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君竹任氏150年间走出1200多名海军,重大海战都有他们捐躯…… 在倚山靠水的马尾君山脚下有个名叫君竹的村落,任氏族人世代生活于此。此地人杰地灵,150年间,背倚君山、面临闽江的君竹任氏先后走出了1200多名海军,众多将士、水兵不畏生死,在中法马江海战、甲午海战、抗日战争中捐躯报国。如今历史掩埋于岁月,只留下一座任氏祠堂供人追忆兴衰沉浮。 7月31日,60余岁的任义国扣开任氏宗祠的门扉,屋外淅沥的雨水洗去记忆的浮尘,往事如飞片般袭来,将任氏百年风雨兴衰娓娓道来。
“五知”为家训
任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代。相传,任氏始祖为轩辕黄帝次妃嫫母之子禺阳,因禺阳受封于任国,禺阳后人便以国为姓,瓜瓞绵延至今。因任姓起源甚早,又以传说居多,任氏族人习惯将春秋战国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任不齐作为得姓始祖。
走进任氏祠堂,只见一副匾额悬于高堂之上,朱底金字,双龙环绕,上书堂号“五知堂”,堂内还保留了民国时期的三对石柱。
任义国介绍, 任氏一族人才辈出,彪炳史册者不在少数,“五知堂”便是最好的佐证。“在宋真宗时期,祖先任布担任株洲知府,累官到枢密使。后面以太子少保致仕,任布告老回到洛中后,建造了‘五知堂’,告知后人要‘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 所以凡是任布的后人,祠堂里都会悬挂‘五知堂’的匾额,‘五知’也被奉为家训,教导着任氏后人如何做人。”
任氏祖先在君竹繁衍生息可上溯至南宋绍兴十三年(1144),任义国回忆道:“家族文献记载,君竹任氏的始祖献文公和文明公两兄弟为躲避战乱,从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举家迁移到马尾,将所居住的地方叫做君山,意在不忘根本。”实际上,最早在君竹村有两座任氏祠堂,分别叫道头祠堂和殿后祠堂,均是以祠堂所在处为名。“献文公和文明公是两兄弟,两座祠堂年份不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存在了。而且到了民国,还有族人乡里集资兴修两座祠堂,前后三进,颇具规模。后来因为104国道拓宽、罗长高速公路建设,两座祠堂均被拆除。2003年,任氏族人重新修建新祠,为了留住任氏历史,我们还将民国时期三对柱子、两座祠堂门匾保留了下来。”
海军世家“无任不成舰”
自1867年至今150多年间,任氏一族走出了1200多名海军,因此在中国海军史上有着“无任不成舰”之说。1884年8月中法海战爆发,任家18人为国捐躯。1894年甲午海战中,任家13人为国捐躯。抗日战争中任家9人为国捐躯。
1866年,清政府在马限山下兴办船政。“君竹村依山傍水,村民个个擅水。因为村子小,无地可耕,百姓没有谋生的出路,村里的青年见船政招募水兵,便都去报名。”任义国如是道,那时候君竹任氏还掀起了报考船政堂的风潮,君竹的百姓就算省吃俭用也要攒钱供孩子报考船政学堂。
在如此崇尚海军的风气中,君竹任氏走出了不少海军将领,因局势动荡,期间自然夹杂了不少悲欢离合,任守东便是其一。71岁的任泉回忆,父亲任守东曾是国民党海军少将,参加过抗日战争。
1949年解放前夕,因中国局势动荡不安,任守东托人将妻儿从北京送到上海,相约待部队撤退到上海后,一家人一同前去台湾生活。丈夫的诺言让妻子在纷飞的战火里等了又等,三个月后,带着两个孩子的妻子已身无分文,女人一咬牙把仅剩的一枚金戒指典当,换了钱带孩子回到马尾。
造化弄人,妻子前脚刚走,第二天任守东就抵达上海,就这样夫妻俩隔着海峡,分别了近50年。“这近50年里,我们没有任何关于父亲的消息,母亲等了父亲一辈子,独自拉扯我们兄弟俩,受尽了委屈,但她每每提到父亲时,眼神里总是流露出光芒,我知道,母亲又在思念父亲了。”一家人再相聚已是物是人非,“拄着拐杖的父亲回来时已经68岁,看到满头银发的母亲时,当了一辈子军人的父亲紧紧抱住母亲,眼里泪光闪烁。”
84岁的任义源告诉记者,“任家军”骁勇善战。在抗战中任家男儿牺牲的有9位。“江阴海空战中,任积兴在战前被派往宁海舰,战斗中,他同在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的父辈一样,为抗击日寇对华夏大地的侵略,血洒战场,牺牲时年仅27岁。抗战中,中国海军组织了布雷队,开展海军布雷游击战,通过在江中布雷炸掉日寇的军舰,消灭日军有生力量,阻止日寇侵略铁蹄。“其中我们任家的任守辉、任礼壮、任灯灿、任礼遵都在布雷中壮烈牺牲,平均年龄仅25岁。
“我们任家虽然出水兵多,但也出了一些海军军官,其中‘建康’舰舰长任光宇还因曾护送孙中山先生从上海到广东有功,后来孙中山亲属‘天下为公’四字横幅相赠。这面横幅也曾挂在我们的祠堂内,激励后世子孙要保家卫国。但因为文革的破坏,这块横幅如今已经找不到了。” |