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广西壮汉双文字邮戳上的壮语地名释义(李树)

本帖最后由 秦文培 于 2010-4-5 13:19 编辑

广西壮汉双文字邮戳上的壮语地名


  

195835,广西壮族自治区宣告成立,这是广西历史上值得庆贺的重大事件。在广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同时,广西邮政在全区范围内启用壮汉双文字邮政日戳,戳式为中国邮政1957年推行的少数民族地区邮政日戳样式,戳径30MM,下格有壮汉双文字地名。
邮戳上的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地理实体的语言符号,是稳定的人类活动印记。在壮民族聚居的南疆大地上,至今保留着一些壮人用自己语言命名的地理名称,这是壮民族自古以来栖息于斯,创造文明于斯的印记。
壮族是古老的民族,“壮即古越人”早为世人所知,广西壮语地名主要分布在桂西,与壮族人口的分布相一致,壮语地名是需要加以保护的民族文化遗产。
由于受政区(行政村以上)地名汉语规范化的影响,许多壮语地名已被改变,留存下来的比较纯净的壮语地名大部分是自然村屯地名,由于远散于边陲僻壤之地才免于同化。这些壮语地名知名度微不足道,但真实地保存了壮语地名特色,是壮民族语言活化石。遗憾的是,纯正的壮语地名作为政区名称在邮戳上得到反映的为数不多,1970年后,新启用的广西邮政日戳取消了壮文地名,1978年后,连少数民族地区通用的30MM戳径也逐步取消,广西邮戳从此失去了民族地区特征。
广西壮语地名邮戳,尤其是用壮汉双文字标示的邮戳是广西最具研究价值的戳种之一,也是民族集邮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现将所收集到的部分壮汉双文字邮戳,按照壮语地名标准名称、壮文拼音、地理位置、地名来历、地名沿革、地名含义、人文风物等信息加以收集整理,以此作为民族文字邮戳研究与民族语言研究相结合的尝试。
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文中所附戳图是上世纪50年代启用的壮汉双文字戳,戳上壮文是1957年发布推广,与1980年后修订的壮文已有所不同;二是戳上壮文是按武鸣壮语标准音拼写,与用戳原地壮语方言拼写不一致;三是戳上壮文均为行政村以上政区地名,按政区地名规范化要求,壮文读音要与汉称相一致。由于以上多种原因,邮戳上壮文地名与原地地名的壮语拼写完全不同。
邕宁那路 [Nalu](图1 那路圩位于邕宁县城蒲庙镇东南,明正统八年(1443年)建村。“那”指田,“路”是壮语loh,同汉意,邕南壮语daej即“圩”之意,即集市。因圩址在交通方便的路边田旁,故名。有103户,510人,均壮族。
上林亭亮 [Dingzlieng](图2 亭亮圩位于上林县城东,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建村成圩, “亭”是壮语“Dingz”的近音,指凉亭,“亮”是壮语“lieng”的近音,指伞,“亭亮”意为伞形的凉亭。因建圩初无圩亭,人们撑伞为亭,故名。亭亮圩有412户,1700多人,均壮族。现为亭亮乡、亭亮村公所驻地。
扶绥渠旧 [GizgiuCin](图3 渠旧圩位于扶绥县城西,元大德4年建圩,有4192100人,现为渠旧镇政府驻地。“渠”指池塘,“旧”指臼。因圩场建在一张形似石臼的池塘附近,故名。渠旧镇以驻地为名,总面积186平方公里,有2.8万人,壮族占80﹪。境内有闸口山、孔驮山、大小银瓮山等处古代壮族先民留下的崖壁画。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属于左江革命根据地区域。
扶绥东罗 [Runghiaz](图4 东罗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建村。初名陇锣,后为了书写方便,转写成“东罗”(“东”字上加“山”字),“东”指山弄,“罗”指锣。因村处弄场,地形似铜锣而得名。有68户,390人,均壮族。现为东罗乡、东罗村公所驻地。境内煤炭资源丰富,设广西东罗矿务局,职工6000余人。
宁明驮龙 [Dahlungz](图5 驮龙村位于宁明县城以北,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862年)建村,原名板驮(壮语Mbanjdah)。1951年修建相桂铁路经过村边,因铁路修似一条龙,故改为今名。“驮”是壮语“dah”的近音,意为河,“龙”是壮语“lungz”音,意同汉语。现为驮龙乡政府驻地。驮龙乡有1.6万人,壮族占80﹪。
宁明那堪 [Hazhamgai](图6 那堪位于宁明县城以东,清光绪八年(1842年)建村。“那”意为田,“堪”是壮语ham的谐音,意为牛柑果,因村建在长有牛柑果的田边,故名。有316户,1600人,壮族居多。余为汉族。该村为那堪乡、那堪村公所驻地。那堪乡有3.1万人,80%为壮族,余为瑶汉。
天等 [Denhdwngj](图7 天等县地处南宁西南,辖411乡。宋建隆4年(公元960)年,此地始置镇远、结安等土州,各州名延续至清代。1916年改土归流,设镇都、向结两县。1951年两县并称镇向县,1952年镇向县和龙茗两县并为镇都县。因镇都贬意,转写成“添等”,后谐音为“天等”至今。以驻地为名。“天”指石头,“等”指竖立,意即竖立的岩石。全县人口37万,壮族占79﹪,余为汉、瑶、苗。土地革命时期,曾是红七军活动区域,百色起义后建立过工农民主政府。
天等驮堪 [Dozganh](图8 驮堪圩地处天等县城东北,清雍正九年建村成圩。“驮”是壮语dah的谐音,意指河。“堪”是壮语hamj的谐音,意指跨越。“驮堪”意为跨过河。因街后有条小河,附近居民前来赶圩必须跨越这条小河,故名。驮堪圩有184户,950 均壮族。该圩为驮堪乡政府驻地。全乡有3万人,均壮族,特产指天椒。
崇左那隆 [Nalungz](图9 那隆位于崇左县城西北,清康熙四年(1665年)建村,“那”指田,“隆”指榕树,“那隆”意为大榕树附近的田,因村后有两株大榕树,故名。后来村演变为小集市,称那隆街,有337户,1400人,汉族居多,余为壮族。该街为那隆乡、村公所驻地,全乡3.3万人,壮族居多,余为汉、瑶族,特产龙眼果。
隆安布泉 [Bucenz] (图10 布泉圩地处隆安县城西南,“布”指泉,“泉”是借汉增词,“布泉”意即泉水。因圩场之南500处有一大泉水,故名。圩街有居民226户,1700人,均壮族。该圩为布泉乡、村公所驻地,全乡有2.1万人,壮族占95﹪,余为汉族。
隆安那桐 [Nazdoengz] (图11 那桐圩位于隆安县城东南,南宋保佑四年建圩。“那”指田,“桐”指壮语docngz的谐音,指桐油果树;因圩场处在长有桐油果树的土坡上,故名。有434户,2300人,均壮族。该圩为那桐镇、那桐村公所驻地。全镇有3.5万人,壮族居多,特产荔枝、板栗。
隆安乔建 [giuzbenj](图12 乔建圩位于隆安县城东南,清咸丰元年(1851年)建圩,“乔建”意为木板桥,因圩附近有条小河,河上架有木板桥,故名。有393户,2700人,均壮族。该圩为乔建镇、乔建村公所驻地。全镇3.5万人,壮族占87%,余为汉族,特产板栗、荔枝。
百色 [Bwzswz Cin] (图13百色位于自治区首府南宁西北,与云贵两省相连,南与越南交界。百色古为百粤、地句町国,秦属象郡、桂林郡,汉属交州郁林郡。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来安府治迁此,次年建城,始称百色厅。1912年改厅为府,1913年改府为县,1983年改百色市。“百色”是“百达”与“各色”的缩写,“百达”指河口,“各色”指洗衣服,意为洗衣服的河口。因流经百色的澄碧江与右江汇合处是当地居民洗衣服的地方,故名。因旧城区似鹅形,故又称鹅城。百色地区有人口335万,壮族占80%,余为汉、瑶、苗、彝等族。百色铝土、石油等矿产丰富,已建成现代化铁路、公路交通,现为桂西云耳、八角、芒果等土特产集散地。百色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291211,在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下,举行“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是百色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广西红色旅游的首选之地。
田阳百育 [Bakyueg](图14 百育圩位于田阳县城东南,元至正二十年建村,“百”是口,“育”是溪,因位于两条溪谷汇合的地方,故名。有259户,1300人,均壮族。该圩为百育乡、村公所驻地,全乡人口205万,壮族占96﹪,余为汉族。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百育是右江革命根据地之一,当地壮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农民军、赤卫队开展武装斗争,并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
田阳洞靖 [Dungcing](图15 洞靖街位于田阳县城西南,系洞靖乡及靖安村公所驻地。清同治三年(1864年)建村。“洞”指田垌,“靖”为相争,因街在洞靖村对面,又是人们赶圩的地方,有两相竞争之意。街圩仅有31户人家,160人,均壮族。洞靖乡全乡3万人,均壮族。
田阳那坡 [Naboh](图16 那坡镇位于田阳县城以西。1933年至1954年是田阳县驻地,1958年为那坡公社,1981年为那坡镇,现辖11个村公所。“那”是田,“坡”是泉,全镇有3.8万人,壮族占77﹪。该镇任国璋当年参加红军,曾任广西政协副主席。
田阳坡洪 [Bohhung](图17 坡洪位于田阳县城西南,明万历四十七年建圩,“坡”是山坡,“洪”是大。有109户,520人,壮族占95%,余为汉族。现为坡洪镇驻地,该镇下辖16个村公所,总面积312平方公里,有3.7万人,壮族占90%,余为汉族。该镇水晶、铝土、黄金等矿产资源丰富,土特产有八角、茴香等
田林浪平 [Laengbingz](图18 浪平位于田林县城东北,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建村,“浪”是壮语laeng的近音,指宽阔,“平”是壮语bingz的谐音,同汉意,因该村地处宽阔的小盆地,故名。全村有29户,160人,均为汉族。现为浪平乡、浪平村公所驻地。浪平乡总面积483平方公里,有2.4万人,汉族占94%,余为壮、瑶族。
田林那比 [Labi](图19 那比屯位于田林县城西南, “那比”意为兄长之田,该屯有28户,260人,均壮族。现为那比乡政府驻地,全乡辖5个村公所,有7000人,壮族占92%,余为汉、瑶族。
那坡 [Nazboh](图20 那坡县位于百色市西南,与越南交界。皇佑元年(1049年)始置镇安峒,明永乐元年(1403年)建镇安土知州,清光绪12年(1886年)始建镇边县,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镇边县改睦边县,以体现中越友好。以上地名沿革反映边疆政治历史。1964年县名更改为那坡县,摆脱地名政治因素,取县城附近那坡屯为名,恢复壮语地名。“那”指田,坡为壮语bo,指山坡,“那坡”意为山坡上的田,因村屯地处山坡下水田边,故名。全县18.7万人,壮族占90﹪。该县为祖国南大门,边防重地。
睦边平孟 [Bingzmung](图21 平孟乡位于那坡(原睦边)县东南,“平孟”壮语意为平坦的田垌。全乡有1.4万人,大多为壮族。当地森林资源丰富,出产国家珍贵木材铁木。平孟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境内遗存有清代抗法战争的堡垒炮台,1941年越南领袖胡志明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947年我党曾在此发动平孟起义。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平孟是我军主要突破口。
凌云逻楼[loziouz](图22 逻楼街位于凌云县城以东, “逻”为拉的谐音,指下面,“楼”指楼房。现为为逻楼镇政府驻地。逻楼镇辖15个村公所,总面积31平方公里,有3万人,汉族占77%,余为壮、瑶族。逻楼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工农民主政府,赤卫队发展到2000多人,在红七军配合下曾解放凌云县城。
宜山拉浪 [Lablang](图23 拉浪街在宜山县城西北39公里,系拉浪乡、拉浪村公所驻地。“拉”意为下方,“浪”是壮语ndongq的近音,意为光亮处,因街建在坡角下龙江边,江边有一发光石,故名。拉浪乡有1.1万人多为壮族,余为汉、苗。
都安九渡 [Giujdu](图24 九渡屯位于都安东北40公里 “九”是壮语gyaeuj的近音,指头,“渡”是壮语doh的近音,指渡口,“九渡”意为渡口上头,因村屯地处渡口上方,故名。现为九渡乡、九渡村公所驻地,九渡乡全乡有1.8万人,壮族占73﹪,余为瑶、汉。
巴马 [Bahma] (图25 巴马县位于桂西,驻巴马镇,1934年前分属凤山、东兰、田东、百色4县,1935年并为万冈县,1952年撤消万冈县,分别划归凤山、东兰、田东、田阳4县,1956年成立巴马瑶族自治县。以驻地为名,“巴马”壮语意为山形似马。全县有27.5万人,壮族占71﹪,瑶族占16﹪。该县为右江革命根据地之一,1922年韦拔群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牺牲在该县香刷洞。1947年我党发动“万冈起义”,解放了万冈(即巴马)县城。巴马是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全县有百岁寿星300余人。
凤山乔音 [Gyauzrinh](图26 乔音屯位于凤山县城西北, “乔”是壮语giuz的谐音,指桥,“音”为壮语rin的近音,石头之意,“乔音”意为石桥。因有一水渠绕过村屯,渠道上架有石桥,故名。现为乔音乡、乔音村公所驻地。乔音乡有2.5万人,壮族占75﹪,余为汉、瑶。
凤山平乐 [Bingzloz](图27 平乐瑶族乡位于凤山县城西北,乡政府驻久览村。1951年前即称平乐乡,“平”指河边,“乐”指宽广。有人口2.5万,汉族占40%,余为壮、瑶族。
天峨下老 [Yalauj](图28 下老屯位于天峨县城西北,“下”同汉意,“老”指大。该屯有81户,540人。为下老乡政府驻地,下辖5个村公所, 1万人,壮族占85%,余为汉族。
天峨八腊 [Yalauj]29八腊位于天峨县城西北,系河口村公所驻地。“八” 是壮语beg的近音,意为白色;“腊”是壮语lab的近音,意为腊树;“八腊”即白腊树。该村附近有白腊树,故名。村中有23户,170人,均壮族。
上思百包[Bwzbanh](图30百包村现属上思县叫安乡,为村公所驻地,下辖24屯。解放后曾一度设置百包乡,以原驻百包村而得名。“百”指口,“包”即包围,有人口2300人,壮族占95%,余为瑶族,主种水稻、甘蔗。
姓名:秦文培   
地址:(541200)广西桂林市灵川邮局1--9号信箱            
电话:18977316201            
农行卡:9559980149838148216  
e-mail及支付宝号:qin07@126.com

好资料
杨须海  会员号:1073联系地址:213200 江苏省金坛市滨河星城6-甲-301:13706145598信箱:yxh630520@163.com农行卡号;6228480411286695118

TOP

好好学习
中国邮史研究会、《中国邮史》杂志、中国邮史出版社、“华邮网”创办人:麦国培 528100广东佛山三水区西南镇永兴路十三号106铺 电话:0757-87732650 邮箱:p1878@vip.163.com 会刊、稿、查询、投诉、结帐网址:http://www.p1878.com/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会号411(微信号:m52740)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