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邮”】外国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邮局,清政府称之为“客邮”。最早的“客邮”是1834年英国在广州开办的邮局。从1872年起,英、法、德、俄、日本等国相继在汉口租界内设立本国邮局,由所属国家管辖。起初只收侨民邮件,后来也兼为中国人办理。邮资由各国自定,贴所属国的邮票。直至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1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上通过《撤销在华客邮案》后,汉口客邮始不复存在。 英国驻汉口领事馆于1872年首先在汉口英租界天津路2号设邮政代办所1处,属香港邮局领导。除收寄信函、包裹外,还办理汇兑业务,据《海关十年报告——汉口江汉关》称每月收入1 500美元。1922年12月30日撤销。 法国驻汉口领事馆于1899年在汉口法租界设一等邮局1处,属法国巴黎邮局直接领导,收寄邮件按国际邮资标准收费。1901年该局收寄信达2万件,投递信件5 000件,同年9月开办邮政汇兑与包裹业务。 德国驻汉口领事馆于1900年在汉口德租界一元路2号设邮政分局1处(又称“大德书信馆”),邮资以马克计算。当年该分局收信8万件,邮包350个,寄发信6.6万件,邮包500个。1917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与德国绝交,经中国政府交通部决定,于同年4月25日将所有在华德国邮局、代办所、信箱等一律撤销。 俄国驻汉口领事馆于1900年在汉口俄租界“巴公房子”设邮局1处,只经营寄往俄国的邮政业务,信函等由运输茶叶货船带回俄国。1919年7月,苏联政府宣布放弃沙俄因缔结不平等条约而享有的在华一切特权。次年9月,中国政府通知苏联在华邮局停办“客邮”,遭到汉口、北京、张家口等地的苏联邮局局长的抗议,在有关地方督军、省长的据理驳斥下,于1921年2月撤销。 日本早在1897年即聘请美国代理领事(旗昌公司代理人)克宁汉(Cunninghan)为日本在汉口代办邮政。1899年9月日本领事馆在法国租界领事馆附近开办邮局,当年底业务收入已达4 700余元,平均每日收汇1 000元,送达信件2.48万余封,代金兑换信封8 500余元。运送北京、上海等地的邮件均隔日1次,并从上海、南京等地利用邮包装货物到汉口,偷漏海关税收,运送长沙、宜昌等地的邮件每周3次,汉口至宜昌、沙市、岳州、新堤等地的邮件由日本轮船包运。到1901年底共收到信函28 781件,包裹266件;投递信函70 102封,包裹689件;汇出款额31 253美元,支付汇款金额3 757美元。这几年日本邮局收入总额为2 880美元。邮局下设一个储蓄所。1906年,日本在汉口日中街(今沿江大道沈阳路口)设一等邮局1处,在俄租界马林路47号,德租界领事街24号各设邮政分局1处;在德租界胶州街、英租界太平街、河街及歆生路各设信箱1处。 据武昌邮务帮办J•H•尤理查1909年4月30日《关于武昌日本邮政所的调查报告》中说:在武昌东大街日本人俱乐部内设有日本邮政所,负责人名今村直夫,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5时营业,办理日侨邮件,并兼管武昌日侨200余人的信件投递。 设在汉口的日本邮局在1922年撤销时,要求中国在汉口日租界设一邮政支局,支局人员必须懂日语、日文,湖北邮务管理局竟然接受这个要求,派高级邮务员前去任支局长,但日本领事馆仍将邮件全部交给日本轮船办理。 另外,1893年5月20日~1897年,英国“客邮”先后印发汉口书信馆邮票5次。在发行邮票前,刻有双线长方形邮戳,中间刻有“已付信资”(PAID)的大写英文作为邮资凭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