12.5日戳(地名無法確定),並用藍筆註明「登記番号五号」字樣,後到民國54年時並再向民間賠償團體提出登記,在其「軍事郵便貯金通帳」內頁右邊(圖16),蓋有「債權人會、54.12.6日、登記訖」紫色小圓戳可資証明,但到1996年至20003月底截止前,可像日本政府提出申請賠償時,該儲金簿並没有提出申請,因此最後並没有拿到補償金額。


上項軍事儲金簿至2000年3月底,向日本政府申請賠償告一段落後,不論有無申請賠償或結果是多麼的屈辱及不平等,一般民間及政府在此事件後,並没有多大的反彈聲浪,一段時間烟消雲散後幾乎没有留下什麽痕跡,而過往的歲月當初真正經歷者,雖年華老去、人事全非,惟一剩下不變的恐怕只有「軍事郵便貯金通帳」了,不但經歷、見証及陪伴著當事人一路走來,也是當時歴史、郵史的見証代表,不論時空環境如何的改變,看見「它」就無法抹滅當初那段傷痛的歲月及記憶,收集郵品除怡情、益智之外,也兼而提醒了後世子孫,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往事不可追但足為我們未來的借鏡,另閱中華集郵會2011年度郵學演講集內,王劍智先生所寫「日本對淪陷區的差别經濟政策~從郵政史角度切入」一文中,提及【海南島與大陸不同,屬於日本海軍省轄區,只使用日本軍票,不流通中儲劵。】,也因而想到寫此篇郵文,由上項在海南島使用的軍事儲金簿,除可驗証在海南島使用的貨幣確是與其他淪陷區不同,除只使用日本軍票之外,應也有可能使用日圓貨幣,特此一併提出探討。



參考資料﹕民國89年(2000年)2月29日的「中國時報」


中華郵聯會刊第十期內,個人所寫日據時期使用的

「軍事郵便貯金通帳」一文

張明富先生提供的日本軍郵戳資料

中華集郵會2011年度郵學演講集內,王劍智先生所寫「日本對淪陷區的差别經濟政策~從郵政史角度切入」一文


                                                 2012.1.12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藝林第7輯(郵文掇英)內(2012年5月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19088

日臺通用的儲金簿     --     夏大緯


                日據臺灣時期各類郵政用品,大多同步跟日本本島使用者相同並通用,大致到大正時期台灣總督府才自行印製各類郵政用品使用(或由日本印製後運交臺灣使用),此種情況一般郵友所知大多以片封簡為主,但儲金簿(郵便貯金通帳)也是相同情況,現舉例介紹如下提供郵友参考。


         (圖1、2)為大正時期在日本本島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棕紅色、直式印刷,76×183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處印刷「為替貯金局」字樣,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製造,(圖2)內頁使用銷岐阜‧今須、大正9年至昭和15年(1920年至1940年)不同日期戳。


(圖3、4)為大正時期原為日本本島使用,後改為在臺灣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棕紅色、直式印刷,76×183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處原印刷「為替貯金局(後劃線改為臺灣總督府通信局)字樣」,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製造,(圖4)內頁使用銷台湾‧西螺、大正6年(1917年)10月5日戳。


(圖5、6)為大正時期在日本本島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棕紅色、直式印刷,76×183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處印刷「大阪為替貯金支局」字樣,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製造,(圖6)內頁使用銷天王寺勝山通(大阪)、大正5年至大正9年(1916年至1920年)不同日期戳。


(圖7、8)為大正時期在臺灣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棕紅色、直式印刷,76×183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處印刷「臺灣總督府通信局」字樣(此為專在臺灣地區使用,此處已直接印刷「臺灣總督府通信局」字樣了),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製造,(圖8)內頁第1次使用銷台湾總督府、大正11年(1922年)6月23日、遞信局戳,該本儲金簿在明治後期或大正初期印製時,由(圖7)封面上端左邊所印「臺灣總督府通信局」字樣,可得知及証明該本儲金簿在印製時,還是延續使用明治34年(1901年)11月9日更改後的管理單位名稱「台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直到大正8年(1919年)6月27日起,管理單位名稱才再更改為「台灣總督府民政部遞信局」,因此該本儲金簿上的管理單位名稱還是維持舊名稱並未更改,但該本儲金簿在大正11年第1次使用時,正好銷蓋有「台灣總督府遞信局」特别郵戳,經由此戳也証明管理單位名稱的變更,雖無法立即更改儲金簿,但却可先反應在郵戳之上,經由郵戳也驗証了一段郵史的變革,而郵史同樣也可佐証歷史,第2次及之後使用則銷台湾‧豐原、大正11年至大正12年(1922年至1923年)不同日期戳。


(圖9、10)為昭和時期在日本本島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直式印刷,78×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處藍色加蓋「貯金局」字樣,內頁型式為6頁、可存提款次數為65次,為大日本帝國政府內閣印刷局製造(圖10)內頁第1次使用銷東京、昭和3年(1928年)10月18日、貯金戳,第2次及之後使用則銷赤羽、千葉‧松户、王子志茂町等,昭和4年至昭和11年(1929年至1936年)不同日期戳。


(圖11、12)為昭和時期原為日本本島使用,後改為在臺灣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直式印刷,78×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處黑色加蓋「臺湾總督府交通局」字樣,內頁型式為6頁、可存提款次數為65次,為大日本帝國政府內閣印刷局製造(圖12)內頁第1次使用銷檢閱、昭和5年(1930年)1月20日、臺灣小戳,第2次及之後使用則銷台湾‧汐止、昭和5年至民國34年(1930年至1945年)不同日期戳。


(圖13、14)為昭和時期在日本本島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直式印刷,78×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處已直接印刷「貯金局」字樣,內頁型式為6頁、可存提款次數為65次,為大日本帝國政府內閣印刷局製造(圖14)內頁第1次使用銷檢閱、昭和5年(1930年)7月4日、東京小戳,第2次及之後使用則銷赤羽、東京、千葉‧松户、王子志茂町等,昭和5年至昭和11年(1930年至1936年)不同日期戳。


(圖15、16)為昭和時期在臺灣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直式印刷,78×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處已直接印刷「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字樣(此為專在臺灣地區使用,因此已直接印刷「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字樣了),內頁型式為6頁、可存提款次數為65次,為大日本帝國政府內閣印刷局製造(圖16)內頁第1次使用銷檢閱、昭和9年(1934年)3月8日、臺灣小戳,第2次及之後使用則銷台湾‧後龍、昭和9年至昭和11年(1934年至1936年)不同日期戳。


(圖17、18)為昭和時期在日本本島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直式印刷,78×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處已直接印刷「大阪貯金支局」字樣,內頁型式為6頁、可存提款次數為65次,為內閣印刷局製造(圖18)內頁第1次使用銷檢閱、昭和10年(1935年)12月29日、大阪小戳,第2次及之後使用則銷台湾‧土庫、昭和11年至昭和20年(1936年至1945年)不同日期戳。


(圖19、20)為昭和時期在臺灣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直式印刷,78×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處已直接印刷「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字樣(此為專在臺灣地區使用,因此已直接印刷「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字樣了),內頁型式為6頁、可存提款次數為65次,為內閣印刷局製造(圖20)內頁第1次使用銷檢閱、昭和14年(1939年)9月14日、台湾小戳,第2次及之後使用則銷台中、昭和14年至昭和20年(1939年至1945年)不同日期戳。


(圖21、22)為昭和時期在日本本島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紅色、直式印刷,76×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處印刷「名古屋貯金支局」字樣,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內閣印刷局製造,(圖22)內頁第1次使用銷檢閱、昭和15年(1940年)8月9日、名古屋小戳,第2次及之後使用則銷岐阜‧今須、昭和15年至昭和17年(1940年至1942年)不同日期戳。


(圖23、24)為昭和時期在臺灣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紅色、直式印刷,76×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處已直接印刷「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字樣(此為專在臺灣地區使用,因此已直接印刷「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字樣了),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內閣印刷局製造,(圖24)內頁銷彰化、昭和14年至昭和15年(1939年至1940年)不同日期戳。


(圖25、26)為昭和時期在日本本島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為棕紅色、直式印刷,105×172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處印刷「貯金局」字樣,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內閣印刷局製造,(圖26)內頁第1次使用銷東京、昭和17年(1942年)2月12日、貯金戳,第2次及之後使用則銷台北、昭和17年(1942年)不同日期戳。


(圖27、28)為昭和時期在臺灣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為棕紅色、直式印刷,105×172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處已直接印刷「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字樣(此為專在臺灣地區使用,因此已直接印刷「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字樣了),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內閣印刷局製造,(圖28)內頁銷台中、昭和18年(1943年)不同日期戳。


由上項介紹可得知日本及臺灣兩地使用的儲金簿,都可互相通用且相同,而最主要會如此的原因,乃是當時日本本島的貨幣制度跟臺灣相同、存簿儲金一律通儲(在任何郵局均可存提)等,因而儲金簿都可互相通用且相同,唯一較大差異之處,似乎只在日據臺灣初期郵政儲金利率和日本本島相同,但到1915年(大正4年)4月1日起經專案報准,臺灣地區和日本本島採取差别利率,臺灣郵政儲金利率較日本本島略高,如存款及計算儲金利率則臺灣地區較為高,上項介紹僅為個人所收集到的,除此之外應還有多種不同種類、版式的儲金簿存在,其情況也應是相同,僅提供郵友做為参考。



参考資料﹕曹潛先生著的「中華郵政史臺灣編」一書


                                 2011.8.26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中國郵刊第88期(辛亥革命百週年暨民國

100年紀念特刊、2011.11.12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14426

用郵票儲金的儲金簿    ---     夏大緯


             日據台灣明治時期起,除開始使用一般的「郵便貯金通帳」(即儲金簿)外,並也發行使用「郵便切手貯金臺紙」(圖1),其種類、版式、貼票不同等,據知如詳分可分為多種不同,後該類「郵便切手貯金臺紙」使用至大正時期曾停止(正確停止日期個人並不清楚),直到1941.7.1日(昭和16.7.1日)才再恢復,不知是否因「郵便切手貯金臺紙」,在大正時期曾停止繼續使用,但有些百姓已習慣使用「郵票」來儲金,或當時郵局也因「郵便切手貯金臺紙」停止使用,而同意在使用「郵便貯金通帳」時,也可用「郵票」來儲金,不知是否如此但「郵便貯金通帳」上,確是有見用「郵票」來儲金的案例。


但「郵便貯金通帳」上使用「郵票」來儲金的案例並不多見頗為奇怪,是知道可如此使用者並不多或怕麻煩等因素就不得而知,查了曹潛先生所著的「中華郵政史臺灣編」一書並未找到答案,只在P.276頁查到對「郵便切手貯金」的處理要略提及「1.以郵票儲金方式存儲者,每人每月不得超過一元,2.貼紙上貼滿郵票面值共十錢以上,即可持向辦理儲金業務局所,經將郵票蓋銷,記明總面值金額、存簿帳號、姓名等後,或記入儲金簿作為存入儲金,或直接將貼紙附入儲金簿,等同存入儲金。」,當時對「郵便切手貯金」的處理要略,是否之後也同樣可使用在「郵便貯金通帳」上?但在大正時期曾停止使用「郵便切手貯金臺紙」,照理講該處理要略是否也同時停止?如不停止但貼郵票的儲金貼紙如也停止供應或出售,那如何再繼續貼用?這些都是疑問還待郵友們共同來探討及解答。


(圖2、3、4、5)為大正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直式印刷,76×183mm尺寸大小,大正時期開始儲金簿改為直式印刷,有别於明治時期的橫式印刷,內頁型式為6頁、可提款次數為65次,為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製造,此版式儲金簿相信因為要延續明治後期使用的模式,並没有做太大的改變,僅由橫式印刷改為直式,之後使用的版式則有較徹底的大改變,該本儲金簿第1次使用時,銷台灣總督府遞信局大正8年(1919年)9月1日戳,使用到昭和4年12月30日才停止使用,該本儲金簿在明治後期或大正初期印製時,由(圖2)封面上端左邊所印「台灣總督府通信局」字樣,可得知及証明該本儲金簿在印製時,還是延續使用明治34年(1901年)11月9日更改後的管理單位名稱「台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直到大正8年(1919年)6月27日起,管理單位名稱才再更改為「台灣總督府民政部遞信局」,因此該本儲金簿上的管理單位名稱還是維持舊名稱並未更改,但該本儲金簿在大正8年第1次使用時,正好銷蓋有「台灣總督府遞信局」特别郵戳,經由此戳也証明管理單位名稱的變更,雖無法立即更改儲金簿,但却可先反應在郵戳之上,經由郵戳也驗証了一段郵史的變革,而郵史同樣也可佐証歷史,而由(圖3)的內頁第1面可得知,在第3次及第5次使用時,銷台湾‧大甲、大正8年9月不同日期戳,其存款金額貳拾錢下方,有紅色加蓋「切手」即「郵票」字樣註明,(圖4)的內頁第2面、第3面,同樣相同有紅色「切手」加蓋,持續至(圖5)的內頁第6面、第7面,均持續有用「切手」來存款。




(圖6、7)同為大正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改為棕紅色、直式印刷,76×183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遞信省、臺灣總督府通信局,內頁型式改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改為28次,為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製造,此版式儲金簿有别於(圖2),可謂較徹底的大變身,之後大正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大致都維持此種模式,僅在一些小地方做修改變化不同而以,該本儲金簿第1次使用時(圖7),銷台湾‧永靖、大正11年(1922年)12月11日戳,其存款金額壹圓下方,同樣有紅色加蓋「切手」字樣註明。


(圖8、9)為昭和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直式印刷,78×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6頁、可存提款次數為65次,為內閣印刷局製造,此版式儲金簿跟大正時期所使用的(圖2)儲金簿極為相似,僅圖案、管理單位名稱、印刷局不同而以,可謂翻版複製之前的模式稍加改變而以,該本儲金簿第27次使用時(圖9),銷台湾‧新埔、昭和17年(1942年)2月12日戳,其存款金額五拾錢下方,同樣有黑色加蓋「切手」字樣註明。



(圖10、11)為昭和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直式印刷,78×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6頁、可存提款次數為65次,為內閣印刷局製造,該本儲金簿第8次使用時(圖11),銷新竹、昭和18年(1943年)2月15日戳,其存款金額五拾錢下方,同樣有紅色加蓋「切手」字樣註明。



(圖12、13)為昭和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直式印刷,78×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劃線改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6頁、可存提款次數為65次,為內閣印刷局製造,該本儲金簿第1次使用時(圖13),銷台北、昭和17年(1942年)3月6日戳,其存款金額五拾錢下方,同樣有紅色加蓋「切手」字樣註明。


(圖14、15)為昭和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直式印刷,78×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劃線改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6頁、可存提款次數為65次,為內閣印刷局製造,該本儲金簿第1、2、3、5次使用時(圖15),銷台湾‧新莊、昭和17年(1942年)不同日期戳,其存款金額五拾錢下方,同樣有藍色、紫色、紅色加蓋「切手」字樣註明。


(圖16、17)為昭和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綠色、直式印刷,78×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劃線改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6頁、可存提款次數為65次,為內閣印刷局製造,該本儲金簿第2、3次使用時(圖17),銷台湾‧松山、昭和17年(1942年)不同日期戳,其存款金額五拾錢下方,同樣有紅色加蓋「切手」字樣註明。


(圖18、19)為昭和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紅色、直式印刷,76×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內閣印刷局製造,該本儲金簿第9至13次使用時(圖19),銷台湾‧大園、昭和16年至19年(1941年至1944年)不同日期戳,其存款金額五拾錢下方,同樣有紅色、藍色加蓋「切手」字樣註明。


(圖20、21)為昭和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紅色、直式印刷,76×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內閣印刷局製造,該本儲金簿第11次使用時(圖21),銷台湾‧清水、昭和16年(1941年)12月28日戳,其存款金額五拾錢下方,同樣有紅色加蓋「切手」字樣註明。


(圖22、23)為昭和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紅色、直式印刷,76×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內閣印刷局製造,該本儲金簿第2、4、5次使用時(圖23),銷台湾‧新埔、昭和17年至18年(1942年至1943年)不同日期戳,其存款金額五拾錢下方,同樣有黑色加蓋「切手」字樣註明。


(圖24、25)為昭和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紅色、直式印刷,76×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內閣印刷局製造,該本儲金簿第1、2次使用時(圖25),銷台湾‧樹林、昭和16年至17年(1941年至1942年)不同日期戳,其存款金額五拾錢下方,同樣有紅色加蓋「切手」字樣註明。


(圖26、27)為昭和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顏色為紅色、直式印刷,76×186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劃線改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內閣印刷局製造,該本儲金簿第1、2、3次使用時(圖27),銷台湾‧板橋、昭和17年至18年(1942年至1943年)不同日期戳,其存款金額五拾錢下方,同樣有紅色、藍色加蓋「切手」字樣註明。


(圖28、29)為昭和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為棕紅色、直式印刷,105×172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該本儲金簿第1至4次使用時(圖29),銷台湾、中寮、昭和18年至19年(1943年至1944年)不同日期戳,其存款金額五拾錢下方,同樣有紅色加蓋「切手」字樣註明。


(圖30、31)為昭和時期所使用的儲金簿,封面印刷為棕紅色、直式印刷,105×172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該本儲金簿第1次使用時(圖31),銷台湾‧三峽、昭和18年(1943年)7月13日戳,其存款金額五拾錢下方,同樣有紅色加蓋「切手」字樣註明。


在日本1895年正式進據台灣後,即於1896年8月1日起開始辦理郵政儲金和滙兌業務,至當年底結存户數只有5847户,且初期儲金業務的對象幾乎多為日本人,後為吸收民間資金,於1897年12月15日台灣總督發布「諭告」一種,印製2萬份對民眾大力勸誘參加郵政儲金,積極宣傳和誘勸的結果,國人前往郵局開户存儲的也只有212人,另也曾發動各地公學校(國民學校)學生,勵行郵局儲金示範,但是效果並不大,而由上項介紹之後可發現會使用「切手」來儲金者,似乎還是以公學校(國民學校)師生等為大多數,公學校(國民學校)師生等身在公門,不論是捧場或不得不而開户使用,有些開户後持續使用、有些則象徵性的使用幾次就停用了,公學校(國民學校)師生等較懂得可用「切手」來儲金,因而所見用「切手」來儲金者,還是以公學校(國民學校)師生等為最主要的使用者?似否如此還待郵友們共同來探討及解答。



参考資料﹕曹潛先生著的「中華郵政史臺灣編」一書


                                 2011.8.22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東方郵報第335、336期內(2011.9.14日及

2011.9.28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深坑國校校史夏大緯


深坑國小被商業週刊選為臺灣百大特色小學之一,也是一所能源小學,落實環保概念,十分踏實。為讓學生從認識家鄉到產生公民行動,發展出一系列課程,包含「豆腐」、「老街」、「古厝」及「社區繪本課程」,並將資訊及教學融合,編寫課程計畫,並協助提升親職教育知能。


另上網查深坑國小校史,查到資料如下(僅節錄部份)﹕

1.民國前130417日創校階段任命日籍教諭近藤善藏校長創辦本校,定名為深坑公學校,借深坑子黃修登宅做為校舍,男女學童卅一人。學區包括當時深坑街役場到石碇楓子林庄役。

2.民國前120425日重大事件頒載教育敕語。

3.民國前100318日校長交接近藤校長退休,久保安信教諭兼校長。

4.民國前1008月重大事件第一屆畢業生男生三人。

5.民國前1008月重要建築新建校舍動工。

6.民國前90106日重要建築土埆校舍完工。二月七日舉行完工式。

7.民國前90304日重大事件女學童上裁縫課。

8.民國前90624日重大事件容納日人子弟,授小學課程。

9.民國前80107日重大事件設置專任學務委員,獎勵兒童出席。

10.民國前80401日重大事件石碇街設立本校石碇分校。

11.民國前80608日重大事件加設農業科為必修科,唱歌科為選修科。

12.民國前70401日重大事件學級改編,分四學校。

13.民國前70710日重大事件坪林尾設本校坪林尾分校。

14.民國前60512日重大事件台北第二小學校尋常科派出部設置本校,容納日籍學童。

15.民國前50226日重大事件定修業年限六年,依律令繳學費。

16.民國前30519日重大事件舉行創十週年紀念式。

17.民國前30901日重大事件石碇及坪林尾兩分校獨立。

18.民國前20429日校長交接久保校長免職,六山定英教諭兼校長。

19.民國前10331日校長交接六山校長調職,堀江要吉教諭兼校長。

20.民國10913日重大事件明治天皇喪禮,深坑支廳官民在本校校園舉行遙拜式。

21.民國20820日重要建築收購深坑支廳武德會演武場一棟,作為教室及宿舍。

22.民國40401日重大事件廢止深坑派遣教授所,設立台北第二尋常小學校分校。

23.民國50401日校長交接堀江校長調職,波部莊二郎教諭兼校長。

24.民國703月重要建築磚造教室兩間完工。

25.民國90901日重大事件因行政區劃改正,學區減為以前的三分之一。

26.民國90901日校長交接波部校長調職,秋吉加吉教諭兼校長。

27.民國110331日校長交接秋吉校長調職,丸山誠訓導兼校長。

28.民國151225日重要人物大正天皇逝世,服喪。

29.民國170401日校長交接丸山校長調職,窪田作一訓導兼校長。

30.民國190328日校長交接吉富為一訓導兼校長。

31.民國230331日校長交接吉富校長調職,木原茂訓導兼校長。

32.民國2410月重大事件舉行三十五週年紀念式、慰電、運動會。

33.民國250605日重大事件擴充運動場工事完工。

34.民國250928日重要建築三新建教室及滑台落成。

35.民國2601月其他在台實施日本皇民化教育。

36.民國2605月其他加裝收音機、留聲機、麥克風設備,國旗升旗台改建。

37.民國2608月重大事件八月至十一月成立防備團、第一部青年團、青年教習所內容改善。

38.民國270401日重大事件茶園一、五甲步成為本校經營。

39.民國2706月重要建築六月至八月教室增建落成,設置教育敕語奉安庫,新建宿舍二戶完工。

40.民國2801月重大事件一、六、八、十一月設置相撲場,安裝綜合體操機械,講堂修繕完工,安裝階梯懸垂機械。



文長改下頁



參考資料﹕深坑國小校史


                                 2015.6.1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41.民國2901月學區變化一、八、十、十一月校園擴充工事完成,制定校旗,正面新校門落成。

42.民國2901月校長交接木原校長調職,西村耕造訓導兼校長。

43.民國3001月重大事件台灣的小、公學校一律改稱國民學校。

44.民國3410月重大事件十月國民政府接收台灣。

45.民國341128日重大事件台北州接管委員會接管本校,正式定名為台北縣深坑鄉深坑國民學校。

46.民國341128日校長交接公學校教師賴榮樹被公推出來擔任光復後深坑國小第一任校長。

47.民國3501月重大事件憲兵隊第四團駐地軍官,利用夜間藉本校禮堂,教授一般民眾學習國語。

48.民國3501月重大事件賴榮樹校長積極帶動教師,學習正確國語發音,教師也利用夜間開辦教學研習會,相互糾正發音,而後轉教學童。

49.民國351025日重大事件官方全面廢除日文報紙、雜誌、禁止日語、禁播日語唱片。

50.民國420130日校長交接李存書接任第二任校長,致力中國化國民教育。

51.民國460110日校長交接吳衡山接任第三任校長,在校期間,本校擔任北部六縣市教學輔導之一。


由上項資料可得知深坑國小的完整校史相當難得,看完上項介紹想起我收集一封實寄封,同樣難得的是封內還保留原信函,除可佐証上項歷史之外,也可補充一些該校校史不足之處,現即介紹如下提供郵友參考﹕


(圖1)為臺北縣深坑鄉深坑國民學校公文封,貼郵資4角銷台灣、四六年十一月廿六日十八時、木栅(丙)戳,寄臺北省立臺北師範學校實習輔導處,內有回信隨函寄上本校現況兩紙敬祈察收(圖1a),現況兩紙尺寸較大分成4頁掃描介紹給郵友,(圖1b)為學校沿革及歷年員生人數一覽表,(圖1c)為歷年員生人數一覽表及學區分佈圖,(圖1d)為學校平面圖,(圖1e)為歷任校長一覽表。

圖1.jpg


圖1a.jpg


圖1b.jpg


圖1c.jpg


圖1d.jpg


圖1e.jpg





參考資料﹕深坑國小校史


                                 2015.6.1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本帖最后由 夏大緯1 于 2015-6-4 08:30 编辑

三談照片明信片夏大緯


前段時間陳進權先生在清清網–片封簡專區內,為文並貼圖介紹【大清二次片貼手工著色照片~現在手繪的大清郵資片大熱,價格比前兩年翻兩三倍,夏大緯先生介紹過除手繪片外,還有加貼照片、加印圖片、文字等的大清郵資片,而加貼的照片多爲黑白,而且有些比片幅略小,加貼的照片與明信片同樣大小而且手工上色的較少見,這8枚加貼與明信片同樣大小手工著色照片的二次片,均手寫“WUHU”字樣,是有關蕪湖的景觀,其中兩枚爲蕪湖赭塔、一枚爲蕪湖中江塔,有一枚是屠宰猪只,畫面比較有趣。


(圖1、2)為清二次片背蕪湖赭塔,(圖3)為清二次片背蕪湖赭塔,(圖4)為清二次片背蕪湖中江塔,(圖5)為清二次片背屠宰猪隻,(圖6)為清二次片背賣水果,(圖7)為清二次片背蕪湖村落,(圖8)為清二次片背洗衣,(圖9)為清二次片背潮漲下之房舍。】。

圖1.jpg


圖2.jpg


圖3.jpg


圖4.jpg


圖5.jpg


圖6.jpg


圖7.jpg


圖8.jpg


圖9.jpg



個人回應【精彩!感謝提供資訊給郵友参考,明片漲價也讓一些好片出現,此算是唯一的優點。手繪片的「量」其實也是不少的,照片明信片、印刷圖片明信片相對反而數量少甚多,今後應會引起郵友的注意及重視。也提供一張類似樓主第一張塔圖的實寄片給郵友参考(圖10、11)。】,陳進權先生也回應【夏先生這枚實寄的更難得,與我貼在1樓一枚用同一底片沖洗的照片,只是手著色不同。】,方鴻漸先生回應【個人覺得不像是照片,像是畫。】,陳進權先生回應【是照片,只是照片“像素”較低,加上著色較濃,看似繪畫效果。】。

圖10.jpg


圖11.jpg



後個人考慮清清網每日均有多人貼圖或提出新議題,如某一議題未再持續有人回應,不久就會被其他新議題取代,而越來越排在其他議題後面,久之相信郵友都忘記有此議題了,因此個人如加以下載重新編排改寫,放在個人的部落格內,除可另行保存、也方便今後查考,因此在清清網該欄內留言【請陳兄、方兄同意我引用此欄內的圖片、留言,以便寫一篇郵文刊登在個人部落格之上,感謝!】,陳進權先生回應【夏先生,圖片隨便用,沒問題。感謝你提供Gibb的明信片資料!】,方鴻漸先生也回應【隨便了】,個人回應【感謝同意使用,謝謝!不客氣,您持續關注Gibb的訊息,提供資料讓有需要的人發揮,此是郵壇的福氣,大家才有好的郵文可欣賞。】。


目前照片明信片己越來越受到重視,僅由一些拍目上會把背面的照片刊出、並註明即可得知,另老照片的價格也持續創新高,而照片明信片則有著雙重的身份,更重要的則是「物以稀為貴」,其數量確是不多,且以當時沖印照片的設備或方式,所產生的「照片明信片」其成本價格,恐不會比「手繪明信片」便宜,但色彩、古色古香、缺少中國民俗傳統風味等,似乎都較「手繪明信片」差一截,在市場受歡迎的程度,以會購買使用的外國人士眼光來看,相信也應而遜於「手繪明信片」,這些點點滴滴因素恐都影響及限製了它在當時的大量發行,時至今日就更加少見了,此是個人的觀點是否錯誤可提出討論,對此有興趣的郵友,可參考個人之前所寫「再談照片明信片及老照片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pbgid=87951&entryid=601562」一文,也在此一併提供給郵友参考。



参考資料﹕陳進權先生在清清網–片封簡專區內,介紹的「大

清二次片貼手工著色照片」一文及圖

方鴻漸先生的回應

個人所寫「再談照片明信片及老照片」一文


                              2011.6.8日完稿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上海廿四亭?
夏大緯


姚天才兄在中華集郵會二O一O年度郵學演講集中,所寫「民國郵亭及郵亭戳(1923~1949)」,該文可謂滙集了,幾乎所知1949年前的所有郵亭資料,等同一篇民國郵亭目錄,方便郵人按文圖所驥收集即可,雖該文中還有許多郵亭,目前僅有基本資料還未能提供實物佐証,即是留待給郵友能夠共襄盛舉提供資料補充,如此即可逐漸讓該文更為完整,例如上海郵亭數量有資料文獻可考的僅16個,而實物出現顯示的另有廿三、廿四、卅亭等,未包涵在上述可考16個郵亭文獻之內,而可考的上海郵亭大致均知設置地點及時間,唯有廿三、廿四、卅亭的資料則還待考証,個人收集一封銷上海廿四(X)戳的實寄封,因廿四下方的(X)字不清楚,而無法確定為(亭)字,因而寫此篇郵文提出探討及考証。


(圖1、2、3)為中式公文官封背貼380元郵資,銷上海(廿四X)、1949.3.17日14時、SHANGHAI戳,(圖3)為該戳放大圖,航空掛快寄台灣鐵路局莫局長葵卿鈞啟(民國38.3.11日起至38.4.1日前,國內信函郵資每重20公克50元,掛快郵資為250元,航空郵資38.3.11日起至38.3.18日前,每重20公克80元,共計為380元郵資符合正確無誤),背面有臺灣臺北不清楚到達戳,該封為公文官封,正面左下處印有「交通部上海張華浜碼頭(倉庫)管理處緘」字樣,除航空掛快寄台灣鐵路局莫局長葵卿收,為兩岸通信郵史題材外,也可得知當時在張華浜碼頭,就設置有「交通部上海張華浜碼頭(倉庫)管理處」了,另上網搜尋得知「張華浜碼頭(Zhanghuabang Matou)位于黃浦江下游西岸,距吳淞口4公里,南與東海船廠爲鄰,北臨蕰藻浜,西依逸仙路,岸綫長約1400米,是上海港集裝箱與外貿件雜貨及礦石裝卸碼頭。」,而上海地區所知民國時期可考的郵亭中,即有4處碼頭(寧紹碼頭、金利源碼頭、太古碼頭、南碼頭)設立有郵亭,如此是否上海廿四亭即是設立在張華浜碼頭或其附近?如能得知上海廿四亭的設立地點,即可証實該封是否是由上海廿四亭所寄出的,還待上海郵友或有收集上海郵亭者來共同探討及考証了。

圖1.jpg


圖2.jpg


圖3.jpg



在還無法確定上海廿四亭的設立地點前,即無法依據封上的地址,而証實該戳所銷的是(亭)字,只能另想其他方法來証實,在姚兄文中附有上海廿四亭的實寄封及戳圖(圖4),把其上海廿四亭戳放大圖及手繪放大圖,跟(圖3)的戳圖由左至右放在一起比較(圖5),可發現該上海廿四亭戳的上下2格,不論是文字、字型等可說是幾乎完全相同,而中格的年月日因是中、西式不同而無法比較,至此是上海廿四亭的機率可謂又大幅提高不少,但還是不能百分之百的確認,可能也會有郵友提出有無可能會是上海24支局戳?個人也有想到此點,匆忙間找了自藏郵品比對﹕

圖4.jpg


圖5.jpg



(圖6、7)為西式封貼25分郵資,銷上海(二十三)、1934.7.2日19時、SHANGHAI戳寄美國,民國20.7.1日起至24.6.1日前,寄國際信函郵資為25分符合正確無誤,(圖7)為郵戳放大圖。

圖6.jpg


圖7.jpg



(圖8、9、10)為中式封背貼10分郵資,銷上海(二十六)、1939.11.15日13時、SHANGHAI戳,掛號寄當地(本埠信函郵資為2分、掛號郵資為8分,共計10分郵資符合正確無誤),背有上海(巳)、28.11.15日15時、SHANGHAI戳到達,(圖10)為郵戳放大圖。

圖8.jpg


圖9.jpg


圖10.jpg



匆忙間找到上述2封,分别銷上海(二十三)及(二十六)支局的實寄封,只是未找到銷上海(二十四)支局的實寄封有些可惜,正要完稿確在即將截標的東雅集郵網拍第5期內(2012.9.16日截標),找到第1239項正是個人所缺的上海(二十四)支局實寄封,(圖11、12)為西式封貼11萬郵資,銷上海(二十四)、1948.4.22日14時、SHANGHAI戳寄美國,(圖12)為郵戳放大圖,由上項3封做為代表,可發現上海(二十)局之後的郵戳寫法(嵌字)是以「二」做為開頭,而上海郵亭所見廿三亭、廿四亭,的郵戳寫法(嵌字)是以「廿」做為開頭,跟上海支局的寫法(嵌字)明顯完全不同,由此來區分判别支局、郵亭的不同似乎也是一種方法,除此之外不知還有無其他方式,或其他郵戳可能跟其很類似?特寫此文做為探討也希望郵友能提供意見來一起解答。

圖11.jpg


圖12.jpg




参考資料﹕姚天才先生所寫「民國郵亭及郵亭戳(1923~

1949)」一文


網路搜尋資料綜合整理


東雅集郵網拍第5期(2012.9.16日截標)


                       2012.9.13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在東方郵報第363期內(2012.10.10日出版)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大沽及塘沽老風景片
夏大緯


蔡明峰先生所著「郵史與歷史」一書中,有一章節專門談論~「消失的大沽郵政局」,文中提及【大沽位於海河出海口,是天津的門户,也是海上通往北京的第一道關卡,
由於大沽地理位置的使然,自清代試辦海關郵政開始,大沽海關就是重要的郵件轉運站,
由於運郵路線的改變,加上冬季海運郵路的更迭(以秦皇島為海運轉運站),更是讓没有鐵路經過的大沽郵政局,走到了日薄西山英雄氣短的末路,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由海上攻佔大沽砲臺,大沽郵政局就己經註定成為歴史記憶的一部份了,
塘沽與大沽分踞海河南北兩岸,1888年唐胥鐵路通車至塘沽及天津後,郵件運輸中心乃由大沽移至塘沽,
塘沽火車站在官局郵件改以火車運輸郵件之後,成為南來北往最重要的轉運點。】。


由上項節錄摘要大致可得知,大沽及塘沽其先後的興衰及轉變,且經由其介紹後相信郵友對相關郵品,都會更加了解及感興趣,而一般所見大陸北方地區的清末老風景片,以印製北京、天津各種圖案、種類為較多,其他地區則還是較為少見,因此大沽、塘沽雖地理位置頗為重要,但流傳於後世的老風景片確並不多見,早期個人曾收集過二部客郵、軍郵小郵集,內包含甚多早期銷戳、實寄各地老風景片,後拆散出售大多並未保留,也並未特别關注或保留此2個地方的老風景片,近期閱上項郵文重新翻查舊藏,由僅剩的存片中找出幾件相關郵品,正好可提供給郵友欣賞及参考,或許也可填補一些此部分的郵史。


(圖1、2)為大沽砲臺圖黑白明信片,加貼德國客郵5芬尼票,銷北京1902.1.11日德國客郵戳及長方型黑色軍隊檢查戳,寄德國1902.2.24日到達戳,大沽砲臺於1900年6月17日被八國聯軍攻佔,由於該片上銷有軍隊檢查戳,寄片人的身份可能是軍人,甚至曾經参與攻打大沽砲臺?因此寄件人特别選擇購買此片用來寄遞也有可能,該片是德文書寫、且相當潦草不易辨認,還待懂德文的郵友來解密,另只有在1900.9.3日至1901.8.31日期間軍郵免費,超過此段日期還是需另行加貼郵資,該片未註明軍郵、且己超過軍郵免費期限,因而還是照規定加貼德國客郵票、並銷北京德國客郵戳後寄出,雖然如此還是得以一睹當時大沽砲臺的外觀景色,及108年前的實寄老風景片。

圖1.jpg


圖2.jpg



(圖3、4)為塘沽火車站圖黑白明信片,加貼德國客郵5芬尼票,銷天津1903.4.4日德國客郵a戳及長方型紫色軍隊檢查戳寄德國,由該片同樣可一睹百年前的塘沽火車站舊貌,及百年前塘沽火車站月臺上的熱鬧景像,確是可証明為南來北往最重要的轉運點。

圖3.jpg


圖4.jpg



(圖5、6)為塘沽火車圖單色明信片,加貼德國客郵5芬尼票,銷天津1902.3.22日德國客郵a戳及長方型紫色軍隊檢查戳,寄德國1902.5.2日到達戳,此張跟(圖3)是完全不同的圖案,以行駛塘沽火車站鐵軌上的火車為圖,除可了解當時行駛火車的型式及外觀外,還可發現當時一節堆放貨物的火車車箱上也坐滿了人,車下則另有1人正要爬上去,可謂忠實的反映出百年前南來北往的火車行駛圖,及當時人、貨共乘的特殊情況,恐也不是目前我們所能想像的。

圖5.jpg


圖6.jpg



(圖7、8)為背面印德國陸、海軍士兵圖黑白明信片,銷塘沽1901.9.1日德國客郵戳及圓型藍色軍隊檢查戳,寄德國1901.10.8日到達戳,該片正面左上角處手寫「Feld(即軍郵)」字樣,並加蓋有軍隊檢查戳,証明該片應是一位軍人所寄,該片真正投寄的日期可能為1901.8.31日或更早,1900.9.3日至1901.8.31日期間軍郵免費,因此該片在投寄時還是符合軍郵免費的,另八國聯軍之役,德軍登陸塘沽不久,即於1900.8.9日成立「凱撒德意志戰地軍事郵政」於該地,9月3日「戰地郵局」成立於天津,其下分設「戰地軍郵站」,塘沽即有設立第4號戰地軍郵站,於1900.8.9日開設,於1901.8.31日封閉,也由於塘沽戰地軍郵站於1901.8.31日封閉,該片改銷塘沽1901.9.1日德國客郵戳才寄出,其真正銷戳寄出日期則為結束軍郵免費,實施需另行加貼郵資的首日(1901.9.1日),頗為巧合正好跨越一個郵史、郵資的分界線。

圖7.jpg


圖8.jpg



(圖9、10)為北戴河風光圖黑白明信片,加貼德國客郵5芬尼票,銷塘沽1904.8.27日德國客郵戳及長方型藍色軍隊檢查戳,寄德國1904.10.8日到達戳,由此片可見塘沽德國客郵局1904年還在運作之中,最早的中德郵政協定,於1905.12.31日先行撤銷膠州、周村、青州三局,高密局則至翌年3月21日始撤銷,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1917.3.14日我國宣佈對德奧斷絕邦交,17日德國所有在華客郵局,均同日正式封閉,並通令全國各交通機構不准為德國客郵局運送郵件,4月25日德國在華各客郵局之業務遂完全停頓,是所有在華客郵局最先裁撤的國家,至此大沽、塘沽才真正重歸我國郵政完全掌控。

圖9.jpg


圖10.jpg




参考資料﹕蔡明峰先生所著「郵史與歷史」一書


                             2010.9.4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寶島郵訊第293期內(2010.12.26日出版)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斜土路支行
帳號:622260–011004–7650812
戶名:夏大纬
歡迎参觀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tw/twhsia/
內現有2750篇郵文及超過32000張圖片(持續增加中)
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06591

明治郵便切手貯金臺紙   ---   夏大緯


                  日據臺灣明治時期各類郵政用品,大多同步跟日本本島使用者相同並通用,大致到大正時期台灣總督府才自行印製各類郵政用品使用,而明治時期使用的「郵便切手貯金臺紙」,其種類、版式、貼票不同等,據知如詳分可分為多種不同,同樣此類「郵便切手貯金臺紙」,在日本及臺灣兩地也都可以使用,個人其實主要是收集「郵便貯金通帳」為主,僅附帶收集「郵便切手貯金臺紙」為輔,因此對「郵便切手貯金臺紙」的相關郵品並不專精,所欠缺的相關郵品也一定甚多,僅形式上每種盡量收集一張,做為代表點綴即可並不求齊全。


目前國內甚多相關日據郵品的郵集中,均有放置或收藏此類相關郵品,但主要並非是收藏其「郵便切手貯金臺紙」本身,而是偏重於上面所貼的高額郵票使用情形或上面所銷蓋的早期臺灣郵戳為主要收集目標,相信並不會去專注收集其「郵便切手貯金臺紙」本身的版式、種類等變化,近期則見何奕宏先生参展2010泰國亞洲國際郵展,的「醣類飲食品」郵集榮獲金牌獎,郵集中即放置有(圖1、2)的「郵便切手貯金臺紙」,代表該類「郵便切手貯金臺紙」,也可充份運用到專題類郵集中,只是一般郵友較不清楚及未加運用而以,經由介紹可讓更多郵友了解及知道,「郵便切手貯金臺紙」可運用到許多方面及各種郵集中。


(圖1、2)正面為飲茶圖?個人不懂日文,由部份漢文來看是2位長輩勸人要勤儉貯蓄?由懂日文的郵友告知正確名稱再更正,其封面顏色為紫色,尺寸大小為152×210mm、原簿所管為遞信省,型式為雙折式,可貼票格數為19格(應為20格,但最右上1格己直接印製1枚1錢郵票了),由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製造,背面貼1錢郵票19枚,銷京都、二條島丸、明治卅七年五月十一日戳。


(圖3、4)同上,銷近江、武佐、明治卅九年二月二十六日戳。


(圖5、6)正面為富士山圖,其封面顏色為藍色,尺寸大小為152×210mm、原簿所管為遞信省,型式為雙折式,可貼票格數為20格,由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製造,背面貼1錢郵票20枚,銷臺灣新埔郵便出張所、明治三十六年十一月四日戳。


(圖7、8)同上,但封面顏色改為紫色,背面貼五厘郵票20枚,銷山城木津郵便電信局、明治三十五年九月廿六日戳。


(圖9、10)同上,但封面顏色改為紅色,背面貼1錢郵票20枚,銷京都二條島丸郵便受取所、明治三十六年七月廿五日戳。


(圖11、12)封面圖案、顏色雖同上為紅色,但內頁格式則有所不同,可貼票格數為19格(應為20格,但最右上1格己直接印製1枚1錢郵票了),貼五厘郵票19枚,銷伊勢、齋宮、明治卅七年五月十二日戳。


(圖13、14)同(圖11、12),貼五厘郵票19枚,銷臺灣基隆、明治40年12月9日戳。


(圖15、16)正面為一拳石成山、一勺水成海圖,其封面顏色為藍色,尺寸大小為152×210mm、原簿所管為遞信省,型式為雙折式,可貼票格數為19格(應為20格,但最右上1格己直接印製1枚2錢郵票了),由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製造,背面貼2錢郵票19枚,銷近江、武佐、明治卅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戳。


(圖17、18)為無圖案、封面顏色為灰色、尺寸大小為108×162mm、原簿所管為遞信省發行、型式為單頁正反面、可貼票格數為19格(應為20格,但最右上1格己直接印製1枚五厘郵票了),由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製造,背面貼五厘郵票19枚,銷上野、高畸新田町、明治卅九年十月十日戳。


(圖19、20)同上,銷和泉、福田、明治四十一年九月一日戳。


(圖21、22)同上,封面顏色為改咖啡色,可貼票格數為19格(應為20格,但最右上1格己直接印製1枚1錢郵票了),背面貼1錢郵票19枚,銷上野、高畸新田町、明治卅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戳。


(圖23、24)同(圖21、22),銷和泉、福田、明治四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戳。


(圖25、26)同上,封面顏色改為綠色,可貼票格數為19格(應為20格,但最右上1格己直接印製1枚2錢郵票了),背面貼2錢郵票19枚,銷和泉、福田、明治四十一年三月三十一日戳。


(圖27、28)同(圖25、26),銷和泉、福田、明治四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戳。


上項介紹僅為個人所收集的,而日據明治時期在日本本島、臺灣地區共使用多少種類、版式「郵便切手貯金臺紙」?或另有其他種類、圖案、版式者也有使用?另圖案顏色由上項介紹也有不同顏色,另雖為同樣圖案但所貼的郵票金額也可分不同面值貼法,且是否每一種種類、版式「郵便切手貯金臺紙」,都確是同樣有在臺灣地區使用?或雖有使用但並未存世?在拍目上常見到此類(圖17至28)單頁式不完整斷片出售,主要是銷售其上所銷的臺灣郵戳,但完整的「郵便切手貯金臺紙」、且在臺灣地區使用銷臺灣郵戳者確是甚為罕見,這些問題都還盼郵友們一起來共同解答。


                                   2011.2.23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高雄市郵藝學會郵展特刊(第23期)

    2011.6.15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04924

百年前的「通儲」郵政儲金簿(上)   ---     夏大緯


                 時空環境的變遷,許多早期使用過的物品,在事隔多年後竟捲土重來,重新勾引起人們心底的回憶並形成收集風潮,此股懷舊風引起許多人的重視及研究,像早期的鐵皮玩具、大同寶寶、復古童玩等,不但有人專門收集並有相關書籍、資料網羅介紹,可見老東西並不代表退流行、落伍或不夠炫及先進,且事實往往証明,許多老的東西往往只是外表不夠、笨重不夠輕巧、功能不夠複雜多樣化而己,但却實用、堅固耐操不易壞,而所謂先進多樣化的結果,是真正需要使用到的功能,其實只需要其中的一、二樣,多餘的只是好看、比多比花樣心態、備而不用而已,且越複雜的東西似乎也越容易損壞,且因市場競爭自然淘汱法則,折舊率或喜新厭舊替換率相對就高,所設計的新產品自然採取低價競爭,預估一、二年短暫壽命即被替換掉,如果壞了其中一部份功能也不值得修(或懶得大費周章去修)就直接換新,雖是標榜鼓勵消費但也形同浪費,只是在現今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不知不覺的追趕流行、喜新厭舊,被社會風氣牽引着盲目的一窩蜂收集所謂「熱門」商品,這其實只是一般經濟社會普遍存在的一股「盲流」,而日新又新的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也推波助瀾吸引許多趕流行的買家,有錢、有閒的可隨波逐流,而無錢、無閒的為三餐生活都在努力奔波求温飽,流流行或時不時髦對他們而言均無關,可見流不流行、先不先進,還是建築在金錢及不同的價值觀之上,「返璞歸真」以精神生活為主,相信可能要比物質生活少了許多無錢的痛苦及物慾的需求。


失去才覺得珍貴、己逝的歲月可追才特別深刻,相信這是一般人的通病,尤其是歷經一段人生歲月的中年人,在不小心碰觸到兒時的記憶、往日的情懷等較感性的心弦時,則會相當固執的認同「東西老得好、兒時心中寶」、「年少不知好、現在當作寶」的複雜心理反射,確實對曾經陪伴過我們走過、經歷過、使用過的許多物品,在當時的時空環境是有其獨特、代表性、無法可替代性的存在著,也因此都曾在許多人們的心頭留下一段無法抹滅的記憶,只是暫時深藏在每個人的心底,而在被碰觸、勾引起的一剎那,才會源源不斷的湧上心頭,並重拾舊時的記憶並加以收集珍藏,但相信許多人並不知道或並不關心,其實在我們身邊周遭的許多人事物,都因更換、替代、沒落等因素,正在不知不覺中的逐漸消逝中或己消失了,却未能引起人們多大的重視、關注及視而不見,反而珍惜幾拾年前己消逝的老東西,似乎只有老而消逝的東西才覺得珍貴,其實何不趁機把握身邊現有的人事物,如此才不會有本末倒置的感覺?


日據台灣時期郵局所使用的儲金簿,其最特殊之處乃是儲金簿上只有存提款兩欄,並無結存欄,儲户存提款僅憑立帳時己加蓋在儲金簿上之原印鑑及儲金簿,即可以在任何郵局辦理存提款,存提款項除了必須保留結存餘額十錢以上外並無限制,儲户一簿在手隨時隨地都可以辦理「通儲」存提(甚至遠到日本本土地區使用同樣也適用),彷佛等同掌握了一張現代的提款卡,此「通儲」作法早在百年前即己開始運作,以目前的眼光看來誰說它不夠先進及不超流行?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的環境安定,一般百姓安分守己少有人為非做歹,且當時軍警掌控甚嚴處罰也重,一般百姓也不敢以身試法,另當時的科技、工具等也不像現在發達,一般人們因此也無法利用它們來犯法,也因此少掉很多犯罪的動機及誘因,這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之一。


雖然在當時郵局使用的儲金簿己具備了「通儲」的功能,但從目前存世的實物來看,一般用户還是習慣固定在同一個地方(住家附近或工作地點附近)存提為主,且所佔比率高達99﹪左右,僅1﹪例外有在2處地方存提,且此1﹪例外者會在2處地方「通儲」存提款者,又可發現其中99﹪左右,均是因地址更改而造成,僅1﹪左右並非地址更改而「通儲」,可能是臨時要用錢或至外地出差、旅行而領取使用(包涵遠到日本本土地區讀書、出差、工作、旅行等,早期出國不易,能夠有機會、有錢出國者相信屈指可數,但確是有此實例存在),此類有2處地區「通儲」的儲金簿,不論存世或使用都較為少見,除可証明其確是有「通儲」的功能性之外,也可發現當時的户口登記作業,不論是否為管制或只是一版一眼的照規定忠實正確登記而己,但在當時使用的儲金簿上確是可清楚發現,不論是更改姓名、更改地址、變更印鑑等事項,都會詳細加以記載及登記在儲金簿上,由此也可証明當時的户政作業相當仔細及正確,當然另一角度來看也是管控的相當嚴密,相信不論是每一户多少人、居住在何處、身世背景等,都被日本當局掌控得清清楚楚,因此如有犯罪不法行為相信也甚難逃脫制裁,如此也達到不少嚇阻的功用吧!


A、在國內因更改地址,而通儲使用的案例:


(圖1)封面印刷為棕紅色、77×18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遞信省、臺灣總督府通信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由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製造,第1次使用銷台北南街大正9.1. 21日戳,第3次使用銷台灣、大稻埕大正9.12.19日戳,第4次使用銷台北永樂町昭和3.5. 24日戳,4次使用均為存款且分別在3處不同郵局存款相當少見,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也可發現有劃線更改的情況,証明地址有變更其存款地點也因而更改。


(圖2)封面印刷為綠色、80×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6頁式、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大日本帝國政府內閣印刷局製造,第2次使用銷台灣、員林昭和10. 8. 29日戳,第5次使用銷彰化昭和11.7.17日戳,使用時存提款均有,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也可發現原登記為員林後劃線更改為彰化,証明因地址更改其存提款地點也因而更改。

(圖3)封面印刷為綠色、80×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6頁式、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36次使用銷台灣、埔里昭和15. 8. 24日戳,第37次使用銷台灣、和美昭和17. 1. 27日戳,使用時存提款均有,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也可以發現原登記為埔里後劃線更改為和美,証明因地址更改其存提款地點也因而更改。

(圖4)封面印刷為綠色、80×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6頁式、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2次使用銷台南昭和14.12. 29日戳,第3次使用銷台南大宮町昭和15. 2. 5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也可以發現有劃線更改的情況,証明因地址更改其存提款地點也因而更改。

(圖5)封面印刷為棕紅色、77×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12次使用銷嘉義昭和11. 3. 6日戳,第14次使用銷彰化昭和11. 6. 11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也可以發現原登記為嘉義後劃線更改為彰化,証明因地址更改其存提款地點也因而更改。

(圖6)封面印刷為棕紅色、77×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3次使用銷台中錦町昭和12. 7. 19日戳,第5次使用銷彰化昭和14. 3. 28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也可以發現原登記為台中後劃線更改為彰化,証明因地址更改其存提款地點也因而更改。

(圖7)封面印刷為棕紅色、77×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15次使用銷台中昭和18. 11. 17日戳,第16次使用銷桃園昭和18. 12. 17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也可以發現原登記為台中後劃線更改為桃園,証明因地址更改其存提款地點也因而更改。

(圖8)封面印刷為棕紅色、77×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8次使用銷台灣、松山昭和16. 2. 1日戳,第9次使用銷台灣、新莊昭和18. 9. 13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也可以發現原登記為松山後劃線更改為新莊,証明因地址更改其存提款地點也因而更改。

(圖9)封面印刷為棕紅色、105×17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劃線改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13次使用銷高雄昭和18. 6. 28日戳,第14次使用銷台灣、東勢昭和18. 7. 19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也可以發現原登記為高雄後劃線更改為東勢、再劃線更改為高雄,証明因地址更改其存提款地點也因而更改。

(圖10)封面印刷為棕紅色、105×17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2次使用銷竹山昭和19. 1. 10日戳,第3次使用銷台中錦町昭和19. 11. 17日戳,第8次使用銷苗栗昭和20. 10. 2日戳,該本儲金簿使用8次均為存款共計存款21圓,最後一次存款時為昭和20. 10. 2日(民國34. 10. 2日),此時日本己於昭和20. 8. 15日宣佈投降,但未見該儲金簿主人提領存款,根據其封面「摘要」處加蓋有「據置」字樣(據置儲金即為定期儲金,以3年至10年為期,儲金人約定期限存入後,中途絕對禁止提款,1911年(明治44年)3月開始,為因應存款人的緊急需要,方始改訂辦法,在據置約定期限內,准予提取儲金存款),其到期日期為昭和22. 11. 17日,是否因為還未到期該人以為不能提領而未領?還是另有其他因素不得而知?另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也可以發現原登記為竹山後劃線更改為台中、再劃線更改為苗栗,証明因地址更改其存提款地點也因而更改,且地址前後更改3次,每次也因存款的原因在3處不同郵局,銷蓋下3種不同地名郵戳於1本,此種情況也是相當少見的特例。

(圖11)封面印刷為棕褐色、77×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無印刷局名稱,第3次使用銷中埔昭和20. 6. 25日戳,第4次使用銷新巷昭和20. 8. 30日戳,新巷為嘉義新港的舊名稱,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也可以發現原登記為部隊番號(當時駐紮地點可能在中埔),後劃線更改為新巷,証明因地址更改其存提款地點也因而更改。


B、在國內非更改地址,而通儲使用的案例:

(圖12)封面印刷為棕紅色、77×183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由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製造,第1次使用銷台灣、豐原昭和2 . 4 . 25日戳,第4次使用銷台中昭和3 . 1. 17日戳,該本儲金簿在豐原、台中交替使用存提款均有,一直使用到昭和18 . 4. 20日為止,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豐原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台中存提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13)封面印刷為綠色、80×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6頁式、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2次使用銷台灣、海口昭和11. 3. 16日戳,第3次使用銷台灣、土庫昭和11. 4. 7日戳,海口戳當時為出張所,歸虎尾郵便局管轄存世數量較少,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土庫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海口存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14)封面印刷為綠色、80×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6頁式、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17次使用銷台北永樂町昭和13. 5. 11日戳,第19次使用銷台灣、新店昭和13. 6. 7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新店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台北永樂町存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15)封面印刷為綠色、80×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6頁式、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8次使用銷台中昭和16. 11. 15日戳,第9次使用銷台中錦町昭和17. 1. 15日戳,第15次使用銷台中敷島町昭和17. 10. 15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台中木下町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台中錦町、台中敷島町存提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3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16)封面印刷為棕紅色、77×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1次使用銷台灣、竹東昭和16. 2. 21日戳,第2次使用銷台灣、大湖昭和17 . 8. 25日戳,第3次使用銷竹南昭和19 . 8. 24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竹東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大湖、竹南存提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3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17)封面印刷為棕紅色、77×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16次使用銷台南昭和18. 12. 16日戳,第17次使用銷台南大宮町昭和19 . 2. 29日戳,第25次使用銷台南汐見町昭和19 . 12. 23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台南市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台南大宮町、台南汐見町存提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3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604923



百年前的「通儲」郵政儲金簿(下)    ---    夏大緯


(圖18)封面印刷為棕紅色、105×17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25次使用銷新竹東門町昭和19. 9. 7日戳,第26次使用銷新竹昭和20 . 1. 18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新竹市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新竹東門町、新竹存提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19)封面印刷為棕紅色、105×17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21次使用銷東勢昭和19. 9. 15日戳,第23次使用銷林園昭和19 . 10. 23日戳,第27次使用銷鳳山昭和19 . 12. 12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東勢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林園、鳳山存提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3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20)封面印刷為棕紅色、105×17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1次使用銷高雄驛內昭和18. 9. 30日戳,第3次使用銷高雄山下町昭和18 . 12. 3日戳,該本儲金簿共使用12次均為存款,共計存款6 . 5元,但到台灣光復後均未領取,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高雄市旭國民學校並未更改,第1、2次使用時所銷「高雄驛內」戳為出張所,歸高雄郵便局管轄,第3次至第12次使用則改為在高雄山下町存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21)封面印刷為棕紅色、105×17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1次使用銷台南昭和18. 11. 13日戳,第2次使用銷台南西門町昭和18 . 12. 2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台南市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台南及台南西門町存提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22)封面印刷為棕紅色、105×17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15次使用銷東港昭和20. 1. 7日戳,第17次使用銷豐原昭和20 . 4. 9日戳,第18次使用銷東勢昭和20 . 4. 24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第六十一軍航空廠東港分工場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東港、豐原、東勢3處地方存提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3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23)封面印刷為棕紅色、105×17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9次使用銷基隆幸町昭和20. 3. 12日戳,第11次使用銷深坑昭和20 . 10. 15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基隆中學校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基隆幸町及深坑2處地方存提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24)封面印刷為棕紅色、105×17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3次使用銷台南清水町昭和19. 6. 25日戳,第5次使用銷台南昭和19 . 8. 19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台南工業學校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台南清水町及台南2處地方存款,前後共使用6次均為存款並未提領,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25)封面印刷為棕紅色、105×17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3次使用銷基隆昭和20. 1. 8日戳,第4次使用銷基隆義重町昭和20 . 3. 4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基隆駅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基隆及基隆義重町2處地方存提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26)封面印刷為棕紅色、105×17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3次使用銷台中昭和19. 12. 15日戳,第5次使用銷台中敷島町昭和20 . 1. 15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台中市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台中及台中敷島町2處地方存提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27)封面印刷為紅褐色、77×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無印刷局名稱,第1次使用銷台南驛前昭和19. 12. 5日戳,第2次使用銷台南昭和19 . 12. 26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蓬第19702部隊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台南驛前及台南2處地方存提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28)封面印刷為紅褐色、77×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無印刷局名稱,第1次使用銷台中昭和20. 3. 20日戳,第3次使用銷和美昭和20 . 9. 14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台灣第4596部隊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台中及和美2處地方存提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圖29)封面印刷為棕褐色、77×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北貯金管理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無印刷局名稱,第4次使用銷斗南昭和20. 5. 24日戳,第6次使用銷台南昭和20 . 9. 6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台灣第13273部隊並未更改,但同時也在斗南及台南2處地方存提款,此種非更改地址但却在2處地方存提款者,存世及使用數量均不多較為少見。


C、在國內外同時通儲使用的案例:


(圖30)封面印刷為綠色、80×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後劃線改為貯金局、內頁型式為6頁式、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5次使用銷台中錦町昭和15. 1. 12日戳,第29次使用銷日本小傳馬町昭和16 . 8. 22日戳,第32次使用銷日本東京貯金昭和16 . 11. 4日戳,第33次使用銷日本青山昭和16 . 11. 7日戳,第37次使用銷日本西巢鴨二昭和17 . 1. 23日戳,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臺中商業學校,後再劃線改變2次最後為東京市,証明其原由台中錦町昭和14 . 11. 11日使用到15 . 3. 18日,後到日本地區由昭和15 . 5. 29日使用到17 . 9. 23日為止共在4處地區使用,且存提款均有,僅在該本儲金簿封面「住所」處登記新的地址更改而己,其餘原簿不變照常繼續使用,此種國內外同時「通儲」使用的案例,不論是旅行、讀書、工作、出差等,因早期當時那個年代出國不易,能夠出國的人數相信少之又少,會使用到儲金簿並留存至今的機率更低,可見其珍貴難得之處。


(圖31)封面印刷為綠色、80×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內頁型式為6頁式、存提款次數為65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3次使用銷台灣、新埔昭和13. 5. 21日戳,第17次使用銷日本本鄉東片町昭和14 . 9. 1日戳,第22次使用恢復為台灣、新埔昭和15. 4. 6日戳,一直使用到昭和19 . 12. 18日整本儲金簿使用完畢,申請換新銷台灣貯金昭和19 . 12. 26日戳及昭和19 . 12. 30日無効戳後打洞註銷,另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新埔,後劃線更改為日本本鄉再劃線更改為新竹,証明其原由新埔昭和13 . 5. 17日使用到14 . 2. 14日,後到日本本鄉東片町由昭和14 . 7. 11日使用到14 . 10. 14日,後再回到新埔繼續由昭和15 .4. 6日使用到19 . 12. 18日為止,此種國內外同時「通儲」使用的案例,在早期台灣社會不論是使用或留存的機率都甚低,可見其珍貴難得之處。


(圖32)封面印刷為棕紅色、77×185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後劃線改為貯金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28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5次使用銷台中昭和13. 12. 28日戳,第19次使用銷日本東京貯金昭和16 . 11. 4日戳,第20次使用銷日本靑山昭和16. 11. 7日戳,另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臺中商業學校,後劃線更改為日本東京,証明其原由台中昭和13 . 9. 7日使用到15 . 2. 9日,後到日本東京、靑山由昭和16 .11. 4日使用到16 . 11. 7日為止,此種國內外同時「通儲」使用的案例,在早期台灣社會不論是使用或留存的機率都甚低,可見其珍貴難得之處。


(圖33)封面印刷為棕紅色、105×170mm尺寸大小、原簿所管為貯金局、內頁型式為4折式、存提款次數為44次、由內閣印刷局製造,第1次使用銷日本東京貯金昭和17. 2. 12日戳,第3次使用銷台北昭和17 . 3. 16日戳,另由其封面「住所」登記處,可發現原登記地址為台北市並未更改,其原在日本東京昭和17 . 2. 12日使用,後至台北昭和17 . 2. 20日使用到17 . 6. 12日為止,該本儲金簿原應在日本地區使用,第1次使用即在日本東京也可証明,但第2次開始則改為在台北使用,跟上項儲金簿的使用完全相反,是由日本地區使用到台灣的特殊案例,此種情況也証明由日本使用到台灣地區同樣也具備「通儲」的功能,同樣頗為珍貴難得。


由上項所介紹的3種使用方式,均可証明百年前開始使用的郵局儲金簿,均具備有「通儲」的功能,且遠至日本地區同樣可以使用,這些古老又平凡的物品,相信當年家家户户大致均有一本甚至數本,而隨著歲月、戰爭、天災人禍、政權的轉換等多種因素,留存下來的己越來越稀少,且因為在當年實在太平凡了、屬於家居常用的物品種類之一,人們往往最容易忽略掉周遭身邊所相處的日常物品,直到它們悄悄的消失無踪後才會恍然大悟,為何當時未曾多加留意及珍惜保存,可見越平凡的物品到最後却往往是最珍貴的,因為太平凡都被大家所怱略掉了,有此前車之鑑証明不要盲目迷信及追隨流行,何不從目前身邊周遭所相處的日常事務中,檢視出一樣自己喜愛的物品開始收集,多年後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重大收獲!


本文最主要的乃是探討「通儲」及証實當年所使用的儲金簿己有「通儲」的功能,對當時儲金簿上所銷蓋的老地名郵戳、所登記的老地址名稱、當時的學校名稱、部隊的番號名稱等,都暫不深入詳細考証及介紹,因所牽涉到的範圍甚廣,需要更多篇幅介紹,且有些考証並不容易、個人資料也不齊全,可見其延伸出來的趣味、人文、複雜性還待我們更深入去探討,個人除將續為文介紹外,也期盼能有更多郵友加入剖析及解答相關的人事物,由一處小地方往往可擴張到無限大,這也是收集的趣味及知識的解答,並非一定要用金錢來衡量或驗証,而往往在收集過程中所碰到的諸多挫折、困擾、意外重大發現等,這些才是收集所帶來的真正樂趣所在!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彰化縣郵學會會刊(第十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郵展特刊)內(2011.5.22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本帖最后由 布约翰拍卖 于 2015-6-4 11:04 编辑

● 博客發表者:夏大緯老師,中國郵史會第913號會員,著作有『大清及民國郵政片封簡郵史』、『百年郵史郵話~第1、2、3輯』、『臺灣郵史郵話~第1、2、3輯』等書。
● 轉載博客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twhsia/article.php?entryid=596872



民國末期國徽圖儲金簿     ---    夏大緯


                個人除主集日據時期儲金簿之外,台灣光復初期、民國末期等儲金簿,如有遇見或付拍且價格合適,個人也會購入收藏,如此也多多少少均會購進一些,近期天氣炎熱奔波於醫院及家中,一冷一熱也難逃感冒咳嗽不止,只得暫時窩在家中避暑及休養身體,但也閒不住較空暇時就趁便整理郵品、寫郵文,也算苦中做樂並趁機償還幾篇稿約,一口氣連續寫了三篇儲金簿郵文,分别投交不同刊物,將於近期陸續刊出外,欲罷不能發現之前個人陸續購進的民國末期國徽圖儲金簿,由於數量僅幾本、相關資料也一直没有找到,就一直放置在一旁,從未想到對此展開探討及研究,郵品的收集通常都是有興趣、有一定的數量、種類、收集到相關資料等,自然就會開始探討及研究,因此個人對日據時期儲金簿稍有研究,但對民國末期國徽圖儲金簿,則基於上項的數量、種類、資料等,都還無法達到目標也就可謂完全陌生,現僅純介紹給郵友参考,如此或許可吸引對此有研究、有興趣的郵友,來一併探討或給與解答。


(圖1)為國徽圖儲金簿正反面,正面左下角印刷(25.ii.27/300.000)版式及數量字樣,(圖2)為內頁的第一頁及第二頁,(圖3)為內頁的第三頁及第四頁,第四頁銷有一枚郵政儲金、廿五年八月十八日、無錫縣戳,即是該本儲金簿第一次使用時所銷蓋的,另銷有藍色「己掣收據」、「己經登記」長條章,(圖4)則為儲金簿內存提款使用的第一頁,其第一次是在民國25.8.18日使用時存款20元,第二次給付利息7角1分,第三次是在民國26.7.7日提款15元,剩餘5元7角1分,該提款日期相當凑巧及有名,即是蘆溝橋七七事變當天,第四次則是在該存提款欄內右邊,加蓋藍色「此單摺核付人民幣(57.100)」字樣,及紅色手寫「己辦登記、38/2」字樣、藍色「己經登記」章、綠色「一九五三年六月廿五日、己清償」章,代表該本儲金簿內原先所剩的金額5元7角1分,己於1953.6.25日折合成人民幣57100元清償給該儲户,個人好奇的是該儲户在民國25年存款時應為國幣,在26年提款一次後就未再存提,之後歴經金圓、銀圓的幣值改變,直至民國38年大陸解放後,才提出清償給予舊人民幣,期間的幣值改變及最後如何清償計算等,個人都没有相關資料,無法更進一步說明極為可惜,期盼對此有研究的郵友解答,該本儲金簿的最後4頁分别為,(圖5)蓋有黑色「非通儲區域」章、郵政儲金、廿五年八月十八日、無錫縣戳,(圖6)則為最後2頁,刊有「郵政儲金(存簿儲金)簡章,第三項則紅字註明當時存提均以「國幣」為限字樣。






(圖7)同上,為內頁第四頁銷有一枚郵政儲金、廿六年四月廿一日、無錫跨塘橋戳,即是該本儲金簿第一次使用時所銷蓋的,及藍色「已經登記核訖」章,(圖8)則為儲金簿內存提款使用的第一頁,其第一次是在民國26.4.21日使用時存款100元,第二次在民國26.5.3日存款60元,第三次在民國26.6.2日存款10元,第四次為郵局給付二十六年上半年利息6角1分,第五次在民國26.10.9日提款10元,剩餘160元6角1分,第六次則是在該存提款欄內右邊,加蓋藍色「此單摺核付人民幣(1.606.100)」字樣,及藍色「己經登記核訖」章、藍色「己掣收據」章、綠色「本户存款滙橫林人民銀行代為給付、滙出日期53.6.27、滙款回單NO.」章,代表該本儲金簿內原先所剩的金額160元6角1分,己於1953.6.27日折合成人民幣1606100元清償給該儲户,(圖9)則為該本儲金簿的倒數第2頁,分别為蓋有黑色「非通儲區域」章、及藍色「已經登記核訖」章



(圖10)同上,但正面左下角印刷處改為(27.Viii.19/200.000×8)版式及數量字樣,另正面上中處蓋有藍色「國幣帳」章,(圖11)為內頁的第四頁,同樣蓋有藍色「國幣帳」章,(圖12)則為儲金簿內存提款使用的第一頁,其第一次是在民國28.5.8日使用時存款300元,後使用數次有存、有提及數次給付利息,第九次時在民國30.7.15日提款50元,還剩餘41元1角8分,之後即未見存提,直至民國38年大陸解放後,也未見提出清償不知為何放棄了,(圖13)則為該本儲金簿的倒數第2頁,分别為蓋有黑色「非通儲」章、及紅色「桂林郵局」章




(圖14)同上,但正面左下角印刷處改為(29.iV.10/200.000×6)版式及數量字樣,(圖15)為內頁的第一頁及第二頁,此點跟上項不同,上項原先此二頁是放在儲金簿的最後二頁,此版式改為放在儲金簿內頁的第一、二頁,另最後一點附註項的文字格式跟上項略有不同,(圖16)為內頁的第三頁及第四頁也跟上項不同,上項的第一頁在此版式改為第三頁,並取銷上項原先最後一行的紅字「郵政儲金簡章列載本簿後頁」字樣,第四頁的格式、文字在此版式也有改變不同,銷有一枚郵政儲金、三十一年十月廿七日、修水戳,即是該本儲金簿第一次使用時所銷蓋的,(圖17)則為儲金簿內存提款使用的第一頁,其第一次是在民國31.10.27日使用時存款4000元,後數次給付利息,第九次時在民國34.10.17日提款236元8角4分,結清存款没有剩餘,(圖18)則為該本儲金簿的最後二頁,跟上項也有不同,增加了「郵政兼辦華僑滙款之特點」說明事項。





(圖19)同上,為內頁第四頁銷有一枚郵政儲金、三十年七月七日、峯市戳,即是該本儲金簿第一次使用時所銷蓋的,(圖20)則為儲金簿內存提款使用的第一頁,其第一次是在民國30.7.7日使用時存款5元,後數次存款、給付利息,第11次時在民國33.4.11日提款500元,剩餘3元5角4分,之後即未見存提,直至民國38年大陸解放後,恐因金額甚低就未見提出清償了。



(圖21)同上,但正面左下角印刷處改為(31.V.30/100.000)版式及數量字樣,(圖22)為內頁第四頁銷有一枚郵政儲金、卅六年六月五日、南京建康路戳,即是該本儲金簿第一次使用時所銷蓋的,(圖23)則為儲金簿內存提款使用的第一頁,其第一次是在民國36.6.5日使用時存款20萬元,第2次時在民國36.6.17日提款19萬元、剩餘1萬元,之後即未見存提,直至民國38年大陸解放後,也未見提出清償不知為何放棄了。



由上項介紹可得知民國末期國徽圖儲金簿,除版式有不同、內頁有不同等之外,最引人好奇的則是其第一次使用,其存款幣值均為國幣,後國幣幣值在抗戰勝利之後出現貶值的情況,且貶值的速度、幅度越來越大,由其不同年份存款金額的大小,也可大略得知其幣值的變化,隨後取而代之的則為金圓、銀圓,到民國38年大陸解放後,有些儲金簿提出了清償,也獲得人民幣的清償,但其幣值歴經國幣、金圓、銀圓,是如何的換算、另清償辦法、倍數等又是如何說明,個人没有相關資料無法解答,過往的塵封歴史、郵史,經由儲金簿也牽扯出一些還待探討及解答之處,這也是搜集的趣味及迷人之處,永遠有著許多你未知、不了解的所在,等著你去搜尋並獲得解答。


                                2010.7.13日完稿



該篇郵文原刊登於東方郵報第311期內(2010.10.13日出版)

布约翰拍卖
香港上環林士街一號廣發行大廈7樓(港鐵上環站E2出口)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