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吉昌 于 2011-10-24 07:58 编辑
1、与杨凤仪的恋情。杨凤仪(1923-1945年),汉族人,伊犁商会会长杨从之女。她在新疆省立女中求学时与省立一中的维族青年阿巴索夫相识,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可谓志同道合。1940年代初,他们中学毕业后,相继回到伊犁,并在伊犁女子中学任教,交往进一步增多。三区起事后的1944年冬季,作为三区主要领导人的阿巴索夫患了严重的伤寒,险些丧命。杨凤仪守护在他身边长达40天,请中医为其医治,并亲自煎药、喂药,把阿巴索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在当时民族情绪严重对立的情况下,文武全才的维族青年领袖阿巴索夫与汉族女子杨凤仪的恋情为伊斯兰教教徒所不容;而杨凤仪要嫁给一个维族小伙子,杨凤仪的父亲则是坚决不答应。杨父认为这是有伤风化的叛逆行为,再加上三区起事初期,领导阶层的泛伊斯兰主义者占统治地位,一度发生过民族仇杀,杨从深受影响,经常恶语辱骂杨凤仪。尽管处境艰难,杨凤仪与阿巴索夫还是结合了。这种结合是需要巨大勇气的,阿巴索夫称杨为“毅然”,杨凤仪称阿巴索夫为“决然”。这是一种美女配英雄的志同道合的结合,也是杨凤仪毅然的选择。 三区起事后,国民党军队不断向伊犁增兵,杨从得知这类消息,往往坐立不安,经常拿杨凤仪出气。杨凤仪每天都生活在爱情和亲情的矛盾、信仰和理性的冲突、民族观念与政治压力的冲击当中,可真是度日如年啊。而且这种日子一时看不到结尾。最终,杨凤仪在活着不易的情况之下,选择了勇敢地死去。 1945年4月的一天,杨凤仪要求阿巴索夫把手枪留下,说她夜里害怕,担心坏人闯进屋来,阿巴索夫便把手枪交给了她。第二天,杨凤仪到文裴然家,让文12岁的儿子文应潮到她家取一封信交给阿巴索夫。阿巴索夫接到信后立即骑马向杨家狂奔,刚进院门,阿巴索夫看到杨凤仪正端坐在面对大门的窗前凝望着自己。杨凤仪看见阿巴索夫来了,转身走进厨房,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头颅。等阿巴索夫冲进来时,杨凤仪已经倒在血泊之中。阿巴索夫抱着杨凤仪的身体泣不成声。 杨凤仪在给阿巴索夫的信中说:我本人是没有什么民族界限的,但是我没有办法再忍受这种对纯洁爱情的凌辱。请你把手枪收回,我不愿意传出去是用你的手枪自杀的。请保全我的家人。我为你死去了,但我希望你为我、为革命、为新疆各族人民活下去----- 。此后,阿巴索夫成为三区领导人中禁止民族仇杀最为出力的人。半个世纪之后,邓力群在谈到三区起事的时候还说,新疆少数民族英雄人物中阿巴索夫是最好的一位。
2、与吕素新的恋情。吕素新原籍是山东人,是阿巴索夫(1921-1949)的妻子,这张照片上的女子,名叫吕素新。男子就是“三区革命”中人称悍将的维吾尔族将军阿巴索夫。 吕素新是杨凤仪(阿巴索夫的女友)的学生,容貌非常漂亮,当地的老百姓叫她“黑牡丹”。对阿巴索夫早年的爱情悲剧充满同情,阿巴索夫与吕素新的爱情在当地流传远久,两人的婚姻跨越宗教民族,遭到重重阻力,但始终不悔。阿巴索夫最终娶吕素新为妻。两人通信中,阿巴索夫用的笔名是“毅然”,而吕素新用的笔名是“爱然”。“爱然”的笔名很有来历,是阿巴索夫早年的亲密战友和恋人杨凤仪的笔名,吕素新与阿巴索夫相爱后,毅然继承老师的意志,所以用了这个笔名。 1949年,阿巴索夫与其他三区主要领导人在新疆和平解放时飞赴北京参加政协会议,不幸在伊尔库茨克遭遇空难身亡后。吕素新十分悲痛,她不仅心地善良,而且十分眷恋三区革命是的那段非同寻常的爱情。在70年代中,她专程从北京到新疆祭扫丈夫的陵墓,也去纪念了自己的老师-----为阿巴索夫殉情的杨风仪。 吕素新和阿巴索夫所育的两个儿子在阿巴索夫遇难后不久,也先后夭折。阿巴索夫的女儿哈吉娅,1950年出生,距阿巴索夫遇难时还不到1岁,给她起的名字叫哈吉娅,维语:纪念,之意。成年后,哈吉娅和妈妈一起生活。吕素新女士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还是风度盖人,风韵犹存。她把哈吉娅培养成人,看得出她对于故地、故人的深情。
阿巴索夫的女儿哈吉娅(此为1960年哈吉娅10岁时摄)
哈吉娅和妈妈吕素新在新疆天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