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会员集邮区
首页
搜索
帮助
导航
图库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1)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华邮网
»
地方邮史
»
上海邮史
» 民间传说原地集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返回列表
发帖
集邮集邮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集邮集邮
当前离线
UID
348
帖子
4087
精华
0
积分
12277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2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27
最后登录
2019-9-25
版主
1
#
跳转到
»
正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0-7-25 10:51
|
只看该作者
民间传说原地集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传说
,
集邮
,
物质文化
,
遗产
,
原地
民间传说、原地集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兼与杨国华商榷“牛郎织女”邮票原地
杜全山
日前笔者拜读了原地集邮研究者杨国华先生在《中国邮政报》上发表的《也谈“牛郎织女”邮票的原地》一文,对文中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就此与杨先生商榷。 原地集邮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原地理论可以说尚在探讨之中。“牛郎织女”邮票的发行引起了各地争论,这无疑为原地集邮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促使原地集邮向更深层次发展。同时,由原地集邮引发的这场讨论,特别是《中国邮政报》为此提供了平台,无疑又是集邮界的一件大好事。此外,因为这场争论使集邮涉猎了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由此印证,邮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并体现了集邮的真正目的。如果像杨先生所说的“这不是在集邮界讨论的问题,而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及我国民俗研究的专家去争论的问题”,难道集邮者就只能局限于邮票的收集、整理和欣赏吗?那么,原地集邮理论更是无从谈起。 要想确定“牛郎织女”邮票的最佳原地在哪里,笔者认为需要弄清3个问题。 第一,民间传说的真实性。民间传说不是虚构的民间故事,它具有历史性、可信性特征和解释性功能。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往往是有迹可寻的,所以传说又被称为“口传的历史”。一个动人的故事,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传得久了,被后人添加了幻想的色彩,以致把历史事件和人物湮没了,几乎难以寻踪了。但是,通过引经据典、寻根溯源,我们仍可以发掘出这些传说故事的历史原型。牛郎织女传说就是一个发生在河南南阳的真实故事。由于集中体现了古人对家庭团圆、爱情自由的向往,使得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向了天南地北,最终形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牛郎织女传说,并衍生出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第二,原地集邮的溯源性。原地集邮的溯源性就是根据一套邮票的主题或内容去寻求最佳起源地(原地)。针对“牛郎织女”邮票,它的最佳原地应该就是传说故事的发生地,也就是起源地。 杨先生文中认为“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是事实上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事物当然也不可能有原地,集邮者也就不需要去研究”。随之,又有些含糊其辞地说到文化遗产的“遗迹”及原地溯源理论,并引用了“最早权威史籍的记载、丰富的文物遗存和神奇的民间传说”认证,由此建议:“既然国家已经确定‘牛郎织女’传说源头在此两地,也具有‘代表性’,为什么我们集邮者不去选择它呢?”杨先生最后还是依据原地理论,肯定“选择山西省和顺县和山东省沂源县”。且不说所谓的最早权威史籍出自哪里,就说一个故事也不会出现“两个源头”,只能是故事传播地。通读整篇文章,如此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的理论,还真把集邮者搞糊涂了。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具有权威性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这个《评定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其中的评审标准)也是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价值、活态传承、保护措施等,并不是考虑它的起源地或源头。传承于不同地区并为不同社区、群体所共享的同类项目,可以联合申报。当然,也可以由几个代表地同时申报。这就涉及杨先生文中提到的“山西省和顺县和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名列国家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事实上,这不是国家确定的牛郎织女传说“源头”,而是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承代表地,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仍可以继续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牛郎织女”邮票的最佳原地应该选择牛郎织女的故事发生地,也就是起源地。究竟哪里是真正的起源地,哪里是传承代表地,笔者根据历代史料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印证、众多的传说版本及地方特色风俗进行了充分论证,大家重温《中国邮政报》发表的各篇争论文章就可以得出结论。
收藏
分享
何剑均 402号
微信号:hjj123123999
返回列表
华邮特别论坛
中国邮史研究会专版
江苏分会编辑部
湖南分会编辑部
浙江分会编辑部
网站公告
新手上路
投诉与建议
版主交流区
China Stamp & Postal History Forum
2017丁酉年生肖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
2010’全国一框网络集邮展览
网上大讲堂
华宇拍卖专区
布约翰华邮专版
通用邮票社
华邮网大众拍卖厅
拍卖行拍卖信息
结标&流标区
邮品交流区
邮品征求栏
传统集邮研究厅
大清邮票
大龙邮票
小龙邮票
万寿邮票
红印花邮票
蟠龙邮票
其它邮票
清代邮戳
清代邮资
清代邮史
客邮邮票
精华版
美国客邮
英国客邮
日本客邮
德国客邮
俄国客邮
法国客邮
比利时客邮
意大利客邮
客邮邮戳
客邮邮资
客邮邮史
工部书信馆
上海书信馆
汉口书信馆
重庆书信馆
镇江书信馆
九江书信馆
福州书信馆
烟台书信馆
宜昌书信馆
厦门书信馆
南京书信馆
芜湖书信馆
其它书信馆
书信馆邮戳
书信馆邮资
书信馆邮史
民国邮票
帆船邮票系列
孙像邮票系列
国币邮票系列
金圆邮票系列
银圆邮票系列
纪念、特种邮票系列
其它邮票系列
民国邮戳
民国邮资
民国邮史
人民邮政(解放区)邮票
苏区时期
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邮史
解放区邮戳
解放区邮资
新中国邮票
玩转信销票
普、改、航、欠邮票
老纪特邮票
文革邮票
编号邮票
JT邮票
编年邮票
新中国邮戳
新中国邮资
新中国邮史
沦陷区政权邮票
华中邮票
华北邮票
蒙疆邮票
苏北邮票
伪满邮票
沦陷区政权邮戳
沦陷区政权邮资
沦陷区政权邮史
邮政用品
商埠邮政用品
大清邮政邮政用品
民国邮政用品
解放区邮政用品
新中国邮政用品
印花税票
《印花交流》专版
史前及清代税品
民国税票
解放区税票
新中国税票
外国税票
邮史研究厅
鉴宝(估价、鉴定)
邮品估价
真伪鉴定
其它通信机构
驿站
民信局
侨批局
文报局
军邮(含机要)
港、澳、台
地方邮史
北京邮史
天津邮史
河北邮史
山西邮史
上海邮史
浙江邮史(浙江省分会专版)
江苏邮史(江苏省分会专版)
山东邮史
福建邮史
安徽邮史
广东邮史
广西邮史
海南邮史
河南邮史
湖南邮史(湖南省分会专版)
平原邮史
湖北邮史
江西邮史
四川邮史(川渝分会专版)
重庆邮史
云南邮史
贵州邮史
西康邮史
陕西邮史
甘肃邮史
青海邮史
宁夏邮史
西藏邮史
新疆邮史
内蒙邮史
黑龙江邮史
吉林邮史
辽宁邮史
台湾邮史
其它地方邮史
自动化专区
机盖日戳
邮资机戳
电子邮票
自动化邮品交易区
现代邮品
邮政附加费
快件邮品
贺年片及企业金卡
极限片
原地集邮
文献
集邮文献
邮政文献
集邮文化区
邮会、邮展区
龙城邮学会
组集技巧
网上邮展
各地方邮会专版
集邮协会专版
火车邮史研究会
专题交流所
素材探讨
专题邮品交易
其它收藏品
古泉纸币
旧书文献
纸品杂项
华邮慈善行
其它区
新手升级区
曝光区
网友记事区
网站友情连接
历史栏目
四川地震赈灾义拍专版
赈灾义拍专区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