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集郵”的几种不同概念
許率真
2003年9月將在我國四川省綿陽市舉辦第16屆亞洲國際郵展(簡稱中國2003)。在郵展的特別規則中,規定了14種競賽性展品類別。其中第12類是“現代集郵類”,展品應為1940年至今發行的集郵素材所構成。筆者至今沒有看到“現代集郵類”的展品評審規則,不知有什麼具體規定,也不清楚為什麼以1940年為所用素材的時間界線。這是迄今為止最新的現代集郵的概念。
現代集郵的出現,其實至少已有三十年的歷史。
國際郵壇將郵品劃分為早期(20世紀以前的)、中期(20世紀初期至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近期(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的)。用早期郵品組成的展品易得高分,集郵富豪們壟斷了高獎。集郵競賽重在珍罕,引起集郵歷史較短,經濟條件不那麼富裕的年青一代集郵者的反感和逆反心理,他們很難跨進郵展殿堂很高的門檻去參展,於是在20世紀70年代另起爐灶,組成現代集郵團體,開展活動,辦起“現代集郵展覽”,你搞你的古典集郵,我搞我的現代集郵,分庭抗禮,將“二戰” 以前的郵品拒之門外。後來漸成風氣,一時成為對原有集郵秩序的挑戰。這是最早的現代集郵概念。
國際郵壇有些有遠見的人士考慮到集郵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覺得對抗不如疏導,於是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設立試驗性質的“現代集郵沙龍”類展品,用郵展前十年內(後來改為15年內)發行的郵品組成展品,不分類別,不限組集方式,可按年代順序或按專題編排,也可以選擇其他合適的方式編排;參展者不限於FIP成員,也無年齡限制,並不限於個人參展,多人合作或以團體名義參展均可;參展展品不必至少三框;更有一條,是免收報名費、參展費,這些可謂優惠條件了。
但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歧視。例如:不設多項獎級,只獎前三名,發給“現代集郵獎”或特別獎;不由評審委員會評審,另聘人評審;不由評審委員會簽發證書,只由組委會簽發;在不靠近競賽級展品的地方另設專門展區,每次展出規模限在150框以內,等等。這影響了人們參展的積極性,而且限最近15年內發行的郵品組集也太窄了。所以十多年來,“現代集郵沙龍”始終未見興旺。這是第二種現代集郵概念。
在現代集郵展覽、現代集郵沙龍之外,在北歐出現了“開放類集郵”,歐美出現了“灰姑娘集郵”,北美出現了“一框集郵”,大洋洲出現了“社會類集郵”和“節儉集郵”,許多地方存在著“圖畫明信片展覽”、“首日封展覽”、“極地集郵”。在中國,還有“原地封集郵”、“生肖集郵”等等。
這些游離於FIP郵展之外的許多集郵方式和活動,都可歸屬於新的現代集郵之列。2002年北京市集郵協會舉辦了“現代集郵展覽”,設了多種類別,還製定了各類評審規則,反應很好。這是第三種現代集郵的概念。
再加上本文開頭提到的第16屆亞洲國際郵展上的“現代集郵類”展品,“現代集郵類”先後有了四種不同的概念。 筆者認為,集郵不能太單一,還是多樣化好。集郵不要一條腿走路,要兩條腿走路,要“雙軌”發展,既要“精英化”,也要“大眾化”;既要提高,更要普及,既要接軌國際,也要接軌國情。要兩者互相結合,才會隊伍壯大,路才會越走越寬。集郵不要總是老一套,而要與時俱進,是曾在本國郵展上獲獎的,首次參展者還優先照顧;展品規模也可以在5框以下,但持續發展,豐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